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摄像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学系统、取像模组、电子设备及载具。
背景技术:2.随着摄像技术的迅速发展,摄像镜头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行车记录仪等电子设备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中,广角镜头具备足够大的拍摄范围,应用于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中时能够满足大范围拍摄的需求,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广角镜头应用于行车记录仪等车载电子设备中时还有利于提升行车的安全性。然而,目前的摄像镜头视场角还有待提升,难以满足大范围拍摄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的摄像镜头视场角还有待提升的问题,提供一种光学系统、取像模组、电子设备及载具。
4.一种光学系统,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5.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6.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7.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8.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9.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10.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11.且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12.70deg≤fov/fno≤72deg;
13.其中,fov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最大视场角,fno为所述光学系统的光圈数。
14.上述光学系统,第一透镜的凸凹面型配合负屈折力,有利于大角度光线入射光学系统,从而有利于实现广角特性。第二透镜的凹凸面型配合负屈折力有利于使得经过第一透镜的大角度光线平缓的射入第二透镜,从而减小光线损失,并抑制像差的产生。第三透镜的正屈折力配合双凸面型有利于汇聚光束,使光线充分进入第四透镜中。第四透镜的正屈折力配合双凸面型有利于收缩经第三透镜的光线,从而有利于缩短光学系统的总长,使得光学系统的结构更加紧凑。第五透镜的双凹面型配合负屈折力有利于校正光学系统的色差,提高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第六透镜的凸凹面型配合正屈折力有利于光线经过最后一
透镜后以合理的角度射入成像面,有利于合理配置光学系统的主光线入射角,从而抑制光学系统的畸变。
15.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光学系统的最大视场角与光圈数的比值,有利于兼顾广角特性与大光圈特性的实现,使得光学系统在满足大范围拍摄需求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充足的进光量,从而在弱光环境下也能够具备良好的成像质量。低于上述条件式的下限,光学系统的视场角和光圈过小,难以实现广角特性和大光圈特性;高于上述条件式的上限,光学系统的视场角及光圈过大,容易产生严重的场曲等像差,不利于成像质量的提升。
16.在其中一个关系式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17.17deg/mm≤fov/f≤19deg/mm;
18.其中,fov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最大视场角,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光学系统的最大视场角和有效焦距的比值,有利于光学系统实现广角特性,从而有效提升画面的取景面积,有利于提升用户的拍摄体验,同时也能够使得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不会过短,从而使得光学系统的敏感性不会过高,进而有利于降低光学系统的加工难度,提升光学系统的生产良率。低于上述条件式的下限,光学系统的视场角不足,难以实现广角拍摄,导致取景面积减小。超过上述条件式的上限,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过短,导致光学系统的设计过于敏感,不利于光学系统的生产。具备上述屈折力与面型特征并满足上述条件式,光学系统能够实现小型化设计和广角特性,且生产良率高。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0020]-5≤f1/at1≤-4;
[0021]
其中,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at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与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隔的比值,配合第一透镜的负屈折力,有利于扩大光学系统的视场角,实现广角特性;同时也有利于降低光学系统的敏感性,从而有利于光学系统的生产;另外还有利于缩短光学系统的总长,实现小型化设计。超过上述条件式的上限,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隔过小,导致光学系统敏感性增加,不利于光学系统的生产;低于上述条件式的下限,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过长,不利于抓住大角度光线进入光学系统,从而不利于光学系统的广角化和小型化。
[002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胶合,且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0023]
3.5≤f45/f≤6.5;
[0024]
其中,f45为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的组合焦距。设置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与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组成胶合结构有利校正光学系统的像散;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胶合并满足上述条件式时,有利于抑制边缘像差、场曲等像差的产生,有利于提升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超过上述条件式的上限,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形成的胶合透镜组的屈折力过小,易产生严重的边缘像差,不利于高像质成像;低于上述条件式的下限,胶合透镜组的屈折力过强,容易导致胶合透镜组的场曲变大,成像不清晰。
[002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0026]
3≤r61/sag61≤7;
[0027]
其中,r61为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sag61为所述第六透镜
的物侧面于最大有效口径处的矢高,即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与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最大有效口径处于光轴方向上的距离。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第六透镜的物侧面曲率半径与矢高的比值,有利于第六透镜校正物侧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产生的场曲,从而提升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同时也有利于第六透镜的加工成型。低于上述条件式的下限,第六透镜的物侧面面型过弯,导致敏感度增大,不利于第六透镜的加工成型,同时容易导致光学系统的场曲增大;超过上述条件式的上限,第六透镜的物侧面面型过平,增加鬼影产生的风险,影响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
[002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0029]
5≤|f2/f|≤10.5;
[0030]
其中,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第二透镜在光学系统中的屈折力占比,使得第二透镜的负屈折力有利于校正光学系统的像差,提高成像质量。超过上述关系式的范围,第二透镜的屈折力过强或过弱,不利光学系统像差的校正,导致成像品质降低,影响成像效果。
[003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0032]
8≤ttl/ct3≤10;
[0033]
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即所述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ct3为所述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即所述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与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的比值,有利于缩短光学系统的总长,实现小型化设计,同时也有利于第三透镜的组装和生产。超过上述条件式的上限,光学系统的总长过大,不利于小型化设计的实现。低于上述条件式的下限,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过大,不利于第三透镜的组装和生产。
[0034]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0035]
39≤fov/cra≤41;
[0036]
其中,cra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上的最大主光线入射角。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光学系统的最大视场角与最大主光线入射角的比值,有利于光学系统实现广角特性,满足大范围拍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减小成像面上的主光线入射角度,使得光学系统更容易与感光元件配合,提升感光性能,实现大广角高像素拍摄效果,另外也有利于提升光学系统的相对照度。
[0037]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0038]
2≤ttl/(imgh*2)≤3.5;
[0039]
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mgh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与像高,有利于光学系统实现广角特性,同时有利于缩短光学系统的总长,实现小型化设计,另外也有利于提升光学系统的相对照度。超过上述条件式的上限,光学系统的总长过大,不利于实现小型化设计。低于上述条件式的下限,光学系统的像高过大,边缘光线太弱,从而使得光学系统容易产生暗角,且使得光学系统的相对照度低。
[0040]
一种取像模组,包括感光元件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光学系统,所述感光元件设置于所述光学系统的像侧。在所述取像模组中采用上述光学系统,能够实现小型化设计、广角特性以及大光圈特性。
[0041]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以及上述的取像模组,所述取像模组设置于所述壳体。在所述电子设备中采用上述取像模组,电子设备能够实现便携式设计、广角特性和大光圈特性。
[0042]
一种载具,包括安装件以及上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设置于所述安装件。在所述载具中采用上述电子设备,电子设备能够实现便携式设计,有利于电子设备在载具上的应用,同时电子设备具备广角特性和大光圈特性,能够提升载具的行驶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43]
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44]
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及畸变图;
[0045]
图3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46]
图4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及畸变图;
[0047]
图5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48]
图6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及畸变图;
[0049]
图7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50]
图8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及畸变图;
[0051]
图9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52]
图10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及畸变图;
[0053]
图1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取像模组的示意图;
[0054]
图1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0055]
图1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载具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6]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57]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58]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59]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
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60]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61]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62]
请参见图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0沿光轴110由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以及第六透镜l6。具体地,第一透镜l1包括物侧面s1及像侧面s2,第二透镜l2包括物侧面s3及像侧面s4,第三透镜l3包括物侧面s5及像侧面s6,第四透镜l4包括物侧面s7及像侧面s8,第五透镜l5包括物侧面s9及像侧面s10,第六透镜l6包括物侧面s11及像侧面s12。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以及第六透镜l6同轴设置,光学系统100中各透镜共同的轴线即为光学系统100的光轴110。
[0063]
其中,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第一透镜l1的凸凹面型配合负屈折力,有利于大角度光线入射光学系统100,从而有利于实现广角特性。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像侧面s4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凹凸面型配合负屈折力有利于使得经过第一透镜l1的大角度光线平缓的射入第二透镜l2,从而减小光线损失,并抑制像差的产生。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像侧面s6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正屈折力配合双凸面型有利于汇聚光束,使光线充分进入第四透镜l4中。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像侧面s8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正屈折力配合双凸面型有利于收缩经第三透镜l3的光线,从而有利于缩短光学系统100的总长,使得光学系统100的结构更加紧凑。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第五透镜l50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像侧面s10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的双凹面型配合负屈折力有利于校正光学系统100的色差,提高光学系统100的成像质量。第六透镜l6具有正屈折力,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像侧面s12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第六透镜l6的凸凹面型配合正屈折力有利于光线经过最后一透镜后以合理的角度射入成像面,有利于合理配置光学系统100的主光线入射角,从而抑制光学系统100的畸变。
[0064]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胶合,有利于消除系统色差并校正系统球差,从而提高系统分辨率,实现高像素拍摄。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描述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胶合,仅是描述了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的相对位置,可以理解为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与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相抵,换言之,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之间
的空气间隔为0,而非限定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的胶合工艺。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通过光学胶胶合,或通过外部固定结构等其他方式相抵,均在本技术描述的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胶合的范围内。
[0065]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0还包括位于第六透镜l6像侧的成像面s17,入射光经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以及第六透镜l6调节后能够成像于成像面s17。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0还设置有光阑sto,光阑sto可设置于第三透镜l3及第四透镜l4之间,则第三透镜l3的正屈折力及第四透镜l4的正屈折力能够与光阑的位置相配合,第三透镜l3能在使光线充分收入光阑sto,第四透镜l4能够收缩经光阑的光束,有利于光学系统100的小型化设计。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0还包括设置于第六透镜l6像侧的红外滤光片l7。红外滤光片l7可为红外截止滤光片,用于滤除干扰光,防止干扰光到达光学系统100的成像面s17而影响正常成像。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0还包括设置于第六透镜l6像侧的保护玻璃l8。保护玻璃l8可设置于红外滤光片l7与成像面s17之间,用于保护设置于成像面s17处的感光元件。
[0066]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0的各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非球面结构的采用能够提高透镜设计的灵活性,并有效地校正球差,改善成像质量。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0的各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也可以均为球面。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仅是对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举例,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0中各透镜的表面可以是非球面或球面的任意组合。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与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与像侧面均为非球面,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与像侧面均为球面。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与像侧面s2设置为非球面,有利于增加透镜设计的自由度,从而有利于压缩光学系统100的头部口径。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与像侧面s12设置为非球面,有利于增加透镜设计的自由度,从而有效抑制光学系统100的畸变。
[0067]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0中的各透镜的材质可以均为玻璃或均为塑料。采用塑料材质的透镜能够减少光学系统100的重量并降低生产成本,配合光学系统100的小尺寸以实现光学系统100的轻薄化设计。而采用玻璃材质的透镜使光学系统100具备优良的光学性能以及较高的耐温性能。需要注意的是,光学系统100中各透镜的材质也可以为玻璃和塑料的任意组合,并不一定要是均为玻璃或均为塑料。
[0068]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透镜l1并不意味着只存在一片透镜,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中也可以存在两片或多片透镜,两片或多片透镜能够形成胶合透镜,胶合透镜最靠近物侧的表面可视为物侧面s1,最靠近像侧的表面可视为像侧面s2。或者,第一透镜l1中的各透镜之间并不形成胶合透镜,但各透镜之间的距离相对固定,此时最靠近物侧的透镜的物侧面为物侧面s1,最靠近像侧的透镜的像侧面为像侧面s2。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的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或第六透镜l6中的透镜数量也可大于或等于两片,且任意相邻透镜之间可以形成胶合透镜,也可以为非胶合透镜。
[0069]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0满足条件式:70deg≤fov/fno≤72deg;其中,fov为光学系统100的最大视场角,fno为光学系统100的光圈数。具体地,fov/fno可以为:70.057、70.103、70.155、70.287、70.336、70.415、70.528、70.695、70.733或70.968,数值单位为deg。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光学系统100的最大视场角与光圈数的比值,有利于兼顾广角特性与大光圈特性的实现,使得光学系统100在满足大范围拍摄需求的
同时也能够获得充足的进光量,从而在弱光环境下也能够具备良好的成像质量。低于上述条件式的下限,光学系统100的视场角和光圈过小,难以实现广角特性和大光圈特性;高于上述条件式的上限,光学系统100的视场角及光圈过大,容易产生严重的场曲等像差,不利于成像质量的提升。
[0070]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0满足条件式:17deg/mm≤fov/f≤19deg/mm;其中,fov为光学系统100的最大视场角,f为光学系统100的有效焦距。具体地,fov/f可以为:18.330、18.331、18.332或18.333,数值单位为deg/mm。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光学系统100的最大视场角和有效焦距的比值,有利于光学系统100实现广角特性,从而有效提升画面的取景面积,有利于提升用户的拍摄体验,同时也能够使得光学系统100的有效焦距不会过短,从而使得光学系统100的敏感性不会过高,进而有利于降低光学系统100的加工难度,提升光学系统100的生产良率。低于上述条件式的下限,光学系统100的视场角不足,难以实现广角拍摄,导致取景面积减小。超过上述条件式的上限,光学系统100的有效焦距过短,导致光学系统100的设计过于敏感,不利于光学系统100的生产。
[0071]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0满足条件式:-5≤f1/at1≤-4;其中,f1为第一透镜l1的有效焦距,at1为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至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光轴110上的距离。具体地,f1/at1可以为:-4.652、-4.638、-4.599、-4.555、-4.477、-4.438、-4.384、-4.301、-4.295或-4.289。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第一透镜l1的有效焦距与第一透镜l1及第二透镜l2之间的空气间隔的比值,配合第一透镜l1的负屈折力,有利于扩大光学系统100的视场角,实现广角特性;同时也有利于降低光学系统100的敏感性,从而有利于光学系统100的生产;另外还有利于缩短光学系统100的总长,实现小型化设计。超过上述条件式的上限,第一透镜l1与第二透镜l2之间的空气间隔过小,导致光学系统100敏感性增加,不利于光学系统100的生产;低于上述条件式的下限,第一透镜l1的有效焦距过长,不利于抓住大角度光线进入光学系统100,从而不利于光学系统100的广角化和小型化。
[0072]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胶合,且光学系统100满足条件式:3.5≤f45/f≤6.5;其中,f45为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的l5组合焦距。具体地,f45/f可以为:4.333、4.555、4.603、4.671、4.883、4.928、4.997、5.015、5.112或5.164。设置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与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组成胶合结构有利校正光学系统100的像散;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胶合并满足上述条件式时,有利于抑制边缘像差、场曲等像差的产生,有利于提升光学系统100的成像质量。超过上述条件式的上限,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形成的胶合透镜组的屈折力过小,易产生严重的边缘像差,不利于高像质成像;低于上述条件式的下限,胶合透镜组的屈折力过强,容易导致胶合透镜组的场曲变大,成像不清晰。
[0073]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0满足条件式:3≤r61/sag61≤7;其中,r61为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光轴110处的曲率半径,sag61为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最大有效口径处的矢高。具体地,r61/sag61可以为:3.492、3.554、3.678、3.772、3.863、3.955、4.421、5.132、5.843或6.512。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曲率半径与矢高的比值,有利于第六透镜l6校正物侧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产生的场曲,从而提升光学系统100的成像质量;同时也有利于第六透镜l6的加工成型。低于上述条件式的下限,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面型过弯,导致敏感度增大,不利于第六透镜l6的加工成型,同时容易导致光学系统100的场曲增大;超过上述条件式的上限,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面
型过平,增加鬼影产生的风险,影响光学系统100的成像质量。
[0074]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0满足条件式:5≤|f2/f|≤10.5;其中,f2为第二透镜l2的有效焦距。具体地,|f2/f|可以为:5.115、5.553、6.234、6.874、7.025、7.934、8.555、8.796、9.105或10.305。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第二透镜l2在光学系统100中的屈折力占比,使得第二透镜l2的负屈折力有利于校正光学系统100的像差,提高成像质量。超过上述关系式的范围,第二透镜l2的屈折力过强或过弱,不利光学系统100像差的校正,导致成像品质降低,影响成像效果。
[0075]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0满足条件式:8≤ttl/ct3≤10;其中,ttl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光学系统100的成像面s17于光轴110上的距离,ct3为第三透镜l3于光轴110上的厚度。具体地,ttl/ct3可以为:8.958、8.991、9.025、9.114、9.158、9.261、9.297、9.332、9.386或9.494。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光学系统100的光学总长与第三透镜l3的中心厚度的比值,有利于缩短光学系统100的总长,实现小型化设计,同时也有利于第三透镜l3的组装和生产。超过上述条件式的上限,光学系统100的总长过大,不利于小型化设计的实现。低于上述条件式的下限,第三透镜l3的中心厚度过大,不利于第三透镜l3的组装和生产。
[0076]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0满足条件式:39≤fov/cra≤41;其中,cra为光学系统100的成像面s17上的最大主光线入射角。具体地,fov/cra可以为:39.993、39.994、39.995、39.996、39.997、39.998、39.999或40.000。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光学系统100的最大视场角与最大主光线入射角的比值,有利于光学系统100实现广角特性,满足大范围拍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减小成像面s17上的主光线入射角度,使得光学系统100更容易与感光元件配合,提升感光性能,实现大广角高像素拍摄效果,另外也有利于提升光学系统100的相对照度。
[0077]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0满足条件式:2≤ttl/(imgh*2)≤3.5;其中,ttl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光学系统100的成像面s17于光轴110上的距离,imgh为光学系统100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具体地,ttl/(imgh*2)可以为:2.914、2.918、2.920、2.925、2.936、2.944、2.961、2.965、2.977或2.982。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光学系统100的光学总长与像高,有利于光学系统100实现广角特性,同时有利于缩短光学系统100的总长,实现小型化设计,另外也有利于提升光学系统100的相对照度。超过上述条件式的上限,光学系统100的总长过大,不利于实现小型化设计。低于上述条件式的下限,光学系统100的像高过大,边缘光线太弱,从而使得光学系统100容易产生暗角,且使得光学系统100的相对照度低。
[0078]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0可以匹配具有矩形感光面的感光元件,光学系统100的成像面s17与感光元件的感光面重合。此时,光学系统100成像面s17上有效像素区域具有水平方向以及对角线方向,则fov可以理解为光学系统100对角线方向的最大视场角,imgh可以理解为光学系统100成像面s17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方向的长度的一半。
[0079]
以上的有效焦距与组合焦距数值的参考波长均为546.0740nm。
[0080]
根据上述各实施例的描述,以下提出更为具体的实施例及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0081]
第一实施例
[0082]
请参见图1和图2,图1为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0的结构示意图,光学系统10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以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图2由左至右依次为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0的纵向球差、像散及畸变的曲线图,其中像散图和畸变图的参考波长为546.0740nm,其他实施例相同。
[0083]
第一透镜l1与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与像侧面均为非球面,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与像侧面均为球面。
[0084]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
[0085]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为凹面,像侧面s4为凸面;
[0086]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
[0087]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凸面;
[0088]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凹面;
[0089]
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像侧面s12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
[0090]
需要注意的是,在本技术中,当描述透镜的一个表面于近光轴110处(该表面的中心区域)为凸面时,可理解为该透镜的该表面于光轴110附近的区域为凸面。当描述透镜的一个表面于圆周处为凹面时,可理解为该表面在靠近最大有效半径处的区域为凹面。举例而言,当该表面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且于圆周处也为凸面时,该表面由中心(该表面与光轴110的交点)至边缘方向的形状可以为纯粹的凸面;或者是先由中心的凸面形状过渡到凹面形状,随后在靠近最大有效半径处时变为凸面。此处仅为说明光轴110处与圆周处的关系而做出的示例,表面的多种形状结构(凹凸关系)并未完全体现,但其他情况可根据以上示例推导得出。
[0091]
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以及第六透镜l6的材质均为玻璃。
[0092]
进一步地,光学系统100满足条件式:fov/fno=70.955deg;其中,fov为光学系统100的最大视场角,fno为光学系统100的光圈数。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光学系统100的最大视场角与光圈数的比值,有利于兼顾广角特性与大光圈特性的实现,使得光学系统100在满足大范围拍摄需求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充足的进光量,从而在弱光环境下也能够具备良好的成像质量。
[0093]
光学系统100满足条件式:fov/f=18.330deg/mm;其中,fov为光学系统100的最大视场角,f为光学系统100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光学系统100的最大视场角和有效焦距的比值,有利于光学系统100实现广角特性,从而有效提升画面的取景面积,有利于提升用户的拍摄体验,同时也能够使得光学系统100的有效焦距不会过短,从而使得光学系统100的敏感性不会过高,进而有利于降低光学系统100的加工难度,提升光学系统100的生产良率。
[0094]
光学系统100满足条件式:f1/at1=-4.516;其中,f1为第一透镜l1的有效焦距,at1为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至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光轴110上的距离。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第一透镜l1的有效焦距与第一透镜l1及第二透镜l2之间的空气间隔的
比值,配合第一透镜l1的负屈折力,有利于扩大光学系统100的视场角,实现广角特性;同时也有利于降低光学系统100的敏感性,从而有利于光学系统100的生产;另外还有利于缩短光学系统100的总长,实现小型化设计。
[0095]
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胶合,且光学系统100满足条件式:f45/f=5.164;其中,f45为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的l5组合焦距。设置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与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组成胶合结构有利校正光学系统100的像散;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胶合并满足上述条件式时,有利于抑制边缘像差、场曲等像差的产生,有利于提升光学系统100的成像质量。
[0096]
光学系统100满足条件式:r61/sag61=3.895;其中,r61为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光轴110处的曲率半径,sag61为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最大有效口径处的矢高。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曲率半径与矢高的比值,有利于第六透镜l6校正物侧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产生的场曲,从而提升光学系统100的成像质量;同时也有利于第六透镜l6的加工成型。
[0097]
光学系统100满足条件式:|f2/f|=6.502;其中,f2为第二透镜l2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第二透镜l2在光学系统100中的屈折力占比,使得第二透镜l2的负屈折力有利于校正光学系统100的像差,提高成像质量。
[0098]
光学系统100满足条件式:ttl/ct3=9.146;其中,ttl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光学系统100的成像面s17于光轴110上的距离,ct3为第三透镜l3于光轴110上的厚度。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光学系统100的光学总长与第三透镜l3的中心厚度的比值,有利于缩短光学系统100的总长,实现小型化设计,同时也有利于第三透镜l3的组装和生产。
[0099]
光学系统100满足条件式:fov/cra=39.993;其中,cra为光学系统100的成像面s17上的最大主光线入射角。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光学系统100的最大视场角与最大主光线入射角的比值,有利于光学系统100实现广角特性,满足大范围拍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减小成像面s17上的主光线入射角度,使得光学系统100更容易与感光元件配合,提升感光性能,实现大广角高像素拍摄效果,另外也有利于提升光学系统100的相对照度。
[0100]
光学系统100满足条件式:ttl/(imgh*2)=2.921;其中,ttl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光学系统100的成像面s17于光轴110上的距离,imgh为光学系统100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光学系统100的光学总长与像高,有利于光学系统100实现广角特性,同时有利于缩短光学系统100的总长,实现小型化设计,另外也有利于提升光学系统100的相对照度。
[0101]
另外,光学系统100的各项参数由表1给出。其中,由物面(图未示出)至成像面s17的各元件依次按照表1从上至下的各元件的顺序排列。表1中的y半径为相应面序号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于光轴110处的曲率半径。面序号s1和面序号s2分别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即同一透镜中,面序号较小的表面为物侧面,面序号较大的表面为像侧面。第一透镜l1的“厚度”参数列中的第一个数值为该透镜于光轴110上的厚度,第二个数值为该透镜的像侧面至像侧方向的后一表面于光轴110上的距离。
[0102]
需要注意的是,在该实施例及以下各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0也可不设置红外滤光片l7和保护玻璃l8,但此时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2至成像面s17的距离保持不变。
[0103]
在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0的有效焦距f=6mm,最大视场角fov=109.98deg,光圈数fno=1.55。光学系统100具备广角特性,也具备大光圈特性,在弱光环境下也能够具备良好的成像质量,同时还能够满足小型化设计的需求。
[0104]
且各透镜的焦距的参考波长为546.0740nm,各透镜的折射率和阿贝数的参考波长均为587.5618nm,其他实施例也相同。
[0105]
表1
[0106][0107]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l1与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或像侧面的非球面系数由表2给出。其中,面序号从s1、s2、s11、s12分别表示像侧面或物侧面s1、s2、s11、s12。而从上到下的k-a20分别表示非球面系数的类型,其中,k表示圆锥系数,a4表示四次非球面系数,a6表示六次非球面系数,a8表示八次非球面系数,以此类推。另外,非球面系数公式如下:
[0108][0109]
其中,z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与表面顶点相切的平面的距离,r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光轴110的距离,c为非球面顶点的曲率,k为圆锥系数,ai为非球面面型公式中与第i项高次项相对应的系数。
[0110]
表2
[0111]
面序号s1s2s11s12k-3.296e+00-1.655e+00-4.256e+007.404e+00a4-2.487e-03-9.901e-037.432e-04-4.045e-03a6-3.149e-04-7.593e-041.280e-044.464e-04
a81.262e-054.580e-05-1.807e-05-3.603e-05a104.918e-072.206e-061.473e-061.766e-06a12-5.142e-08-2.805e-07-8.594e-08-4.664e-08a14-7.303e-104.835e-151.329e-092.147e-16a162.981e-11-1.283e-161.942e-16-1.664e-17a180.000e+000.000e+000.000e+000.000e+00a200.000e+000.000e+000.000e+000.000e+00
[0112]
另外,图2包括光学系统100的纵向球差曲线图(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纵向球差曲线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汇聚焦点偏离,其中,纵坐标表示归一化的由光瞳中心至光瞳边缘的光瞳坐标(normalized pupil coordinator),横坐标表示焦点偏移,即成像面s17到光线与光轴110交点的距离(单位为mm)。由纵向球差图可知,第一实施例中的各波长光线的汇聚焦点偏离程度趋于一致,成像画面中的弥散斑或色晕得到有效抑制。图2还包括光学系统100的像散曲线图(astigmatic field curves),其中,横坐标表示焦点偏移,纵坐标表示像高,单位为mm,且像散曲线图中的s曲线代表546.0740nm下的弧矢场曲,t曲线代表546.0740nm下的子午场曲。由图中可知,光学系统100的场曲较小,各视场的场曲和像散均得到了良好的校正,视场中心和边缘均拥有清晰的成像。图2还包括光学系统100的畸变曲线图(distortion),畸变曲线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其中,横坐标表示畸变值,单位为%,纵坐标表示像高,单位为mm。由图中可知,由主光束引起的图像变形较小,系统的成像质量优良。
[0113]
第二实施例
[0114]
请参见图3和图4,图3为第二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0的结构示意图,光学系统10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以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胶合。图4由左至右依次为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0的纵向球差、像散及畸变的曲线图。
[0115]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
[0116]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为凹面,像侧面s4为凸面;
[0117]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
[0118]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凸面;
[0119]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凹面;
[0120]
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像侧面s12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
[0121]
第一透镜l1与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与像侧面均为非球面,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与像侧面均为球面。
[0122]
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以及第六透镜l6的材质均为玻璃。
[0123]
另外,光学系统100的各项参数由表3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0124]
表3
[0125][0126]
进一步地,光学系统100各透镜像侧面或物侧面的非球面系数由表4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0127]
表4
[0128]
面序号s1s2s11s12k-2.141e+00-6.523e-01-4.433e+005.336e+00a4-2.319e-03-9.251e-035.408e-04-3.750e-03a6-3.192e-04-8.775e-041.445e-044.428e-04a81.221e-055.096e-05-1.817e-05-3.708e-05a104.619e-074.597e-061.467e-061.908e-06a12-2.295e-08-3.413e-07-6.751e-08-5.455e-08a14-6.513e-104.835e-151.380e-093.147e-16a162.290e-11-1.283e-161.942e-16-1.664e-17a180.000e+000.000e+000.000e+000.000e+00a200.000e+000.000e+000.000e+000.000e+00
[0129]
根据上述所提供的各参数信息,可推得以下数据:
[0130][0131]
[0132]
另外,由图4中的像差图可知,光学系统100的纵向球差、像散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0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0133]
第三实施例
[0134]
请参见图5和图6,图5为第三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0的结构示意图,光学系统10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以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胶合。图6由左至右依次为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0的纵向球差、像散及畸变的曲线图。
[0135]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
[0136]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为凹面,像侧面s4为凸面;
[0137]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
[0138]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凸面;
[0139]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凹面;
[0140]
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像侧面s12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
[0141]
第一透镜l1与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与像侧面均为非球面,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与像侧面均为球面。
[0142]
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以及第六透镜l6的材质均为玻璃。
[0143]
另外,光学系统100的各项参数由表5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0144]
表5
[0145][0146][0147]
进一步地,光学系统100各透镜像侧面或物侧面的非球面系数由表6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0148]
表6
[0149]
面序号s1s2s11s12k-3.342e+00-6.612e-01-6.306e+007.021e+00a4-2.604e-03-1.070e-029.407e-04-4.040e-03a6-3.145e-04-6.851e-041.324e-044.794e-04a81.356e-053.631e-05-1.935e-05-4.025e-05a104.678e-073.182e-061.545e-062.042e-06a12-4.280e-08-3.308e-07-6.555e-08-5.551e-08a14-6.920e-104.835e-151.213e-092.151e-16a163.016e-11-1.283e-161.942e-16-1.663e-17a180.000e+000.000e+000.000e+000.000e+00a200.000e+000.000e+000.000e+000.000e+00
[0150]
并且,根据上述所提供的各参数信息,可推得以下数据:
[0151]
fov/f(deg/mm)18.333|f2/f|6.203f1/at1-4.518ttl/ct39.177f45/f4.333fov/cra40.000r61/sag613.492ttl/(imgh*2)2.940fov/fno(deg)70.968
ꢀꢀ
[0152]
另外,由图6中的像差图可知,光学系统100的纵向球差、像散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0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0153]
第四实施例
[0154]
请参见图7和图8,图7为第四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0的结构示意图,光学系统10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以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胶合。图8由左至右依次为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0的纵向球差、像散及畸变的曲线图。
[0155]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
[0156]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为凹面,像侧面s4为凸面;
[0157]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
[0158]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凸面;
[0159]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凹面;
[0160]
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像侧面s12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
[0161]
第一透镜l1与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与像侧面均为非球面,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与像侧面均为球面。
[0162]
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以及第六透镜l6的材质均为玻璃。
[0163]
另外,光学系统100的各项参数由表7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0164]
表7
[0165]
[0166][0167]
进一步地,光学系统100各透镜像侧面或物侧面的非球面系数由表8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0168]
表8
[0169]
面序号s1s2s11s12k-5.287e+00-6.587e-01-3.073e+002.216e+01a4-2.647e-03-1.033e-022.293e-04-4.003e-03a6-3.216e-04-7.517e-041.195e-044.324e-04a81.328e-054.397e-05-1.830e-05-3.508e-05a105.148e-072.656e-061.422e-061.553e-06a12-2.212e-08-3.100e-07-6.156e-08-3.375e-08a14-8.683e-105.835e-151.230e-092.146e-16a163.448e-11-1.283e-161.942e-16-1.664e-17a180.000e+000.000e+000.000e+000.000e+00a200.000e+000.000e+000.000e+000.000e+00
[0170]
并且,根据上述所提供的各参数信息,可推得以下数据:
[0171]
fov/f(deg/mm)18.333|f2/f|5.115f1/at1-4.652ttl/ct39.251f45/f4.778fov/cra40.000r61/sag616.512ttl/(imgh*2)2.976fov/fno(deg)70.968
ꢀꢀ
[0172]
另外,由图8中的像差图可知,光学系统100的纵向球差、像散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0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0173]
第五实施例
[0174]
请参见图9和图10,图9为第五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0的结构示意图,光学系统10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以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胶合。图10由左至右依次为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0的纵向球差、像散及畸变的曲线图。
[0175]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
[0176]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为凹面,像侧面s4为凸面;
[0177]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
[0178]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凸面;
[0179]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凹面;
[0180]
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像侧面s12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
[0181]
第一透镜l1与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与像侧面均为非球面,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与像侧面均为球面。
[0182]
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以及第六透镜l6的材质均为玻璃。
[0183]
另外,光学系统100的各项参数由表9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0184]
表9
[0185][0186]
进一步地,光学系统100各透镜像侧面或物侧面的非球面系数由表10给出,且其中
各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0187]
表10
[0188][0189][0190]
并且,根据上述所提供的各参数信息,可推得以下数据:
[0191]
fov/f(deg/mm)18.332|f2/f|9.852f1/at1-4.289ttl/ct39.494f45/f4.477fov/cra39.996r61/sag615.064ttl/(imgh*2)2.982fov/fno(deg)70.057
ꢀꢀ
[0192]
另外,由图10中的像差图可知,光学系统100的纵向球差、像散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0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0193]
请参见图11,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0可与感光元件210组装形成取像模组200。此时,感光元件210的感光面可视为光学系统100的成像面s17。取像模组200还可设置有红外滤光片l7和保护玻璃l8,红外滤光片7和保护玻璃l8设置于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2与成像面s17之间。具体地,感光元件210可以为电荷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sensor,cmos sensor)。在取像模组200中采用上述光学系统100,能够实现小型化设计、广角特性和大光圈特性。
[0194]
请参见图11和图12,在一些实施例中,取像模组200可应用于电子设备300中,电子设备包括壳体310,取像模组200设置于壳体310。具体地,电子设备300可以为但不限于便携电话机、视频电话、智能手机、电子书籍阅读器、行车记录仪等车载摄像设备或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装置。当电子设备300为智能手机时,壳体310可以为电子设备300的中框。在电子设备300中采用上述取像模组200,电子设备300能够实现便携式设计、广角特性和大光圈特性,且取像模组200的生产量率高。
[0195]
参考图13,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载具400。载具400包括安装件410及上述电子设备300,电子设备300设置于安装件410。载具400可以为汽车、火车等陆地行驶载具,也可以是无人机等飞行载具,或者是其他常见的能够载人或载物的载具400。当载具400为汽车时,用于设置电子设备300的安装件410可以为进气格栅、后尾箱、后视镜等。通过采用上述电子设备300,电子设备300能够实现便携式设计,有利于电子设备300在载具400上
的应用,同时电子设备300具备广角特性和大光圈特性,能够提升载具400的行驶安全性。
[0196]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197]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