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51028发布日期:2021-11-10 09:02阅读:95来源:国知局
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2.为了提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外观表现力,移动终端的显示屏的边框越来越窄,屏占比越来越高。但是,随着边框的缩窄,感光器件(例如环境光传感器)与显示屏之间的尺寸逐渐减小,显示模组容易发生漏光至感光器件的问题,从而大大影响了感光器件的感光结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设备,可以减少显示组件的漏光现象,从而提高感光器件的感光准确度。
4.一种显示设备,包括:
5.感光器件,用于感测所述显示设备所处环境的环境光参数;
6.显示组件,包括显示面和与所述显示面相连接的多个侧面,其中,多个所述侧面中靠近所述感光器件侧的一个为第一侧面;
7.遮光件,与所述显示组件连接,且所述遮光件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感光器件之间,所述遮光件与所述第一侧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8.缓冲件,位于所述间隙内,所述缓冲件与所述第一侧面及所述遮光件相接触。
9.上述显示设备,所述显示设备包括:感光器件,用于感测所述显示设备所处环境的环境光参数;显示组件,包括显示面和与所述显示面相连接的多个侧面,其中,多个所述侧面中靠近所述感光器件侧的一个为第一侧面;遮光件,与所述显示组件连接,且所述遮光件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感光器件之间,所述遮光件与所述第一侧面之间形成有间隙;缓冲件,位于所述间隙内,所述缓冲件与所述第一侧面及所述遮光件相接触。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遮光件的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侧面和感光器件之间,阻断了显示组件和感光器件之间的光线传播路径,显示组件从侧面出射的光线会被遮光件阻挡,从而可以有效地减少显示组件从显示面以外的区域出射的光线,相应地,在遮光件的作用下由显示组件入射至感光器件的杂散光线也会大大减少,从而提高了感光器件接收到的目标环境光与杂散光线的比例,改善了感光器件的感光准确性,而且,通过设置缓冲件,可以有效减少显示组件和遮光件之间的硬接触,从而提高显示设备的整体可靠性。
附图说明
1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1.图1为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12.图2为一实施例的沿aa’方向形成的显示模组的局部剖视示意图之一;
13.图3为图1实施例的显示设备沿平行于显示面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14.图4为一实施例的沿aa’方向形成的显示模组的局部剖视示意图之二;
15.图5为一实施例的沿aa’方向形成的显示模组的局部剖视示意图之三;
16.图6为一实施例的沿aa’方向形成的显示模组的局部剖视示意图之四;
17.图7为一实施例的沿aa’方向形成的显示模组的局部剖视示意图之五;
18.图8为一实施例的液晶单元中各功能层不存在尺寸公差的示意图;
19.图9为一实施例的液晶单元中各功能层存在尺寸公差的示意图;
20.图10为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剖面示意图。
21.元件标号说明:
22.显示模组:10;显示组件:100;显示面:101;第一侧面:102;第二侧面:1021;第三侧面:1022;背面:103;间隙:104;背光单元:110;反射片:111;导光板:112;扩散片:113;第一棱镜片:114;第二棱镜片:115;液晶单元:120;第一偏光片:121;阵列基板:122;液晶盒:123;彩膜基板:124;第二偏光片:125;第一遮光胶:130;遮光件:200;第一遮光部:210;第二遮光部:220;缓冲件:300;第一胶黏层:310;第二胶黏层:320;第三胶黏层:330;感光器件:20;中框:30;收容腔:31;凹槽:32;盖板:40;非显示区:41;油墨层:411;透光孔:412;第二遮光胶:50。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实施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实施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24.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实施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实施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5.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法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制。
26.可以理解,本技术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第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区分。举例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一遮光部210称为第二遮光部220,且类似地,可将第二遮光部220称为第一遮光部210。第一遮光部210和第二遮光部220两者都是遮光部,但其不是同一遮光部。
2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
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至少一个,例如一个,两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8.图1为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显示设备包括相邻设置的显示模组10和感光器件20,感光器件20能够接收从显示设备外部入射的光线,从而基于入射光线的光学参数对显示设备的显示性能进行控制。其中,感光器件20为环境光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用于感测显示设备所处环境的环境光参数,显示设备可以根据环境光参数调节显示模组10的发光亮度,以提高用户观看显示设备时的使用感受。
29.显示模组10中通常包括多个透光性良好的光学膜层,以实现需要的匀光、滤光等功能,但是,良好的透光性导致光线会从光学膜层的侧面边缘出光,从而造成了在相关技术中显示模组10的漏光现象。除光学膜层之外,显示模组10中的背光注胶孔和光学胶等结构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漏光现象。漏光现象会使环境光传感器接收到目标环境光以外的杂散光线,从而导致感光准确性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高亮度环境下使用显示设备时,显示模组10的发光强度进一步提升,会对感光器件20造成更加严重的影响。
30.图2为一实施例的沿aa’方向形成的显示模组10的局部剖视示意图之一,图3为图1实施例的显示设备沿平行于显示面101方向的剖视示意图,结合参考图2和图3,所述显示模组10包括显示组件100、遮光件200和缓冲件300。
31.显示组件100包括显示面101和与所述显示面101相连接的多个侧面,其中,多个所述侧面中靠近所述感光器件20侧的一个为第一侧面102。其中,感光器件20在显示组件100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显示组件100外部,即如图1所示的显示设备,感光器件20在显示组件100上的正投影也可以位于显示组件100内部,即挖孔式的显示设备,在挖孔式的显示设备中,显示模组10中形成有一个供环境光入射的透光孔,且显示模组10中除透光孔以外的其他区域均能用于显示。
32.具体地,对于如图1所示的显示设备,显示组件100通常具有沿厚度方向延伸的四个侧面,且四个侧面近似为平面型结构,则四个侧面中靠近感光器件20的一个侧面即为第一侧面102。对于挖孔式的显示设备,若挖孔为圆形孔,则第一侧面102为周向闭合的弧面型柱状结构,若挖孔为矩形孔,则第一侧面102为周向闭合的矩形柱状结构。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不具体限定显示模组10与感光器件20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也不具体限定第一侧面102的形状,而仅仅是以图1所示的显示设备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33.遮光件200与所述显示组件100连接,且所述遮光件200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102与所述感光器件20之间。其中,遮光件200可以仅设置于第一侧面102与所述感光器件20之间,以实现充分的遮光,此外,遮光件200还可以进一步连接于显示组件100的其他面,以提升遮光件200的连接强度。可选地,所述遮光件200的材料可以为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热塑性聚酯),黑色等深色的pet具有较好的遮光性能,且制造成本较低,因此,采用深色的pet材料形成的遮光件200可以在不过度增大制备成本的前提下,有效抑制显示模组10的漏光问题。可以理解的是,遮光件200的材料也可以为金属等,而且,遮光件200可以如前述说明与显示组件100直接连接,也可以经缓冲件300与显示组件100间接连接,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34.进一步地,继续参考图2,所述遮光件200与所述第一侧面102之间形成有间隙104。
可以理解的是,遮光件200和显示组件100的体积都会随着使用环境的温度变化而发生收缩或膨胀,因此,在遮光件200和第一侧面102之间设置一个间隙104,可以有效防止显示组件100膨胀和/或遮光件200收缩时,显示组件100和遮光件200之间发生硬接触的问题,从而可以有效避免显示组件100碎裂或遮光件200变形,进而提升了显示设备的可靠性。
35.缓冲件300位于所述所述间隙104内,且所述缓冲件300分别与所述第一侧面102及所述遮光件200相接触。其中,缓冲件300为具有弹性和较大形变空间的结构。当缓冲件300未填充于间隙104中时,缓冲件300的整体体积较大,并可以在外力作用下压缩填充于至少部分所述间隙104中,当缓冲件300填充于间隙104中时,缓冲件300的整体体积缩小,内部的空洞等结构被压缩,从而可以对遮光件200与第一侧面102形成有力的支撑,进而提高显示模组10的可靠性。而且,由于缓冲件300压缩时整体体积缩小、密度较大,因此,缓冲件300还可以进一步阻挡显示组件100的光线外泄,从而减少显示模组10的漏光,进而可以降低对感光器件20的干扰,提升感光器件20的感光精确度,以及提升显示模组10对亮度调节的准确性。
3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设备包括:显示组件100,包括显示面101和与所述显示面101相连接的多个侧面,其中,多个所述侧面中靠近所述感光器件20侧的一个为第一侧面102;感光器件20,用于感测所述显示模组10所处环境的环境光参数;遮光件200,与所述显示组件100连接,且所述遮光件200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102与所述感光器件20之间,所述遮光件200与所述第一侧面102之间形成有间隙104;缓冲件300,位于所述遮光件200与所述第一侧面102之间的至少部分所述间隙104,且分别与所述第一侧面102、所述遮光件200相接触。通过将遮光件200的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侧面102和感光器件20之间,阻断了显示组件100和感光器件20之间的光线传播路径,显示组件100从侧面出射的光线会被遮光件200遮挡,从而可以有效地减少显示组件100从显示面101以外的区域出射的光线,相应地,在遮光件200的作用下由显示组件100入射至感光器件20中的杂散光线也会大大减少,从而提高了感光器件20接收到的目标环境光与杂散光线的比例,改善了感光器件20的感光准确性,而且,通过设置缓冲件300,可以有效减少显示组件100和遮光件200之间的硬接触,从而提高显示模组10的整体可靠性。
37.图4为一实施例的沿aa’方向形成的显示模组10的局部剖视示意图之二,参考图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缓冲件300的朝向所述遮光件200一侧的表面设置有第一胶黏层310,所述第一胶黏层310用于连接所述遮光件200与所述缓冲件300。其中,第一胶黏层310可以先制备于缓冲件300,当需要连接遮光件200和显示组件100时,可以直接取用需要面积的缓冲件300和第一胶黏层310,并粘贴于遮光件200的表面,从而实现较为便捷的使用。第一胶黏层310也可以在使用时涂抹于遮光件200的表面,即,可以根据遮光件200的体积、材料等特性涂抹相应厚度的第一胶黏层310于遮光件200的表面,从而实现更加稳固、灵活的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胶黏层310,可以实现遮光件200的平坦贴附,避免遮光件200贴附时发生变形导致的遮光效果差及容易脱落的风险。
38.进一步地,继续参考图4,所述缓冲件300朝向所述第一侧面102的一侧表面设置有第二胶黏层320,所述第二胶黏层320用于连接所述显示组件100与所述缓冲件300。其中,第二胶黏层320可以先制备于缓冲件300,直接取用需要面积的缓冲件300粘贴于显示组件100的第一侧面102,从而实现较为便捷的使用。第二胶黏层320也可以在使用时涂抹于显示组
件100的第一侧面102,即,可以根据显示组件100的体积、材料等特性涂抹相应厚度的第二胶黏层320于显示组件100的第一侧面102,从而实现更加稳固、灵活的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二胶黏层320,可以实现显示组件100的平坦贴附,降低遮光件200脱落的风险。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使用时可以根据连接强度的需求,设置第一胶黏层310和第二胶黏层320中的至少一个。
3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缓冲件300的材料为泡棉。泡棉具有弹性好、重量轻、性能可靠等特点,因此,采用泡棉形成的缓冲件300对不平整平面的匹配性强,而且,对于由多层膜层构成显示组件100,泡棉还可以缓冲不同膜层之间的尺寸差异,从而有效改善显示组件100中各功能层受材料的尺寸公差及模组制程的影响,实际侧面不平整的问题,从而实现较好的贴附效果。
4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缓冲件300以预设压缩比填充于所述遮光件200与所述第一侧面102之间的至少部分所述间隙,所述预设压缩比为所述缓冲件300填充于所述间隙时的体积与所述缓冲件300未填充于所述间隙时的体积之间的比值。其中,预设压缩比可以为50%。可以理解的是,若预设压缩比过大,填充缓冲件300时的工艺难度较高,会增大显示模组10的制备成本,若预设压缩比过小,缓冲件300无法紧密设置于间隙中,存在脱落或遮光不严的风险,因此,选择50%预设压缩比的缓冲件300,可以获得较好的综合性能,而且遮光件200的尺寸及压缩比可以参照不同显示组件100的厚度及模组厂的制程进行调整。示例性地,以间隙宽度为0.8mm为例,填充泡棉的厚度可以按照0.3mm至0.4mm设计,从而以较低的制备难度获得较好的遮光效果。
41.图5为一实施例的沿aa’方向形成的显示模组10的局部剖视示意图之三,参考图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遮光件200包括第一遮光部210,所述第一遮光部210遮挡至少部分所述第一侧面102。其中,第一遮光部210可以经第一胶黏层310、遮光件300、第二胶黏层320与显示组件100的第一侧面102固定连接。进一步地,对于如图1所示的显示设备,所述第一遮光部210可以为垂直于所述显示面101延伸的平板结构。对于挖孔式的显示设备,第一遮光部210可以为一周向闭合的圆柱形结构,且第一遮光部210的延伸方向与挖孔的延伸方向相对应。
42.可选地,第一遮光部210可以完全遮挡显示组件100的第一侧面102,从而有效减少显示组件100从第一侧面102漏光的现象,进而防止杂散光线入射至感光器件20的问题,提高了感光器件20的感光准确性。第一遮光部210也可以只遮挡显示模组10漏光现象最严重的区域,例如,第一遮光部210可以只遮挡与感光器件20之间的距离小于2mm的范围内部分第一侧面102,从而减小第一遮光部210的体积,以提供一种更加轻量级的显示设备。
43.继续参考图5,所述显示组件100还包括与所述显示面101相背设置的背面103,所述遮光件200还包括第二遮光部220,第二遮光部220与所述第一遮光部210靠近所述背面103侧的一端连接,且至少部分贴合于所述显示组件100的背面103。其中,第一遮光部210和第二遮光部220可以一体成型,一体成型的遮光件200的制造难度较低,良品率更高,例如可以采用冲压或注塑等加工方式形成。可以理解的是,显示模组10的边角区域也可能存在漏光现象,因此,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二遮光部220可以防止上述边角区域的漏光现象,从而改善感光器件20的感光准确性,而且,显示组件100的背面103通常为不用于显示的面,因此,背面103与第二遮光部220连接时,不会对显示设备的显示质量造成影响,而且可以提供
较大的连接面积,从而有效提高遮光件200与显示组件100之间的连接强度。
44.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与第一遮光部210连接的第二遮光部220,并使第二遮光部220与显示组件100贴合设置。基于上述遮光件200的硬件结构和连接方式,本实施例无需在第一遮光部210与显示组件100之间设置额外的连接结构,仍能确保遮光件200和显示组件100之间的连接强度。因此,本实施例的显示设备可以为显示组件100提供更大的设置空间,使显示组件100的背光模块中的光学膜层可以向第一遮光部210所在的方向进一步延伸,从而增大光学膜层与位于显示组件100边缘的第一遮光胶130在第一方向上的搭接面积,一方面可以提高连接强度,防止遮光件200脱落,另一方面可以更加有效地防止显示组件100边缘处的漏光和亮线现象。
4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遮光件200朝向显示组件100一侧的至少部分表面上涂布有吸光材料层。其中,吸光材料层例如可以为采用丝网印刷或喷涂形成的油墨材料。示例性地,可以只在遮光件200处于感光器件20的设定距离范围内的表面涂布吸光材料层,从而减少吸光材料层的用量,降低遮光件200的制造成本。还可以在遮光件200朝向显示组件100一侧的表面上全部涂布吸光材料层,从而最大程度上地减少泄露至感光器件20的光线。进一步地,可以根据实际的感光准确性和制造成本的需求,选择恰当的吸光材料层的涂布范围,从而提供一种感光准确性和制造成本相平衡的显示设备。
46.图6为一实施例的沿aa’方向形成的显示模组10的局部剖视示意图之四,参考图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组件100包括层叠设置的背光单元110和液晶单元120,所述第一侧面102包括所述背光单元110朝向所述感光器件20一侧的第二侧面1021和所述液晶单元120朝向所述感光器件20一侧的第三侧面1022,所述缓冲件300填充于所述第三侧面1022与所述遮光件200之间,即,遮光件200显示组件100厚度方向上的宽度可以根据不同液晶单元120的厚度及模组厂的制程进行调整。在一些实施例中,缓冲件300也可以如图6所示进一步延伸至第二侧面1021与所述遮光件200之间,以实现更加可靠的缓冲。进一步地,背光单元110和液晶单元120通过第一遮光胶130固定连接,第一遮光胶130围绕显示组件100的涂布,并形成周向闭合的环状结构,从而在不影响背光单元110出光的前提下,实现背光单元110和液晶单元120的稳固连接。
47.图7为一实施例的沿aa’方向形成的显示模组10的局部剖视示意图之五,参考图7,在本实施例中,背光单元110包括层叠设置的反射片111、导光板112、扩散片113、第一棱镜片114和第二棱镜片115,背光光源的灯珠设置于反射片111与导光板112之间。其中,根据灯珠设置位置的不同,背光光源可以分为侧入式背光或直下式背光,导光板112能够将背光光源发出的点光源或线光源转化为较均匀的面光源,扩散片113用于进一步均匀化来自导光板112的光线,第一棱镜片114和第二棱镜片115用于调整光线的出射方向,从而达到增亮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上述导光板112、扩散片113、第一棱镜片114和第二棱镜片115均属于光学膜层,在其他实施例中,背光单元110可以只包括部分上述光学膜层,也可以额外设置反射片111等其他光学膜层或设置多个扩散片113,以获得更好的亮度均匀性。
48.继续参考图7,液晶单元120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偏光片121、阵列基板122、液晶盒123、彩膜基板124和第二偏光片125。第一偏光片121与阵列基板122的一侧贴合设置,第二偏光片125与彩膜基板124的一侧贴合设置,阵列基板122与彩膜基板124相对且间隔设置,液晶盒123夹设在阵列基板122与彩膜基板124之间,阵列基板122和彩膜基板124上的电极
相互配合以控制液晶盒123中液晶分子的转向。进一步地,彩膜基板124上还可以设置有触控结构,以实现显示设备的触控交互。
49.图8为一实施例的液晶单元120中各功能层不存在尺寸公差的示意图,图9为一实施例的液晶单元120中各功能层存在尺寸公差的示意图,结合参考图8和图9,其中,尺寸公差是指由于设备的工艺差异所导致的各膜层的实际尺寸与设计尺寸不完全相同的情况,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各膜层的制备设备不完全相同,各膜层的实际尺寸之间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会导致液晶单元120的侧面的不平整。因此,将缓冲件300设置在液晶单元120的第三侧面与所述遮光件200之间的间隙中,即使液晶单元120中的偏光片等膜层和光学胶的侧面平整度不足,缓冲件300也可以相应地发生形变,从而可以有效提升贴附的可靠性,进而避免偏光片出射光线和光学胶出射光线对感光器件20的干扰。此外,对于液晶显示组件100,背光注胶孔也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漏光问题,因此,遮光件200中第一遮光部210和第二遮光部220相结合的包边设计可以避免背光注胶孔的出射光线对感光器件20的干扰。
5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显示组件100也可以为有机二极管显示组件100。有机二极管显示组件100包括有机发光层、封装层和第三偏光片。封装层用于对有机发光层进行封装,第三偏光片设置于封装层背离有机发光层的一侧。有机发光层、封装层和第三偏光片共同形成第一侧面102,缓冲件300与上述第一侧面102相接触,或经第二胶黏层320粘贴于第一侧面102。
51.进一步地,有机发光层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层、空穴传输层、有机材料层、电子传输层和第二电极层。其中,有机材料层包括多个像素单元,例如可以包括第一像素单元、第二像素单元和第三像素单元,第一像素单元、第二像素单元和第三像素单元相间隔设置,且第一像素单元、第二像素单元和第三像素单元的发光颜色不同,例如,第一像素单元发光时呈现红色,第二像素单元发光时呈现蓝色,第三像素单元发光时呈现绿色。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发光颜色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而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在其他实施例中,有机材料层也可以包括其他数量种类的像素单元。
52.图10为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剖面示意图,参考图10,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设备还包括中框30,所述中框30设有收容腔31,所述显示模组10和所述感光器件20位于所述收容腔31内,中框30形成的收容腔31能够收容显示设备中的多个组件,并避免设于收容腔31中的组件受到外力损伤,从而提高了显示设备的使用寿命。在一些实施例中,中框30大致呈矩形框体,以使中框30与盖板40装配后形成的显示设备呈矩形。为了提高显示设备的美观度,可以在中框30的边角位置进行圆角处理,以使显示设备呈圆角矩形状。此外,中框30可以通过数控机床加工铝合金形成,也可以采用注塑形成。
53.进一步地,显示设备还包括盖板40,盖板40搭接于所述中框30,并与所述中框30共同形成所述收容腔31。其中,盖板40可以为透明的硬质板件,例如可以为透光玻璃、陶瓷或蓝宝石,盖板40的横剖视平行于显示组件100的显示面101,盖板40可以对显示模组10和感光器件20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并且实现良好的透光作用。进一步地,显示模组10可以通过光学胶与盖板40连接,以获得较好的连接强度和防止水氧渗透的效果,盖板40和中框30之间可以设置有第二遮光胶50,从而避免杂散光线从盖板40与中框30之间的间隙入射至感光器件20中。
54.其中,盖板40划分为显示区(图未示)和非显示区41,显示区为显示设备可以有效
显示出图像信息的区域,非显示区41为不能显示出图像信息的区域,通常非显示区41用作电路连接或设置背光灯等。显示设备在断电情况下,显示区呈现黑色。盖板40设有油墨层411及透光孔412,油墨层411位于盖板40的边缘的非显示区41,示例性地,可以采用具有预设目数的网版将油墨层411丝印于盖板40上。通过油墨层411遮蔽显示设备的边缘,可以达到防漏光的效果,从而有效提高显示模组10的显示效果。透光孔412可以位于油墨层411中间位置,其中,透光孔412的剖视形状可以为圆形、方形等,可以理解的是,透光孔412的剖视形状可以根据感光器件20的形状设置,本技术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5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缓冲件300朝向所述盖板40一侧的表面设置有第三胶黏层330,所述第三胶黏层330用于连接所述盖板40和缓冲件300。第三胶黏层330可以先制备于盖板40,从而实现较为便捷的使用。第三胶黏层330也可以在使用时涂抹于盖板40朝向收容腔31一侧的表面,即,可以根据盖板40的体积、材料等特性涂抹相应厚度的第三胶黏层330,从而实现更加稳固、灵活的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三胶黏层330,可以实现缓冲件300与盖板40之间的稳固连接。
5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中框30开设有与收容腔31连通的凹槽32,感光器件20至少部分收容于凹槽32内。即,感光器件20可以部分地收容在凹槽32中,也可以全部地收容在凹槽32,从而使感光器件20与中框30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凑,使得显示设备可以更加小型化。其中,凹槽32的形状与感光器件20的形状可以相似,例如,凹槽32与感光器件20可以均为方形,以使感光器件20与凹槽32可以配合得更加紧凑。可以理解的是,凹槽32的尺寸略大于感光器件20的尺寸,以使感光器件20可以置入凹槽32中。
57.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8.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实施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实施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实施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