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679812发布日期:2021-06-29 23:40阅读:98来源:国知局
镜头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镜头模组的驱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镜头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近来,随着电子产品的高性能化和小型化的发展,摄像模块已被普遍应用到诸如便携式电话、笔记本和平板pc等的移动装置。通常,摄像模块包括镜头、自动聚焦装置、图像传感器(如,coms和ccd)等,其中,自动聚焦装置通过使光学系统相对于光轴运动来调节焦点,图像传感器用于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用户在拍摄图像或视频时,若身体或手部抖动有可能会造成获取到的图像模糊,故,通常摄像模块还包括光学防抖装置,也称ois装置(opticalimagestabilization,光学防抖)。

然而,现有的光学防抖装置仅能在镜头的某个方向上实现防抖,防抖效果不佳,因此,如何实现镜头更优的防抖设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正在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公开一种镜头驱动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提供一种镜头驱动装置,所述镜头驱动装置包括:

具有容置空间的壳体;

镜筒,所述镜筒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并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镜筒内收容有透镜组件;

驱动所述镜筒绕垂直于所述透镜组件的光轴的方向转动的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和所述镜筒之间;及

驱动所述镜筒绕所述透镜组件的光轴转动的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和所述镜筒之间,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驱动线圈和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二驱动线圈和第二磁性件中其一连接于所述壳体,另一连接于所述镜筒;

其中,所述第二磁性件以及与所述第二磁性件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二驱动线圈的数量不相等。

优选地,所述第二驱动线圈包括至少一个,每一所述第二驱动线圈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二磁性件相对应,且与同一所述第二驱动线圈对应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二磁性件中,相邻所述第二磁性件的充磁方向相反。

优选地,所述第二磁性件包括至少一个,每一所述第二磁性件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二驱动线圈相对应,且与同一所述第二磁性件对应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二驱动线圈中,相邻所述第二驱动线圈通电的电流方向相反。

优选地,所述镜筒包括与所述壳体间隔设置的外侧壁,所述镜头驱动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至少两个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绕设于所述外侧壁且相邻所述第二驱动组件间隔设置;相邻所述第二磁性件间隔设置。

优选地,每个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所述第二驱动线圈和所述第二磁性件所在的平面均与所述外侧壁相平行,每个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所述第二驱动线圈和所述第二磁性件相对且间隔设置。

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底板、围设于所述底板四周的侧板以及与所述侧板连接并与所述底板间隔设置的盖板;

其中,所述底板、所述侧板和所述盖板围设成所述容置空间,所述盖板上开设有与所述容置空间连通的开口,所述镜筒收容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并与所述底板转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底板设置有第一支点部、所述镜筒远离所述开口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支点部转动连接的第二支点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点部和所述第二支点部中任意一者为球形凸起,另外一者为与所述球形凸起配合的凹槽。

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驱动线圈和第一磁性件,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和所述第一磁性件中其一连接于所述壳体,另一连接于所述镜筒,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沿所述透镜组件的光轴方向间隔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绕设于所述外侧壁且相邻所述第一驱动组件间隔设置。

优选地,每个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和所述第一磁性件所在的平面均与所述外侧壁相平行,每个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所述第一驱动线圈和所述第一磁性件相对且间隔设置。

优选地,所述镜头驱动装置还包括弹性支撑所述镜筒的弹性组件,所述弹性组件包括与所述镜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壳体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且弹性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弹性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镜头驱动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设置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并将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设置于壳体和镜筒之间,从而可以利用第一驱动组件驱动镜筒绕垂直于透镜组件的光轴的方向转动;并利用第二驱动组件驱动镜筒绕透镜组件的光轴转动,进而实现透镜组件在俯仰方向,偏摆方向和滚动方向等多个方向上的防抖,使得防抖效果更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镜头驱动装置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镜头驱动装置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镜头驱动装置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镜头驱动装置的弹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镜头驱动装置的第一驱动组件与镜筒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6为在第一驱动组件驱动作用下镜筒在一个方向发生偏转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在第一驱动组件驱动作用下镜筒在另一个方向发生偏转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镜头驱动装置的第二驱动组件与镜筒配合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9为镜头驱动装置的第二驱动组件与镜筒配合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在第二驱动组件驱动作用下镜筒在一个方向发生滚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在第二驱动组件驱动作用下镜筒在另一个方向发生滚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镜头驱动装置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3为第二实施例提供的镜头驱动装置的第二驱动组件与镜筒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在第二驱动组件驱动作用下镜筒在一个方向发生滚动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在第二驱动组件驱动作用下镜筒在另一个方向发生滚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11,一种镜头驱动装置10,该镜头驱动装置10包括具有容置空间115的壳体11,收容于容置空间115内且与壳体11转动连接的镜筒12,设置于镜筒12和壳体11之间的第一驱动组件14及第二驱动组件15。壳体11包括底板111、围设于底板111四周的侧板112以及与侧板112连接并与底板111间隔设置的盖板113。底板111、侧板112和盖板113围设成一容置空间115,盖板113上开设有与容置空间115连通的开口1131,以使安装于镜筒12内的透镜组件可以通过该开口1131获取待拍摄物体的影像信息,镜筒12收容于容置空间115内并与底板111转动连接。

其中,镜筒12用于收容透镜组件,镜筒12包括与壳体11间隔设置的外侧壁121。第一驱动组件14和第二驱动组件15沿平行于透镜组件的光轴的方向间隔设置。第一驱动组件14用于驱动镜筒12绕垂直于透镜组件的光轴的方向转动,即镜筒12在透镜组件的光轴所在的平面内转动,实现偏摆和俯仰方向上的抖动矫正。第二驱动组件15用于驱动镜筒12绕透镜组件的光轴转动,即镜筒12在垂直于透镜组件的光轴所在平面的平面内转动,实现滚动方向上的抖动矫正。

壳体11的侧板112上开设有与壳体11所形成的容置空间115连通的通孔17。电连接件16穿设于通孔17,并将第一驱动组件14及第二驱动组件15与外部控制电路连接,从而使得外部控制电路可以驱动控制第一驱动组件14及第二驱动组件15,该电连接件16可以是导线或柔性电路板。

具体地,第二驱动组件15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驱动线圈152和第二磁性件151。如图2-3所示,第二驱动线圈152和第二磁性件151中其一者连接于壳体11,第二驱动线圈152和第二磁性件151中另一者连接于镜筒12,第二驱动组件15连接于壳体11和镜筒12之间时,可以是第二驱动线圈152和第二磁性件151中其一者连接于壳体11的侧板112,另一者连接于镜筒12的外侧壁121。该第二磁性件151为磁铁、磁钢或永磁体。

其中,第二磁性件151以及与第二磁性件151相对设置的第二驱动线圈152的数量不相等,也即一个第二驱动线圈152对应至少两个第二磁性件151设置,或一个第二磁性件151对应至少两个第二驱动线圈152设置。

第二驱动线圈152通电后再在第二磁性件151的磁场中和第二磁性件151相互作用,以驱动镜筒12相对壳体11绕透镜组件的光轴转动,进而实现透镜组件在滚动方向上的防抖。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驱动线圈152包括至少一个,每一第二驱动线圈152与至少两个第二磁性件151相对应;与同一第二驱动线圈152对应的至少两个第二磁性件151中,相邻第二磁性件151的充磁方向相反。本实施例中以第二磁性件151固定于镜筒12,第二驱动线圈152固定于壳体11且第二驱动线圈152为1个,对应的第二磁性件151为两个为例进行说明,但不局限于第二磁性件151仅可以固定于镜筒12,第二驱动线圈152仅可以固定于壳体11以及第二驱动线圈152为1个和第二磁性件151为2个的数量限制。

在部分实施例中,镜头驱动装置10包括至少两个第二驱动组件15,至少两个第二驱动组件15绕设于外侧壁121且相邻第二驱动组件15间隔设置。较佳地,镜筒12为棱柱状结构,第二驱动组件15为四个,四个第二驱动组件15周向布设于镜筒12的四个相邻外侧壁121,每个第二驱动组件15的第二驱动线圈152和第二磁性件151所在的平面均与对应的外侧壁121相平行,每个第二驱动组件15的第二驱动线圈152和第二磁性件151相对且间隔设置。

如图8-11所示,第二驱动线圈152与电连接件16连接,当外部控制电路通过电连接件16给第二驱动线圈152驱动信号时,第二驱动线圈151生成磁场并与第二磁性件151之间产生磁性作用力,使得第二驱动线圈152和第二磁性件151相互作用,第二磁性件151沿第二磁性件151与第二驱动线圈152相对的方向充磁,以驱动镜筒12相对壳体11以与壳体11转动连接处为支点绕透镜组件的光轴转动,进而实现透镜组件在滚动方向上的防抖。

本实施例中,以其中一组第二驱动组件15的一个第二驱动线圈152和对应的两个第二磁性件151相互作用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9-10所示,相邻第二磁性件151充磁方向相反,同一个第二驱动线圈152两端对应不同方向充磁的第二磁性件151,以图9所示的磁钢充磁方向为例对本实用新型滚动方向防抖实现的原理进行简单说明,当然相邻磁钢的充磁方向并不限于图9所示充磁方向。

当第二驱动线圈152通电时,第二驱动线圈152在磁场中受到作用力f,然而第二驱动线圈152是固定在壳体11上,通过壳体11固定外物以提供固定支撑,且第二磁性件151固定于镜筒12且镜筒12与壳体11转动连接。那么第二磁性件151会受到与作用力f方向相反的反向作用力f1,从而驱动镜筒12绕光轴顺时针转动,即驱动镜筒12在垂直于透镜组件的光轴所在平面的平面内顺时转动实现滚动方向的抖动矫正。其中,提供固定支撑的外物可以是手机、笔记本、平板等电子设备,在此不做限定。

如图11所示,同理可知,当第二驱动线圈152中的电流反向后,第二驱动组件15可以驱动镜筒12绕光轴逆时针转动,即驱动镜筒12在垂直于透镜组件的光轴所在平面的平面内逆时针转动,进而实现透镜组件在滚动方向上的防抖。

请参阅图2-3,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组件14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驱动线圈142和第一磁性件141。第一驱动线圈142和第一磁性件141中其一者连接于壳体11,第一驱动线圈142和第一磁性件141中另一者连接于镜筒12。第一驱动组件14连接于壳体11和镜筒12之间时,可以是第一驱动线圈142和第一磁性件141中其一者连接于壳体11的侧板112,另一者连接于镜筒12的外侧壁121。该第一磁性件141为磁铁、磁钢或永磁体。本实施例中以第一磁性件141固定于镜筒12,第一驱动线圈142固定于壳体11为例进行说明,但不局限于第一磁性件141仅可以固定于镜筒12,第一驱动线圈142仅可以固定于壳体11。

第一驱动线圈142与电连接件16连接,当外部控制电路通过电连接件16给第一驱动线圈142驱动信号时,第一驱动线圈142产生磁场,使得第一驱动线圈142和第一磁性件141相互作用,即第一磁性件141在第一驱动线圈142产生的磁场内与第一驱动线圈142相互吸引或排斥,以驱动镜筒12绕垂直于透镜组件的光轴的方向转动,进而实现透镜组件在俯仰方向及偏摆方向的防抖。

如图3所示,在部分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14包括至少两个,且至少两个第一驱动组件14绕设于外侧壁121且相邻第一驱动组件14间隔设置。

较佳地,镜筒12为棱柱状结构,第一驱动组件14为四个,且该四个第一驱动组件14周向布设于镜筒12的四个相邻外侧壁121,每个第一驱动组件14的第一驱动线圈142和第一磁性件141所在的平面均与对应的外侧壁121相平行,每个第一驱动组件14的第一驱动线圈142和第一磁性件141相对且间隔设置。

如图5-7所示,透镜组件的光轴为l,当第一驱动线圈142通电时可产生磁场,并与第一磁性件141之间产生磁性作用力,即第一磁性件141在第一驱动线圈142产生的磁场内与第一驱动线圈142相互吸引或排斥,使得镜筒12相对壳体11以与壳体11转动连接处为支点,在绕垂直于透镜组件的光轴l的方向转动实现透镜组件在俯仰方向及偏摆方向的防抖。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3所示,镜筒12与底板111转动连接的方式可以是,底板111设置有第一支点部1111、镜筒12远离开口1131一侧设置有与第一支点部1111转动连接的第二支点部122,通过第一支点部1111和第二支点部122对镜筒12形成在光轴方向上的支撑,并通过第一支点部1111和第二支点部122的转动连接,从而使得镜筒12以与壳体11的转动连接处为支点转动时转动受力更为稳定,转动的精度更优。

其中,第一支点部1111和第二支点部122中任意一者为球形凸起,另外一者为与球形凸起配合的凹槽。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支点部122为球形凸起,第一支点部1111为与球形凸起配合的凹槽1112,具体的,第一支点部1111包括自底板111向镜筒12突出延伸的凸起1113,凸起1113靠近镜筒12一侧的表面向远离镜筒12凹陷形成凹槽1112。

请参阅图2-3,在部分实施例中,镜头驱动装置10还包括弹性支撑镜筒12的弹性组件13。该弹性组件13设置于壳体11和镜筒12之间并弹性连接壳体11和镜筒12。弹性组件13同时为镜筒12在俯仰、偏摆和滚动方向的运动提供回复力。

具体地,弹性组件13包括与镜筒12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31、与壳体11连接的第二连接部132以及设置于第一连接部131和第二连接部132之间,弹性连接第一连接部131和第二连接部132的弹性件133。

较佳地,第一连接部131与镜筒12的外侧壁121连接,第二连接部132与壳体11的侧板112连接。

请参阅图4,第一连接部131包括多根第一连接件1311,第一连接件131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1312和第二端部1313,每一根第一连接件1311的第一端部1312和相邻的第一连接件1311的第二端部1313连接,多根第一连接件1311连接形成第一连接部131。

第二连接部132包括多根第二连接件1321,第二连接件132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端部1322和第四端部1323,且第二连接件1321的第三端部1322对应第一连接件1311的第一端部1312设置,第二连接件1321的第四端部1323对应第一连接件1311的第二端部1313设置。

每一根第二连接件1321的第三端部1322和相邻的第二连接件1321的第四端部1323连接,多根第二连接件1321连接形成第二连接部132。

弹性件133为多根,每根弹性件133弹性连接一根第一连接件1311的第二端部1313以及一根第二连接件1321的第三端部1322,从而形成弹性组件13。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12-15,本实施例公开的镜头驱动装置20与第一实施例公开的镜头驱动装置10不同的地方在于,本实施例镜头驱动装置20的第二磁性组件25的一个第二磁性件251对应至少两个第二驱动线圈252设置。

具体地,第二磁性件251包括至少一个,每一第二磁性件251与至少两个第二驱动线圈252相对应,且与同一第二磁性件251对应的至少两个第二驱动线圈252中,相邻第二驱动线圈252通电的电流方向相反。

本实施例中,以其中一组第二驱动组件25的一个第二磁性件251和对应的两个第二驱动线圈252相互作用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4所示,当相邻的两个第二驱动线圈252通入相反方向的电流时,如,其中一个第二驱动线圈252通入顺时针电流,相邻的另一第二驱动线圈152通入逆时针电流,则两个第二驱动线圈252在靠近第二磁性件251的一端均在磁场中受到作用力f,由于第二驱动线圈252是固定在壳体21上,通过壳体21固定于外物以提供固定支撑,第二磁性件251固定于镜筒22且镜筒22与壳体21转动连接,那么第二磁性件251会受到与作用力f方向相反的反向作用力f1,从而驱动镜筒22绕光轴顺时针转动,即驱动镜筒22在垂直于透镜组件的光轴所在平面的平面内顺时转动实现滚动方向的抖动矫正。其中,提供固定支撑的外物可以是手机、笔记本、平板等电子设备,在此不做限定。

如图15所示,同理可知,当相邻第二驱动线圈252通电的电流同时反向后,第二驱动组件25可以驱动镜筒22绕光轴逆时针转动,即驱动镜筒22在垂直于透镜组件的光轴所在平面的平面内逆时针转动,进而实现透镜组件在滚动方向上的防抖。本实施例公开的镜头驱动装置20中壳体21、镜筒22、弹性组件23、第一磁性组件24、第二磁性组件25、电连接件26等部件的具体结构及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可以参照实施例一中公开的镜头驱动装置10,在此不做赘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镜头驱动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设置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并将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设置于壳体和镜筒之间,从而可以利用第一驱动组件驱动镜筒绕垂直于所述透镜组件的光轴的方向转动,实现镜筒俯仰方向和偏摆方向上的抖动矫正。并利用第二驱动组件驱动镜筒绕透镜组件的光轴转动,实现镜筒滚动方向上的抖动矫正,从而使得透镜组件实现在俯仰方向,偏摆方向和滚动方向等多个方向上的防抖,使得防抖效果更优。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