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结构和智能灯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03734发布日期:2021-01-12 07:39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导光结构和智能灯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灯光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导光结构和应用该导光结构的智能灯光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人工智能与万物互联理念的兴起,智能闹钟和智能音箱等智能产品成为了市场的热门,而现有的智能产品通常具有照明的作用,且为了智能产品的美观性,通常将照明灯设置在智能产品的内部,而由于智能产品本身结构的限制,在照明灯的灯光从而智能产品的内部照射到外界的过程中,会出现色温漂移的现象,导致照明灯的光线在照明的过程中光路不完整,进而影响照明效果与美观。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导光结构,旨在使光源的光线从内部照射到外界时出光均匀,消除光色不一致现象。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导光结构,导光结构包括固定组件、光源组件以及均光件,其中:固定组件形成具有开口的容置空间;光源组件设于容置空间内;均光件连接于固定组件,并罩盖开口,均光件与光源组件相对设置,以使光源组件射出的光线均从均光件射出;定义光源组件射出的光线经过均光件的内部时,任意两光线的光距之间的满足:0.9l2≤l1≤1.1l2。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均光件朝向光源组件的一侧形成均光曲面,均光曲面朝向均光件的内表面倾斜设置。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均光件包括盖体部和插接部,其中:盖体部与插接部连接,盖体部连接于固定组件,并罩盖开口;插接部插入容置空间内,插接部具有均光曲面和连接于均光曲面的底面,底面正对光源组件,底面呈曲面设置。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盖体部朝向光源组件的表面沿背离插接部方向凹设形成有弧形面。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插接部包括相连接的插入段和连接段,其中:连接段背离插入段的一端与盖体部连接,插入段背离连接段的一端的表面为底面,连接段与盖体部的弧形面之间形成出光间隙,连接段朝向弧形面的表面与弧形面之间的夹角为钝角。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光源组件包括电路板和显示灯源,其中:电路板连接于所固定组件,显示灯源连接于电路板朝向均光件的一侧,并与均光件相对设置。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显示灯源设有多个,多个显示灯源环绕电路板间隔设置。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固定组件包括支撑架和布网,其中:布网套设固定于支撑架的外表面,支撑架形成具有开口的容置空间;支撑架分别与光源组件和均光件可拆卸连接,以使光源组件与均光件相对设置。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导光结构还包括装饰顶盖,其中:装饰顶盖连接于均光件背离固定组件的一侧,均光件背离光源组件的表面形成外观面,外观面与装饰顶盖呈圆滑过渡连接。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包括导光结构的智能灯光装置,导光结构包括固定组件、光原件以及均光件,其中:固定组件形成具有开口的容置空间;光源组件设于容置空间内;均光件连接于固定组件,并罩盖开口,均光件与光源组件相对设置,以使光源组件射出的光线均从均光件射出;定义光源组件射出的光线经过均光件的内部时,任意两光线的光距之间的满足:0.9l2≤l1≤1.1l2。本实用新型的导光结构包括固定组件、光源组件以及均光件,该光源组件通过固定组件的开口安装于容置空间内,再由均光件罩盖该开口处,而光源组件射出的光线均从均光件穿过再照射到外界环境中,以使光源组件的出光面相对集中,保证出光效果。而当光源组件射出的光线经过均光件的内部时,任意两光线的光距之间的满足0.9l2≤l1≤1.1l2。如此由于均光件设置减小了光源组件的光线的光距在传播过程中的差异值,以使得光源组件的光线的色温在经过均光件发生漂移后,仍能保持色温均一,从而使光色效果保持一致,以使得光源组件在经过均光件后出光效果均匀且无暗区阴影,进而提高导光结构的导光照明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导光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导光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导光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导光结构的均光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导光结构的均光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导光结构的光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导光结构311弧形面10固定组件32插接部11支撑架321插入段12布网3211均光曲面20光源组件3212底面21电路板322连接段22显示灯源33外观面30均光件40装饰顶盖31盖体部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导光结构100。参照图1至图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导光结构100包括固定组件10、光源组件20以及均光件30,其中:固定组件10形成具有开口的容置空间;光源组件20设于容置空间内;均光件30连接于固定组件10,并罩盖开口,均光件30与光源组件20相对设置,以使光源组件20射出的光线均从均光件30射出;定义光源组件20射出的光线经过均光件30的内部时,任意两光线的光距之间的满足:0.9l2≤l1≤1.1l2。其中,定义该导管结构具有上下方向,而该固定组件10形成具有开口向上的容置空间,从而可将该光源组件20从该开口处安装于容置空间内,以便于安装。而该均光件30连接于固定组件10并罩盖该开口,从而对光源组件20进行保护,避免光源组件20被外界物体碰撞而导致损坏的情况发生。而同时该均光件30为无机玻璃或者有机高聚物,以及纤维与纳米复合材料等导光材料,而该固定组件10为金属或者塑料等不透光材料制成,如此使得该光源组件20所射出的光线仅能穿过该均光件30照射到外界环境中,以保证光源组件20的照明效果。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导光结构100包括固定组件10、光源组件20以及均光件30,该光源组件20通过固定组件10的开口安装于容置空间内,再由均光件30罩盖该开口处,而光源组件20射出的光线均从均光件30穿过再照射到外界环境中,以使光源组件20的出光面相对集中,保证出光效果。而当光源组件20射出的光线经过均光件30的内部时,任意两光线的光距之间的满足0.9l2≤l1≤1.1l2。如此由于均光件30设置减小了光源组件20的光线的光距在传播过程中的差异值,以使得光源组件20的光线的色温在经过均光件30发生漂移后,仍能保持色温均一,从而使光色效果保持一致,以使得光源组件20在经过均光件30后出光效果均匀且无暗区阴影,进而提高导光结构100的导光照明效果。参照图1至图8,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均光件30朝向光源组件20的一侧形成均光曲面3211,均光曲面3211朝向均光件30的内表面倾斜设置。具体地,通过设置均光曲面3211,以使得光源组件20的光线射向均光件30时,并由均光曲面3211进入到均光件30的内部时,可以使得从不同角度进入到均光件30的任意两光线的光距之间的满足0.9l2≤l1≤1.1l2,即有效地减小了光源组件20的光线的光距在传播过程中的差异值,从而使得从均光件30照射出的光线仍能保持色温均一,出光效果较为均匀。此外,该均光曲面3211为高光增透光学面,即模具中的高光面,起到高光增透的作用,从而使得当光线由均光曲面3211进入时,保证光线的增透效果,以进一步提高导光结构100的导光照明效果。进一步地,均光件30包括盖体部31和插接部32,其中:盖体部31与插接部32连接,盖体部31连接于固定组件10,并罩盖开口;插接部32插入容置空间内,插接部32具有均光曲面3211和连接于均光曲面3211的底面3212,底面3212正对光源组件20,底面3212呈曲面设置。具体地,该盖体部31和插接部32可以为一体结构,不仅保证均光件30的整体结构的强度,同时节省后期安装的过程,提高生产效率。而该盖体部31呈环状设置,且该插接部32也环绕盖体部31的一侧周向设置,从而使得该盖体部31盖设于开口处时,该插接部32插入于容置空间内,如此该光源组件20的光线可以照射到该插接部32处进行导光。而通过使插接部32连接于均光曲面3211的底面3212呈曲面设置,如此使得当光源组件20的光线从底面3212射入均光件30后,也可以实现进入到均光件30的任意两光线的光距之间的满足0.9l2≤l1≤1.1l2,即也有效地减小了光源组件20的光线的光距在传播过程中的差异值,如此该底面3212呈曲面设置进一步保证光线经过均光件30后出光更加均匀的效果。更进一步地,盖体部31朝向光源组件20的表面沿背离插接部32方向凹设形成有弧形面311。具体地,为了避免固定组件10与盖体部31的拼接处的光线受到遮挡产生阴影较为明显,从而通过盖体部31朝向光源组件20的表面沿背离插接部32方向凹设形成有弧形面311,以使经过该弧形面311的光线发生折射,如此以降低因拼接处而导致照明效果不美观的影响,进而以进一步提高导光结构100的导光照明效果。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5至图8,插接部32包括相连接的插入段321和连接段322,其中:连接段322背离插入段321的一端与盖体部31连接,插入段321背离连接段322的一端的表面为底面3212,连接段322与盖体部31的弧形面311之间形成出光间隙,连接段322朝向弧形面311的表面与弧形面311之间的夹角为钝角。具体地,通过使连接段322与盖体部的弧形面311之间形成出光间隙,连接段322朝向弧形面311的表面与弧形面311之间的夹角为钝角设置,通过该出光间隙可避免光线折射到其它位置处,从而可增强均光件30于连接段322处一侧的亮度,进而提高照明的效果。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4和图9,光源组件20包括电路板21和显示灯源22,其中:电路板21连接于所固定组件10,显示灯源22连接于电路板21朝向均光件30的一侧,并与均光件30相对设置。具体地,该显示灯源22为led灯,该显示灯源22焊接于电路板21处,该led的灯光可为较为缓和的黄色光,从而使得照射出光线较为柔和,照射后不刺眼。而该显示灯源22与均光件30相对设置,以保证该显示灯源22的光线照射向均光件30。进一步地,显示灯源22设有多个,多个显示灯源22环绕电路板21间隔设置。具体地,多个显示灯源22环绕电路板21间隔设置,从而使得显示灯源22均匀间隔排布,从而即可以消除眩光,达到较好的出光效果,同时可降低使用的光源数量少,降低产品功耗。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4,固定组件10包括支撑架11和布网12,其中:布网12套设固定于支撑架11的外表面,支撑架11形成具有开口的容置空间;支撑架11分别与光源组件20和均光件30可拆卸连接,以使光源组件20与均光件30相对设置。具体地,该布网12通过弹性套设于支撑架11的外表面,即便于前期安装和后期的维修更换,同时该布网12也起到了防尘的作用,以避免外部灰尘对光源组件20造成影响。而该支撑架11开设有第一连接孔,均光件30对应第一连接孔开设有对应的第二连接孔,通过固定件依次穿过第二连接孔和第一连接孔,以将均光件30可拆卸连接于支撑架11。其中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也可以为螺纹孔,而固定件则可以是螺钉,利用螺钉将支撑架11与均光件30相固定,该固定方式安装操作较为简单,而且易于进行拆卸,方便后续进行维护保养。或者也可以为卡扣等方式使支撑架11与均光件30进行固定,具体可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进行选择。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3,导光结构100还包括装饰顶盖40,其中:装饰顶盖40连接于均光件30背离固定组件10的一侧,均光件30背离光源组件20的表面形成外观面33,外观面33与装饰顶盖40呈圆滑过渡连接。具体地,装饰顶盖40可通过螺钉等可拆卸方式固定于均光件30,以便于后期的维修更换。且该装饰顶盖40由不透光材料制成,从而使得光线从均光件30进入后均从外观面33射出,同时该外观面33与装饰顶盖40呈圆滑过渡连接,以提升该导光结构100整体的外观的美观程度,从而无需额外设置外观件,降低了零件数量,缩减了塑胶零件制造成本,装配成本也随之降低。此外该均光件30的外观面33为特殊光学微结构面,即模具中的蚀纹面,起到柔和光线的作用,以进一步使得导光结构100整体光学效果柔和美观性。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智能灯光装置,该智能灯光装置包括导光结构100,该导光结构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智能灯光装置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