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82392发布日期:2021-05-07 22:58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摄像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摄像机的装配技术,特别涉及具有补光功能的一种摄像机。



背景技术:

摄像机通常除了成像模组之外,通常还可以具有补光模组。尤其是,在对成像时的环境亮度有特定要求的场景中,补光模组为摄像机提供的补光效果尤为重要。

然而,摄像机内部的部件通常会在摄像机的前端集中部署,由此,在前部集中部署的各部件之间会由于空间竞争而存在相互间的遮挡。

为了避让此类的遮挡,难以为补光模组的光源灯珠提供自由灵活的部署空间,从而,不但导致补光模组的补光效果不佳,而且还容易造成灯珠光源向成像模组的成像视野漏光,以导致成像效果不佳。

可见,如何改善摄像机的补光效果并同时避免补光时的漏光,成为现有技术中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摄像机,有助于改善补光模组为摄像机提供的补光效果、并有助于避免补光时的漏光。

该实施例中的一种摄像机可以包括:

筒状主壳,所述筒状主壳具有安装隔板,所述安装隔板位于所述筒状主壳的筒壁环绕形成的筒腔内,并且,所述安装隔板将所述筒状主壳的筒腔分隔为位于所述安装隔板的前侧的前筒腔、以及位于所述安装隔板的后侧的后筒腔;

补光模组,所述补光模组装设在所述前筒腔内;

成像模组,所述成像模组装设在所述后筒腔内;

其中,所述安装隔板具有避让所述后筒腔内的所述成像模组的成像视野的镜头避让孔,所述补光模组在所述前筒腔内环绕所述镜头避让孔;

并且,所述安装隔板还具有在所述前筒腔内凸起的阻光凸台,所述阻光凸台在所述补光模组与所述镜头避让孔之间形成封闭环绕的光路阻断。

可选地,所述阻光凸台的端面具有向所述后筒腔凹进的凹陷锥面,所述镜头避让孔开设于所述凹陷锥面的凹陷锥顶处,并且,所述成像模组的镜头前端位于所述镜头避让孔内。

可选地,所述补光模组包括环绕所述镜头避让孔的环形灯板、以及部署在所述环形灯板的光源灯珠,其中,所述环形灯板装设在所述阻光凸台与所述筒状主壳的筒壁之间的环形空间内。

可选地,所述环形灯板在所述阻光凸台与所述筒状主壳的筒壁之间的环形空间内贴靠所述安装隔板。

可选地,所述环形灯板的外边缘贴靠所述筒状主壳的筒壁,并且,所述光源灯珠沿所述环形灯板的外边缘布置。

可选地,进一步包括:饰盖组件,所述饰盖组件封盖所述前筒腔,其中,所述饰盖组件具有避让所述成像模组的成像视野的镜头暴露孔、以及与所述环形灯板对位布置的环状透光窗盖,并且,所述饰盖组件还具有封闭环绕在所述镜头暴露孔和所述环状透光窗盖之间的阻光隔筋。

可选地,所述安装隔板进一步具有布置在所述阻光凸台的外周的辅助凸台,其中,所述辅助凸台用于与所述饰盖组件定位配合,所述辅助凸台的凸起高度小于所述阻光凸台的凸起高度,并且,所述环形灯板避让在所述辅助凸台的外侧。

可选地,所述安装隔板进一步包括布置在所述辅助凸台的凸台定位柱和/或凸台定位孔,所述饰盖组件进一步具有用于与所述凸台定位柱定位配合的饰盖定位孔和/或用于与所述凸台定位孔定位配合的饰盖定位柱。

可选地,所述饰盖组件包括饰盖主体,所述镜头暴露孔形成于所述饰盖主体,所述环状透光窗盖环绕在所述饰盖主体的外周,所述饰盖主体贴合所述辅助凸台的端面,并且,所述阻光隔筋包覆在所述辅助凸台的外侧。

可选地,所述补光模组进一步包括部署在所述环形灯板的状态指示灯,并且,所述环形灯板在所述状态指示灯与所述光源灯珠之间开设有贯通槽孔;所述饰盖组件进一步包括从所述阻光隔筋突出的阻光凸檐,所述阻光凸檐插入所述贯通槽孔,以形成所述状态指示灯与所述光源灯珠之间的光路阻断。

可选地,进一步包括:主控模组,所述主控模组装设在所述后筒腔内;其中,所述主控模组与所述成像模组在所述后筒腔内信号连接;并且,所述成像模组固定装设于所述主控模组,所述安装隔板进一步具有在所述后筒腔内凸起的主控模组固定螺柱,所述主控模组利用主控模组安装螺钉固定装设于所述主控模组固定螺柱。

可选地,所述安装隔板进一步具有端盖安装通孔,其中,从所述前筒腔穿设于所述端盖安装通孔的端盖安装螺钉用于与封盖所述后筒腔的端盖组件螺纹连接,并且,所述端盖安装通孔布置在使所述端盖安装螺钉在所述前筒腔内被所述补光模组遮盖的位置处。

基于上述实施例,摄像机的筒状主壳可以具有由安装隔板分隔开的前筒腔和后筒腔,其中,补光模组能够以基本独占的方式装设在前筒腔,由此可以避免补光模组由于空间竞争而引发的遮挡避让,从而,可以允许补光模组的光源灯珠在环绕成像模组的成像视野的独占空间内灵活部署,以助于改善补光模组为摄像机提供的补光效果。并且,通过在安装隔板设置阻光凸台,可以在补光模组与镜头避让孔之间形成封闭环绕的光路阻断,从而,可以避免补光模组向成像模组的成像视野漏光。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对本发明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a和图2b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a和图3b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筒状主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筒状主壳的纵截面剖视图;

图5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装配结构的纵截面剖视图;

图6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拍摄角度可调节功能的原理性示意图;

图7为如图6所示的拍摄角度可调节功能的实例示意图;

图8a至图8c为如图7所示实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9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筒状主壳支持如图7所示的拍摄角度可调节功能的优化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电气架构示意图;

图11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成像模组和主控模组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补光亮度触控调节功能的原理性示意图;

图13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为支持如图12所示的补光亮度触控调节功能而包括的触控模组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如图13所示的触控模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如图13所示的触控模组与筒状主壳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16为如图13所示的触控模组与筒状主壳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如图16所示的装配结构的纵截面剖视图;

图18为如图13所示的触控模组在筒状主壳内的固定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后端侧的部件集合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20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后端侧的部件集合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后端侧的部件集合的封装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在完成后端侧的部件集合装配及封装后的前端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补光模组与筒状主壳的前端侧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24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补光模组在筒状主壳的前端侧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自动辅助聚焦功能的原理性示意图;

图26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饰盖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7为如图26所示饰盖组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8为如图26所示饰盖组件中的饰盖主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9为如图28所示的饰盖主体与筒状主壳的前端侧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30为如图28所示的饰盖主体在筒状主壳的前端侧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1为如图30所示的装配结构的纵截面剖视图;

图32为如图26所示饰盖组件中的遮光挡板在筒状主壳的前端侧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33为如图26所示饰盖组件中的遮光挡板在筒状主壳的前端侧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4为如图33所示的装配结构的纵截面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筒状主壳

10a前筒腔

10b后筒腔

11第一筒壁

111触控减厚槽

112触控提示丝印

12第二筒壁

13第三筒壁

14第四筒壁

15安装卡槽

16磁片

17磁片插接槽

18磁吸减厚槽

20安装隔板

210镜头避让孔

211第一引线孔

212第二引线孔

213透音孔

219凸台定位孔

220主控模组固定螺柱

221灯板定位柱

222灯板固定螺孔

223感测板定位柱

224感测板固定螺孔

225凸台定位柱

226托架固定螺孔

227端盖安装通孔

228凸檐插接槽

229托架定位柱

260阻光凸台

270凹陷锥面

280辅助凸台

30补光模组

31环形灯板

310镂空窗口

311灯板定位孔

312灯板安装孔

318贯通槽孔

32光源灯珠

33灯板接线插口

34状态指示灯

40饰盖组件

41饰盖主体

410镜头暴露孔

411环状透光窗盖

412感应豁口

413透音暴露孔

414状态提示光呈现孔

415饰盖定位孔

416饰板卡扣

417阻光隔筋

418阻光凸檐

419饰盖定位柱

42遮光挡板

420视窗避让孔

423透音避让孔

424提示光映透槽孔

51成像模组

52主控模组

520主控安装孔

53缓冲套环

55外接接口

60触控模组

61触摸感应板

610线性透光缝隙

611第一点触检测区域

612第二点触检测区域

613挡位触点区段

62提示灯组

621第一点状灯区

622第二点状灯区

623线性灯区

63触摸控制板

64a对接插头

64b对接插座

65触控板接线插口

66辅助托架

661托板

662安装板

663托架定位孔

664托架安装孔

67柔性垫块(泡棉)

70端盖组件

71组装固定螺柱

75接口适配槽

80深度感测模组

81感测元件

82感测板

83感测板定位孔

84感测板安装孔

85感测板接线插口

90相机支架

90a支脚

90b第一折臂

90c第二折臂

90d磁吸座

91成像模组安装螺钉

92补光灯板安装螺钉

93触控模组装配螺钉

94感测模组安装螺钉

95主控模组安装螺钉

96托架安装螺钉

97端盖安装螺钉

98磁吸遮蔽罩

98a遮蔽挡板

98b折弯侧板

98c磁吸介质

98d限位翻边

99终端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a和图2b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a和图3b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筒状主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筒状主壳的纵截面剖视图。图5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装配结构的纵截面剖视图。请参见图1以及图2a和图2b,并同时关注图3a和图3b以及图4和图5,在该实施例中,摄像机可以包括筒状主壳10、成像模组51以及补光模组30。

筒状主壳10具有安装隔板20,其中,该安装隔板(20)位于筒状主壳10的筒壁环绕形成的筒腔内,并且,安装隔板20将筒状主壳10的筒腔分隔为位于安装隔板20的前侧的前筒腔10a、以及位于安装隔板20的后侧的后筒腔10b。

例如,筒状主壳10可以具有矩形的截面,并且可以包括第一平坦筒壁11、与第一平坦筒壁11间隔相对的第二平坦筒壁12、以及在第一平坦筒壁11与第二平坦筒壁12之间彼此间隔相对的第三平坦筒壁13和第四平坦筒壁14,从而,第一平坦筒壁11、第二平坦筒壁12、以及第三平坦筒壁13和第四平坦筒壁14拼接形成筒状主壳10的周壁,该周壁包围形成筒状主壳10的内腔,并且,该内腔被安装隔板20分隔为前筒腔10a和后筒腔10b。并且,筒状主壳10的周壁可以具有一定的锥度,使得筒状主壳10在前筒腔10a的截面面积略小于在后筒腔10b的截面面积。

成像模组51装设在筒状主壳10的后筒腔10b。其中,成像模组51可以包括例如ccd(chargecoupleddevice,电荷耦合器件)或cmos(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等用于感光成像的图像传感器,并且,还可以包括成像视野覆盖图像传感器的感光面的镜头。相应地,安装隔板20具有避让成像模组51的成像视野的镜头避让孔210。

补光模组30装设在前筒腔10a内,其中,补光模组30可以包括环绕镜头避让孔210的环形灯板31、以及部署在环形灯板31的光源灯珠32。

例如,环形灯板31可以具有适配于筒状主壳10的截面形状(矩形)的外轮廓,并且,环形灯板31还具有暴露镜头避让孔210的镂空窗口310;光源灯珠32可以是产生例如白光等任意一种选定颜色的可见光的发光元件,例如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

为了避免在前筒腔10a内环绕镜头避让孔210的补光模组30向镜头避让孔210(成像模组51的镜头视野)漏光,安装隔板20还可以具有在前筒腔10a内凸起的阻光凸台260,该阻光凸台260在补光模组30与镜头避让孔210之间可以形成封闭环绕的光路阻断。相应地,补光模组30的环形灯板31可以装设在阻光凸台260与筒状主壳10的筒壁之间的环形空间内,例如,环形灯板31在阻光凸台260与筒状主壳10的筒壁之间的环形空间内可以贴靠安装隔板20。

优选地,为了避免阻光凸台260遮挡成像模组51的镜头视野,阻光凸台260的端面可以具有向后筒腔10b凹进的凹陷锥面270(该凹陷锥面270的表面可以布设多圈环状加强筋),镜头避让孔210开设于凹陷锥面270的凹陷锥顶处,并且,成像模组51的镜头前端位于镜头避让孔210内,由此形成从成像模组51的镜头前端以扩张趋势贯通阻光凸台260的开放式视野通道。

基于上述结构,该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筒状主壳10可以具有由安装隔板20分隔开的前筒腔10a和后筒腔10b(图4和图5中以虚线表示前筒腔10a和后筒腔10b在安装隔板20处的分界线),其中,补光模组30能够以基本独占的方式装设在前筒腔10a,由此可以避免补光模组30由于空间竞争而引发的遮挡避让,从而,可以允许补光模组30的光源灯珠32在环绕成像模组的成像视野的独占空间内灵活部署(例如光源灯珠32在环形灯板31的布设密度可以使得每两个相邻的光源灯珠32的发光光束彼此交叠),以助于改善补光模组为摄像机提供的补光效果。并且,通过在安装隔板20设置阻光凸台260,可以在补光模组30与镜头避让孔210之间形成封闭环绕的光路阻断,从而,可以避免补光模组30向成像模组51(镜头)的成像视野漏光。

该实施例中的摄像机还可以进一步包括饰盖组件40以及端盖组件70,其中:

饰盖组件40封盖筒状主壳10的前筒腔10a,例如,饰盖组件40可以可拆卸地装设于筒状主壳10,其中,饰盖组件40可以具有避让成像模组51(镜头)的成像视野的镜头暴露孔410、以及与环形灯板31对位布置的环状透光窗盖411;

端盖组件70封盖筒状主壳10的后筒腔10b,例如,端盖组件70可以可拆卸地装设于筒状主壳10。

若补光模组30的光源灯珠的密度足够大、并且均匀度足够高,则,结合饰盖组件40的环状透光窗盖411的均匀透光,可以消除离散光源灯珠32的发光光束在视觉上形成的颗粒感,以此产生连续环状的区域补光的视觉效果。

尤其是,当该实施例中的摄像机应用于对成像时的环境亮度有特定要求的场景(例如基于网络直播的实体货物推销)中时,可以具有满足场景需要的补光效果。

为了便于基于网络直播的实体货物推销等应用场景下的使用,该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体积可以相对小,在此情况下,为了使补光区域的面积最大化,环形灯板31的外边缘可以贴靠筒状主壳10的筒壁,并且,光源灯珠32沿环形灯板31的外边缘布置。

另外,采用补光模组30对前筒腔10a的基本独占的部署方式,即便光源灯珠32贴壁部署,也可以避免补光模组与摄像机的其他贴壁部件发生位置冲突,并且允许被补光模组30基本独占的前筒腔10a进一步部署其他小体积部件。

例如,对于基于网络直播的实体货物推销,可能会由于货物在直播时由于手持姿态的变化而需要而调节拍摄角度、由于直播间的环境光照的变化而需要调节补光亮度、由于被手持的货物相对于成像模组的距离变化而调节焦距,为此,该实施例中的摄像机还可以被优化扩展进一步具有拍摄角度可调节、补光亮度触控调节功能以及自动辅助聚焦的功能。其中,拍摄角度可调节和补光亮度触控调节功能可以基于在后筒腔10b部署的其他贴壁部件来实现,自动辅助聚焦的功能可以基于与补光模组30共享前筒腔10a的小体积部件来实现。

下面,将按照后筒腔10b的部件集合先于签筒腔的部件集合的装配顺序,对前述的结构以及摄像机进一步扩展的功能进行详细说明。

图6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拍摄角度可调节功能的原理性示意图。图7为如图6所示的拍摄角度可调节功能的实例示意图。图8a至图8c为如图7所示实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请关注图6和图7以及图8a至图8c,筒状主壳10可以与相机支架90的磁吸座90d磁吸配合。其中,该相机支架90可以为折叠支架,例如,相机支架90可以包括支脚90a、与支脚90a转动连接的第一折臂90b、转动连接在第一折臂90b的自由端的第二折臂90c、以及转动连接在第二折臂90c的自由端的磁吸座90d,从而,基于筒状主壳10与相机支架90的磁吸座90d的磁吸配合,摄像机可以被相机支架90支撑在其折叠及展开范围内的任意位姿。

并且,筒状主壳10可以被配置为利用多个方位的周壁择一地与相机支架90的磁吸座90d磁吸配合,其中:

在图8a中,筒状主壳10的第二平坦筒壁12(其可以被称之为下筒壁)与相机支架90的磁吸座90d磁吸配合,此时,与摄像机信号连接的终端设备99中以第一角度(例如横屏角度)呈现摄像机拍摄到的图像;

在图8b中,筒状主壳10的第四平坦筒壁14(其可以被称之为侧筒壁)与相机支架90的磁吸座90d磁吸配合,此时,与摄像机信号连接的终端设备99中以第二角度(例如纵屏角度)呈现摄像机拍摄到的图像。

另外,由于筒状主壳10的多个方位都配置为磁吸面,因此,请参见图8c,当其中一个磁吸面(第二平坦筒壁12)与相机支架90的磁吸座90d磁吸配合、并且成像模组51的镜头视野需要被暂时遮挡时,相对于磁吸座90d侧向布置的空闲磁吸面(第三平坦筒壁13或第四平坦筒壁14)可以与磁吸遮蔽罩98磁吸配合。该磁吸屏蔽罩98可以具有足以覆盖成像模组51的镜头视野的遮蔽挡板98a、在遮蔽挡板98a的一侧折弯的折弯侧板98b、以及附着于折弯侧板98b的磁吸介质98c以及在折弯侧板98b的末端再次折弯的限位翻边98d,从而,通过磁吸介质98c与空闲磁吸面(图8c中以第三平坦筒壁13为例)的磁吸配合,可以使遮蔽挡板98a完全遮挡成像模组51的镜头视野,并且,限位翻边98d可以使遮蔽挡板98a贴附在饰盖组件40。

图9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筒状主壳支持如图7所示的拍摄角度可调节功能的优化结构示意图。请在关注图6和图7以及图8a至图8c的同时,进一步参看图9,若筒状主壳10选用非金属材质,则,为了实现用于拍摄角度可调节的多周壁择一磁吸,该实施例中的摄像机可以包括至少两个磁片16,并且,至少两个磁片16在沿周向环绕后筒腔10b的方向错位贴靠于筒状主壳10的筒壁。在该实施例中以三个磁片16为例,并且,三个磁片16可以分别贴靠于第二平坦筒壁12(下同壁)、第三平坦筒壁13(侧筒壁)和第四平坦筒壁14(侧筒壁)。

具体地,请在参见图9的同时回看图2b和图4,筒状主壳10在后筒腔10b的筒壁内侧可以具有多个磁片插接槽17,例如,第二平坦筒壁12(下同壁)、第三平坦筒壁13(侧筒壁)和第四平坦筒壁14(侧筒壁)的内表面处可以均设有磁片插接槽17,相应地,磁片16可以通过在磁片插接槽17内的插接装设而贴靠于筒状主壳10的筒壁。

进一步优选地,为了减小磁片16的磁吸力被筒壁的削弱程度,筒状主壳10在后筒腔10b的筒壁内侧可以在磁片插接槽17设置用于使筒壁厚度减小的磁吸减厚槽18,例如,第二平坦筒壁12(下同壁)、第三平坦筒壁13(侧筒壁)和第四平坦筒壁14(侧筒壁)的内表面处可以均设有位于磁片插接槽17内的磁吸减厚槽18。

图10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电气架构示意图。请参见图10,该实施例中的摄像机还可以包括主控模组52、用于实现补光亮度触控调节功能的触控模组60、以及用于实现自动辅助聚焦功能的深度感测模组80。

图11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成像模组和主控模组的装配结构示意图。请在参见图2a和图2b的同时进一步关注图11,摄像机的主控模组52装设在筒状主壳10的后筒腔10b内,其中,主控模组52与成像模组51在后筒腔10b内信号连接,例如,如图11所示,成像模组51可以利用成像模组安装螺钉91固定装设于主控模组52,并且,主控模组52可以具有主控安装孔520,安装隔板20可以具有主控模组固定螺柱220,利用穿设于主控安装孔520、并与主控模组固定螺柱220螺接的主控模组安装螺钉95,可以使主控模组52、以及与主控模组52集成装设的成像模组51装设在筒状主壳10的后筒腔10b内,即,成像模组51可以通过主控模组52在后筒腔10b内固定装设。

如前文所述,摄像机对补光亮度的控制可以采用触控方式,即,主控模组52对补光模组30的光源灯珠32的发光亮度调节可以根据触控模组60检测到的触控操作来执行。

图12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补光亮度触控调节功能的原理性示意图。请在参见图2a和图2b的同时进一步关注图12,触控模组60装设在筒状主壳10的后筒腔10b内,其中,触控模组60贴靠于筒状主壳10的筒壁,并且,触控模组60与主控模组52在筒状主壳10的后筒腔10b内信号连接(例如通过后筒腔10b内的腔内连线实现信号连接),以根据检测到的触控操作向主控模组52产生指示信号,用于主控模组52根据触控模组60产生的指示信号调节补光模组30的光源灯珠32的发光亮度。

例如,从图12中可以看出,筒状主壳10的第一平坦筒壁11(其可以称为上筒壁)的外表面具有触控提示丝印112,触控模组60可以贴靠于筒状主壳10的第一平坦筒壁11(至少两个磁片16以避让触控模组60的方式部署)。

图13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为支持如图12所示的补光亮度触控调节功能而包括的触控模组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14为如图13所示的触控模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请在关注图12的同时,进一步参看图13至图14,触控模组60可以包括触摸感应板61和提示灯组62以及触摸控制板63,其中,触摸感应板61可以装设于触摸控制板63,提示灯组62可以装设在触摸感应板61与触摸控制板63之间,触摸控制板63可以与主控模组52信号连接。

例如,触摸感应板61的对接插头64a与触摸控制板63的对接插座64b插接配合,并且,通过将触控模组装配螺钉93穿过触摸控制板63并螺接在触摸感应板61,可以实现触摸感应板61与触摸控制板63以及位于二者之间的提示灯组62的堆叠装设。另外,触摸控制板63可以具有触控板接线插口65,用于通过后筒腔10b内的腔内连线实现触控模组60与主控模组52的信号连接。

请在同时参看图12和图14,触摸感应板61可以具有间隔分布的第一点触检测区域611和第二点触检测区域612、以及在第一点触检测区域611和第二点触检测区域612之间的滑动触控检测区域,该滑动触控检测区域可以包括至少两个挡位触点区段613,每个挡位触点区段613对应表示一个亮度挡位。

触摸控制板63可以响应于触摸感应板61在第一点触检测区域611检测到的表示调低一个亮度挡位的第一触控操作,控制(直接控制或通过主控模组52间接控制)补光模组30对光源灯珠32的发光亮度执行一个调节挡位的亮度降低调节;

触摸控制板63可以响应于触摸感应板61在第二点触检测区域612检测到的表示调高一个亮度挡位的第二触控操作,控制(直接控制或通过主控模组52间接控制)补光模组30对光源灯珠32的发光亮度执行一个调节挡位的亮度提升调节;

触摸控制板6还可以响应于3触摸感应板61在滑动触控检测区域停止于任意一个亮度挡位对应的挡位触点区段613的滑动触控操作,控制(直接控制或通过主控模组52间接控制)补光模组30将光源灯珠32的发光亮度调节至该亮度挡位。

请继续同时参看图12和图14,提示灯组62可以具有与第一点触检测区域611对位布置第一点状灯区621、与第二点触检测区域612对位布置的第二点状灯区622、以及在第一点状灯区621和第二点状灯区622之间的线性灯区623。

其中,第一点状灯区621和第二点状灯区622可以在摄像机上电运行时常亮,以在第一点触检测区域611和第二点触检测区域612形成用于表示点触位置的背光提示。

触摸感应板61可以进一步具有沿所述至少两个挡位触点区段613的排列方向延伸贯通所述滑动触控检测区域的线性透光缝隙610,并且,线性透光缝隙610暴露提示灯组62的线性灯区623。相应地,触摸控制板63可以进一步根据补光模组30的发光亮度的当前挡位,控制(通过触摸控制板63控制)提示灯组62的线性灯区623,以使得提示灯组62的线性灯区623的发光段从靠近第一点状灯区621(第一点触检测区域611)的一端连续延伸至当前挡位对应的挡位触点区段613。

第一点状灯区621和第二点状灯区622以及线性灯区623的提示光,都可以呈现在触控提示丝印112处。

另外,从图2a和图2b以及图3a和图3b中可以看出,安装隔板20可以具有第一引线孔211,例如,补光模组30的环形灯板31可以具有探入在第一引线孔211内的灯板接线插口33,用于与后筒腔10b内的部件实现跨腔连线,并且:

触控模组60(触摸控制板63)可以通过穿设于第一引线孔211的跨腔连线与补光模组30(环形灯板31)信号连接,以控制补光模组30(环形灯板31集成有灯珠驱动电路)的光源灯珠32的发光亮度;

或者,触控模组60(触摸控制板63)可以与主控模组52在后筒腔10b内信号连接,主控模组52可以通过穿设于第一引线孔211的跨腔连线与补光模组30的环形灯板31信号连接,即,触控模组60(触摸控制板63)通过主控模组52(灯珠驱动电路集成在主控模组52)以及穿设于第一引线孔211的跨腔连线,控制补光模组30的光源灯珠32的发光亮度。

图15为如图13所示的触控模组与筒状主壳的装配关系示意图。图16为如图13所示的触控模组与筒状主壳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17为如图16所示的装配结构的纵截面剖视图。图18为如图13所示的触控模组在筒状主壳内的固定结构示意图。请进一步参看图15至图18,为了确保触控模组60对触控操作的检测灵敏度,可以设置触摸感应板61与筒状主壳10的筒壁(例如第一平坦筒壁11)粘接,并且,筒状主壳10的筒壁(例如第一平坦筒壁11)的内表面可以具有触控减厚槽111,以使得筒状主壳10的筒壁(例如第一平坦筒壁11)在与触摸感应板61接触的区域厚度足够小,例如,小于或等于1.5mm。

另外,利用辅助托架66和柔性垫块67(例如泡棉),触控模组60可以被支撑在使触摸感应板61与筒状主壳10的筒壁(例如第一平坦筒壁11)保持粘接贴合的状态。

具体地,辅助托架66可以为钣金件、并包括托板661和安装板662,其中,安装板662可以具有托架定位孔663和托架安装孔664,通过托架定位孔663与安装隔板20在后筒腔10b内凸起的托架定位柱229的插接定位配合,可以使安装板662被预装在安装隔板20的指定位置,并且,利用穿过托架安装孔664、并与安装隔板20的托架固定螺孔226螺接的托架安装螺钉96,可以使辅助托架66的安装板662被固定在安装隔板20的指定位置,此时,辅助托架66的托板661悬置在安装板662靠近筒状主壳10的筒壁(例如第一平坦筒壁11)的一侧,并且,柔性垫块67(例如泡棉)可以布置在托板661朝向筒状主壳10的筒壁(例如第一平坦筒壁11)的一侧,从而,触控模组60可以被柔性垫块67(例如泡棉)支撑,以使触摸感应板61与筒状主壳10的筒壁(例如第一平坦筒壁11)保持粘接贴合的状态。

图19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后端侧的部件集合的装配关系示意图。图20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后端侧的部件集合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21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后端侧的部件集合的封装结构示意图。

请先参见图19,在实际装配时,可以先在筒状主壳10的后筒腔10b按照前文所述的方式装设磁片16、触控模组60、以及集成有成像模组51的主控模组52,其中,成像模组51的镜头可以探入在镜头避让孔210中,并且,成像模组51的镜头外周可以进一步套设有缓冲套环53,以避免镜头与镜头避让孔210之间发生刚性接触。

在经过如图19所示的后筒腔10b的装配过程后,摄像机的半装配状态可以如图20所示。此后,如图21所示,可以端盖组件70封盖后筒腔10b。例如,端盖组件70可以具有组装固定螺柱71(图示中以组装固定螺柱71四角分布为例),筒状主壳10的安装隔板20可以具有端盖安装通孔227(图示中以端盖安装通孔227四角分布为例),通过穿设于端盖安装通孔227、并与组装固定螺柱71螺接的端盖安装螺钉97,即可实现使端盖组件70封盖后筒腔10b的可拆卸装配。

另外,从图19中可以看出,主控模组52还可以具有外接接口55,例如,该外接接口55可以是例如usb(universalserialbus,通用串行总线)接口等任意一种用于数据传输的接口,相应地,端盖组件70还可以具有暴露该外接接口55的接口适配槽75。

在完成筒状主壳10的后筒腔10b的装配及封装后,即可在筒状主壳10的前筒腔10a装设补光模组30和深度感测模组80、并使用饰盖组件40封盖。

图22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在完成后端侧的部件集合装配及封装后的前端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3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补光模组与筒状主壳的前端侧的装配关系示意图。图24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补光模组在筒状主壳的前端侧的装配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23和图24并同时回看图2a和图2b,补光模组30的环形灯板31可以具有灯板定位孔311和灯板安装孔312,安装隔板20可以具有在前筒腔10a凸起的灯板定位柱221、以及在前筒腔10a暴露的灯板固定螺孔222。

通过灯板定位孔311与灯板定位柱221的插接定位,可以使补光模组30的环形灯板31被预装在安装隔板20的指定位置,并且,利用穿过灯板安装孔312、并与灯板固定螺孔222螺接的补光灯板安装螺钉92,可以使补光模组30的环形灯板31在前筒腔10a内被固定于安装隔板20。

并且,如前文所述,从前筒腔10a穿设于端盖安装通孔227的端盖安装螺钉97可以与封盖后筒腔10b的端盖组件70螺纹连接,优选地,端盖安装通孔227可以布置在使端盖安装螺钉97在前筒腔10a内被补光模组30(环形灯板31)遮盖的位置处。即,可以避免补光模组30与后筒腔10b的装配连接件发生干涉。

若主控模组52支持声音采集,则,安装隔板20还可以具有与主控模组52的声音采集元件(例如麦克风)对位部署的透音孔312,补光模组30的环形灯板31的镂空窗口310可以进一步避让透音孔312。

另外,补光模组30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布设在环形灯板31的状态指示灯34,用于表示主控模组52产生的状态信号。例如,若主控模组52产生的状态信号表示摄像机的工作状态正常,则,状态指示灯34可以产生蓝色可见光;若主控模组52产生的状态信号表示摄像机的工作状态异常,则,状态指示灯34可以产生其他颜色的可见光、或者无可见光产生。

相应地,主控模组52可以通过穿设于第一引线孔211的跨腔连线与补光模组30的环形灯板31信号连接,以控制补光模组30的状态指示灯34的发光颜色。

图25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自动辅助聚焦功能的原理性示意图。请在参见图23和图24并回看图2a和图2b的同时,进一步关注图25,深度感测模组80在避让补光模组30的位置处装设于筒状主壳10的前筒腔10a内,其中,安装隔板20具有第二引线孔212,主控模组52可以通过穿设于第二引线孔212的跨腔连线与深度感测模组80信号连接,以供主控模组52根据深度感测模组80的感测结果调节成像模组51的成像焦距,从而实现自动辅助聚焦功能。

具体地,深度感测模组80可以包括感测元件81和感测板82。其中,感测元件81可以是例如tof(timeofflight,飞行时间)传感器等基于红外探测的感测元件,感测板82可以具有感测板定位孔83和感测板安装孔84。

相应地,安装隔板20可以具有在前筒腔10a内凸起的感测板定位柱223以及在前筒腔10a内暴露的感测板固定螺孔224,通过感测板定位柱223与感测板定位孔83的插接定位,可以使深度感测模组80被预装在前筒腔10a内的指定位置,通过穿设于感测板安装孔84、并与感测板固定螺孔224螺接的感测模组安装螺钉,可以使深度感测模组80在前筒腔10a内被固定于安装隔板20。

另外,感测板82在面向安装隔板20的一侧还可以具有探入在第二引线孔212内的感测板接线插口85,用于实现深度感测模组80与主控模组52之间的跨腔连线。

图26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饰盖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7为如图26所示饰盖组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26和图27、并同时回看图2a和图2b,饰盖组件40可以包括饰盖主体41以及对可见光截止、对红外光透射的遮光挡板42。其中,前文提及的镜头暴露孔410和环状透光窗盖411均形成于饰盖主体41,并且,遮光挡板42以避让镜头暴露孔410和环状透光窗盖411的方式堆叠装设(例如粘接)于饰盖主体41。

在实际装配时,可以先将饰盖主体41装设封盖筒状主壳10的前壳腔10a,再将遮光挡板42装设于饰盖主体41。

图28为如图26所示饰盖组件中的饰盖主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9为如图28所示的饰盖主体与筒状主壳的前端侧的装配关系示意图。图30为如图28所示的饰盖主体在筒状主壳的前端侧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31为如图30所示的装配结构的纵截面剖视图。请在参见图2a和图2b的同时,进一步关注图28至图31,镜头暴露孔410可以形成于阻光材质的饰盖主体41,透光材质的环状透光窗盖411环绕在饰盖主体41的外周,并且,环状透光窗盖411还可以具有在环状透光窗盖411的外周的饰板卡扣416,相应地,筒状主壳10在前筒腔10a的周壁内侧可以具有安装卡槽15,通过饰板卡扣416与安装卡槽15的卡接(该实施例以八个饰板卡扣416和安装卡槽15为例),可以实现饰盖组件40对前筒腔10a的封盖装设。

为了实现更精准的装配定位,安装隔板20可以进一步具有布置在阻光凸台260的外周的辅助凸台280,其中,辅助凸台280用于与饰盖组件40定位配合,辅助凸台280的凸起高度小于阻光凸台260的凸起高度,并且,补光模组30的环形灯板31可以避让在辅助凸台280的外侧(安装隔板20在前筒腔10a凸起的灯板定位柱221、以及在前筒腔10a暴露的灯板固定螺孔222也位于辅助凸台280的外侧)。

其中,环形灯板31避让在辅助凸台280的外侧辅助凸台280,可以使光源灯珠32更远离镜头避让孔210,并且,辅助凸台280的凸起高度可以大于补光模组30的光源灯珠32的出光面相对于安装隔板20的距离,若如此,则,辅助凸台280也可以进一步起到一定程度的阻光作用。

为了实现辅助凸台280与饰盖组件40的定位配合,安装隔板20可以进一步包括布置在辅助凸台280的凸台定位柱225和/或凸台定位孔219,饰盖组件40(饰盖主体41)在朝向安装隔板20的一侧还可以具有用于与凸台定位柱225定位配合的饰盖定位孔415、和/或用于与凸台定位孔219定位配合的饰盖定位柱419。从而,通过饰盖定位孔415与凸台定位柱225的插接定位、和/或饰盖定位孔415与凸台定位柱225的插接定位,可以控制饰盖组件40(饰盖主体41)与筒状主壳10之间的装配精度。

饰盖组件40(饰盖主体41)还可以具有封闭环绕在镜头暴露孔410和环状透光窗盖411之间的阻光隔筋417,该阻光隔筋417可以在成像模组51的成像视野与补光模组30的照射范围之间形成封闭环绕的光路阻隔,例如,饰盖主体41可以贴合辅助凸台280的端面,并且,阻光隔筋417可以包覆在辅助凸台280的外侧,由此可以进一步避免补光模组30的光源灯珠32产生的补光光束对成像模组51形成亮度干扰。

若安装隔板20具有与主控模组52的声音采集元件(例如麦克风)对位部署、并通过镂空窗口310暴露的透音孔312,则,饰板主体41可以进一步具有与安装隔板20的透音孔312对位布置的透音暴露孔413。

若补光模组30进一步包括布设在环形灯板31的状态指示灯34,则,饰板主体41可以进一步具有与补光模组30的状态指示灯34对位布置的状态提示光呈现孔414。该状态指示灯34可以比光源灯珠32更靠近环形灯板31的镂空窗口310,即,状态指示灯34可以比光源灯珠32更靠近镜头避让孔210(成像模组51的镜头视野),在此情况下,状态指示灯34与镜头避让孔210之间的光路仍可以被阻光凸缘260阻断。

为了避免光源灯珠32产生的亮度相对强的补光光束覆盖状态指示灯34的亮度相对弱的提示光,环形灯板31在状态指示灯34与光源灯珠32之间可以开设有贯通槽孔318,饰盖组件40(饰盖主体41)可以进一步具有从阻光隔筋417的边缘外凸的阻光凸檐418,并且,该阻光凸檐418插入贯通槽孔318,以形成状态指示灯34与光源灯珠32之间的光路阻断

优选地,阻光凸檐418可以贯穿贯通槽孔318,并且,安装隔板20可以进一步具有在前筒腔10a内暴露的凸檐插接槽228,用于与贯穿贯通槽孔318的阻光凸檐418插接定位。

另外,饰盖组件40还可以具有与深度感测模组80(感测元件81)对位布置的感测豁口412,以减小深度感测模组80(感测元件81)的信号衰减。

图32为如图26所示饰盖组件中的遮光挡板在筒状主壳的前端侧的装配关系示意图。图33为如图26所示饰盖组件中的遮光挡板在筒状主壳的前端侧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34为如图33所示的装配结构的纵截面剖视图。请在参见图2a和图2b并关注图28至图31的同时,进一步关注图32至图34,遮光挡板42的外轮廓可以具有与环状透光窗盖411的内缘轮廓相匹配的形状和尺寸,并且,遮光挡板42可以具有与镜头暴露孔410对位布置的视窗避让孔420,从而,当遮光挡板42堆叠装设于饰盖主体41时,遮光挡板42能够避让饰盖主体41的镜头暴露孔410和环状透光窗盖411。

而且,当遮光挡板42堆叠装设于饰盖主体41时,遮光挡板42还可以覆盖饰盖主体41的感测豁口412,从而,饰盖组件40可以进一步对深度感测模组80形成对可见光截止、对红外光透射的遮挡,以提升摄像机的外观美感。

例如,感测豁口412可以位于镜头暴露孔410与环绕镜头暴露孔410的环状透光窗盖411之间,相应地,遮光挡板42可以在饰盖主体41的镜头暴露孔410与环状透光窗盖411之间对感测豁口412形成覆盖遮挡。

若安装隔板20具有与主控模组52的声音采集元件(例如麦克风)对位部署、并通过镂空窗口310暴露的透音孔312,则,遮光挡板42可以进一步具有与安装隔板20的透音孔312以及饰盖主体41的透音暴露孔413对位布置的透音避让孔423。

若补光模组30进一步包括布设在环形灯板31的状态指示灯34,则,遮光挡板42可以进一步具有与补光模组30的状态指示灯34以及饰板主体41的状态提示光呈现孔414对位布置的提示光映透槽孔424(仅在图2b中示出)。其中,提示光映透槽孔424可以是遮光挡板42在面向饰板主体41一侧表面形成的盲孔,其可以对补光模组30的状态指示灯34以及饰板主体41的状态提示光呈现孔414实现类似于薄膜覆盖的半透光效果,以避免状态指示灯34产生的光束对光源灯珠32产生的补光光束形成光污染。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