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92149发布日期:2022-01-15 03:00阅读:85来源:国知局
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
1.本技术是为分案申请,原申请的申请日为:2019年07月23日;申请号为:201910667397.2;发明名称为: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2.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特别是一种适用于电子装置的成像镜头模块。


背景技术:

3.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更加精进,使得电子感光元件性能有所提升,像素可达到更微小的尺寸,因此,具备高成像品质的光学镜头俨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此外,随着科技日新月异,配备光学镜头的手机装置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对于光学镜头的要求也是更加多样化。
4.现有的镜头组件通常包含镜筒及镜座通过螺纹部彼此组装。通过镜筒的旋转使镜筒相对于镜座的位置可以进行调整,借以进行对焦使影像投射至感光元件的成像面上,然而螺纹部的设计会增加镜头组件的整体体积以及组装上的复杂度。另外,现今市面上的镜头组件常见使用音圈马达(vcm)作为镜头自动对焦的镜头驱动装置,然而,此类镜头驱动装置通常由多个零件组成,且为了满足镜头移动时对于精确及顺畅的要求,在镜头驱动装置与镜头本身的组装过程中还需要搭配多次的对位及校正步骤才能将多个零件一一精确地组装完成,因而使镜头驱动装置的生产效率及制造合格率受限。
5.因此,如何改良镜头驱动装置来增加镜头组件的组装精度、简化镜头组件的结构并且增加相机模块的机构设计裕度,以满足现今对电子装置高规格的需求,已成为目前镜头驱动装置领域的重要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鉴于以上提到的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成像镜头模块,有助于提升镜头驱动装置的准直性以及减少繁杂的组装过程中所产生的公差叠加的问题。
7.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自动对焦功能的成像镜头模块,包含一成像镜片组、一电磁驱动元件组以及一镜头载体。成像镜片组具有一光轴。成像镜片组包含一遮光片以及一最物侧透镜。遮光片具有一物侧面、一像侧面以及一内孔面。内孔面连接物侧面与像侧面。遮光片设置于最物侧透镜的物侧方向。遮光片的像侧面与最物侧透镜实体接触。电磁驱动元件组用以驱动成像镜片组沿平行于光轴的方向移动。电磁驱动元件组包含第一驱动元件以及一第二驱动元件。第一驱动元件具有导电性并用以供电流流通。第二驱动元件朝向第一驱动元件提供永久磁场。电磁驱动元件组通过第一驱动元件与第二驱动元件之间的电磁交互作用所产生的一洛伦兹力来驱动成像镜片组沿平行于光轴的方向移动。镜头载体搭接成像镜片组,以使得成像镜片组可整个被洛伦兹力驱动而沿平行于光轴的方向移动。镜头载体包含物端部以及搭接结构。物端部位于镜头载体的物侧端。物端部包含一尖端最小开孔
以及一第一环状搭接面。尖端最小开孔用以让光线进入成像镜片组。第一环状搭接面朝向像侧方向。第一环状搭接面搭接遮光片并与遮光片的物侧面实体接触。搭接结构用以搭接第一驱动元件与第二驱动元件中的一个。镜头载体更包含多个平面部。平面部位于搭接结构并用以与搭接结构共同地搭接第一驱动元件与第二驱动元件中的一个。镜头载体的物端部更包含一反斜面。反斜面环绕尖端最小开孔。反斜面环绕出的区域往像侧方向渐扩并且反斜面延伸至第一环状搭接面。尖端最小开孔至第一环状搭接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h,平面部与第一环状搭接面的夹角为θ,物端部的最物侧外径为φd,其满足下列条件:0.15[毫米]≤h≤1.3[毫米];80[度]<θ<100[度];以及0.8[毫米]《φd≤3.4[毫米]。
[0008]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摄影机能的电子装置,其包含一相机模块以及一表面玻璃。相机模块包含前述的成像镜头模块。表面玻璃设置于相机模块的物侧方向,也即成像镜头模块安装在电子装置的表面玻璃正下方。成像镜头模块的尖端最小开孔至表面玻璃于光轴上的距离为g,其满足下列条件:0.03[毫米]<g<0.3[毫米]。
[0009]
根据本发明所公开的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在工艺上,尖端最小开孔与平面部皆以第一环状搭接面作为尺寸加工的基准面。如此一来,可确保电磁驱动元件组驱动成像镜片组沿平行于光轴的方向移动的准直性,以提升自动对焦功能的作动效率;除此之外,还可简化成像镜头模块的结构,以减少繁杂的组装过程中所产生的公差叠加的问题。
[0010]
根据本发明所公开的电子装置,可较现有技术有效地减少成像镜头模块前方所需预留的光锥区域,以大幅地增加相机模块的机构设计裕度。
[0011]
以上的关于本发明内容的说明及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发明的精神与原理,并且提供本发明的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0012]
图1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的立体图。
[0013]
图2为图1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分解图。
[0014]
图3为图1的成像镜片组与镜头载体的部份剖切立体图。
[0015]
图4为图3的成像镜片组与镜头载体的a区域的局部放大剖切立体图。
[0016]
图5为图3的成像镜片组与镜头载体的剖面图。
[0017]
图6为图5的成像镜片组与镜头载体的剖面分解图。
[0018]
图7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的立体图。
[0019]
图8为图7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分解图。
[0020]
图9为图7的成像镜片组与镜头载体的部份剖切立体图。
[0021]
图10为图9的成像镜片组与镜头载体的剖面图。
[0022]
图11为图10的成像镜片组与镜头载体的b区域的局部放大剖切图。
[0023]
图12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的立体图。
[0024]
图13为图12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分解图。
[0025]
图14为图12的成像镜片组与镜头载体的部分剖切立体图。
[0026]
图15为图14的成像镜片组与镜头载体的剖面图。
[0027]
图16为图15的成像镜片组与镜头载体的c区域的局部放大剖切图。
[0028]
图17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部分图。
[0029]
图18为图17的电子装置的部分剖面图。
[0030]
图19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部分剖面图。
[0031]
图20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部分剖面图。
[0032]
图21为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立体图。
[0033]
图22为依照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立体图。
[0034]
图23为以电子装置的相机模块撷取影像的示意图。
[0035]
图24为以电子装置的相机模块所撷取到的影像的示意图。
[0036]
其中,附图标记:
[0037]
10a、10b、10c成像镜头模块
[0038]
11a、11b、11c外壳
[0039]
12a、12b、12c支撑座
[0040]
13a、13b、13c电子感光元件
[0041]
100a、100b、100c成像镜片组
[0042]
101a、101b、101c光轴
[0043]
110a、110b、110c遮光片
[0044]
111a、111b、111c物侧面
[0045]
112a、112b、112c像侧面
[0046]
113a、113b、113c内孔面
[0047]
120a、120b、120c最物侧透镜
[0048]
130a、130b、130c光学透镜
[0049]
200a、200b、200c电磁驱动元件组
[0050]
210a、210b、210c第一驱动元件
[0051]
220a、220b、220c第二驱动元件
[0052]
300a、300b、300c镜头载体
[0053]
310a、310b、310c物端部
[0054]
311a、311b、311c尖端最小开孔
[0055]
312a、312b、312c第一环状搭接面
[0056]
313a、313b、313c反斜面
[0057]
314a、314b、314c直条状结构
[0058]
320a、320b、320c搭接结构
[0059]
330a、330b、330c平面部
[0060]
340a、340b、340c管状部
[0061]
341a、341b、341c第二环状搭接面
[0062]
400a、400b、400c遮光元件
[0063]
20a、20b、20c、20d、20e电子装置
[0064]
21a、21b、21c、21d、21e相机模块
[0065]
22a、22b、22c、22d、22e表面玻璃
[0066]
epd成像镜片组的入光瞳直径
[0067]
g成像镜头模块的尖端最小开孔至表面玻璃于光轴上的距离
[0068]
h尖端最小开孔至第一环状搭接面于光轴上的光轴距离
[0069]
s空气夹层
[0070]
θ平面部与第一环状搭接面的夹角
[0071]
φd物端部的最物侧外径
[0072]
φmin遮光元件的开孔直径中的最小值
具体实施方式
[0073]
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发明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及附图,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轻易地理解本发明相关的目的及优点。以下的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观点,但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发明的范畴。
[0074]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自动对焦功能的成像镜头模块,其包含一成像镜片组、一电磁驱动元件组以及一镜头载体。
[0075]
成像镜片组具有一光轴。成像镜片组包含一遮光片以及一最物侧透镜。遮光片具有一物侧面、一像侧面以及一内孔面。内孔面连接物侧面与像侧面。遮光片设置于最物侧透镜的物侧方向。遮光片的像侧面与最物侧透镜实体接触。
[0076]
电磁驱动元件组用以驱动成像镜片组沿平行于光轴的方向移动。电磁驱动元件组包含一第一驱动元件以及一第二驱动元件。第一驱动元件具有导电性并用以供电流流通。第二驱动元件朝向第一驱动元件提供永久磁场。电磁驱动元件组通过第一驱动元件与第二驱动元件之间的电磁交互作用所产生的一洛伦兹力(lorentz force)来驱动成像镜片组沿平行于光轴的方向移动。
[0077]
镜头载体搭接成像镜片组,以使得成像镜片组可整个被洛伦兹力驱动而沿平行于光轴的方向移动。镜头载体包含一物端部以及一搭接结构。物端部位于镜头载体的物侧端。物端部包含一尖端最小开孔以及一第一环状搭接面。尖端最小开孔用以让光线进入成像镜片组。第一环状搭接面朝向像侧方向。第一环状搭接面搭接遮光片并与遮光片的物侧面实体接触。搭接结构用以搭接第一驱动元件与第二驱动元件中的一个。
[0078]
镜头载体更包含多个平面部。平面部位于搭接结构并用以与搭接结构共同地搭接第一驱动元件与第二驱动元件中的一个。镜头载体的物端部更包含一反斜面。反斜面环绕尖端最小开孔。反斜面环绕出的区域往像侧方向渐扩并且反斜面延伸至第一环状搭接面。
[0079]
尖端最小开孔至第一环状搭接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h,平面部与第一环状搭接面的夹角为θ,其满足下列条件:0.15[毫米]≤h≤1.3[毫米];以及80[度]《θ《100[度]。在工艺上,尖端最小开孔与平面部皆以第一环状搭接面作为尺寸加工的基准面。借此,可确保电磁驱动元件组驱动成像镜片组沿平行于光轴的方向移动的准直性,以提升自动对焦功能的作动效率;此外,还可简化成像镜头模块的结构,以减少繁杂的组装过程中所产生的公差叠加的问题。请参照图6,此图为有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参数h及θ。
[0080]
镜头载体更可包含一管状部。管状部可连接物端部。管状部可包含多个第二环状搭接面。第二环状搭接面可朝向并环绕光轴。第二环状搭接面可由物侧方向往像侧方向同轴地排列,且第二环状搭接面的直径可由物侧方向往像侧方向递增。借此,可避免同一个第二环状搭接面搭接两片以上光学透镜而影响第二环状搭接面的真圆度,进而保持与相邻光
学透镜的同轴性。
[0081]
成像镜片组更可包含至少一光学透镜。至少一第二环状搭接面可与至少一光学透镜实体接触。借此,可在维持第二环状搭接面的真圆度的设计的同时,增加光学透镜与第二环状搭接面实体接触的数量,以提高成像镜头模块的品质可靠度;此外,还可在镜头载体同时安装光学透镜与电磁驱动元件组之后,增加结构强度,以避免成像镜头模块的构造变形。
[0082]
平面部在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的相对两侧皆可与搭接结构重叠,由于可配合射出成型模具的设计在镜头载体加入滑块的构造,而使得平面部在成型之后于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的相对两侧皆与搭接结构重叠。借此,可增加电磁驱动元件组装载在镜头载体的稳定度。
[0083]
物端部的最物侧外径为φd,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8[毫米]《φd≤3.4[毫米]。借此,较小的最物侧外径可使得位于尖端最小开孔附近的镜头载体厚度较为均匀,并可使得射出成型的镜头载体在尖端最小开孔上较容易调整成理想的表面性质,以提高成像镜头模块的光学品质。请参照图6,此图示出了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参数φd。
[0084]
镜头载体的尖端最小开孔定义出成像镜片组的入光瞳直径。成像镜片组的入光瞳直径为epd,物端部的最物侧外径为φd,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55《epd/φd《1.0。由于尖端最小开孔的机构尺寸可作为成像镜头模块的光学入光瞳,借此可提高成像镜头模块的光学规格可靠度。请参照图6,此图示出了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参数epd及φd。
[0085]
镜头载体的物端部更可包含多个直条状结构。直条状结构可设置于反斜面并环绕尖端最小开孔,且直条状结构可往远离尖端最小开孔的方向延伸。借此,可有效地抑制与削减外界环境中高强度的杂散光,进而消除在强光源照射下杂散光所带来的影响。
[0086]
直条状结构的侧剖面可为楔形。直条状结构的数量为n,其可满足下列条件:65《n《700。借此,可避免过密的直条状结构降低消除杂光的效率;此外,还可避免过疏的直条状结构造成在局部区域消除杂散光的程度不足。
[0087]
反斜面可为截顶圆锥面形。反斜面与遮光片的物侧面可配置出环形沟槽结构。反斜面与遮光片的物侧面之间的空气夹层可往远离尖端最小开孔的方向渐缩。借此,可有效地消除从各角度入射至成像镜头模块的杂散光,以避免产生杂散光积存的死角而影响光学影像的整体品质。
[0088]
平面部与第一环状搭接面的夹角为θ,其可满足下列条件:85[度]《θ《95[度]。借此,可提高电磁驱动元件组的驱动效率,以避免在圆对称的机构设计下出现驱动距离不均的情形。
[0089]
本发明所公开的成像镜头模块中,更可包含多个遮光元件。遮光元件可位于遮光片的像侧方向。成像镜片组的入光瞳直径为epd,遮光元件的开孔直径中的最小值为φmin,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90《epd/φmin《1.4。借此,可维持光圈的性能,并有效地控制杂散光在成像镜头模块内的反射情形,以避免外界环境中复杂且多重强度变化的光害因子对成像品质产生负面影响。其中,也可满足下列条件:0.94《epd/φmin《1.36。借此,可使得成像镜头模块在夜间环境下直视独立光源时仍具有良好的成像能力。其中,也可满足下列条件:0.98《epd/φmin《1.30。借此,可使得成像镜头模块在直视太阳光时仍能维持理想的摄影品质。请参照图5,此图示出了有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参数epd及φmin。
[0090]
尖端最小开孔至第一环状搭接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h,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5
[毫米]≤h≤1.0[毫米]。借此,可使得成像镜头模块具有适当的前推光圈设计,并可大幅减少成像镜头模块前方的光锥区域,以有效地降低成像镜头模块的体积,并在成像镜头模块小型化的基础上增加设计裕度。
[0091]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摄影机能的电子装置,其包含一相机模块以及一表面玻璃。相机模块包含前述的成像镜头模块。表面玻璃设置于相机模块的物侧方向,也即成像镜头模块安装在电子装置的表面玻璃正下方。成像镜头模块的尖端最小开孔至表面玻璃于光轴上的距离为g,其满足下列条件:0.03[毫米]《g《0.3[毫米]。借此,可较现有技术有效地减少成像镜头模块前方所需预留的光锥区域,以大幅地增加相机模块的机构设计裕度。
[0092]
表面玻璃可为包含一显示功能模块的平板。借此,可使得电子装置在近距离的强烈光害环境下,表面玻璃依然能够具有理想的显像品质。
[0093]
上述本发明成像镜头模块中的各技术特征皆可组合配置,而达到对应的功效。
[0094]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0095]
《第一实施例》
[0096]
请参照图1至图6,其中图1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的立体图,图2为图1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分解图,图3为图1的成像镜片组与镜头载体的部分剖切立体图,图4为图3的成像镜片组与镜头载体的a区域的局部放大剖切立体图,图5为图3的成像镜片组与镜头载体的剖面图,且图6为图5的成像镜片组与镜头载体的剖面分解图。在本实施例中,具有自动对焦功能的成像镜头模块10a包含一外壳11a、一支撑座12a、一电子感光元件13a、一成像镜片组100a、一电磁驱动元件组200a、一镜头载体300a以及多个遮光元件400a。外壳11a与电子感光元件13a分别设置于支撑座12a的相对两侧,而成像镜片组100a、电磁驱动元件组200a、镜头载体300a以及遮光元件400a设置于外壳11a与支撑座12a之间。
[0097]
成像镜片组100a具有一光轴101a,其中光轴101a沿着物侧至像侧的方向延伸。成像镜片组100a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遮光片110a、一最物侧透镜120a以及多个光学透镜130a。遮光片110a具有一物侧面111a、一像侧面112a以及一内孔面113a,其中物侧面111a朝向物侧方向,像侧面112a朝向像侧方向,且内孔面113a连接物侧面111a与像侧面112a。遮光片110a设置于最物侧透镜120a的物侧方向,且遮光片110a的像侧面112a与最物侧透镜120a实体接触。最物侧透镜120a为塑胶透镜。
[0098]
电磁驱动元件组200a可驱动成像镜片组100a沿平行于光轴101a的方向移动。具体来说,电磁驱动元件组200a包含一第一驱动元件210a以及一第二驱动元件220a。第一驱动元件210a具有导电性并可供电流流通。第二驱动元件220a设置于外壳11a并朝向第一驱动元件210a提供永久磁场。电磁驱动元件组200a通过第一驱动元件210a与第二驱动元件220a之间的电磁交互作用所产生的洛伦兹力来驱动成像镜片组100a沿平行于光轴101a的方向相对于第二驱动元件220a移动,以达到成像镜头模块10a具有自动对焦(auto-focus)的功能。
[0099]
镜头载体300a设置于支撑座12a,并可由射出成型方式一体成型。镜头载体300a搭接成像镜片组100a,以做为成像镜片组100a的载体,使得成像镜片组100a可整个被电磁驱动元件组200a所产生的洛伦兹力驱动而沿平行于光轴101a的方向相对于第二驱动元件220a移动。镜头载体300a包含一物端部310a、一搭接结构320a、多个平面部330a以及一管状部340a。
[0100]
物端部310a位于镜头载体300a的物侧端。物端部310a的最物侧外径为φd,其满足下列条件:φd=2.6[毫米]。物端部310a包含一尖端最小开孔311a、一第一环状搭接面312a、一反斜面313a以及多个直条状结构314a。
[0101]
尖端最小开孔311a可控制成像镜片组100a的进光量,作为成像镜片组100a的光圈。尖端最小开孔311a定义出成像镜片组100a的入光瞳直径epd,物端部310a的最物侧外径为φd,其满足下列条件:epd/φd=0.61。
[0102]
第一环状搭接面312a朝向像侧方向。第一环状搭接面312a搭接遮光片110a并与遮光片110a的物侧面111a实体接触。尖端最小开孔311a至第一环状搭接面312a于光轴101a上的光轴距离为h,其满足下列条件:h=0.216[毫米]。
[0103]
反斜面313a环绕尖端最小开孔311a。反斜面313a环绕出的区域往像侧方向渐扩,并且反斜面313a延伸至第一环状搭接面312a。
[0104]
直条状结构314a设置于反斜面313a并环绕尖端最小开孔311a,且直条状结构314a往远离尖端最小开孔311a的方向延伸。直条状结构314a的侧剖面为楔形。直条状结构314a具有光滑的表面,并且具有消除光反射的功效。直条状结构314a的数量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n=320。
[0105]
搭接结构320a可搭接第一驱动元件210a。由于第一驱动元件210a与第二驱动元件220a之间的电磁交互作用所产生的洛伦兹力,使得搭接第一驱动元件210a的镜头载体300a可被洛伦兹力驱动,连带使得搭接镜头载体300a的成像镜片组100a可整个被洛伦兹力驱动,而使得成像镜片组100a与镜头载体300a一并沿平行于光轴101a的方向相对于第二驱动元件220a移动。
[0106]
平面部330a位于搭接结构320a,且平面部330a在平行于光轴101a的方向上的相对两侧皆与搭接结构320a重叠。也就是说,平面部330a被搭接结构320a夹持住。平面部330a可与搭接结构320a共同地搭接第一驱动元件210a,但不以此为限。在部分实施例中,搭接结构与平面部也可共同地搭接第二驱动元件,而第一驱动元件设置于外壳。成像镜片组与镜头载体可整个被第一驱动元件与第二驱动元件之间的电磁交互作用所产生的洛伦兹力驱动,而一并沿平行于光轴的方向相对于第一驱动元件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平面部330a与第一环状搭接面312a的夹角为θ,其满足下列条件:θ=90.0[度]。此外,在其他部分实施例中,平面部也可加装磁石,使得成像镜头模块可以球状轴承的方式来移动成像镜片组。
[0107]
管状部340a连接物端部310a。管状部340a包含多个第二环状搭接面341a。第二环状搭接面341a朝向并环绕光轴101a。第二环状搭接面341a由物侧方向往像侧方向同轴地排列,且这些第二环状搭接面341a的直径由物侧方向往像侧方向递增。部分的第二环状搭接面341a与光学透镜130a实体接触,另外部分的第二环状搭接面341a与遮光元件400a实体接触。
[0108]
遮光元件400a位于遮光片110a与最物侧透镜120a的像侧方向。成像镜片组100a的入光瞳直径为epd,遮光元件400a的开孔直径中的最小值为φmin,其满足下列条件:epd/φmin=1.0063。
[0109]
《第二实施例》
[0110]
请参照图7至图11,其中图7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的立体图,图8为图7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分解图,图9为图7的成像镜片组与镜头载体的部分剖切立体
图,图10为图9的成像镜片组与镜头载体的剖面图,图11为图10的成像镜片组与镜头载体的b区域的局部放大剖切图。在本实施例中,具有自动对焦功能的成像镜头模块10b包含一外壳11b、一支撑座12b、一电子感光元件13b、一成像镜片组100b、一电磁驱动元件组200b、一镜头载体300b以及多个遮光元件400b。外壳11b与电子感光元件13b分别设置于支撑座12b的相对两侧,而成像镜片组100b、电磁驱动元件组200b、镜头载体300b以及遮光元件400b设置于外壳11b与支撑座12b之间。
[0111]
成像镜片组100b具有一光轴101b,其中光轴101b沿着物侧至像侧的方向延伸。成像镜片组100b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遮光片110b、一最物侧透镜120b以及多个光学透镜130b。遮光片110b具有一物侧面111b、一像侧面112b以及一内孔面113b,其中物侧面111b朝向物侧方向,像侧面112b朝向像侧方向,且内孔面113b连接物侧面111b与像侧面112b。遮光片110b设置于最物侧透镜120b的物侧方向,且遮光片110b的像侧面112b与最物侧透镜120b实体接触。最物侧透镜120b为塑胶透镜。
[0112]
电磁驱动元件组200b可驱动成像镜片组100b沿平行于光轴101b的方向移动。具体来说,电磁驱动元件组200b包含一第一驱动元件210b以及一第二驱动元件220b。第一驱动元件210b具有导电性并可供电流流通。第二驱动元件220b设置于外壳11b并朝向第一驱动元件210b提供永久磁场。电磁驱动元件组200b通过第一驱动元件210b与第二驱动元件220b之间的电磁交互作用所产生的洛伦兹力来驱动成像镜片组100b沿平行于光轴101b的方向相对于第二驱动元件220b移动,以达到成像镜头模块10b具有自动对焦(auto-focus)的功能。
[0113]
镜头载体300b设置于支撑座12b,并可由射出成型方式一体成型。镜头载体300b搭接成像镜片组100b,以做为成像镜片组100b的载体,使得成像镜片组100b可整个被电磁驱动元件组200b所产生的洛伦兹力驱动而沿平行于光轴101b的方向相对于第二驱动元件220b移动。镜头载体300b包含一物端部310b、一搭接结构320b、多个平面部330b以及一管状部340b。
[0114]
物端部310b位于镜头载体300b的物侧端。物端部310b的最物侧外径为φd,其满足下列条件:φd=2.6[毫米]。物端部310b包含一尖端最小开孔311b、一第一环状搭接面312b以及一反斜面313b。
[0115]
尖端最小开孔311b可控制成像镜片组100b的进光量,作为成像镜片组100b的光圈。尖端最小开孔311b定义出成像镜片组100b的入光瞳直径epd,物端部310b的最物侧外径为φd,其满足下列条件:epd/φd=0.65。
[0116]
第一环状搭接面312b朝向像侧方向。第一环状搭接面312b搭接遮光片110b并与遮光片110b的物侧面111b实体接触。尖端最小开孔311b至第一环状搭接面312b于光轴101b上的光轴距离为h,其满足下列条件:h=0.216[毫米]。
[0117]
反斜面313b环绕尖端最小开孔311b。反斜面313b环绕出的区域往像侧方向渐扩,并且反斜面313b延伸至第一环状搭接面312b。反斜面313b为截顶圆锥(truncated cone)面形。反斜面313b与遮光片110b的物侧面111b配置出环形沟槽结构。反斜面313b与遮光片110b的物侧面111b之间的空气夹层s往远离尖端最小开孔311b的方向渐缩。
[0118]
搭接结构320b可搭接第一驱动元件210b。由于第一驱动元件210b与第二驱动元件220b之间的电磁交互作用所产生的洛伦兹力,使得搭接第一驱动元件210b的镜头载体300b
可被洛伦兹力驱动,连带使得搭接镜头载体300b的成像镜片组100b可整个被洛伦兹力驱动,而使得成像镜片组100b与镜头载体300b一并沿平行于光轴101b的方向相对于第二驱动元件220b移动。
[0119]
平面部330b位于搭接结构320b,且平面部330b在平行于光轴101b的方向上的相对两侧皆与搭接结构320b重叠。也就是说,平面部330b被搭接结构320b夹持住。平面部330b可与搭接结构320b共同地搭接第一驱动元件210b,但不以此为限。在部分实施例中,搭接结构与平面部也可共同地搭接第二驱动元件,而第一驱动元件设置于外壳。成像镜片组与镜头载体可整个被第一驱动元件与第二驱动元件之间的电磁交互作用所产生的洛伦兹力驱动,而一并沿平行于光轴的方向相对于第一驱动元件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平面部330b与第一环状搭接面312b的夹角为θ,其满足下列条件:θ=90.0[度]。此外,在其他部分实施例中,平面部也可加装磁石,使得成像镜头模块可以球状轴承的方式来移动成像镜片组。
[0120]
管状部340b连接物端部310b。管状部340b包含多个第二环状搭接面341b。第二环状搭接面341b朝向并环绕光轴101b。第二环状搭接面341b由物侧方向往像侧方向同轴地排列,且这些第二环状搭接面341b的直径由物侧方向往像侧方向递增。部分的第二环状搭接面341b与光学透镜130b实体接触,另外部分的第二环状搭接面341b与遮光元件400b实体接触。
[0121]
遮光元件400b位于遮光片110b与最物侧透镜120b的像侧方向。成像镜片组100b的入光瞳直径为epd,遮光元件400b的开孔直径中的最小值为φmin,其满足下列条件:epd/φmin=1.29。
[0122]
《第三实施例》
[0123]
请参照图12至图16,其中图12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的立体图,图13为图12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分解图,图14为图12的成像镜片组与镜头载体的部分剖切立体图,图15为图14的成像镜片组与镜头载体的剖面图,图16为图15的成像镜片组与镜头载体的c区域的局部放大剖切图。在本实施例中,具有自动对焦功能的成像镜头模块10c包含一外壳11c、一支撑座12c、一电子感光元件13c、一成像镜片组100c、一电磁驱动元件组200c、一镜头载体300c以及多个遮光元件400c。外壳11c与电子感光元件13c分别设置于支撑座12c的相对两侧,而成像镜片组100c、电磁驱动元件组200c、镜头载体300c以及遮光元件400c设置于外壳11c与支撑座12c之间。
[0124]
成像镜片组100c具有一光轴101c,其中光轴101c沿着物侧至像侧的方向延伸。成像镜片组100c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遮光片110c、一最物侧透镜120c以及多个光学透镜130c。遮光片110具有一物侧面111c、一像侧面112c以及一内孔面113c,其中物侧面111c朝向物侧方向,像侧面112c朝向像侧方向,且内孔面113c连接物侧面111c与像侧面112c。遮光片110c设置于最物侧透镜120c的物侧方向,且遮光片110c的像侧面112c与最物侧透镜120c实体接触。最物侧透镜120c为塑胶透镜。
[0125]
电磁驱动元件组200c可驱动成像镜片组100c沿平行于光轴101c的方向移动。具体来说,电磁驱动元件组200c包含一第一驱动元件210c以及一第二驱动元件220c。第一驱动元件210c具有导电性并可供电流流通。第二驱动元件220c设置于外壳11c并朝向第一驱动元件210c提供永久磁场。电磁驱动元件组200c通过第一驱动元件210c与第二驱动元件220c之间的电磁交互作用所产生的洛伦兹力来驱动成像镜片组100c沿平行于光轴101c的方向
相对于第二驱动元件220c移动,以达到成像镜头模块10c具有自动对焦(auto-focus)的功能。
[0126]
镜头载体300c设置于支撑座12c,并可由射出成型方式一体成型。镜头载体300c搭接成像镜片组100c,以做为成像镜片组100c的载体,使得成像镜片组100c可整个被电磁驱动元件组200c所产生的洛伦兹力驱动而沿平行于光轴101c的方向相对于第二驱动元件220c移动。镜头载体300c包含一物端部310c、一搭接结构320c、多个平面部330c以及一管状部340c。
[0127]
物端部310c位于镜头载体300c的物侧端。物端部310c的最物侧外径为φd,其满足下列条件:φd=2.18[毫米]。物端部310c包含一尖端最小开孔311c、一第一环状搭接面312c以及一反斜面313c。
[0128]
尖端最小开孔311c可控制成像镜片组100c的进光量,作为成像镜片组100c的光圈。尖端最小开孔311c定义出成像镜片组100c的入光瞳直径epd,物端部310c的最物侧外径为φd,其满足下列条件:epd/φd=0.75。
[0129]
第一环状搭接面312c朝向像侧方向。第一环状搭接面312c搭接遮光片110c并与遮光片110c的物侧面111c实体接触。尖端最小开孔311c至第一环状搭接面312c于光轴101c上的光轴距离为h,其满足下列条件:h=0.72[毫米]。在本实施例中,尖端最小开孔311c做为前推光圈,加上设置在镜头载体300c物侧端的遮光片110c,使得成像镜头模块10c得以实现安装小型化的音圈马达。
[0130]
反斜面313c环绕尖端最小开孔311c。反斜面313c环绕出的区域往像侧方向渐扩,并且反斜面313c延伸至第一环状搭接面312c。反斜面313c为截顶圆锥面形。反斜面313c与遮光片110c的物侧面111c配置出环形沟槽结构。反斜面313c与遮光片110c的物侧面111c之间的空气夹层s往远离尖端最小开孔311c的方向渐缩。
[0131]
搭接结构320c可搭接第一驱动元件210c。由于第一驱动元件210c与第二驱动元件220c之间的电磁交互作用产生的洛伦兹力,使得搭接第一驱动元件210c的镜头载体300c可被洛伦兹力驱动,连带使得搭接镜头载体300c的成像镜片组100c可整个被洛伦兹力驱动,而使得成像镜片组100c与镜头载体300c一并沿平行于光轴101c的方向相对于第二驱动元件220c移动。
[0132]
平面部330c位于搭接结构320c,且平面部330c在平行于光轴101c的方向上的相对两侧皆与搭接结构320c重叠。也就是说,平面部330c被搭接结构320c夹持住。平面部330c可与搭接结构320c共同地搭接第一驱动元件210c,但不以此为限。在部分实施例中,搭接结构与平面部也可共同地搭接第二驱动元件,而第一驱动元件设置于外壳。成像镜片组与镜头载体可整个被第一驱动元件与第二驱动元件之间的电磁交互作用所产生的洛伦兹力驱动,而一并沿平行于光轴的方向相对于第一驱动元件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平面部330c与第一环状搭接面312c的夹角为θ,其满足下列条件:θ=90.0[度]。此外,在其他部分实施例中,平面部也可加装磁石,使得成像镜头模块可以球状轴承的方式来移动成像镜片组。
[0133]
管状部340c连接物端部310c。管状部340c包含多个第二环状搭接面341c。第二环状搭接面341c朝向并环绕光轴101c。第二环状搭接面341c由物侧方向往像侧方向同轴地排列,且这些第二环状搭接面341c的直径由物侧方向往像侧方向递增。部分的第二环状搭接面341c与光学透镜130c实体接触,另外部分的第二环状搭接面341c与遮光元件400c实体接
触。
[0134]
遮光元件400c位于遮光片110c与最物侧透镜120c的像侧方向。成像镜片组100c的入光瞳直径为epd,遮光元件400c的开孔直径中的最小值为φmin,其满足下列条件:epd/φmin=1.19。
[0135]
《第四实施例》
[0136]
请参照图17与图18,其中图17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部分图,图18为图17的电子装置的部分剖面图。在本实施例中,具有摄影机能的电子装置20a包含一相机模块21a以及一表面玻璃22a。
[0137]
相机模块21a包含成像镜头模块10a。成像镜头模块10a包含电子感光元件13a。表面玻璃22a设置于相机模块21a的物侧方向。表面玻璃22a为包含例如以背光模块做为显示功能模块(图未绘示)的平板。成像镜头模块100a的尖端最小开孔311a至表面玻璃22a于光轴101a上的距离为g,其满足下列条件:g=0.29[毫米]。
[0138]
《第五实施例》
[0139]
请参照图19,此图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部分剖面图。在本实施例中,具有摄影机能的电子装置20b包含一相机模块21b以及一表面玻璃22b。
[0140]
相机模块21b包含成像镜头模块10b。成像镜头模块10b包含电子感光元件13b。表面玻璃22b设置于相机模块21b的物侧方向。表面玻璃22b为包含例如以背光模块做为显示功能模块(图未绘示)的平板。成像镜头模块100b的尖端最小开孔311b至表面玻璃22b于光轴101b上的距离为g,其满足下列条件:g=0.18[毫米]。
[0141]
《第六实施例》
[0142]
请参照图20,此图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部分剖面图。在本实施例中,具有摄影机能的电子装置20c包含一相机模块21c以及一表面玻璃22c。
[0143]
相机模块21c包含成像镜头模块10c。成像镜头模块10c包含电子感光元件13c。表面玻璃22c设置于相机模块21c的物侧方向。表面玻璃22c为包含例如以背光模块做为显示功能模块(图未绘示)的平板。成像镜头模块100c的尖端最小开孔311c至表面玻璃22c于光轴101c上的距离为g,其满足下列条件:g=0.23[毫米]。
[0144]
《第七实施例》
[0145]
请参照图21,此图为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立体图。在本实施例中,具有摄影机能的电子装置20d包含一相机模块21d以及一表面玻璃22d。
[0146]
相机模块21d为一微型镜头,并可为上述相机模块21a、21b、21c中的一个,但不以此为限。表面玻璃22d可为上述表面玻璃22a、22b、22c中的一个,但不以此为限。表面玻璃22d为包含例如以背光模块做为显示功能模块(图未绘示)的平板,可做为电子装置20d的用户接口(未另标号)。用户接口可为触控屏幕或显示屏幕,以供用户操作使用,但不以此为限。
[0147]
在本实施例中,相机模块21d与表面玻璃22d配置于电子装置20d的同一侧,并且相机模块21d设置于用户接口侧边的区域。相机模块21d与表面玻璃22d皆朝向用户,以供用户在使用电子装置20d进行自拍或是直播的时候,可同时观看拍摄影像以及进行接口的操作,提供良好的拍摄体验。请参阅图23与图24,其中图23为以电子装置20d的相机模块21d撷取影像的示意图,图24为以电子装置20d的相机模块21d所撷取到的影像的示意图。
[0148]
《第八实施例》
[0149]
请参照图22,此图为依照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立体图。在本实施例中,具有摄影机能的电子装置20e包含一相机模块21e以及一表面玻璃22e。
[0150]
相机模块21e为一屏下镜头,并可为上述相机模块21a、21b、21c中的一个,但不以此为限。表面玻璃22e可为上述表面玻璃22a、22b、22c中的一个,但不以此为限。表面玻璃22e为包含例如以背光模块做为显示功能模块(图未绘示)的平板,可做为电子装置20e的用户接口(未另标号)。用户接口可为触控屏幕或显示屏幕,以供用户操作使用,但不以此为限。
[0151]
在本实施例中,相机模块21e与表面玻璃22e配置于电子装置20e的同一侧,并且相机模块21e设置于用户接口下方的区域。相机模块21e与表面玻璃22e皆朝向用户,以供用户在使用电子装置20e进行自拍或是直播的时候,可同时观看拍摄影像以及进行接口的操作,提供良好的拍摄体验。请参阅图23与图24,其中图23为以电子装置20e的相机模块21e撷取影像的示意图,图24为以电子装置20e的相机模块21e所撷取到的影像的示意图。
[0152]
本发明的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不以应用于智能手机为限。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更可视需求应用于移动对焦的系统,并兼具优良像差修正与良好成像品质的特色。举例来说,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可多方面应用于三维(3d)影像撷取、数码相机、移动装置、平板计算机、智能电视、网络监控设备、行车记录仪、倒车显影装置、多镜头装置、辨识系统、体感游戏机与穿戴式装置等电子装置中。上述电子装置仅是示范性地说明本发明的实际运用例子,并非限制本发明的摄影系统的运用范围。
[0153]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