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78121发布日期:2021-03-23 11:12阅读:90来源:国知局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背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车载显示技术的发展,车载用背光模组的外观要求也越来越高,趋于大屏化以及窄边框;为了实现其窄边框,现阶段的车载背光模组通常是在导光板台阶上贴双面胶,在背光模组的长方向上单侧固定对应的光学膜片;且以固定侧为基准进行光学膜片的组装固定,另一侧则保留光学膜片的胀缩空间。

由于车载用背光模组的可靠性要求相对比较严苛,一般采用在导光板上设计凸台,用于固定对应的光学膜片;鉴于背光模组的窄边框限制,在模组长方向上没有足够空间进行光学膜片的固定(光学膜片的膨胀空间不足),而在边框相对较宽的下侧即fpc(flexibleprintedcircuit,柔性电路板)一侧设计导光板凸台,则容易引起背光模组的边缘亮边以及萤火虫效应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解决了车载用背光模组的边缘亮边以及萤火虫效应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背板、灯条、第一光学膜、胶框以及胶粘层;所述背板至少具有对侧设置的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灯条设置于所述第一挡墙的内侧面;所述第一光学膜的入光面朝向所述背板的支撑面;以及所述胶框的压合面朝向所述第一光学膜的出光面;其中,在靠近所述第二挡墙的一侧,所述压合面通过胶粘层与所述第一光学膜的出光面粘接。

基于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压合面上设置有一凸台,所述凸台通过所述胶粘层与所述第一光学膜的出光面粘接;且所述凸台至少覆盖部分的所述压合面。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凸台位于长度方向上的所述压合面,且位于所述压合面的中部区域。

基于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胶粘层与所述第一光学膜之间具有过盈量。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过盈量为0.08mm至0.12mm。

基于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凸台为长方体,所述凸台的长度为20mm至30mm,所述凸台的宽度为2mm至3mm,所述凸台的高度为0.1mm至0.5mm。

基于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胶粘层的厚度为所述凸台与所述第一光学膜之间的距离。

基于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二光学膜和遮光弹性固定件;所述第二光学膜的入光面远离所述第一光学膜的入光面,且所述第二光学膜的出光面朝向所述第一光学膜的入光面;所述遮光弹性固定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挡墙,所述遮光弹性固定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光学膜的出光面,且所述遮光弹性固定件位于所述第一光学膜的入光面与所述第二光学膜的出光面之间;其中,所述遮光弹性固定件至少部分遮挡所述灯条。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遮光弹性固定件为黑色单面胶。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单面胶的长度为20mm至30mm,所述单面胶的宽度为5mm至10mm。

基于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挡墙与所述第一光学膜至少部分重叠。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十种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光学膜至所述第一挡墙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光学膜至所述第一挡墙的距离。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十一种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二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光学膜至所述第二挡墙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二光学膜至所述第二挡墙的距离。

基于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三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胶粘层为双面胶。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包括如第一方面中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背光模组和液晶屏,所述液晶屏设置于所述压合面的背面。

基于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液晶显示装置还包括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与所述液晶屏连接。

本申请提供的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通过胶粘层将对应的光学膜固定于灯条的对侧,使对应光学膜的受热变化量集中于灯条一侧,有利于实现车载用背光模组中对应光学膜固定的可靠性及背光模组的窄边框化,以及有益于消除或者弱化背光模组的边缘亮边、萤火虫效应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胶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胶框与凸台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至图4,其中,图1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其包括背板10、灯条60、第一光学膜40、胶框20以及胶粘层30;其中,背板10的底部朝向出光方向的一面为其支撑面13,背板10的侧壁至少包括第一挡墙11和第二挡墙12,其中,第一挡墙11和第二挡墙12为对侧设置的,第一挡墙11、第二挡墙12均可以但不限于为背板10的长边,也可以为背板10的短边;其中,该背板10可以但不限于为钣金一体铸造成型,也可以为其它材料,或者其他工艺制造出来的;其中,第一挡墙11与第二挡墙12的高度不同,第一挡墙11的高度大于第二挡墙12的高度。灯条60固定于第一挡墙11的内侧面;第一光学膜40的入光面朝向背板10的支撑面13,第一光学膜40与灯条60不发生重叠,第一光学膜40可以但不限于与第二挡墙12至少部分重叠,可以获得第二挡墙12的支撑;胶框20的压合面21朝向第一光学膜40的出光面,并通过胶粘层30与第一光学膜40的出光面粘接,其中,胶粘层30在靠近第二挡墙12的这一侧固定第一光学膜40,在发生热胀冷缩时,第一光学膜40的伸缩方向大致是朝向第一挡墙11的,使对应光学膜的膨胀方向一致,则第二挡墙12侧可以不为这些光学膜预留膨胀空间,或者预留些较小的膨胀空间,有利于实现车载用背光模组中对应光学膜固定的可靠性及背光模组的窄边框化,以及有益于消除或者弱化胶粘层30过于靠近灯条60,而对灯条60发出的灯光具有一定反射作用导致的背光模组的边缘亮边、萤火虫效应的问题。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出光面、入光面是指对应光学膜的正面或者反面,出光面为朝向液晶屏100的一侧的平面,反之,入光面为朝向背板10的支撑面13的平面。其中,基于经济实用性方面的考量,胶粘层30可以但不限于为双面胶,也可以是其它的连接件来实现压合面21/凸台22与第一光学膜40之间的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背光模组在工作时,能够产生大量的热量,对应的光学膜在受到热量影响的情况下,其自身需要一定的膨胀空间来适应所受到的热膨胀,如果没有对应的热膨胀空间的话,对应的光学膜会在一些方向上鼓起,影响出射到液晶屏100的背光效果,进而影响整体的显示效果;以及由于其处于车载的运动环境中,相比于其他较为静止的使用环境,这些光学膜的固定需要更为出色的可靠性。

如图2或者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压合面21上设置有一凸台22,该凸台22可以但不限于与胶框20一体成型,凸台22通过胶粘层30与第一光学膜40的出光面粘接,可以理解的是,凸台22的设置,便于调整胶粘层30的厚度,胶粘层30的厚度至少为凸台22与第一光学膜40之间的距离,或者还需要加上过盈量。以维持第一光学膜40在空间上的平面角度。可以理解的是,凸台22至少覆盖部分的压合面21,即凸台22具有一定的面积,与压合面21相比,仅占压合面21的一部分区域,该部分区域的大小取决于第一光学膜40固定所需要的可靠性,以及尽量少的形成反射区域,可以尽量减小或者弱化由此带来的边缘亮边和/或萤火虫效应等问题。

可以理解的是,压合面21包括两个长度方向上对侧的压合面21和两个宽度方向上对侧的压合面21。无论凸台22位于长度方向或者宽度方向上的压合面21,均可以实现本申请中预期的技术目的;作为优选的,当凸台22位于长度方向的压合面21,并位于压合面21的中部区域,且远离灯条60的位置,能够获得更佳的预期技术效果。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胶粘层30粘接于第一光学膜40在长度方向或者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区域,可以保持较好的平衡性,同时胶粘层30位于第一光学膜40的边缘或者其附近处,可以尽可能少地产生光的反射。对应地,如果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加入了凸台22的使用来减少胶粘层30的厚度的话,那么凸台22的位置设置应该考虑胶粘层30在第一光学膜40上的粘接位置,以便进行对应的凸台22位置设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设计凸台22为长方体,凸台22的长度范围可以但不限于为20mm至30mm,凸台22的宽度范围可以但不限于为2mm至3mm,凸台22的高度范围为0.1mm至0.5mm;优选的,可以设计凸台22的高度为0.2mm,或者0.3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胶粘层30与第一光学膜40之间具有过盈量,可以理解的是,该过盈量可以为胶粘层30在进行粘接第一光学膜40时胶粘层30的压合深度,以保证胶粘层30的允许变形范围和相互之间的粘接强度,作为优选的,本申请中的过盈量的设计范围为0.08mm至0.12mm,作为更优的选择,本申请中的过盈量会采用0.1mm。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过盈量是指胶粘层30在原状态(未被压缩的情况)下的第一厚度与第二厚度的差值,其中,第二厚度为胶粘层30安装于第一光学膜40与凸台22/压合面21之间且被压缩或者挤压后的厚度。

如图1或者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二光学膜50和遮光弹性固定件150;第二光学膜50的入光面远离第一光学膜40的入光面,且第二光学膜50的出光面朝向第一光学膜40的入光面;其中,位于第二挡墙12侧的第一光学膜40的侧面与第二光学膜50的侧面可以但不限于是平齐的即第一光学膜40至第二挡墙12的距离等于第二光学膜50至第二挡墙12的距离,且至少部分覆盖第二挡墙12;而第一光学膜40至第一挡墙11的距离大于第二光学膜50至第一挡墙11的距离。其中,遮光弹性固定件150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挡墙11的上端面以及外侧面的部分或者全部,遮光弹性固定件150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光学膜50的出光面,且遮光弹性固定件150位于第一光学膜40的入光面与第二光学膜50的出光面之间;其中,遮光弹性固定件150至少部分遮挡灯条60。

可以理解的是,这并不会影响到第一光学膜40在热胀冷缩上的自由度,遮光弹性固定件150与第一光学膜40的入光面的接触区域是平整光滑的,相互之间可以仅为接触并无连接的作用;而遮光弹性固定件150可以通过在第二光学膜50上开孔进行连接,或者也可以采用黑色的单面胶进行实现,例如,单面胶的一端粘接第二光学膜50的出光面,单面胶的另一端沿第一挡墙11的上端面以及外侧面的部分或者全部进行粘接,其中,单面胶的一端平行于第二光学膜50的出光面,并且超出第二光学膜50的出光面的所在区域,然后斜向设置至第一挡墙11的上端面,并粘接第一挡墙11的上端面以及其外侧面的部分或者全部,可以理解的是,该种设计方式,在第二光学膜50进行热胀冷缩时,该单面胶并不会阻碍其在一定范围内的胀缩,并且单面胶设置为黑色,可以对侧置的灯条60在未经导光前进行光源遮挡,以避免不需要的反射光出现,有益于消除或者弱化背光模组的边缘亮边、萤火虫效应的问题。

其中,单面胶的长度范围可以但不限于为20mm至30mm,例如,作为优选的可以设置为25mm;单面胶的宽度范围可以但不限于为5mm至10mm;例如,作为优选的可以设置为2.5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背光模组在其支撑面13朝向第一光学膜40的方向上还可以依次设置有反射片70、导光板80以及第三光学膜90,其中,导光板80与灯条60对置以对灯条60发出的灯光进行导光,以使从导光板80发出更为均匀的光线,反射片70可以将从导光板80底部的出光重新反射至导光板80中,可以提高光的使用效率。第三光学膜90位于导光板80与第二光学膜50之间,并与第二光学膜50相重叠。其中,在与第一挡墙11的距离方面,反射片70至第一挡墙11的距离小于导光板80至第一挡墙11的距离,而反射片70至第一挡墙11的距离大于第三光学膜90至第一挡墙11的距离。其中,第二挡墙12至反射片70和/或导光板80的距离可以但不限于相等,也可以是一个大于零的距离。其中,第三光学膜90片的一部分位于第二挡墙12的上方,且并不完全覆盖第二挡墙12。可以理解的是,在靠近第二挡墙12的一侧,第一光学膜40、第二光学膜50以及第三光学膜90至胶框20的距离可以但不限于相等或者相同。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第一光学膜40为偏振型增光膜片,其主要由聚碳酸酯构成,聚碳酸酯是一种强韧的热塑性树脂,随着背光模组内部温度的提升,第一光学膜40主要向第一挡墙11膨胀延伸,其膨胀系数大约为75×10-6/℃;第二光学膜50为增光膜片,该增光膜片主要由涤纶树脂构成,其是热塑性聚酯中最主要的品种,膨胀系数大约为35×10-6/℃,随着背光模组内部温度的提升,第二光学膜50主要向第二挡墙12收缩;第三光学膜90为扩散膜片。这样的话,第一光学膜40和第二光学膜50受热变化量集中于灯条60的一侧,而在灯条60的对侧无需预留过多的膨胀/收缩空间,有利于实现车载用背光模组中对应光学膜固定的可靠性及背光模组的窄边框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灯条60可以但不限于包括柔性电路板140和与柔性电路基板62电性连接的led灯61,其中,led灯61位于柔性电路基板62的一侧,导热胶63粘接柔性电路基板62的另一侧,并将其固定在第一挡墙11的内侧面;而且在柔性电路基板62的另一侧与支撑面13之间依然设置有导热胶63,以加速灯条60散热至底板。

如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和液晶屏100;液晶屏100通过透明胶130安装或者固定于胶框20的压合面21的背面或者反面上。可以理解的是,该液晶屏100包括有设置在其上的驱动ic101。

其中,液晶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柔性电路板140;柔性电路板140通过粘性胶或者热压合与液晶屏100上的驱动ic101进行连接,柔性电路板140通过设置在胶框20上的凹槽绕至背板10的另一侧,并接入外部信号。其中,背板10的第一挡墙11和/或第二挡墙12与底部的外连接面设置为弧形或者圆弧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液晶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液晶屏100两侧的上偏光片110和下偏光片120;其中,下偏光片120位于透明胶130与液晶屏100之间,并与部分的透明胶130进行粘接。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提供的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装置,在z轴方向上,第一光学膜40通过双面胶被贴附固定在胶框20或者凸台22上,可以防止第一光学膜40在震动时发生位移;同时,对应的光学膜可以在灯条60侧自由胀缩,可以防止高低温循环时,光学膜无法胀缩导致褶皱,影响光学效果。在灯条60侧采用黑色单面胶固定第二光学膜50,并同步反贴至第一挡墙11的上端面以及部分或者全部的侧面,可以起到固定第二光学膜50的作用,同时可以实现遮挡光源的效果,能够起到防止亮斑产生的作用;进而保证车载用背光模组的高可靠性要求的前提下,解决了窄边框型背光模组因边框较窄无法在对应光学膜的长度方向上单侧预留膨胀间隙以及窄边框亮边的问题。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本申请提供的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装置可以但不限于应用于车载显示技术领域和/或者窄边框显示技术领域,还可以应用于多晶硅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是ltps(lowtemperaturepoly-silicon,低温多晶硅)液晶显示技术领域。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