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观察角度可切换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12702发布日期:2021-01-23 21:57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一种观察角度可切换膜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观察角度可切换膜。


背景技术:

[0002]
在信息保护的显示技术领域,兼顾信息防护和信息共享的条件下,在不同场合下人们对液晶显示装置显示信息时视角宽度的要求不同。现有的宽窄视角显示器件无法同时满足两种视角特性,通过防窥膜加载与否来实现宽窄视角显示具有机械性,无法实现智能切换效果。
[0003]
现有中国专利中,如cn 208027034u、cn 207976670 u等技术都有披露视角可切换产品在液晶显示中的应用,但可实现视角可切换效果的节能高透过率薄膜产品还未呈现于液晶显示中,现有技术中不能满足实现宽视角和窄视角之间切换的同时满足显示器低能耗的需求。
[0004]
因此,市场上急需一种新型观察角度可切换膜,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观察角度可切换膜,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能够实现显示状态在宽视角与窄视角之间的切换,同时降低显示器低的能耗。
[0006]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0007]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观察角度可切换膜,包括膜本体,所述膜本体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离型保护膜层、第一防吸附层、pet层、第一氧化铟锡导电层、功能液晶层、第二氧化铟锡导电层、色条层、第二防吸附层和第二离型保护膜层,所述第一氧化铟锡导电层和所述第二氧化铟锡导电层均与电源相连接。
[0008]
优选地,所述第一防吸附层的上表面和所述第二防吸附层的下表面设有防静电吸附层。
[0009]
优选地,所述防静电吸附层为凸起粒子。
[0010]
优选地,所述pet层为平面层。
[0011]
优选地,所述色条层包括多个黑色不透明矩形条和透明矩形条,所述黑色不透明矩形条和所述透明矩形条交替分布。
[0012]
优选地,所述黑色不透明矩形条的长宽比为2.0~5.0。
[0013]
优选地,所述第一防吸附层、所述第二防吸附层、所述pet层、所述第一氧化铟锡导电层、所述第二氧化铟锡导电层和所述功能液晶层的折射率均为1.45~1.55。
[0014]
优选地,所述第一氧化铟锡导电层和所述第二氧化铟锡导电层的驱动电压为0~30vac,所述膜本体厚度为100~500μm。
[0015]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0016]
1、功能液晶层所含聚合物分散液晶是一种光电响应材料,受外加平行电场变化,液晶微滴发生偏转,进而实现由不加电的宽视角到加电的窄视角之间的相互转换,具有的
高透光率和超薄材料特性使一种观察角度可切换膜在光学显示器件中具有良好的光电性能,满足光学显示的材料性能和视角切换显示需求。
[0017]
2、光线通过色条层收窄后的光线直接经功能液晶层散射,大大提高了光线的整体透过率,观察角度可切换膜宽视角模式时透过率可达65%以上,降低了显示器的能耗。
附图说明
[0018]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
图1为本实施例观察角度可切换膜的剖面结构图;
[0020]
图2为本实施例观察角度可切换膜的不加电时宽视角模式结构原理图;
[0021]
图3为本实施例观察角度可切换膜的通电时窄视角模式结构原理图;
[0022]
图中:100、第一离型保护膜层;101、第一防吸附层;102、pet层;103、第一氧化铟锡导电层;104、功能液晶层;105、第二氧化铟锡导电层;106、色条层;107、第二防吸附层;108、第二离型保护膜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观察角度可切换膜,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能够实现显示状态在宽视角与窄视角之间的切换,同时降低显示器低的能耗。
[0025]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6]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观察角度可切换膜,包括膜本体,膜本体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离型保护膜层100、第一防吸附层101、pet层102、第一氧化铟锡导电层103、功能液晶层104、第二氧化铟锡导电层105、色条层106、第二防吸附层107和第二离型保护膜层108。第一氧化铟锡导电层103和第二氧化铟锡导电层105均与电源相连接,能够制造出平行电场。功能液晶层104包括液晶微滴,功能液晶层104由向列型液晶和丙烯酸酯单体经360nmuv聚合而成,也可以将丙烯酸酯单体替换为环氧类单体。功能液晶层104所含聚合物分散液晶是一种光电响应材料,受外加平行电场变化,液晶微滴发生偏转,进而实现由不加电的宽视角到加电的窄视角之间的相互转换。第一离型保护膜层100和第二离型保护膜层108使用市场上可以购买到的离型膜即可,使用时将其撕下。
[0027]
使用时,先将第一离型保护膜层100和第二离型保护膜层108撕下,将膜本体进行安装使用。在不加电时,由下方(即背光面)光源光线通过色条层106后光线收窄到
±
35
°
,收窄的光线通过功能液晶层104,受功能液晶层104光散射作用而均匀的分散开,透过光完全发散,使膜本体呈宽视角模式,左右可视角度均达到75
°
以上,通过色条层106收窄后的光线
直接经功能液晶层104散射,大大提高了光线的整体透过率,观察角度可切换膜宽视角模式时透过率可达65%以上,降低了显示器的能耗;加电条件下,背光面光源光线通过色条层106后光线收窄到
±
35
°
收窄的光线进入功能液晶层104,液晶受电场作用发生偏转,光线大部分沿垂直方向穿过,功能液晶层104对光线未进行干扰,形成窄视角显示效果,呈窄视角模式,左右可视角度≤40度。
[0028]
本实施例中,第一防吸附层101的上表面和第二防吸附层107的下表面设有防静电吸附层。防静电吸附层可防止与显示器中其他膜材产生吸附致使显示画面出现水波纹现象。
[0029]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防静电吸附层为凸起粒子,防静电吸附层还可以是市场上可以购买的防静电膜。
[0030]
对于pet层102,本实施例中pet层102为平面层,这样设置方便pet层102的下表面通过溅射镀有第一氧化铟锡导电层103。同理的,色条层106的上表面溅射有第二氧化铟锡导电层105,这样可以减少一层pet层102的使用,从而降低制作成本。并且将色条层106设置在第二氧化铟锡导电层105相较于将色条层106设置在功能液晶层104下方来说,制造过程完全不同,制造难度较低。
[0031]
对于色条层106结构,本实施例中,色条层106包括多个黑色不透明矩形条和透明矩形条,黑色不透明矩形条和透明矩形条交替分布,光线透过色条层106之后形成可视角度均≤
±
35
°

[0032]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黑色不透明矩形条的长宽比为2.0~5.0。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色条层106黑色不透明矩形条和透明矩形条的具体尺寸以及数量。
[0033]
本实施例中,第一防吸附层101、第二防吸附层107、pet层102、第一氧化铟锡导电层103、第二氧化铟锡导电层105和功能液晶层104的折射率均为1.45~1.55。
[0034]
本实施例中,第一氧化铟锡导电层103和第二氧化铟锡导电层105的驱动电压为0~30vac。膜本体厚度为100~500μm,随着电压的增加,其透过率不断增加,光散射态下透光率为68%,透明态下透光率为75%。
[0035]
本说明书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