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镜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12077发布日期:2022-04-16 17:52阅读:83来源:国知局
摄像镜头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摄像装置所使用的ccd传感器或c-mos传感器的在固体摄像元件上成像被摄体的像的摄像镜头。


背景技术:

2.近年来,在家电产品、信息终端设备、汽车等、各种各样的产品中普遍搭载有相机功能。预测今后也,当前对于融合了相机功能的商品的开发不断开展。
3.在这样的设备中搭载的摄像镜头,需要小型也需要高分辨率性能。
4.作为现有的以高性能化为目标的摄像镜头,例如已知有以下专利文献1的摄像镜头。
5.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摄像镜头,该摄像镜头从物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具有正的折射率;第二透镜,具有负的折射率;第三透镜,具有负的折射率;第四透镜,具有正的折射率;第五透镜,具有负的折射率;第一透镜的焦距与第二透镜的焦距的关系、第一透镜的焦距与第二透镜的焦距与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的关系、第一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与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的关系、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与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的关系和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的关系、满足一定的条件。


技术实现要素:

6.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7.在想要通过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透镜结构来实现低背化和低f值化时,非常难以进行周边部的像差校正,不能够获得良好的光学性能。
8.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均衡地满足低背化和低f值化的要求,且具备良好地校正各像差的高分辨率的摄像镜头。
9.并且,关于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用语,透镜面的凸面、凹面、平面是指光轴附近(近轴)的形状。光焦度是指光轴附近(近轴)的光焦度。极点是指切平面与光轴垂直相交的光轴上以外的非球面上的点。光学总长是指,从位于最靠物侧的光学元件的物侧面至摄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另外,光学总长及后焦距是通过对配置于摄像透镜与摄像面之间的ir截止滤光片或保护玻璃等的厚度进行空气换算而得到的距离。
10.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11.本实用新型的摄像镜头,从物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具有正的光焦度;第二透镜,具有负的光焦度;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具有正的光焦度;以及第五透镜,具有负的光焦度;所述第一透镜在近轴区凸面朝向物侧,所述第三透镜在近轴区凸面朝向像侧,所述第五透镜呈在近轴区凹面朝向物侧且凹面朝向像侧的双凹形状。
12.通过第一透镜具有正的光焦度,并且其双面形成为非球面与在近轴区凸面朝向物侧,抑制球面像差、彗差、像散、场曲和畸变。
13.通过第二透镜具有负的光焦度,并且其双面形成为非球面,良好地校正色像差、像散、场曲和畸变。
14.通过第三透镜双面形成为非球面,良好地校正像散、场曲和畸变。
15.通过第四透镜具有正的光焦度,并且其双面形成为非球面,来实现低背化,良好地校正球面像差、彗差、像散、场曲和畸变。
16.通过第五透镜具有负的光焦度,并且其双面形成为非球面,良好地校正色像差、像散、场曲和畸变。另外,通过在近轴区凹面朝向像侧,维持低背化,确保后焦距。
17.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第一透镜”在近轴区凹面朝向像侧。
18.通过使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在近轴区凹面朝向像侧,能够良好地校正像散、场曲和畸变。
19.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第二透镜”在近轴区凸面朝向物侧。
20.通过使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在近轴区凸面朝向物侧,能够良好地校正像散、场曲和畸变。
21.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第三透镜”在近轴区凹面朝向物侧。
22.通过使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在近轴区凹面朝向物侧,能够良好地校正像散、场曲和畸变。
23.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第三透镜”在近轴区凸面朝向像侧。
24.通过使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在近轴区凸面朝向像侧,能够良好地校正像散、场曲和畸变。
25.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第四透镜”在近轴区凹面朝向物侧。
26.通过使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在近轴区凹面朝向物侧,能够良好地校正像散、场曲和畸变。
27.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第五透镜的像侧面形成为在光轴上以外的位置具有极点的非球面。
28.通过第五透镜的像侧面形成为在光轴上以外的位置具有极点的非球面,能够良好地校正像散、场曲和畸变。
29.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摄像镜头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实现总长对角比(光学总长与摄像元件的有效摄像面的对角线的长度之比)为0.8以下的低背化,并且能够实现f值在2.3以下的低f值化。
30.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1)-9.00<r3/r7/d2<-4.20
31.其中,
32.r3: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33.r7: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34.d2:第二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
35.条件式(1)将第二透镜的物面的近轴曲率半径与第四透镜的物面的近轴曲率半径与第二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的关系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1)的范围,能够来实现低背化,能够良好地校正像散、场曲和畸变。
36.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2)0.10<r5/r6
37.其中,
38.r5: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39.r6: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40.条件式(2)将第三透镜的物面的近轴曲率半径与第三透镜的像面的近轴曲率半径的关系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2)的范围,能够良好地校正像散、场曲和畸变。
41.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3)r7/t2<-9.00
42.其中,
43.r7: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44.t2: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45.条件式(3)将第四透镜的物面的近轴曲率半径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的关系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3)的范围,能够来实现低背化,能够良好地校正像散、场曲和畸变。
46.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4),(4)0.50<r10/(d5-t4)<9.50
47.其中,
48.r10: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49.d5:第五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
50.t4: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51.条件式(4)将第五透镜的像面的近轴曲率半径与第五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的关系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4)的范围,能够来实现低背化,能够良好地校正彗差、像散、场曲和畸变。
52.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5),
53.(5)17.00<νd3<34.00
54.其中,
55.νd3:第三透镜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
56.条件式(5)将第三透镜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5),能够良好地校正色像差。
57.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6),(6)1.00<r2/d1<20.50
58.其中,
59.r2: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60.d1:第一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
61.条件式(6)将第一透镜的像面的近轴曲率半径与第一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的关系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6)的范围,能够来实现低背化,能够良好地校正像散、场曲和畸变。
62.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7),
63.(7)0.50<r1
×
r2/f<3.85
64.其中,
65.r1: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66.r2: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67.f: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
68.条件式(7)将第一透镜的物面的近轴曲率半径与第一透镜的像面的近轴曲率半径与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的关系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7)的范围,能够来实现低背化,能够良好地校正球面像差、彗差、像散、场曲和畸变。
69.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8),
70.(8)0.01<r2/r5/r8<0.70
71.其中,
72.r2: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73.r5: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74.r8: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75.条件式(8)将第一透镜的像面的近轴曲率半径与第三透镜的物面的近轴曲率半径与第四透镜的像面的近轴曲率半径的关系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8)的范围,能够良好地校正彗差、像散、场曲和畸变。
76.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9),
77.(9)-14.50<r5/r2<-2.50
78.其中,
79.r5: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80.r2: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81.条件式(9)将第三透镜的物面的近轴曲率半径与第一透镜的像面的近轴曲率半径的关系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9)的范围,能够良好地校正像散、场曲和畸变。
82.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0),(10)1.00<r2/f1<3.60
83.其中,
84.r2: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85.f1:第一透镜的焦距。
86.条件式(10)将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与第一透镜的焦距的关系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10)的范围,能够来实现低背化,能够良好地校正像散、场曲和畸变。
87.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1),
88.(11)0.15<r2/r3/r10<1.00
89.其中,
90.r2: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91.r3: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92.r10: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93.条件式(11)将第一透镜的像面的近轴曲率半径与第二透镜的物面的近轴曲率半径与第五透镜的像面的近轴曲率半径的关系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11)的范围,能够良好地校正像散、场曲和畸变。
94.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2),
95.(12)-8.15<r3/r7/(d4-d2)<-2.50
96.其中,
97.r3: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98.r7: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99.d4:第四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
100.d2:第二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
101.条件式(12)将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与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与第四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与第二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的关系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12)的范围,能够来实现低背化,能够良好地校正像散、场曲和畸变。
102.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3),
103.(13)r5/f<-4.80
104.其中,
105.r5: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106.f: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
107.条件式(13)将第三透镜的物面的近轴曲率半径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13)的范围,能够良好地校正像散、场曲和畸变。
108.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4),
109.(14)-14.50<r6/f<-2.50
110.其中,
111.r6: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112.f: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
113.条件式(14)将第三透镜的像面的近轴曲率半径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14)的范围,能够良好地校正像散、场曲和畸变。
114.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5),
115.(15)-9.50<r6/r2<-1.30
116.其中,
117.r6: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118.r2: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119.条件式(15)将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的关系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15)的范围,能够良好地校正像散、场曲和畸变。
120.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6),
121.(16)-70.00<r7/t4<-19.00
122.其中,
123.r7: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124.t4: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125.条件式(16)将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的关系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16)的范围,能够来实现低背化,能够良好地校正彗差、像散、场曲和畸变。
126.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7),
127.(17)-4.50<r9/f<-0.65
128.其中,
129.r9: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130.f: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
131.条件式(17)将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17)的范围,能够良好地校正像散、场曲和畸变。
132.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8),
133.(18)-0.10<r10/r5<-0.01
134.其中,
135.r10: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136.r5: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137.条件式(18)将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与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的关系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18)的范围,能够良好地校正像散、场曲和畸变。
138.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9),
139.(19)-4.50<(d2/f2)
×
100<-1.70
140.其中,
141.d2:第二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
142.f2:第二透镜的焦距。
143.条件式(19)将第二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与第二透镜的焦距的关系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19)的范围,能够来实现低背化,能够良好地校正色像差、像散、场曲和畸变。
144.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0),
145.(20)0.00<(d3/|f3|)
×
100<2.50
146.其中,
147.d3:第三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
148.f3:第三透镜的焦距。
149.条件式(20)将第三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与第三透镜的焦距的关系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20)的范围,能够来实现低背化,能够良好地校正像散、场曲和畸变。
150.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1),
151.(21)0.10<(f4/f)+(f5/f)<0.60
152.其中,
153.f4:第四透镜的焦距,
154.f5:第五透镜的焦距,
155.f: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
156.条件式(21)将第四透镜的焦距与第五透镜的焦距与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的关系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21)的范围,能够良好地校正色像差、球面像差、彗差、像散、场曲和畸变。
157.通过本实用新型,能够获得一种均衡地满足低背化以及低f值化的要求,良好地校正各像差,并且具有高分辨率的摄像镜头。
附图说明
158.图1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摄像镜头的概略结构的图。
159.图2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的图。
160.图3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摄像镜头的概略结构的图。
161.图4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的图。
162.图5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摄像镜头的概略结构的图。
163.图6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的图。
164.图7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的摄像镜头的概略结构的图。
165.图8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66.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167.图1、图3、图5和图7分别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至4所涉及的摄像镜头的概略结构图。以下,参照图1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168.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摄像镜头,从物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
169.第一透镜l1,具有正的光焦度,在近轴区凸面朝向物侧;
170.第二透镜l2,具有负的光焦度;
171.第三透镜l3,在近轴区凸面朝向像侧;
172.第四透镜l4,具有正的光焦度;
173.以及第五透镜l5,具有负的光焦度,在近轴区凹面朝向物侧且凹面朝向像侧的双凹形状。
174.第五透镜l5与摄像面img(即,摄像元件的摄像面)之间配置有红外截止滤光片或保护玻璃等滤光片ir。另外,能够省略该滤光片ir。
175.孔径光阑st配置在第一透镜l1的物侧,因此易于校正各像差,且容易控制高像高光线入射到摄像元件时的角度。
176.第一透镜l1具有正的光焦度,呈在近轴区凸面朝向物侧且凹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状。另外,通过双面形成为非球面,抑制球面像差、彗差、像散、场曲和畸变。
177.第二透镜l2具有负的光焦度,呈在近轴区凸面朝向物侧且凹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状。另外,通过双面形成为非球面,良好地校正色像差、像散、场曲和畸变。
178.第三透镜l3具有负的光焦度,呈在近轴区凹面朝向物侧且凸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状。另外,通过双面形成为非球面,良好地校正色像差、像散、场曲和畸变。
179.另外,如图3和图5示出的实施例2和实施例3所示,第三透镜l3也可以具有正的光焦度。此时,有利于低背化。
180.第四透镜l4具有正的光焦度,呈在近轴区凹面朝向物侧且凸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状。另外,通过双面形成为非球面,来实现低背化,良好地校正球面像差、彗差、像散、场曲和畸变。
181.第五透镜l5具有负的光焦度,呈在近轴区凹面朝向物侧且凹面朝向像侧的双凹形状。另外,通过双面形成为非球面,良好地校正色像差、像散、场曲和畸变。另外,通过第五透镜l5在近轴区凹面朝向像侧,维持低背化,确保后焦距。
182.另外,通过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形成为在光轴x上以外的位置具有极点的非球面,能够更好地校正像散、场曲和畸变。
183.在本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中,优选第一透镜l1至第五透镜l5的所有透镜由各自单个透镜构成。仅由单个透镜构成能够更多使用非球面。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全部透镜面形成为适当的非球面,良好地校正各像差。另外,与采用接合透镜时相比,因为能够减少工时,所以能够以低成本进行制作。
184.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在所有的透镜中采用塑料材料从而容易进行制造,且能够以低成本进行大批量生产。
185.另外,所采用的透镜材料并不限定于塑料材料。通过采用玻璃材料,也能够期待更高性能化。另外,优选将所有的透镜面形成为非球面,但也可以根据所要求的性能而采用容易制造的球面。
186.本实施方式中的摄像镜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至(21),从而发挥较佳的效果。
187.(1)-9.00<r3/r7/d2<-4.20
188.(2)0.10<r5/r6
189.(3)r7/t2<-9.00
190.(4)0.50<r10/(d5-t4)<9.50
191.(5)17.00<νd3<34.00
192.(6)1.00<r2/d1<20.50
193.(7)0.50<r1
×
r2/f<3.85
194.(8)0.01<r2/r5/r8<0.70
195.(9)-14.50<r5/r2<-2.50
196.(10)1.00<r2/f1<3.60
197.(11)0.15<r2/r3/r10<1.00
198.(12)-8.15<r3/r7/(d4-d2)<-2.50
199.(13)r5/f<-4.80
200.(14)-14.50<r6/f<-2.50
201.(15)-9.50<r6/r2<-1.30
202.(16)-70.00<r7/t4<-19.00
203.(17)-4.50<r9/f<-0.65
204.(18)-0.10<r10/r5<-0.01
205.(19)-4.50<(d2/f2)
×
100<-1.70
206.(20)0.00<(d3/|f3|)
×
100<2.50
207.(21)0.10<(f4/f)+(f5/f)<0.60
208.其中,
209.νd3:第三透镜l3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
210.d1:第一透镜l1的光轴x上的厚度,
211.d2:第二透镜l2的光轴x上的厚度,
212.d3:第三透镜l3的光轴x上的厚度,
213.d4:第四透镜l4的光轴x上的厚度,
214.d5:第五透镜l5的光轴x上的厚度,
215.t2: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至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为止的光轴x上的距离,
216.t4: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至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为止的光轴x上的距离,
217.f: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
218.f1:第一透镜l1的焦距,
219.f2:第二透镜l2的焦距,
220.f3:第三透镜l3的焦距,
221.f4:第四透镜l4的焦距,
222.f5:第五透镜l5的焦距,
223.r1: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224.r2: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225.r3: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226.r5: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227.r6: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228.r7: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229.r8: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230.r9: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231.r10: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232.此外,没必要全部满足上述各条件式,通过单独满足每个条件式,能够得到与各条件式应的作用效果。
233.并且,本实施方式中摄像镜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a)至(21a),从而发挥更佳的效果。
234.(1a)-8.40<r3/r7/d2<-4.70
235.(2a)0.40<r5/r6<100.00
236.(3a)-100.00<r7/t2<-14.00
237.(4a)2.50<r10/(d5-t4)<7.50
238.(5a)21.00<νd3<30.00
239.(6a)5.00<r2/d1<16.00
240.(7a)1.20<r1
×
r2/f<3.00
241.(8a)0.05<r2/r5/r8<0.40
242.(9a)-12.00<r5/r2<-3.50
243.(10a)1.50<r2/f1<3.00
244.(11a)0.25<r2/r3/r10<0.80
245.(12a)-6.80<r3/r7/(d4-d2)<-3.00
246.(13a)-100.00<r5/f<-5.60
247.(14a)-12.00<r6/f<-3.75
248.(15a)-8.00<r6/r2<-2.00
249.(16a)-55.00<r7/t4<-23.50
250.(17a)-3.50<r9/f<-1.25
251.(18a)-0.075<r10/r5<-0.015
252.(19a)-3.25<(d2/f2)
×
100<-2.10
253.(20a)0.04<(d3/|f3|)
×
100<1.60
254.(21a)0.20<(f4/f)+(f5/f)<0.45
255.其中,各条件式的符号与前段中的说明相同。另外,对于对应的条件式(1)至条件式(21)可以适用只有条件式(1a)至条件式(21a)的下限值或上限值。
256.本实施方式中,在透镜面的非球面上采用的非球面形状在将光轴方向的轴设为z,将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的高度设为h,将近轴曲率半径设为r,将圆锥系数设为k,将非球面系数设为a4、a6、a8、a10、a12、a14、a16、a18、a20时,通过数学式1来表示。
257.[数学式1]
[0258][0259]
接着,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镜头的实施例。各实施例中,f表示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fno表示f值,ω表示半视场对,ih表示最大像高,ttl表示光学总长。而且,i表示从物侧数起的面序号,r表示近轴曲率半径,d表示光轴上的透镜面之间的距离(面间隔),nd表示d线(基准波长)的折射率,νd表示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另外,关于非球面,在面序号i的后面附加*(星号)符号来表示。
[0260]
[实施例1]
[0261]
将基本的透镜数据示于以下的表1。
[0262]
[表1]
[0263]
实施例1
[0264]
单位mm
[0265]
f=3.70
[0266]
fno=2.00
[0267]
ω(
°
)=39.3
[0268]
ih=3.07
[0269]
ttl=4.12
[0270]
面数据
[0271][0272]
组成透镜数据
[0273][0274]
非球面数据
[0275][0276]
实施例1的摄像镜头实现总长对角比0.67,并且实现f值2.00。
[0277]
如表4所示,满足条件式(1)至(21)。
[0278]
图2针对实施例1的摄像镜头,示出球面像差(mm)、像散(mm)、畸变(%)。球面像差图表示相对于f线(486nm)、d线(588nm)、c线(656nm)的各波长的像差量。并且,像散图中分别示出弧矢像面s上的d线的像差量(实线)、及子午像面t上的d线的像差量(虚线)(图4、图6和图8中均相同)。如图2所示,可知各像差得到了良好的校正。
[0279]
[实施例2]
[0280]
将基本的透镜数据示于以下的表2。
[0281]
[表2]
[0282]
实施例2
[0283]
单位mm
[0284]
f=3.72
[0285]
fno=2.00
[0286]
ω(
°
)=39.2
[0287]
ih=3.07
[0288]
ttl=4.12
[0289]
面数据
[0290][0291]
组成透镜数据
[0292][0293]
非球面数据
[0294][0295]
实施例2的摄像镜头实现总长对角比0.67,并且实现f值2.00。
[0296]
如表4所示,满足条件式(1)至(21)。
[0297]
图4针对实施例2的摄像镜头,示出球面像差(mm)、像散(mm)、畸变(%)。如图4所示,可知各像差得到了良好的校正。
[0298]
[实施例3]
[0299]
将基本的透镜数据示于以下的表3。
[0300]
[表3]
[0301]
实施例3
[0302]
单位mm
[0303]
f=3.71
[0304]
fno=2.00
[0305]
ω(
°
)=39.2
[0306]
ih=3.07
[0307]
ttl=4.12
[0308]
面数据
[0309][0310]
组成透镜数据
[0311][0312]
非球面数据
[0313][0314]
实施例3的摄像镜头实现总长对角比0.67,并且实现f值2.00。
[0315]
如表4所示,满足条件式(1)至(21)。
[0316]
图6针对实施例3的摄像镜头,示出球面像差(mm)、像散(mm)、畸变(%)。如图6所示,可知各像差得到了良好的校正。
[0317]
[实施例4]
[0318]
将基本的透镜数据示于以下的表4。
[0319]
[表4]
[0320]
实施例4
[0321]
单位mm
[0322]
f=3.71
[0323]
fno=2.00
[0324]
ω(
°
)=39.3
[0325]
ih=3.07
[0326]
ttl=4.12
[0327]
面数据
[0328]
[0329]
组成透镜数据
[0330][0331]
非球面数据
[0332][0333]
实施例4的摄像镜头实现总长对角比0.67,并且实现f值2.00。
[0334]
如表4所示,满足条件式(1)至(21)。
[0335]
图8针对实施例4的摄像镜头,示出球面像差(mm)、像散(mm)、畸变(%)。如图8所示,可知各像差得到了良好的校正。
[0336]
表5示出实施例1至实施例4所涉及的条件式(1)至(21)的值。
[0337]
[表5]
[0338][0339]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340]
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摄像镜头应用于附设有相机功能的产品的情况下,能够有助于该相机的低背化以及低f值化,并且能够实现相机的高性能化。
[0341]
附图标记说明
[0342]
st 孔径光阑、
[0343]
l1 第一透镜、
[0344]
l2 第二透镜、
[0345]
l3 第三透镜、
[0346]
l4 第四透镜、
[0347]
l5 第五透镜、
[0348]
ir 滤光片、
[0349]
img 摄像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