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激光白光光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80746发布日期:2021-09-25 11:47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一种激光白光光源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激光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激光白光光源。


背景技术:

2.激光投影机是一种可以将图像或者视频投射到幕布上的设备,其采用激光器(例如半导体激光器、光纤激光器等)作为光源,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功耗低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
3.在激光投影过程中,为了获得白光,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的方案是在侧壁上放置少量的红光激光二极管、绿光激光二极管和蓝光激光二极管,采用空间耦合的方式,产生的光束通过扩束、合束后出射,整个过程中光束均在同一水平内传输,然而这样的光路传输方式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空间利用率不高,不利于光源的小型化。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激光白光光源,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光路传输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不利于光源小型化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激光白光光源,包括:
6.红光模组,包括沿红光光路设置的红光光源组件、红光准直透镜和红光调整组件,所述红光调整组件用于调整红光传播方向以及红光光束间距;
7.绿光模组,包括沿绿光光路设置的绿光光源组件和绿光调整组件,所述绿光调整组件用于调整绿光传播方向以及绿光光束间距;
8.蓝光模组,包括沿蓝光光路设置的绿光光源组件和蓝光调整组件,所述蓝光调整组件用于调整蓝光传播方向;
9.合束模组,设于所述红光模组、所述绿光模组和所述蓝光模组的出光路径上,用于使所述红光光束、所述绿光光束和所述蓝光光束形成混合光束;
10.耦合透镜,设于所述合束模组的出光路径上,用于对所述混合光束进行耦合聚焦形成白光;
11.反射镜,设于所述耦合透镜的出光路径上,用于调整所述白光的出光路径。
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红光光源组件包括多个红光激光器构成的红光激光器阵列,每个所述红光激光器的出光路径上设有一个所述红光准直透镜;
13.所述红光调整组件包括阶梯镜,所述阶梯镜设于所述红光准直透镜的出光路径上,所述阶梯镜的每个阶梯上设置的反射镜至少对应一个所述红光激光器。
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红光调整组件还包括第一调整部,所述第一调整部与所述阶梯镜连接,用于调整所述阶梯镜的角度。
1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红光模组还包括红光散热组件,所述红光散热组件包括:
16.导热板,所述导热板用于与所述红光光源组件连接;
17.半导体制冷器,所述半导体制冷器的制冷端与所述导热板的表面贴合;
18.散热单元,所述散热单元包括底座、热管、第一导热块和第二导热块,所述热管的蒸发段与所述第一导热块连接,所述热管的冷凝段与所述第二导热块连接,所述第二导热块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半导体制冷器的制热端与所述第一导热块的表面贴合。
1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红光模组还包括波片,所述波片设于所述红光调整组件的出光路径上,用于调整部分红光光束的偏振方向。
2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合束模组包括:
21.红光反射镜,设于所述波片的出光路径上;
22.偏振片,设于所述红光调整组件的出光路径上,经所述波片和所述红光反射镜后出射的红光光束与其余红光光束经所述偏振片后重叠;
23.二向色镜,设于所述偏振片、所述绿光模组和所述蓝光模组的出光路径上,用于使所述红光光束、所述绿光光束和所述蓝光光束形成混合光束。
2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绿光光源组件包括多个绿光激光器构成的绿光激光器阵列;
25.所述绿光调整组件包括多个绿光反射镜组成的绿光反射镜阵列,每个所述绿光激光器的出光路径上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绿光反射镜,所述绿光反射镜用于调整所述绿光出光器的绿光光束的传播方向以及减小绿光光束间距。
2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绿光调整组件还包括第二调整部,所述第二调整部包括多个调整块,每个所述调整块与一个所述绿光反射镜连接,用于调整所述绿光反射镜的角度。
2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蓝光调整组件包括沿所述蓝光光源组件出光路径设置的蓝光准直透镜和蓝光反射镜,所述蓝光反射镜用于调整蓝光传播方向。
2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激光白光光源还包括出光组件,所述出光组件包括:
29.光纤,所述光纤设于所述反射镜的出光路径上,且所述光纤的入光端面位于经所述反射镜反射后出射的白光的聚焦点;
30.光纤座,所述光纤座用于固定所述光纤。
3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激光白光光源的有益效果至少在于:本实用新型对激光白光光源的各模组的空间位置进行了重新布局,通过设置红光调整组件、绿光调整组件和蓝光调整组件分别对红光光束、绿光光束和蓝光光束的传播方向以及光束间距进行调整,反射镜对白光的出光路径进一步进行调整,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从而整体上减小了体积,有利于白光光源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3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激光白光光源的光路结构示意图;
34.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激光白光光源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35.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激光白光光源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一;
36.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激光白光光源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37.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激光白光光源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二;
38.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激光白光光源中红光散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9.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激光白光光源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40.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激光白光光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1.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42.43.44.具体实施方式
45.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46.需要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或者间接位于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仅是为了便于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7.请参阅图1和图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激光白光光源,包括红光模组10、绿光模组20、蓝光模组30、合束模组40、耦合透镜50和反射镜60。其中,红光模组10包括沿红光光路设置的红光光源组件11、红光准直透镜12和红光调整组件13,红光调整组件13用于调整红光传播方向以及红光光束间距。绿光模组20包括沿绿光光路设置的绿光光源组件21和绿光调整组件22,绿光调整组件22用于调整绿光传播方向以及绿光光束间距。蓝光模组30包括沿蓝光光路设置的蓝光光源组件31和蓝光调整组件32,蓝光调整组件32用于调整蓝光传播方向。合束模组40设于红光模组10、绿光模组20和蓝光模组30的出光路径上,用于使红光光束、绿光光束和蓝光光束形成混合光束出射。耦合透镜50设于合束模组40的出光路径上,用于对混合光束进行耦合聚焦形成白光。反射镜60设于耦合透镜50的出光路径上,用于调整白光的出光路径。
48.在本实施例中,在红光光源组件11的出光路径上设置红光准直透镜12,可以对红光光束进行准直,可以确保进入红光调整组件13中的红光光束的偏差更小,经红光调整组件13调整时更容易获得符合要求的红光光束。用光准直透镜12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此处不做限制。红光调整组件13、绿光调整组件22和蓝光调整组件32可以分别调整红光光束、绿光光束和蓝光光束的传播方向,从而可以对空间进行充分利用,增加各模组之间的紧凑感,减小体积;红光调整组件13和绿光调整组件22还可以分别调整红光光束和绿光光束的间距,使得红光光束、绿光光束之间的距离缩小,从而增加光束密度,进一步减小体积。反射镜60的设置可以对白光的出光路径进一步进行调整,进一步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减小了体积。
49.因此,本实施例对激光白光光源的各模组的空间位置进行了重新布局,通过设置红光调整组件13、绿光调整组件22和蓝光调整组件32分别对红光光束、绿光光束和蓝光光
束的传播方向以及光束间距进行调整,反射镜60对白光的出光路径进一步进行调整,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从而整体上减小了体积,有利于白光光源的小型化。
50.请参阅图5,进一步地,红光光源组件11包括多个红光激光器111构成的红光激光器阵列,每个红光激光器111的出光路径上设有一个红光准直透镜12,用于对每个红光激光器111的红光光束进行准直后出射至红光调整组件13,出射的红光光束相互平行。红光调整组件13包括阶梯镜131,阶梯镜131设于红光准直透镜12的出光路径上,阶梯镜131的每个阶梯面上设置的反射镜至少对应一个红光激光器111,用于对红光光束进行反射,以改变红光光束的传播方向。优选地,经阶梯镜反射的红光光束与入射的红光光束相互垂直。同时,通过对反射镜倾斜角度的设置,可以使得经过反射后的红光光束之间的距离缩小,红光光束的密度增加。
51.进一步地,考虑到红光激光器111产生的红光光束的方向可能会存在偏差,因此需要对阶梯镜131的角度进行调节,以调整出射红光光束的方向。请参阅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红光调整组件13还包括第一调整部132,第一调整部132与阶梯镜131连接,通过该第一调整部132可以对阶梯镜131上设置的反射镜进行统一调整。由于红光光源组件11中包含的红光激光器111的数量通常较多,红光光束之间相对较密集,且经过红光准直透镜12准直后红光光束间相互平行,因此通过第一调整部132对阶梯镜131的反射镜统一调整,调整过程更加简单方便,调整效率高,调整效果好。
52.进一步地,考虑到红光激光器111的数量较多,整体发热量较大,且红光激光器111对于工作温度更加敏感,为了迅速对红光激光器111进行降温,红光模组10还包括红光散热组件14。请参阅图6,红光散热组件14包括导热板141、半导体制冷器142和散热单元143。其中,导热板141与红光光源组件11连接;半导体制冷器142的制冷端与导热板141的表面贴合。散热单元143包括底座1431、热管1432、第一导热块1433和第二导热块1434,热管1432的蒸发段与第一导热块1433连接,热管1432的冷凝段与第二导热块1434连接,第二导热块1434与底座1431连接,半导体制冷器142的制热端与第一导热块1433的表面贴合。
53.红光光源组件11通过导热板141与半导体制冷器142接触,极大缩短了红光光源组件11与半导体制冷器142之间的热传导距离,有利于红光光源组件11的热量迅速传导至半导体制冷器142,并进一步通过第一导热块1433和热管1432将热量传导至第二导热块1434,改善散热效果,提高制冷效率,降低制冷能耗。且半导体制冷器142可以进行单独控温,提高了控温效率。
54.导热板141可以由导热良好的材料制成,例如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当红光光源组件11产生热量时,起可以迅速传导至导热板141上。同时,由于导热板141作为一个整体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可以使得热量的分布更加均匀,不会出现局部过热而局部过冷的现象。导热板141的热量可以迅速传导至半导体制冷器142的制冷端,半导体制冷器142的制冷端吸收热量后将热量传导至制热端,并通过制热端传递至第一导热块1433。热管1432是一种具有极高导热性能的传热元件,其利用毛细作用等流体原理,通过在全封闭真空管内的液体的蒸发与凝结来传递热量,可以起到类似冰箱压缩机制冷的效果,具有很高的导热性、优良的等温性、热流密度可变性、热流方向可逆性、可远距离传热等优点。热管1432的一端为蒸发段,另一端为冷凝段,热管在实现热量转移的过程中主要包含以下过程:第一导热块1433的热量通过热管1432的管壁和充满工作液体的吸液芯传递到液

汽分界面,工作液体在蒸发
段内的液

汽分界面上蒸发,蒸汽腔内的蒸汽从蒸发段流到冷凝段,蒸汽在冷凝段内的汽

液分界面上凝结,热量从汽

液分界面通过吸液芯、液体和管壁传给第二导热块1434,在吸液芯内由于毛细作用使冷凝后的工作液体回流到蒸发段。通过以上过程,可以将第一导热块1433的热量传递至第二导热块1434,实现对红光光源组件11的散热降温。
55.第一导热块1433和第二导热块1434分别设于底座1431的相对两侧,第一导热块1433与底板1431形成“l”型结构,第二导热块1434的底面与底座1431的底面共面。在本实施例中,“l”型结构中的第一导热块1433用于与红光光源组件11进行固定并对红光光源组件11进行传热,“l”型结构中的底板1431用于对其他部件进行安装固定。
56.请参阅图1和图5,进一步地,红光模组10还包括波片15,波片15设于红光调整组件13的出光路径上,其仅覆盖部分红光光束,用于调整该部分红光光束的偏振方向。在本实施例中,波片15可以覆盖一半的红光光束,使得该部分的红光光束的偏振方向偏转90
°
,而未通过该波片的红光光束其偏振方向不发生旋转。
57.请参阅图1,进一步地,绿光光源组件21包括多个绿光激光器211构成的绿光激光器阵列,多个绿光激光器211产生的绿光光束相互平行。绿光调整组件22包括多个绿光反射镜221组成的绿光反射镜阵列,每个绿光激光器211的出光路径上设有至少一个绿光反射镜221,绿光反射镜221用于对绿光出光器211的绿光光束进行反射,以改变绿光光束的传播方向。优选地,经绿光反射镜221反射的绿光光束与入射的绿光光束相互垂直。同时,通过对绿光反射镜221倾斜角度的设置,可以使得经过反射后的绿光光束之间的距离缩小,绿光光束的密度增加。
58.请参阅图3,进一步地,考虑到绿光激光器211产生的绿光光束的方向可能会存在偏差,因此需要对绿光反射镜221的角度进行调节,以调整出射绿光光束的方向。在本实施例中,绿光调整组件22还包括第二调整部222,第二调整部222包括多个调整块2221,每个调整块2221与一个绿光反射镜221连接,用于调整该绿光反射镜221的角度。由于未在绿光激光器211的出光路径上设置准直透镜,因此各绿光激光器211产生的绿光光束相互可能不平行,需要单独对每一个绿光反射镜221进行调整,以使得经过反射的绿光光束相互平行。且由于绿光激光器211之间的间距较大,有足够的空间为每个绿光反射镜221设置相应的调整块2221,且操作方便。
59.请参阅图1,进一步地,为了对绿光激光器211进行散热,绿光模组20还包括绿光散热组件23,绿光散热组件23与绿光激光器211连接。绿光散热组件23的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此处不做限制。为了方便各激光模组的热量传递至白光光源外部,激光白光光源还包括热沉70,热沉70作为一个固定部件和散热部件,绿光散热组件23设于热沉70的表面,且第二导热块1434的底面与底座1431的底面与热沉70表面接触。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绿光激光器211和红光激光器111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不同以及对温度的敏感程度不同,因此散热要求也不同,从而绿光散热组件23和红光散热组件14的结构可以不同,绿光光源组件21和红光光源组件11的安装方式也不相同,红光激光器111产生的红光光束经过阶梯镜131的反射后的传播方向与绿光激光器211产生的绿光光束的出射方向平行。
60.请参阅图1和图7,进一步地,蓝光光源组件31包括多个蓝光激光器311构成的蓝光激光器阵列,多个蓝光激光器311产生的蓝光光束相互平行且与绿光激光器211产生的绿光光束平行。蓝光激光器311可以直接与热沉70连接,也可以通过蓝光散热组件与热沉70连
接,此处不做限制。蓝光调整组件32包括沿蓝光光源组件31出光路径设置的蓝光准直透镜321和蓝光反射镜322,蓝光反射镜322用于对蓝光激光器311的蓝光光束进行反射,以改变蓝光光束的传播方向。优选地,经蓝光反射镜322反射的蓝光光束与入射的蓝光光束相互垂直。同时,通过对蓝光反射镜322倾斜角度的设置,可以对蓝光光束的出射方向进行调整,使得其与绿光光束平行。
61.请参阅图3,进一步地,考虑到蓝光激光器311产生的蓝光光束的方向可能会存在偏差,因此需要对蓝光反射镜322的角度进行调节,以调整出射蓝光光束的方向。在本实施例中,蓝光调整组件32还包括第三调整部323,第三调整部323包括调整块,每个调整块与一个蓝光反射镜322连接,用于调整该蓝光反射镜322的角度。
62.请参阅图1,进一步地,合束模组40包括红光反射镜41、偏振片42和二向色镜43。其中,红光反射镜41设于波片15的出光路径上。偏振片42设于红光调整组件13的出光路径上,经波片15和红光反射镜41后出射的红光光束与其余红光光束经偏振片42重叠后出射。二向色镜43设于偏振片42、绿光模组20的绿光反射镜221和蓝光模组30的蓝光反射镜322的出光路径上,用于使红光光束、绿光光束和蓝光光束形成混合光束出射。
63.在本实例中,红光反射镜41用于将偏振方向发生偏转的红光光束反射至偏振片42上并发生反射,偏振方向未发生偏转的红光光束直接出射至偏振片42并发生透射,两部分红光光束经偏振片42重叠后出射至二向色镜43。二向色镜43用于透射红光光束、反射蓝光光束和绿光光束,从而使得红光光束、绿光光束和蓝光光束形成混合光束。
64.请参阅图1,进一步地,耦合透镜50可以由多个透镜组合而成,用于对红光光束、绿光光束和蓝光光束形成的混合光束进行耦合聚焦,以形成白光,并将白光出射至反射镜60,入射至反射镜60的白光与经反射镜60反射后的白光方向相互垂直,且经过反射镜60反射后的白光聚焦的点为聚焦点。
65.请参阅图1,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的激光白光光源还包括出光组件80,出光组件80包括光纤81和光纤座82。其中,光纤座82用于固定所述光纤,光纤81设于反射镜60的出光路径上,且光纤81的入光端面位于经反射镜60反射后出射的白光的聚焦点,以确保白光能够完全进入光纤81中,避免光束损失。
66.请参阅图2和图3,进一步地,为了对激光白光光源的各模块进行密封,提高激光白光光源的一体性,激光白光光源还包括壳体90,红光模组10、绿光模组20、蓝光模组30、合束模组40、耦合透镜50和反射镜60均设于该壳体90内,热沉70的散热表面作为壳体90的一个外表面,便于进行散热。出光组件80设于壳体90的表面,便于白光出射。请参阅图8,壳体90的表面还开设有一个通孔91,该通孔便于壳体90内的电气接口与外部装置连接。壳体90可以由塑料制成,其可以提供一个相对密闭的结构,外部水汽等无法进入,从而可以有效防止内部结露。
67.本实施例提供的激光白光光源的有益效果至少在于:
68.(1)本实施例对激光白光光源中各模组的空间位置进行了重新布局,通过设置红光调整组件13、绿光调整组件22和蓝光调整组件32分别对红光光束、绿光光束和蓝光光束的传播方向以及光束间距进行调整,反射镜60对白光的出光路径进一步进行调整,提高了光路空间利用率,从而整体上减小了体积,有利于白光光源的小型化。
69.(2)红光散热组件14中设置半导体制冷器142,红光光源组件11通过导热板141与
半导体制冷器142接触,极大缩短了红光光源组件11与半导体制冷器142之间的热传导距离,有利于红光光源组件11的热量迅速传导至半导体制冷器142,并进一步通过第一导热块1433和热管1432将热量传导至第二导热块1434,改善散热效果,提高制冷效率,降低制冷能耗。且半导体制冷器142可以进行单独控温,提高了控温效率。
70.(3)根据红光光源组件11、绿光光源组件12和蓝光光源组件13工作过程中产生热量的不同以及对温度的敏感程度不同,采用不同的散热组件进行散热,既可以确保良好的散热效果,又可以起到节能降耗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节省内部空间,有利于减小激光白光光源的体积。
71.(4)壳体90的设置可以提供一个相对密闭的结构,外部水汽等无法进入壳体90内部,从而可以有效防止内部结露。
72.(5)本实施例的激光白光光源通过光纤91对白光进行出射,当将多个光纤集合形成光纤束时,可以获得高亮度的白光,从而实现高功率的白光输出,且整体体积小巧。
73.以下给出一个实施例,用于对激光白光光源的光路结构进行说明。
74.请参阅图1和图5,一种激光白光光源,包括红光模组10、绿光模组20、蓝光模组30、合束模组40、耦合透镜50、反射镜60、热沉70和出光组件80。
75.红光模组10包括沿红光光路设置的红光光源组件11、红光准直透镜12、红光调整组件13、红光散热组件14和波片15。红光光源组件11包括多个红光激光器111构成的红光激光器阵列,红光激光器111通过红光散热组件14与热沉70连接。每个红光激光器111的出光路径上设有一个红光准直透镜12。红光调整组件13包括阶梯镜131和第一调整部132,阶梯镜131的每个阶梯面上设置的反射镜至少对应一个红光激光器111,第一调整部132与阶梯镜131连接。波片15设于红光调整组件13的出光路径上,其仅覆盖部分红光光束,用于调整该部分红光光束的偏振方向。
76.绿光模组20包括沿绿光光路设置的绿光光源组件21、绿光调整组件22和绿光散热组件23。绿光光源组件21包括多个绿光激光器211构成的绿光激光器阵列,绿光激光器211通过绿光散热组件23与热沉70连接。绿光调整组件22包括多个绿光反射镜221组成的绿光反射镜阵列以及第二调整部222,每个绿光激光器211的出光路径上设有至少一个绿光反射镜221,第二调整部222与绿光反射镜221连接。
77.蓝光模组30包括沿蓝光光路设置的蓝光光源组件31和蓝光调整组件32,蓝光光源组件31包括多个蓝光激光器311构成的蓝光激光器阵列,蓝光激光器311通过蓝光散热组件与热沉连接。蓝光调整组件32包括蓝光准直透镜321和蓝光反射镜322和第三调整部323,第三调整部323与蓝光反射镜322连接。
78.合束模组40包括红光反射镜41、偏振片42和二向色镜43。其中,红光反射镜41设于波片15的出光路径上。偏振片42设于红光调整组件13的出光路径上,经波片15和红光反射镜41后出射的红光光束与其余红光光束经偏振片42重叠后出射至二向色镜43。二向色镜43设于偏振片42、绿光模组20的绿光反射镜221和蓝光模组30的蓝光反射镜322的出光路径上。
79.耦合透镜50设于二向色镜43的出光路径上,反射镜60设于耦合透镜50的出光路径上。
80.出光组件80包括光纤81和光纤座82,光纤座82用于固定所述光纤,光纤81设于反
射镜60的出光路径上,且光纤81的入光端面位于经反射镜60反射后出射的白光的聚焦点。
81.红光光源组件11中的红光激光器111产生的红光光束依次经红光准直透镜12准直后、经阶梯镜131反射以及调整光束间距后,一部分出射至波片15,另一部分直接出射至偏振片42,出射至波片15的红光光束经红光反射镜41反射后出射至偏振片42,两部分红光光束经偏振片42重叠后出射至二向色镜43。
82.绿光光源组件21中的绿光激光器211产生的绿光光束经绿光反射镜221反射以及调整光束间距后,出射至二向色镜43。蓝光光源组件31中的蓝光激光器311产生的蓝光光束经蓝光准直透镜321准直后、经蓝光反射镜321反射后出射至二向色镜43。在出射至二向色镜43的光束中,绿光光束和蓝光光束相平行,红光光束与绿光光束相垂直。
83.二向色镜43对红光光束进行透射,对蓝光光束和绿光光束进行反射,形成混合光束后出射至耦合透镜50,混合光束经耦合透镜50耦合聚焦以形成白光,并将白光出射至反射镜60,经反射镜60反射的白光聚焦后入射至光纤81中,白光通过光纤81出射。
8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