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57161发布日期:2022-02-19 12:03阅读:1099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显示器件的制造,具体涉及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2.反射式显示装置无需背光提供光源,具有功耗低、节能环保的特点,广泛应用在具有环境光的户外显示环境中。
3.目前的反射式显示装置中,由于基板、电极等各膜层的存在,环境光线入射至显示面板内部后的损耗较大,导致最终穿透出显示面板的光线比例较小,造成显示面板的亮度低于环境光的亮度,降低了反射式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的可视性。
4.因此,现有的反射式显示装置存在显示画面的可视性较低的问题,急需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以解决现有的反射式显示装置因出光量较少导致的显示画面的可视性较低的技术问题。
6.本发明实施例提供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组和第二基板组,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组和所述第二基板组之间的液晶层,所述第二基板组所在侧为入光侧和出光侧,所述第一基板组包括:
7.吸光层,用于吸收光线;
8.反射层,位于所述吸光层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组的一侧,所述反射层包括至少一反射部,每一所述反射部在第一方向呈凹陷状,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基板组指向所述第二基板组的方向。
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基板组包括:
10.多个吸光部,用于吸收光线,多个所述吸光部与多个所述反射部一一对应,每一所述吸光部和对应的所述反射部相对设置。
11.在一实施例中,至少一所述反射部在所述第二基板组上的投影位于对应的所述吸光部的边缘内部或者边缘上。
12.在一实施例中,在截面视角中,在第二方向上,至少一所述反射部的尺寸与对应的所述吸光部的尺寸的差值的绝对值为4微米至4毫米,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1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基板组还包括:
14.第二基板,位于多个所述吸光部远离所述第一基板组的一侧;
15.第二电极层,自所述第二基板和多个所述吸光部之间延伸至覆盖所述第二基板,或者自多个所述吸光部远离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延伸至覆盖所述第二基板。
1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反射部的组成材料包括金属、金属合金中的至少一者。
1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板组还包括:
18.承载层,位于所述反射层远离所述第二基板组的一侧,所述承载层靠近所述第二
基板组的一侧形成有多个凹陷部,多个所述凹陷部和多个所述反射部一一对应,每一所述反射部位于对应的所述凹陷部内,所述承载层为第一绝缘层或者所述吸光层。
1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板组还包括:
20.第一基板,位于所述吸光层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组的一侧;
21.第一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一基板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组的一侧,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一电极部;
22.其中,所述承载层为所述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远离所述第二基板组的一侧,或者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组的一侧;或者
23.其中,所述承载层为所述吸光层,所述第一电极层位于所述吸光层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组的一侧。
2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承载层为所述吸光层,所述第一基板组还包括:
25.第二绝缘层,位于所述反射层和所述第一电极层之间,所述第二绝缘层包括多个突出部,多个所述突出部和多个所述反射部一一对应,每一所述反射部位于对应的所述突出部和对应的所述凹陷部之间。
26.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终端主体部和如上文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终端主体部和所述显示面板组合为一体。
27.本发明提供了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组和第二基板组,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组和所述第二基板组之间的液晶层,所述第二基板组所在侧为入光侧和出光侧,所述第一基板组包括:吸光层,用于吸收光线;反射层,位于所述吸光层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组的一侧,所述反射层包括多个反射部,每一所述反射部在第一方向呈凹陷状,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基板组指向所述第二基板组的方向。其中,本发明采用吸光层搭配反射层的方式,在透明态吸光层吸收未经液晶层散射而直接穿透液晶层的光线,在散射态通过反射层改变经由液晶层散射的光线的路线以避免入射至吸光层,而是向第二基板组射入以提高出光量,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进一步提高了反射式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的可视性。
附图说明
28.下面通过附图来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用于解释说明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9.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显示面板在透明态的剖面示意图。
30.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显示面板在散射态的剖面示意图。
31.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显示面板在透明态的剖面示意图。
32.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显示面板在散射态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
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4.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靠近”、“远离”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例如,“上”只是表面在物体上方,具体指代正上方、斜上方、上表面都可以,只要居于物体水平之上即可;“侧”或者“端”是指代图中可以体现出的物体的相对的两个位置,所述两个位置可以和物体直接/间接接触,以上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
35.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附图提供的仅仅是和本发明关系比较密切的结构和步骤,省略了一些与发明关系不大的细节,目的在于简化附图,使发明点一目了然,而不是表明实际中装置和方法就是和附图一模一样,不作为实际中装置和方法的限制。
36.本发明提供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实施例以及以下实施例的组合。
37.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显示面板1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组10和第二基板组20,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组10和所述第二基板组20之间的液晶层30,所述第二基板组20所在侧为入光侧和出光侧,所述第一基板组10包括:吸光层101,用于吸收光线;反射层,位于所述吸光层101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组20的一侧,所述反射层包括至少一反射部102,每一所述反射部102在第一方向01呈凹陷状,所述第一方向01为所述第一基板组10指向所述第二基板组20的方向。
38.其中,第一基板组10可以为刚性基板或者柔性基板,第二基板组20可以为刚性基板或者柔性基板,第一基板组10的组成材料和第二基板组20的组成材料可以相同或者不同。刚性基板可以为玻璃或者硅片,刚性基板的组成材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石英粉、碳酸锶、碳酸钡、硼酸、硼酐、氧化铝、碳酸钙、硝酸钡、氧化镁、氧化锡、氧化锌中的至少一种,柔性基板可以为聚合物材料基板、金属箔片基板、超薄玻璃基板、聚合物/无机物基板或者聚合物/有机物/无机物基板,聚合物材料可以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酰亚胺中的至少一种。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显示面板100而言,环境光线射向第二基板组20远离所述第一基板组10的一侧以进入显示面板100,经由包括但不限于反射层的反射后穿透第二基板组20以射入外界,故显示面板100的入光侧和出光侧均为第二基板组20所在侧。
39.其中,液晶层30的组成材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聚合物分散液晶、聚合物网状液晶、其它的在电压控制下能够处于透明态与散射态两者间变化的材料。其中,如图1至图4所示,此处以液晶层30包括多个液晶分子301为例进行说明,多个液晶分子301可以在电场的作用下偏转,以改变液晶层30对于光线的穿透率。具体的,如图1和图3所示,当液晶层30处于透明态时,入射光线可以沿直线穿过多个液晶分子301;如图2和图4所示,当液晶层30处于散射态时,入射光线可以经由多个液晶分子301的作用沿着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
40.可以理解的,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基板组10中的吸光层101在液晶层30处于透明态时,可以吸收外界光线以大大减少射出显示面板100的光线,有助于显示面
板100对应的区域呈现为黑态;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反射层位于吸光层101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组20的一侧,由于反射层中的多个反射部102在第一方向01呈凹陷状,如图2和图4所示,在液晶层30处于散射态时,反射部102相比较平坦的表面,可以接收经由液晶分子301的作用后射向吸光层101的反射光线,即反射部102阻挡于对应的反射光线与吸光层101之间,避免对应的反射光线射向吸光层101以被吸收,同时还可以将反射光线反射至穿透第二基板组20,以提高显示面板100的出光量,从而提高显示面板100的亮度,进一步提高了反射式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的可视性。
41.需要注意的是,结合上文论述,如图2和图4所示,在液晶层30处于散射态时,反射部102将反射光线反射后经由位于反射部102的两侧上方的部分射出以穿透第二基板组20,故每一反射部102的至少一侧与显示面板100对应的一侧之间可以留有预设距离,以使光线穿透第二基板组20。
4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反射部102的组成材料包括金属、金属合金中的至少一者。可以理解的,结合上文论述,反射部102将反射光线反射至穿透第二基板组20,即反射部102可以采用高反射率的材料制作,反射部102的组成材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铝,银。进一步的,如图2和图4所示,在截面视角中,在第一方向01呈凹陷状的反射部102的边缘形状可以为但不限于梯形、弧形、抛物线形、其它的具有聚集光线作用的多段线或曲线。进一步的,在截面视角中,反射部102的两端的距离和反射部102的凹陷程度都可以根据显示面板100的出光量的需求而设置。
43.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第一基板组10还包括:承载层,位于所述反射层远离所述第二基板组20的一侧,所述承载层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组20的一侧形成有多个凹陷部03,多个所述凹陷部03和多个所述反射部102一一对应,每一所述反射部102位于对应的所述凹陷部03内。
44.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反射部102在第一方向01呈凹陷状,即可以通过设置承载层以设置形成于承载层的靠近第二基板组20的一侧的多个凹陷部03以承载多个凹陷部03,以提高多个凹陷部03的稳定性。进一步的,在承载层的靠近第二基板组20的一侧,相邻两凹陷部03之间可以形成为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平面,或者相邻两凹陷部03之间可以形成为凹凸不平的微观结构,以实现漫反射。其中,对于显示面板100而言,可以单独制作承载层以承载多个反射部102,或者复用具有其它功能的膜层作为承载层以承载多个反射部102。
45.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第一基板组10还包括:第一基板103,位于所述吸光层101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组20的一侧;第一电极层104,位于所述第一基板103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组20的一侧,所述第一电极层104包括多个第一电极部;其中,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承载层为第一绝缘层105,所述第一电极层104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105远离所述第二基板组20的一侧,或者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105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组20的一侧;或者,如图3至图4所示,其中,所述承载层为所述吸光层101,所述第一电极层104位于所述吸光层101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组20的一侧。
46.其中,根据上文论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基板103可以承载第一电极层104以及其它膜层,且吸光层101位于第一基板103远离第二基板组20的一侧,即吸光层101为显示面板100中与出光侧距离最远的膜层。可以理解的,当液晶层30处于透明态时,吸光层101可以最大化吸收入射至显示面板100的外界光线以最大化减少射出显示面板100的光线,提高显示
面板100对应的区域呈现的黑态黑色画面与纯黑的接近度,提高显示面板100的对比度。
47.其中,显示面板100可以包括多个子像素,多个第一电极部可以和多个子像素一一对应,每一第一电极具有对应的第一电压,以控制位于第一电极上方的多个液晶分子301的偏转角度,从而控制对应的多个液晶分子301对于光线的透过率,从而呈现为对应的画面亮度。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基板组20还可以包括第二电极层201,第二电极层201可以整层设置并且具有第二电压,结合上文论述,每一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层201之间一电压差以形成对应的垫长,以控制位于第一电极上方的多个液晶分子301的偏转角度,从而控制对应的多个液晶分子301对于光线的透过率,从而呈现为对应的画面亮度。
48.具体的,如图1至图2所示,承载层为第一绝缘层105,此处以第一电极层104位于第一绝缘层105远离第二基板组20的一侧为例进行说明。根据上文论述,每一第一电极具有对应的第一电压,且采用金属制作的多个反射部102也具有导电性,本实施例通过在反射层和第一电极层之间设置第一绝缘层105,可以避免多个反射部102电性连接至多个第一电极部而具有电压,避免因反射部102上的电压对液晶分子301的偏转造成影响。同理,当第一电极层104位于第一绝缘层105靠近第二基板组20的一侧时,第一电极层104中的多个第一电极部可以和多个反射部102绝缘设置,以避免多个反射部102具有电压而对液晶分子301的偏转造成影响,例如第一电极部可以位于承载层中相邻两凹陷部03之间形成的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平面上。其中,第一绝缘层105的组成材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氮化硅、氧化硅,例如第一绝缘层105可以为由氮化硅、氧化硅、氧化树脂三者中的至少一者构成的单层膜层或复合膜层。
49.具体的,如图3至图4所示,所述承载层为吸光层101,第一电极层104位于吸光层101靠近第二基板组20的一侧。根据上文论述,吸光层101用于吸收光线,并且可以复用于承载多个反射部102;进一步的,由于吸光层101位于显示面板100中的最底侧,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电极层104和第二电极层201之间的距离较小,可以增加两者间的电场强度,节省功耗,同时,多个反射部102未置于第一电极层104和第二电极层201之间,可以降低对于第一电极层104和第二电极层201之间的电场的干扰。
50.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4所示,所述承载层为所述吸光层101,所述第一基板组10还包括:第二绝缘层106,位于所述反射层和所述第一电极层104之间,所述第二绝缘层106包括多个突出部04,多个所述突出部04和多个所述反射部102一一对应,每一所述反射部102位于对应的所述突出部04和对应的所述凹陷部03之间。
51.可以理解的,本实施例中的每一突出部04和对应的凹陷部03相对设置,可以进一步固定对应的反射部102的形态,提高反射部102的稳定性,进一步的,每一突出部04的形状也可以和对应的凹陷部03的形状互补。具体的,可以先制作第二绝缘层106以形成突出部04,再在每一突出部04的表面形成对应的反射部102以覆盖突出部04;当然,也可以在吸光层101内的每一凹陷部03的表面形成对应的反射部102以覆盖凹陷部03。其中,第二绝缘层106的组成材料可以参考上文关于第一绝缘层105的相关描述。
52.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第二基板组20包括:多个吸光部202,用于吸收光线,多个所述吸光部202与多个所述反射部102一一对应,每一所述吸光部202和对应的所述反射部102相对设置。
53.具体的,如图1和图3所示,当液晶层30处于透明态时,入射至吸光部202的入射光
线会被吸光部202吸收,入射至吸光部202以外的大部分入射光线会穿透第一基板103后被吸光层101吸收,入射至吸光部202以外的小部分入射光线入射至反射部102后被反射,结合呈凹陷状的反射部102对光线的聚集作用,进一步合理设置反射部102的上端与吸光部202之间的距离d,可以实现由反射部102反射的光线被吸光部202吸收。因此,当液晶层30处于透明态时,大量的入射光线均可以都被吸光部202或吸光层101吸收,以使显示面板100对应的区域呈现为黑态。其中,反射部102的上端与吸光部202之间的距离d可以为1微米至1毫米。
54.具体的,如图2和图4所示,当液晶层30处于散射态时,入射至吸光部202以外的大部分入射光线在液晶层30会发生散射,发生散射的一部分光线会反射穿透第二基板组20以进入外界,发生散射的另一部分光线会入射至反射部102后被反射,再在液晶层30会发生散射以穿透第二基板组20以进入外界,以使显示面板100对应的区域呈现为亮态。
55.可以理解的,本发明采用吸光层101搭配呈凹陷状的多个反射部102,使得在透明态吸光层101吸收未经液晶层30散射而直接穿透液晶层30的光线以助于显示面板100呈现黑态,在散射态多个反射部102改变经由液晶层30散射的光线的路线以避免入射至吸光层101被吸收,而是向第二基板组20射入以提高出光量,从而提高显示面板100的亮度,进一步提高了反射式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的可视性。
56.其中,在俯视视角中,多个所述吸光部202或者多个反射部102在显示面板100上的投影所占的面积比可以根据显示面板100的出光量的需求而设置,可以设置为5%至90%。当然,本发明也可以用于lcd的彩色画面显示,此时多个吸光部202和一一对应的多个反射部102可以分布于多个子像素之间形成的多个间隙内,以兼用于防止不同颜色的光线混色。
57.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至少一所述反射部102在所述第二基板组20上的投影位于对应的所述吸光部202的边缘内部或者边缘上。需要注意的是,结合上文论述,当液晶层30处于透明态时,需要通过吸光部202吸收入射至反射部102后被反射的光线;因此,本实施例中将吸光部202的尺寸设置的足够大,例如在截面视角中,在第二方向02上,反射部102的尺寸可以小于对应的吸光部202的尺寸,以使吸光部202覆盖对应的反射部102,在反射部102的上端与吸光部202之间的距离d一定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助于显示面板100对应的区域呈现为黑态,从而提高显示画面的对比度。其中,第二方向02垂直于第一方向01。
58.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在截面视角中,在第二方向02上,至少一所述反射部102的尺寸w1与对应的所述吸光部202的尺寸w2的差值的绝对值为4微米至4毫米。需要注意的是,结合上文论述,虽然当液晶层30处于透明态时,需要通过吸光部202吸收入射至反射部102后被反射的光线,但是当液晶层30处于散射态时,吸光部202也会吸收经由反射部102反射和/或被液晶层30散射的光线,会降低出光量;因此,本实施例中对反射部102与对应的吸光部202的尺寸大小关系不作限制,而是进一步对两者的尺寸差异作出限制,避免其中一者过小或者过大而严重影响显示面板100的黑态画面或者亮态画面。
59.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第二基板组20还包括:第二基板203,位于多个所述吸光部202远离所述第一基板组10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极层201自所述第二基板203和多个所述吸光部202之间延伸至覆盖所述第二基板203,或者自多个所述吸光部202远离所述第二基板203的一侧延伸至覆盖所述第二基板203。结合上文论述,第二电极层201可以整层设置,具体的,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二基板203以承载多个吸光部202和第二电极层201,
此处对多个吸光部202和第二电极层201的相对位置不作限定,只需要第二电极层201整层覆盖于第二基板203靠近第一电极层104的一侧,以使得对应的区域具有对应的电场即可。进一步的,第二基板203远离液晶层30的一侧可以设有镀抗反射膜层或者其它的透明防眩涂层,以起到增透减反的作用。
60.本发明提供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终端主体部和如上文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终端主体部和所述显示面板组合为一体。
61.本发明提供了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组和第二基板组,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组和所述第二基板组之间的液晶层,所述第二基板组所在侧为入光侧和出光侧,所述第一基板组包括:吸光层,用于吸收光线;反射层,位于所述吸光层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组的一侧,所述反射层包括多个反射部,每一所述反射部在第一方向呈凹陷状,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基板组指向所述第二基板组的方向。其中,本发明采用吸光层搭配反射层的方式,在透明态吸光层吸收未经液晶层散射而直接穿透液晶层的光线,在散射态通过反射层改变经由液晶层散射的光线的路线以避免入射至吸光层,而是向第二基板组射入以提高出光量,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进一步提高了反射式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的可视性。
62.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