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组元变焦镜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577725发布日期:2021-09-08 02:55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组元变焦镜头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镜头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三组元变焦镜头。


背景技术:

2.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光学成像镜头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光学成像镜头被广泛地应用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视频会议、车载监控、安防监控、无人机航拍、智能交通等各个领域。
3.变焦镜头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变换焦距、从而得到不同宽窄的视场角,不同大小的影象和不同景物范围的照相机镜头。变焦镜头在不改变拍摄距离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变动焦距来改变拍摄范围,因此使用非常便捷,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
4.但目前市场上用于安防监控、无人机航拍、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变焦镜头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透镜数量过多,使得镜头整体成本过高,光学系统总长ttl过长,整体体积过大,使安装使用具有局限性;成像分辨率低;成像面小,信噪比高,感光性能差等,已无法满足用户日益提高的要求,需对其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组元变焦镜头用以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三组元变焦镜头,从物侧至像侧沿一光轴依次包括第一透镜至第四透镜、光阑以及第五透镜至第十透镜;第一透镜至第十透镜各自包括一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以及一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
7.第一透镜具负屈光率,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第二透镜具正屈光率,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凸面,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构成固定透镜组;
8.第三透镜具负屈光率,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凹面;第四透镜具正屈光率,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构成变倍透镜组;
9.第五透镜具正屈光率,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凸面;第六透镜具负屈光率,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第七透镜具负屈光率,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第八透镜具正屈光率,第八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凸面;第九透镜具正屈光率,第九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第十透镜具负屈光率,第十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第五透镜至第十透镜构成补偿透镜组;
10.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
11.该三组元变焦镜头具有屈光率的透镜只有上述第一透镜至第十透镜。
12.进一步的,该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16阶偶次非球面;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16阶偶次非球面。
13.进一步的,该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均采用玻璃材料制成。
14.进一步的,该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相互胶合。
15.更进一步的,该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相互胶合。
16.更进一步的,该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相互胶合。
17.更进一步的,该第九透镜和第十透镜相互胶合。
18.更进一步的,该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小于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小于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第七透镜的色散系数小于第八透镜的色散系数;第九透镜的色散系数小于第十透镜的色散系数。
19.更进一步的,该三组元变焦镜头更满足:1.60<nd1<1.70,50.00<vd1<60.00,1.40<nd2<1.45,90.00<vd2<100.00,1.75<nd3<1.85,45.00<vd3<50.00,1.90<nd4<2.10,20.00<vd4<30.00,1.70<nd5<1.80,45.00<vd5<55.00,1.80<nd6<1.90,40.00<vd6<50.00,2.00<nd7<2.10,25.00<vd7<30.00,1.60<nd8<1.65,55.00<vd8<65.00,1.95<nd9<2.05,17.00<vd9<25.00,1.70<nd10<1.80,50.00<vd10<55.00,其中,nd1

nd10分别为第一透镜至第十透镜的折射率,vd1

vd10分别为第一透镜至第十透镜的色散系数。
20.进一步的,该三组元变焦镜头更满足:3.0<|f
a
/f
b
|<4.0,0.5<|f
c
/f
b
|<0.9,其中,f
a
为固定透镜组的焦距,f
b
为变倍透镜组的焦距,f
c
为补偿透镜组的焦距。
2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
22.本实用新型具有透镜数量较少,成本较低,光学系统总长较短,整体体积较小,安装使用方便;分辨率高,成像质量好;成像面大,感光性能更好,成像信噪比低的优点。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处于中焦距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0.470

0.650μm的mtf图;
28.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处于中焦距时的0.470

0.650μm的mtf图;
29.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0.470

0.650μm的mtf图;
30.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0.550μm的横向色差曲线图;
31.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处于中焦距时的0.550μm的横向色差曲线图;
32.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0.550μm的横向色差曲线图;
33.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场曲和畸变曲线图;
34.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处于中焦距时的场曲和畸变曲线图;
35.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场曲和畸变曲线图;
36.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纵向色差曲线图;
37.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处于中焦距时的纵向色差曲线图;
38.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纵向色差曲线图;
39.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处于中焦距时的结构示意图;
41.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0.470

0.650μm的mtf图;
43.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处于中焦距时的0.470

0.650μm的mtf图;
44.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0.470

0.650μm的mtf图;
45.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0.550μm的横向色差曲线图;
46.图2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处于中焦距时的0.550μm的横向色差曲线图;
47.图2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0.550μm的横向色差曲线图;
48.图2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场曲和畸变曲线图;
49.图2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处于中焦距时的场曲和畸变曲线图;
50.图2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场曲和畸变曲线图;
51.图2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纵向色差曲线图;
52.图2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处于中焦距时的纵向色差曲线图;
53.图3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纵向色差曲线图;
54.图3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结构示意图;
55.图3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处于中焦距时的结构示意图;
56.图3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结构示意图;
57.图3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0.470

0.650μm的mtf图;
58.图3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处于中焦距时的0.470

0.650μm的mtf图;
59.图3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0.470

0.650μm的mtf图;
60.图3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0.550μm的横向色差曲线图;
61.图3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处于中焦距时的0.550μm的横向色差曲线图;
62.图3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0.550μm的横向色差曲线图;
63.图4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场曲和畸变曲线图;
64.图4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处于中焦距时的场曲和畸变曲线图;
65.图4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场曲和畸变曲线图;
66.图4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纵向色差曲线图;
67.图4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处于中焦距时的纵向色差曲线图;
68.图4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纵向色差曲线图;
69.图4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结构示意图;
70.图4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处于中焦距时的结构示意图;
71.图4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结构示意图;
72.图4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0.470

0.650μm的mtf图;
73.图5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处于中焦距时的0.470

0.650μm的mtf图;
74.图5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0.470

0.650μm的mtf图;
75.图5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0.550μm的横向色差曲线图;
76.图5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处于中焦距时的0.550μm的横向色差曲线图;
77.图5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0.550μm的横向色差曲线图;
78.图5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场曲和畸变曲线图;
79.图5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处于中焦距时的场曲和畸变曲线图;
80.图5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场曲和畸变曲线图;
81.图5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纵向色差曲线图;
82.图5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处于中焦距时的纵向色差曲线图;
83.图6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纵向色差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84.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85.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86.所说的「一透镜具有正屈光率(或负屈光率)」,是指所述透镜以高斯光学理论计算出来的近轴屈光率为正(或为负)。所说的「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定义为成像光线通过透镜表面的特定范围。透镜的面形凹凸判断可依该领域中通常知识者的判断方式,即通过曲率半径(简写为r值)的正负号来判断透镜面形的凹凸。r值可常见被使用于光学设计软件中,例如zemax或codev。r值亦常见于光学设计软件的透镜资料表(lens data sheet)中。以物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为物侧面为凸面;当r值为负时,判定物侧面为凹面。反之,以像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像侧面为凹面;当r值为负时,判定像侧面为凸面。
8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三组元变焦镜头,从物侧至像侧沿一光轴依次包括第一透镜至第四透镜、光阑以及第五透镜至第十透镜;第一透镜至第十透镜各自包括一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以及一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
88.第一透镜具负屈光率,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第二透镜具正屈光率,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凸面,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构成固定透镜组。
89.第三透镜具负屈光率,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凹面;第四透镜具正屈光率,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构成变倍透镜组。
90.第五透镜具正屈光率,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凸面;第六透镜具负屈光率,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第七透镜具负屈光率,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第八透镜具正屈光率,第八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凸面;第九透镜具正屈光率,第九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第十透镜具负屈光率,第十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第五透镜至第十透镜构成补偿透镜组。
91.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
92.该三组元变焦镜头具有屈光率的透镜只有上述第一透镜至第十透镜,本实用新型具有透镜数量较少,成本较低,光学系统总长较短,整体体积较小(最大通光直径<13.8mm),安装使用方便;分辨率高,成像质量好;成像面大,感光性能更好,成像信噪比低的优点。
93.优选的,该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16阶偶次非球面;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16阶偶次非球面,利于矫正二级光谱及高级像差,提高成像质量。
94.优选的,该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均采用玻璃材料制成,进一步提高整体性能。
95.优选的,该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相互胶合,进一步优化色差,且缩短光学系统总长。
96.更优选的,该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相互胶合,进一步优化色差,且缩短光学系统总长。
97.更优选的,该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相互胶合,进一步优化色差,且缩短光学系统总长。
98.更优选的,该第九透镜和第十透镜相互胶合,进一步优化色差,且缩短光学系统总长。
99.更优选的,该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小于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小于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第七透镜的色散系数小于第八透镜的色散系数;第九透镜的色散系数小于第十透镜的色散系数,有利于校正色差,同时利于镜头结构设计,降低镜头成本。
100.更优选的,该三组元变焦镜头更满足:1.60<nd1<1.70,50.00<vd1<60.00,1.40<nd2<1.45,90.00<vd2<100.00,1.75<nd3<1.85,45.00<vd3<50.00,1.90<nd4<2.10,20.00<vd4<30.00,1.70<nd5<1.80,45.00<vd5<55.00,1.80<nd6<1.90,40.00<vd6<50.00,2.00<nd7<2.10,25.00<vd7<30.00,1.60<nd8<1.65,55.00<vd8<65.00,1.95<nd9<2.05,17.00<vd9<25.00,1.70<nd10<1.80,50.00<vd10<55.00,其中,nd1

nd10分别为第一透镜至第十透镜的折射率,vd1

vd10分别为第一透镜至第十透镜的色散系数,进一步优化色差,提高成像质量。
101.优选的,该三组元变焦镜头更满足:3.0<|f
a
/f
b
|<4.0,0.5<|f
c
/f
b
|<0.9,其中,f
a
为固定透镜组的焦距,f
b
为变倍透镜组的焦距,f
c
为补偿透镜组的焦距,合理分配光焦度,提高成像质量。
102.下面将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三组元变焦镜头进行详细说明。
103.实施例一
104.如图1、2和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三组元变焦镜头,从物侧a1至像侧a2沿一光轴i依次包括第一透镜1、第二透镜2、第三透镜3、第四透镜4、光阑110、第五透镜5、第六透镜6、第七透镜7、第八透镜8、第九透镜9、第十透镜100、滤光片120、保护玻璃130和成像面140;该第一透镜1至第十透镜100各自包括一朝向物侧a1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以及一朝向像侧a2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
105.第一透镜1具负屈光率,第一透镜1的物侧面11为凸面,像侧面12为凹面;第二透镜2具正屈光率,第二透镜2的物侧面21为凸面,像侧面22为凸面,第一透镜1和第二透镜2构成正屈光率的固定透镜组,在光轴i上与光阑110相对固定,光阑110在光轴i上与成像面相对固定。
106.第三透镜3具负屈光率,第三透镜3的物侧面31为凹面,像侧面32为凹面;第四透镜4具正屈光率,第四透镜4的物侧面41为凸面,像侧面42为凹面,第三透镜3和第四透镜4构成负屈光率的变倍透镜组,可在光轴i上相对于光阑110相对移动。
107.第五透镜5具正屈光率,第五透镜5的物侧面51为凸面,像侧面52为凸面;第六透镜6具负屈光率,第六透镜6的物侧面61为凸面,像侧面62为凹面;第七透镜7具负屈光率,第七
透镜7的物侧面71为凸面,像侧面72为凹面;第八透镜8具正屈光率,第八透镜8的物侧面81为凸面,像侧面82为凸面;第九透镜9具正屈光率,第九透镜9的物侧面91为凹面,像侧面92为凸面;第十透镜100具负屈光率,第十透镜100的物侧面101为凹面,像侧面102为凸面,第五透镜5至第十透镜100构成补偿透镜组,可在光轴i上相对于光阑110相对移动。
108.在变焦过程中,由短焦向长焦变化时,固定透镜组不动,变倍透镜组向像侧a2方向移动,补偿透镜组向物侧a1方向移动,即变倍透镜组与补偿透镜组靠近。变焦过程中,固定透镜组与光阑110的距离不变,光阑110与成像面140的距离不变。
109.第五透镜5的物侧面51和像侧面52均为非球面;第六透镜6的物侧面61和像侧面62均为非球面。
110.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第五透镜5和第六透镜6均采用玻璃材质制成,但并不以此为限。
111.优选的,本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透镜1和第二透镜2相互胶合,第三透镜3和第四透镜4相互胶合,第七透镜7和第八透镜8相互胶合,第九透镜9和第十透镜10相互胶合,但并不限于此。
112.滤光片120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如用于滤除红外光的滤光片等。
113.本具体实施例的最短焦距时的详细光学数据如表1

1所示。
114.表1

1实施例一的最短焦距时的详细光学数据
[0115][0116]
本具体实施例的中焦距时的详细光学数据如表1

2所示。
[0117]
表1

2实施例一的中焦距时的详细光学数据
[0118]
[0119][0120]
本具体实施例的最长焦距时的详细光学数据如表1

3所示。
[0121]
表1

3实施例一的最长焦距时的详细光学数据
[0122]
[0123][0124]
本具体实施例中,物侧面51、61和像侧面52、62依下列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
[0125][0126]
其中:
[0127]
r为光学表面上一点到光轴的距离。
[0128]
z为该点沿光轴方向的矢高。
[0129]
c为该表面的曲率。
[0130]
k为该表面的二次曲面常数。
[0131]
a4、a6、a8、a
10
、a
12
、a
14
、a
16
分别为:四阶、六阶、八阶、十阶、十二阶、十四阶、十六阶的非球面系数。
[0132]
各个非球面的参数详细数据请参考下表:
[0133][0134]
本具体实施例的相关条件表达式的数值请参考表5。
[0135]
本具体实施例的mtf曲线图请参阅图4至图6,从图上可以看出对传函管控好,分辨率高,短焦、中焦、长焦在180lp/mm空间频率的全视场mtf值均大于0.2;横向色差请参阅图7

9,纵向色差请参阅图13

15,可以看出色差优化较好,色差小于
±
3.5μm,场曲及畸变图详见图10

12的(a)和(b),可以看出场曲和畸变较小,最大畸变约为8%。
[0136]
本具体实施例中,三组元变焦镜头的焦距f=11.6

43.0mm;视场角fov=8.2
°
(最长焦距时)

40.0
°
(最短焦距时);相对口径为1/4.9∽1/2.85;第一透镜1的物侧面11至成像面140在光轴i上的距离ttl=47.05mm,像面直径φ=8.0mm。
[0137]
实施例二
[0138]
如图16

18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各个透镜的面型凹凸和屈光率相同,仅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等光学参数有所不同。
[0139]
本具体实施例的最短焦距时的详细光学数据如表2

1所示。
[0140]
表2

1实施例二的最短焦距时的详细光学数据
[0141][0142][0143]
本具体实施例的中焦距时的详细光学数据如表2

2所示。
[0144]
表2

2实施例二的中焦距时的详细光学数据
[0145][0146][0147]
本具体实施例的最长焦距时的详细光学数据如表2

3所示。
[0148]
表2

3实施例二的最长焦距时的详细光学数据
[0149][0150]
本实施例的各个非球面的参数详细数据请参考下表:
[0151][0152][0153]
本具体实施例的相关条件表达式的数值请参考表5。
[0154]
本具体实施例的mtf曲线图请参阅图19至图21,从图上可以看出对传函管控好,分辨率高,短焦、中焦、长焦在180lp/mm空间频率的全视场mtf值均大于0.2;横向色差请参阅图22

24,纵向色差请参阅图28

30,可以看出色差优化较好,色差小于
±
3.5μm,场曲及畸变图详见图25

27的(a)和(b),可以看出场曲和畸变较小,最大畸变约为8%。
[0155]
本具体实施例中,三组元变焦镜头的焦距f=11.6

43.0mm;视场角fov=8.2
°
(最长焦距时)

40.0
°
(最短焦距时);相对口径为1/4.9∽1/2.85;第一透镜1的物侧面11至成像面140在光轴i上的距离ttl=47.15mm,像面直径φ=8.0mm。
[0156]
实施例三
[0157]
如图31

3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各个透镜的面型凹凸和屈光率相同,仅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等光学参数有所不同。
[0158]
本具体实施例的最短焦距时的详细光学数据如表3

1所示。
[0159]
表3

1实施例三的最短焦距时的详细光学数据
[0160][0161]
本具体实施例的中焦距时的详细光学数据如表3

2所示。
[0162]
表3

2实施例三的中焦距时的详细光学数据
[0163][0164]
本具体实施例的最长焦距时的详细光学数据如表3

3所示。
[0165]
表3

3实施例三的最长焦距时的详细光学数据
[0166]
[0167][0168]
本实施例的各个非球面的参数详细数据请参考下表:
[0169][0170]
本具体实施例的相关条件表达式的数值请参考表5。
[0171]
本具体实施例的mtf曲线图请参阅图34至图36,从图上可以看出对传函管控好,分辨率高,短焦、中焦、长焦在180lp/mm空间频率的全视场mtf值均大于0.2;横向色差请参阅图37

39,纵向色差请参阅图43

45,可以看出色差优化较好,色差小于
±
3.5μm,场曲及畸变图详见图40

42的(a)和(b),可以看出场曲和畸变较小,最大畸变约为8%。
[0172]
本具体实施例中,三组元变焦镜头的焦距f=11.6

43.0mm;视场角fov=8.2
°
(最长焦距时)

40.0
°
(最短焦距时);相对口径为1/4.9∽1/2.85;第一透镜1的物侧面11至成像面140在光轴i上的距离ttl=47.18mm,像面直径φ=8.0mm。
[0173]
实施例四
[0174]
如图46

48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各个透镜的面型凹凸和屈光率相同,仅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等光学参数有所不同。
[0175]
本具体实施例的最短焦距时的详细光学数据如表4

1所示。
[0176]
表4

1实施例四的最短焦距时的详细光学数据
[0177]
[0178][0179]
本具体实施例的中焦距时的详细光学数据如表4

2所示。
[0180]
表4

2实施例四的中焦距时的详细光学数据
[0181]
[0182][0183]
本具体实施例的最长焦距时的详细光学数据如表4

3所示。
[0184]
表4

3实施例四的最长焦距时的详细光学数据
[0185][0186]
本实施例的各个非球面的参数详细数据请参考下表:
[0187]
[0188][0189]
本具体实施例的相关条件表达式的数值请参考表5。
[0190]
本具体实施例的mtf曲线图请参阅图49至图51,从图上可以看出对传函管控好,分辨率高,短焦、中焦、长焦在180lp/mm空间频率的全视场mtf值均大于0.2;横向色差请参阅图52

54,纵向色差请参阅图58

60,可以看出色差优化较好,色差小于
±
3.5μm,场曲及畸变图详见图55

57的(a)和(b),可以看出场曲和畸变较小,最大畸变约为8%。
[0191]
本具体实施例中,三组元变焦镜头的焦距f=11.6

43.0mm;视场角fov=8.2
°
(最长焦距时)

40.0
°
(最短焦距时);相对口径为1/4.9∽1/2.85;第一透镜1的物侧面11至成像面140在光轴i上的距离ttl=47.43mm,像面直径φ=8.0mm。
[0192]
表5本实用新型四个实施例的相关重要参数的数值
[0193] 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第三实施例第四实施例f
a
47.60947.41347.62346.604f
b

14.698

14.673

14.667

14.735f
c
11.30511.34311.31911.658|f
a
/f
b
|3.2393.2313.2473.163|f
c
/f
b
|0.7690.7730.7720.791
[0194]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