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机补光组件及摄像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33243发布日期:2021-11-03 18:06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摄像机补光组件及摄像机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监控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摄像机补光组件及摄像机。


背景技术:

2.有些摄像机,为了增加照明范围,通常在光源的前面增加透镜、磨砂玻璃或扩散片。透镜可以使光源发出的光线重新分布,虽然可以满足配光要求,但是,透镜起不到遮挡内部光源的作用,美观性差,产品品质低。磨砂玻璃或扩散片可以起到匀光作用,并且能够遮挡内部光源,但是,会降低光的透过率,导致照明距离短。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一种改进的摄像机补光组件及摄像机。
4.一种摄像机补光组件,包括:
5.前盖,包括光射出孔;
6.透光件,与所述前盖组装,组装在所述光射出孔处;
7.调光膜,与所述前盖组装,包括光穿射部分,所述光穿射部分与所述透光件前后相对,所述光穿射部分被加载电压时的透过率大于所述光穿射部分失去电压时的透过率;及
8.补光灯,与所述前盖组装,设置在所述透光件和所述光穿射部分的后方,所述补光灯包括发光件,所述发光件在所述光穿射部分被加载电压时得电,所述光穿射部分被加载电压时呈透光状态,所述发光件得电后发出的光穿过所述光穿射部分和所述透光件,从所述光射出孔射出,所述发光件在所述光穿射部分失去电压时断电,所述光穿射部分失去电压时呈雾化状态。
9.可选的,所述调光膜包括连接在所述光穿射部分的一端的第一导电部分和连接在所述光穿射部分的另一端的第二导电部分,所述光穿射部分在所述第一导电部分和所述第二导电部分通电时被加载电压,在所述第一导电部分和所述第二导电部分断电时失去电压,所述第一导电部分与所述第二导电部分中的至少一者包括铜箔。
10.可选的,所述摄像机补光组件包括控制板、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所述第一导线的一端与所述控制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部分连接,所述第二导线的一端与所述控制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电部分连接,所述控制板与所述补光灯连接,所述控制板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导电部分、所述第二导电部分以及所述发光件同步通断电。
11.可选的,所述前盖包括供所述第一导线走线的第一走线槽,所述第一走线槽与所述调光膜所在的空间连通,所述第一导线沿着所述第一走线槽从所述调光膜所在的空间伸出,且从所述空间的外围延伸,连接至所述控制板;和/或
12.所述前盖包括供所述第二导线走线的第二走线槽,所述第二走线槽与所述调光膜所在的空间连通,所述第二导线沿着所述第二走线槽从所述调光膜所在的空间伸出,且从所述空间的外围延伸,连接至所述控制板。
13.可选的,所述控制板设置于所述调光膜的后方,且相对于所述调光膜偏置,所述补
光灯位于所述调光膜的后方,且正对所述调光膜,所述摄像机补光组件包括位于所述控制板与所述调光膜之间的导线穿设通道,所述导线穿设通道供所述第一导线和/或所述第二导线穿过,并与所述补光灯所在的位置错开。
14.可选的,所述前盖包括位于前端的前端板,所述前端板包括沿前后方向相对的前端面和后端面,所述透光件组装于所述前端面,与所述前端面密封接合,所述调光膜组装于所述后端面。
15.可选的,所述前端面设置成向所述后端面所在的一侧凹入,且环绕在所述光射出孔的外围;和/或
16.所述后端面设置成向所述前端面所在的一侧凹入,且环绕在所述光射出孔的外围。
17.可选的,所述透光件与所述前盖粘接固定,粘接部位环绕所述光射出孔;和/或
18.所述调光膜与所述前盖粘接固定,粘接部位环绕所述光射出孔。
19.可选的,所述摄像机补光组件包括装饰盖,所述装饰盖组装于所述前盖的前端,所述装饰盖包括开窗区域,所述开窗区域与所述光穿射部分前后相对,沿前后方向的正投影中,所述开窗区域的投影位于所述光穿射部分的投影内。
20.一种摄像机,包括:
21.壳体,包括镜头孔和收容腔;
22.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摄像机补光组件;及
23.镜头组件,与所述壳体组装,包括镜头,所述镜头正对所述镜头孔,所述前盖形成为所述壳体的一部分,所述镜头孔与所述光射出孔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同侧,所述镜头组件与所述补光灯收容于所述收容腔,所述补光灯的视场覆盖所述镜头组件的视场。
24.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2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摄像机补光组件及摄像机,包括调光膜,调光膜包括透光状态和雾化状态,一方面,通过加载电压的方式可以使得调光膜的光穿射部分得电后处于透光状态,例如,光的透过率>85%,并且,发光件发光,光穿过处于透光状态的光穿射部分和透光件,从光射出孔射出,提高了光的透过率,由此减少光的损失;另一方面,调光膜的光穿射部分还可以在失去电压后呈雾化状态,例如,雾度<90%,并且发光件断电,此时,用户难以看到内部结构,提高了隐私性和外观度,提升了产品品质。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摄像机的示意图;
27.图2是图1中示出的摄像机去掉部分壳体后的剖视图;
28.图3是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调光膜的示意图;
29.图4是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前盖的示意图;
30.图5是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摄像机的部分结构的分解视图;
31.图6是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摄像机的部分结构的又一视角的剖视图;
32.图7是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前盖、透光件和调光膜的组装后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34.在本技术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除非另作定义,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若仅指代“一个”时会再单独说明。“多个”或者“若干”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顶部”、“底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且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35.请参考图1和图2,图1所示为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摄像机100的示意图。图2所示为图1中示出的摄像机100除去壳体10的剖视图。
3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摄像机100,包括壳体10、镜头组件20以及摄像机补光组件30(以下简称补光组件30)。壳体10包括收容腔101,镜头组件20组装于壳体10,且收容于收容腔101内。本实施例中,壳体10包括前端盖102和组装于前端盖102后方的后壳103,前端盖102与后壳103密封接合,该收容腔101形成为密封式收容腔。前端盖102包括镜头孔1020,镜头组件20包括镜头21,镜头21正对所述镜头孔1020。
37.补光组件30包括前盖31、透光件32以及补光灯33。在一个实施例中,前盖31形成为前端盖102的一部分。例如,前端盖102的下侧部分可以形成前盖31,但不仅限于此。前盖31包括光射出孔310,补光灯33与所述前盖31组装,正对光射出孔310,且收容于收容腔101内。镜头孔1020与光射出孔310设置在壳体10的同侧,所述补光灯33的视场覆盖所述镜头组件20的视场。透光件32与所述前盖31组装,组装在所述光射出孔310处,透光件32可以在光射出孔310的外边沿处与前盖31密封接合。透光件32可以由玻璃或树脂材料制成,但不仅限于此。
38.请结合图2和图3,图3所示为调光膜34的示意图。
39.补光组件30还包括组装于所述前盖31的调光膜34,调光膜34包括光穿射部分340,光穿射部分340为有效区域,所述光穿射部分340被加载电压时的透过率大于所述光穿射部分340失去电压时的透过率。例如,光穿射部分340可以在加载的电压值达到电压阈值时处于透明状态,低于电压阈值时处于雾化状态。所述光穿射部分340与所述透光件32前后相对,位于透光件32的后方。
40.补光灯33设置在所述透光件32和所述光穿射部分340的后方,所述补光灯33包括发光件330,所述发光件330在所述光穿射部分340被加载电压时得电,所述光穿射部分340被加载电压时呈透光状态,所述发光件330得电后发出的光穿过所述光穿射部分340和所述
透光件32,从所述光射出孔310射出,所述发光件330在所述光穿射部分340失去电压时断电,所述光穿射部分340失去电压时呈雾化状态。在一个实施例中,补光灯33为白光补光灯,光穿射部分340在雾化状态下呈乳白色或半透明状。
41.根据以上的描述可知,通过设置调光膜34,一方面可以通过加载电压的方式使得光穿射部分340得电后处于透光状态,例如,光的透过率>85%。此时,发光件330发光,光穿过处于透光状态的光穿射部分340和透光件32,从光射出孔310射出,提高了光的透过率,由此减少光的损失;另一方面,光穿射部分340还可以在失去电压后呈雾化状态,例如,雾度<90%。此时,发光件330断电,用户难以从外部看到摄像机100内部的结构,提高了产品的隐私性和外观度,进而提升了产品品质。
4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光膜34包括连接在所述光穿射部分340的一端的第一导电部分341和连接在所述光穿射部分340的另一端的第二导电部分342,所述光穿射部分340在所述第一导电部分341和所述第二导电部分342通电时被加载电压,在所述第一导电部分341和所述第二导电部分342断电时失去电压,所述第一导电部分341与所述第二导电部分342中的至少一者包括铜箔。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部分341和第二导电部分342均包括铜箔。铜箔导通性能好,且电磁的屏蔽性能好。光穿射部分340的形状不限,可以是圆形、方形或椭圆形。本实施例中,光穿射部分340为长方形结构,第一导电部分341和第二导电部分342对称设置在光穿射部分34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
43.请继续参考图2和图3,补光组件30包括控制板35、第一导线36和第二导线37,所述第一导线36的一端与所述控制板35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部分341连接,所述第二导线37的一端与所述控制板35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电部分342连接,所述控制板35与所述补光灯33连接,所述控制板35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导电部分341、所述第二导电部分342以及所述发光件330同步通断电,由此确保发光件330发光时,光穿射部分340同步的处于透光状态,确保摄像机100的补光效果。
44.在一个实施例中,摄像机100包括主板组件40,主板组件40组装于镜头组件20的后侧,通过固定钣金50固定。例如,固定钣金50可以组装于后壳103。在一个实施例中,控制板35可以与主板组件40集成设置。
45.请参考图4,图4所示为前盖31的示意图。
4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盖31包括调光膜安装面311,调光膜安装面311形成于前盖31的内侧表面,与光射出孔310所在的内侧表面为同一表面。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电部分341和第二导电部分342连接于(例如粘接)在调光膜安装面311,透光件32连接(例如粘接)在光射出孔310所在的外侧表面,透光件32与调光膜34沿前后方向相对,透光件32位于调光膜34的前方。所述透光件32可以通过背胶与所述前盖31粘接固定,粘接部位环绕所述光射出孔310,以确保粘接面积足够大以及粘接后的可靠性和密封性。所述调光膜34可以通过胶水与所述前盖31粘接固定,粘接部位环绕所述光射出孔310,以确保粘接面积足够大以及粘接后的可靠性。
47.前盖31包括供所述第一导线36走线的第一走线槽312,所述第一走线槽312与所述调光膜34所在的空间313连通,所述第一导线36沿着所述第一走线槽312从所述调光膜34所在的空间313伸出,且从所述空间313的外围延伸,连接至所述控制板35。第一走线槽312的设置为第一导线36提供了走线通道,可以确保第一导线36不受挤压,同时避免第一导线36
发生损伤,由此确保第一导电部分341与控制板35电连接的可靠性。
4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盖31还可以包括供所述第二导线37走线的第二走线槽314,所述第二走线槽314与所述调光膜34所在的空间313连通,所述第二导线37沿着所述第二走线槽314从所述调光膜34所在的空间313伸出,且从所述空间313的外围延伸,连接至所述控制板35。第二走线槽314的设置为第二导线37提供了走线通道,可以确保第二导线37不受挤压,同时避免第二导线37发生损伤,由此确保第二导电部分342与控制板35电连接的可靠性。
49.请结合图2、图5和图6,图5所示为摄像机100的部分结构的分解视图。图6所示为摄像机100的部分结构的又一视角的剖视图。
5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板35设置于所述调光膜34的后方,且相对于所述调光膜34偏置,所述补光灯33位于所述调光膜34的后方,且正对所述调光膜34,所述补光组件30包括位于所述控制板35与所述调光膜34之间的导线穿设通道39,所述导线穿设通道39供所述第一导线36和/或所述第二导线37穿过,并与所述补光灯33所在的位置错开,导线穿设通道39可以形成于补光组件30内的间隙。第一导线36和/或所述第二导线37沿导线穿设通道39延伸,可以防止第一导线36和/或所述第二导线37所在位置与补光灯33的位置发生干涉,一方面便于实现补光灯33的组装,另一方面便于所述第一导线36和/或所述第二导线37走线。其中,导线穿设通道39与第一走线槽312和/或第二走线槽314连通。
51.本实施例中,补光灯33包括灯板331和组装于灯板331的发光件330,灯板331上可以设置电路,控制板35控制灯板331上的电路,进而控制发光件330通断电,发光件330可以是led灯杯。
52.请参考图7,图7所示为前盖31、透光件32和调光膜34组装后的剖视图。
53.所述前盖31包括位于前端的前端板315,所述前端板315包括沿前后方向相对的前端面3150和后端面3152,所述透光件32组装于所述前端面3150,与所述前端面3150密封接合,所述调光膜34组装于所述后端面3152。其中,前端面3150和后端面3152为光射出孔310所穿设的表面,前端面3150为光射出孔310穿设的外侧表面,后端面3152为光射出孔310穿设的内侧表面,后端面3152形成为调光膜安装面311,调光膜34安装于后端面3152,位于透光件32的后方。
5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端面3150设置成向所述后端面3152所在的一侧凹入,且环绕在所述光射出孔310的外围,如此,凹入后形成的空间可以用于容纳透光件32,并可使得空间内壁形成限制透光件32移位的限位面,避免透光件32安装后偏斜。其中,凹入后形成的空间的内轮廓与透光件32的外轮廓相匹配。
5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端面3152设置成向所述前端面3150所在的一侧凹入,且环绕在所述光射出孔310的外围。如此,凹入后形成的空间可以用于容纳调光膜34,并可使得空间内壁形成限制调光膜34移位的限位面,避免调光膜34安装后偏斜。其中,凹入后形成的空间的内轮廓与调光膜34的外轮廓相匹配。
56.请再次参考图1和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补光组件30包括装饰盖38,所述装饰盖38组装于所述前盖31的前端,所述装饰盖38包括开窗区域380,所述开窗区域380与所述光穿射部分340前后相对,沿前后方向的正投影中,所述开窗区域380的投影位于所述光穿射部分340的投影内。如此,可以避免用户从装饰盖38的开窗区域380处看到调光膜34的第一导
电部分341和第二导电部分342,起到遮挡补光组件30的作用,由此提高补光组件30的隐私性。
57.本实施例中,装饰盖38组装于前端盖102的前端,装饰盖38与前端盖102的组装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卡接。
58.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