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90988发布日期:2023-03-17 20:11阅读:59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技术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3.目前,手机lcd液晶面板由于成本低,使其在手机市场中仍占据低端的主要市场,前置摄像头是目前手机的标配。现有的前置摄像头通常有3种对应打孔方式:

、通孔屏,lcd的通孔方案是将lcd面板、偏光板、背光一起打穿,这样使得从玻璃到模组的工艺都变得较为复杂。

、带液晶的盲孔屏,这种结构无需要在屏幕上完全钻出物理孔,只需要在背光层和tft lcd显示屏上的偏光片层打孔,阵列玻璃和彩膜玻璃基板不需要钻孔,但要在孔的部位进行mask阻隔,不制作图形,有孔部分的液晶也留在面板中。

、无液晶的盲孔屏,这种结构与“带液晶的盲孔屏”几乎相似,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面板层中是否存在液晶,无液晶的盲孔屏去掉了孔区域中的液晶,但需要额外的封装工艺来阻隔液晶。相较于通孔屏,无液晶的盲孔屏和带液晶的盲孔屏无需在阵列玻璃和彩膜玻璃基板上钻孔,从而大大降低玻璃到模组的工艺复杂程度,而无液晶的盲孔屏和带液晶的盲孔屏相比较,带液晶的盲孔屏在美观和成本上具有优势,成为液晶面板打孔设计的主流。
4.然而,相关技术中的盲孔屏,当盲孔位置周围受压时,容易出现发黄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液晶面板的盲孔位置在受压时容易出现发黄现象的问题。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6.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与所述阵列基板对盒设置的对置基板、设置在所述阵列基板和所述对置基板之间的液晶层,以及设置在所述阵列基板和所述对置基板之间的支撑结构,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盲孔区以及设置在所述显示区和所述盲孔区之间的过渡区,所述支撑结构设置在所述过渡区。
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多个在所述过渡区内围绕所述盲孔区设置的隔垫物,且多个所述隔垫物中的至少部分隔垫物的高度不一。
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多个在所述过渡区内围绕所述盲孔区设置的隔垫物,多个所述隔垫物的高度沿所述过渡区指向盲孔区的边缘的方向依次递减。
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垫物设置在所述对置基板靠近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多个所述隔垫物中的一部分隔垫物包括多个环绕所述盲孔区设置的柱状隔垫物,多个所述隔垫物中的另一部分隔垫物包括多个环绕所述盲孔区设置的条状隔垫物。
1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条状隔垫物距离所述阵列基板的距离,小于所述柱状隔垫物距离所述阵列基板的距离。
1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相邻两条状隔垫物之间的最短距离,小于所述相
邻两个柱状隔垫物之间的最短距离。
1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对置基板上设置遮光层,所述遮光层在所述对置基板的正投影覆盖所述过渡区。
1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遮光层靠近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设置有垫层,所述垫层在所述对置基板的正投影和所述条状隔垫物在所述对置基板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1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阵列基板包括第一衬底基板、薄膜晶体管、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薄膜晶体管设置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且位于所述显示区,所述薄膜晶体管包括栅极、有源层、源极和漏极,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漏极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相对设置;
15.所述阵列基板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的栅线和数据线,栅线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数据线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源极连接,所述栅线延伸至所述过渡区并在所述过渡区形成第一金属走线层,所述数据线延伸至所述过渡区并在所述过渡区形成第二金属走线层。
1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阵列基板还包括栅极绝缘层和钝化层,所述栅极绝缘层设置在所述栅极和所述源极、所述漏极之间,所述层间绝缘层设置在所述源极、所述漏极和所述第一电极之间,所述钝化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1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对置基板为彩膜基板,所述彩膜基板包括第二衬底基板和设置在第二衬底基板上的色阻单元,所述色阻单元位于所述显示区。
1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取向层和第二取向层,所述第一取向层设置在所述阵列基板的靠近所述液晶层的一侧,所述第二取向层设置在所述彩膜基板的靠近所述液晶层的一侧。
1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取向层设置在所述钝化层和第二电极上,彩膜基板还包括平坦层,所述平坦层覆盖所述色阻单元和所述第二衬底基板,所述第二取向层设置在所述平坦层上。
20.本技术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根据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
21.本技术实施例有益效果:
2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位于显示区和盲孔区之间过渡区设置支撑结构,支撑结构能够为显示面板中盲孔区周围的液晶层的盒厚提供支撑。相关技术中的显示面板,在盲孔位置无隔垫物,故而当盲孔位置周围受压时,盲孔周围的液晶会集中于距离盲孔最近一圈的像素区,从而造成显示面板发黄的问题。而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其支撑结构能够为显示面板中盲孔区周围的液晶层的盒厚提供支撑,即便在盲孔位置受压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盲孔周围液晶层的盒厚发生变化,从而避免液晶的排布发生变化,进而解决出现周边发黄等问题,保证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另外,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可应用于显示装置,从而可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品质。
23.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或方法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实施例。
2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主视图;
26.图2为图1的b处的放大图;
27.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
2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a-a向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基于本技术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0.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100。显示面板100包括阵列基板101、与阵列基板101对盒设置的对置基板102、设置在阵列基板101和对置基板102之间的液晶层103,以及设置在阵列基板101和对置基板102之间的支撑结构140。显示面板100包括显示区110、盲孔区120以及设置在显示区110和盲孔区120之间的过渡区130,支撑结构140设置在过渡区130。需要说明的是,支撑结构140可设置在阵列基板101上,且支撑结构140在阵列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位于过渡区130,支撑结构140也可设置在对置基板102上,支撑结构140在对置基板102上的正投影位于过渡区130。
3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在阵列基板101和对置基板102之间且位于过渡区130设置支撑结构140,支撑结构140能够为显示面板100中盲孔区周围的液晶层的盒厚提供支撑。相关技术中的显示面板,在盲孔位置无隔垫物,故而当盲孔位置周围受压时,盲孔周围的液晶会集中于距离盲孔最近一圈的像素区,从而造成显示面板发黄的问题。而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100,其支撑结构140能够为显示面板中盲孔区120周围的液晶层的盒厚提供支撑,即便在盲孔位置受压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盲孔周围液晶层的盒厚发生变化,从而避免液晶的排布发生变化,进而解决出现周边发黄等问题,继而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品质。
32.需要说明的是,相关技术中,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110内设置有主隔垫物111和副隔垫物112,其中,主隔垫物111通常为支撑柱形式,称为主支撑柱(main-ps),相应的,副隔垫物112也可设置为支撑柱形式,称为副支撑柱(sub-ps),副隔垫物112的高度小于主隔垫物111的高度。本技术实施例主要涉及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110和盲孔区120之间的过渡区130中支撑结构的设计。
3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支撑结构140包括多个在过渡区130内围绕盲孔区120设置的隔垫物141,且多个隔垫物141中的至少部分隔垫物的高度不一,这样,多个隔垫物141能够为盲孔周围的盒厚提供多级支撑,即多个隔垫物141在盲孔周围受到不同压力下均能提供支撑,避免盲孔周围受压后液晶层存在盒厚差,尽可能保证盒厚以及液晶
层排布的均匀性,从而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品质。其中,隔垫物141的高度是指隔垫物141在显示面板100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后文中的隔垫物141的高度也均做此理解)。
34.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隔垫物141在过渡区130内可按一定规则排列,具体地,如图2所示,多个隔垫物141在过渡区130内围绕盲孔区120环形阵列排布,以在过渡区130内形成围绕盲孔区120设置的多个隔垫环,各隔垫环的半径不同,各隔垫环呈同心布置,且多个隔垫环中的至少部分隔垫环的高度不一,这样,多个隔垫环能够为盲孔周围的盒厚提供多级支撑,即多个隔垫环在盲孔周围受到不同压力下均能提供支撑,避免盲孔周围受压后液晶层存在盒厚差,尽可能保证盒厚以及液晶层排布的均匀性,从而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品质。其中,隔垫环的高度是指组成该隔垫环的隔垫物在显示面板100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后文中的隔垫环的高度也均做此理解)。
35.示例性地,多个隔垫环包含高低不同的两种隔垫环,分别记为第一隔垫环和第二隔垫环,第二隔垫环高于第一隔垫环,第一隔垫环和第二隔垫环在过渡区130指向盲孔区120的边缘的方向上排列,由此第一隔垫环和第二隔垫环在盲孔周围受压时提供2级支撑,尽可能保证盒厚以及液晶层排布的均匀性,避免发黄现象的发生,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品质。
36.示例性地,第一隔垫环和第二隔垫环在过渡区130指向盲孔区120的边缘的方向上间隔交替排列,由此,第二隔垫环和第一隔垫环先后在盲孔周围提供支撑,尽可能保证盒厚以及液晶层排布的均匀性,避免发黄现象的发生。
37.示例性地,多个第一隔垫环在过渡区130指向盲孔区120的边缘的方向上间隔排列,第二隔垫环围绕在多个第一隔垫环的外部,由此,第二隔垫环和第一隔垫环能够在盲孔周围受压时提供2级逐步支撑,尽可能保证盒厚以及液晶层排布的均匀性,避免发黄现象的发生,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品质,此外,第一隔垫环虽低于第二隔垫环,但分布较密,可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抗压能力。
3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撑结构140包括多个在过渡区130内围绕盲孔区120设置的隔垫物141,多个隔垫物141的高度沿过渡区130指向盲孔区120的边缘的方向依次递减,由此,多个隔垫物141能够在盲孔周围受压时提供由外到内的多级逐步支撑,尽可能保证盒厚以及液晶层排布的均匀性,避免发黄现象的发生,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品质。
3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隔垫物141中的一部分隔垫物141包括多个环绕盲孔区120设置的柱状隔垫物1411,多个隔垫物141中的另一部分隔垫物141包括多个环绕盲孔区120设置的多个条状隔垫物1412。
4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多个隔垫物141在过渡区130内围绕盲孔区120环形阵列排布,以在过渡区130内形成围绕盲孔区120设置的多个隔垫环,各隔垫环的半径不同,各隔垫环呈同心布置,其中,由多个条状隔垫物1412在过渡区130围绕盲孔区120环形阵列排布形成的隔垫环为一个,记为第三隔垫环,其余隔垫环均记为第四隔垫环,且均由多个柱状隔垫物1411在过渡区130围绕盲孔区120环形阵列排布形成,第三隔垫环围绕在多个第四隔垫环的外部,条状隔垫物1412高于柱状隔垫物1411。条状隔垫物1412相较于柱状隔垫物1411的抗压面积较大,因此,由多个条状隔垫物1412构成的第三隔垫环的抗压抗变形能力较强,由多个柱状隔垫物1411构成的第四隔垫环和由多个条状隔垫物1412构成的第三隔垫环可提供有效支撑,从而可有效保证盒厚以及液晶层排布的均匀性,避免发黄现象的
发生,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品质。
41.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第三隔垫环的数量为一个,第四隔垫环的数量为四个,其中,第三隔垫环内相邻两条状隔垫物1412的间距相等,第四隔垫环内相邻两柱状隔垫环1411的间距相等,四个第四隔垫环的直径沿过渡区130指向盲孔区120的边缘的方向依次递减,且在四个直径不同的第四隔垫环之间,直径小的第四隔垫环内相邻的两个柱状隔垫物1412的间距小。
42.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隔垫物141可设置在对置基板102靠近阵列基板101的一侧。
4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条状隔垫物1412距离阵列基板101的距离,小于柱状隔垫物1411距离阵列基板101的距离,由此,条状隔垫物1412和柱状隔垫物1411可在盲孔周围受压时提供多级支撑,尽可能保证盒厚以及液晶层排布的均匀性,避免发黄现象的发生,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品质。
4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条状隔垫物1412之间的最短距离,小于相邻两个柱状隔垫物1411之间的最短距离,由此,可增加盲孔周围的支撑密度,防止盲孔边界偏黄的问题。
4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对置基板102上设置遮光层142,遮光层142在对置基板102上的正投影覆盖过渡区130,利用遮光层142能够遮挡背光源发出的光,从而避免显示面板100中的显示区110和盲孔区120之间的过渡区130出现漏光现象。
4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在遮光层142靠近阵列基板101的一侧设置有垫层143,垫层143可为色阻,色阻可为红色光阻、绿色光阻、蓝色光阻中的任意一种,垫层143在对置基板102的正投影和支撑结构140的部分隔垫物141在对置基板102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由此,垫层143可将支撑结构140中的部分隔垫物141垫高。另外,在实现过渡区110内的至少部分隔垫物141的高度不一的同时,不引入新的层(盲孔区120的层结构与显示区100的层结构相同),从而使得简化制作工艺。
47.在一些实施例中,垫层143在对置基板102上的正投影与条状隔垫物1412在对置基板102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进一步地,条状隔垫物1412在对置基板102上的正投影位于垫层143在对置基板102上的正投影内。由此可垫高条状隔垫物1412,增大柱状隔垫物1411和条状隔垫物1412之间的高度差,这样,只有当盲孔周围受到足够的外力作用使条状隔垫物1412发生变形不足以提供支撑时,柱状隔垫物1411才开始提供支撑,从而可提高盲孔周围的抗压能力,有效保证盒厚以及液晶层排布的均匀性,避免发黄现象的发生,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品质。
4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柱状隔垫物1411之间的间距为60um~100um,相邻两条状隔垫物1412之间的距离为40um~60um,相邻两个条状隔垫物1412之间的间距小于相邻两个柱状隔垫物1411之间的间距,可以增强盲孔边缘的支撑密度,防止盲孔边界偏黄的问题。
4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条状隔垫物1412的长
×
宽为50um
×
10um,垫层143的宽度在10~20um,柱状隔垫物1411的尺寸与显示区110的主隔垫物111尺寸一致,需要理解的是,这里的尺寸包括高度。
5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阵列基板101包括第一衬底基板1011、
薄膜晶体管1012、第一电极1013和第二电极104,薄膜晶体管1012设置在第一衬底基板1011上且位于显示区110,薄膜晶体管1012包括栅极1012-1、有源层1012-2、源极1012-3和漏极1012-4,第一电极1013与漏极1012-4连接,第二电极104和第一电极1013相对设置;阵列基板101还包括位于显示区110的栅线和数据线,栅线与薄膜晶体管1012的栅极1012-1连接,数据线与薄膜晶体管1012的源极1012-3连接,栅线延伸至过渡区130并在过渡区130形成第一金属走线层1014,数据线延伸至过渡区130并在过渡区130形成第二金属走线层1015。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电极1013为像素电极,第二电极104为公共电极。
5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阵列基板101还包括栅极绝缘层1016和钝化层1017,栅极绝缘层1016设置在栅极1012-1和源极1012-3、漏极1012-4之间,栅极绝缘层1016延伸至过渡区130并位于第一金属走线层1014和第二金属走线层1015之间,钝化层1017设置在第一电极1013和第二电极104之间。需要说明的是,薄膜晶体管1012可为底栅型,栅极1012-1设置在第一衬底基板1011上,有源层1012-2设置在栅极绝缘层1016的远离栅极1012-1的一侧。当然,此薄膜晶体管也可为顶栅型,栅极1012-1设置在有源层1012-2的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011的一侧。
5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对置基板102可为彩膜基板,彩膜基板包括第二衬底基板1021和设置在第二衬底基板1021上的色阻单元1022,色阻单元1022位于显示区110,色阻单元1022可包括第一颜色光阻、第二颜色光阻和第三颜色光阻,第一颜色光阻可为红色光阻,第二颜色光阻可为绿色光阻,第三颜色光阻可为蓝色光阻,在相邻的两个颜色光阻之间可设置黑矩阵1023,以防止混色。
5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一取向层105和第二取向层106,第一取向层105设置在阵列基板101的靠近液晶层103的一侧,第二取向层106设置在彩膜基板的靠近液晶层103的一侧,第一取向层105和第二取向层106配合控制液晶层103的初始阵列方向。
5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取向层105设置在钝化层1017和第二电极104上,彩膜基板还包括平坦层1024,平坦层1024覆盖色阻单元1022和第二衬底基板1021,第二取向层106设置在平坦层1024上,利用钝化层1017可使阵列基板的表面更平整,同时方便第一取向层105的形成,平坦层1024覆盖色阻单元1022和第二衬底基板1021,可使彩膜基板的表面更平整且起到保护色阻单元1022的作用。
55.在一些实施例中,钝化层1017为pvx保护层,平坦层1024为oc保护层。
56.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意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100。
5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其显示面板100在阵列基板101和对置基板102之间且位于过渡区130设置支撑结构140,支撑结构140能够为显示面板100中盲孔区周围的液晶层的盒厚提供支撑。即便在盲孔位置受压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盲孔周围液晶层的盒厚发生变化,从而避免液晶的排布发生变化,进而解决出现周边发黄等问题,继而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品质。
5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背光模组,背光模组位于显示面板100的背部。
5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摄像组件,摄像组件位于显示面板100
和背光模组之间,且摄像组件与盲孔区120对位设置。
6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61.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相关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6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