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对焦镜头和摄像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51953发布日期:2023-03-15 01:09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内对焦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以及一第五透镜,其中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以及所述第五透镜沿一光轴方向从物侧向像侧依次相互间隔地排布,并且至少一所述的透镜可沿所述光轴方向移动被设置为一可移动透镜(组),所述内对焦镜头的焦距为f,所述可移动透镜(组)的焦距为f
m
,设所述第n个透镜的焦距为fn,所述第n透镜靠近物方的曲率半径为r
lns1
,所述第n透镜靠近物方的曲率半径为r
lns2
,所述可移动透镜(组)的最大行程为afd
max
,其满足以下条件:0.8<f
m
/f<2.9;|∑fn|/f>1.6;1.84<∑r
lns1
/r
lns2
<8;0.04<afd
max
<0.11,并且所述可移动透镜(组)提供正光焦度,当物距变化时,通过调整所述可移动透镜(组),以使得所述内对焦镜头对应的像空间位置不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对焦镜头,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对焦镜头,其中所述第五透镜具有负光焦度,且所述第五透镜采用m型镜片的形状。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对焦镜头,其中设所述第n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n,所述内对焦镜头的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为ttl,像面的半像高为imgh,通过移动所述可移动透镜(组)实现对焦,对于变化的间隙位置,从物方至像方第n个变化的间隙为stn,其满足以下条件:0.05<ct1/ttl
主物距
<0.25;ttl
最小物距-ttl
最大物距
<0.085;0.6<ttl
主物距
/(2*imgh)<0.8;stn≥0.18。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对焦镜头,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的所述像侧面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的所述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对焦镜头,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的所述像侧面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的所述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对焦镜头,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的所述像侧面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所述第四透镜的所述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内对焦镜头,其中所述第三透镜为所述可移动透镜。9.根据权利要求5或7所述的内对焦镜头,其中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以及所述
第三透镜被组成所述可移动透镜组。10.根据权利要求5至7任一所述的内对焦镜头,其中所述内对焦镜头的各所述透镜的非球面曲线方程式表示如下:其中:x为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其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交点切面的相对距离;y为非球面曲线上的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r为曲率半径;k为锥面系数;ai为第i阶非球面系数。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内对焦镜头,其中所述可移动透镜(组)在任意有效位置时,其与相对的相邻群组的间隙均>0.18mm。12.一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内对焦镜头;一感光组件,其中所述内对焦镜头被设置于所述感光组件;以及至少一内对焦马达,其中所述内对焦镜头包括: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以及一第五透镜,其中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以及所述第五透镜沿一光轴方向从物侧向像侧依次相互间隔地排布,并且至少一所述的透镜可沿所述光轴方向移动被设置为一可移动透镜(组),所述可移动透镜(组)与所述内对焦马达相传动地连接,所述内对焦镜头的焦距为f,所述可移动透镜(组)的焦距为f
m
,设所述第n个透镜的焦距为fn,所述第n透镜靠近物方的曲率半径为r
lns1
,所述第n透镜靠近物方的曲率半径为r
lns2
,所述可移动透镜(组)的最大行程为afd
max
,其满足以下条件:0.8<f
m
/f<2.9;|∑fn|/f>1.6;1.84<∑r
lns1
/r
lns2
<8;0.04<afd
max
<0.11,并且所述可移动透镜(组)提供正光焦度,当物距变化时,由所述内对焦马达驱动所述可移动透镜(组)沿光轴方向移动,以使得所述内对焦镜头对应的像空间位置不变。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五透镜具有负光焦度,且所述第五透镜采用m型镜片的形状。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摄像模组,其中设所述第n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n,所述内对焦镜头的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为ttl,像面的半像高为imgh,通过移动所述可移动透镜(组)实现对焦,对于变化的间隙位置,从物方至像方第n个变化的间隙为stn,其满足以下条件:0.05<ct1/ttl
主物距
<0.25;ttl
最小物距-ttl
最大物距
<0.085;0.6<ttl
主物距
/(2*imgh)<0.8;stn≥0.18。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的所述像侧面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凸
面,所述第四透镜的所述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的所述像侧面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的所述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的所述像侧面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所述第四透镜的所述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19.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三透镜为所述可移动透镜。20.根据权利要求16或18所述的内对焦镜头,其中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以及所述第三透镜被组成所述可移动透镜组。21.根据权利要求16至18任一所述的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内对焦镜头的各所述透镜的非球面曲线方程式表示如下:其中:x为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其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交点切面的相对距离;y为非球面曲线上的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r为曲率半径;k为锥面系数;ai为第i阶非球面系数。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可移动透镜(组)在任意有效位置时,其与相对的相邻群组的间隙均>0.18mm。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内对焦镜头和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内对焦镜头包括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一第五透镜,其中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以及所述第五透镜沿一光轴方向从物侧向像侧依次相互间隔地排布,并且至少一所述的透镜可沿所述光轴方向移动被设置为一可移动透镜(组),并且所述可移动透镜(组)提供正光焦度,当物距变化时,通过调整所述可移动透镜(组),以使得所述内对焦镜头对应的像空间位置不变。不变。不变。


技术研发人员:郭美杉 田中武彦 刘佳 朱师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09
技术公布日:2023/3/14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