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影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93062发布日期:2021-10-09 12:23阅读:55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影盒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成像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拆卸的安装在电子成像设备中的显影盒。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显影盒,该显影盒可拆卸的安装在感光元件盒中,再与感光元件盒一同安装在电子成像设备中,该显影盒在图像形成的工作状态,显影辊与感光鼓接触,并且显影辊向感光鼓提供显影剂,当处理盒不形成图像时,显影辊与感光鼓分离,此时显影辊不向感光鼓提供显影剂并且与感光鼓分离防止污染感光鼓。在感光元件盒中设置了迫推分离件,在显影盒上设置了分离力接收部,迫推分离件可接受电子成像设备的迫推力并将之传递给分离力接收部,使得显影盒相对与感光元件盒产生位移,使得感光鼓与显影辊分离。
3.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显影盒边盖上设置有在显影辊轴向方向延伸的颈部 60,颈部外圆周上有一突出于外表面的突出肋条61,该突出肋条61用于与迫推分离件配合,接收迫推分离件的迫推力,使得显影辊与感光鼓分离,该现有技术中,该突出肋条61的结构单薄,容易在运输过程中和接收鼓辊分离力的过程中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处理盒,其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接收鼓辊分离力的突出肋条结构单薄易损坏的技术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6.一种显影盒,包括:
7.显影辊,所述显影辊可绕在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轴线旋转;
8.壳体,包括显影剂容纳室和显影室,所述显影辊位于所述显影室中,所述显影剂容纳室和所述显影室之间设置有用于显影剂通过的开口通道;
9.输入齿轮,可绕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二轴线旋转,所述输入齿轮设置在所述壳体长度方向上的一侧,所述输入齿轮具有驱动力接收部和齿轮部;
10.还包括齿轮护盖,覆盖所述输入齿轮的至少一部分,所述齿轮护盖上设置有输入齿轮覆盖部,所述齿轮护盖上还设置有第一间隔力接收部,所述第一间隔力接收部具有力接收部,所述力接收部位于所述输入齿轮和所述显影辊之间,所述力接收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轴线的延伸方向交叉。
11.进一步的,所述齿轮护盖上具有驱动力接收部容纳部,所述力接收部和所述驱动力接收部容纳部分体设置。
12.进一步的,所述驱动力接收部容纳部具有壁部,所述力接收部抵靠在所述壁部的外表面上。
13.进一步的,所述齿轮护盖上具有安装槽,所述第一间隔力接收部包括有安装入所
述安装槽中的安装部。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间隔力接收部构造为金属棒状或者金属板材结构。
15.在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通过对迫推力接收构件的结构改进,使得迫推力接收构件能更稳定的与迫推部配合,改善了现有技术中有技术中接收鼓辊分离力的突出肋条结构单薄易损坏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16.图1是现有技术中显影盒的驱动侧局部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显影盒横截面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显影盒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显影盒驱动侧分解结构示意图;
20.图5和图6是现有的感光元件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显影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显影盒的导电侧结构示意图;
23.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感光鼓和显影辊接触时显影盒安装入感光元件盒中的示意图;
24.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感光鼓和显影辊脱离接触时显影盒安装入感光元件盒中的示意图;
25.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感光鼓和显影辊脱离接触时显影盒安装入感光元件盒中的示意图;
26.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显影盒中边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显影盒中边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显影盒中边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显影盒中边盖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0.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的显影盒中边盖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显影盒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32.实施例1
33.如图2所示,为显影盒50的横截面示意图,显影盒50包括壳体1、搅拌架轴16、送粉辊3、显影辊2,壳体1支撑搅拌架轴16、送粉辊3和显影辊2,壳体1内设置有显影剂容纳室4和显影室5,显影剂容纳室4和显影室5之间设置有用于显影剂通过的开口通道(图中未示出),搅拌架轴16位于显影剂容纳室 4中,送粉辊3和显影辊2位于显影室5中,搅拌架轴16上安装有搅拌架叶片 16a,用于将显影剂容纳室4中的显影剂通过上述开口通道输送到显影室5中。显影辊2绕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轴线旋转,第一方向是显影辊的长度方向,壳体1也是沿着第一方向延伸。
34.如图3和图4所示,显影盒50的长度方向上的驱动侧设置有输入齿轮6、齿轮护盖7、卡接柱13、芯片21。输入齿轮6绕着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轴线旋转,包含驱动力接收部6a、圆
周加固部6b以及齿轮部6c,驱动力接收部6a用于与电子成像设备中驱动轴(图中未示出)啮合以接收驱动力,的圆周加固部 6b形状为圆柱状,其具有与驱动力接收部6a连接的壁部,壁部的外形轮廓为圆柱形,用于加强驱动力接收部6a的强度,防止驱动力接收部6a在接收驱动力的过程中变形或者损坏,齿轮部6c用于向显影盒中其它旋转部件传递驱动力。齿轮护盖7上设置有输入齿轮覆盖部8,输入齿轮覆盖部8覆盖至少一部分输入齿轮6,优选的,输入齿轮覆盖部8包含驱动力接收部容纳部8a、壁部8b,驱动力接收部容纳部8a构造为圆柱状通孔,用于容纳输入齿轮6的驱动力接收部6a 和圆周加固部6b。输入齿轮覆盖部8的壁部8b作为第一间隔力接收部,其具有厚薄不均的结构以方便将分隔力接收部设置在该壁部8b上并且可以避免显影盒安装到感光元件盒中时输入齿轮覆盖部8与感光元件盒的干涉。具体的将在后文中描述。
35.如图7和图8所示,在显影盒50的长度方向上与驱动相对设置的导电侧,设置有导电部件12、被检测部件10、驱动齿轮11、卡接柱14、第二间隔力接收部15、导电侧盖部9,被检测部件10用于向电子成像设备中提供可用于检测的显影盒50使用状态,例如显影盒50是否为新盒等信息。驱动齿轮11接收来自输入齿轮6的驱动力并驱动被检测部件10旋转,导电侧盖部9覆盖驱动齿轮11 和被检测部件10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保护驱动齿轮11和被检测部件10。导电部件12可与电子成像设备电连接并将电子成像设备的电力传递给显影辊2。第二间隔力接收部15可接收感光元件盒中的迫推分离件的力而使得显影盒50相对于感光元件盒移动。
36.如图5和图6所示,感光元件盒100包含鼓壳体101、感光鼓102、迫推分离件104a/104b、迫推接触件103a/103b、鼓驱动力接收部105、卡接口106a/106b,迫推分离件104a/104b可通过迫推第一间隔力接收部8b和第二间隔力接收部15 而推动显影盒50而使得显影盒50相对于感光元件盒100产生位移,最终使得显影辊2与感光鼓102间隔开;迫推接触件103a/103b通过内置的弹性部件提供的弹性力,当显影盒50安装到感光元件盒100中时可提供显影辊2压力接触感光鼓102的推压力。卡接口106a/106b用于与卡接柱13卡接配合,使得显影盒50 可稳定安装于感光元件盒100中。在处理盒处于非打印状态时,为避免感光鼓与显影辊接触受到污染,因此有必要设置鼓辊分离结构。
37.位于显影盒50的驱动侧的第一间隔力接收部8b和位于导电侧的第二间隔力接收部15分别与感光元件盒100中的第一迫推分离件104a和第二迫推分离件 104b接触以接收分隔显影辊2和感光鼓102的力。如图9和图10所示,此处以显影盒的驱动侧为例说明显影辊和感光鼓分离的过程,显影盒的导电侧与驱动侧的分离过程类似。从显影盒的驱动侧观察,第一间隔力接收部8b位于输入齿轮 8和显影辊2之间,当第一迫推分离件104a接收到电子成像设备的迫推力f时,第一迫推分离件104a绕顺时针方向r方向旋转,进而第一迫推分离件104a接触第一间隔力接收部8b,当第一间隔力接收部8b接收到迫推力后,显影盒50会相对于感光元件盒100产生位移,显影辊2与感光鼓1025间隔开。其中图9是显影辊2和感光鼓102接触状态下的示意图,图10是是显影辊2和感光鼓102 间隔状态下的示意图。第一间隔力接收部8b的外表面为非标准圆形状,在径向方向第一间隔力接收部8b与输入齿轮6的旋转轴之间的距离是随着第一间隔力接收部8b的外表面的位置不同而发生改变的,具体的,第一间隔力接收部8b 的外表面形状为椭圆形,其具有长轴h和短轴d,以长轴h和短轴d将第一间隔力接收部8b分成4个象限,第一间隔力接收部8b上与第一分离迫推件104a接触的用
于接收分隔力的接触部8c设置在最靠近显影辊2的象限内,换句话说,这样设计是为了保证第一间隔力接收部8b在旋转的过程中,不会滑过第一间隔力接收部8b的长轴h所在位置,而导致显影盒下次在图像形成过程中不能顺利迫推回来的问题。第二间隔力接收部15设置在壳体1上,从壳体1的侧壁上向外突出,优选的,二间隔力接收部15在显影辊的轴向方向上突出,这样可以方便用于生产壳体1的金属模具的出模,可选择性的,第二间隔力接收部15也可以设置在导电部件12上,第二间隔力接收部15邻近导电侧护盖9设置,使得第二间隔力接收部15可以依靠在导电侧护盖9或者利用导电侧护盖9来限制第二间隔力接收部15的变形量,如果,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二间隔力接收部15处的机械结构强度。
38.实施例2
39.接下来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第一间隔力接收部801b的外形结构与实施例1中不同。如果1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间隔力接收部801b的外形结构呈卵圆形,其尖头的一侧更靠近第一迫推分离件104a。为了避免显影辊在与感光鼓分离后,显影盒不好迫推回来的问题,连接输入齿轮6的轴心和显影辊2的虚拟直线和连接输入齿轮6的轴心的轴线m和卵圆形结构的尖头的尖端的虚拟直线s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40.其它变形实施例,由于第一间隔力接收部的外表面只有靠近显影辊的一小部分需要和第一迫推分离件接触,因此,在不影响显影盒安装入感光元件盒中的情况下,第一间隔力接收部的外表面的形状可以设计成其它非标准圆的形状。这里是不限制的。总结来说,第一间隔力接收部是利用其外形表面与第一迫推分离件接触来接收使得显影辊与感光鼓分离的力即可,换句话说,第一间隔力接收部或者输入齿轮覆盖部的外表面与第一迫推分离件接触以接收显影辊和感光鼓分离的力的接触部不构造为从第一间隔力接收部或者输入齿轮覆盖部的外表突出的肋条结构即可增强第一间隔力结合部的机械结构强度。也可以这样理解,第一间隔力接收部靠近显影辊的一侧设置成类似椭圆形或者卵圆形结构的一部分截面,其远离显影辊的另一侧则对外形结构无限制。优选的,该接触部为弧形结构,更优选的,该弧形结构为类似椭圆形或者卵圆形的外形结构中的一部分。
41.实施例3
42.下面介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设置在齿轮护盖7上的输入齿轮覆盖部802的外形结构不同,具体的,输送齿轮覆盖部802 包括驱动力接收部容纳部802a、壁部802b,其中驱动力接收部容纳部802a呈中空的圆柱体状,壁部802b的外形呈六边形状,优选的壁部802b的外形呈正六边形状。其中,六边形的壁部802b其中一个角部面对迫推分离件104设置,以接收感光鼓和显影辊分离的力。
43.实施例4
44.下面介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设置在齿轮护盖7上的输入齿轮覆盖部803的外形结构不同,具体的,输送齿轮覆盖部803 包括驱动力接收部容纳部803a、壁部803b,其中驱动力接收部容纳部803a呈中空的圆柱体状,壁部803b的外形是一个不标准的形状,其靠近迫推分离件104 附近的结构为局部椭圆形形状,和上述局部椭圆形形状相接还有一个向后延伸的尾部803c。
45.实施例5
46.下面介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本实施例中,第一间隔力接收部17和输入齿轮覆盖
部804分体设置,第一间隔力接收部17安装在驱动侧边盖7上,第一间隔力接收部17包含安装部17a和力接收部17b,其中边盖7包含安装槽7a,安装槽7a容纳安装部17a以安装第一间隔力接收部17,力接收部17b其延伸方向和显影辊的第一轴的延伸方向交叉。力接收部17b用于和迫推分离件104接触以接收感光鼓和显影辊分离的力。为了更稳定的接收鼓辊分离的力,优选的,力接收部17b抵靠在输入齿轮覆盖部804的壁部804a的外表面上,这样可以增加力接收部17b接收感光鼓和显影辊分离的力时的强度。优选的,第一间隔力接收部17为金属棒状或者金属板材结构,可以进一步增加第一间隔力接收部17的强度。
47.实施例6
48.下面介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间隔力接收部19和输入齿轮覆盖部804分开设置,第一间隔力接收部18一体设置在边盖 7上,第一间隔力接收部18和输入齿轮覆盖部804的壁部804b之间形成有一个间隙部19,所述间隙部19的宽度要小于壁部804b的宽度。
49.本实用新型对显影盒的间隔力接收部取消了突出的肋条形状,大大增强了间隔力接收部该处的结构强度,而且能够更加稳定的进行显影辊和感光鼓的分离。本实用新型通过对迫推力接收构件的设计改进,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有技术中接收鼓辊分离力的突出肋条结构单薄易损坏的技术问题。
50.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