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与可见光双光融合相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14919发布日期:2021-08-10 14:23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红外与可见光双光融合相机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图像采集领域,具体涉及红外与可见光双光融合相机结构。



背景技术:

室内挂轨式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是在户外机型的基础上针对室内工作环境而设计的巡检机器人系统,能够替代人工完成多种巡检、故障诊断、预警报警等任务,具备24小时不间断巡检能力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能广泛应用与管廊、隧道、地铁、化工厂、电站、机场等场合。

机器人主体具有红外热成像、图像拍摄、环境检测、无线数据传输、报警指示等功能,其中红外热成像、图像拍摄常坐在同一个摄像装置上,可减小设备的体积,具有操作灵活等优点。

现有的机器人常工作在恶劣的环境中,即存在着灰尘量大、湿度大等环境;为了确保摄像装置的正常工作,这些环境中的摄像装置常常需要进行密封,而摄像装置在工作的过程中会产生热量,而密封状态下的摄像装置会降低散热效率,散热性能相对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红外与可见光双光融合相机结构,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通用性强。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红外与可见光双光融合相机结构,包括密闭机箱,所述密闭机箱的内部设有双光检测电路板,所述密闭机箱内部还设有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导热罩,所述导热罩的开口侧与双光检测电路板一面相连,所述导热罩上连接有若干根第一散热管,所述第一散热管的两端分别贯穿密封机箱其一相对的两侧壁,所述第一散热管的内径沿着第一散热管的中部到第一散热管的端部方向逐渐增大。

优选的,所述导热罩内设有栅板,所述导热罩内填充有导热硅脂。

优选的,所述导热罩的下方还设有若干根连接管,每根连接管同时与若干根第一散热管连通,所述连接管的两端均连通有第二散热管,所述第一散热管的轴向所在的平面与第二散热管轴向所在的平面相互垂直;所述连接管连接在第二散热管的管体上,所述第二散热管的两端分别贯穿密封机箱另一相对的两侧壁,并在密封机箱的两侧表面上设有用于密封第二散热管端部的密封组件。

优选的,所述密封组件包括设置在机箱两侧表面上的槽体,所述第二散热管的端部位于槽体内,所述槽体内设有可拆卸的密封盖,所述密封盖卡设在槽体内。

优选的,所述密封盖的位于槽体内的表面上设有多个密封凸起,所述密封凸起过盈插设在第二散热管的端部内。

优选的,所述第二散热管的两端可连接有散热延长管。

优选的,所述第二散热管内径沿着第二散热管端部到连接管的方向逐渐减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集中体现在:本实用新型的相机结构的内部电路处于完全密封状态,可工作在恶劣的环境中,并且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具有结构简单、实用性强等优点。具体来讲,本实用新型采用密封机箱,双光检测电路板设置在密封机箱的内部,对双光检测电路板进行完全密封,因此该相机结构可工作在恶劣的环境中,环境中的水分、灰尘等不能进入到密封机箱内;电路板上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导热罩上,接着再传递到第一散热管上,由于第一散热管的两端是与外界相连通的,并且所述第一散热管的内径沿着第一散热管的中部到第一散热管的端部方向逐渐增大,当第一散热管处于竖直方向上时,第一散热管内的热量产生烟囱效应,自动增强第一散热管内部的对流,能快速将热量带走,提高散热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密闭机箱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密闭机箱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密闭机箱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密闭机箱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密封盖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密闭机箱;2、双光检测电路板;3、导热罩;4、第一散热管;5、连接管;6、第二散热管;7、槽体;8、密封盖;9、密封凸起;10、可见光镜头;11、红外光镜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5所示,红外与可见光双光融合相机结构,包括密闭机箱1,密闭机箱1的正面设置有两个可见光镜头10,以及多个设置在可见光镜头10两侧的红外光镜头11,所述密闭机箱1的内部设有双光检测电路板2,整个密封机箱处于密封状态,环境中的水分、灰尘等不能进入到密封机箱内。

进一步的,所述密闭机箱1内部还设有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导热罩3,所述导热罩3的开口侧与双光检测电路板2一面相连,即导热罩3罩在双光检测电路板2上,并且导热罩3与双光检测电路板2构成密封结构,为了提高导热罩3的导热性能,所述导热罩3内设有栅板,所述导热罩3内填充有导热硅脂,导热罩3和栅板均是导热性好的金属制成,如铜。

所述导热罩3上连接有若干根第一散热管4,所述第一散热管4的两端分别贯穿密封机箱其一相对的两侧壁,所述第一散热管4的内径沿着第一散热管4的中部到第一散热管4的端部方向逐渐增大,即第一散热管4的中部内径小,两端的内径大;在本实施例中,根据密闭机箱1正面的朝向,散热组件采取不同的散热结构,当密封机箱的正面处于竖直平面上时,此时第一散热管4处于竖直方向上,因此第一散热管4的热量会产生烟囱效应,增强第一散热管4内部得到空气对流,能快速带走热量。

当密封机箱的正面处于水平面上时,此时第一散热管4处于水平状态,此时第一散热管4不能产生烟囱效应,为了实现该效应,因此在所述导热罩3的下方还设有若干根连接管5,每根连接管5同时与若干根第一散热管4连通,即连接管5的贯穿在第一散热管4上,并与第一散热管4连通,此时第一散热管4与连接管5相垂直,所述连接管5的两端均连通有第二散热管6,所述第一散热管4的轴向所在的平面与第二散热管6轴向所在的平面相互垂直;所述连接管5连接在第二散热管6的管体上,所述第二散热管6的两端分别贯穿密封机箱另一相对的两侧壁,此时第二散热管6处于竖直方向上,并在密封机箱的两侧表面上设有用于密封第二散热管6端部的密封组件;在使用时,利用密封组件堵住第二散热管6在竖直方向上时的底端,顶端处于开启状态,连接管5和第二散热管6导热性好的金属制成,热空气进入到第二散热管6内后,也在第二散热管6内形成烟囱效应,第一散热管4内形成空气对流,快速带走第一散热管4内的热量。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组件包括设置在机箱两侧表面上的槽体7,所述第二散热管6的端部位于槽体7内,所述槽体7内设有可拆卸的密封盖8,所述密封盖8卡设在槽体7内。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盖8的位于槽体7内的表面上设有多个密封凸起9,密封凸起9采用橡胶材质制成,所述密封凸起9过盈插设在第二散热管6的端部内,起到对第二散热管6的进行密封。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散热管6内径沿着第二散热管6端部到连接管5的方向逐渐减小,增强烟囱效应,并且所述第二散热管6的两端可连接有散热延长管,也能进一步增强烟囱效应。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前述的各个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申请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申请,某一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单元并不一定是本申请所必须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