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拼接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94050发布日期:2021-12-15 06:46阅读:50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拼接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拼接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随着显示技术与控制技术的不断融合和发展,超大画面、多屏显示以及清晰、逼真的显示效果使得指挥监控、商业中心、高端会议、私人影院等行业对超大尺寸显示屏幕趋之若鹜。然而,在大屏显示系统工程领域,由于100英寸以上的超大尺寸显示屏幕生产成本远高于55英寸等大尺寸显示屏幕,而且受工艺和设备限制,单个液晶显示屏的最大尺寸为110英寸,因此,出现了通过多个屏幕拼接而成的显示装置。
3.然而,由于液晶显示面板中的液晶是具有流动性的,需要使用封框胶将液晶封闭在特定区域位置内,封框胶的位置不能用于显示。而且,玻璃切割工艺中需要为显示面板研磨预留一定距离以保证显示面板的像素区能够正常显示。这使得拼接式液晶显示屏存在一条无法完全消除的“拼缝”。如何减小“拼缝”的宽度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拼接显示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不足。
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拼接显示装置。
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彩膜基板、阵列基板与第一导电部,在显示面板上形成显示区与周边区域,所述周边区域围绕所述显示区;
7.所述彩膜基板与阵列基板相对;所述阵列基板包括像素电路与第二导电部,所述像素电路位于所述显示区,所述第二导电部位于所述周边区域;所述第二导电部与所述像素电路连接;所述像素电路与所述第二导电部位于所述阵列基板面向所述彩膜基板的一侧;
8.所述第一导电部位于所述阵列基板的侧面以及所述彩膜基板的侧面,所述第一导电部的第一端位于所述彩膜基板的侧面,第二端位于所述阵列基板的侧面,所述第一导电部与所述第二导电部连接。
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部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彩膜基板远离所述阵列基板的第一表面与所述阵列基板远离所述彩膜基板的第二表面之间的距离。
1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部位于所述彩膜基板的侧面的第一中轴线与所述阵列基板的侧面的第二中轴线之间,所述第一中轴线、所述第二中轴线分别垂直于所述第一导电部的第一端指向所述第一导电部的第二端的方向。
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部通过转印工艺制备,所述第一导电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中轴线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一导电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中轴线之
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二距离相同。
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显示面板,还包括覆晶薄膜,所述覆晶薄膜与所述第一导电部绑定在一起,且所述覆晶薄膜与所述第一导电部电连接。
1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显示面板,还包括导电膜层,所述导电膜层位于所述第一导电部与所述覆晶薄膜之间,通过该导电膜层使得该第一导电部与该覆晶薄膜电连通。
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部的数目为多个,所述导电膜层覆盖所有所述第一导电部;
15.多个所述第一导电部包括多个中央导电部与多个边缘导电部,所述中央导电部位于多个所述第一导电部的中部,所述边缘导电部位于多个所述第一导电部的边缘;
16.所述覆晶薄膜通过所述导电膜层与多个所述中央导电部连接。
1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显示面板,还包括印刷电路板,所述印刷电路板位于所述覆晶薄膜远离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且与所述覆晶薄膜连接。
1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覆晶薄膜位于所述印刷电路板一侧的宽度小于位于所述阵列基板一侧的宽度。
1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彩膜基板的出光侧与所述阵列基板的入光侧各贴附一偏光片。
2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偏光片与第二偏光片,所述第一偏光片位于所述彩膜基板远离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偏光片位于所述阵列基板远离所述彩膜基板的一侧;
21.所述彩膜基板包括第一边缘与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位于所述彩膜基板的第一侧,所述第二边缘位于所述彩膜基板的第二侧,所述第二侧为除所述第一侧外的其余侧,所述第一导电部位于所述彩膜基板的第一侧;
22.所述第一偏光片位于第一侧的第三边缘与所述第一边缘之间的距离为0.05~1.7毫米,所述第三边缘与所述第一边缘相平行;所述第一偏光片位于第二侧的第四边缘与所述第二边缘之间的距离为0~0.1毫米,所述第四边缘与所述第二边缘相平行;
23.所述阵列基板包括第五边缘与第六边缘,所述第五边缘位于所述阵列基板的第一侧,所述第六边缘位于所述阵列基板的第二侧;
24.所述第二偏光片位于第一侧的第七边缘与所述第五边缘之间的距离为0.1~1.7毫米,所述第七边缘与所述第五边缘相平行;所述第二偏光片位于第二侧的第八边缘与所述第六边缘之间的距离为0~0.1毫米,所述第八边缘与所述第六边缘相平行。
2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遮光层、第二遮光层、第一水氧阻隔层以及第二水氧阻隔层;
26.所述彩膜基板包括第一边缘区域与第一中央区域,所述第一边缘区域围绕所述第一中央区域;所述第一偏光片在所述彩膜基板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中央区域内;
27.所述第一遮光层位于所述彩膜基板面向所述第一偏光片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一边缘区域,并覆盖所述第一偏光片的侧面;所述第一水氧阻隔层覆盖所述第一遮光层;
28.所述阵列基板包括第二边缘区域与第二中央区域,所述第二边缘区域围绕所述第二中央区域;所述第二偏光片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中央区域内;
29.所述第二遮光层位于所述阵列基板面向所述第二偏光片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二
边缘区域,并覆盖所述第二偏光片的侧面;所述第二水氧阻隔层覆盖所述第二遮光层。
3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彩膜基板包括第三遮光层与第四遮光层;
31.所述周边区域包括第一子区域与第二子区域,所述第一子区域位于所述显示区与所述第一导电部之间,所述第二子区域为所述周边区域中除所述第一子区域外的区域;
32.所述第三遮光层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子区域中,所述第四遮光层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子区域中;
33.所述第三遮光层的宽度为0.6~1.0毫米,所述第四遮光层的宽度为0.25~0.5毫米。
3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发光模组与上述的显示面板;
35.所述显示面板位于所述发光模组的出光侧,所述阵列基板位于所述彩膜基板与所述发光模组之间。
3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光模组包括背板、中框、光学膜层与灯板;
37.所述背板包括底板与侧壁;所述灯板位于所述底板面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且包括多个光源;所述中框围绕所述多个光源设置,且与所述侧壁固定连接,所述中框位于所述底板与所述光学膜层之间。
3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膜层在所述彩膜基板上的投影位于所述阵列基板在所述彩膜基板上的投影之内,所述中框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投影位于所述光学膜层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投影之内。
3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五遮光层与金属层;
40.所述第五遮光层位于所述彩膜基板的侧面与所述阵列基板的侧面;
41.所述金属层覆盖所述第五遮光层且位于所述发光模组的侧面,当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偏光片时,所述金属层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偏光片远离所述彩膜基板的一侧,且位于所述周边区域,所述金属层的第二端位于所述发光模组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
42.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光学膜层的第一侧,在第一方向上,所述光学膜层的边缘与所述金属层之间距离为第三距离,所述中框与所述光学膜层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第四距离,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光学膜层面向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所述第三距离与所述第四距离相同,所述第三距离为0.3~0.5毫米;
43.在所述光学膜层的第二侧,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光学膜层的边缘与所述金属层之间距离为第五距离,所述中框与所述光学膜层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第六距离,所述第六距离大于所述第五距离相同;所述第五距离为0.1~0.3毫米,所述第六距离为0.3~0.5毫米。
44.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底板的第一侧,所述中框包括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连接,所述第一侧面为倾斜平面,所述第一侧面自所述周边区域向所述显示区倾斜,所述第二侧面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光学膜层面向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
45.当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覆晶薄膜时,所述覆晶薄膜包括芯片与柔性电路板,所述芯片固定在所述柔性电路板上;
46.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印刷电路板,所述印刷电路板位于所述覆晶薄膜远离所述阵
列基板的一侧,且与所述覆晶薄膜连接。
47.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底板的第一侧,所述侧壁包括第一竖直延伸部、第一水平延伸部与第二竖直延伸部,所述第一竖直延伸部与所述底板连接,且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水平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一竖直延伸部与所述第二竖直延伸部之间,所述第一水平延伸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且在从所述显示区指向所述周边区域的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二竖直延伸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48.所述发光模组还包括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位于所述第一竖直延伸部与所述第一水平延伸部的连接处,且位于所述第一竖直延伸部与所述印刷电路板之间,用于支撑所述印刷电路板。
4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光模组还包括保护板,用于保护所述印刷电路板;
50.所述保护板位于所述印刷电路板远离所述支撑块的一侧,所述保护板、所述中框与所述背板固定在一起。
5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护板包括第一保护部与第二保护部,所述第一保护部与所述第二保护部连接,所述第一保护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印刷电路板位于所述第一保护部与所述支撑块之间,所述第二保护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位于所述印刷电路板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
52.所述中框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与第三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三支撑部之间,所述第一支撑部位于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支撑部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三支撑部用于支撑所述光学膜层;
53.所述发光模组还包括第一紧固件,所述第一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二竖直延伸部、所述第三支撑部与所述第一保护部;
54.所述第三支撑部对所述光学膜层的第一支撑点、所述第二支撑部对所述第三支撑部的第二支撑点以及所述第三支撑部与所述第一紧固件的接触点为力学三角形的顶点。
5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支撑部包括第三侧面、第四侧面与第五侧面,所述第三侧面、所述第四侧面与所述第五侧面面向所述光学膜层,所述第四侧面位于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第五侧面之间,所述第三侧面为平面,用于支撑所述光学膜层,所述第四侧面与所述光学膜层面向所述中框的表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五侧面为凸圆弧面;
56.所述第三侧面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为0.2~0.3毫米,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四侧面与所述光学膜层面向所述中框的表面之间的夹角为23度~33度;所述凸圆弧面所在球面的半径为10~15毫米;
57.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第六侧面,所述第六侧面位于所述第二支撑部面向所述光学膜层的一侧,所述第六侧面为平面。
5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光模组还包括第一反射膜层,所述第一反射膜层位于所述中框面向所述光学膜层的表面;
59.所述第一反射膜层覆盖所述第五侧面、部分所述第四侧面以及部分所述第六侧面;
60.在所述中框靠近所述光学膜层的一侧,所述第一反射膜层与所述第三侧面之间存在间隔,在所述中框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反射膜层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之间存在
间隔;
61.所述第一反射膜层为反射贴或白色膜层。
62.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中框靠近所述光学膜层的一侧,所述第一反射膜层与所述第三侧面之间的距离为2.5~5毫米,在所述中框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反射膜层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2毫米。
6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框的数目为4个;4个所述中框两两相邻,且合围成四边形;相邻两个所述中框固定连接。
6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光模组还包括内嵌式角块,所述内嵌式角块用于将相邻两个所述中框固定连接;
65.所述内嵌式角块包括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连,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延伸方向相交;
66.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相邻两个所述中框中的一个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相邻两个所述中框中的另一个固定连接。
67.在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中框中,一个所述中框包括第一凹槽,另一个所述中框包括第二凹槽;
68.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凹槽中,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厚度相同,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凹槽中,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厚度相同。
69.在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中框中,一个所述中框包括第一定位孔,另一个所述中框包括第二定位孔;
70.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定位柱,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定位柱,所述第一定位柱位于所述第一定位孔中,所述第二定位柱位于所述第二定位孔中。
71.在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中框之间在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存在开口。
7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光模组还包括第二反射膜层,所述第二反射膜层位于相邻两个中框的连接处,且所述第二反射膜层的宽度在所述光学膜层指向所述底板的方向上增大。
73.在一个实施例中,多个光源呈阵列排布,且多个光源形成的光源阵列对称。
7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源阵列包括m排沿第一方向排列、n排沿第三方向排列的光源,m、n分别为大于6的整数;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三方向相交;
75.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第一个光源与第二个光源之间的灯距为第一灯距,第二个光源与第三个光源之间的灯距为第二灯距,第n

2个光源与第n

1个光源之间的灯距为第二灯距,第n

1个光源与第n个光源之间的灯距为第一灯距,其余光源中相邻两个光源之间的灯距为第三灯距;所述第二灯距大于所述第三灯距,所述第三灯距大于所述第一灯距;
76.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第一个光源与第二个光源之间的灯距为第四灯距,第二个光源与第三个光源之间的灯距为第五灯距,第n

2个光源与第n

1个光源之间的灯距为第五灯距,第n

1个光源与第n个光源之间的灯距为第四灯距,其余光源中相邻两个光源之间的灯距为所述第三灯距;所述第五灯距大于所述第三灯距,所述第三灯距大于所述第四灯距。
77.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三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方向上,所述第二支撑部上的第一反射膜层面向所述光学膜层的一侧与紧邻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光源之间
的距离为第七距离,所述第二支撑部上的第一反射膜层面向所述光学膜层的一侧与所述光学膜层紧邻所述中框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第八距离,所述第二支撑部面向所述光学膜层的表面在所述光学膜层上的投影为投影点,紧邻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光源与所述投影点的连线与第二方向所夹的锐角的角度为第一角度,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光学膜层面向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三支撑部之间的连接点与紧邻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光源之间的连接线与第二方向所夹的锐角的角度为第二角度,所述第三支撑部面向所述光学膜层的表面的反射率、所述光源的不同发光角度处单位角度内的光通量、所述第七距离、所述第八距离、所述第一角度与所述第二角度满足如下关系:
[0078][0079]
其中,a为所述第七距离的值,b为所述第八距离的值,α为所述第一角度的值,β为所述第二角度的值,x为所述光通量,r为所述发光角度。
[0080]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三反射膜层,所述第三反射膜层位于所述灯板面向所述光学膜层的一侧,且压设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底端。
[0081]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框的顶端面涂覆热熔胶/光学固化胶,所述热熔胶/光学固化胶用于将所述光学膜层的边缘固定于所述中框的顶端面;
[0082]
当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偏光片,所述第二偏光片位于所述阵列基板远离所述彩膜基板的一侧时,所述第二偏光片的边缘涂覆光学固化胶,所述光学固化胶用于将所述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固定于所述光学膜层上。
[0083]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熔胶包括树脂材料,所述热熔胶的透光率为80%~99.5%;
[0084]
所述光学固化胶包括树脂材料,所述光学固化胶的透光率为80%~99.5%。
[0085]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膜层包括透光玻璃板、光扩散膜与增光膜,所述光扩散膜位于所述透光玻璃板远离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所述增光膜位于所述透光玻璃板面向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
[0086]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拼接显示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显示装置,所述至少两个显示装置中的至少一个为上述的显示装置。
[0087]
根据上述实施例可知,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阵列基板的侧面以及彩膜基板的侧面设置第一导电部,且第一导电部通过第二导电部与像素电路连接,因此,可通过第一导电部将像素电路与用于控制像素电路的芯片进行连接,又由于第一导电部位于阵列基板的侧面以及彩膜基板的侧面,因此,可以避免占用阵列基板上位于周边区域的空间,可以减小周边区域的宽度,有利于实现窄边框,并提高屏占比。当显示面板应用于拼接显示装置中的显示装置时,可以减小拼接显示装置中相邻两个显示装置之间的拼缝。
[0088]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0089]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0090]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91]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92]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93]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94]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95]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96]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97]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98]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光路示意图。
[0099]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100]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101]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102]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103]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104]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105]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106]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107]
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108]
图1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发光强度与发光角度的关系曲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109]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011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该显示面板1,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1包括彩膜基板11、阵列基板12与第一导电部13。在显示面板1上形成显示区aa与周边区域na,周边区域na围绕显示区aa。
[0111]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彩膜基板11与阵列基板12相对。阵列基板12包括像素电路(未示出)与第二导电部14,像素电路位于显示区aa,第二导电部14位于周边区域na。第二导电部14与像素电路连接,像素电路与第二导电部14位于阵列基板12面向彩膜基板11的一侧。
[0112]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导电部13位于阵列基板12的侧面以及彩膜基板11的侧面,第一导电部13的第一端e1位于彩膜基板11的侧面,第一导电部13的第二端e2位于阵列基板12的侧面,第一导电部13与第二导电部14连接。
[0113]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阵列基板12的侧面以及彩膜基板11的侧面设置第一导电部13,且第一导电部13通过第二导电部14与像素电路连接,因此,可通过第一导电部13将像素电路与用于控制像素电路的芯片进行连接,又由于第一导电部13位于阵列基板12的侧面以
及彩膜基板11的侧面,因此,可以避免占用阵列基板12上位于周边区域na的空间,可以减小周边区域na的宽度,有利于实现窄边框,并提高屏占比。当显示面板1应用于拼接显示装置中的显示装置时,可以减小拼接显示装置中相邻两个显示装置之间的拼缝。
[0114]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进行详细的介绍。
[0115]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该显示面板1,如图1与图2所示,显示面板1包括显示区aa与周边区域na,周边区域na围绕显示区aa。
[0116]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1还包括彩膜基板11、阵列基板12、液晶层18、第二导电部14、第一导电部13、导电膜层15、覆晶薄膜(cof)16以及印刷电路板17。
[0117]
如图1所示,彩膜基板11与阵列基板12相对,液晶层18位于彩膜基板11与阵列基板12之间。
[0118]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阵列基板12包括像素电路(未示出)与第二导电部14。像素电路位于显示区aa,用于控制液晶层18中液晶分子的偏转角度,进而控制透过液晶层18的光的强度。第二导电部14位于周边区域na,第二导电部14与像素电路连接。第二导电部14的材料可以是金属材料,例如为铜,但不限于此。像素电路与第二导电部14位于阵列基板12面向彩膜基板11的一侧。第二导电部14可在制备像素电路的过程中制备。例如,第二导电部14可与像素电路中晶体管的源极或漏级同层,并在同一工艺步骤中形成。
[0119]
在本实施例中,像素电路能够在栅极驱动信号与数据驱动信号的控制下驱动像素发光。一般情况下,栅极驱动信号可由栅极驱动芯片提供,数据驱动信号可由数据驱动芯片提供。因此,显示面板1还需要设置栅极驱动芯片与数据驱动芯片。
[0120]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显示面板1为矩形,包括四侧,两个第一侧s1与两个第二侧s2,其中,在两个第一侧s1中的一个第一侧s1设置栅极驱动芯片,在另一个第一侧s1设置数据驱动芯片,两个第二侧s2可不设置栅极驱动芯片与数据驱动芯片。
[0121]
在本实施例中,为减小周边区域na的宽度,将栅极驱动芯片与数据驱动芯片分别固定在柔性电路板上,栅极驱动芯片与数据驱动芯片分别通过柔性电路板与像素电路电连接,然后,通过柔性电路板弯折,将栅极驱动芯片与数据驱动芯片分别设置到显示面板1远离像素电路的一侧。其中,固定有栅极驱动芯片或数据驱动芯片的柔性电路板可称为覆晶薄膜16。由于将栅极驱动芯片设置到显示面板1远离像素电路的一侧与将数据驱动芯片设置到显示面板1远离像素电路的一侧的方案相似,为避免内容冗余,下面以将栅极驱动芯片设置到显示面板1远离像素电路的一侧为例进行说明。
[0122]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栅极驱动芯片161固定在柔性电路板162上,栅极驱动芯片161固定在柔性电路板162后形成覆晶薄膜16。其中,图4是图3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0123]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导电部13位于阵列基板12的侧面以及彩膜基板11的侧面,第一导电部13的第一端e1位于彩膜基板11的侧面,第二端e2位于阵列基板12的侧面,第一导电部13与第二导电部14连接。这样,可以使得覆晶薄膜16通过第一导电部13与第二导电部14与像素电路电连接。
[0124]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与图5所示,第一导电部13的第一端e1与第一导电部13的第二端e2之间的距离l小于彩膜基板11远离阵列基板12的第一表面f1与阵列基板12远离彩膜基板11的第二表面f2之间的距离。即,第一导电部13的长度小于第一表面f1与第二表面f2
之间的距离。其中,图5为图4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0125]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导电部13位于彩膜基板11的侧面的第一中轴线j1与阵列基板12的侧面的第二中轴线j2之间,第一中轴线j1、第二中轴线j2分别垂直于第一导电部13的第一端e1指向第一导电部13的第二端e2的方向。即第一中轴线j1、第二中轴线j2分别垂直于第一导电部13的延伸方向。这样,可以保证第一导电部13与第二导电部14的电学接触均匀。
[0126]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导电部13的第一端e1与第一中轴线j1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1,第一导电部13的第二端e2与第二中轴线j2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2,第一距离d1与第二距离d2相同。
[0127]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部13的材料为金属材料,例如为银。第一导电部13与第二导电部14在不同的工艺步骤中形成。第一导电部13可以通过转印工艺制备。
[0128]
在本实施例中,彩膜基板11的厚度与阵列基板12的厚度可基本相同,均为0.7毫米,第一导电部13的第一端e1与第一导电部13的第二端e2之间的距离l为0.6毫米,即第一导电部13的长度为0.6毫米。第一导电部13的第一端e1与第一中轴线j1之间的第一距离d1为0.1毫米,第一导电部13的第二端e2与第二中轴线j2之间的第二距离d2为0.1毫米。这样,可以保证第一导电部13与第二导电部14的电学接触均匀。
[0129]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导电膜层15位于第一导电部13与覆晶薄膜16之间,覆晶薄膜16通过导电膜层15与第一导电部13绑定在一起,且覆晶薄膜16与第一导电部13电连接。即,通过该导电膜层15使得该第一导电部13与该覆晶薄膜16电连通。导电膜层15可以为异方性导电胶膜(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简称acf),但不限于此。
[0130]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导电部13的数目为多个。导电膜层15可以覆盖所有第一导电部13。多个第一导电部13包括多个中央导电部131与多个边缘导电部132,中央导电部131位于多个第一导电部13的中部w1,边缘导电部132位于多个第一导电部13的边缘w2。在本实施例中,覆晶薄膜16通过导电膜层15与多个中央导电部131连接。多个中央导电部131两侧可分别存在15个边缘导电部132,但不限于此。在涂覆导电膜层15时,可以以边缘导电部132远离中央导电部131的边界为参照,这样,可以避免部分起导电作用的中央导电部131不被导电膜层15覆盖而起不到导电作用。
[0131]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覆晶薄膜16的导电部163与对应的第一导电部13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多个第一导电部13的边缘w2处,可能存在部分第一导电部13(边缘导电部132)缺失的情况,但这不影响覆晶薄膜16与像素电路电连接。
[0132]
在本实施例中,在将覆晶薄膜16与第一导电部13进行绑定时,可以以在第一导电部13的第一端e1指向第二端e2的方向上,以覆晶薄膜16的导电部163超出第一导电部13的第二端e2指定距离的方式进行绑定,以确保在存在工艺误差的条件下覆晶薄膜16的导电部163与对应的第一导电部13能够电连接。其中,指定距离可以是0.1毫米,但不限于此。
[0133]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与图4所示,印刷电路板17位于覆晶薄膜16远离阵列基板12的一侧,且与覆晶薄膜16连接。其中,印刷电路板17上可绑定有控制芯片,控制芯片通过印刷电路板17与覆晶薄膜16上的栅极驱动芯片电连接。控制芯片用于控制栅极驱动芯片。
[0134]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覆晶薄膜16位于印刷电路板17一侧的宽度小于位于阵列基板12一侧的宽度。这样,可以为用于保护印刷电路板17的保护板89预留更多的组装空
间,保证保护板89的固定强度。其中,保护板89可通过螺丝锁附在附近的其他结构上,例如,保护板89可通过螺丝锁附在发光模组中的中框82上。
[0135]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显示面板1还包括第一偏光片71、第二偏光片72、第一遮光层(未示出)、第二遮光层(未示出)、第一水氧阻隔层(未示出)以及第二水氧阻隔层(未示出)。
[0136]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偏光片71位于彩膜基板11远离阵列基板12的一侧,第二偏光片72位于阵列基板12远离彩膜基板11的一侧。第一偏光片71与第二偏光片72用于消除环境光对显示画面的影响。即彩膜基板11的出光侧与阵列基板12的入光侧各贴附一偏光片。
[0137]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彩膜基板11包括第一边缘g1与第二边缘g2,第一边缘g1位于彩膜基板11的第一侧s1,第二边缘g2位于彩膜基板11的第二侧s2,第二侧s2为除第一侧s1外的其余侧,第一导电部13位于彩膜基板11的第一侧s1。
[0138]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偏光片71位于第一侧s1的第三边缘g3与第一边缘g1之间的距离为0.05~1.7毫米,例如,可以为0.05毫米、0.1毫米、0.15毫米、0.2毫米、0.9毫米、1.5毫米或1.7毫米,第三边缘g3与第一边缘g1相平行。第一偏光片71位于第二侧s2的第四边缘g4与第二边缘g2之间的距离为0~0.1毫米,例如为0毫米、0.5毫米或0.1毫米,第四边缘g4与第二边缘g2相平行。
[0139]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阵列基板12包括第五边缘g5与第六边缘g6,第五边缘g5位于阵列基板12的第一侧s1,第六边缘g6位于阵列基板12的第二侧s2。
[0140]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偏光片72位于第一侧s1的第七边缘g7与第五边缘g5之间的距离为0.1~1.7毫米,例如为0.1毫米、0.3毫米、0.4毫米、0.9毫米、1.5毫米或1.7毫米,第七边缘g7与第五边缘g5相平行。第二偏光片72位于第二侧s2的第八边缘g8与第六边缘g6之间的距离为0~0.1毫米,例如为0毫米、0.05毫米或0.1毫米,第八边缘g8与第六边缘g6相平行。上述偏光片的边缘与显示面板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的宽度。
[0141]
在本实施例中,彩膜基板11包括第一边缘区域与第一中央区域,第一边缘区域围绕第一中央区域;第一偏光片71在彩膜基板11上的投影位于第一中央区域内。第一遮光层位于彩膜基板11面向第一偏光片71的一侧,且位于第一边缘区域,并覆盖第一偏光片71的侧面。第一遮光层的材料可以是遮光油墨,但不限于此。第一遮光层用于避免从发光模组出射的光从第一偏光片71的第三边缘g3与第四边缘g4漏出而影响显示画面的质量。
[014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水氧阻隔层覆盖第一遮光层。第一水氧阻隔层的材料可以是氟化剂,但不限于此。第一水氧阻隔层用于阻隔水氧,保护第一偏光片71,避免第一偏光片71的边缘进入水汽导致切割边缘微观区域失效。
[0143]
在本实施例中,阵列基板12包括第二边缘区域与第二中央区域,第二边缘区域围绕第二中央区域,第二偏光片72在阵列基板12上的投影位于第二中央区域内。第二遮光层位于阵列基板12面向第二偏光片72的一侧,且位于第二边缘区域,并覆盖第二偏光片72的侧面。第二遮光层的材料可以是遮光油墨,但不限于此。第二遮光层用于避免从发光模组出射的光从第二偏光片72的第七边缘g7与第八边缘g8漏出而影响显示画面的质量。
[0144]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水氧阻隔层覆盖第二遮光层。第二水氧阻隔层的材料可以是氟化剂,但不限于此。第二水氧阻隔层用于阻隔水氧,保护第二偏光片72,避免第二偏光片
72的边缘进入水汽导致切割边缘微观区域失效。
[0145]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平衡第一偏光片71与第二偏光片72在高温高湿信赖性测试中带来的边缘水汽进入失效漏光问题以及第一偏光片71与第二偏光片72高温收缩带来的漏光问题。
[0146]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显示面板1还包括对位标记21,对位标记21位于显示区aa。例如,对位标记21在阵列基板12上的投影可位于第一行第二列子像素在阵列基板12上的投影内,但不限于此。由于对位标记21没有占用周边区域na的空间,因此,有利于减小周边区域na的宽度,提升屏占比。
[0147]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周边区域na包括第一子区域q1与第二子区域q2,第一子区域q1位于显示区aa与第一导电部13之间,第二子区域q2为周边区域na中除第一子区域q1外的区域。
[0148]
在本实施例中,彩膜基板11包括第三遮光层与第四遮光层。第三遮光层与第四遮光层可为与彩膜(cf)同层的黑矩阵。第三遮光层在阵列基板12上的投影位于第一子区域q1中,第四遮光层在阵列基板12上的投影位于第二子区域q2中。
[0149]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遮光层的宽度为0.6~1.0毫米,例如,可为0.6毫米、0.8毫米或1.0毫米,第四遮光层的宽度为0.25~0.5毫米,例如,可以为0.25毫米、0.4毫米或0.5毫米。
[0150]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阵列基板12的侧面以及彩膜基板11的侧面设置第一导电部13,且第一导电部13通过第二导电部14与像素电路连接,因此,可通过第一导电部13将像素电路与用于控制像素电路的芯片进行连接,又由于第一导电部13位于阵列基板12的侧面以及彩膜基板11的侧面,因此,可以避免占用阵列基板12上位于周边区域na的空间,可以减小周边区域na的宽度,有利于实现窄边框,并提高屏占比。而且,可以将周边区域na的宽度减小到1毫米以下。当显示面板1应用于拼接显示装置中的显示装置时,可以减小拼接显示装置中相邻两个显示装置之间的拼缝。
[0151]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显示装置。如图8与图9所示,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1与发光模组8。其中,图8为显示装置在第一侧s1的剖面图,图9为显示装置在第二侧s2的剖面图。
[0152]
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位于发光模组8的出光侧,阵列基板12位于彩膜基板11与发光模组8之间。
[0153]
本实施例中,如图8与图9所示,发光模组8包括背板81、中框82、光学膜层83、灯板84、第一反射膜层85、第三反射膜层86、第二紧固件88、保护板89以及支撑块810。
[0154]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与图9所示,背板81包括底板811与侧壁812。灯板84位于底板811面向显示面板1的一侧,且包括多个光源841。中框82围绕多个光源841设置,且与侧壁812固定连接,中框82位于底板811与光学膜层83之间。
[0155]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与图11所示,光学膜层83在彩膜基板11上的投影位于阵列基板12在彩膜基板11上的投影之内,中框82在阵列基板12上的投影位于光学膜层83在阵列基板12上的投影之内。其中,图10是图8中c1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11是图9中c2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0156]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图10所示,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五遮光层1001与金属层
1002。
[0157]
在本实施例中,第五遮光层1001位于彩膜基板11的侧面与阵列基板12的侧面。第五遮光层1001的材料可以是黑色的紫外固化胶,但不限于此。第五遮光层1001用于避免述彩膜基板11的侧面与阵列基板12的侧面漏光。
[0158]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图10所示,金属层1002覆盖第五遮光层1001且位于发光模组8的侧面,金属层1002的第一端位于第一偏光片71远离彩膜基板11的一侧,且位于周边区域na,金属层1002的第二端位于发光模组8远离显示面板1的一侧。金属层1002用于遮光以及防止电磁干扰。金属层1002的材料可以是铝,但不限于此。
[0159]
在本实施例中,金属层1002可以是黑色的铝箔胶带。由于金属层1002的第一端贴附在第一偏光片71远离彩膜基板11的一侧,且位于周边区域na,可以确保高温高湿环境下不会开胶。
[0160]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在光学膜层83的第一侧s1,在第一方向x上,光学膜层83的边缘与金属层1002之间距离为第三距离d3,中框82与光学膜层83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第四距离d4。其中,第一方向x平行于光学膜层83面向显示面板1的表面。第三距离d3与第四距离d4可相同,第三距离d3为0.3~0.5毫米,例如,第三距离d3可为0.3毫米、0.4毫米或0.5毫米。这样,可以给发光膜组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发生膨胀预留空间,避免金属层1002开胶。
[0161]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在光学膜层83的第二侧s2,在第一方向x上,光学膜层83的边缘与金属层1002之间距离为第五距离d5,中框82与光学膜层83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第六距离d6,第六距离d6可大于第五距离d5相同。第五距离d5为0.1~0.3毫米,例如,第五距离d5为0.1毫米、0.2毫米或0.3毫米。第六距离d6为0.3~0.5毫米,例如,第六距离d6可为0.3毫米、0.4毫米或0.5毫米。这样,可以给发光膜组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发生膨胀预留空间,避免金属层1002开胶。
[0162]
需要说明的是,光学膜层83在阵列基板12上的投影覆盖显示区aa与部分周边区域na。
[0163]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在底板811的第一侧s1,中框82包括第一侧面k1与第二侧面k2,第一侧面k1与第二侧面k2连接,第一侧面k1为倾斜平面,第一侧面k1自周边区域na向显示区aa倾斜,第二侧面k2沿第二方向z延伸,第二方向z垂直于光学膜层83面向显示面板1的表面。
[0164]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覆晶薄膜16贴附在第一侧面k1与第二侧面k2上,其中,栅极驱动芯片161位于第一侧面k1与第二侧面k2连接处,柔性电路板162贴附在第一侧面k1与第二侧面k2上。第一侧面k1与第二方向z所夹的锐角大于覆晶薄膜16与第二方向z所夹的锐角。
[0165]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印刷电路板17位于覆晶薄膜16远离阵列基板12的一侧,且与覆晶薄膜16连接。
[0166]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在底板811的第一侧s1,背板81的侧壁812包括第一竖直延伸部h1、第一水平延伸部h2与第二竖直延伸部h3,第一竖直延伸部h1与背板81的底板811连接,且沿第二方向z延伸,第一水平延伸部h2位于第一竖直延伸部h1与第二竖直延伸部h3之间,第一水平延伸部h2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方向z垂直,即第一水平延伸部h2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第一水平延伸部h2在从显示区aa指向周边区域na的方向上延伸,第二竖直延伸
部h3沿第二方向z延伸。第一水平延伸部h2与保护板89相配合,用于给印刷电路板17提供放置空间。
[0167]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支撑块810位于第一竖直延伸部h1与第一水平延伸部h2的连接处,且位于第一竖直延伸部h1与印刷电路板17之间,用于支撑印刷电路板17。支撑块810的材料可以为硬质泡沫,用于对支撑印刷电路板17,并起到缓冲作用。
[0168]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保护板89位于印刷电路板17远离支撑块810的一侧,用于保护印刷电路板17。保护板89、中框82与背板81固定在一起。
[0169]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保护板89包括第一保护部891与第二保护部892,第一保护部891与第二保护部892连接,第一保护部891沿第二方向z延伸,印刷电路板17位于第一保护部891与支撑块810之间,第二保护部892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方向z垂直,即第二保护部892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二保护部892位于印刷电路板17远离显示面板1的一侧。
[0170]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中框82包括第一支撑部821、第二支撑部822与第三支撑部823,第二支撑部822位于第一支撑部821与第三支撑部823之间,第一支撑部821位于底板811上,第一支撑部821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z,即第一支撑部821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二支撑部822沿第二方向z延伸,第三支撑部823用于支撑光学膜层83。
[0171]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紧固件穿过第二竖直延伸部h3、第三支撑部823与第一保护部891,将第二竖直延伸部h3、第三支撑部823与第一保护部891固定在一起进而将背板81、中框82与保护板89固定在一起。第一紧固件可以是螺丝,但不限于此。
[0172]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三支撑部823对光学膜层83的第一支撑点、第二支撑部822对第三支撑部823的第二支撑点以及第三支撑部823与第一紧固件的接触点为力学三角形91的顶点,即第一支撑点、第二支撑点以及第三支撑部823与第一紧固件的接触点之间构成力学三角形关系,从而保证整体强度和架构的稳定性。
[0173]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在底板811的第二侧s2,中框82紧邻金属层1002的侧面k7为平面,且中框82紧邻金属层1002的侧面k7沿第二方向z延伸。背板81的侧壁812与中框82通过第二紧固件88固定在一起,其中,第二紧固件88可以是螺丝。
[0174]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第三支撑部823包括第三侧面k3、第四侧面k4与第五侧面k5,第三侧面k3、第四侧面k4与第五侧面k5面向光学膜层83,第四侧面k4位于第三侧面k3与第五侧面k5之间,第三侧面k3为平面,用于支撑光学膜层83,且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四侧面k4与光学膜层83面向中框82的表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第五侧面k5为凸圆弧面。
[0175]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侧面k3在第一方向x上的宽度为0.2~0.3毫米,例如为0.2毫米、0.25毫米与0.3毫米。这样,可以保证中框82与光学膜层83贴合时一次贴合胶水承载面的有效宽度。
[0176]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侧面k4与光学膜层83面向中框82的表面之间的夹角为23度~33度,例如,第四侧面k4与光学膜层83面向中框82的表面之间的夹角为23度、30度或33度。
[0177]
在本实施例中,凸圆弧面所在球面的半径为10~15毫米,例如,凸圆弧面所在球面的半径为10毫米、12.5毫米或15毫米。
[0178]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第二支撑部822包括第六侧面k6,第六侧面k6位于第二支撑部822面向光学膜层83的一侧,第六侧面k6为平面,第六侧面k6在第二方向z上的长度为14.5毫米,但不限于此。
[0179]
在本实施例中,中框82面向光学膜层83的第三侧面k3与第五侧面k5通过第四侧面k4圆角过渡,可以保证光线过渡均匀,避免产生亮线。
[0180]
在本实施例中,灯板84面向光学膜层83的表面与光学膜层83面向灯板84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为30毫米,但不限于此。
[0181]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与图11所示,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一粘结层1003与第二粘结层1004。
[0182]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与图11所示,第一粘结层1003位于中框82与光学膜层83之间,第一粘结层1003的厚度为0.15~0.25毫米,例如第一粘结层1003的厚度可为0.15毫米、0.20毫米或0.25毫米。第一粘结层1003的材料可以为水胶,例如为热熔胶或光学固化胶,但不限于此。例如,中框82的顶端面可涂覆热熔胶,热熔胶用于将光学膜层83的边缘固定于中框82的顶端面,其中,第三侧面k3为中框82的顶端面。热熔胶或光学固化胶包括树脂材料,热熔胶或光学固化胶的透光率为80%~99.5%,例如,热熔胶或光学固化胶的透光率为80%、90%、95%或99.5%,但不限于此。光学固化胶可以是紫外固化胶,但不限于此。
[0183]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与图11所示,第二粘结层1004位于光学膜层83与显示面板1之间,第二粘结层1004的厚度为0.1~0.2毫米,例如第二粘结层1004的厚度可以为0.1毫米、0.15毫米或0.2毫米。第二粘结层1004的材料可以为水胶,例如为光学固化胶。也就是,第二偏光片72的边缘涂覆光学固化胶,由于第二偏光片72固定于阵列基板12上,阵列基板12和彩膜基板11固定在一起,因此,光学固化胶用于将阵列基板12和彩膜基板11固定于光学膜层83上。光学固化胶包括树脂材料,光学固化胶的透光率为80%~99.5%,例如,光学固化胶的透光率为80%、90%、95%或99.5%,但不限于此。其中,光学固化胶可以是紫外固化胶,但不限于此。
[0184]
在本实施例中,在制备第一粘结层1003的过程中,涂胶机的涂胶速度可设置为40~50mm/s,胶宽可设置为0.6~0.8mm,胶厚可设置为0.2~0.4毫米。例如,涂胶机的涂胶速度可设置为40mm/s、45mm/s或50mm/s,胶宽可设置为0.6mm、0.7mm或0.8mm,胶厚可设置为0.2毫米、0.3毫米或0.4毫米。
[0185]
在本实施例中,在制备第二粘结层1004的过程中,涂胶机的涂胶速度可设置为60~80mm/s,胶宽可设置为0.6~0.8mm,胶厚可设置为0.2~0.3毫米。例如,涂胶机的涂胶速度可设置为60mm/s、70mm/s或80mm/s,胶宽可设置为0.6mm、0.65mm、0.7mm或0.8mm,胶厚可设置为0.2毫米、0.3毫米或0.4毫米。
[0186]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光学膜层83、中框82之间可通过自动化设备(涂胶机)水胶贴合的方式进行组装固定。
[0187]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膜层83可包括透光玻璃板、光扩散膜与增光膜,光扩散膜位于透光玻璃板远离阵列基板12的一侧,增光膜位于透光玻璃板面向阵列基板12的一侧。光扩散膜一侧与中框82的顶端面通过热熔胶粘结固定。增光膜、光扩散膜可以采用涂层方式直接形成于透光玻璃板的两侧,也可以分别形成增光膜和光扩散膜,然后,将增光膜和光扩散膜分别固定或者粘结于透光玻璃板两侧。
[0188]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图9与图12所示,第一反射膜层85位于中框82面向光学膜层83的表面。第一反射膜层85覆盖中框82的第五侧面k5、部分第四侧面k4以及部分第六侧面。第一反射膜层85可为反射贴,可以降低成本。当然,第一反射膜层85还可为采用烤漆工艺制
备的白色膜层。
[0189]
在本实施例中,反射贴为复合材质,反射贴包括反射材料层以及透明扩散层,其中,反射材料层靠近中框82,透明扩散层远离中框82,反射材料层的反射率为75%,但不限于此。
[0190]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图9、图12与图13所示,在中框82靠近光学膜层83的一侧,第一反射膜层85与第三侧面k3之间存在间隔。这样,可以避免靠近光学膜层83的光线反射后行程缩小导致的边缘画面亮边的现象。
[0191]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在中框82靠近光学膜层83的一侧,第一反射膜层85与第三侧面k3之间的距离d7为2.5~5毫米,例如,第一反射膜层85与第三侧面k3之间的距离d7为2.5毫米、3毫米、或5毫米。
[0192]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图9、图12与图13所示,在中框82靠近底板811的一侧,第一反射膜层85与第一支撑部821之间存在间隔。这样,可以便于在中框82上贴反射贴,也可避免反射贴靠近底板811的一侧起皱。
[0193]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在中框82靠近底板811的一侧,第一反射膜层85与第一支撑部821之间的距离d8小于或等于2毫米,例如,第一反射膜层85与第一支撑部821之间的距离d8为0.5毫米、1毫米或2毫米。
[0194]
在本实施例中,中框82的数目为4个。4个中框82两两相邻,且合围成四边形,例如,4个中框82合围呈矩形。相邻两个中框82固定连接。
[0195]
在本实施例中,图14所示,发光模组8还包括内嵌式角块1401,内嵌式角块1401用于将相邻两个中框82固定连接。因此,本实施例中,可包括4个内嵌式角块1401。
[0196]
在本实施例中,图15所示,内嵌式角块1401包括第一连接部p1与第二连接部p2,第一连接部p1与第二连接部p2相连,第一连接部p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连接部p2的延伸方向相交。第一连接部p1与相邻两个中框82中的一个固定连接,第二连接部p2与相邻两个中框82中的另一个固定连接。
[0197]
在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中框82中,一个中框82包括第一定位孔,另一个中框82包括第二定位孔。在本实施例中,图15所示,第一连接部p1包括第一定位柱p11,第二连接部p2包括第二定位柱p21。第一定位柱p11位于第一定位孔中,第二定位柱p21位于第二定位孔中。这样,使用定位柱与定位孔配合,可以对中框82组装进行精定位。
[0198]
在本实施例中,图15所示,第一连接部p1包括第一螺丝孔p12,第二连接部p2包括第二螺丝孔p22。这样,可使用两个沉头导向螺丝分别通过第一螺丝孔p12与第二螺丝孔p22将一个内嵌式角块1401与两个中框82锁附在一起,这样,可以保证相邻两个中框82连接后角落内表面的缝隙低于0.1mm。
[0199]
在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中框82中,一个中框82包括第一凹槽,另一个中框82包括第二凹槽。第一连接部p1位于第一凹槽中,第一凹槽的深度与第一连接部p1的厚度相同,第二连接部p2位于第二凹槽中,第二凹槽的深度与第二连接部p2的厚度相同。这样,当采用内嵌式角块1401将相邻两个中框82固定连接后,内嵌式角块1401远离中框82的表面与中框82除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之外的表面基本齐平,可使中框82内壁尽量保持平滑,以避免影响发光模组8出光的均匀性。
[0200]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相邻两个中框82之间在靠近底板811的一侧存在开口
1402。开口1402可以通过裁切相邻两个中框82靠近底板811的一侧的底边获得。由于相邻两个中框82之间在靠近底板811的一侧存在开口1402,可以避免中框82靠近底板811一侧的尺寸的波动影响光学反射面的组装间隙。
[0201]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发光模组8还包括第二反射膜层1601,第二反射膜层1601位于相邻两个中框82的连接处,且第二反射膜层1601的宽度在光学膜层83指向底板811的方向上增大。这样,可以避免发光模组8在相邻两个中框82的连接处的光强较弱的现象,可以提高出光均匀性。
[0202]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三反射膜层86位于灯板84面向光学膜层83的一侧,用于将光源841朝向第三反射膜层86发射的光反射至光学膜层83的一侧,提高光效。第三反射膜层86位于灯板84与中框82之间,即第三反射膜层86压设于第一支撑部821的底端,中框82可以起到固定第三反射膜层86的作用,避免光源841发光时产生的热量使第三反射膜层86翘曲导致反射的光不均匀,影响光效。
[0203]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多个光源841呈阵列排布。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光源841形成的光源841阵列对称。其中,图17示出了光源841阵列中的一部分光源841。
[0204]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光源841阵列包括m排沿第一方向x排列、n排沿第三方向y排列的光源841,m、n分别为大于6的整数;第一方向x与第三方向y相交。即,在第一方向x上,每排光源841包括n个光源841,在第三方向y上,每排光源841包括m个光源841。在第一方向x上,每排光源841可位于同一条灯条1701上。在本实施例中,m为8,n为14。
[0205]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在第一方向x上,第一个光源841与第二个光源841之间的灯距为第一灯距r1,第二个光源841与第三个光源841之间的灯距为第二灯距r2,第n

2个光源841与第n

1个光源841之间的灯距为第二灯距r2,第n

1个光源841与第n个光源841之间的灯距为第一灯距r1,其余光源841中相邻两个光源841之间的灯距为第三灯距r3。第二灯距r2大于第三灯距r3,第三灯距r3大于第一灯距r1。其中,第一灯距r1可为60mm,第二灯距r2为85mm,第三灯距r3为75mm,但不限于此。
[0206]
由于在第一方向x上,第一个光源841与第n个光源841紧邻中框82,中框82面向光源841的表面为反射面,会造成发光模组8上第一个光源841与第n个光源841对应的位置处发光强度较小,缩短第二个光源841与第一个光源841之间的灯距以及第n

1个光源841与第n个光源841之间的灯距,可以提高发光模组8上与第一个光源841与第n个光源841对应的位置处发光强度,提高发光模组8出光的均匀性。
[0207]
同时,又由于中框82的反射面反射的光会落到发光模组8上与第二个光源841与第n

1个光源841对应的位置处,增强了发光模组8上与第二个光源841与第n

1个光源841对应的位置处的光强,增大第二个光源841与第三个光源841之间的灯距以及第n

2个光源841与第n

1个光源841之间的灯距,可以降低发光模组8上第二个光源841与第n

1个光源841对应的位置处的光强,提高发光模组8出光的均匀性。
[0208]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在第三方向y上,第一个光源841与第二个光源841之间的灯距为第四灯距r4,第二个光源841与第三个光源841之间的灯距为第五灯距r5,第n

2个光源841与第n

1个光源841之间的灯距为第五灯距r5,第n

1个光源841与第n个光源841之间的灯距为第四灯距r4,其余光源841中相邻两个光源841之间的灯距为第三灯距r3;第五灯距r5大于第三灯距r3,第三灯距r3大于第四灯距r4。其中,第四灯距r4为62.5mm,第五
灯距r5为82mm,但不限于此。同理,在第三方向y上,光源841的非等间距排布也可以提高发光模组8出光的均匀性。
[0209]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在第一方向x与第三方向y中的任意一个方向上,第二支撑部822上的第一反射膜层85面向光学膜层83的一侧与紧邻第二支撑部822的光源841之间的距离为第七距离da,第二支撑部822上的第一反射膜层85面向光学膜层83的一侧与光学膜层83紧邻中框82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第八距离db,第二支撑部822面向光学膜层83的表面在光学膜层83上的投影为投影点dot,紧邻第二支撑部822的光源841与投影点dot的连线与第二方向z所夹的锐角的角度为第一角度∠1,第二支撑部822与第三支撑部823之间的连接点与紧邻第二支撑部822的光源841之间的连接线与第二方向z所夹的锐角的角度为第二角度∠2,第三支撑部823面向光学膜层83的表面的反射率、光源841的不同发光角度处单位角度内的光通量、第七距离da、第八距离db、第一角度∠1与第二角度∠2满足如下关系:
[0210][0211]
其中,a为第七距离da的值,b为第八距离db的值,α为第一角度∠1的值,β为第二角度∠2的值,x为光源841的不同发光角度处单位角度内的光通量,r为发光角度。
[0212]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光源841的发光强度随发光角度衰减。图19的左侧示意出了极坐标系中光源841的发光强度与发光角度的关系曲线1901,图19的右侧示意出了直角坐标系中光源841的发光强度与发光角度的关系曲线1902。其中,极坐标系中横轴为发光强度,单位是度,直角坐标系中横轴为发光角度,单位是度,纵轴为发光强度,单位是1。根据发光强度与发光角度的关系曲线1901/1902可以确定光源841的不同发光角度处单位角度内的光通量。
[0213]
在本实施例中,可利用上述的关系式(1)以及发光强度与发光角度的关系曲线1901/1902确定第七距离da的值。第七距离da的值可以为15~20mm,例如,第七距离da的值可以为15mm、18mm或20mm。
[0214]
需要说明的是,第七距离da的值也可以采用试验的方法获得,不限于上述的方法。
[0215]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阵列基板12的侧面以及彩膜基板11的侧面设置第一导电部13,且第一导电部13通过第二导电部14与像素电路连接,因此,可通过第一导电部13将像素电路与用于控制像素电路的芯片进行连接,又由于第一导电部13位于阵列基板12的侧面以及彩膜基板11的侧面,因此,可以避免占用阵列基板12上位于周边区域na的空间,可以减小周边区域na的宽度,有利于实现窄边框,并提高屏占比。而且,可以将周边区域na的宽度减小到1毫米以下。因此,当显示装置应用于拼接显示装置中的显示装置时,可以减小拼接显示装置中相邻两个显示装置之间的拼缝。
[0216]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拼接显示装置,该拼接显示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显示装置,至少两个显示装置中的至少一个为上述的显示装置。
[0217]
在本实施例中,拼接显示装置中的每个显示装置分别包括上述的显示装置。上述的显示装置可以是液晶显示装置,但不限于此。
[0218]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阵列基板12的侧面以及彩膜基板11的侧面设置第一导电部13,且第一导电部13通过第二导电部14与像素电路连接,因此,可通过第一导电部13将像素电路与用于控制像素电路的芯片进行连接,又由于第一导电部13位于阵列基板12的侧面以
及彩膜基板11的侧面,因此,可以避免占用阵列基板12上位于周边区域na的空间,可以减小周边区域na的宽度,因此,可以减小拼接显示装置中相邻两个显示装置之间的拼缝。
[0219]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拼接显示装置中可以存在一个、两个或其他数目的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装置。
[0220]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0221]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可以为:电子纸、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0222]
其中,上述流程所采用的形成工艺例如可包括:沉积、溅射等成膜工艺和刻蚀等构图工艺。
[0223]
需要指出的是,在附图中,为了图示的清晰可能夸大了层和区域的尺寸。而且可以理解,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上,或者可以存在中间的层。另外,可以理解,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下”时,它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下,或者可以存在一个以上的中间的层或元件。另外,还可以理解,当层或元件被称为在两层或两个元件“之间”时,它可以为两层或两个元件之间唯一的层,或还可以存在一个以上的中间层或元件。通篇相似的参考标记指示相似的元件。
[0224]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0225]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实用新型旨在涵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实用新型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实用新型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0226]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