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摄像模组及其控制方法和电子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33191071发布日期:2023-02-04 08:29阅读:40来源:国知局
一种摄像模组及其控制方法和电子设备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光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摄像模组及其控制方法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被应用于移动电子设备用于帮助使用者获取影像(例如视频或者图像)的摄像模组的相关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和进步,并且,在近年来,摄像模组在诸如医疗、安防、工业生产等诸多的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场曲是评价摄像模组性能好坏的重要指标。场曲又称为像面场曲,其表征各个视场成像清晰位置与中心视场成像清晰位置一致性。现有技术中,由于光学设计的问题,越近焦外视场对镜头偏折光线的要求越高,而中心不受原近焦的影响就导致了外视场与中心偏离产生了场曲,镜头的成像也可以以如下的方式理解:将整个镜头分为几个群组,对于第一群组,对应的物会形成一个中间像作为第二群组的物,以此类推,从而在最终的像面上形成最终的像。可以看出,倒数第二群组的中间像的位置与像质直接决定了最终的像面呈现。
4.当物距变化时,普通对焦方式是移动像面,从而实现新物距的对焦,这种方式镜片间的间距未发生变化,我们所关心的倒数第二群组的中间像作为最后一个群组的物,其位置与像质几乎不可能是为最终成像提供最佳的物的状态,体现物距变化时(一般为近距时),在中心视场对焦位置,其他外视场大多时候有较大的场曲,对于一般的手机镜头而言,希望可以从无穷远到10cm均可实现对焦,这种对焦方式严重影响到了近距像质,因此镜头数量越多,导致的影响越大,另外像面越大,离轴光线斜向入射至透镜系统,经过孔径边缘所成的像高与经过孔径中心的的像高的差异越大,也就是说大像面的像差越难矫正,更容易造成外视场具有较大的场曲和倾斜。同时,由于摄像模组的电路板上的电子元器件的高度各不相同,电子元器件的高度直接会影响摄像模组的高度。
5.背景技术部分的内容仅仅是公开人所知晓的技术,并不当然代表本领域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摄像模组及其控制方法和电子设备,解决了摄像模组高度的问题。
7.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出一种摄像模组包括:线路板组件;至少一个第一电子元器件和至少一个第二电子元器件,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电子元器件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电子元器件分布于所述线路板组件上,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电子元器件的高度大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电子元器件的高度;滤光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支架,所述至少一个支架设置于所述线路板组件上,所述至少一个支架与所述线路板组件之间具有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所述第一间隙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间隙的宽度,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电子元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间隙,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电子元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间隙,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电子元器件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间隙的宽度。
8.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摄像模组还包括:感光组件,所述感光组件电连接于所述线路板组件上;镜头组件,所述镜头组件设置于所述至少一个支架上,且位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上。
9.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滤光组件还包括第一滤光元件,所述第一滤光元件固定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上,或者所述第一滤光元件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镜头组件的光轴的径向上。
10.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滤光元件固定于所述至少一个支架上,位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上。
11.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滤光元件固定于所述线路板组件上,位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上。
12.根据一些实施例,当所述第一滤光元件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镜头组件的光轴的径向上时,所述滤光组件还包括:
13.第二滤光元件,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镜头组件的光轴的径向上;
14.至少一个驱动器,所述至少一个驱动器选择性地驱动所述第一滤光元件或者所述第二滤光元件移动至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上。
15.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滤光组件还包括:第二滤光元件,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镜头组件的光轴的径向上;至少一个驱动器,所述至少一个驱动器驱动所述第二滤光元件移动至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上。
16.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滤光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传动件,当所述第一滤光元件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镜头组件的光轴的径向上时,所述至少一个传动件连接所述第一滤光元件和所述第二滤光元件,所述至少一个驱动器驱动所述至少一个传动件,以使得所述第一滤光元件和所述第二滤光元件向相反方向运动。
17.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滤光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传动件,当所述第一滤光元件固定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上时,所述至少一个传动件连接所述第二滤光元件,所述至少一个驱动器驱动所述至少一个传动件,以使得所述第二滤光元件运动。
18.根据一些实施例,当所述第一滤光元件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镜头组件的光轴的径向上时,所述至少一个支架包括:
19.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一滤光元件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内;
20.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二滤光元件容置于所述第二容置槽内;
21.光窗,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穿过所述光窗,所述第一容置槽和所述第二容置槽均具有使所述第一滤光元件和所述第二滤光元件移动至所述光窗的开口。
22.根据一些实施例,当所述第一滤光元件固定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上时,所述至少一个支架包括:
23.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二滤光元件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内;
24.光窗,所述第一滤光元件固定于所述光窗处,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穿过所述第一滤光元件,所述第一容置槽具有使所述第二滤光元件移动至所述光窗的开口。
25.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电子元器件的高度大于0.2mm。
26.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间隙的宽度小于0.2mm。
27.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滤光元件的厚度为0.13mm~0.17mm。
28.根据一些实施例,当所述第一滤光元件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镜头组件的光轴的径向上时,所述第二滤光元件的厚度为0.19mm~0.23mm。
29.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滤光元件固定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上时,所述第一滤光元件和所述第二滤光元件厚度的和为0.19mm~0.23mm。
30.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滤光元件与所述第二滤光元件具有不同的厚度。
31.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至少一个驱动器设置于所述线路板组件上。
32.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至少一个驱动器包括压电驱动器或电磁阀驱动器。
33.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滤光元件或所述第二滤光元件均包括透明的平板型滤光片。
34.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滤光片的入射面和出射面镀有光学减反射膜和/或红外截止镀膜。
35.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出一种用于控制如上所述的摄像模组的方法,包括:
36.s1:当所述摄像模组进入近焦模式时,所述滤光组件匹配所述第一滤光元件;
37.s2:当所述摄像模组进入远焦模式时,所述滤光组件匹配所述第二滤光元件,将所述第二滤光元件转移至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上。
38.根据一些实施例,当s1向s2切换时,当所述第一滤光元件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镜头组件的光轴的径向时,将所述第一滤光元件远离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所述第二滤光元件转移至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上。
39.根据一些实施例,当s1向s2切换时,当所述第一滤光元件固定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上时,将所述第二滤光元件转移至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上。
40.根据一些实施例,当s2向s1切换时,当所述第一滤光元件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镜头组件的光轴的径向时,将所述第二滤光元件远离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所述第一滤光元件转移至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上。
41.根据一些实施例,当s2向s1切换时,当所述第一滤光元件固定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上时,将所述第二滤光元件远离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
42.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出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摄像模组。
43.基于上述的一种摄像模组及其控制方法和电子设备,所述第一滤光元件与所述第二滤光元件具有不同的厚度。上述摄像模组具有两种滤光模式的摄像模组,并且实现了具有两个滤光元件的底座结构,通过调节所述第一滤光元件或所述第二滤光元件的位置实现近焦和远焦的光学性能差异,以及改善了摄像模组的场曲。
44.上述摄像模组可以进行全天候拍摄的摄像模组。通过设置两个滤光元件,利用至少一个驱动器,沿着镜头光轴的径向移动厚度不同的两个滤光片,分别对近焦及远焦拍摄时产生的场曲进行矫正,改善摄像模组场曲的同时,可以解决近焦和远焦的光学性能差异的问题。
45.将高度大于第二间隙的至少一个第一电子元器件设置于第一间隙内,将高度小于第二间隙的至少一个第二电子元器件设置于第二间隙,可以合理利用后焦空间,同时减小摄像模组高度。
46.为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但是此说明和附图仅用来说明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作任何的限制。
附图说明
47.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这里,构成本公开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本公开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不当限定。附图中:
48.图1-2示出根据本技术示例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滤光组件的第一滤光元件固定于线路板组件上的结构示意图。
49.图3示出根据本技术示例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滤光组件的第一滤光元件固定于支架上的结构示意图。
50.图4示出图1、图2和图3的滤光组件的结构侧视图。
51.图5-6示出根据本技术示例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滤光组件包括两个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52.图7示出图5和图6的滤光组件的结构侧视图。
53.图8-9示出根据本技术示例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滤光组件包括一个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54.图10示出图8和图9的滤光组件的结构侧视图。
55.图11-12示出根据本技术示例实施例的摄像模组进行第一工作状态时滤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56.图13示出图11和图12的滤光组件的结构俯视图。
57.图14-15示出根据本技术示例实施例的摄像模组进行第二工作状态时滤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58.图16示出图14和图15的滤光组件的结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59.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6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6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62.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63.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技术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技术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技术。此外,本技术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技术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64.目前,摄像模组在使用过程中,像面越大,离轴光线斜向入射至镜头组件,经过孔径边缘所成的像高与经过孔径中心的的像高的差异越大,也就是说大像面的像差越难矫正,从而导致摄像模组在近焦拍摄场景及远焦远焦拍摄场景下,场曲差异较大,所以急需一种摄像模组,可以解决在近焦拍摄场景与远焦拍摄场景光学性能差异较大,以及摄像模组高度的问题。
6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66.图1-2示出根据本技术示例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滤光组件的第一滤光元件固定于线路板组件上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根据本技术示例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滤光组件的第一滤光元件固定于支架上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图1、图2和图3的滤光组件的结构侧视图。
67.如图1-4所示,根据本技术示例实施例,本技术公开一种摄像模组包括线路板组件400、滤光组件200、至少一个第一电子元器件410和至少一个第二电子元器件420。
68.至少一个第一电子元器件410和至少一个第二电子元器件420分布于线路板组件400上,至少一个第一电子元器件410的高度大于至少一个第二电子元器件420的高度。滤光组件400包括至少一个支架210,至少一个支架210设置于线路板组件400上,至少一个支架210与线路板组件400之间具有第一间隙430和第二间隙440,第一间隙430的宽度大于第二间隙440的宽度。其中,至少一个第一电子元器件410设置于第一间隙430,至少一个第二电子元器件420设置于第二间隙440,至少一个第一电子元器件410的高度大于第二间隙430的宽度。
6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摄像模组10还包括:感光组件300、镜头组件100。
70.感光组件300电连接于线路板组件400上。镜头组件100设置于至少一个支架210上,且位于感光组件300的感光路径上。
7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镜头组件100包括镜头载体和光学镜头,其中,镜头载体安装于感光组件300上,光学镜头被承载于镜头载体内。镜头组件100通过黏着剂附着于滤光组件200上,以被保持于感光组件300的感光路径上。
72.摄像模组10中的镜头载体可以采用镜头支架,即,摄像模组10采用定焦摄像模组,光学镜头与感光组件300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保持恒定。当然,在本技术其他示例中,摄像
模组10还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摄像模组。
73.摄像模组10也可以采用变焦摄像模组,即,镜头载体包括驱动元件,其能够承载并驱动光学镜头沿着感光路径方向移动,以改变光学镜头和感光组件300之间的相对位置。
74.再如,摄像模组10还可以采用防抖摄像模组,即,镜头载体采用防抖马达,以通过防抖马达实现防抖功能。又如,摄像模组10还可以包括棱镜等部件,以形成潜望式摄像模组。
7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摄像模组10的线路板组件400电连接于感光组件300的感光芯片以及滤光组件200,其中,感光芯片为感光组件300的感光部分,用于接收来自外界的成像光线并进行成像。
7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线路板组件400还包括线路板,线路板的类型包括软板、硬板、软硬结合板、陶瓷基板等。当然,本技术中不限定具体线路板的类型。至少一个第一电子元器件410和至少一个第二电子元器件420设置于线路板上,包括但不限于电阻、电容、电感等。在安装过程中,电子元器件可通过smt工艺贴装并电连接于线路板的上表面,至少一个第一电子元器件410和至少一个第二电子元器件420与感光组件300位于同侧。至少一个第一电子元器件410和至少一个第二电子元器件420也可部分内埋或全部内埋于线路板内。
77.至少一个第一电子元器件410和至少一个第二电子元器件420分布于线路板组件400上,至少一个第一电子元器件410的高度大于至少一个第二电子元器件420的高度。
78.滤光组件200的至少一个支架210设置于线路板组件400上,至少一个支架210与线路板组件400之间具有第一间隙430和第二间隙440,第一间隙430的宽度大于第二间隙440的宽度。
79.其中,至少一个第一电子元器件410设置于第一间隙430,至少一个第二电子元器件420设置于第二间隙440,至少一个第一电子元器件410的高度大于第二间隙440的宽度。
80.至少一个第一电子元器件410的高度大于0.2mm,第二间隙440的宽度小于0.2mm。
8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感光组件300还包括模塑体,模塑体用于包覆电子元器件(mob);模塑体包覆感光芯片的部分感光区(moc)。
82.感光芯片通过引线电连接于线路板,引线可以是金线、银线、铜线。并且,引线安装于线路板和感光芯片之间,以用于实现两者之间的电连接。通过正打金线或反打金线的方式,在感光芯片和线路板之间形成引线。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反打金线工艺所形成的引线向上突起的高度相对正打金线工艺所形成的引线向上突起的高度低。
83.因此,可选地,在本技术实施中,采用“反打金线”工艺形成引线。感光芯片和线路板可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导通,例如,采用背部导通的电导通方案。
8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滤光组件200包括第一滤光元件212、第二滤光元件222和至少一个驱动器230,第一滤光元件212固定于感光组件300的感光路径上,至少一个驱动器230驱动第二滤光元件222移动至感光组件300的感光路径上,滤光组件200设置于感光组件300与镜头组件100之间。
8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滤光元件212可以固定于至少一个支架210上,位于感光组件300的感光路径上。也可以固定于线路板组件400上,位于感光组件300的感光路径上。
86.当第一滤光元件212固定于镜头组件100的光轴的径向上时,滤光组件200的第二滤光元件222,可移动地设置于镜头组件100的光轴的径向上。至少一个驱动器230驱动第二
滤光元件222移动至感光组件300的感光路径上。
87.第一滤光元件212可以固定于感光组件300的感光路径上,不进行移动,至少一个驱动器230驱动第二滤光元件222移动至感光组件300的感光路径上,滤光组件200设置于感光组件300与镜头组件100之间。第一滤光元件212可以固定于线路板上,也可以固定于至少一个支架210上,并位于感光组件300的感光路径上。此时,第一滤光元件212的厚度为0.13mm~0.17mm。第一滤光元件212和第二滤光元件222厚度的和为0.19mm~0.23mm。第二滤光元件222与至少一个支架210不接触。
8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当第一滤光元件固定于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上时,至少一个支架210包括第一容置槽和光窗。
89.第二滤光元件222容置于第一容置槽内。第一滤光元件212固定设置于光窗处,感光组件300的感光路径穿过第一滤光元件212,第一容置槽具有使第二滤光元件222移动至光窗的开口。
90.滤光组件200还包括至少一个传动件214,当第一滤光元件212固定于感光组件300的感光路径上时,至少一个传动件214连接第二滤光元件222,至少一个驱动器230驱动至少一个传动件214,用于至少一个驱动器230驱动第二滤光元件222运动。至少一个驱动器230可以设置于线路板组件上。
91.至少一个驱动器230包括压电驱动器或电磁阀驱动器。第一滤光元件212或第二滤光元件222均包括透明的平板型滤光片。滤光片的入射面和出射面镀有光学减反射膜和/或红外截止镀膜。
92.根据本技术示例实施例,本技术公开一种用于控制如上的摄像模组10的方法,包括:
93.s1:当摄像模组10进入近焦模式时,滤光组件200匹配第一滤光元件212。
94.s2:当摄像模组10进入远焦模式时,滤光组件200匹配第一滤光元件212和第二滤光元件222,将第二滤光元件222转移至感光组件300的感光路径上。
95.当s1向s2切换时,第一滤光元件212固定于感光组件300的感光路径上时,将第二滤光元件222转移至感光组件300的感光路径上。
96.另外,当s2向s1切换时,第一滤光元件212固定于感光组件300的感光路径上时,将第二滤光元件222远离感光组件300的感光路径上。
97.图5-6示出根据本技术示例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滤光组件包括两个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图5和图6的滤光组件的结构侧视图。
98.参图5-7可见,根据本技术另一示例实施例,镜头组件100设置于感光组件300的感光路径上。滤光组件200包括第一滤光元件212、第二滤光元件222和至少一个驱动器230,至少一个驱动器230选择性地驱动第一滤光元件212或者第二滤光元件222移动至感光组件300的感光路径上,也就是可移动地设置于镜头组件100的光轴的径向上,滤光组件200设置于感光组件300与镜头组件100之间。此时,第一滤光元件212和第二滤光元件222可以相对移动时,第一滤光元件212的厚度为0.13mm~0.17mm。第二滤光元件222的厚度为0.19mm~0.23mm。第一滤光元件212与第二滤光元件222具有不同的厚度。
99.滤光组件200还包括至少一个支架210,设置于感光组件300与镜头组件100之间。第一滤光元件212和第二滤光元件222与至少一个支架210不接触。第一滤光元件212与第二
滤光元件222沿光轴方向上下排列设置。
100.当第一滤光元件212可移动地设置于镜头组件100的光轴的径向上时,至少一个支架210包括第一容置槽,第一滤光元件212容置于第一容置槽内。第二容置槽,第二滤光元件222容置于第二容置槽内。光窗,感光组件300的感光路径穿过光窗,第一容置槽和第二容置槽均具有使第一滤光元件212和第二滤光元件222移动至光窗的开口。
10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滤光组件200还包括至少一个传动件214,当第一滤光元件212可移动地设置于镜头组件100的光轴的径向上时,至少一个传动件214连接第一滤光元件212和第二滤光元件222,至少一个驱动器230驱动至少一个传动件214,用于至少一个驱动器230驱动第一滤光元件212和第二滤光元件222向相反方向运动。
102.至少一个驱动器230包括压电驱动器或电磁阀驱动器。第一滤光元件212或第二滤光元件222均包括透明的平板型滤光片。滤光片的入射面和出射面镀有光学减反射膜和/或红外截止镀膜。
103.根据本技术示例实施例,本技术公开一种用于控制如上的摄像模组10的方法,包括:
104.s1:当摄像模组10进入近焦模式时,滤光组件200匹配第一滤光元件212,将第一滤光元件212转移至感光组件300的感光路径上。
105.s2:当摄像模组10进入远焦模式时,滤光组件200匹配第二滤光元件222,将第二滤光元件222转移至感光组件300的感光路径上。
106.当s1向s2切换时,第一滤光元件212可移动地设置于镜头组件100的光轴的径向时,将第一滤光元件212远离感光组件300的感光路径,第二滤光元件222转移至感光组件300的感光路径上。
107.另外,当s2向s1切换时,第一滤光元件212可移动地设置于镜头组件100的光轴的径向时,将第二滤光元件222远离感光组件300的感光路径,第一滤光元件212转移至感光组件300的感光路径上。
108.根据本技术其他实施例,滤光组件200包括至少一个支架210、第一滤光元件212以及第一驱动装置,这里,至少一个支架210包括第一支架211,由于第一滤光元件212的移动行程较大,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驱动装置采用驱动器结构,驱动器结构可以为压电结构、电磁阀结构和齿轮结构等,即第一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器和第一传动件215。
109.第一支架211与镜头组件100沿光轴方向上下排列设置,第一支架211设置在镜头组件100下方,通过黏着剂连接镜头组件100与第一支架211。
110.第一支架211的一侧边设置有一凹陷部分,为第一容置槽,用于容纳第一滤光元件212和第一传动件215,第一滤光元件212的高度小于第一支架211的第一容置槽的高度,防止第一滤光元件212上方镜头组件100挤压第一滤光元件212下相互干涉,同时第一滤光元件212与第一容置槽中间镂空设置,以防止第一滤光元件212运动过程中与第一支架211之间产生摩擦,造成第一滤光元件212损坏。
111.其中,第一传动件215设置在第一滤光元件212侧面,第一驱动器设置在第一传动件215侧面,即第一传动件215设置在第一驱动器与第一滤光元件212中间,本实施例可以通过第一驱动器带动第一传动件215运动,第一传动件215与第一滤光元件212通过黏着剂连接,进而带动第一滤光元件212沿着垂直于光轴的平面运动。
112.滤光组件200还包括至少一个支架210、第二滤光元件222以及第二驱动装置,这里,至少一个支架210包括第二支架221,由于第二滤光元件222行程较大,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驱动装置采用驱动器结构,驱动器结构可以为压电结构、电磁阀结构和齿轮结构等,即第二驱动装置包括第二驱动器和第二传动件224。
113.第二支架221与第一支架211沿光轴方向上下排列设置,第二支架221设置在第一支架211下方,通过黏着剂连接第一支架211与第二支架221,第二支架221贴附于线路板的相应位置。
114.第二支架221的一侧边设置一凹陷部分,为第二容置槽,用于容纳第二滤光元件222和第二传动件224,第二滤光元件222的高度小于第二容置槽的高度,防止第二滤光元件222上方第一支架211挤压第二滤光元件222下相互干涉,同时第二滤光元件222与第二容置槽中间镂空设置,以防止第二滤光元件222在运动过程中与第二支架221之间产生摩擦,造成第二滤光元件222损坏。
115.其中,第二传动件224设置在第二滤光元件222侧面,第二驱动器设置在第二传动件224侧面,即第二传动件224设置在第二驱动器与第二滤光元件222中间,本实施例可以通过第二驱动器带动第二传动件224运动,第二传动件224与第二滤光元件222通过黏着剂连接,进而带动第二滤光元件222沿着垂直于光轴的平面运动。
116.第一支架211和第二支架221设置有光窗,并且第一支架211的第一容置槽和第二支架221的第二容置槽设置在支架的一个侧边上,支架的另外三边不设置容置槽,可以更好的支撑整个摄像模组10,增加摄像模组10的稳定性。
117.可选地,第一驱动器和第二驱动器可以采用同一个驱动器同时驱动第一滤光元件212和第二滤光元件222。当然,也可以两个驱动分别驱动第一滤光元件212和第二滤光元件222,本技术不做具体限定。本技术中,滤光组件200的至少一个驱动器230可以设置于线路板组件400的线路板上,为减少滤光组件200在光轴方向上的占用空间。
118.图8-9示出根据本技术示例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滤光组件包括一个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10示出图8和图9的滤光组件的结构侧视图。
119.如图8-10所示,可选地,第一支架211和第二支架221可以采用一个支架,在支架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设置第一传动件215和第二传动件224,用于连接第一滤光元件212和第二滤光元件222。为减少滤光组件200在光轴方向上的占用空间。
120.可选地,第一滤光元件212和第二滤光元件222可以设置为矩形,第一传动件215和第二传动件224设置为条形传动件,可以使第一滤光元件212和第二滤光元件222的一个侧边与第一传动件215和第二传动件224更好的贴合,使运动过程更加平稳。其中第一传动件215与第二传动件224的长度可以设置为5-7mm。
121.可选地,第一传动件215和第二传动件224可以共用一个传动件,用于实现第一滤光元件212和第二滤光元件222同时进行移动,或是其中一个进行移动。
122.由于本技术中设置有两个滤光元件,对应有至少一个支架210,并且至少一个支架210仅有一侧设置有放置滤光元件的凹槽,由于该侧设置有滤光元件,所以该侧需要设置一长悬臂梁用于支撑滤光元件,而至少一个支架的其他三侧未设置悬臂梁,设置悬臂梁的一侧的后焦空间小于未设置悬臂梁的三侧的后焦空间。同时,两个滤光元件的也会导致设置滤光元件一侧的后焦空间变小,所以本技术中将高度较高的电子元器件(如电容)设置在未
设置悬臂梁的三侧的线路板上,将高度较低的电子元器件(如电容)设置在设有悬臂梁一侧的线路板上,可以合理利用后焦空间,同时减小摄像模组高度。由于在设有滤光元件一侧设置一长悬臂梁,悬臂梁下方空间可以设置驱动器及较低高度的电子元器件(如电容),以节约空间。
123.图11-12示出根据本技术示例实施例的摄像模组进行第一工作状态时滤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3示出图11和图12的滤光组件的结构俯视图。图14-15示出根据本技术示例实施例的摄像模组进行第二工作状态时滤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6示出图14和图15的滤光组件的结构俯视图。
124.如图11-16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摄像模组10具有至少两种工作状态,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至少一个驱动器230驱动至少一个传动件214,至少一个传动件214带动滤光第一滤光元件212朝向光窗方向移动,即朝向摄像模组10的光轴方向移动,至少一个传动件214待第一滤光元件212与光轴正交时,停止移动。此时用于成像的有效光线,在到达感光芯片上的过程中,全部穿透第一滤光元件212,避免存在未经第一滤光元件212过滤的光线影响成像质量,并且第一滤光元件212移动抵接于至少一个支架210的另一侧,第一滤光元件212覆盖光窗,不存在缝隙,可以避免污点风险。此时至少一个驱动器230驱动至少一个传动件214,至少一个传动件214带动第二滤光元件222传动件远离光窗方向移动,即朝向设置第二容置槽一侧的第二支架221的方向移动,至少一个传动件214待第二滤光元件222完全收缩进第二容置槽内,停止移动。此时至少一个支架210可以支撑保护第二滤光元件222,防止第二滤光元件222损坏。
125.另外,摄像模组10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至少一个驱动器230驱动至少一个传动件214,至少一个传动件214带动第二滤光元件222朝向光窗方向移动,即朝向摄像模组10的光轴方向移动,待第二滤光元件222到达至少一个支架210对侧时,停止移动。此时用于成像的有效光线,在到达感光芯片上的过程中,全部穿透第二滤光元件222,避免存在未经滤光元件过滤的光线影响成像质量,并且对侧支架与滤光元件中间不存在缺口,可以避免污点风险。至少一个驱动器230驱动至少一个传动件214,至少一个传动件214带动滤光第一滤光元件212远离光窗方向移动,即朝向设置第一容置槽一侧的第一支架211的方向移动,待第一滤光元件212完全收缩进第一容置槽内,停止移动。此时第一支架211可以支撑保护第一滤光元件212,防止第一滤光元件212损坏。
12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拍摄近焦场景时,光学镜头沿光轴向上移动,后焦增大,成像面积增大,光线从镜头组件100中的最后一片镜片照射到滤光组件200时,光线发散,为完成全部光线的过滤,需要保证所有用于成像的光线全部通过滤光组件200,此时滤光组件200设置的位置越靠近感光芯片,则相应的滤光组件200的滤光元件的面积需要越大,滤光组件200设置的位置越靠近镜头组件100,则相应的滤光组件200的滤光元件的面积可以相应减小。
12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拍摄近焦场景时,摄像模组10处于第一工作状态,靠近镜头组件100的第一滤光元件212伸出第一容置槽,远离镜头组件100的第二滤光元件222收缩回第二容置槽,即第一滤光元件212用于过滤拍摄近焦场景下的光线。
128.拍摄远焦场景时,摄像模组10沿光轴向下移动,后焦减小,成像面积减小,此时若需要保证所有用于成像的光线全部都通过滤光组件200,可以使摄像模组10处于第二工作
状态,靠近镜头组件100的第二滤光元件222伸出第二容置槽,远离镜头组件100的第一滤光元件212收缩回第一容置槽,即第二滤光元件222用于过滤拍摄远焦场景下的光线。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减小滤光元件的面积,有利于摄像模组10小型化。
129.当拍摄远焦场景时,摄像模组10的场曲接近0。当拍摄近焦场景时,尤其是在超近焦场景下,外视场对镜头偏折光线的要求增高,而中心视场不受影响,这就导致了外视场与中心视场产生偏离,进而产生了场曲。通常当摄像模组10的焦距变小时,场曲会沿负方向下降,即焦距越小,场曲越负,所以摄像模组10在拍摄近焦与远焦两种场景时,芯片的场曲会有明显差异。
130.同时,滤光组件200的滤光元件的厚度越大,偏折距离越高,则产生的场曲越负。本技术通过分别对近焦场景和远焦场景切换使用厚度不同的滤光元件,拍摄近焦场景时,摄像模组10产生的场曲较大,使用厚度较小的滤光元件,即场曲较小的滤光元件,拍摄远焦场景时,摄像模组10产生的场曲较小,使用厚度较大的滤光元件,即场曲较大的滤光元件,此时配合使用厚度不同的滤光元件,可以缩小拍摄近焦远焦两种场景下的场曲差异。
13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滤光元件212用于拍摄近焦场景,第二滤光元件222用于拍摄远焦场景。第一滤光元件212与第二滤光元件222的厚度不同。
132.可选地,其中第一滤光元件212的厚度小于第二滤光元件222的厚度。拍摄近焦场景时,摄像模组10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此时第一滤光元件212伸出第一容置槽,第二滤光元件222收缩回第二容置槽,第一滤光元件212厚度较小,产生的场曲较小;拍摄远焦场景时,摄像模组10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此时第二滤光元件222伸出第二容置槽,第一滤光元件212收缩回第一容置槽,第二滤光元件222厚度较大,产生的场曲较大,此时可以更好的缩小近焦场景下产生的场曲与远焦场景下产生的场曲的差异,可以解决摄像模组10在近焦和远焦成像时,场曲不同而导致的光学性能存在的差异,从而改善成像质量。滤光元件可以选用jsr滤光元件。jsr滤光元件是在更薄的塑料片上涂有滤光材料的滤光元件,从而可以使得滤光元件的厚度更加小,有一定高度优势。
13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滤光元件212可以反贴于至少一个支架210上,第二滤光元件222正贴于至少一个支架210上,以保证两个滤光元件离感光芯片较远,避免污点成像和杂光,又能够通过正贴和反贴的结构配合,与上部镜头拉开一些间隙。反贴第一滤光元件212和正贴第二滤光元件222能够减少使得第一滤光元件212和第二滤光元件222之间的间隙进一步缩小,同时能够更加合理利用镜头后焦的空间。进一步减少后焦空间,降低摄像模组10的高度。
134.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第一滤光元件212的滤光部分的滤除波长与第二滤光元件222的滤光部分的滤除波长不同,以满足不同拍摄场景的需求。例如可以将第一滤光元件212的滤光部分设置为红外滤光玻璃,摄像模组10在晚上的时候能够通过红外光进行拍摄。第二滤光元件222的滤光部分设置为蓝玻璃。以适应摄像模组10进行全天候拍摄。
135.上述摄像模组10具有两种滤光模式的摄像模组,并且实现了具有两个滤光元件的底座结构,通过调节第一滤光元件212与第二滤光元件222的位置实现近焦和远焦的光学性能差异,以及改善了摄像模组10的场曲。
136.摄像模组10可以进行全天候拍摄的摄像模组。通过设置两个滤光元件,利用至少一个驱动器230,沿着镜头光轴的径向移动厚度不同的两个滤光元件,分别对近焦及远焦拍
摄时产生的场曲进行矫正,改善摄像模组10场曲的同时,可以解决近焦和远焦的光学性能差异的问题。
137.根据本技术示例实施例,本技术公开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上的摄像模组10。
138.基于上述的摄像模组10可以应用于一些电子设备上,例如手机、电脑或照相机等,用于提高电子设备的工作性能。
13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