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65375发布日期:2021-12-12 22:17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液晶显示装置广泛应用于显示领域。液晶显示装置通常包括: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面板。
3.其中,背光模组可以包括:面光源和光学膜片。背光模组中的面光源通常为单色光源。例如,面光源为蓝色光源。背光模组中的光学膜片上通过沉积量子点材料或涂覆量子点材料的方式形成量子点层。该量子点层包括:红色量子点和绿色量子点。当背光模组发出的蓝光在照射到量子点层上时,一部分蓝光能够激发红色量子点和绿色量子点分别向各个方向发出红光和绿光,而另一部分蓝光能够直接穿过量子点层。这样,红光、绿光和蓝光叠加能够得到白光,从而使得背光模组发出白光。
4.然而,当通过沉积量子点材料或涂覆量子点材料的方式形成量子点层时,量子点层边缘处的量子点容易与水氧接触,从而被氧化。而被氧化化后的量子点无法激发出相应颜色的光线,因此背光模组的边缘处无法发出白光,导致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可以解决现有技术的量子点层边缘处的量子点容易与水氧接触,从而被氧化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6.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面光源、量子点介质层和第一反射膜;
7.所述面光源的出光面朝向所述量子点介质层;
8.所述量子点介质层包括:透明介质层,以及分布在所述透明介质层内的量子点;
9.所述第一反射膜与所述量子点介质层的侧面粘接。
10.可选的,所述量子点介质层为由混合有所述量子点的透明抗氧化材料固化形成的片状结构。
11.可选的,所述透明抗氧化材料为聚碳酸酯材料,所述量子点介质层为通过注塑工艺形成的片状结构。
12.可选的,所述量子点介质层还包括:分布在所述透明介质层内的散射粒子。
13.可选的,所述量子点介质层的厚度的范围为400微米至700微米。
14.可选的,所述面光源包括:基板,以及位于所述基板上的第二反射膜和阵列排布的多个发光单元;
15.所述第二反射膜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发光单元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错开;
16.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位于所述量子点介质层远离所述面光源一面的半透半反膜。
17.可选的,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位于所述量子点介质层靠近所述面光源一面的增透膜。
18.可选的,所述增透膜的厚度为所述面光源所发出的光线的波长的四分之一。
19.可选的,所述量子点介质层具有与所述多个发光单元一一对应的多个扩散区,所述量子点介质层还包括:位于每个所述扩散区内的多个扩散微结构,且所述扩散微结构位于在所述透明介质层靠近所述面光源的一面上;
20.其中,每个所述扩散区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对应的发光单元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
21.可选的,所述多个扩散微结构包括:多个凸起结构和/或多个凹槽结构。
22.可选的,所述量子点包括:红色量子点和绿色量子点,所述发光单元为用于发蓝光的迷你发光二极管。
23.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为上述的背光模组。
2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面光源、量子点介质层和第一反射膜。该量子点介质层中的量子点可以分布在透明介质层中,使得透明介质层可以包覆量子点,该透明介质层能够保证量子点不与空气中的水氧直接接触。因此,通过透明介质层能够避免出现量子点与水氧接触后而氧化失效的问题。另外,通过量子点介质层的侧面粘接的第一反射膜,不仅可以避免背光模组出现漏光的问题,还可以避免位于量子点介质层的边缘附近处的量子点未被透明介质层有效包裹时,而出现的量子点与水氧接触后而氧化失效的问题。如此,可以保证背光模组出光面在各个位置处均能够发出白光,当该背光模组集成在显示装置内时,可以保证该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俯视图;
27.图2是图1示出的背光模组在a

a’处的截面图;
28.图3是图2示出的背光模组在b处光路图;
29.图4是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是图4示出的背光模组在c处的光路图;
31.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32.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33.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技术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技术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35.请参考图1和图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俯视图,图2是图1示出的背光模组在a

a’处的截面图。该背光模组000可以包括:面光源100、量子点介质层200和第一反射膜300。
36.面光源100的出光面101朝向量子点介质层200。
37.量子点介质层200可以包括:透明介质层201,以及分布在该透明介质层201内的量子点202。
38.第一反射膜300可以与量子点介质层200的侧面粘接。
39.在本技术中,当背光模组000中的面光源100发出的光线射向量子点介质层200时,量子点介质层200中的量子点202能够将面光源100发出的一部分光线激发为其他颜色的光线,其能够与面光源100发出的另一部分未被量子点202激发的光线叠加得到白光,从而使得该背光模组000发出白光。
4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量子点202分布在透明介质层201中,使得透明介质层201可以包覆量子点202,该透明介质层201能够保证量子点202不与空气中的水氧直接接触。因此,通过透明介质层201能够避免出现量子点202与水氧接触后而被氧化失效的问题。
41.另外,如图3所示,图3是图2示出的背光模组在b处光路图。通过量子点介质层200的侧面粘接的第一反射膜300,可以将从量子点介质层200的侧面出射的光线反射回量子介质层200中,保证面光源发100发出的光线均能够穿过量子点介质层200,并从量子点层200远离面光源100的一侧出射,以避免背光模组000出现漏光的问题,提高了背光模组000的出光效率。
42.并且,通过该第一反射膜300还可以对位于量子点介质层200的边缘附近处的量子点202进行保护,避免位于量子点介质层200的边缘附近处的量子点202未被透明介质层201有效包裹时,而出现的量子点202与水氧接触后而氧化失效的问题。
43.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包括:面光源、量子点介质层和第一反射膜。该量子点介质层中的量子点可以分布在透明介质层中,使得透明介质层可以包覆量子点,该透明介质层能够保证量子点不与空气中的水氧直接接触。因此,通过透明介质层能够避免出现量子点与水氧接触后而氧化失效的问题。另外,通过量子点介质层的侧面粘接的第一反射膜,不仅可以避免背光模组出现漏光的问题,还可以避免位于量子点介质层的边缘附近处的量子点未被透明介质层有效包裹时,而出现的量子点与水氧接触后而氧化失效的问题。如此,可以保证背光模组出光面在各个位置处均能够发出白光,当该背光模组集成在显示装置内时,可以保证该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较好。
44.示例的,如图1和图2所示,可以在量子点介质层200的侧面通过镀膜的方式形成第一反射膜300。例如,可以将反射材料在量子点介质层200的侧面上进行镀膜处理,即可得到第一反射膜300。在本技术中,该反射材料可以为金属银或金属铝等反射率较高的材料。
45.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第一反射膜300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可以将反射材料混合在抗氧化材料得到混合材料后,再将该混合材料通过镀膜的方式设置在量子点介质层200的侧面上。这样,量子点介质层200的侧面上的第一反射膜300不仅具有较高的反射性,
还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
46.在本技术中,如图2所示,背光模组000中的量子点介质层200为由混合有量子点202的透明抗氧化材料固化形成的片状结构。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量子点202混合在透明抗氧化材料中,因此,透明抗氧化材料固化后形成的透明介质层201能够对包覆量子点202。如此,当量子点介质层200由混合有量子点202的透明抗氧化材料固化形成时,不仅可以保证面光源100发出的光线可以穿过该量子点介质层200出射,还可以保证由透明抗氧化材料固化形成的量子点介质层200本身的抗氧化性能较好,能够保护分布在量子点介质层200内的量子点202,防止其被空气中的水氧接触,导致其被氧化而失效。
47.可选的,用于形成量子点介质层200中的透明介质层201的透明抗氧化材料可以为透明的有机材料,也可以为透明的无机材料。例如,当透明抗氧化材料为无机材料时,其可以为氮化硅、氧化硅、氮氧化硅或玻璃等材料。当透明抗氧化材料为有机材料时,其可以为聚碳酸酯材料。
48.在本技术中,量子点介质层200可以为通过注塑工艺形成的板状结构。示例的,可以将液态的透明抗氧化材料与量子点202混合后导入模具中,固化后即可得到片状的量子点介质层200。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量子点介质层200可通过注塑工艺形成。因此,在量子点202与透明抗氧化材料一起混合并注塑形成后,透明介质层201可以更好的包裹量子点202,使得透明介质层201能够更有效的对量子点202起到保护作用。
49.需要说明的是,在通过注塑工艺形成量子点介质层200的过程中,可以在仅含有保护气体(例如,氮气)的环境中进行,并且,需要严格控制固化温度。如此,可以避免在注塑的过程中出现量子点202与水氧接触而失效的问题,还可以避免量子点202在高温环境中出现失效的问题。
50.可选的,量子点介质层200的厚度范围可以为400微米至700微米。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由固化形成的量子点介质层200的厚度范围控制在400微米至700微米。因此,能够保证量子点介质层200的厚度较厚,可以对其内部分布的量子点202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防止量子点202与水氧接触氧化失效。另外,量子点介质层200的厚度较厚,可以较方便的在量子点介质层200的边缘粘接第一反射膜300,进而能够保护量子点介质层200位于边缘处的量子点202。
5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量子点介质层200还可以包括:分布在透明介质层201中的散射粒子203。示例的,在形成量子点介质层200的过程中,可以将散射粒子203和量子点202同时混合到透明抗氧化材料中。如此,在将混合有散射粒子203和量子点202的透明抗氧化材料固化形成后,所得到的量子点介质层200的透明介质层201内同时分布有量子点202和散射粒子203。
52.在这种情况下,如图5所示,图5是图4示出的背光模组在c处的光路图。面光源100在向量子点介质层发射光线后,分布在透明介质层201中的散射粒子203能够对射入的光线起到发散作用,使得光线可以从各个方向出射,可以保证背光模组000的出光范围较大。如此,无需将散射粒子203单独成膜后置于背光模组000中,进而可以有效的降低背光模组000的整体厚度。当该背光模组000集成在显示装置中时,不仅可以保证显示装置的视场角较大,还可以保证显示装置厚度较薄。
53.示例的,散射粒子203的材料可以包括:二氧化钛和硫酸钡等高折射率的纳米粒子
中的至少一种。量子点介质层200中的散射粒子203的质量占该量子点介质层200的总质量的40%

60%。
54.在本技术中,在采用注塑工艺制备量子点介质层200时,将液态的透明抗氧化材料、量子点202及散射粒子203混合均匀后导入模具中,固化后即可得到片状的量子点介质层200。
5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背光模组000中的面光源100可以包括:基板102,以及位于基板102上的第二反射膜103和阵列排布的多个发光单元104。第二反射膜103在基板102上的正投影与发光单元104在基板102上的正投影错开。示例的,将多个发光单元104阵列分布于面光源100中的基板102上,且发光单元104远离基板102的一面即为面光源100的出光面101。该发光单元104发出的大部分光线可以直接射向量子点介质层200,少部分光线可以被第二反射膜103反射后射向量子点介质层200。需要说明的是,当多个发光单元104在基板102上呈阵列排布时,能够保证面光源100的出光面101发出较为均匀的光线。
56.在本技术中,背光模组000还可以包括:位于量子点介质层200远离面光源100一面的半透半反膜400。面光源100发射出的光线在穿过量子点介质层200后,一部分光线可以穿过半透半反膜400后出射;另一部分光线可以被半透半反膜400反射回量子点介质层200,在穿过量子点介质层200后,可以在第二反射膜103的反射作用下,重新进入量子点介质层200中。
57.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位于量子点介质层200两侧的半透半反膜400和第二反射膜103,能够让面光源100中的发光单元104发出的光线在半透半反膜400和第二反射膜103之间进行多次反射后,再从半透半反膜400远离量子点介质层200的一侧出射。在此过程中,射入量子点介质层200的光线能够被量子点202进行多次激发,进而提高了量子点202对光线的激发效率。并且,射入量子点介质层200的光线还能被散射粒子203进行多次发散,进一步的提高了背光模组000的出光范围。
58.示例的,可以在量子点介质层200远离面光源100的一面通过镀膜的方式形成半透半反膜400。例如,可以将具有抗氧化性的半透半反材料在量子点介质层200远离面光源100的一面上进行镀膜处理,即可得到半透半反膜400。这样,通过该半透半反膜400还可以对位于量子点介质层远离面光源100一面的边缘附近处的量子点202进行保护,避免位于量子点介质层远离面光源100一面的边缘附近处的量子点202未被透明介质层201有效包裹时,而出现的量子点202与水氧接触后而氧化失效的问题。
59.可选的,背光模组000还可以包括:位于量子点介质层200靠近面光源100一面的增透膜500。其中,增透膜500是一种利用光的干涉原理减小反射光,并增加透射光的膜层。如此,面光源100发射出的光线到达增透膜500时,通过该增透膜500可以增加光线的透过率,即能够使得更多的光线到达量子点介质层200,进而能够有效的提高面光源100的出光效率。
60.示例的,该增透膜500的厚度可以为面光源100发出的光线的波长的四分之一。如此,面光源100发出的光线被增透膜500靠近面光源100一面反射后的第一光线,与面光源100发出的光线被增透膜500远离面光源100一面反射后的第二光线之间的光程差为:面光源100发出的光线的波长的二分之一。这样,第一光线与第二光线会发生相消干涉,使得面光源100发出的光线可以全部穿过增透膜500,且不会被增透膜500反射。
61.示例的,可以在量子点介质层200靠近面光源100的一面通过镀膜的方式形成增透膜500。例如,可以将具有抗氧化性的透明材料在量子点介质层200靠近面光源100的一面上进行镀膜处理,即可得到增透膜500。这样,通过该增透膜500还可以对位于量子点介质层靠近面光源100一面的边缘附近处的量子点202进行保护,避免位于量子点介质层靠近面光源100一面的边缘附近处的量子点202未被透明介质层201有效包裹时,而出现的量子点202与水氧接触后而氧化失效的问题。
6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背光模组000中的量子点介质层200可以具有与面光源100上分布的多个发光单元104一一对应的多个扩散区204。量子点介质层200还可以包括:位于每个扩散区204内的多个扩散微结构205,且该扩散微结构205位于在透明介质层201靠近面光源100的一面上。其中,每个扩散区204在面光源100中的基板102上的正投影,覆盖对应的发光单元104在基板102上的正投影。
63.示例的,在面光源100中的发光单元104发射出光线时,光线射向量子点介质层200,与每个发光单元104对应的每个扩散区204中的扩散微结构205可以对光线进行发散,使得光线可以从各个方向射入量子点介质层200中。如此,不仅进一步提高背光模组000的出光范围,还可以保证射入量子点介质层200中的光线更容易被量子点202激发,从而可以提高量子点202对光线的激发效率。
64.可选的,位于透明介质层201靠近面光源100的一面上的多个扩散微结构205可以包括:多个凸起结构和/或多个凹槽结构。
65.示例的,位于透明介质层201靠近面光源100的一面上的多个扩散微结构205可以都为凸起结构,或者可以都为凹槽结构,或者部分不凸起结构部分为凹槽结构,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66.在本技术中,在采用注塑工艺制备量子点介质层200时,在量子点介质层200注塑成型前,在模具的底部设置有多个微结构。这样,在该模具中进行注塑形成量子点介质层200后,该量子点介质层200中的透明介质层201的一面上可以形成多个扩散微结构205。
6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量子点介质层200中的量子点202可以包括:红色量子点202a和绿色量子点202b,面光源100中的发光单元104为用于发蓝光的迷你发光二极管(英文:mini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mini

led)。在其他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面光源100中的发光单元104还可以为用于发蓝光的微型发光二极管(英文: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micro

led)。
68.示例的,面光源10中的发光单元104采用发出波长为445纳米的蓝光,该蓝光在红色量子点202a的激发下能够产生波长为620纳米的饱和的红光,该蓝光在绿色量子点202b的激发下能够产生波长为535纳米的饱和的绿光。红光、绿光以及未被量子点202激发的蓝光一起混合为白光。
69.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量子点202中的红色量子点202a能够对蓝光激发产生饱和的红光,绿色量子点202b能够对蓝光激发产生饱和的绿光,红光、绿光和蓝光能够一起混合后产生白光。如此,当该背光模组000被集成在显示装置中时,能够有效的提高显示画面的色域值。
70.示例的,绿色量子点202b的粒径为3纳米。示例的,红色量子点202a的粒径为7纳
米。
71.在本技术中,在采用注塑工艺制备量子点介质层200时,3纳米的绿光量子点202b和7纳米的红光量子点202a按照质量比为1:1混入到透明抗氧化材料中。
72.可选的,面光源100中的基板102具有与多个发光单元104一一对应的多个驱动电路。每个驱动电路可以与对应的发光单元104电连接,其用于驱动发光单元104进行发光。
73.可选的,如图7所示,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背光模组000还可以包括:位于量子点介质层200远离面光源100一侧层叠设置的第一扩散片600、第一棱镜片700、第二棱镜片800和第二扩散片900。在本技术中,在面光源100发出的光线穿过量子点介质层200后,通过第一扩散片600可以对光线起到发散作用。通过第一棱镜片700和第二棱镜片800能够提高从第一扩散片600出射的光线的强度,以提高背光模组000的整体亮度。由于第一棱镜片700和第二棱镜片800在提升亮度的同时,会造成光线出射的角度范围变小。因此,通过第二扩散片900可以对从第二棱镜片800出射的光线起到发散作用,以保证背光模组000的出光范围较大。
74.需要说明的是,当量子点介质层200中包含散射粒子203时,无需在量子点介质层200远离面光源100一侧单独设置第一扩散片600。
75.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包括:面光源、量子点介质层和第一反射膜。该量子点介质层中的量子点可以分布在透明介质层中,使得透明介质层可以包覆量子点,该透明介质层能够保证量子点不与空气中的水氧直接接触。因此,通过透明介质层能够避免出现量子点与水氧接触后而氧化失效的问题。另外,通过量子点介质层的侧面粘接的第一反射膜,不仅可以避免背光模组出现漏光的问题,还可以避免位于量子点介质层的边缘附近处的量子点未被透明介质层有效包裹时,而出现的量子点与水氧接触后而氧化失效的问题。如此,可以保证背光模组出光面在各个位置处均能够发出白光,当该背光模组集成在显示装置内时,可以保证该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较好。
76.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该显示装置可以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示例的,该背光模组可以为图1、图4、图6或图7示出的背光模组。
77.在本技术中,术语“第一”和“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78.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可选的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