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边框及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082542发布日期:2021-10-24 13:38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一种边框及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显示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边框及显示模组。


背景技术:

2.液晶显示器已被广泛应用于诸如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平板、手机、办公自动化装置、电视、音视频装置、室内或室外使用的广告显示装置等设备中。液晶显示器通过控制施加到液晶显示面板的液晶层的电场并调制由背光单元提供的光来显示图像。
3.近些年,液晶显示装置向超薄、超窄边框方向发展,特别是在拼接液晶显示领域,液晶显示装置的边框宽度设计越来越极致,超窄边框液晶显示装置实现的技术挑战越来越大。比如随着边框设计的越来越薄,特别是超窄边框所带来的边框暗影效应却越来越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边框及显示模组,进而消除/减弱超窄边框显示模组的边框暗影。
5.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6.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边框,包括:本体,顶部设置有第一斜坡;所述第一斜坡上从所述本体的外侧到所述本体的内侧的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一斜坡用于与显示模组的玻璃扩散板的边缘通过封框胶连接,所述本体的底部用于与所述显示模组的底板连接。
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边框的本体的顶部设置成斜坡形式,在边框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将本体的顶部的斜坡直接与玻璃扩散板通过封框胶连接,通过该方式,一来可以在边框与玻璃扩散板之间形成一个导光通道,进而让更多的光线进入到边缘区域,从而实现边缘暗影的减弱或消除。二来通过斜坡的形式,也增加了顶部与封框胶的接触面积,提升了边框与玻璃扩散板整体的结构强度。
8.结合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本体的内侧壁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斜坡连接的第二斜坡;所述第二斜坡上从与所述第一斜坡的连接侧到所述第二斜坡的另一侧的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锐角,且所述第二斜坡上从与所述第一斜坡的连接侧到所述第二斜坡的另一侧的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的角度大于所述第一斜坡上从所述本体的外侧到所述本体的内侧的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的角度。
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在本体的内侧壁设置与第一斜坡连接的第二斜坡,且第二斜坡与水平面的角度大于第一斜坡与水平面的角度。通过该方式,能够使得放射光更容易进入到边缘区域,进而使得边框边缘处的反射光分布更加均匀,进一步的减小边框暗影的影响。
10.结合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本体的内侧壁上位于所述第二斜坡与所述本体的底部之间的区域呈弧形结构。
1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本体的内侧壁设置成一个斜坡和一个弧形结构的侧壁的组成方式。通过该方式,一来能够使得反射光更容易进入到边缘区域,进而使得边框的边缘处的反射光分布更加均匀,进一步的减小边框暗影的影响,二来可以提升边框的整体结构强度。
12.结合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本体的内侧壁的表面上设置漫发射层。
1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本体的内侧壁的表面上设置漫反射层能够进一步的提高反射效果以及保证边框位置光线均匀散射。
14.结合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斜坡为呈凸起的弧形结构。
1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呈凸起结构的第一斜坡能够使得边缘区域的光反射更加均匀。
16.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包括:玻璃扩散板;多个边框,所述多个边框依次连接形成中空结构;每个所述边框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斜坡;所述第一斜坡上从该边框的外侧到该边框的内侧的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一斜坡与所述玻璃扩散板的下边缘通过封框胶连接;底板,与所述多个边框的底部连接。
1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其边框的顶部设置成斜坡形式,顶部的斜坡用于直接与玻璃扩散板通过封框胶连接。通过该方式所组成的显示模组,一来可以在边框与玻璃扩散板之间形成一个导光通道,进而让更多的光线进入到边缘区域,从而实现边缘暗影的减弱或消除。二来通过斜坡的形式,也增加了顶部与封框胶的接触面积,提升了边框与玻璃扩散板整体的结构强度。
18.结合上述第二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显示屏幕;所述显示屏幕的下边缘通过所述封框胶与所述玻璃扩散板的上边缘连接。
19.结合上述第二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漫反射条;所述漫反射条覆盖在所述显示屏幕与所述玻璃扩散板之间的封框胶、所述玻璃扩散板的侧壁、所述玻璃扩散板与所述第一斜坡之间的封框胶上。
2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一个漫反射条,进一步地提升了外边缘出的亮度(即显示屏幕与玻璃扩散板之间的封框胶、玻璃扩散板的侧壁、玻璃扩散板与第一斜坡之间的封框胶部分的亮度)。
21.结合上述第二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玻璃扩散板的边长小于所述显示屏幕的边长,所述玻璃扩散板的边长等于所连接的边框的长度。
2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玻璃扩散板的边长和边框的边长小于显示屏幕的边长,因此,可以利用显示屏幕多出的空间,将漫反射条影藏于显示屏幕后方,提高了整体的美观。
23.结合上述第二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遮光带;所述遮光带覆盖在所述显示屏幕的侧壁、所述漫反射条的外侧壁、所述边框的外侧壁上。
2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显示模组上设置遮光带,可以防止封框胶侧边漏光,进而提高了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6.图1为现有技术中提供的一种阶梯状的边框的示意图。
27.图2为现有技术中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产生暗影的示意图。
2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边框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3中ⅱ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30.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斜坡的结构示意图。
31.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边框的结构示意图。
32.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边框的结构示意图。
33.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34.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分解图。
36.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37.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光学仿真效果图。
38.图标:100

显示模组;10

边框;11

本体;110

第一斜坡;111

第二斜坡;20

玻璃扩散板;30

底板;40

封框胶;50

反射板;60

显示屏幕;70

漫反射条;80

遮光带;200

光箱。
具体实施方式
3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40.近些年,液晶显示装置向超薄、超窄边框方向发展,特别是在拼接液晶显示领域,液晶显示装置的边框宽度设计越来越极致,超窄边框液晶显示装置实现的技术挑战越来越大。比如随着边框设计的越来越薄,特别是超窄边框所带来的边框暗影效应却越来越明显。
41.请参阅图1,目前的边框的顶部的设计通常为阶梯形状,顶部的阶梯处用于安装和固定玻璃扩散板、显示屏幕等部件。应用于此边框的超窄边框显示模组由于边框的无效边非常窄,固定结果会影响正常显示的有效区(aa区)。如图2所示,超窄边框显示模组由于无效区(黑边框)的宽度非常窄,模组在绑定过程会产生一些边缘遮挡,同时由于传统设计的边框边缘为梯形结构,光箱向边缘方向的入光量较少,因此在显示模组的边缘位置极易产生暗影区域。
42.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发明人经过研究探索,提出以下实施例以解决上述问题。
43.请参阅图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边框10,包括本体11。
44.本体11具有相对设置的顶部和底部,以及相对设置的外侧壁和内侧壁。多个边框10依次连接形成中空结构的框架以装配显示模组。
45.多个如图3所示出的边框10可以依次连接形成中空结构的框架,用于固定显示模组的玻璃扩散板、显示屏幕等组件。多个边框10的底部用于与底板连接以形成光箱,多个边框10的顶部用于连接玻璃扩散板及显示屏幕进而形成显示模组。多个边框10的内侧壁设置在显示模组内部,相应的,多个边框10的外侧壁即构成显示模组的外侧壁。
46.请参阅图4,图4为图3中的ⅱ部分的局部放大图,于本技术实施例中,本体11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斜坡110。第一斜坡110上从本体11的外侧到本体11的内侧的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锐角。其中,本体11的外侧靠近本体11的外侧壁,本体11的内侧靠近本体11的内侧壁。
47.图4中第一斜坡110上从本体11的外侧到本体11的内侧的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可选地,α的范围为(0
°
,45
°
)。比如,夹角α的角度可以是15
°
、20
°
,本技术不作限定。
48.具体的,上述第一斜坡110用于与显示模组的玻璃扩散板的边缘通过封框胶连接。
49.其中,封框胶为半透明或透明的光学胶,可以采用oca(optically clear adhesive,一种光学胶)、有机硅胶、丙烯酸胶等等。上述的封框胶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保证一定的胶层厚度)、粘接力(保证粘合的机械强度)和良好的延展性(保证不同结构间的热膨胀和机械振动)。
50.综上,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边框10的本体11的顶部设置成斜坡形式,在边框10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将本体11的顶部的斜坡直接与玻璃扩散板通过封框胶连接,通过该方式,一来可以在边框10与玻璃扩散板之间形成一个导光通道,进而让更多的光线进入到边缘区域,从而实现边缘暗影的减弱或消除。二来通过斜坡的形式,也增加了顶部与封框胶的接触面积,提升了边框10与玻璃扩散板整体的结构强度。
51.可选地,第一斜坡110为呈凸起的弧形结构。通过呈凸起结构的第一斜坡能够使得边缘区域的光反射更加均匀。
52.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斜坡110的弧度可以结合显示模组的参数来设定,对此,本技术不作限定。
53.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斜坡110的也可以是如图5所示出的直线形式,本技术不作限定。
54.请参阅图6,可选地,本体的内侧壁还设置有与第一斜坡110连接的第二斜坡111。
55.其中,第二斜坡111上从与第一斜坡110的连接侧到第二斜坡111的另一侧的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锐角,且第二斜坡111上从与第一斜坡110的连接侧到第二斜坡111的另一侧的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的角度大于第一斜坡110上从本体11的外侧到本体11的内侧的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的角度。
56.也即,第二斜坡111上从与第一斜坡110的连接侧到第二斜坡111的另一侧的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β的角度值大于上述α的角度值。
57.可选地,β的范围为(0
°
,80
°
)。比如,夹角β的角度可以是45
°
、60
°
、80
°
等,本技术不作限定。
58.当然,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α和β的具体数值需结合显示模组的参数来设定。比如α和β的具体角度可以根据光箱高度、光箱内部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灯间距、透镜参数、玻璃扩散板的反射率、边框内表面反射率等来确定。通过调整α和β的角度大小,进而让更多的光线进入到显示模组边缘区域,并与aa区的亮度自然过渡,从而实现边缘暗影减弱或消失。
59.α和β的角度也可通过经验和仿真实验确定,首先依据经验确定第二斜坡111的角度β(第二斜坡与水平面的夹角),然后调整第一斜坡110的角度α(第一斜坡110与水平面的夹角)及第一斜坡110的弧形结构的弧度,在保证边框与玻璃扩散板绑定胶宽度的前提下,
调整角度α以及第一斜坡110的弧形结构的弧度,在边缘进光量和边缘光照度均匀之间取得平衡,最终实现边框暗影变淡至消失。
60.可见,于本技术实施例中,在本体11的内侧壁设置与第一斜坡110连接的第二斜坡111,且第二斜坡111与水平面的角度大于第一斜坡110与水平面的角度。通过该方式,能够使得放射光更容易进入到边缘区域,进而使得边框10边缘处的反射光分布更加均匀,进一步的减小边框暗影的影响。
61.可选地,本体11的内侧壁上位于第二斜坡111与本体11的底部之间的区域呈弧形结构。
62.也即,本体11的内侧壁设置为一个斜坡和一个弧形结构的侧壁的组成方式。通过该方式,一来能够使得反射光更容易进入到边缘区域,进而使得边框10的边缘处的反射光分布更加均匀,进一步的减小边框暗影的影响,二来可以提升边框10的整体结构强度。
63.当然,在其他实施中,也可以是第二斜坡111的另一侧直接连接至边框的底部;内侧壁的构造也可以如图3所示,对此,本技术均不作限定。
64.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反射效果以及保证边框位置光线均匀散射,可选地,在本体的内侧壁的表面上还设置漫发射层。
65.于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边框的本体的内侧壁上烤亚光漆进而形成白色漫反射层,以使得内侧壁可以将光进行反射。
66.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边框根据需求共有两种不同的外侧壁结构,如图6所示,第一种边框的外侧壁设置有凹槽,凹槽用于放置与显示屏幕相连的源驱动板。而第二种边框的外侧壁如图7所示,在其本体11的外侧壁上不设置凹槽。两种边框的内侧壁和顶部的设置方式相同,区别仅在于外侧壁的设置不同。在通过边框来组成光箱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显示屏幕的源驱动板的设置位置来搭配图6所示出的边框,而在无源驱动板的侧边可以采用图7所示出的边框。
67.请继续参阅图7,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边框10的本体11的底部设置成阶梯形式。底部包括两层台阶,远离顶部的第一层台阶用于与显示模组的底板连接,靠近顶部的第二层台阶用于与显示模组的反射板进行连接,通过该方式能够使得反射板被有效的固定在底板和第二层台阶之间。
68.请参阅图8,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模组100。显示模组100包括玻璃扩散板20、底板30及多个如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边框10。
69.需要说明的是,图8为显示模组的其中一个侧面的视图,图8中仅示出了一个边框10与其他部件的连接关系。
70.在显示模组100的构成中,多个边框10依次连接形成中空结构的框架,每个边框10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斜坡;第一斜坡上从该边框10的外侧到该边框10的内侧的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锐角;第一斜坡与玻璃扩散板20的下边缘通过封框胶40连接。多个边框10的底部与底板30连接。
71.由于通常的显示器件(显示屏幕、玻璃扩散板20)为矩形,因此,边框10的数量通常为四个。当然,也存在其他形状的显示器件,比如三角形的屏幕,此时边框10的数量为三个。边框10的数量,可以根据显示器件的形状而定,本技术不作限定。为了更好的说明,下述示例中均以矩形的显示器件进行说明。
72.第一斜坡上从边框10的外侧到边框10的内侧的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锐角。其中,边框10的外侧靠近边框10的外侧壁,边框10的内侧靠近边框10的内侧壁。
73.可选地,第一斜坡上从边框10的外侧到边框10的内侧的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的范围为(0
°
,45
°
),比如,夹角α的角度可以是15
°
、20
°
、30
°
,本技术不作限定。
74.具体的,上述第一斜坡用于与玻璃扩散板20的边缘通过封框胶40连接。
75.封框胶40为半透明或透明的光学胶,可以采用oca(optically clear adhesive,一种光学胶)、有机硅胶、丙烯酸胶等等。上述的封框胶40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保证一定的胶层厚度)、粘接力(保证粘合的机械强度)和良好的延展性(保证不同结构间的热膨胀和机械振动)。
76.可选地,第一斜坡与玻璃扩散板20之间的封框胶40的厚度为0.5毫米~1毫米之间,比如厚度可以是0.6毫米、0.9毫米。宽度为0.8毫米~1.2毫米之间,比如宽度可以是0.9毫米、1毫米、1.1毫米。对此,本技术不作限定。
77.可选地,第一斜坡为呈凸起的弧形结构。通过呈凸起结构的第一斜坡能够使得边缘区域的光反射更加均匀。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斜坡的弧形结构的弧度可以结合显示模组的参数来设定,对此,本技术不作限定。
78.可选地,边框10的内侧壁还设置有与第一斜坡连接的第二斜坡。其中,第一斜坡上从第一斜坡的连接侧到第二斜坡的另一侧的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锐角,且第二斜坡上从与第一斜坡的连接侧到第二斜坡的另一侧的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的角度大于第一斜坡上从本体的外侧到本体的内侧的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的角度。
79.第二斜坡上从与第一斜坡的连接侧到第二斜坡的另一侧的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的范围为(0
°
,80
°
)。比如,夹角的角度可以是45
°
、60
°
、70
°
、80
°
等,本技术不作限定。
80.第一斜坡与水平面的夹角和第二斜坡与水平面的夹角的具体数值需结合显示模组100的具体参数来设定。比如两个夹角的具体角度可以根据光箱高度、光箱内部led灯间距、透镜参数、玻璃扩散板20的反射率、边框10内表面反射率等来确定。通过调整两个夹角的角度大小,进而让更多的光线进入到显示模组100边缘区域,并与aa区的亮度自然过渡,从而实现边缘暗影减弱或消失。
81.示例性的,两个夹角的角度可通过经验和仿真实验确定,首先依据经验确定第二斜坡的角度(第二斜坡与水平面的夹角),然后调整第一斜坡的角度(第一斜坡与水平面的夹角)及第一斜坡的弧形结构的弧度,在保证边框10与玻璃扩散板20绑定胶宽度的前提下,调整角度以及第一斜坡的弧形结构的弧度,在边缘进光量和边缘光照度均匀之间取得平衡,最终实现边框暗影变淡至消失。
82.通过设置第二斜坡,能够使得放射光更容易进入到边缘区域,进而使得边框边缘处的反射光分布更加均匀,进一步的减小边框暗影的影响。
83.可选地,边框10的内侧壁上位于第二斜坡与边框10的底部之间的区域呈弧形结构。也即,边框10的内侧壁设置成一个斜坡和一个弧形结构的侧壁的组成方式。通过该方式,一来能够使得反射光更容易进入到边缘区域,进而使得边框10的边缘处的反射光分布更加均匀,进一步的减小边框暗影的影响,二来可以提升边框10的整体结构强度。
84.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反射效果以及保证边框10位置光线均匀散射,可选地,在边框10的内侧壁的表面上还设置漫发射层。
85.于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边框10的内侧壁上烤亚光漆进而形成白色漫反射层。
86.综上,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100,其边框10的顶部设置成斜坡形式,顶部的斜坡用于直接与玻璃扩散板20通过封框胶40连接。通过该方式所组成的显示模组100,一来可以在边框10与玻璃扩散板20之间形成一个导光通道,进而让更多的光线进入到边缘区域,从而实现边缘暗影的减弱或消除。二来通过斜坡的形式,也增加了顶部与封框胶40的接触面积,提升了边框10与玻璃扩散板20整体的结构强度。
87.请参阅图9,于本技术实施例中,上述的显示模组100还包括显示屏幕60。显示屏幕60的下边缘通过封框胶40与玻璃扩散板20的上边缘连接。
88.其中,封框胶40的具体材质在前述实施例中也有说明,此处不作赘述。显示模组100的整体结构可以参考图10所示出的分解图。其中,图10示出的分解图的分解方向按照其装配顺序和方向进行分解,即显示模组100从上至下依次为显示屏幕60、玻璃扩散板20、反射板50、和光箱200。需要说明的是,光箱200由四个边框10和底板30组成。反射板50设置在底板30上,边框10的顶部的第一斜坡通过封框胶40与玻璃扩散板20的下边缘连接。显示屏幕60的下边缘通过封框胶40与玻璃扩散板20的上边缘连接。
89.请参阅图11,可选地,显示模组100还包括漫反射条70。漫反射条70覆盖在显示屏幕60与玻璃扩散板20之间的封框胶40、玻璃扩散板20的侧壁、玻璃扩散板20与第一斜坡之间的封框胶40上。
9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一个漫反射条70,进一步地提升了外边缘出的亮度(即显示屏幕60与玻璃扩散板20之间的封框胶40、玻璃扩散板20的侧壁、玻璃扩散板20与第一斜坡之间的封框胶40部分的亮度)。
91.可选地,玻璃扩散板20的边长小于显示屏幕60的边长,玻璃扩散板20的边长等于所连接的边框10的长度。
9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玻璃扩散板20的边长和边框10的边长小于显示屏幕60的边长,因此,可以利用显示屏幕60多出的空间,将漫反射条70影藏于显示屏幕60后方,提高了整体的美观。
93.可选地,显示模组100还包括遮光带80。遮光带80覆盖在显示屏幕60的侧壁、漫反射条70的外侧壁、边框10的外侧壁上。
9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显示模组100上设置遮光带80,可以防止封框胶40侧边漏光,进而提高了显示模组100的显示效果。
9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100的光学仿真效果图可以参考图12。从图12可以看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100可以让更多的光线进入到边缘区域,进而使得边缘暗影能够减弱或消除。
96.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97.另外,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98.再者,在本技术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
99.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100.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