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防亮线漏光侧边反射结构的窄边框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38265发布日期:2021-11-10 02:36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防亮线漏光侧边反射结构的窄边框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模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防亮线漏光侧边反射结构的窄边框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2.目前,显示器、电视机、智慧屏等液晶显示屏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液晶显示屏包括液晶面板和背光模组,背光模组为液晶面板提供光源。目前传统的液晶显示器主要以侧入式led背光模组结构为主,导光板侧边都是采用的普通的白反射结构或银反射结构,这样容易漏光、亮度损失比较大;主要原因是侧面反射材料的反射率不够高,同时反射层会存在透光的情况,反射材料会透光产生光损,这样对整机显示亮度会下降,同时有漏光的风险。另一方面,目前传统的液晶显示器的显示边框追求越来越窄,覆盖导光板边缘部的边框距离越来越窄,这种情况下,现有的背光模组侧反射结构不能完全达到要求,边框距离越窄,背光模组侧反射结构反射出光线就越容易从边框内侧射出,即亮线漏光的风险越大。
3.中国专利201620529699.5公开了一种改善亮边的背光模组,其包括设于屏幕背面的遮光胶,设于遮光胶底部的上增光片,设于上增光片底部的下扩散片,下扩散片的底部连接导光板,导光板于一侧设置led光源,导光板的下方连接胶框,胶框底部设有粘合层,粘合层的底部具有反射片,导光板与遮光胶之间还设有不透光的黑色单面胶带,该黑色单面胶带设于导光板上方相反于所述led光源一侧的其他三个侧边上。该黑色单面胶带能够改善亮边,但起不到提高反射率作用,并且该黑色单面胶带是贴于导光板与导光板上侧的遮光胶之间,而不是设置于导光板的侧边,对导光板的侧边也起不到防漏光作用;并且,这种背光模组不适用窄边框结构,反射出的光线容易从窄边框侧面射出,形成亮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根据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防亮线漏光侧边反射结构的窄边框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可以防止导光板侧边透光光损,可以有效防止漏光,降低整机的漏光风险,并且能防止窄边框亮线漏光,提高用户的体验。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防亮线漏光侧边反射结构的窄边框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导光板的底面贴设有下反射膜层,导光板的侧边贴设有侧边反射结构,所述侧边反射结构从内至外依次为黏胶层、灰色材料层、第一防银氧化保护层、第一真空镀银层、第一pet层、第二真空镀银层、第二防银氧化保护层、第二pet层及黑色油墨层。
6.优选地,所述灰色材料层镀于第一防银氧化保护层内侧,用于散射和折射光线。
7.优选地,所述黏胶层的厚度为48μm~52μm,所述灰色材料层的厚度为4μm~6μm,所述第一防银氧化保护层的厚度为0.8μm~1.2μm,所述第一真空镀银层的厚度为70nm~80nm,所述第一pet层的厚度为24μm~26μm,所述第二真空镀银层的厚度为70nm~80nm,所述第二防银氧化保护层的厚度为0.8μm~1.2μm,所述第二pet层的厚度为48μm~52μm,所述
黑色油墨层的厚度为4.5μm~5.5μm。
8.优选地,所述侧边反射结构包括左侧边反射结构、上侧边反射结构和右侧边反射结构,对应贴设于导光板的左侧边、上侧边和右侧边。所述导光板的下侧边设置有led灯源。
9.优选地,所述导光板之上贴设有扩散膜层,扩散膜层之上贴设有第一增光膜层,第一增光膜层之上贴设有第二增光膜层,第二增光膜层之上贴设有dbef反射式偏光增亮膜,dbef反射式偏光增亮膜之上设有液晶玻璃。
10.优选地,所述具有防亮线漏光侧边反射结构的窄边框背光模组还包括背板和u型框体,所述背板的侧边具有向上折弯的边框部,所述下反射膜层、导光板、侧边反射结构、扩散膜层、第一增光膜层、第二增光膜层和dbef反射式偏光增亮膜均安装于背板之上的边框部之内;所述u型框体的中部具有一隔片,该隔片将u型框体分隔成下u型框体部和上u型框体部,所述下u型框体部套装于背板的边框部之外,所述液晶玻璃安装于上u型框体部内。
11.优选地,所述具有防亮线漏光侧边反射结构的窄边框背光模组还包括后壳、下框条和驱动板,所述后壳安装于背板的后侧下端,所述驱动板安装于后壳之内,所述下框条安装于背板的下端;所述液晶玻璃连接用于驱动液晶玻璃的t

con板,该t

con板安装于背板后侧的后壳中。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导光板的侧边贴设有侧边反射结构,侧边反射结构从内至外依次为黏胶层、灰色材料层、第一防银氧化保护层、第一真空镀银层、第一pet层、第二真空镀银层、第二防银氧化保护层、第二pet层及黑色油墨层;由于在第一防银氧化保护层内侧电镀灰色材料层,能够散射和折射光线,使光线变得柔和,这样经侧边反射结构反射回来的光线折射角度会缩小,这样在相同的位置观察边框内侧,光的亮线会变弱,不会出现亮线漏光的情况,通过这个原理,可有效缩小边框的宽度距离,实现更窄的边框距离;本实用新型设置两层真空镀银层能使背光模组侧边反射率非常高,防止透光光损,提高亮度;在第一真空镀银层设置第一防银氧化保护层,在第二真空镀银层的外层设置第二防银氧化保护层,能防止真空镀银层氧化,起到保护真空镀银层的作用;在第一真空镀银层与第二真空镀银层之间设置第一pet层,在第二防银氧化保护层之外设置第二pet层,透光性好,挺性好,搞冲击力强;在第二pet层之外覆盖有黑色油墨层,优选为哑黑的黑色油墨层,可以进一步防止透光光损,提高亮度,可以有效防止漏光,降低整机的漏光风险,提高用户的体验。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分散图。
14.图2为图1中a部分的结构放大图。
15.图3为导光板、下反射膜层、侧边反射结构及led灯源的分散图。
16.图4为图3中b部分的结构放大图。
17.图5为本实用新型侧边反射结构的结构层次图。
18.图6为侧边反射结构的反射原理示意图。
19.图中:1.导光板;2.下反射膜层;3.侧边反射结构;31.黏胶层;32.灰色材料层;33.第一防银氧化保护层;34.第一真空镀银层;35.第一pet层;36.第二真空镀银层;37.第二防银氧化保护层;38.第二pet层;39.黑色油墨层;4.led灯源;41.led灯;5.扩散膜层;6.第一
增光膜层;7.第二增光膜层;8.dbef反射式偏光增亮膜;9.液晶玻璃;91.t

con板;10.背板;101.边框部;11.u型框体;111.隔片;112.下u型框体部;113.上u型框体部;12.后壳;13.下框条;14.驱动板。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1.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具有防亮线漏光侧边反射结构的窄边框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1,导光板1的底面贴设有下反射膜层2,导光板1的侧边贴设有侧边反射结构3,所述侧边反射结构从内至外依次为黏胶层31、灰色材料层32、第一防银氧化保护层33、第一真空镀银层34、第一pet层35、第二真空镀银层36、第二防银氧化保护层37、第二pet层38及黑色油墨层39。所述灰色材料层32镀于第一防银氧化保护层33内侧,用于散射和折射光线;在实际测试中,经过灰色材料层32后损失的光线有3%

4%,即具有灰色材料层的侧边反射结构3还能保证96%

97%的光线反射率。由于在第一防银氧化保护层内侧电镀灰色材料层,能够散射和折射光线,使光线变得柔和,这样经侧边反射结构反射回来的光线折射角度会缩小,这样在相同的位置观察边框内侧,光的亮线会变弱,不会出现亮线漏光的情况,通过这个原理,可有效缩小边框的宽度距离,实现更窄的边框距离。设置两层真空镀银层能使背光模组侧边反射率非常高,防止透光光损,提高亮度;在第一真空镀银层设置第一防银氧化保护层,在第二真空镀银层的外层设置第二防银氧化保护层,能防止真空镀银层氧化,起到保护真空镀银层的作用;在第一真空镀银层与第二真空镀银层之间设置第一pet层,在第二防银氧化保护层之外设置第二pet层,透光性好,挺性好,搞冲击力强;在第二pet层之外覆盖有黑色油墨层,优选为哑黑的黑色油墨层,可以进一步防止透光光损,提高亮度,可以有效防止漏光,降低整机的漏光风险,提高用户的体验。
22.如图5所示,所述黏胶层31的厚度为48μm~52μm,优选为50μm,所述灰色材料层32的厚度为4μm~6μm,优选为5μm,所述第一防银氧化保护层33的厚度为0.8μm~1.2μm,优选为1.0μm,所述第一真空镀银层34的厚度为70nm~80nm,优选为74nm~76nm,所述第一pet层35的厚度为24μm~26μm,优选为25μm,所述第二真空镀银层36的厚度为70nm~80nm,优选为74nm~76nm,所述第二防银氧化保护层37的厚度为0.8μm~1.2μm,优选为1.0μm,所述第二pet层38的厚度为48μm~52μm,优选为50μm,所述黑色油墨层39的厚度为4.5μm~5.5μm,优选为5.0μm。侧边反射结构3的各膜层采用上述厚度,能够最佳地实现防亮线漏光和防侧边漏光和高反射。
23.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所述侧边反射结构3包括左侧边反射结构、上侧边反射结构和右侧边反射结构,对应贴设于导光板的左侧边、上侧边和右侧边。所述导光板1的下侧边设置有led灯源4,led灯源4包括一排led灯41,led灯焊接于灯条之上。
24.如图1所示,所述导光板1之上贴设有扩散膜层5,扩散膜层5之上贴设有第一增光膜层6,第一增光膜层6之上贴设有第二增光膜层7,第二增光膜层7之上贴设有dbef反射式偏光增亮膜8,dbef反射式偏光增亮膜8之上设有液晶玻璃9。
25.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具有防亮线漏光侧边反射结构的窄边框背光模组还包括背板10和u型框体11,所述背板10的侧边具有向上折弯的边框部101,所述下反射膜层2、导光板1、侧边反射结构3、扩散膜层5、第一增光膜层6、第二增光膜层7和dbef反射式偏光增亮膜
8均安装于背板10之上的边框部101之内;所述u型框体11的中部具有一隔片111,该隔片111将u型框体11分隔成下u型框体部112和上u型框体部113,所述下u型框体部112套装于背板10的边框部101之外,所述液晶玻璃9安装于上u型框体部113内。所述具有防亮线漏光侧边反射结构的窄边框背光模组还包括后壳12、下框条13和驱动板14,所述后壳12安装于背板10的后侧下端,所述驱动板14安装于后壳之内,所述下框条13安装于背板13的下端;所述液晶玻璃9连接用于驱动液晶玻璃9的t

con板91,该t

con板91安装于背板10后侧的后壳12中;t

con 板又称逻辑板或控制板,t

con 是 timming controller 的英文缩写,意思是时序控制电路。
26.如图6所示,led灯源4侧入式发光,经过导光板的网点1001产生光的折射和反射,当光线反射、折射到灰色材料层,灰色材料层散射和折射光线,使光线变得柔和,这样经侧边反射结构反射回来的光线折射角度会缩小,这样在相同的观察位置100观察边框内侧,在相同的可视区到边框的距离l情况下,光的亮线会变弱,不会出现亮线漏光的情况,通过这个原理,可有效缩小边框的宽度距离,实现更窄的边框距离。另一方面,当光线反射射到侧边反射结构的第一真空镀银层和第二真空镀银层,光线的反射和折射会返回到导光板1内,这样光的利用效率提高,提高了背光模组的亮度,同时因为侧边反射结构有黑色油墨层,光线不会透过pet层和黑色油墨层,避免光的损耗和漏光。
27.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方式,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对以上的实施方式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