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望远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于角度调节的防震望远镜。
背景技术:2.旅游业不仅能够加快城市发展,而且有助于城市间文化的交流,促进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旅游是以该城市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周到的服务为吸引要素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其中城市景观观赏也是旅游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观光望远镜是一种现在比较流行的旅游观光产品,因其能扩展视距的功能,得到了广大旅游观光人士的热力追捧。现有技术的景观望远镜通常置于户外环境中使用,需要望远镜具有多方位的角度调节和反震的功能,户外通常难以避免出现震动的情况,为使得望远镜具有更好的稳定性,由此,具有多角度调节和防震功能的望远镜才能满足景观望远镜在实际使用中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角度调节的防震望远镜,可以实现望远镜的角度调节和防震的功能,满足望远镜在户外使用时的角度调节并提高了使用的稳定性。
4.本实用新型目的是这样的实现的,包括镜体,设置在镜体下方的立柱,所述镜体与立柱可拆卸连接,所述立柱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u”型支架、转动基座、减震箱和支撑杆;所述镜体的两侧和“u”型支架可拆卸连接,所述“u”型支架底部与转动基座的转动部固定连接,转动基座还包括设置在减震箱上方的刻度部,转动部中心设置的转动主轴依次穿过刻度部和减震箱,减震箱中设置有电机腔和减震腔,电机腔中的电机主轴与转动主轴同轴连接,所述减震腔内设置有减震组件。
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6.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镜体下方设置立柱,并使得镜体与立柱可拆卸连接,方便镜体的安装使用,所述“u”型支架底部与转动基座的转动部固定连接,转动基座还包括设置在减震箱上方的刻度部,减震箱中设置的电机带动转动部转动,从而实现对“u”型支架的转动进行控制,由于在震箱上方设置刻度部,可以对“u”型支架的转动角度进行精确的控制和记录,减震箱下方设置的减震腔中的减震组件可以对减震箱上方设置的u”型支架、转动基座和镜体进行缓冲减震,从而加强望远镜核心部件在使用时的稳定性。
7.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u”型支架两端均设置卡紧滑头,并通过卡紧滑头与卡紧滑槽的卡紧连接,实现镜体与立柱上端的可拆卸连接;同时,卡紧滑槽与卡紧滑头的滑动连接可以实现镜体相对“u”型支架的翻转调节,由此实现镜体在仰角上的角度调节,并且在卡紧滑头中设置锁紧螺杆,锁紧螺杆与卡紧滑头螺纹连接,锁紧螺杆旋入卡紧滑头的端部可与卡紧滑槽的内壁紧贴;由此可以实现“u”型支架与镜体之间的锁紧,实现了镜体与“u”型支架之间的可调节的锁紧功能。
8.3、本实用新型中,外壳的内壁设置有滑动限位头,内壳外壁设置有与滑动限位头
相适配的导向滑槽,外壳通过滑动限位头与导向滑槽的连接套设在内壳外部,实现外壳套在内壳外部,可以相对内壳之间具有相对滑动位移的自由度,从而使得减震组件在减震箱中实现缓冲时,外壳和内壳具有缓冲的行程,由此满足减震箱的减震功能。
9.4、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外壳底部固定设置减震主轴,并将减震主轴下端穿过内壳底部,使得外壳与内壳之间具有相对滑动的功能;同时,在减震主轴外部设置减震弹簧,并将减震弹簧置于外壳底板与内壳底板之间,由此实现外壳与内壳之间相对缓冲效果的减震功能。
10.5、本实用新型中,同理,在减震副轴区设置减震副轴组件,减震副轴底部与内壳底部固定连接,减震副轴上部与外壳侧壁设置的限位板滑动连接,并在减震副轴外部设置副减震弹簧,副减震弹簧置于限位板与内壳底部之间,由此实现减震副轴组件对外壳与内壳之间的减震功能,通过减震副轴组件的设置可以加强减震箱整体的减震效果。
附图说明
1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望远镜整体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减震箱内部结构示意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减震主轴区和减震副轴区在内壳中的分布示意图。
15.附图中,1
‑
镜体,2
‑
立柱,3
‑“
u”型支架,4
‑
转动基座,5
‑
减震箱,6
‑
支撑杆,7
‑
转动部,8
‑
刻度部,9
‑
电机腔,10
‑
减震腔,11
‑
减震组件,12
‑
卡紧滑槽,13
‑
卡紧滑头,14
‑
锁紧螺杆,15
‑
外壳,16
‑
内壳,17
‑
滑动限位头,18
‑
导向滑槽,19
‑
减震主轴,20
‑
减震弹簧,21
‑
防护筒,22
‑
减震主轴区,23
‑
减震副轴区,24
‑
减震副轴组件,25
‑
减震副轴,26
‑
副减震弹簧,27
‑
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7.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18.一种便于角度调节的防震望远镜,包括镜体1,设置在镜体1下方的立柱2,所述镜体1与立柱2可拆卸连接,所述立柱2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u”型支架3、转动基座4、减震箱5和支撑杆6;所述镜体1的两侧和“u”型支架3可拆卸连接,所述“u”型支架3底部与转动基座4的转动部7固定连接,转动基座4还包括设置在减震箱5上方的刻度部8,转动部7中心设置的转动主轴依次穿过刻度部8和减震箱5,减震箱5中设置有电机腔9和减震腔10,电机腔9中的电机主轴与转动主轴同轴连接,所述减震腔10内设置有减震组件11;通过在镜体1下方设置立柱2,并使得镜体1与立柱2可拆卸连接,方便镜体1的安装使用,“u”型支架3底部与转
动基座4的转动部7固定连接,转动基座4还包括设置在减震箱5上方的刻度部8,减震箱5中设置的电机带动转动部7转动,从而实现对“u”型支架3的转动进行控制,由于在震箱上方设置刻度部8,可以对“u”型支架3的转动角度进行精确的控制和记录,减震箱5下方设置的减震腔10中的减震组件11可以对减震箱5上方设置的u”型支架3、转动基座4和镜体1进行缓冲减震,从而加强望远镜核心部件在使用时的稳定性。
19.所述镜体1的两侧均设置有卡紧滑槽12,所述“u”型支架3两端均设置有卡紧滑头13,两个所述卡紧滑头13依次和卡紧滑槽12滑动连接,所述卡紧滑头13包括锁紧螺杆14,所述锁紧螺杆14与卡紧滑头13螺纹连接,锁紧螺杆14旋入卡紧滑头13的端部可与卡紧滑槽12的内壁紧贴;通过在“u”型支架3两端均设置卡紧滑头13,并通过卡紧滑头13与卡紧滑槽12的卡紧连接,实现镜体1与立柱2上端的可拆卸连接;同时,卡紧滑槽12与卡紧滑头13的滑动连接可以实现镜体1相对“u”型支架3的翻转调节,由此实现镜体1在仰角上的角度调节,并且在卡紧滑头13中设置锁紧螺杆14,锁紧螺杆14与卡紧滑头13螺纹连接,锁紧螺杆14旋入卡紧滑头13的端部可与卡紧滑槽12的内壁紧贴;由此可以实现“u”型支架3与镜体1之间的锁紧,实现了镜体1与“u”型支架3之间的可调节的锁紧功能。
20.所述减震箱5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外壳15和内壳16,所述外壳15的内壁设置有滑动限位头17,所述内壳16外壁设置有与滑动限位头17相适配的导向滑槽18,外壳15通过滑动限位头17与导向滑槽18的连接套设在内壳16外部;外壳15的内壁设置有滑动限位头17,内壳16外壁设置有与滑动限位头17相适配的导向滑槽18,外壳15通过滑动限位头17与导向滑槽18的连接套设在内壳16外部,实现外壳15套在内壳16外部,可以相对内壳16之间具有相对滑动位移的自由度,从而使得减震组件11在减震箱5中实现缓冲时,外壳15和内壳16具有缓冲的行程,由此满足减震箱5的减震功能;
21.作为优选,导向滑槽18的上下两端设置为不是贯穿的滑槽,由此,滑动限位头17在滑槽中上下滑动时,不会脱离导向滑槽18,从而保证外壳15相对内壳16滑动的稳定性。
22.所述减震组件11包括与外壳15底部固定连接的减震主轴19,套在减震主轴19外部的减震弹簧20,所述减震主轴19的下端穿过内壳16底部,所述减震弹簧20置于外壳15底板与内壳16底板之间;通过在外壳15底部固定设置减震主轴19,并将减震主轴19下端穿过内壳16底部,使得外壳15与内壳16之间具有相对滑动的功能;同时,在减震主轴19外部设置减震弹簧20,并将减震弹簧20置于外壳15底板与内壳16底板之间,由此实现外壳15与内壳16之间相对缓冲效果的减震功能。
23.所述内壳16设置有防护筒21,所述防护筒21固定在内壳16底部并将内壳16分隔为减震主轴区22和减震副轴区23,所述减震主轴19置于减震主轴区22中。
24.所述减震副轴区23设置有减震副轴组件24,减震副轴组件24包括减震副轴25、副减震弹簧26,所述减震副轴25底部与内壳16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外壳15侧壁设置有限位板27,所述限位板27与减震副轴25垂直设置,所述限位板27开设有圆孔,所述减震副轴25的上端穿过圆孔,副减震弹簧26置于限位板27与内壳16底部之间。
25.所述减震副轴组件24在减震副轴区23中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减震副轴组件24沿减震主轴19的中心轴对称设置;同理,在减震副轴区23设置减震副轴组件24,减震副轴25底部与内壳16底部固定连接,减震副轴25上部与外壳15侧壁设置的限位板27滑动连接,并在减震副轴25外部设置副减震弹簧26,副减震弹簧26置于限位板27与内壳16底部之间,由此
实现减震副轴组件24对外壳15与内壳16之间的减震功能,通过减震副轴组件24的设置可以加强减震箱5整体的减震效果。
26.电机为步进电机,通过将电机设置为步进电机,可以提高转动基座转动调节的精度,进一步的,在电机主轴穿过减震箱位置,将电机主轴与减震箱之间设置轴承,轴承与减震箱上顶板固定设置,由此加强电机主轴的承重效果,使得电机主轴的转动更加的稳定。
27.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与工作工程:
28.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镜体1下方设置立柱2,并使得镜体1与立柱2可拆卸连接,方便镜体1的安装使用,“u”型支架3底部与转动基座4的转动部7固定连接,转动基座4还包括设置在减震箱5上方的刻度部8,减震箱5中设置的电机带动转动部7转动,从而实现对“u”型支架3的转动进行控制,由于在震箱上方设置刻度部8,可以对“u”型支架3的转动角度进行精确的控制和记录,通过在外壳15底部固定设置减震主轴19,并将减震主轴19下端穿过内壳16底部,使得外壳15与内壳16之间具有相对滑动的功能;同时,在减震主轴19外部设置减震弹簧20,并将减震弹簧20置于外壳15底板与内壳16底板之间,由此实现外壳15与内壳16之间相对缓冲效果的减震功能;因此,减震箱5下方设置的减震腔10中的减震组件11可以对减震箱5上方设置的u”型支架3、转动基座4和镜体1进行缓冲减震。
2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