成像镜头、摄像头模组以及摄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22261发布日期:2020-11-06 12:36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成像镜头、摄像头模组以及摄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成像镜头、摄像头模组以及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成像镜头的设计中,通常是通过增加镜片数量,以使成像镜头达到高像素的成像效果,而增加镜片数量不利于成像镜头的小型化,与电子产品轻薄化的设计理念相冲突,现有通常会采用减少镜片数量的方法来缩短成像镜头的总长,例如,采用四片式、五片式透镜结构,如此,成像镜头的总长缩短了,但不利于保证成像镜头高像素的特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摄像头模组以及摄像装置,旨在设计一种高像素小型化的成像镜头。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成像镜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凸面或者凹面,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相胶合,且构成具有正屈折力的胶合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所述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满足7<f4/ct4<10。

本申请通过对四片光学透镜的合理配置,对光焦度进行相应优化设置,使得成像镜头兼具高像素和小型化的特点。将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设置为胶合透镜,能够缩小成像镜头的体积,还降低了透镜的自由度和偏心的风险,从而降低了成像镜头的敏感度,降低了加工难度,提高了良率,节约了成像镜头的加工成本。同时,若满足上述关系式的设置,不但有利于控制第四透镜的厚度,实现成像镜头的小型化,还有利于抑制像散,提高解像力,实现成像镜头高像素的特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中至少一透镜的物侧面和/或像侧面为非球面,且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至少一表面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将光学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设置为非球面,非球面可以容易制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状,获得较多的控制变数,用以消减像差,这样无需另外增加透镜就能消减像差,进而有效降低成像镜头的总长度。同时由于第四透镜的表面设置反曲点,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的光线入射于像镜头的成像面上的角度,从而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提高成像质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成像镜头满足关系式:1<f1/r1<4;其中,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r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如此,有利于控制第一透镜的弯曲程度,以校正像差,从而进一步降低鬼影产生比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成像镜头满足关系式:-5<f2/f<-0.5;其中,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f为所述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如此,有利于校正成像镜头的像差,提升成像镜头的解像力、降低成像镜头的敏感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成像镜头满足关系式:-12mm<f2*f3/f23<0mm;其中,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f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f23为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如此,则可以合理的分配整个成像镜头的屈折力,降低成像镜头的敏感度,提高良率,使成像镜头保持小型化的特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成像镜头满足关系式:-3<(r1+r2)/(r1-r2)<0;其中,r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2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如此,则有利于抑制像散的产生,还可将周边视角的主光线入射像面的角度限定在所需范围内,在保证视场角的同时,确保成像镜头高像素的特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成像镜头满足关系式:6.5<ttl/(ct3-ct2)<30;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ct2和ct3分别为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如此,则有利于降低成像镜头的敏感度,同时缩小成像镜头的体积和降低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成像镜头满足关系式:4.5<ttl/(d1+d3)<7.5;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d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与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空气间隔,d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与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空气间隔。如此,则能使成像镜头具有小型化的特征的同时,达到高像素要求。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成像镜头满足关系式:-22mm2<d1/(1/f1+1/f2)<5mm2;其中,d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与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空气间隔,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如此,则有利于校正成像镜头的像差、提升成像镜头的解像力、降低成像镜头的敏感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成像镜头满足关系式:0<imgh/f<3;其中,imgh为所述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长度,f为所述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如此,则有利于提高成像镜头的解像能力,提升成像质量,将拍摄焦距与畸变合理设置以获得较佳的拍照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成像镜头满足关系式:0.5mm<ttl/fno<3mm;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fno为所述成像镜头的光圈数。如此,则能在满足成像镜头小型化的前提下,降低轴外像差对成像镜头的影响,提升成像质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成像镜头满足关系式:-3mm*10-6/℃<(a2-a3)*(ct2-ct3)<0mm*10-6/℃;其中,a2和a3分别为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的热膨胀系数,且所述热膨胀系数的单位为10-6/℃,ct2和ct3分别为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如此,则能避免出现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热膨胀差异过大而产生脱胶的情况,还有利于提高成像镜头的温度敏感度,保证成像镜头在高低温环境下,均能表现优良的成像质量、较高的解像力。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摄像头模组,包括第一方面各种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和感光元件,所述感光元件设置于所述成像镜头的像侧。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摄像装置,包括第二方面各种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头模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a至图2c分别为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球色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a至图4c分别为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球色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a至图6c分别为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球色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8a至图8c分别为第四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球色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0a至图10c分别为第五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球色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现有成像镜头的设计中,通常是通过增加镜片数量,以使成像镜头达到高像素的成像效果,而增加镜片数量不利于成像镜头的小型化,与电子产品轻薄化的设计理念相冲突,现有通常会采用减少镜片数量的方法来缩短成像镜头的总长,例如,采用四片式、五片式透镜结构,如此,成像镜头的总长缩短了,但不利于保证成像镜头高像素的特征。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成像镜头,如图1所示,该成像镜头10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和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

第一透镜l1具有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且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凸面或者凹面;第二透镜l2具有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第三透镜l3具有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第四透镜l4具有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其中,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与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相胶合,且构成具有正屈折力的胶合透镜,通过将第二透镜l2和第三透镜l3设置为胶合透镜,能够缩小成像镜头10的体积,还降低了透镜的自由度和偏心的风险,从而降低了成像镜头10的敏感度,降低了加工难度,提高了良率,节约了成像镜头10的加工成本。

并且,第四透镜l4的焦距为f4,第四透镜l4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在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满足关系式:7<f4/ct4<10,例如,f4和ct4的单位均为mm,f4/ct4可以为8.250、9.333、9.633、8.967、8.540等。若满足上述关系式的设置,则有利于控制第四透镜l4的厚度,实现成像镜头10的小型化,还有利于抑制像散,提高解像力,实现成像镜头10高像素的特征;若超出上述关系式的上限,则不利于控制第四透镜l4的厚度,不易实现成像镜头10的小型化;若超出上述关系式的下限,则不利于抑制像散,提高解像力,不易实现成像镜头10高像素的特征。

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中至少一透镜的物侧面和/或像侧面为非球面。将光学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设置为非球面,非球面可以容易制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状,获得较多的控制变数,用以消减像差,这样无需另外增加透镜就能消减像差,进而有效降低成像镜头10的总长度。并且,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中至少一表面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由于第四透镜l4的表面设置反曲点,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的光线入射于像镜头10的成像面s11上的角度,从而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提高成像质量。

另外,根据实际需求可以在成像镜头10中设置光阑sto和/或红外滤光片l5。其中,光阑sto可以是孔径光阑或视场光阑,光阑sto可以设置第一透镜l1和被摄物体之间,或者在任意一个透镜的表面上,或者设置在任意两个透镜之间,或者设置在第四透镜l4与红外滤光片l5之间。如图1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光阑sto设置在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上,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进光量,提升成像效果。而红外滤光片l5用于透过可见光波段,截止红外光波段,避免非工作波段光波的干扰而产生伪色或波纹的现象,同时可以提高有效分辨率和色彩还原性。

本申请通过对四片光学透镜的合理配置,对光焦度进行相应优化设置,使得成像镜头10兼具高像素和小型化的特点。将第二透镜l2和第三透镜l3设置为胶合透镜,能够缩小成像镜头10的体积,还降低了透镜的自由度和偏心的风险,从而降低了成像镜头10的敏感度,降低了加工难度,提高了良率,节约了成像镜头10的加工成本。同时,若满足7<f4/ct4<10此关系式的设置,不但有利于控制第四透镜l4的厚度,实现成像镜头10的小型化,还有利于抑制像散,提高解像力,实现成像镜头10高像素的特征。

第一透镜l1的焦距为f1,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r1,在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满足关系式:1<f1/r1<4,例如,f1和r1的单位均为mm,f1/r1可以为2.497、1.734、1.739、1.526、1.595等。若满足上述关系式的设置,则有利于控制第一透镜l1的弯曲程度,以校正像差,从而进一步降低鬼影产生比率;若超出上述关系式的上限或下限,则不利于校正像差,无法进一步降低鬼影产生比率。

第二透镜l2的焦距为f2,成像镜头10的有效焦距为f,在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满足关系式:-5<f2/f<-0.5,例如,f2和f的单位均为mm,f2/f可以为-0.827、-1.632、-2.353、-4.186、-1.033等。若满足上述关系式的设置,则有利于校正成像镜头10的像差,提升成像镜头10的解像力、降低成像镜头10的敏感度;若超出上述关系式的上限或下限,则不利于校正成像镜头10的像差,也不利于提升成像镜头10的解像力和降低成像镜头10的敏感度。

第二透镜l2的焦距为f2,第三透镜l3的焦距为f3,第二透镜l2和第三透镜l3的组合焦距为f23,在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满足关系式:-12mm<f2*f3/f23<0mm,f2、f3、f23的单位均为mm,例如,f2*f3/f23可以为-1.810、-4.065、-6.602、-11.031、-2.144等。若满足上述关系式的设置,则可以合理的分配整个成像镜头10的屈折力,降低成像镜头10的敏感度,提高良率,使成像镜头10保持小型化的特征;若超出上述关系式的下限,则不利于合理的分配整个成像镜头10的屈折力,降低成像镜头10的敏感度,不能提高良率,不易使成像镜头10保持小型化的特征。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r1,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r2,在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满足关系式:-3<(r1+r2)/(r1-r2)<0,例如,r1和r2的单位均为mm,(r1+r2)/(r1-r2)可以为-1.903、-0.885、-0.884、-0.633、-0.715等。若满足上述关系式的设置,则有利于抑制像散的产生,还可将周边视角的主光线入射像面的角度限定在所需范围内,在保证视场角的同时,确保成像镜头10高像素的特征;若超出上述关系式的上限,则不利于抑制像散的产生;若超出上述关系式的下限,则不利于将周边视角的主光线入射像面的角度限定在所需范围内,从而无法在保证视场角的同时,确保成像镜头10高像素的特征。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镜头10的成像面s11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第二透镜l2和第三透镜l3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ct2和ct3,在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满足关系式:6.5<ttl/(ct3-ct2)<30,例如,ttl、ct3、ct2的单位均为mm,ttl/(ct3-ct2)可以为22.726、7.140、10.074、9.503、10.487等,即采用较厚的第三透镜l3和较薄的第二透镜l2相胶合。若满足上述关系式的设置,则有利于降低成像镜头10的敏感度,同时缩小成像镜头10的体积和降低成本;若超出上述关系式的上限或下限,则不利于降低成像镜头10的敏感度,也不利于缩小成像镜头10的体积和降低成本。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镜头10的成像面s11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与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光轴上的空气间隔为d1,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6与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光轴上的空气间隔为d3,在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满足关系式:4.5<ttl/(d1+d3)<7.5,例如,ttl、d1、d3的单位均为mm,ttl/(d1+d3)可以为5.682、5.631、5.589、6.533、5.775等。若满足上述关系式的设置,则能使成像镜头10具有小型化的特征的同时,达到高像素要求;若超出上述关系式的上限或下限,则不利于成像镜头10兼具小型化和高像素的特征。

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与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光轴上的空气间隔为d1,f1为第一透镜l1的焦距,f2为第二透镜l2的焦距,在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满足关系式:-22mm2<d1/(1/f1+1/f2)<5mm2,例如,d1、f1、f2的单位均为mm,d1/(1/f1+1/f2)可以为-21.241、4.313、3.064、1.541、-19.652等。若满足上述关系式的设置,则有利于校正成像镜头10的像差、提升成像镜头10的解像力、降低成像镜头10的敏感度;若超出上述关系式的上限或下限,则不利于校正成像镜头10的像差,也不利于提升成像镜头10的解像力和降低成像镜头10的敏感度。

成像镜头10的成像面s11上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长度为imgh,成像镜头10的有效焦距为f,在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满足关系式:0<imgh/f<3,例如,imgh、f的单位均为mm,imgh/f可以为1.375、1.620、1.570、1.686等。若满足上述关系式的设置,则有利于提高成像镜头10的解像能力,提升成像质量,将拍摄焦距与畸变合理设置以获得较佳的拍照效果;若超出上述关系式的上限,则不利于提高成像镜头10的解像能力,不易获得较佳的拍照效果。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镜头10的成像面s11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成像镜头10的光圈数为fno,在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满足关系式:0.5mm<ttl/fno<3mm,ttl的单位均为mm,例如,ttl/fno可以为1.695、1.610、1.457、1.344、1.569等。若满足上述关系式的设置,则能在满足成像镜头10小型化的前提下,降低轴外像差对成像镜头10的影响,提升成像质量;若超出上述关系式的上限,虽然能保证成像镜头10小型化,但同时会导致成像镜头10的光圈变小,不利于成像镜头10的成像面s11亮度的提升,从而影响成像解析以及缩小拍摄景物的景深范围;若超出上述关系式的下限,则不利于成像镜头10的小型化。

第二透镜l2和第三透镜l3的热膨胀系数分别为a2和a3,且热膨胀系数的单位为10-6/℃,第二透镜l2和第三透镜l3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ct2和ct3,且ct2和ct3的单位为mm,在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满足关系式:-3mm*10-6/℃<(a2-a3)*(ct2-ct3)<0mm*10-6/℃,例如,(a2-a3)*(ct2-ct3)可以为-0.806、-2.435、-1.823、-1.782、-1.616等。若满足上述关系式的设置,则能避免出现第二透镜l2与第三透镜l3的热膨胀差异过大而产生脱胶的情况,还有利于提高成像镜头10的温度敏感度,保证成像镜头10在高低温环境下,均能表现优良的成像质量、较高的解像力;若超出上述关系式的下限,则易出现第二透镜l2与第三透镜l3的热膨胀差异过大而产生脱胶、开裂的情况,也不利于提高成像镜头10的温度敏感度,不易在高低温环境下获得优良的成像质量和较高的解像力。

下面以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成像镜头10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第一实施例

如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从物侧至像侧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及红外滤光片l5。另外,图2a至图2c分别为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的球色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其中,参考波长为555.0000nm。

其中,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1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3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4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在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的有效焦距f=3.30mm,成像镜头10的光圈数fno=2.4,成像镜头10于感光元件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fov=69.2deg。且成像镜头10还满足以下条件:f1/r1=2.497;f2/f=-0.827;f2*f3/f23=-1.810mm;f4/ct4=8.250;(r1+r2)/(r1-r2)=-1.903;ttl/(ct3-ct2)=22.726;ttl/(d1+d3)=5.682;d1/(1/f1+1/f2)=-21.241mm2;imgh/f=1.375;ttl/fno=1.695mm;(a2-a3)*(ct2-ct3)=-0.806mm*10-6/℃。

另外,成像镜头10的各参数由表1和表2给出。由物面至成像面s11的各元件依次按照表1从上至下的各元件的顺序排列。面序号1和2分别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即同一透镜中,面序号较小的为物侧面,面序号较大的为像侧面。表1中的y半径为相应面序号的物侧面或像侧面的曲率半径。光阑st0于“厚度”参数列中的数值为光阑st0至后一透镜的物侧面的顶点(顶点指透镜与光轴的交点)于光轴上的距离,默认第一透镜物侧面到最后一枚镜片像侧面的方向为光轴的正方向。第一透镜l1的“厚度”参数列中的第一个数值为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第二个数值为该透镜的像侧面至光阑st0、红外滤光片l5或后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红外滤光片l5于“厚度”参数中较大的面序号所对应的数值为红外滤光片l5的像侧面s10至成像面s11的距离。表2为表1中各透镜的非球面表面的相关参数表,其中k为圆锥常数,ai为非球面面型公式中与第i项高次项相对应的系数。

表1

表2

第二实施例

如图3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从物侧至像侧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及红外滤光片l5。另外,图4a至图4c分别为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的球色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其中,参考波长为555.0000nm。

其中,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1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3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4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在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的有效焦距f=2.80mm,成像镜头10的光圈数fno=2.4,成像镜头10于感光元件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fov=78.0deg。且成像镜头10还满足以下条件:f1/r1=1.734;f2/f=-1.632;f2*f3/f23=-4.065mm;f4/ct4=9.333;(r1+r2)/(r1-r2)=-0.885;ttl/(ct3-ct2)=7.140;ttl/(d1+d3)=5.631;d1/(1/f1+1/f2)=4.313mm2;imgh/f=1.620;ttl/fno=1.610mm;(a2-a3)*(ct2-ct3)=-2.435mm*10-6/℃。

另外,成像镜头10的各参数由表3和表4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此处不加以赘述。

表3

表4

第三实施例

如图5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从物侧至像侧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及红外滤光片l5。另外,图6a至图6c分别为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的球色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其中,参考波长为555.0000nm。

其中,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1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3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4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在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的有效焦距f=2.89mm,成像镜头10的光圈数fno=2.8,成像镜头10于感光元件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fov=76.1deg。且成像镜头10还满足以下条件:f1/r1=1.739;f2/f=-2.353;f2*f3/f23=-6.602mm;f4/ct4=9.633;(r1+r2)/(r1-r2)=-0.884;ttl/(ct3-ct2)=10.074;ttl/(d1+d3)=5.589;d1/(1/f1+1/f2)=3.064mm2;imgh/f=1.570;ttl/fno=1.457mm;(a2-a3)*(ct2-ct3)=-1.823mm*10-6/℃。

另外,成像镜头10的各参数由表5和表6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此处不加以赘述。

表5

表6

第四实施例

如图7所示的第四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从物侧至像侧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及红外滤光片l5。另外,图8a至图8c分别为第四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的球色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其中,参考波长为555.0000nm。

其中,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1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3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4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在第四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的有效焦距f=2.69mm,成像镜头10的光圈数fno=2.8,成像镜头10于感光元件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fov=80.8deg。且成像镜头10还满足以下条件:f1/r1=1.526;f2/f=-4.186;f2*f3/f23=-11.031mm;f4/ct4=8.967;(r1+r2)/(r1-r2)=-0.633;ttl/(ct3-ct2)=9.503;ttl/(d1+d3)=6.533;d1/(1/f1+1/f2)=1.541mm2;imgh/f=1.686;ttl/fno=1.344mm;(a2-a3)*(ct2-ct3)=-1.782mm*10-6/℃。

另外,成像镜头10的各参数由表7和表8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此处不加以赘述。

表7

表8

第五实施例

如图9所示的第五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从物侧至像侧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及红外滤光片l5。另外,图10a至图10c分别为第五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的球色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其中,参考波长为555.0000nm。

其中,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1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3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4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在第五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的有效焦距f=2.69mm,成像镜头10的光圈数fno=2.4,成像镜头10于感光元件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fov=80.5deg。且成像镜头10还满足以下条件:f1/r1=1.595;f2/f=-1.033;f2*f3/f23=-2.144mm;f4/ct4=8.540;(r1+r2)/(r1-r2)=-0.715;ttl/(ct3-ct2)=10.487;ttl/(d1+d3)=5.775;d1/(1/f1+1/f2)=-19.652mm2;imgh/f=1.686;ttl/fno=1.569mm;(a2-a3)*(ct2-ct3)=-1.616mm*10-6/℃。

另外,成像镜头10的各参数由表9和表10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此处不加以赘述。

表9

表10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摄像头模组,包括如上所述的成像镜头和感光元件,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镜头的像侧。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摄像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摄像头模组。该摄像装置可以为汽车车载镜头、智能电话、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游戏机、个人计算机(personalcomputer,pc)、相机、智能手表等。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