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54030发布日期:2020-10-28 11:57阅读:78来源:国知局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摄影成像
技术领域
,特别是涉及一种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车载行业的发展,市场对adas(advanceddriverassistantsystem,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行车记录仪、倒车影像显示器等车载用摄像装置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装置具有小型化及轻量化特性,同时对成像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由于汽车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多样且极端,因此市场对摄像装置在高温及低温环境下使用时成像性能的稳定性格外重视。目前,摄像镜头普遍在常温环境下具有较为清晰的成像品质,但当处于高温或低温环境下时,即使镜头本身对温度不敏感也会出现成像面因温度变化而发生漂移的现象,从而导致成像模糊。由于感光元件的感光表面相对摄像镜头的位置随温度变化而变化,镜头的最佳成像面无法与感光表面形成良好匹配,即物方信息无法良好地成像于感光表面,因此一般的摄像模组在高温和低温环境下的成像品质不佳,从而导致车载摄像画面不良,进而影响汽车行驶安全。技术实现要素: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如何使系统的在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具备稳定的成像质量的问题,提供一种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汽车。一种光学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凸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所述光学系统中的至少一个透镜满足以下关系:(dn/dt)i/(ndi-1)-αi<0;其中,(dn/dt)i为第i透镜的折射率温度系数,(dn/dt)i的单位为(10-6/k),ndi为第i透镜的d光折射率,αi为第i透镜的热膨胀系数,αi单位为(10-6/k)。折射率温度系数反映了材料因温度变化而发生的折射率改变的程度,热膨胀系数决定了材料因温度变化导致的热变形特性,透镜的折射率和形状在环境温度变化时将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系统的最佳成像面的位置发生移动。通过满足上述屈折力配置及材质条件,将有利于提升所述光学系统在温度变化(例如变化至高温或低温)时的成像质量的稳定性,减小因温度变化而引起的离焦变化量,从而实现改善成像质量的目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中的至少一个透镜满足以下关系:(dn/dt)i+(ndi-1)*αi<10。厚度不均匀的透镜由于温度的变化容易导致表面形状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光学系统的成像解析度。通过采用满足上述关系的透镜,将有利于提升透镜形状对温度的稳定性,并降低光学系统的温度敏感度,即减小因温度变化引起的离焦变化量以及像差变化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中的至少一个透镜满足以下关系:vi*f/fi<0;其中,vi=(dn/dt)i/(ndi-1)-αi,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fi为第i透镜的焦距,f和fi的单位均为mm。温度的变化会引起透镜折射率的变化,在折射率温度系数为正的情况下,当温度升高时,透镜的折射率将变大,透镜焦距会变短;在折射率温度系数为负的情况下,当温度升高时,透镜的折射率将变小,透镜焦距会变长,同时所述光学系统的焦点移动的方向还与各透镜屈折力配置有关。因此当所述光学系统中至少有一个透镜满足上述关系时,可调整系统成像面在温度变化下的移动方向以及偏移量,有利于光学系统在温度变化的环境下,最佳成像面位置不会因温度的变化而产生过于敏感的偏移量,从而有利于降低系统的温度敏感度,即减小因温度变化引起的离焦变化量,使系统在一个较宽的温度范围内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成像品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σ(vi*f/fi)<0;其中,vi=(dn/dt)i/(ndi-1)-αi,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fi为第i透镜的焦距,σ(vi*f/fi)为所述光学系统中所有透镜的vi*f/fi值的求和,f和fi的单位均为mm。温度的变化会引起透镜折射率的变化,在折射率温度系数为正的情况下,当温度升高时,透镜的折射率将变大,透镜焦距会变短;在折射率温度系数为负的情况下,当温度升高时,透镜的折射率将变小,透镜焦距会变长,同时所述光学系统的焦点移动的方向还与各透镜的屈折力配置有关。当所述光学系统中至少有一个透镜满足上述关系时,可调整系统成像面在温度变化下的移动方向以及偏移量,有利于光学系统在温度变化的环境下,最佳成像面位置不会因温度的变化而产生过于敏感的偏移量,从而有利于降低系统的温度敏感度,即减小因温度变化引起的离焦变化量,使系统在一个较宽的温度范围内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成像品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σ(vi*f/fi)<-8。连接于镜头与感光元件之间的基座的材料通常为塑料或金属材料,因此该基座会由于高温热膨胀而导致感光表面远离镜头的方向移动,或由于低温收缩而导致感光表面靠近镜头移动。而当满足上述关系时,所述光学系统在高温环境下的最佳成像面位置能够朝像方移动,而在低温环境下的最佳成像面位置朝物方移动,以此补偿感光元件的感光表面在相应温度环境下的偏移,使所述光学系统在一个较宽的温度范围内保持良好的成像质量,即减小因温度变化引起的离焦变化量,使系统留有一定的焦距长度变化量以用于补偿感光表面因温度环境变化引起的位置偏移量,并避免所述光学系统发生过校正现象。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包括光阑,所述光阑设置于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之间,且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7<∑f123/f<-4;其中,∑f123为所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之和,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关系时,所述光学系统的前端(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及所述第三透镜所组成的前端透镜组)将拥有足够的正屈折力,以将携带被摄物信息的光束充分收缩入光阑,从而有利于所述光学系统拥有高像素的成像特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0.9<r2/d12<1.3;其中,r2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d12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满足上述关系时,将有利于所述光学系统收集大角度入射的光束,从而使光学摄像镜头拥有广视角、低敏感度以及小型化的特性。高于或低于关系式的范围时,则不利于校正系统的像差,不利于提升成像质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与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胶合。上述设计有利于优化像差,降低所述光学系统的偏心敏感度,并提升所述光学系统的解像力,同时还有利于降低系统的组装难度,提高良率及降低成本。当所述第五透镜与所述第六透镜不构成胶合结构时,则不利于降低所述光学系统的偏心敏感度,从而会增大组装难度,不利于所述光学系统的高良率和低成本化。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10<f5*f6/f<-5;其中,f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所述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f5、f6和f的单位均为mm。满足上述关系时,有利于消除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所带来的色差,同时有利于校正光束经第一透镜l1至第四透镜l4所构成的透镜组的折转而产生的像差。超过关系式上限时,则不利于抑制因成像区域周边部的光束所造成的高阶像差的出现;超过关系式下限时,则不利于抑制色差的产生,无法得到高分辨性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33<f56/(ct5-ct6)<-12;其中,f56为所述第五透镜与所述第六透镜的组合焦距,ct5为所述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ct6为所述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满足上述关系时,有利于消除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所带来的色差,同时有利于校正光束经第一透镜l1至第四透镜l4所构成的透镜组的折转而产生的像差。超过关系式上限时,则不利于抑制因成像区域周边部的光束所造成的高阶像差的出现;超过关系式下限时,则不利于抑制色差的产生,无法得到高分辨性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4.0<tan[(1/2)fov]*ttl/imgh<4.5;其中,ttl为所述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fov为所述光学系统于对角线方向的最大视场角,imgh为所述光学系统于对角线方向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fov的单位为°,ttl和imgh的单位均为mm。满足上述关系时,有利于使所述光学系统各视场的像质均匀,即各视场的解像能力趋于一致且拥有较小的畸变,同时还能满足小型化设计,又可保证高像素要求。超过关系式下限时,则不利于所述光学系统的广角化;超过关系式上限时,则不利于所述光学系统拥有小型化与高像素特性,且容易引起像面严重变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平面。上述设计可降低所述第一透镜的公差偏心敏感度,提升组装良率,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中至少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或像侧面为非球面。非球面设计有利于优化像差,提升所述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一种摄像模组,包括感光元件及权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所述感光元件设置于所述光学系统的像侧。通过采用上述光学系统,所述摄像模组在高温、低温等环境下的成像质量拥有优良的稳定性。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及上述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设置于所述壳体。通过采用上述摄像模组,所述电子设备在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例如变化至高温或低温)依然具备优良且稳定的成像质量。一种汽车,包括安装部及上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设置于所述安装部。由于电子设备在温度变化下依然具备优良的成像质量,因此通过将上述电子设备作为车载摄像装置,所述汽车在高温环境(如烈日暴晒)或低温环境(如极地)下行驶时将依然能够获得优良且稳定的车载摄像画面,从而有利于提高相应环境下的行驶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包括第一实施例的光学系统于相应波长下的像散图和畸变图;图3为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于-40℃下中心视场处的离焦曲线图;图4为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于20℃下中心视场处的离焦曲线图;图5为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于85℃下中心视场处的离焦曲线图;图6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7包括第二实施例的光学系统于相应波长下的像散图和畸变图;图8为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于-40℃下中心视场处的离焦曲线图;图9为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于20℃下中心视场处的离焦曲线图;图10为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于85℃下中心视场处的离焦曲线图;图11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12包括第三实施例的光学系统于相应波长下的像散图和畸变图;图13为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于-40℃下中心视场处的离焦曲线图;图14为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于20℃下中心视场处的离焦曲线图;图15为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于85℃下中心视场处的离焦曲线图;图16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17包括第四实施例的光学系统于相应波长下的像散图和畸变图;图18为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于-40℃下中心视场处的离焦曲线图;图19为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于20℃下中心视场处的离焦曲线图;图20为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于85℃下中心视场处的离焦曲线图;图21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2包括第五实施例的光学系统于相应波长下的像散图和畸变图;图23为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系统于-40℃下中心视场处的离焦曲线图;图24为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系统于20℃下中心视场处的离焦曲线图;图25为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系统于85℃下中心视场处的离焦曲线图;图26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7包括第六实施例的光学系统于相应波长下的像散图和畸变图;图28为第六实施例中光学系统于-40℃下中心视场处的离焦曲线图;图29为第六实施例中光学系统于20℃下中心视场处的离焦曲线图;图30为第六实施例中光学系统于85℃下中心视场处的离焦曲线图;图31为本申请第七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2包括第七实施例的光学系统于相应波长下的像散图和畸变图;图33为第七实施例中光学系统于-40℃下中心视场处的离焦曲线图;图34为第七实施例中光学系统于20℃下中心视场处的离焦曲线图;图35为第七实施例中光学系统于85℃下中心视场处的离焦曲线图;图3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示意图;图3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图3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参考图1,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学系统10,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以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即光学系统10拥有六片式结构。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可安装于镜筒内,且各透镜同轴设置,即各透镜的光轴处于同一直线,该直线也可称为光学系统10的光轴。一般地,光学系统10中的各光学元件设置于镜筒中以构成镜头,且在后续产品的装配过程中,镜头将与感光元件装配以形成摄像模组。第一透镜l1包括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第二透镜l2包括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第三透镜l3包括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第四透镜l4包括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第五透镜l5包括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第六透镜l6包括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为平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均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为凹面,像侧面s12为凸面。特别地,当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为平面时,可降低第一透镜l1的公差偏心敏感度,提升组装良率,进而降低生产成本。但是一些实施例中的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也可以为凸面或凹面。另外,光学系统10还有一成像面,成像面位于第六透镜l6的像侧,入射光束在经过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调节后能够成像于成像面上。一般地,光学系统10的焦点位于成像面上,且在定焦系统中,感光元件的感光表面通常与该成像面重叠。此外,光学系统10中的至少一个透镜满足关系:(dn/dt)i/(ndi-1)-αi<0;其中(dn/dt)i为第i透镜的折射率温度系数,(dn/dt)i的单位为(10-6/k),ndi为第i透镜的d光折射率,αi为第i透镜的热膨胀系数,αi单位为(10-6/k)。以上,i可以为1、2、3、4、5、6中的至少一个。当i=1时,(dn/dt)1代表第一透镜l1的折射率温度系数,nd1代表第一透镜l1的d光折射率,α1代表第一透镜l1的热膨胀系数;当i=2时,(dn/dt)2代表第二透镜l2的折射率温度系数,nd2代表第二透镜l2的d光折射率,α2代表第二透镜l2的热膨胀系数。当i=1、3时,代表第一透镜l1和第三透镜l3均满足(dn/dt)i/(ndi-1)-αi<0的关系。其他情况以此类推。另外本申请中的d光波长为587.56nm。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dn/dt)i/(ndi-1)-αi可以为-27、-26.5、-26、-25、-20、-15、-10、-8、-7、-6、-5、-4、-3、-2.5、-2或-1.5,数值单位为(10-6/k)。折射率温度系数反映了材料因温度变化而发生的折射率改变的程度,热膨胀系数决定了材料因温度变化导致的热变形特性,透镜的折射率和形状在环境温度变化时将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系统的最佳成像面的位置发生移动。通过满足上述屈折力配置及材质条件,将有利于提升光学系统10在温度变化(例如变化至高温或低温)时的成像质量的稳定性,减小因温度变化而引起的离焦变化量,从而实现改善成像质量的目的。以上由温度所引起的离焦变化量,即为光学系统10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系统的焦点位置与感光表面之间的偏移量。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还满足以下至少一条关系,且任意一条关系均能为光学系统10带来其所描述的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的至少一个透镜满足关系:(dn/dt)i+(ndi-1)*αi<10。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dn/dt)i+(ndi-1)*αi可以为-1.25、-1.2、-1、2、3、4、5、5.5、6、6.5、7或7.5,数值单位为(10-6/k)。厚度不均匀的透镜由于温度的变化容易导致表面形状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光学系统10的成像解析度。通过采用满足上述关系的透镜,将有利于提升透镜形状对温度的稳定性,并降低光学系统10的温度敏感度,即减小因温度变化引起的离焦变化量以及像差变化量。光学系统10中的至少一个透镜满足关系:vi*f/fi<0;其中,vi=(dn/dt)i/(ndi-1)-αi,f为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fi为第i透镜的焦距,f和fi的单位均为mm。以上,i可以为1、2、3、4、5、6中的至少一个。当i=1时,v1=(dn/dt)1/(nd1-1)-α1,当i为其他数值时以此类推。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vi*f/fi可以为-12.5、-12、-11.5、-10、-8、-5、-3、-1、0.5、2、3、4、4.5、5或5.5,数值单位为(10-6/k)。温度的变化会引起透镜折射率的变化,在折射率温度系数为正的情况下,当温度升高时,透镜的折射率将变大,透镜焦距会变短;在折射率温度系数为负的情况下,当温度升高时,透镜的折射率将变小,透镜焦距会变长,同时光学系统10的焦点移动的方向还与各透镜屈折力配置有关。因此当光学系统10中至少有一个透镜满足上述关系时,可调整系统成像面在温度变化下的移动方向以及偏移量,有利于光学系统10在温度变化的环境下,最佳成像面位置不会因温度的变化而产生过于敏感的偏移量,从而有利于降低系统的温度敏感度,即减小因温度变化引起的离焦变化量,使系统在一个较宽的温度范围内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成像品质。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满足关系:σ(vi*f/fi)<0;其中,vi=(dn/dt)i/(ndi-1)-αi,f为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fi为第i透镜的焦距,σ(vi*f/fi)为光学系统10中所有透镜的vi*f/fi值的求和,即对i=1、2、3、4、5、6时的vi*f/fi值之和,f和fi的单位均为mm。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σ(vi*f/fi)可以为-19、-18.5、-18、-17.5、-17、-15、-10、-9.5、-6、-5、-4或-3,数值单位为(10-6/k)。温度的变化会引起透镜折射率的变化,在折射率温度系数为正的情况下,当温度升高时,透镜的折射率将变大,透镜焦距会变短;在折射率温度系数为负的情况下,当温度升高时,透镜的折射率将变小,透镜焦距会变长,同时光学系统10的焦点移动的方向还与各透镜的屈折力配置有关。当光学系统10中至少有一个透镜满足上述关系时,可调整系统成像面在温度变化下的移动方向以及偏移量,有利于光学系统10在温度变化的环境下,最佳成像面位置不会因温度的变化而产生过于敏感的偏移量,从而有利于降低系统的温度敏感度,即减小因温度变化引起的离焦变化量,使系统在一个较宽的温度范围内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成像品质。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满足关系:σ(vi*f/fi)<-8。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σ(vi*f/fi)可以为-19、-18.5、-18、-17.5、-17、-15、-11、-10或-9.5,数值单位为(10-6/k)。连接于镜头与感光元件之间的基座的材料通常为塑料或金属材料,因此该基座会由于高温热膨胀而导致感光表面远离镜头的方向移动,或由于低温收缩而导致感光表面靠近镜头移动。而当满足上述关系时,所述光学系统在高温环境下的最佳成像面位置能够朝像方移动,而在低温环境下的最佳成像面位置朝物方移动,以此补偿感光元件的感光表面在相应温度环境下的偏移,使所述光学系统在一个较宽的温度范围内保持良好的成像质量,即减小因温度变化引起的离焦变化量,使系统留有一定的焦距长度变化量以用于补偿感光表面因温度环境变化引起的位置偏移量,并避免所述光学系统发生过校正现象。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包括光阑sto,光阑sto设置于第三透镜l3与第四透镜l4之间,且光学系统10满足以下关系:-7<∑f123/f<-4;其中,∑f123为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和第三透镜l3的有效焦距之和,f为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f123/f可以为-6.4、-6.3、-6.2、-6、-5.9或-5.8。满足上述关系时,光学系统10的前端(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及第三透镜l3所组成的前端透镜组)将拥有足够的正屈折力,以将携带被摄物信息的光束充分收缩入光阑sto,从而有利于光学系统10拥有高像素的成像特性。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满足关系:0.9<r2/d12<1.3;其中,r2为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d12为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至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光轴上的距离。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r2/d12可以为1.1、1.12、1.13、1.14、1.15或1.16。满足上述关系时,将有利于光学系统10收集大角度入射的光束,从而使光学摄像镜头拥有广视角、低敏感度以及小型化的特性。高于或低于关系式的范围时,则不利于校正系统的像差,不利于提升成像质量。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0与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胶合。上述设计有利于优化像差,降低光学系统10的偏心敏感度,并提升光学系统10的解像力,同时还有利于降低系统的组装难度,提高良率及降低成本。进一步地,一些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满足关系:-10<f5*f6/f<-5;其中,f5为第五透镜l5的有效焦距,f6为第六透镜l6的有效焦距,f为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f5、f6和f的单位均为mm。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f5*f6/f可以为-9.5、-9.4、-9、-8.5、-8、-7.8或-7.6,数值单位为mm。满足上述关系时,有利于消除第五透镜l5和第六透镜l6所带来的色差,同时有利于校正光束经第一透镜l1至第四透镜l4所构成的透镜组的折转而产生的像差。超过关系式上限时,则不利于抑制因成像区域周边部的光束所造成的高阶像差的出现;超过关系式下限时,则不利于抑制色差的产生,无法得到高分辨性能。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满足以下关系:-33<f56/(ct5-ct6)<-12;其中,f56为第五透镜l5与第六透镜l6的组合焦距,ct5为第五透镜l5于光轴上的厚度,ct6为第六透镜l6于光轴上的厚度。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f56/(ct5-ct6)可以为-29、-28、-25、-23、-20、-18、-17或-16。满足上述关系时,有利于消除第五透镜l5和第六透镜l6所带来的色差,同时有利于校正光束经第一透镜l1至第四透镜l4所构成的透镜组的折转而产生的像差。超过关系式上限时,则不利于抑制因成像区域周边部的光束所造成的高阶像差的出现;超过关系式下限时,则不利于抑制色差的产生,无法得到高分辨性能。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满足以下关系:4.0<tan[(1/2)fov]*ttl/imgh<4.5;其中,ttl为光学系统10的光学总长,fov为光学系统10于对角线方向的最大视场角,imgh为光学系统10于对角线方向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fov的单位为°,ttl和imgh的单位均为mm。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tan[(1/2)fov]*ttl/imgh可以为4.2、4.25、4.3、4.35或4.38。满足上述关系时,有利于使光学系统10各视场的像质均匀,即各视场的解像能力趋于一致且拥有较小的畸变,同时也能满足小型化设计,又可保证高像素要求。超过关系式下限时,则不利于光学系统10的广角化;超过关系式上限时,则不利于光学系统10拥有小型化与高像素特性,且容易引起像面严重变形。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至少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或像侧面为非球面。非球面设计有利于优化像差,提升光学系统10的成像质量,同时还有利于光学系统10的小型化设计,使光学系统10能够在保持小型化设计的同时具备优良的光学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至少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或像侧面为球面,球面的面型设置能够简化透镜的加工工艺,从而有效降低透镜的制备成本。特别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的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均为非球面,而其他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球面。非球面的面型计算可参考非球面公式:其中,z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与表面顶点相切的平面的距离,r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光轴的距离,c为非球面顶点的曲率,k为圆锥系数,ai为非球面面型公式中与第i项高次项相对应的系数。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的各透镜的材质均为玻璃,玻璃材质的透镜能够耐受较为极端的温度且具有优良的光学效果,从而使光学系统10的成像性能不会因温度变化而受过大的影响。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将第一透镜l1设计为玻璃透镜,而将像方各透镜设计为塑料透镜,此时,位于物方的玻璃透镜(第一透镜l1)对较为极端的环境(如暴晒或极寒)有良好耐受效果,不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而出现老化、形变等问题而导致成像质量下降,且能够较好地平衡系统的光学性能与成本。当然,也可以将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或将第一透镜l1至第三透镜l3均设计为玻璃透镜,从而降低系统的前端透镜组对环境温度的变化的敏感度。接下来以更为具体详细的实施例来对本申请的光学系统10进行说明:第一实施例参考图1,在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图2包括第一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于相应波长下的像散图和畸变图,其中像散图中各曲线所对应的参考波长已在图中给出,畸变图的参考波长为480nm。像散图和畸变图的纵坐标为系统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即58.36°),像散图的横坐标为焦点的偏移量(mm),畸变图的横坐标为畸变(%)。图3为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于-40℃下中心视场处的离焦曲线图。图4为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于20℃下中心视场处的离焦曲线图。图5为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于85℃下中心视场处的离焦曲线图。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为平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为凹面,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为凹面,像侧面s12为凸面。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为平面,像侧面s2为球面,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五透镜l5及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球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均为非球面。由于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为平面,因此可降低第一透镜l1的公差偏心敏感度,提升组装良率,进而降低生产成本。上述面型设计有利于利于优化系统像差,提升光学系统10的成像质量。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0与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胶合。上述胶合设计有利于优化系统像差,降低光学系统10的偏心敏感度,并提升光学系统10的解像力,同时还有利于降低系统的组装难度,提高良率及降低成本。另外,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的材质均为玻璃。在该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满足以下各关系:(dn/dt)1/(nd1-1)-α1=-1.2;(dn/dt)2/(nd2-1)-α2=-5.14;(dn/dt)3/(nd3-1)-α3=-8.07;(dn/dt)4/(nd4-1)-α4=-17.37;(dn/dt)5/(nd5-1)-α5=-12.99;(dn/dt)6/(nd6-1)-α6=-7.84。通过满足上述屈折力配置及材质条件,将有利于提升光学系统10在温度变化(例如变化至高温或低温)时的成像质量的稳定性,减小因温度变化而引起的离焦变化量,从而实现改善成像质量的目的。(dn/dt)1+(nd1-1)*α1=7.73;(dn/dt)2+(nd2-1)*α2=5.72;(dn/dt)3+(nd3-1)*α3=5.9;(dn/dt)4+(nd4-1)*α4=2;(dn/dt)5+(nd5-1)*α5=3.51;(dn/dt)6+(nd6-1)*α6=6.04。通过采用满足上述关系的透镜,将有利于提升透镜形状对温度的稳定性,并降低光学系统10的温度敏感度,即减小因温度变化引起的离焦变化量以及像差变化量。v1*f/f1=1.27;v2*f/f2=0.81;v3*f/f3=-5.44;v4*f/f4=-11.86;v5*f/f5=-7.38;v6*f/f6=5.13。满足上述关系时,可调整系统成像面在温度变化下的移动方向以及偏移量,有利于光学系统10在温度变化的环境下,最佳成像面位置不会因温度的变化而产生过于敏感的偏移量,从而有利于降低系统的温度敏感度,即减小因温度变化引起的离焦变化量,使系统在一个较宽的温度范围内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成像品质。σ(vi*f/fi)=-17.47。满足关系时,光学系统10在高温环境下的最佳成像面位置能够朝像方移动,而在低温环境下的最佳成像面位置朝物方移动,以此补偿感光元件的感光表面在相应温度环境下的偏移,使光学系统10在一个较宽的温度范围内保持良好的成像质量,即减小因温度变化引起的离焦变化量,使系统留有一定的焦距长度变化量以用于补偿感光表面因温度环境变化引起的位置偏移量,并避免光学系统10发生过校正现象。∑f123/f=-5.842。满足上述关系时,光学系统10的前端(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及第三透镜l3所组成的前端透镜组)将拥有足够的正屈折力,以将携带被摄物信息的光束充分收缩入光阑,从而有利于光学系统10拥有高像素的成像特性。r2/d12=1.169。满足上述关系时,将有利于光学系统10收集大角度入射的光束,从而使光学摄像镜头拥有广视角、低敏感度以及小型化的特性。f5*f6/f=-9.729mm。满足上述关系时,有利于消除第五透镜l5和第六透镜l6所带来的色差,同时有利于校正光束经第一透镜l1至第四透镜l4所构成的透镜组的折转而产生的像差。f56/(ct5-ct6)=-15.95;满足上述关系时,有利于消除第五透镜l5和第六透镜l6所带来的色差,同时有利于校正光束经前面透镜组的折转而产生的像差。tan[(1/2)fov]*ttl/imgh=4.195。满足上述关系时,有利于使光学系统10各视场的像质均匀,即各视场的解像能力趋于一致且拥有较小的畸变,同时还能满足小型化设计,又可保证高像素要求。满足上述关系时,光学系统10能够带来优良的成像品质,且在环境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例如从常温变化至高温或低温),光学系统10的最佳成像面位置在温度变化时能够相应移动,以补偿感光元件上的感光表面的位置偏移量,从而使最终装配形成的模组在高温、低温等环境下的成像质量拥有优良稳定性。另外,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表1和表2给出,表2展现了第一实施例中相应透镜的非球面系数,表2中的k为圆锥系数,ai为非球面面型公式中与第i项高次项相对应的系数。由物面至像面(成像面)的各元件依次按照表1从上至下的各元件的顺序排列,面序号1和2分别表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即同一透镜中,面序号较小的表面为物侧面,面序号较大的表面为像侧面。表1中的y半径为相应面序号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于近轴处(或理解为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透镜于“厚度”参数列中的第一个数值为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第二个数值为该透镜的像侧面至后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面序号6所对应的“厚度”参数值为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6至光阑的sto的中心于光轴上的距离,光阑sto于“厚度”参数列中的数值为光阑sto的中心至后一透镜(该实施例中为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顶点(顶点指透镜与光轴的交点)于光轴上的距离。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各透镜的光轴以及光阑sto的中心处于同一直线上,该直线作为光学系统10的光轴。在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f=3.62mm,光圈数fno=2.0,最大视场角(对角线视角)fov=116.7°,光学总长ttl=17.094mm,光学总长ttl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3于光轴上的距离。另外,以下各实施例中的折射率、阿贝数及焦距的参考波长均为587.56nm,且各实施例的关系式计算和透镜结构均以表格中的透镜参数数据计算为准。表1表2面序号89k0.00e+00-7.02e-01a4-5.88e-035.29e-05a6-6.48e-04-1.61e-05a80.00e+00-7.56e-05a100.00e+001.03e-05a120.00e+000.00e+00a140.00e+000.00e+00a160.00e+000.00e+00a180.00e+000.00e+00a200.00e+000.00e+00在第一实施例中,参考图2,弧失场曲的最大值为0.0311mm,子午场曲的最大值为0.0189mm,最大畸变为43.66%。由此可知,第一实施例中的像散和畸变较小,从而系统拥有良好的成像质量。参考图3、图4及图5,相较于20℃下的焦点位置,系统于-40℃下的最佳成像面的位置将向物方偏移,从而能够补偿因基座的收缩形变而导致成像面相对感光表面朝像方的偏移量;系统于85℃下的最佳成像面的位置将向像方偏移,从而能够补偿因基座的膨胀形变而导致成像面相对感光表面朝物方的偏移量。因此,光学系统10能够对成像面与感光表面之间的偏移量进行补偿,从而能够提升光学系统10在温度变化(例如变化至高温或低温)时的成像质量的稳定性,减小因温度变化而引起的离焦变化量,从而实现改善成像质量的目的。第二实施例参考图6,在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图7包括第二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于相应波长下的像散图和畸变图,其中像散图中各曲线所对应的参考波长已在图中给出,畸变图的参考波长为480nm。像散图和畸变图的纵坐标为系统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即58.35°),像散图的横坐标为焦点的偏移量(mm),畸变图的横坐标为畸变(%)。图8为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于-40℃下中心视场处的离焦曲线图。图9为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于20℃下中心视场处的离焦曲线图。图10为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于85℃下中心视场处的离焦曲线图。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为平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为凹面,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为凹面,像侧面s12为凸面。另外,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表3和表4给出,而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表3表4面序号89k-1.14e+01-4.41e-01a4-6.77e-032.65e-04a6-8.94e-041.13e-04a82.55e-05-3.83e-04a10-2.43e-051.50e-04a120.00e+00-3.46e-05a140.00e+004.26e-06a160.00e+00-2.26e-07a180.00e+000.00e+00a200.00e+000.00e+00在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满足以下关系:i(dn/dt)i/(ndi-1)-αi(dn/dt)i+(ndi-1)*αivi*f/fi1-1.27.731.272-5.145.720.813-8.075.90-5.254-17.372.00-12.845-12.993.51-7.746-5.935.64.5以及:σ(vi*f/fi)-19.26f5*f6/f-7.978∑f123/f-5.778f56/(ct5-ct6)-20.038r2/d121.154tan[(1/2)fov]*ttl/imgh4.195在第二实施例中,参考图7,弧失场曲的最大值为0.0307mm,子午场曲的最大值为0.0289mm,最大畸变为43.64%。由此可知,第二实施例中的像散和畸变较小,从而系统拥有良好的成像质量。参考图8、图9及图10,相较于20℃下的焦点位置,系统于-40℃下的最佳成像面的位置将向物方偏移,从而能够补偿因基座的收缩形变而导致成像面相对感光表面朝像方的偏移量;系统于85℃下的最佳成像面的位置将向像方偏移,从而能够补偿因基座的膨胀形变而导致成像面相对感光表面朝物方的偏移量。因此,光学系统10能够对成像面与感光表面之间的偏移量进行补偿,从而能够提升光学系统10在温度变化(例如变化至高温或低温)时的成像质量的稳定性,减小因温度变化而引起的离焦变化量,从而实现改善成像质量的目的。第三实施例参考图11,在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图12包括第三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于相应波长下的像散图和畸变图,其中像散图中各曲线所对应的参考波长已在图中给出,畸变图的参考波长为480nm。像散图和畸变图的纵坐标为系统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即58.35°),像散图的横坐标为焦点的偏移量(mm),畸变图的横坐标为畸变(%)。图13为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于-40℃下中心视场处的离焦曲线图。图14为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于20℃下中心视场处的离焦曲线图。图15为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于85℃下中心视场处的离焦曲线图。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为平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为凹面,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为凹面,像侧面s12为凸面。另外,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表5和表6给出,而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表5表6面序号89k0.00e+00-9.30e-01a4-6.46e-03-5.55e-04a6-5.46e-04-3.77e-04a8-7.18e-057.15e-06a100.00e+00-6.44e-07a120.00e+000.00e+00a140.00e+000.00e+00a160.00e+000.00e+00a180.00e+000.00e+00a200.00e+000.00e+00在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满足以下关系:i(dn/dt)i/(ndi-1)-αi(dn/dt)i+(ndi-1)*αivi*f/fi1-1.27.731.272-5.145.720.813-8.075.90-5.624-17.372.00-12.095-12.993.51-8.116-5.935.64.5以及:σ(vi*f/fi)-19.24f5*f6/f-7.622∑f123/f-5.904f56/(ct5-ct6)-28.174r2/d121.126tan[(1/2)fov]*ttl/imgh4.196在第三实施例中,参考图12,弧失场曲的最大值为0.0287mm,子午场曲的最大值为0.0294mm,最大畸变为43.61%。由此可知,第三实施例中的像散和畸变较小,从而系统拥有良好的成像质量。参考图13、图14及图15,相较于20℃下的焦点位置,系统于-40℃下的最佳成像面的位置将向物方偏移,从而能够补偿因基座的收缩形变而导致成像面相对感光表面朝像方的偏移量;系统于85℃下的最佳成像面的位置将向像方偏移,从而能够补偿因基座的膨胀形变而导致成像面相对感光表面朝物方的偏移量。因此,光学系统10能够对成像面与感光表面之间的偏移量进行补偿,从而能够提升光学系统10在温度变化(例如变化至高温或低温)时的成像质量的稳定性,减小因温度变化而引起的离焦变化量,从而实现改善成像质量的目的。第四实施例参考图16,在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图17包括第四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于相应波长下的像散图和畸变图,其中像散图中各曲线所对应的参考波长已在图中给出,畸变图的参考波长为480nm。像散图和畸变图的纵坐标为系统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即58.36°),像散图的横坐标为焦点的偏移量(mm),畸变图的横坐标为畸变(%)。图18为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于-40℃下中心视场处的离焦曲线图。图19为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于20℃下中心视场处的离焦曲线图。图20为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于85℃下中心视场处的离焦曲线图。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为平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为凹面,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为凹面,像侧面s12为凸面。另外,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表7和表8给出,而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表7表8面序号89k0.00e+00-9.62e-01a4-6.37e-03-4.04e-04a6-4.73e-04-4.36e-04a8-8.16e-051.99e-05a100.00e+00-2.15e-06a120.00e+000.00e+00a140.00e+000.00e+00a160.00e+000.00e+00a180.00e+000.00e+00a200.00e+000.00e+00在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满足以下关系:以及:σ(vi*f/fi)-9.49f5*f6/f-7.704∑f123/f-5.992f56/(ct5-ct6)-29.15r2/d121.141tan[(1/2)fov]*ttl/imgh4.196在第四实施例中,参考图17,弧失场曲的最大值为0.0327mm,子午场曲的最大值为0.0253mm,最大畸变为43.62%。由此可知,第四实施例中的像散和畸变较小,从而系统拥有良好的成像质量。参考图18、图19及图20,相较于20℃下的焦点位置,系统于-40℃下的最佳成像面的位置将向物方偏移,从而能够补偿因基座的收缩形变而导致成像面相对感光表面朝像方的偏移量;系统于85℃下的最佳成像面的位置将向像方偏移,从而能够补偿因基座的膨胀形变而导致成像面相对感光表面朝物方的偏移量。因此,光学系统10能够对成像面与感光表面之间的偏移量进行补偿,从而能够提升光学系统10在温度变化(例如变化至高温或低温)时的成像质量的稳定性,减小因温度变化而引起的离焦变化量,从而实现改善成像质量的目的。第五实施例参考图21,在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图22包括第五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于相应波长下的像散图和畸变图,其中像散图中各曲线所对应的参考波长已在图中给出,畸变图的参考波长为480nm。像散图和畸变图的纵坐标为系统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即58.35°),像散图的横坐标为焦点的偏移量(mm),畸变图的横坐标为畸变(%)。图23为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于-40℃下中心视场处的离焦曲线图。图24为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于20℃下中心视场处的离焦曲线图。图25为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于85℃下中心视场处的离焦曲线图。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为平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为凹面,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为凹面,像侧面s12为凸面。另外,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表9和表10给出,而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表9表10面序号89k0.00e+00-1.01e+00a4-5.95e-03-3.24e-04a6-3.24e-04-3.76e-04a8-1.12e-04-1.02e-05a100.00e+00-1.28e-07a120.00e+000.00e+00a140.00e+000.00e+00a160.00e+000.00e+00a180.00e+000.00e+00a200.00e+000.00e+00在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满足以下关系:i(dn/dt)i/(ndi-1)-αi(dn/dt)i+(ndi-1)*αivi*f/fi1-1.27.731.252-5.145.720.793-1.27.73-0.824-5.285.56-3.745-12.993.51-7.996-5.935.64.51以及:σ(vi*f/fi)-6.0f5*f6/f-7.725∑f123/f-5.978f56/(ct5-ct6)-27.191r2/d121.125tan[(1/2)fov]*ttl/imgh4.196在第五实施例中,参考图22,弧失场曲的最大值为0.0328mm,子午场曲的最大值为0.0311mm,最大畸变为43.60%。由此可知,第五实施例中的像散和畸变较小,从而系统拥有良好的成像质量。第六实施例参考图26,在第六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图27包括第六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于相应波长下的像散图和畸变图,其中像散图中各曲线所对应的参考波长已在图中给出,畸变图的参考波长为480nm。像散图和畸变图的纵坐标为系统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即58.36°),像散图的横坐标为焦点的偏移量(mm),畸变图的横坐标为畸变(%)。图28为第六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于-40℃下中心视场处的离焦曲线图。图29为第六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于20℃下中心视场处的离焦曲线图。图30为第六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于85℃下中心视场处的离焦曲线图。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为平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为凹面,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为凹面,像侧面s12为凸面。另外,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表11和表12给出,而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表11表12面序号89k0.00e+00-1.01e+00a4-5.77e-03-3.84e-04a6-2.65e-04-3.04e-04a8-1.22e-04-3.48e-05a100.00e+001.47e-06a120.00e+000.00e+00a140.00e+000.00e+00a160.00e+000.00e+00a180.00e+000.00e+00a200.00e+000.00e+00在第六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满足以下关系:i(dn/dt)i/(ndi-1)-αi(dn/dt)i+(ndi-1)*αivi*f/fi1-1.27.731.252-27.95-1.274.063-1.27.73-0.84-5.285.56-3.775-12.993.51-8.076-5.935.64.58以及:在第六实施例中,参考图27,弧失场曲的最大值为0.0333mm,子午场曲的最大值为0.0297mm,最大畸变为43.63%。由此可知,第六实施例中的像散和畸变较小,从而系统拥有良好的成像质量。第七实施例参考图31,在第七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图32包括第七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于相应波长下的像散图和畸变图,其中像散图中各曲线所对应的参考波长已在图中给出,畸变图的参考波长为480nm。像散图和畸变图的纵坐标为系统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即59.50°),像散图的横坐标为焦点的偏移量(mm),畸变图的横坐标为畸变(%)。图33为第七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于-40℃下中心视场处的离焦曲线图。图34为第七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于20℃下中心视场处的离焦曲线图。图35为第七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于85℃下中心视场处的离焦曲线图。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为平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为凹面,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为凹面,像侧面s12为凸面。另外,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表13和表14给出,而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表13表14在第七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满足以下关系:i(dn/dt)i/(ndi-1)-αi(dn/dt)i+(ndi-1)*αivi*f/fi1-1.27.731.192-5.145.720.743-1.27.73-0.834-5.285.56-3.445-12.993.51-7.436-7.65.575.41以及:σ(vi*f/fi)-4.36f5*f6/f-8.724∑f123/f-6.483f56/(ct5-ct6)-22.235r2/d121.078tan[(1/2)fov]*ttl/imgh4.391在第七实施例中,参考图32,弧失场曲的最大值为0.0312mm,子午场曲的最大值为0.0274mm,最大畸变为45.09%。由此可知,第七实施例中的像散和畸变较小,从而系统拥有良好的成像质量。以上第一实施例至第七实施例的各透镜参数中的折射率温度系数(dn/dt)i以及各透镜的热膨胀系数αi可见下表,其中(dn/dt)i的单位为(10-6/k),αi单位为(10-6/k),且(dn/dt)i在以下简写为dn/dt。在以上各实施例所提供的离焦曲线图中,反映了像面中心位置在偏离了焦平面位置时的分辨率变化,图中峰值的位置即为中心视场成像的最佳位置。通过中心视场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的离焦曲线,能更清楚地观察到温度变化时的最佳成像面的偏移方向。由各实施例中的离焦曲线图可得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的一种特性,即:温度为正时最佳成像面的位置向正方向移动,从而可补偿非光学机构件(例如前述的基座)由于热膨胀而导致感光元件的感光表面向正方向移动的问题,使得最佳成像面的位置尽可能与感光表面同步移动;温度为负时最佳成像面的位置向负方向移动,从而可补偿非光学机构件由于受冷收缩而导致感光表面向正方向移动的问题。通过采用本申请的设计,可使光学系统10的最佳成像位置与感光表面的位置尽可能保持一致,避免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系统出现失焦的问题,保持系统在温度变化的环境下也能清晰成像。参考图36,在本申请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与感光元件210组装以形成摄像模组20,感光元件210设置于光学系统10的像侧。该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与感光元件210之间设置有红外截止滤光片。感光元件210可以为ccd(chargecoupleddevice,电荷耦合器件)或cmos(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一般地,在装配时,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3与感光元件210的感光表面重叠。在一些实施例中,摄像模组20包括设于第六透镜l6与感光元件210之间的滤光片110,滤光片110用于滤除红外光。在一些实施例中,滤光片110能够安装至镜头的像端。在一些实施例中,摄像模组20还包括保护玻璃120,保护玻璃120设于滤光片110与感光元件210之间,保护玻璃120用于保护感光元件210。通过采用上述光学系统10,摄像模组20在高温、低温等环境下依然拥有稳定的成像质量。参考图37,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30,摄像模组20应用于电子设备30以使电子设备30具备摄像功能。具体地,电子设备30包括壳体310,摄像模组20安装于壳体310,壳体310可以是电路板、中框、保护壳等部件。电子设备30可以是但不限于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电子书阅读器、车载摄像装置、监控设备、医疗设备(如内窥镜)、平板电脑、生物识别设备(如指纹识别设备或瞳孔识别设备等)、pda(personaldigital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无人机等。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30为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包括中框和电路板,电路板设置于中框,摄像模组20安装于智能手机的中框,且其中的感光元件210与电路板电性连接。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30为车载摄像设备(具体结构可参考图37),摄像模组20设置于车载摄像装置的壳体310内,壳体310与安装板转动连接,安装板用于固定在汽车的车体上。通过采用上述摄像模组20,电子设备30在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例如变化至高温或低温)依然具备优良且稳定的成像质量。参考图38,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40。当电子设备30为车载摄像设备时,电子设备30可作为汽车40的前视摄像装置、后视摄像装置或侧视摄像装置。具体地,汽车40包括安装部410,电子设备30的壳体310安装于安装部410上,安装部410可以是车体的一部分,如进气格栅、侧视镜、后视镜、后尾箱盖板、车顶、中控台。当电子设备30设有可转动的安装板时,电子设备30通过安装板安装至汽车40的安装部410上。电子设备30可安装于车体的前侧(如进气格栅处)、左前大灯、右前大灯、左后视镜、右后视镜、车尾箱盖板、车顶等任意位置。其次,也可在汽车40内设置显示设备,电子设备30与显示设备通信连接,从而,安装部410上的电子设备30所获得的影像能够在显示设备上实时显示,让驾驶者能够获得安装部410四周更大范围的环境信息,使驾驶者在行车和泊车时更为方便及安全。当设置有多个电子设备30以获取不同方位的景象时,电子设备30所获得的影像信息能够被合成,并能够以俯视图的形式呈现在显示设备上。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汽车40包括至少四个电子设备30,电子设备30分别安装在车体的前侧(如进气格栅处)、左侧(如左后视镜处)、右侧(如右后视镜处)及后侧(如车尾箱盖板处),以构建汽车环视系统。汽车环视系统包括安装在安装部410前后左右的四个(或更多个)电子设备30,多个电子设备30可同时采集汽车40四周的景象,随后经电子设备30采集到图像信息经过图像处理单元进行畸变还原、视角转化、图像拼接、图像增强等步骤,最终形成一幅汽车40四周的无缝隙的360°全景俯视图,并于显示设备上显示。当然,除了显示全景图,也可以显示任何一方位的单侧视图。另外,显示设备上也可配置配制与显示图像对应的标尺线以方便驾驶者准确地确定障碍物的方位和距离。通过将上述电子设备30作为车载摄像装置,汽车40在高温环境(如烈日暴晒)或低温环境(如极地)下行驶时将依然能够获得优良且稳定的车载摄像画面,从而有利于提高驾驶的安全性。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