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照相设备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2.数码相机、手机或平板电脑之类的移动电子产品中广泛地使用具有自动对焦(af,auto focusing)功能的相机模组。
3.随着相机的高精度化、高倍率化的发展,例如使用智能手机进行摄影或摄像时的手抖、振动等进行修正的光学防抖功能,正在使用更复杂的手抖、振动等的修正方式。现有的防抖结构是通过控制透镜实现防抖,对成像光束抖动补偿精度低;另外透镜驱动装置受限于体积尺寸,难以做到透镜大行程移动,且现有分段式透镜驱动装置结构复杂,体积大,不利于透镜驱动装置轻薄、小型化发展趋势。
4.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样一种结构进行改善,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电子设备,通过支撑体结构实现分段伸缩,增加了透镜载体伸缩长度;且能实现行程大、摄像精度高且体积小的优点,同时实现传感器平移式防抖功能。
6.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包括底座(1)、透镜载体(33)、外壳(34)、图像传感器,
7.所述底座(1)与透镜载体(33)之间设置有驱动透镜载体(33)分段伸缩的伸缩机构,
8.所述伸缩机构包括若干个相互套接且可伸缩的支撑体、若干个分别与对应支撑体连接并用于驱动支撑体伸缩的伸缩驱动元件,所述透镜载体(33)设置于最内侧的支撑体,所述支撑体垂直于所述底座(1)方向滑移;
9.所述底座(1)与所述图像传感器之间设置有驱动所述图像传感器移动的防抖机构;
10.每个所述支撑体均设置有用于对支撑体导向的导向组件。
1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体下端面一体成型有凸出于支撑体外侧壁的外凸部(16),所述支撑体上端面一体成型有凸出于支撑体内侧壁的内凸部(15),连接于同一支撑体的内凸部(15)高于外凸部(16),相邻两个支撑体之间的外凸部(16)与内凸部(15)可相互抵接并限位,最外侧支撑体的外凸部(16)可抵接于所述外壳(34)内壁。
1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体设置为至少三个时,若干个所述伸缩驱动元件均位于最内侧支撑体与相邻支撑体之间,所述伸缩驱动元件输出端连接于对应支撑体,所述伸缩驱动元件主体部位连接于对应支撑体外侧相邻支撑体的下端面,连接于最外侧支撑体的伸缩驱动元件主体部位固定于所述底座(1)。
1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向组件包括导杆、滑套;所述滑套固定于对应支撑体侧壁,所述导杆呈竖直设置且连接于对应支撑体外侧相邻的支撑体,与最外侧支撑体的相对应的导杆固定连接于所述底座(1)。
1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伸缩驱动元件输出端设置有连接对应支撑体下端面的底托(20),所述伸缩驱动元件与对应支撑体之间间隔有支撑体时,所述底托(20)绕过所间隔的支撑体并固定于对应支撑体下端面。
1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体设置为两个时,对应的所述伸缩驱动元件均位于内侧支撑体与外侧支撑体之间,所述伸缩驱动元件输出端连接于对应支撑体,所述伸缩驱动元件主体部位连接于外侧支撑体,连接于外侧支撑体的伸缩驱动元件主体部位固定于所述底座(1)。
1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向组件设置为两组,均包括导杆、滑套,所述滑套固定于对应支撑体侧壁,与内侧支撑体相对应的导杆固定连接于外侧支撑体;与外侧支撑体相对应的导杆固定于底座(1)。
1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抖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1)且可相对于所述底座(1)滑移的传感器支架(3)、设置于所述底座(1)并驱动传感器支架(3)滑移的第一驱动元件(4)、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并用于驱动所述传感器支架(3)垂直第一驱动元件(4)驱动方向滑移的第二驱动元件(5);所述底座(1)滑动连接有连接架(6),所述连接架(6)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输出端,所述第二驱动元件(5)设置于所述连接架(6)。
1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一种照相装置,具有上述的透镜驱动装置。
1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一种电子设备,具有上述的照相装置。
20.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1.在驱动透镜载体伸缩移动时,通过外驱动元件驱动外支撑体背离底座方向移动,中驱动元件固定于外支撑体、内驱动元件固定于中支撑体,并通过中驱动元件、内驱动元件分别驱动对应中支撑体、内支撑体伸缩;通过三个支撑体结构实现分段伸缩,增加了透镜载体伸缩长度;另外通过底托结构实现外驱动元件、中驱动元件、内驱动元件位于内支撑体与中支撑体之间,有效节约外驱动元件、中驱动元件、内驱动元件所占用的空间,上述结构实现行程大、摄像精度高且体积小的优点。
22.通过内导向组件、中导向组件、外导向组件实现对内支撑体、中支撑体、外支撑体的导向作用,确保内支撑体、中支撑体、外支撑体垂直于底座方向移动。
23.当透镜载体伸缩移动时,同步带动套管伸缩,实现避免尘埃进入至透镜载体与图像传感器之间,提高防尘性能。
24.第一驱动元件第二驱动元件结构一致,且均为压电驱动元件,且第一驱动元件输出端与第二驱动元件输出端移动方向呈垂直设置,传感器支架在底座所在平面内滑移,即实现图像传感器平移防抖(传感器平移式防抖)。
25.在对图像传感器防抖时,通过第一驱动元件驱动连接架、第二驱动元件及传感器支架平移(x轴方向平移),同时通过第二驱动元件驱动传感器支架垂直于连接架移动方向滑移(y轴方向平移),从而实现图像传感器平移防抖;另外第一驱动元件、第二驱动元件位于底座边角位置,有效减小了整个防抖结构所占空间,实现透镜驱动装置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26.图1是实施例1的爆炸示意图;
27.图2是实施例1的剖视图一;
28.图3是实施例1隐去外壳、中支撑体的示意图;
29.图4是实施例1隐去外壳、中支撑体、外支撑体的示意图;
30.图5是实施例1隐去外壳、中支撑体、外支撑体的俯视图;
31.图6是实施例1的的剖视图二;
32.图7是实施例1中防抖机构的示意图;
33.图8是实施例1中防抖机构中传感器支架、第一驱动元件、第二驱动元件、连接架的连接示意图;
34.图9是实施例1中传感器支架与连接架的示意图;
35.图10是实施例1透镜载体伸展状态示意图;
36.图11是实施例1透镜载体收缩状态示意图。
37.图中数字所表示的相应部件名称:1、底座;3、传感器支架;4、第一驱动元件;5、第二驱动元件;6、连接架;7、连接片;8、容纳腔;9、底板;10、限位块;11、活动槽;12、内支撑体;13、中支撑体;14、外支撑体;15、内凸部;16、外凸部;17、内驱动元件;18、中驱动元件;19、外驱动元件;20、底托;21、内导向组件;22、内导杆;23、内滑套;24、中导向组件;25、中导杆;26、中滑套;27、外导向组件;28、外导杆;29、外滑套;30、外固定架;31、中固定架;32、套管;33、透镜载体;34、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图示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39.实施例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包括底座1、透镜载体33、外壳34,底座1与透镜载体33之间设置有驱动透镜载体33分段伸缩的伸缩机构,底座1与安装于透镜驱动装置内的图像传感器之间设置有驱动图像传感器移动的防抖机构。
40.其中伸缩机构包括至少三个相互套接且可伸缩的支撑体、至少三个分别与对应支撑体连接并用于驱动支撑体伸缩的伸缩驱动元件,透镜载体33设置于最内侧的支撑体,支撑体垂直于底座1方向滑移,伸缩驱动元件可以为压电驱动元件、电磁驱动元件等,本实施例中选用压电驱动元,本实施例中选用支撑体、伸缩驱动元件均为三个。每个支撑体的下端位置一体成型有凸出于该支撑体外侧壁的外凸部16,支撑体的上端位置一体成型有凸出于该支撑体内侧壁的内凸部15,外凸部16可贴合于相邻支撑体的内侧壁,内凸部15可贴合于相邻支撑体的内侧壁。并且相邻两个支撑体之间的外凸部16可抵接于内凸部15,从而实现卡扣功能。并限定相邻两个支撑体相互脱离,提高支撑体之间的连接强度。
41.本实施例中,三个支撑体由内而外分别为:内支撑体12、中支撑体13、外支撑体14,透镜载体33固定于内支撑体12的内凸部15位置。伸缩驱动元件亦设置为三个并与内支撑体12、中支撑体13、外支撑体14向对应,三个伸缩驱动元件分别为内驱动元件17、中驱动元件18、外驱动元件19,内驱动元件17、中驱动元件18、外驱动元件19均位于内支撑体12与中支撑体13之间。内驱动元件17固定于中支撑体13且输出端连接于内支撑体12、中驱动元件18
固定于外支撑体14且输出端连接于内支撑体12、外驱动元件19固定于底座1且输出端连接于外驱动元件19。
42.外驱动元件19、中驱动元件18、内驱动元件17输出端均设置有分别与对应外支撑体14、中支撑体13、内支撑体12下端固定的底托20,底托20呈凵状设置,中支撑体13下端面可抵接或贴合于连接于外支撑体14的底托20。
43.在驱动透镜载体33伸缩移动时,通过外驱动元件19驱动外支撑体14背离底座1方向移动,中驱动元件18固定于外支撑体14、内驱动元件17固定于中支撑体13,并通过中驱动元件18、内驱动元件17分别驱动对应中支撑体13、内支撑体12伸缩;通过三个支撑体结构实现分段伸缩,增加了透镜载体33伸缩长度;另外通过底托20结构实现外驱动元件19、中驱动元件18、内驱动元件17位于内支撑体12与中支撑体13之间,有效节约外驱动元件19、中驱动元件18、内驱动元件17所占用的空间。上述结构实现行程大、摄像精度高且提交小的优点。
44.本实施例中,为进一步提高内支撑体12、中支撑体13、外支撑体14伸缩精度;内支撑体12、中支撑体13、外支撑体14分别连接有内导向组件21、中导向组件24、外导向组件27,内导向组件21、中导向组件24、外导向组件27结构一致,本实施例中,内导向组件21、中导向组件24、外导向组件27均设置为两组且呈对称设置。外导向组件27包括固定于底座1的外导杆28、固定于外支撑体14的外滑套29;中导向组件24包括固定于外支撑体14的中导杆25、固定于中支撑体13的中滑套26;内导向组件21包括固定于中支撑体13的内导杆22、固定于内支撑体12的内滑套23。外滑套29、中滑套26、内滑套23分别连接于对应外支撑体14、中支撑体13、内支撑体12的外凸部16。
45.外支撑体14下端面固定有外固定架30,外固定架30由中支撑体13正下方延伸至内支撑体12与中支撑体13之间并与中导杆25固定连接;中支撑体13固定有中固定架31,中固定架31与中导杆25固定连接;外导杆28位于外支撑体14外侧,且中导杆25、内导杆22设置于内支撑体12与中支撑体13之间。
46.通过内导向组件21、中导向组件24、外导向组件27实现对内支撑体12、中支撑体13、外支撑体14的导向作用,确保内支撑体12、中支撑体13、外支撑体14垂直于底座1方向移动。
47.为实现防尘作用,底座1与透镜载体33之间设置有若干个相互套接的套管32,套管32设置为至少三个。套管32首尾两段分别固定透镜载体33、底座1,当透镜载体33伸缩移动时,同步带动套管32伸缩,实现避免尘埃进入至透镜载体33与图像传感器之间,提高防尘性能。
48.防抖机构包括设置于底座1且可相对于底座1滑移的传感器支架3、设置于底座1并驱动传感器支架3滑移的第一驱动元件4、连接于第一驱动元件4并用于驱动传感器支架3垂直第一驱动元件4驱动方向滑移的第二驱动元件5,图像传感器其固定于传感器支架3,且传感器支架3位于底座1中心位置,本实施例中,套管32可连接于传感器支架3并避免粉尘进入接粗图像传感器。第一驱动元件4第二驱动元件5结构一致,且均为压电驱动元件,且第一驱动元件4输出端与第二驱动元件5输出端移动方向呈垂直设置,传感器支架3在底座1所在平面内滑移,即实现图像传感器平移防抖(传感器平移式防抖)。
49.本实施例中,底座1滑动连接有连接架6,第一驱动元件4输出端与连接架6固定连接,并且第二驱动元件5安装于连接架6,且第二驱动元件5的输出端与传感器支架3连接。
50.传感器支架3固定有连接片7,连接片7延伸至底座1边角位置,并且连接片7贴合于连接架6表面且可相对滑移;第一驱动元件4及连接架6位于底座1边角位置,并且第二驱动元件5输出端与连接片7固定。
51.在防抖时,通过第一驱动元件4驱动连接架6、第二驱动元件5及传感器支架3平移(x轴方向平移),同时通过第二驱动元件5驱动传感器支架3垂直于连接架6移动方向滑移(y轴方向平移),从而实现图像传感器平移防抖;另外第一驱动元件4、第二驱动元件5位于底座1边角位置,有效减小了整个防抖结构所占空间,实现透镜驱动装置的小型化。
52.本实施例进一步设置为,在底座1中心位置开设有容纳传感器支架3活动的容纳腔8,并且在底座1背离透镜的一侧端面固定有盖合容纳腔8的底板9。通过容纳腔8容纳传感器支架3,实现结构紧凑的同时方便传感器支架3活动。另外在传感器支架3侧壁一体成型有限位块10,限位块10设置若干个且均布于传感器侧壁,本实施例中限位块10设置为四个,容纳腔8侧壁开设有若干个分别容纳对应限位块10活动的活动槽11。通过四个限位块10及四个活动槽11,可有效限制传感器支架3活动范围,避免因传感器支架3活动幅度过大而导致整个透镜驱动装置无法正常使用。
53.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支撑体设置为两个且相互套接,对应的所述伸缩驱动元件均位于内侧支撑体与外侧支撑体之间,所述伸缩驱动元件输出端连接于对应支撑体,所述伸缩驱动元件主体部位连接于外侧支撑体,连接于外侧支撑体的伸缩驱动元件主体部位固定于所述底座1。导向组件设置为两组,均包括导杆、滑套,两组导向组件的滑套分别固定于对应支撑体侧壁,与内侧支撑体相对应的导杆固定连接于外侧支撑体;与外侧支撑体相对应的导杆固定于底座1。
54.实施例3:一种照相装置,具有实施例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
55.实施例4:一种电子设备,具有实施例3所述的照相装置。
56.在本文中,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描述方便,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7.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除了包含所列的那些要素,而且还可包含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
58.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