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摄像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0002]
在摄像镜头应用至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以来,设备的拍摄性能也随着用户对高品质摄像需求的提高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一般的摄像用途中,不可避免会涉及对远距离景物的摄像需求。但一般地,由于对缩小设备厚度的追求,设备中的光学系统的纵向尺寸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使得光学系统的焦距过小,难以实现良好的拍摄效果。为此,如何使设备在拥有较薄的厚度下保持良好的拍摄性能,成为了行业所关注的重点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0003]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如何缩小设备厚度且保持良好的拍摄性能的问题,提供一种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0004]
一种光学系统,沿入射光路依次包括:
[0005]
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平面;
[0006]
光路折转元件,包括入射面、反射面及出射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与所述入射面胶合,所述反射面用于将来自所述第一透镜的光线反射至所述出射面;
[0007]
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光路折转元件的所述出射面朝向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
[0008]
具有屈折力的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
[0009]
具有屈折力的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
[0010]
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及
[0011]
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
[0012]
上述光学系统中,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从而拥有良好的光线汇聚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减小所述第二透镜的口径。所述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于近轴处均为凸面,从而具有良好的汇聚光线的能力,有利于缩短系统的长度。另一方面,所述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具有负的屈折力配置,能够校正系统的球差、彗差及像散,有助于提升系统的成像质量。
[0013]
另外,所述光路折转元件用于折转来自所述第一透镜的光线,从而能够改变所述光学系统的入射光路,缩小系统于折转后的光路方向(纵向)上的尺寸,即缩短系统的纵向尺寸。另一方面,通过使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胶合于所述光路折转元件的所述入射面,可有效减小系统于横向上的口径尺寸。以上,通过设置所述光路折转元件,并使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与所述光路折转元件的入射面胶合,可有效缩小系统的尺寸,使系统能够安装于
厚度较薄的设备中。特别地,由于所述第一透镜设置于所述光路折转元件的入射面,因此可避免所述第一透镜的口径影响光路折转后的透镜组(由所述第二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组成)的口径大小,有利于使光路折转后的透镜组的口径保持较小的尺寸,进而减小光路折转后的透镜组所受到的设备厚度的限制。且由于光路折转元件设置于系统的透镜之间,因此能够有效增大入射光线进入系统后经透镜调节的路程,有利于增大所述光学系统的焦距,使所述光学系统拥有长焦特性以实现远摄效果。
[0014]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
[0015]
1.5≤ttl/(imgh*2)≤2.5;
[0016]
ttl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mgh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于有效成像区域的对角线长度的一半。满足上述关系时,所述第二透镜至所述成像面的距离与所述成像面的尺寸能够被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从而能够使系统拥有合理的结构布局,进而实现小型化设计。
[0017]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
[0018]
0.6≤dl/ttl≤0.8;
[0019]
dl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ttl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实现系统小型化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满足上述关系时,可有效减小光路折转后的透镜组的占据空间,从而有利于模组结构端的布局。
[002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
[0021]
12
°
≤hfov≤18
°
;
[0022]
hfov为所述光学系统于对角线方向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满足上述关系时,所述光学系统具备远摄条件,以实现远摄效果。
[002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
[0024]
0.9≤ttl/f≤1.2;
[0025]
ttl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关系时,且在满足hfov≤18
°
的条件下,可更进一步地缩短所述光学系统的纵向尺寸,有利于使镜头的高度做得更小,从而更易应用于小型化设备中。非球面的使用,使得ttl与有效焦距在一个较小比值条件,同时,在实现摄远摄影条件下,利于成像装置平衡色差、球差等像差,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
[0026]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中至少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及/或像侧面为非球面。非球面设计有利于提升系统的设计灵活性,优化系统的像差,且有利于所述光学系统在保持小型化的前提下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特别地,透镜的非球面设计有利于使ttl与f的关系更易于控制在上述关系范围中,使两者的比值保持在较小的范围内。同时,当满足上述远摄效果时,非球面设计也更有利于平衡系统的色差、球差等多种像差,使系统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
[0027]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
[0028]
f
2-6
>0;
[0029]
f
2-6
为所述第二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中各透镜的组合焦距。满足上述关系时,折转后的光路上的透镜组能够有效的平衡、校正由所述第一透镜产生的像差,及有利于边缘光
线的有效汇聚,同时可以使系统的结构更为紧凑,以有效压缩系统尺寸,进而有利于实现摄远、小型化的效果。
[003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
[0031]
t45/t56≤0.3;
[0032]
t45为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t56为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满足上述关系时,所述第四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间的透镜间距能够得到合理布局,从而实现压缩系统纵向尺寸的目的。
[003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构成具有负屈折力的透镜组,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构成的透镜组会对光线产生发散作用,因此将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构成弯曲双高斯结构,可以缓解光线由所述第六透镜出射时的出射角度,有助于降低杂散光的强度。
[0034]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
[0035]
|f2/f1|≤1;
[0036]
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满足上述关系时,可合理配置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屈折力,以平衡所述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构成的前端透镜组产生的较大球差,另外也可控制由所述第三透镜至第六透镜构成的后端透镜组的屈折力配置,强化系统周边像差校正,从而提升光学系统的整体解像力。同时,满足上述关系时还利于压缩光学系统的尺寸,有助于实现系统的小型化设计。
[0037]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
[0038]
|v2-v4|≥30;
[0039]
其中,v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v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满足上述关系时,有利于修正系统的色差及保证良好的成像品质。
[0040]
一种摄像模组,包括感光元件及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光学系统,所述感光元件设置于所述光学系统的像侧。通过采用上述光学系统,所述摄像模组的尺寸能够得到有效缩小,使模组能够安装于厚度较薄的设备中,另外也有利于使所述摄像模组拥有长焦特性以实现远摄效果。
[0041]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固定件及上述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设置于所述固定件。通过采用上述摄像模组,有利于缩小所述电子设备的厚度,且有利于所述电子设备拥有远摄性能。
附图说明
[0042]
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43]
图2包括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0044]
图3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45]
图4包括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0046]
图5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47]
图6包括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0048]
图7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49]
图8包括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0050]
图9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51]
图10包括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0052]
图11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53]
图12包括第六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0054]
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示意图;
[0055]
图1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6]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0057]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原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原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原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58]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59]
参考图1,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学系统10,光学系统10沿入射光路102依次包括第一透镜l1、光路折转元件110、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及第六透镜l6。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或负屈折力,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或负屈折力,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l6具有负屈折力。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的光轴均位于入射光路102上,光路折转元件110用于折转来自第一透镜l1的光线,从而折转第一透镜l1与第二透镜l2之间的光路。光学系统10中的上述各元件可安装于镜筒中,从而装配形成镜头。
[0060]
第一透镜l1包括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第二透镜l2包括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第三透镜l3包括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第四透镜l4包括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第五透镜l5包括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第六透镜l6包括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另外,光学系统10还有一虚拟的成像面s13,成像面s13位于第六透镜l6的像侧。一般地,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3与感光元件的感光表面重合。
[0061]
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可由面的中心向径向划分为近轴处和圆周处区域。当描述透镜的一个表面于近轴处(该面的中心区域)为凸面时,可理解为该透镜的该表面于光轴附近的区域为凸面。当描述透镜的一个表面于圆周处为凹面时,可理解为该表面在靠近最大有效半径处的区域为凹面。举例而言,当该表面于近轴处为凸面,且于圆周处也为凸面
时,该表面由中心(光轴)至边缘方向的形状可以为纯粹的凸面,或者是先由中心的凸面形状过渡到凹面形状,随后在靠近最大有效半径处时变为凸面。此处仅为说明光轴处与圆周处的关系而做出的示例,表面的多种形状结构(凹凸关系)并未完全体现,但一些实施例中的其他情况可根据以上示例推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0062]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近轴处为平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近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近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0于近轴处为凹面。
[0063]
其中,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且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从而拥有良好的光线汇聚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减小第二透镜l2的口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且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于近轴处均为凸面,从而具有良好的汇聚光线的能力,有利于缩短系统的长度。另一方面,第五透镜l5与第六透镜l6具有负的屈折力配置,能够校正系统的球差、彗差及像散,有助于提升系统的成像质量。
[0064]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光路折转元件110包括入射面111、反射面112及出射面113,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与光路折转元件110的入射面111胶合,光路折转元件110的反射面112用于将来自第一透镜l1的光线反射至出射面113,出射面113朝向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
[0065]
在上述实施例中,入射光束经过第一透镜l1后,从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入射至光路折转元件110,随后入射光束被光路折转元件110的反射面112反射至出射面113,接着从出射面113出射至第二透镜l2。
[0066]
上述光学系统10中,光路折转元件110用于折转来自第一透镜l1的光线,从而能够使光学系统10的入射光路发生折转,从而能够缩小系统于折转后的光路方向上的尺寸,即缩短系统的纵向尺寸。另一方面,通过使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胶合于光路折转元件110的入射面111,使第一透镜l1的光轴与后透镜组(由第二透镜l2至第六透镜l6各透镜组成)的光轴处于不同方向,从而可有效减小系统于横向上的口径尺寸,缩小系统于横向上的占据空间,以更好地应用至对元件小型化要求较高的设备中,特别是厚度较小的设备中。特别地,由于第一透镜l1设置于光路折转元件110的入射面111,因此可避免第一透镜l1的口径影响光路折转后的透镜组(由第二透镜l2至第六透镜l6组成)的口径大小,有利于使光路折转后的透镜组的口径保持较小的尺寸,进而减小光路折转后的透镜组所受到的设备厚度的限制。例如当设备的厚度较薄且系统的后透镜组的光轴垂直于设备厚度方向时,后透镜组的口径越大则越不易安装至设备中。且由于光路折转元件110设置于系统的透镜之间,因此能够有效增大入射光线经透镜组调节的路程,有利于增大光学系统10的焦距,使光学系统10拥有长焦特性以实现远摄效果。
[0067]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至少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及/或像侧面为非球面。非球面设计能够使透镜的物侧面及/或像侧面拥有更灵活的设计,使透镜在较小、较薄的情况下便能良好地校正像差,这样无需设置过多的透镜便能使系统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且有助于缩短光学系统10的长度。具体地,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可以为非球面,非球面设计有利于提升系统的设计灵活性,优化系统的像差,且有利于光学系统10在保持小型化的前提下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的物
侧面和像侧面均可以为球面,球面透镜的制作工艺简单,生产成本较低。具体的球面及非球面的配置可根据实际设计需求而定,此处不加以赘述。通过球面与非球面的配合也可有效消除系统的像差,使光学系统10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质,且同时提高透镜设计及组装的灵活性,使系统在高像质与低成本之间取得平衡。需注意的是,实施例中的球面和非球面的具体形状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球面和非球面的形状,附图主要为示例参考而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0068]
非球面的面型计算可参考非球面公式:
[0069][0070]
其中,z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与表面顶点相切的平面的距离,r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光轴的距离,c为非球面顶点的曲率,k为圆锥系数,ai为非球面面型公式中与第i项高次项相对应的系数。
[0071]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路转折元件110为棱镜,具体可以为三棱镜。当光路折转元件110为三棱镜时,三棱镜的一个直角面作为入射面111,斜面作为反射面112,另一个直角面作为出射面113。三棱镜可以为但不限于直角三棱镜。
[0072]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还满足以下至少一条关系:
[0073]
1.5≤ttl/(imgh*2)≤2.5;ttl为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至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3于光轴上的距离,imgh为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3于有效成像区域的对角线长度的一半。具体地,一些实施例中的ttl/(imgh*2)可以为1.7、1.75、1.8、1.85、1.9、2、2.05、2.1或2.15。满足上述关系时,第二透镜l2至成像面s13的距离与成像面s13的尺寸能够被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从而能够使系统拥有合理的结构布局,进而实现小型化设计。
[0074]
0.6≤dl/ttl≤0.8;dl为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至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2于光轴上的距离,ttl为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至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3于光轴上的距离。具体地,一些实施例中的dl/ttl可以为0.65、0.67、0.69、0.7、0.71、0.72或0.73。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实现系统小型化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满足上述关系时,可有效减小光路折转后的透镜组的占据空间,从而有利于模组结构端的布局。
[0075]
12
°
≤hfov≤18
°
;hfov为光学系统10于对角线方向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具体地,一些实施例中的hfov可以为12.5
°
、13
°
、13.5
°
、15
°
、16
°
、16.5
°
、17
°
或17.5
°
。满足上述关系时,光学系统10具备远摄条件,以实现远摄效果。光学系统10的对角线方向可理解为成像面s13的有效成像区域的对角线方向,也可以理解为装配感光元件后的矩形感光表面的对角线方向。
[0076]
0.9≤ttl/f≤1.2;ttl为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至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3于光轴上的距离,f为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具体地,一些实施例中的ttl/f可以为0.95、0.96、0.97、0.98、0.99或1。满足上述关系时,且在满足hfov≤18
°
的条件下,可更进一步地缩短光学系统10的纵向尺寸,有利于使镜头的高度做得更小,从而更易应用于小型化设备中。非球面的设计,使ttl与f的关系更易于控制在上述关系范围中,使两者的比值保持在较小的范围内。同时,当满足上述远摄效果时,非球面设计也更有利于平衡系统的色差、球差等多种像差,使系统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
[0077]
f
2-6
>0;f
2-6
为第二透镜l2至第六透镜l6中各透镜的组合焦距。具体地,一些实施
例中的f
2-6
可以为6.5、7、7.5、8、10、12、14、15、16、16.5或17,数值单位为mm。满足上述关系时,光路折转后的透镜组能够有效的平衡、校正第一透镜l1产生的像差,及有利于边缘光线的有效汇聚,同时可以使系统的结构更为紧凑,以有效压缩系统尺寸,进而有利于实现摄远、小型化的效果。
[0078]
t45/t56≤0.3;t45为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至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光轴上的距离,t56为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0至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光轴上的距离。具体地,一些实施例中的t45/t56可以为0.085、0.09、0.1、0.11、0.12、0.14、0.145或0.15。满足上述关系时,第四透镜l4至第六透镜l6间的透镜间距能够得到合理布局,从而实现压缩系统纵向尺寸的目的,另外也可减缓光线进入系统后的方向变化,有助于降低杂散光的强度。
[0079]
|f2/f1|≤1;f1为第一透镜l1的焦距,f2为第二透镜l2的焦距。具体地,一些实施例中的|f2/f1|可以为0.07、0.075、0.08、0.085、0.09、0.095或0.1。满足上述关系时,可合理配置第一透镜l1与第二透镜l2的屈折力,以平衡前透镜组产生的较大球差,提升光学系统10的整体解像力,控制系统后端屈折力配置,强化系统周边像差校正,同时利于压缩尺寸,有助于形成小尺寸光学系统10。
[0080]
|v2-v4|≥30;v2为第二透镜l2的色散系数,v4为第四透镜l4的色散系数。满足上述关系时,有利于修正系统的色差及保证良好的成像品质。
[0081]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至少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及/或像侧面为非球面。非球面设计有利于提升系统的设计灵活性,优化系统的像差,且有利于光学系统10在保持小型化的前提下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特别地,在满足上述0.9≤ttl/f≤1.2的基础上,透镜的非球面设计有利于使ttl与f的关系更易于控制在上述关系中,保持在较小的比值范围内。同时,当系统拥有远摄性能时,非球面设计也有更利于平衡系统的色差、球差等多种像差,使系统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
[0082]
需要注意的是,当满足上述任一关系时,光学系统10均能够拥有相应关系所描述的效果。
[0083]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包括光阑sto,光阑sto沿入射光路102设于任意两个光学元件之间,例如可以设置在相邻两个透镜之间或光路折转元件110与第二透镜l2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光阑sto也可设置于第一透镜l1远离光路折转元件110的一侧。
[0084]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的材质均为塑料。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的材质也可以均为玻璃。塑料材质的透镜能够减少光学系统10的重量并降低制备成本,而玻璃材质的透镜能够耐受较高的温度且具有优良的光学效果。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使第一透镜l1的材质为玻璃,而其他透镜的材质为塑料,此时位于物方的玻璃透镜对极端环境具有很好耐受效果,不易受物方环境的影响而出现老化等情况,从而当光学系统10处于暴晒高温等极端环境下时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光学性能,另外后透镜组的塑料材质也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这种设计能够较好地平衡系统的光学性能与成本。当然,光学系统10中透镜材质配置关系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任意一个透镜的材质可以为塑料,也可以为玻璃,具体配置关系根据实际设计需求而定,此处不加以赘述。
[0085]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包括红外滤光片120,红外滤光片120设置于第六透镜l6的像侧,并与光学系统10中的各透镜相对固定设置。红外滤光片120用于滤除红外光,防止红外光到达系统的成像面s13,从而防止红外光干扰正常成像。红外滤光片120可与各
透镜一同装配以作为光学系统10中的一部分。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的各透镜安装于镜筒内,红外滤光片120安装于镜筒的像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红外滤光片120并不属于光学系统10的元件,此时红外滤光片120可以在光学系统10与感光元件装配成摄像模组时,一并安装至光学系统10与感光元件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红外滤光片120也可设置在第一透镜l1的物侧。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不设置红外滤光片120,而是通过在第一透镜l1至第六透镜l6中的其中一个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上设置红外滤光膜,以实现滤除红外光的作用。
[0086]
接下来以更为具体详细的实施例来对本申请的光学系统10进行说明:
[0087]
第一实施例
[0088]
参考图1,在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沿入射光路102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光路折转元件110、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图2包括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以下各实施例(第一实施例至第六实施例)的像散图和畸变图的参考波长均为555nm。
[0089]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近轴处为平面;物侧面s1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圆周处为平面。
[0090]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3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圆周处为凸面。
[0091]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5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圆周处为凹面。
[0092]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7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8于圆周处为凹面。
[0093]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0于近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9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0于圆周处为凹面。
[0094]
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2于近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11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2于圆周处为凸面。
[0095]
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且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从而拥有良好的光线汇聚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减小第二透镜l2的口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且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于近轴处均为凸面,从而具有良好的汇聚光线的能力,有利于缩短系统的长度。另一方面,第五透镜l5与第六透镜l6具有负的屈折力配置,能够校正系统的球差、彗差及像散,有助于提升系统的成像质量。
[0096]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及第二透镜l2至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非球面设计能够提高透镜设计的灵活性,使透镜在保持小尺寸的同时依然能够拥有良好的校正像差的效果,进而有利于光学系统10拥有小尺寸设计及良好的成像品质,且同时提高透镜设计及组装的灵活性。另外,第一透镜l1至第六透镜l6的材质均为塑料,此时可有效降低光学系统10的生产成本。
[0097]
光路折转元件110为直角三棱镜,直角三棱镜的一个直角面作为入射面111,斜面作为反射面112,另一个直角面113作为出射面113。入射面111和出射面113均为平面,且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为平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与光路折转元件110的入射面111胶
合,光路折转元件110的反射面112用于将来自第一透镜l1的光线反射至出射面113,出射面113朝向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光路折转元件110用于改变系统的入射光路,使第一透镜l1的光轴垂直于第二透镜l2的光轴。
[0098]
在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满足以下各关系:
[0099]
ttl/(imgh*2)=2.002;ttl为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至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3于光轴上的距离,imgh为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3于有效成像区域的对角线长度的一半。满足上述关系时,第二透镜l2至成像面s13的距离与成像面s13的尺寸能够被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从而能够使系统拥有合理的结构布局,进而实现小型化设计。
[0100]
dl/ttl=0.652;dl为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至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2于光轴上的距离,ttl为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至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3于光轴上的距离。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实现系统小型化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满足上述关系时,可有效减小光路折转后的透镜组的占据空间,从而有利于模组结构端的布局。
[0101]
hfov=13.2
°
;hfov为光学系统10于对角线方向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满足上述关系时,光学系统10具备远摄条件,以实现远摄效果。
[0102]
ttl/f=0.951;ttl为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至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3于光轴上的距离,f为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关系时,且在满足hfov≤18
°
的条件下,可更进一步地缩短光学系统10的纵向尺寸,有利于使镜头的高度做得更小,从而更易应用于小型化设备中。且由于透镜的非球面设计,使得系统中的ttl与f的关系更易于控制在上述关系中,保持在较小的比值范围内。同时,当系统拥有远摄性能时,非球面设计也有更利于平衡系统的色差、球差等多种像差,使系统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
[0103]
f
2-6
=15.914mm;f
2-6
为第二透镜l2至第六透镜l6中各透镜的组合焦距。满足上述关系时,光路折转后的透镜组能够有效的平衡、校正第一透镜l1产生的像差,及有利于边缘光线的有效汇聚,同时可以使系统的结构更为紧凑,以有效压缩系统尺寸,进而有利于实现摄远、小型化的效果。
[0104]
t45/t56=0.096;t45为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至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光轴上的距离,t56为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0至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光轴上的距离。满足上述关系时,第四透镜l4至第六透镜l6间的透镜间距能够得到合理布局,从而实现压缩系统纵向尺寸的目的,另外也可减缓光线进入系统后的方向变化,有助于降低杂散光的强度。
[0105]
|f2/f1|=0.093;f1为第一透镜l1的焦距,f2为第二透镜l2的焦距。满足上述关系时,可合理配置第一透镜l1与第二透镜l2的屈折力,以平衡前透镜组产生的较大球差,提升光学系统10的整体解像力,控制系统后端屈折力配置,强化系统周边像差校正,同时利于压缩尺寸,有助于形成小尺寸光学系统10。
[0106]
|v2-v4|=34.61;v2为第二透镜l2的色散系数,v4为第四透镜l4的色散系数。满足上述关系时,有利于修正系统的色差及保证良好的成像品质。
[0107]
另外,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表1和表2给出。表2为表1中相应透镜表面的非球面系数,其中k为圆锥系数,ai为非球面面型公式中与第i项高次项相对应的系数。由沿入射光路排列的各元件依次按照表1从上至下的顺序排列,成像面s13可理解为感光元件的感光表面。面序号1和2分别对应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面序号9和10分别对应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即同一透镜中,面序号较小的表面为物侧面,面序号较大
的表面为像侧面,以此类推。表1中的曲率半径为相应面序号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透镜于“厚度”参数列中的第一个数值为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第二个数值为该透镜的像侧面至后一光学元件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光阑st0于“厚度”参数列中的数值为光阑sto的中心至后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面序号3对应光路折转元件110的入射面111,面序号4对应反射面112,面序号5对应出射面113。
[0108]
以下各实施例中的折射率、色散系数的参考波长均为587.56nm,焦距的参考波长为555nm。另外,各实施例的关系式计算和透镜结构以相应实施例中的参数表格(如表1、表2等)的数据为准。
[0109]
在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整体的有效焦距f=12.36mm;光圈数fno=2.4;对角线方向最大视角fov=26.4
°
;ttl=11.75mm,ttl为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至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3于光轴(纵向)上的距离;成像面s13于有效成像区域的对角线长度的一半;imgh=2.934mm,imgh为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3于有效成像区域的对角线长度的一半;最大成像圆直径mic=6.37mm;dl=7.66mm,dl为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至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2于光轴(纵向)上的距离。
[0110]
表1
[0111][0112]
另外,该实施例中的各透镜及其中部分透镜所构成的透镜组的焦距如下:
[0113][0114]
以上表格中,f1为第一透镜l1的焦距,f2为第二透镜l2的焦距,f3为第三透镜l3的焦距,f4为第四透镜l4的焦距,f5为第五透镜l5的焦距,f6为第六透镜l6的焦距,f23为第二透镜l2与第三透镜l3的组合焦距,f34为第三透镜l3与第四透镜l4的组合焦距,f45为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的组合焦距,f56为第五透镜l5与第六透镜l6的组合焦距,f
2-6
为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及第六透镜l6的组合焦距。
[0115]
表2
[0116][0117][0118]
图2包括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面像差图(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其表示近轴物点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光学系统后的汇聚焦点与理想像面的偏离。纵向球面像差图的纵坐标表示归一化的由光瞳中心至光瞳边缘的光瞳坐标(normalized pupil coordinator),横坐标表示光线汇聚像面与理想像面的偏离距离(单位为mm)。由纵向球面像差图可知,第一实施例中的各波长光线的汇聚焦点偏离程度及与理想像面的偏离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成像画面中的球差及不同波段之间的色球差得到较好校正。
[0119]
图2还包括光学系统10的场曲图(astigmatic field curves),其中s曲线代表弧矢场曲,t曲线代表子午场曲。由图中可知,弧矢场曲和子午场曲均被控制在较小范围以内,反映出成像面的弯曲得到较好控制。
[0120]
另外,图2还包括光学系统10的畸变图(distortion),由图中可知,光学系统10的畸变较小,意味着由主光束引起的图像变形较小,成像失真效果低。
[0121]
第二实施例
[0122]
参考图3,在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沿入射光路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光路折转元件110、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图4包括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0123]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近轴处为平面;物侧面s1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圆周处为平面。
[0124]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3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圆周处为凸面。
[0125]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5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圆周处为凸面。
[0126]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7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圆周处为凹面。
[0127]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0于近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9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0于圆周处为凹面。
[0128]
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2于近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11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2于圆周处为凸面。
[0129]
另外,第二实施例中的各透镜参数由表3和表4给出,其中各结构和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0130]
表3
[0131][0132][0133]
另外,该实施例中的各透镜及其中部分透镜所构成的透镜组的焦距如下:
[0134][0135]
表4
[0136]
面序号1278910k-3.0166e+01
--
7.3328e-01-5.2988e+01-5.2426e+01-2.9130e+01a4-7.6968e-20
--
1.3489e-03-3.3264e-03-2.9861e-03-5.0905e-03a66.1951e-20
--
3.8486e-04-7.3905e-04-4.5562e-048.2728e-06a8-7.5098e-21-1.1248e-05-1.8062e-04-2.7702e-04-3.3342e-04a102.4885e-22
--
7.3445e-064.1429e-055.5224e-055.3240e-05面序号111213141516k-1.7514e+01-7.4096e+013.3397e+003.7903e+004.1000e+018.2402e+00a43.0274e-031.3564e-027.1845e-03-3.5138e-02-5.7508e-02-3.9541e-02a69.1843e-04-2.7081e-03-4.4466e-039.1533e-031.5677e-024.7168e-03a8-5.1701e-044.8381e-049.8908e-04-3.0468e-03-1.2250e-02-9.7440e-04a106.9085e-05-1.1825e-05-3.6146e-054.1006e-046.6336e-031.2153e-04a12
ꢀꢀꢀꢀ-
1.9933e-03-9.4044e-06a14
ꢀꢀꢀꢀ
2.5566e-04-1.7883e-07
[0137]
该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10满足以下关系:
[0138]
ttl/(imgh*2)1.875f2611.502hfov16.200t45/t560.139dl/ttl0.720|f2/f1|0.074ttl/f1.089|v2-v4|34.610f177.112
ꢀꢀ
[0139]
由图4中的像差图可知,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场曲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使光学系统10能够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0140]
第三实施例
[0141]
参考图5,在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沿入射光路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光路折转元件110、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图6包括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0142]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近轴处为平面;物侧面s1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圆周处为平面。
[0143]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3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圆周处为凸面。
[0144]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5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圆周处为凸面。
[0145]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7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圆周处为凹面。
[0146]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0于近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9于
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0于圆周处为凹面。
[0147]
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2于近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11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2于圆周处为凸面。
[0148]
另外,第三实施例中的各透镜参数由表5和表6给出,其中各结构和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0149]
表5
[0150][0151]
另外,该实施例中的各透镜及其中部分透镜所构成的透镜组的焦距如下:
[0152][0153][0154]
表6
[0155]
面序号1278910k-4.5084e+00
--
9.2896e-01-4.5376e+01-4.9882e+01-4.4503e+01a4-2.3399e-06
--
1.5574e-03-8.3507e-04-1.6929e-03-1.6087e-03a63.3898e-09
--
3.6101e-04-3.2965e-03-2.7813e-03-2.5326e-03a83.3354e-12
--
5.0809e-066.6812e-046.3317e-044.2005e-04a10-1.9581e-15
--
5.0185e-06-5.3583e-05-5.6338e-05-2.2564e-05
面序号111213141516k-1.7969e+01-8.8048e+015.0733e+004.0953e+009.8317e+011.0706e+01a46.6423e-038.2074e-031.7885e-05-3.7223e-02-7.4412e-02-6.0160e-02a6-1.9615e-037.6842e-045.7191e-049.5059e-032.3792e-021.6225e-02a82.7166e-04-3.3802e-044.9616e-05-2.9425e-03-2.0050e-02-7.5100e-03a10-4.8867e-065.0733e-053.5113e-054.3459e-041.2689e-022.7995e-03a12
ꢀꢀꢀꢀ-
4.2349e-03-6.0788e-04a14
ꢀꢀꢀꢀ
6.0802e-045.4759e-05
[0156]
该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10满足以下关系:
[0157]
ttl/(imgh*2)2.03f266.417hfov13.2t45/t560.107dl/ttl0.663|f2/f1|0.1ttl/f0.964|v2-v4|34.61f164.381
ꢀꢀ
[0158]
由图6中的像差图可知,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场曲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使光学系统10能够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0159]
第四实施例
[0160]
参考图7,在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沿入射光路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光路折转元件110、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图8包括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0161]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近轴处为平面;物侧面s1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圆周处为平面。
[0162]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3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圆周处为凸面。
[0163]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5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圆周处为凸面。
[0164]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7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圆周处为凹面。
[0165]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0于近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9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0于圆周处为凹面。
[0166]
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2于近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11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2于圆周处为凸面。
[0167]
另外,第四实施例中的各透镜参数由表7和表8给出,其中各结构和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0168]
表7
[0169][0170]
另外,该实施例中的各透镜及其中部分透镜所构成的透镜组的焦距如下:
[0171]
表8
[0172]
面序号1278910k9.2217e+00
--
5.2474e-01-5.2370e+01-5.4563e+01-3.7353e+01a43.8587e-14
--
1.4786e-03-7.7823e-04-2.0717e-03-2.0128e-03a63.1267e-20
--
2.5635e-04-2.9492e-03-2.2847e-03-1.8117e-03a8-8.1211e-22
--
6.1285e-065.2165e-044.3919e-042.6867e-04a10-5.3196e-23
--
2.2659e-06-3.2376e-05-3.0164e-05-1.2807e-05面序号111213141516k-1.7048e+01-6.1649e+014.8424e+003.8699e+00-9.9000e+011.4910e+01a46.0808e-031.2455e-023.6251e-03-3.3661e-02-5.8452e-02-4.6079e-02a6-2.0417e-03-3.3210e-03-3.0763e-037.6965e-031.1537e-027.4183e-03a83.1268e-048.1406e-041.0640e-03-2.1702e-03-7.6179e-03-1.7081e-03a10-1.2540e-05-4.9947e-05-4.3298e-052.6524e-044.6027e-034.0947e-04a12
ꢀꢀꢀꢀ-
1.5257e-03-8.3303e-05a14
ꢀꢀꢀꢀ
2.1630e-047.9703e-06
[0173]
该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10满足以下关系:
[0174]
ttl/(imgh*2)2.156f2615.885hfov12.850t45/t560.095dl/ttl0.664|f2/f1|0.087ttl/f0.984|v2-v4|34.610f176.366
ꢀꢀ
[0175]
由图8中的像差图可知,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场曲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使光学系统10能够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0176]
第五实施例
[0177]
参考图9,在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沿入射光路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光路折转元件110、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图10包括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0178]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近轴处为平面;物侧面s1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圆周处为平面。
[0179]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3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圆周处为凸面。
[0180]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5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圆周处为凹面。
[0181]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7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8于圆周处为凹面。
[0182]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0于近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9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0于圆周处为凹面。
[0183]
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2于近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11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2于圆周处为凸面。
[0184]
另外,第五实施例中的各透镜参数由表9和表10给出,其中各结构和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0185]
表9
[0186][0187][0188]
另外,该实施例中的各透镜及其中部分透镜所构成的透镜组的焦距如下:
[0189][0190]
表10
[0191]
面序号1278910k-2.4107e+01
--
1.0924e+00-2.4164e+01-1.7008e+01-9.9000e+01a4-1.9204e-04
--
1.4149e-03-5.4374e-039.1847e-032.0915e-02a6-5.5927e-06
--
3.6672e-04-1.6086e-03-5.0851e-03-9.7505e-03a86.4535e-08-7.9164e-064.8282e-041.1403e-032.7312e-03a10-1.5697e-10
--
1.6376e-05-4.6233e-05-8.2471e-05-2.8244e-04面序号111213141516k-7.8050e+01-9.7743e+013.6816e+003.2939e+007.3567e+017.1451e+00a47.2748e-031.0500e-021.2511e-02-1.6709e-02-3.4439e-02-2.2674e-02a6-2.0395e-03-1.8261e-03-6.2756e-031.7956e-032.9212e-03-3.9963e-04a81.2367e-032.4348e-041.0622e-03-1.0791e-03-3.7913e-036.1576e-04a10-1.5775e-041.4592e-05-3.6606e-058.2927e-052.4681e-03-2.6373e-04a12
ꢀꢀꢀꢀ-
9.3338e-044.6810e-05
a14
ꢀꢀꢀꢀ
1.4014e-04-3.7054e-06
[0192]
该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10满足以下关系:
[0193]
ttl/(imgh*2)1.67f2610.496hfov17.5t45/t560.151dl/ttl0.739|f2/f1|0.068ttl/f1.057|v2-v4|34.61f178.864
ꢀꢀ
[0194]
由图10中的像差图可知,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场曲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使光学系统10能够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0195]
第六实施例
[0196]
参考图11,在第六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沿入射光路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光路折转元件110、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图12包括第六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0197]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近轴处为平面;物侧面s1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圆周处为平面。
[0198]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3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圆周处为凸面。
[0199]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5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圆周处为凹面。
[0200]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近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7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8于圆周处为凹面。
[0201]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0于近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9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0于圆周处为凹面。
[0202]
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2于近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11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2于圆周处为凸面。
[0203]
另外,第六实施例中的各透镜参数由表11和表12给出,其中各结构和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0204]
表11
[0205][0206]
另外,该实施例中的各透镜及其中部分透镜所构成的透镜组的焦距如下:
[0207][0208]
表12
[0209]
[0210][0211]
该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10满足以下关系:
[0212]
ttl/(imgh*2)2.127f2617.063hfov12.500t45/t560.083dl/ttl0.649|f2/f1|0.091ttl/f0.946|v2-v4|34.610f168.835
ꢀꢀ
[0213]
由图12中的像差图可知,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场曲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使光学系统10能够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0214]
参考图13,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20,摄像模组2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及感光元件210,感光元件210设置于光学系统10的像侧。感光元件210可以为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一般地,在装配时,与感光元件210的感光表面与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3重叠。
[0215]
在一些实施例中,摄像模组20包括设于第四透镜l4与感光元件210之间的红外滤光片120,红外滤光片120用于滤除红外光。在一些实施例中,红外滤光片120能够安装至镜头的像端。
[0216]
通过采用上述光学系统10,摄像模组20的尺寸能够得到有效缩小,使模组能够安装于厚度较薄的设备中,另外也有利于使摄像模组10拥有长焦特性以实现远摄效果。
[0217]
参考图14,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30,摄像模组20装配于电子设备30中。具体地,电子设备30包括固定件310,摄像模组20安装于固定件310,固定件310可以为电路板、中框、支架等部件。电子设备30可以为但不限于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电子书阅读器、车载摄像装置、监控设备、医疗设备(如内窥镜)、平板电脑、生物识别设备(如指纹识别设备或瞳孔识别设备等)、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无人机等。通过采用上述摄像模组20,电子设备30的厚度能够做的更小,而不会因镜头的长度过长而制约了小型化设计,另外也有利于使电子设备30拥有远摄性能。
[0218]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219]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