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25540492发布日期:2021-06-18 20:36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面板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装置主要包括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display,简称lcd)、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lasmadisplaypanel,简称pdp)、有机电致发光(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简称oled)、有源矩阵有机电致发光(activematrix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简称amoled),在车载、手机、平板、电脑及电视产品上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为实现液晶显示和触控功能的集成,在中小尺寸显示领域,一般通过将公共电极图案化,既作为液晶显示的公共电极(commonito),又作为触控功能的感应电极,通过分时作业同时驱动显示和触控功能。根据感应电极在液晶面板中的内嵌程度分为oncell(即触摸屏嵌入到显示屏的彩色滤光片基板和偏光片之)技术和incell(即触摸面板功能嵌入到液晶像素中)技术。其中,incelltp技术将触控功能完全内嵌到液晶像素中,因此具有整机厚度薄、显示效果优、穿透率佳等突出优点,是高端市场的首选方案。具体地,incelltp技术根据工作原理不同分为互电容式触控技术和自电容式触控技术。平坦层为有机材料,其固化速率受温度影响。在实际制程中,由于在触控电极的输出区域的金属走线密度较大,吸热传导能力较强,因而在平坦层高温固化过程中,与触控走线层(即指上文所述的金属走线所在的膜层)相连的连接孔会出现提前固化成型的情况,导致连接孔的侧壁较为陡峭,以至于公共电极层在成膜时连续性较差,极容易发生膜层断裂,进而造成触控功能不良的问题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有效解决了在平坦层高温固化过程中,与触控走线层相连的连接孔会出现提前固化成型的情况,导致连接孔的侧壁较为陡峭,以至于公共电极层在成膜时连续性较差,极容易发生膜层断裂,进而造成触控功能不良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层间绝缘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上;触控走线层,设置于所述层间绝缘层上,并且在所述触控走线层远离所述基板的表面具有第一凹槽;平坦层,设置于所述层间绝缘层上,并覆盖所述触控走线层远离所述基板的表面;以及公共电极层,设置于所述平坦层上;其中,所述公共电极层通过过孔与所述触控走线层连接,所述过孔位于所述第一凹槽所在区域,所述公共电极层朝向所述触控走线层的表面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和侧壁相接。

进一步地,在所述层间绝缘层远离所述基板的表面且与所述第一凹槽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小于或等于所述触控走线层的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公共电极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呈阵列分布在所述显示面板的触控区。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栅极绝缘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与所述层间绝缘层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提供一基板;在所述基板上沉积一层间绝缘层;在所述层间绝缘层上形成一触控走线层,并在在所述触控走线层远离所述基板的表面形成第一凹槽;在所述层间绝缘层上涂布一平坦层,并覆盖所述触控走线层,以及在所述平坦层形成一过孔;以及在所述平坦层上沉积一公共电极层;其中,所述公共电极层通过过孔与所述触控走线层连接,所述过孔位于所述第一凹槽所在区域,所述公共电极层覆盖第一凹槽的槽底及侧壁。

进一步地,在所述基板上沉积一层间绝缘层的步骤,还包括:在所述层间绝缘层远离所述基板的表面且与所述第一凹槽相对应的位置制作第二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小于或等于所述触控走线层的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将所述公共电极层通过蚀刻工艺形成多个触控电极,并呈阵列分布在显示面板的触控区。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实施例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发明通过将触控走线层设置于所述层间绝缘层上,并覆盖所述第一凹槽,以形成第二凹槽,公共电极层通过过孔与所述触控走线层连接,所述过孔位于所述第二凹槽所在区域,所述公共电极层靠近所述基板的表面与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和侧壁相接,以实现当位于槽底的公共电极层发生断裂时,位于侧壁的公共电极层仍可以与触控走线层相接触,从而保证信号传输,并且提高触控功能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步骤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实施例所提供的步骤s210和步骤s220的工艺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实施例所提供的步骤s230的工艺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所述实施例所提供的步骤s240的工艺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所述实施例所提供的步骤s250的工艺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基板10、层间绝缘层20、触控走线层40、平坦层50及公共电极层60。

在本实施例中,基板10可以是玻璃基板,但不限于此。例如所述基板10也可以为塑料基板,或pi材料制成的基板10。

层间绝缘层20设置于所述基板10上,所述层间绝缘层20上设有第二凹槽30。在本实施例中,材料为siox或是sinx,或是由siox和siox组成的多层结构薄膜,其厚度为1000-3000埃,层间绝缘层20材料可以为mo、al、cu、ti等,或者是合金,厚度可以为2000-10000埃。所述第二凹槽30的深度小于或等于所述触控走线层40的厚度。优选的,第二凹槽30的深度等于所述触控走线层40的厚度,所述第二凹槽30的宽度与触控走线层40的宽度相匹配。

触控走线层40设置于所述层间绝缘层20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触控走线层40的材料为金属。触控走线层40覆盖所述第二凹槽30,以形成第一凹槽7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层间绝缘层20上不设置第二凹槽,仅在触控走线层40上设置第一凹槽。

平坦层50设置于所述层间绝缘层20上,覆盖所述触控走线层40远离所述基板10的表面。在本实施例中,平坦层50中还设置有过孔,所述过孔位于所述第一凹槽70所在位置。

公共电极层60设置于所述平坦层50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公共电极层60通过过孔与所述触控走线层40连接,所述过孔位于所述第一凹槽70所在区域,所述公共电极层60靠近所述基板10的表面与所述第一凹槽70的槽底和侧壁相接。当位于槽底的公共电极层60部分断裂时,位于侧壁的公共电极层60仍可以与触控走线层40,于是保证信号传输,从而提高触控功能可靠性。

所述公共电极层60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在所述显示面板的触控区呈阵列分布,从而实现触控感应功能。

本发明通过将触控走线层设置于层间绝缘层上,并覆盖第二凹槽,以形成第一凹槽,公共电极层通过过孔与所述触控走线层连接,所述过孔位于所述第一凹槽所在区域,所述公共电极层朝向所述触控走线层的表面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和侧壁相接,以实现当位于槽底的公共电极层发生断裂时,位于侧壁的公共电极层仍可以与触控走线层相接触,从而保证信号传输,并且提高触控功能的可靠性。

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的步骤流程图。所述方法包括步骤:

步骤s200:提供一基板。

在本实施例中,基板可以是玻璃基板,但不限于此。例如所述基板也可以为塑料基板,或pi材料制成的基板。

s210:在所述基板上沉积一层间绝缘层。

在本实施例中,层间绝缘层材料为siox或是sinx,或是由siox和siox组成的多层结构薄膜,其厚度为1000-3000埃,层间绝缘层材料可以为mo,al、cu、ti等,或者是合金,厚度可以为2000-10000埃。

如图3所示。

步骤s220:在所述层间绝缘层远离所述基板的表面且与所述第一凹槽相对应的位置制作第二凹槽。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制作层间绝缘层,并通过曝光、蚀刻工艺制作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小于等于所述触控走线层的厚度,优选的,第二凹槽的深度等于所述触控走线层的厚度,所述第二凹槽的宽度与触控走线层的宽度相匹配。

如图4所示。

步骤s230:在所述层间绝缘层上形成一触控走线层,并在所述触控走线层远离所述基板的表面形成第一凹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触控走线层的材料为金属,通过曝光、蚀刻工艺将金属薄膜图案化形成所述触控走线层。触控走线层覆盖所述第二凹槽,以形成第一凹槽。

如图5所示。

步骤s240:在所述层间绝缘层上涂布一平坦层,并覆盖所述触控走线层,以及在所述平坦层形成一过孔。

在本实施例中,平坦层中还设置有过孔,通过曝光、蚀刻工艺制作所述过孔,所述过孔位于所述第一凹槽所在位置。

如图6所示。

步骤s250:在所述平坦层上沉积一公共电极层。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物理气相沉积制作公共电极层,所述公共电极层通过过孔与所述触控走线层连接,所述过孔位于所述第一凹槽所在区域,所述公共电极层靠近所述基板的表面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和侧壁相接。当位于槽底的公共电极层部分断裂时,位于侧壁的公共电极层仍可以与触控走线层,于是保证信号传输,从而提高触控功能可靠性。

步骤s260:将所述公共电极层通过蚀刻工艺形成多个触控电极。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曝光、蚀刻工艺制作多个触控电极,多个触控电极在所述显示面板的触控区呈阵列分布,从而实现触控感应功能。

本发明通过将触控走线层设置于层间绝缘层上,并覆盖第二凹槽,以形成第一凹槽,公共电极层通过过孔与所述触控走线层连接,所述过孔位于所述第一凹槽所在区域,所述公共电极层朝向所述触控走线层的表面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和侧壁相接,以实现当位于槽底的公共电极层发生断裂时,位于侧壁的公共电极层仍可以与触控走线层相接触,从而保证信号传输,并且提高触控功能的可靠性。

如图7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显示装置结构示意图,所述显示装置200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100。该显示装置2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当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200采用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100时,其显示效果更好。

当然,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200中还可以包括其他常规结构,如电源单元、显示驱动单元等。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