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致变色器件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反射率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
背景技术:2.电致变色后视镜具有防眩目、安全驾驶的作用,其广泛应用在汽车内外镜中。但是其与传统镜面反射后视镜相似,无法有效观察到车后的路况信息,从而给驾乘人员的安全行驶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尤其是在雨雾天气,由于无法准确判断后方来车情况,导致安全事故的频繁。
3.反射率作为电致变色后视镜镜片中最为重要的几个参数之一,在镜片的具体制程中,对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ec镜片在两片玻璃贴合后需要灌入电致变色液体,这样就使得成品镜片反射率相较单片反射镜片又不可避免的有所降低,导致过于接近甚至低于客户的要求,使产品缺乏竞争力。同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镜片在镀膜完成后和贴合前存在时间差,作业和存储过程中容易对镜面表面产生脏污,这也对膜层的抗水洗性能等提出了进一步的挑战。
技术实现要素:4.鉴于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反射率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以解决现有电致变色后视镜实际反射率比设计值偏低,导致后视镜性能无法满足要求的问题。
5.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高反射率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所述后视镜包括一电致变色镜元件,所述电致变色镜元件包括:
7.透明的第一基材及沉积在所述第一基材上的透明导电膜层;
8.透明的第二基材及沉积在所述第二基材上的复合膜层,所述第二基材和第一基材以间隔开的关系布置;
9.密封件,其沿周向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的外周区域之间,以将所述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密封地相互结合并限定一空腔;以及
10.电致变色介质,其设置在所述空腔中并与透明导电膜层和复合膜层接触;
11.其中,所述复合膜层包括依次沉积在第二基材上的高反射层及导电层,所述导电层表面粗糙度小于或等于100埃,所述高反射层的反射率大于或等于90%。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基材的周边边缘设置有大于或等于2.5mm半径的倒角。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基材的外周区域还沉积有环形遮蔽层,所述遮蔽层设置在第一基材和透明导电膜层之间。
14.进一步地,所述高反射层膜层厚度为50
‑
100nm。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基材边缘设置有第一导电夹,所述第一导电夹一端与透明导
电膜层接触建立电连接关系,另一端延伸至第二基材的后表面。
16.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基材边缘设置有第二导电夹,所述第二导电夹一端与导电层接触建立电连接关系,另一端延伸至第二基材的后表面。
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基材周长大于第二基材周长,且所述第一基材的周边边缘超出第二基材的周边边缘,在两个周边边缘至少部分区域之间建立涂胶区域。
18.进一步地,所述涂胶区域的部分位置设置有第一导电胶和第二导电胶,所述第一导电胶沿周边边缘的一个边设置并与第一导电夹接触,所述第二导电胶沿周边边缘的另一个边设置并与第二导电夹接触。
1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基材的至少部分外周区域设置有绝缘层,以电隔离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防止彼此之间短路。
20.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方面是提供一种电致变色镜组件,其包括外壳、线路板及如上述的电致变色镜元件;其中,所述电致变色镜元件与线路板进行电连接,所述电致变色镜元件和线路板均容纳在所述外壳内。
2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22.本实用新型的高反射率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在保证汽车后视镜具有防眩目功能的同时,提高了后视镜的反射率性能,从而满足后视镜的高亮显示要求。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后视镜电致变色镜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后视镜带有导电夹时电致变色镜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25.其中,第一基材1,第二基材2,密封件3,电致变色介质4,第一导电夹5,第二导电夹6,透明导电膜层11,遮蔽层12,绝缘层13,导电层21,高反射层22,空腔41,第一导电胶51,第二导电胶61,倒角101。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
27.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高反射率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所述后视镜包括一电致变色镜元件,所述电致变色镜元件包括:透明的第一基材1、透明的第二基材2、密封件3和电致变色介质4。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基材1和第二基材2可选用无色或浅色的透明玻璃或者透明高分子材料。第一基材1靠近观察者设置,第二基材2远离观察者设置。所述第二基材2和第一基材1以间隔开的关系布置,通过沿周向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材1 和第二基材2的外周区域之间的密封件3,以将所述第一基材1和第二基材2密封地相互结合并限定一空腔41,在所述空腔41中设置有电致变色介质4,所述电致变色介质4与透明导电膜层11和复合膜层接触。关于电致变色介质4,可以选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的液相或凝胶的电致变色材料。
28.所述透明导电膜层11沉积在第一基材1背向观察者的表面。透明导电膜层11可选用金属离子掺杂的zno、sno2、in2o3、tio2、hfo2、cuo或氟掺杂的sno2中的至少一种。其中金属离子为mg
2+
,al
3+
,ga
3+
,sb
3+
,nb
4+
,ge
3+
,zr
4+
中的至少一种。透明导电膜层11 也可以采用金属
氧化物/金属/金属氧化物膜层形式的复合膜层结构,所述金属氧化物为 nb2o5,ta2o5,tio2,wo3,zno,al2o3,sno2,sio2,zro2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金属为al, ag,cu,ir,ni,ti,pb,pt,ru,rh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合金材料。所述透明导电膜层11可采用真空蒸镀或磁控溅射等物理气相沉积方法制备得到。
29.所述复合膜层沉积在第二基材2朝向观察者的表面。所述复合膜层包括依次沉积在第二基材2上的高反射层22及导电层21,所述导电层21表面粗糙度小于或等于100 埃,所述高反射层22的反射率大于或等于90%。所述高反射层22为银金属或银合金,优选为银金属,更优选的是高纯银金属。所述导电层21同样可可选用金属离子掺杂的zno、 sno2、in2o3、tio2、hfo2、cuo或氟掺杂的sno2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所述高反射层22 膜层厚度为50
‑
100nm。
30.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材1的周边边缘设置有大于或等于2.5mm半径的倒角101,以制作成无边框后视镜,即后视镜外壳的端面或者壁面不会覆盖住第一基材 1朝向观察者的表面位置。
31.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材1的外周区域还沉积有环形遮蔽层12,所述遮蔽层12设置在第一基材1和透明导电膜层11之间。该遮蔽层12为ag、ti、al、cr、 ni、mo、ru、rh、ir、pd、pt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遮蔽层12可采用真空蒸镀或磁控溅射等物理气相沉积方法,或化学电镀方法制备得到。通过上述物理气相沉积方法得到的遮蔽层12,使设置在基材上的密封件3和导电夹得以隐藏,进而使后视镜组件整体视觉上更加美观。通过遮蔽层12设置,可以制得无边框后视镜,进一步拓展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的视野范围。
32.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基材2边缘设置有第一导电夹5,所述第一导电夹5一端与透明导电膜层11接触建立电连接关系,另一端延伸至第二基材2的后表面。所述第二基材2边缘设置有第二导电夹6,所述第二导电夹6一端与导电层21接触建立电连接关系,另一端延伸至第二基材2的后表面。通过第一导电夹5和第二导电夹6与后视镜中的线路板建立电回路,控制电致变色镜元件的电压输入,使得电致变色介质4在外电压的作用,发生光学性质(反射率、透射率、颜色等)的变化,起到防眩目的作用。
33.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材1周长大于第二基材2周长,且所述第一基材1的周边边缘超出第二基材2的周边边缘,在两个周边边缘至少部分区域之间建立涂胶区域。进一步地,所述涂胶区域的部分位置设置有第一导电胶51和第二导电胶61,所述第一导电胶51沿周边边缘的一个边设置并与第一导电夹5接触,所述第二导电胶61沿周边边缘的另一个边设置并与第二导电夹6接触。所述第一导电胶51和第二导电胶61沿着基片的边长涂胶,固化后呈长条型,进一步改进电致变色后视镜的着色响应速度,提高后视镜的电连接性能。
34.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材1的至少部分外周区域设置有绝缘层13,以电隔离第一基材1和第二基材2,防止彼此之间短路。或者通过对第二基材2表面上的复合膜层进行蚀刻,以形成电隔离区域,防止第一基材1和第二基材2彼此之间短路。另一个可替代的方案是,对第一基材1表面上的透明导电膜层11和第二基材2表面上的复合膜层均进行蚀刻,以形成电隔离区域,防止第一基材1和第二基材2彼此之间短路。
35.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方面是提供一种电致变色镜组件,其包括外壳、线路板及如上述的电致变色镜元件;其中,所述电致变色镜元件与线路板进行电连接,所述电致变色镜
元件和线路板均容纳在所述外壳内。
36.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