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下式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04023发布日期:2021-01-12 07:39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直下式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在电视背光设计中超窄边框是主流的设计方向,然而超窄边框的设计会使得边框对面板四周的承载面积减小,边框可靠性大大降低,故而为了保证对面板的承载力,在面板显示尺寸确定的情况下,限制了窄边框的设计。此外,面框不断缩小非显示区域,增大显示区,对于背光设计是一个极大挑战,边框较小容易出现显示暗影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旨在得到可靠性高且在边框不易形成暗影的直下式背光模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背板,所述背板形成有凹槽;导光件,所述导光件包括相连接的导光部和出光部,所述导光部贴设于所述凹槽的内侧壁,所述出光部设于所述凹槽的开口外边沿,所述导光部朝向所述背板的表面和/或背离所述背板的表面贴设有反射片;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连接于所述出光部背离所述背板的表面,并与所述凹槽的底壁相对设置;以及,光源,所述光源设于所述凹槽的底壁,所述光源的光线部分经所述导光部传导至所述出光部处并射向所述光学膜片。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背板包括底板、连接于所述底板周缘的侧板以及弯折板,所述弯折板由所述侧板远离所述底板的端部弯折延伸形成,所述侧板和底板围合形成所述凹槽,所述光学膜片连接于所述弯折板背离所述底板的表面,所述出光部夹设于所述弯折板与所述光学膜片之间。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导光部朝向所述背板的表面设有所述反射片,定义该反射片为第一反射片,在所述侧板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反射片的长度大于所述导光部的长度。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所述侧板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反射片与所述侧板的长度相同。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导光部背离所述背板的表面设有所述反射片,定义该反射片为第二反射片,在所述侧板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二反射片的长度与所述导光部的长度相同;或,所述第二反射片的长度大于所述导光部的长度,所述第二反射片开设有透光孔,所述透光孔位于所述导光部远离所述出光部的一端。可选的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二反射片开设有所述透光孔时,所述透光孔的边缘与所述光源的连线与所述底板的夹角范围为大于等于25°小于等于30°。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的底壁贴设有第三反射片,所述第三反射片开设有裸露所述光源的安装孔。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导光部于垂直于所述侧板延伸方向的厚度范围为2mm~5mm。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出光部远离所述导光部的端部与所述弯折板的外周缘相平齐。本实用新型又提出一种显示设备,包括直下式背光模组和与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连接的显示面板,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为如上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和导光件,背板形成有凹槽,导光件包括有相连接的导光部和出光部,导光部设于所述凹槽的内侧壁,出光部设于凹槽的开口外边沿,光学膜片压设于出光部的表面并与凹槽底壁相对设置,光源设于凹槽底壁。当光源发出光线时,大部分光线朝向光学膜片的方向出射,从而形成均匀的面光源,为显示区域;与此同时,部分光线会射向导光件,且在导光部的至少一侧表面设有反射片,能够使得从导光部的端部射入的光线在导光部内发生全反射,并逐步到达出光部处,从出光部射向光学膜片。该结构的直下式背光模组能够使得背板用于支撑的边缘位置也可以发出光线,减少了边缘暗影的出现;且增大了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显示区域,在保证一定的显示区域面积的同时,使得背板用于支撑的边缘的宽度可设计较大,提高背板支撑的可靠性,且于外观上显示为窄边框,保证了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窄边框外观设计同时可靠性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直下式背光模组一实施例的部分剖视图;图2为图1所示直下式背光模组中导光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直下式背光模组50光学膜片10背板71第一反射片10a凹槽73第二反射片11底板731透光孔13侧板75第三反射片15弯折板90光源30导光件91led灯31导光部93透镜33出光部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100。请结合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直下式背光模组100包括:背板10,所述背板10形成有凹槽10a;导光件30,所述导光件30包括相连接的导光部31和出光部33,所述导光部31贴设于所述凹槽10a的内侧壁,所述出光部33设于所述凹槽10a的开口外边沿,所述导光部31朝向所述背板10的表面和/或背离所述背板10的表面贴设有反射片;光学膜片50,所述光学膜片50连接于所述出光部33背离所述背板10的表面,并与所述凹槽10a的底壁相对设置;以及,光源90,所述光源90设于所述凹槽10a的底壁,所述光源90的光线部分经所述导光部31传导至所述出光部33处并射向所述光学膜片50。本实施例中,背板10为板状结构,其中间部分向下弯折形成凹槽10a,既可以增加其结构强度,也可对设于凹槽10a底壁的光源90向四周发散的光线进行阻挡,提高出光效率。光学膜片50呈片状结构设置,光学膜片50可以是扩散板、增光片或是遮光片中的一种或多种,光学膜片50连接于凹槽10a的开口周缘,即,其周缘搭设于凹槽10a的开口外周缘的部分,从而遮盖该凹槽10a,与背板10配合形成一个空腔,使得位于空腔内的光源90发出的光均通过光学膜片50进行扩散或增光,形成均匀的面光源90,提高出光效率。背板10与光学膜片50的连接可以是卡扣连接、螺纹连接或是插接等,也可以是通过胶体粘接等,在此不作限定。光源90包括有led灯91,体积小且发光寿命长,led灯91可以通过粘贴或螺纹连接的方式固定到凹槽10a底壁上,实现有效的电连接和机械固定。与此同时,直下式背光模组100还包括有导光件30,该导光件30包括有导光部31和出光部33,出光部33设于凹槽10a的开口外边沿,此时光学膜片50设于出光部33背离背板10的表面,从而使得出光部33夹设于光学膜片50和背板10之间,三者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分别是螺纹连接、卡扣连接或是粘贴方式等,在此不作限定。导光部31与出光部33连接,其贴设于凹槽10a的侧壁,即由凹槽10a的开口位置向凹槽10a的底壁方向延伸,导光部31因需要对光进行传导并使光在内部进行全反射,故而其材质需要具有很好的透光性,例如透明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ps(polystyrene,聚苯乙烯)或是pma(propyleneglycolmonomethyletheracetate,丙二醇甲醚醋酸酯)等。可以理解的,当光线从较高折射率的介质进入到较低折射率的介质时,如果入射角大于某一临界角θc(光线远离法线)时,折射光线将会消失,所有的入射光线将被反射而不进入低折射率的介质,故而需要使光源90射向导光部31的光线与导光部31的表面之间的夹角大于临界角,从而可以在导光部31内部发生全反射将光线传输到出光部33处。此外,在该导光部31的两相对的表面上至少一表面设有反射片,反射片能够将导光部31内的光线在未发生全反射时,将光线重新反射回导光部31内,从而增加反射的几率,使得光线进入导光部31后不会发生完全杂散的情况,进而保证有光线可以传导至出光部33实现边缘区域出光。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直下式背光模组100包括背板10和导光件30,背板10形成有凹槽10a,导光件30包括有相连接的导光部31和出光部33,导光部31设于所述凹槽10a的内侧壁,出光部33设于凹槽10a的开口外边沿,光学膜片50压设于出光部33的表面并与凹槽10a底壁相对设置,光源90设于凹槽10a底壁。当光源90发出光线时,大部分光线朝向光学膜片50的方向出射,从而形成均匀的面光源90,为显示区域;与此同时,部分光线会射向导光件30,且在导光部31的至少一侧表面设有反射片,能够使得从导光部31的端部射入的光线在导光部31内发生全反射,并逐步到达出光部33处,从出光部33射向光学膜片50。该结构的直下式背光模组100能够使得背板10用于支撑的边缘位置也可以发出光线,减少了边缘暗影的出现;且增大了直下式背光模组100的显示区域,在保证一定的显示区域面积的同时,使得背板10用于支撑的边缘的宽度可设计较大,提高背板10支撑的可靠性,且于外观上显示为窄边框,保证了直下式背光模组100的窄边框外观设计同时可靠性高。请再次参照图1,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背板10包括底板11、连接于所述底板11周缘的侧板13以及弯折板15,所述弯折板15由所述侧板13远离所述底板11的端部弯折延伸形成,所述侧板13和底板11围合形成所述凹槽10a,所述光学膜片50连接于所述弯折板15背离所述底板11的表面,所述出光部33夹设于所述弯折板15与所述光学膜片50之间。本实施例中,背板10包括底板11、侧板13以及弯折板15,侧板13由底板11的周缘弯折延伸形成,两者配合形成上述凹槽10a,同时,为了稳定支撑光学膜片50和显示面板,在侧板13远离底板11的端部弯折延伸形成有弯折板15,该弯折板15因为出光部33的设置可以设置较宽,从而对光学膜片50和显示面板的支撑更加可靠。该弯折板15与侧板13之间的夹角和侧板13与底板11之间的夹角大小相同,从而使得弯折板15与底板11为平行设置,当出光部33和光学膜片50搭设于弯折板15上时,能够与底板11相平行设置,进而实现对凹槽10a的完全遮盖。具体地,为了使得光源90发出的光线均可以射向光学膜片50,侧板13与底板11之间的夹角大于90°,且为了对光学膜片50进行支撑,保证光源90的发光空间,侧板13与底板11之间的夹角小于180°,因此,侧板13与底板11之间的夹角范围为大于90°小于180°,例如,120°,130°等。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出光部33远离所述导光部31的端部与所述弯折板15的周缘相平齐。在该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弯折板15对光学膜片50和显示面板起到支撑作用时,因为导光件30的设置,能够将光线部分引导该出光部33处,从而使得与弯折板15相对的光学膜片50处的区域分为边缘显示区域和边缘非显示区域,故而将出光部33的延伸宽度与弯折板15的延伸宽度设置为相同,即,出光部33远离所述导光部31的端部与所述弯折板15的周缘相平齐,能够增加边缘显示区域部分,从而在保证稳定支撑的同时,更进一步实现窄边框的结构设计,且也可以提高光源90的发光效率。当然,此处,出光部33的端部可以部分因避让固定结构而进行开槽处理。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导光部31朝向所述背板10的表面设有所述反射片,定义该反射片为第一反射片71,在所述侧板13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反射片71的长度大于所述导光部31的长度。本实施例中,当导光部31朝向背板10的表面设有反射片时,定义该反射片为第一反射片71,该第一反射片71可以通过粘接或卡接等方式与背板10进行连接,导光部31也可以通过上述方式或其他连接方式连接。此处,在侧板13的延伸方向上,第一反射片71的长度大于导光部31的长度,即,导光部31远离出光部33的端部未抵接底板11,能够使得光线从导光部31的端部进入导光部31内,此时光源90发射至导光部31端部的光线与底板11之间的夹角角度更加容易使导光部31内的光线发生全反射,从而提高光线在导光部31内的传输效率,提高边缘显示区域的出光率和面积。同时,因光源90发散角度的限制,位于底板11与侧板13的连接位置处的光线较少,故而使得导光部31的端部不抵接底板11,能够在保证边缘出光率的同时减少导光件30的使用,从而节约成本。此处,第二反射片73的长度可以抵接底板11,也可以不抵接底板11,其长度大于导光部31的长度即可。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所述侧板13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反射片71与所述侧板13的长度相同。在该实施例中,设置第一反射片71的两端分别抵接底板11和弯折板15,第一反射片71完全覆盖该侧板13,能够对光源90射向侧板13的光线进行反射,进而投射到导光部31内或直接射向光学膜片50上,更进一步利用光源90发出的每一束光线,使得发光效率更高。请继续参照图1,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导光部31背离所述背板10的表面设有所述反射片,定义该反射片为第二反射片73,在所述侧板13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二反射片73的长度与所述导光部31的长度相同;或,所述第二反射片73的长度大于所述导光部31的长度,所述第二反射片73开设有透光孔731,所述透光孔731位于所述导光部31远离所述出光部33的一端。本实施例中,在导光部31的一侧表面设置第一反射片71的同时,在导光部31背离侧板13的表面也设置反射片,定义该反射片为第二反射片73,该结构中,通过第一反射片71与第二反射片73的反射,可以保证从导光部31的端部进入的光线最大程度地均发生全反射,即,在导光部31相对的两表面上通过光线角度达到全反射的,或是通过第一反射片71和第二反射片73的反射的,保证光线被全部输送到出光部33后出光,最大程度地提高出光部33的出光效率和出光面积,能够为窄边框设计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具体地,第二反射片73在侧板13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可以与导光部31的长度相同,从而不影响光源90发出的光线射向导光部31远离出光部33的端部,该结构简单,方便组装,且节约加工工艺。当然,于另一实施例中,可以设置第二反射片73的长度大于导光部31的长度,此时,只需要在第二反射片73靠近导光部31端部的位置开设透光孔731即可,使光源90发出的光通过该透光孔731射向导光部31,从而实现边缘显示区域的发光。此处,透光孔731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多个透光孔731可以在第二反射片73的延伸方向上间隔分布,从而提高光学发射至导光部31的几率。此外,第二反射片73可以直接延伸到底板11上,增加了覆盖侧板13的面积,保证光源90发出的射向侧板13的光线能够快速反射回到光学膜片50中去,进一步提高出光效率。可选的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二反射片73开设有所述透光孔731时,所述透光孔731的边缘与所述光源90的连线与所述底板11的夹角范围为大于等于25°小于等于30°。本实施例中,在侧板13与底板11之间形成的夹角范围基础下,为了使进入导光部31的光线能够在其内部发生全反射,设置光源90与导光部31的端部的连线与底板11之间形成的夹角范围为大于等于25°,小于等于30°,例如,25°、28°或30°等,该夹角范围内的光线进入导光部31后能够大于临界角,实现全反射的发生。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导光部31于垂直于所述侧板13延伸方向的厚度范围为2mm~5mm。在本实施例中,因导光部31在垂直于侧板13延伸方向的厚度越厚,光线在其内部发生全反射的次数越少,就可以到达出光部33处进行发光,即出光速度快,反应更加灵敏,然而,导光部31的厚度也不宜过大,否则会额外增加较多的材料成本,且对边缘区域的显示作用不大,故而设置导光部31于垂直于侧板13延伸方向的厚度范围为2mm~5mm,例如,3mm、4mm等,实现较好的显示效果,同时可以节约成本。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凹槽10a的底壁贴设有第三反射片75,所述第三反射片75开设有裸露所述光源90的安装孔。在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三反射片75贴设于底板11上,且在第三反射片75上开设裸露光源90的安装孔,从而可以将光源90发散的光线进行反射,增加光线射向光学膜片50的几率,提高出光效率。当然,为了进一步提高发光效果,本实施例中,光源90设有多个,安装孔对应也开设有多个,多个光源90均匀间隔分布在底板11上,从而为显示面板提供更加均匀的面光源90。同时,为了提高光源90的发光效率,光源90还包括有透镜93,该透镜93罩盖led灯91,透镜93可以对led灯91发出的光线进行聚光,使得光线朝向背离底板11的方向进行发射,增加直下式背光模组100的出光效率。此外,直下式背光模组100还包括有pcb板,pcb板可以设于凹槽10a的底壁上,光源90直接固定在pcb板上,实现电连接;当然,pcb板也可以设置在背板10的外侧面,与光源90通过线体进行电连接,因pcb板上布置有各种线路,从而对光源90的开合进行控制,并为其提供电能。本实用新型又提出一种显示设备(未图示),包括直下式背光模组100和与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100连接的显示面板,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100参照上述实施例的具体结构。由于该显示设备的直下式背光模组1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本实施例中,显示设备可以是投影设备、电视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智能手机、电子书阅读器等具有显示功能的设备。具体地,显示面板可与背板10的边缘进行连接,并位于光学膜片50背离背板10的一侧,该光学膜片50设于背板10与显示面板之间,可以使得光源90发出的光经过扩散更加均匀,提升光学视效。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