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2.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主要由背板、灯条、反射片以及扩散板等部件组成,在直下式背光模组中,背板上靠近扩散板的一侧上设有灯条,背板与扩散板之间设有间隙,间隙为灯条提供混光空间。
3.然而,扩散板容易发生塌陷导致间隙各处的高度不一致,从而导致混光不均。
技术实现要素:4.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能够防止因扩散板塌陷导致间隙各处的高度不一致而引起的混光不均。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6.扩散板;
7.背板,设置于所述扩散板的一侧,所述背板包括靠近所述扩散板的第一侧面;
8.光源,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上;
9.支撑件,包括支架和支撑部,所述支架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上的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所述第一架体与所述第二架体交叉设置;所述支撑部设置于所述支架靠近所述扩散板的一侧上,并且所述支撑部与所述扩散板抵接;
10.反射片,设置于所述背板靠近所述扩散板的一侧上,所述反射片上设置有供所述支撑件穿过的镂空结构;
11.其中,所述反射片上还设置有多个补偿区,多个所述补偿区绕所述镂空结构的周侧排布,并且所述补偿区与所述镂空结构连接;所述反射片上还设置有多个划槽,多个所述划槽绕所述补偿区的周侧排布。
12.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镂空结构包括供所述支撑部穿过的第一开口。
13.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镂空结构还包括供所述支架穿过的第一切线结构,所述第一切线结构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
14.其中,所述补偿区位于所述第一切线结构远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并且所述补偿区与所述第一切线结构连接。
15.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镂空结构在所述第一侧面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与,所述支架在所述第一侧面上的正投影的形状相匹配。
16.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切线结构包括供所述第一架体穿过的第一支部以及供所述第二架体穿过的第二支部,所述第一支部沿第一预设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支部沿第二预设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预设方向与所述第二预设方向交叉设置;
17.其中,所述第一支部以及所述第二支部远离所述划槽的端部处均设置有所述补偿区。
18.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每一所述补偿区中均设置有用于供所述支架的端部穿过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述第一切线结构远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切线结构连通。
19.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与所述第一支部连通的第二开口沿第二预设方向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支部沿第二预设方向的宽度;与所述第二支部连通的第二开口沿第一预设方向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支部沿第一预设方向的宽度。
20.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一侧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支撑部在所述第一侧面上的正投影重合。
21.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源包括多个间隔分布的灯珠,所述反射片上还设置有供所述灯珠穿过的灯珠开口;多个所述灯珠中的第一灯珠、第二灯珠、第三灯珠以及第四灯珠围合形成一容纳区,所述支撑件位于所述容纳区;
22.其中,所述第二灯珠位于所述第一灯珠沿第三预设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三灯珠位于所述第二灯珠沿第四预设方向的一侧,所述第四灯珠位于所述第三灯珠沿第三预设方向的一侧,并且所述第四灯珠位于所述第一灯珠沿第四预设方向的一侧;所述第四预设方向与所述第三预设方向交叉设置。
23.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屏体以及如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显示屏体设置于扩散板远离背板的一侧。
2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支撑件对扩散板的支撑作用,可以防止扩散板塌陷,从而可以防止扩散板塌陷导致的混光不均。通过补偿区的设置,支架的端部穿过镂空结构时,当支架与反射片之间存在干涉时,此时支架的端部会将反射片上位于补偿区的部分顶起,反射片上位于补偿区的部分在划槽处向上翘起,可以折叠出一个供支架的端部穿过的小口,从而可以防止反射片与支撑件对应的位置出现大面积被顶起导致的显示不良,并且反射片上位于补偿区的部分不会被全部顶起,从而可以防止因补偿区处形成的开口过大导致光从补偿区漏出而引起的暗影不良。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背光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支撑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支撑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反射片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反射片与支撑件的装配示意图;
31.图6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反射片的结构示意图;
32.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3.附图标记:
34.10、背板;11、第一侧面;12、容纳腔;20、扩散板;30、光源;31、灯珠;32、灯板;33、第
一灯珠;34、第二灯珠;35、第三灯珠;36、第四灯珠;40、支撑件;41、支架;411、第一架体;412、第二架体;42、支撑部;43、底座;50、反射片;51、镂空结构;511、第一开口;512、第一切线结构;512a、第一支部;512b、第二支部;52、补偿区;53、划槽;54、第二开口;551、第三支部;552、第四支部;56、灯珠开口;60、光学膜片;70、容纳区;80、显示屏体。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36.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以用于解决背光模组中扩散板容易发生塌陷导致间隙各处的高度不一致,从而导致混光不均的问题。
37.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如图1所示,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0、光源30、扩散板20以及反射片50。
38.其中,所述背板10设置于所述扩散板20的一侧,所述背板10包括靠近所述扩散板20的第一侧面11;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背板10用于为背光模组中的各部件提供安装支撑以及保护,本技术中背板10的制备材料可以为金属、塑料或陶瓷等,本技术不做具体限制。
39.所述光源30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11上,所述光源30用于为显示装置的显示提供光线。所述光源30可以包括灯板32以及设置于所述灯板32上的灯珠31,灯板32用于将灯珠31安装于背板10上。
40.所述扩散板20用于对光源30发出的光线进行扩散,以使得从扩散板20射出的光线更加均匀,以提升显示装置的显示均匀性。
41.所述反射片50设置于所述背板10靠近所述扩散板20的一侧上,所述反射片50用于对光源30发射的光线进行反射,以使得光源30发出的大部分光线均从扩散板20射出,以提高背光模组的光利用率。
42.继续参见图1,具体的,在本技术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支撑件40,所述支撑件40包括支架41和支撑部42,所述支撑部42设置于所述支架41靠近所述扩散板20的一侧上,并且所述支撑部42与所述扩散板20抵接。支撑件40可以通过粘胶等方式固定于背板10的第一侧面11上。
43.可以理解的是,通过支撑件40对扩散板20的支撑作用,可以防止扩散板20塌陷,以使得扩散板20与光源30之间的各处的间距均保持一致,从而可以防止扩散板20塌陷导致的混光不均。
44.继续参见图1,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背板10与所述扩散板20之间可以形成一容纳腔12,所述光源30、所述反射片50以及所述支撑件40可以均位于所述容纳腔12内,此时背板10内侧与扩散板20相对设置的部分即为第一侧面11。
45.继续参见图1,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可以包括光学膜片60,所述光学膜片60位于所述扩散板20远离所述背板10的一侧,所述光学膜片60可以为导光板或增亮板等膜片,光学膜片60可以进一步提升显示装置的显示均匀性。
46.具体的,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支架41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11上的第一架体
411和第二架体412,所述第一架体411与所述第二架体412交叉设置,以提升支架41的强度和支撑能力,防止支架41发生弯曲变形。
47.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架体411以及所述第二架体412交叉以形成类似于交叉拱的结构,使得支架41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和结构强度,同时拱形的第一架体411以及第二架体412可以减少支撑件40的遮光面积,从而防止支撑件40影响显示装置的正常显示。
48.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42的整体还可以呈圆锥状,并且所述支撑部42的锥端与扩散板20抵接,以为扩散板20提供支撑的同时,减小支撑部42与扩散板20的接触面积,防止支撑部42与扩散板20的接触面积过大导致出现显示阴影。
49.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40还可以包括底座43,底座43固定于第一侧面11上,支架41固定于底座43靠近扩散板20的一侧上,底座43与支架41以及支撑部42可以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也可以将底座43、支架41以及支撑部42分别形成后进行组装固定。
50.需要说明的是,参见图3,图3中仅示意了支架41在第一侧面11上的正投影可以呈“十”字形的情况,可以理解的是,实际实施中,支架41在第一侧面11上的正投影也可以呈
“×”
字形或“米”字形等。
51.如图4和图5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反射片50以及支撑件40均设置于背板10的第一侧面11上,为了在保证反射片50的覆盖面积的前提下,能够更好的对支撑件40进行设置,本技术中,所述反射片50上设置有供所述支撑件40穿过的镂空结构51,支撑件40穿过镂空结构51与扩散板20抵接。
52.需要说明的是,背光模组的安装过程中,先将支撑件40安装固定于背板10的第一侧面11上,随后将反射片50安装于背板10上,反射片50安装的过程中需要将镂空结构51与支撑件40进行对位,支撑件40穿过镂空结构51与扩散板20抵接。在安装反射片50时,由于支撑件40可能具有组装偏移量,当支撑件40与反射片50的对位组装出现偏差时,支架41的端部穿过镂空结构51时可能会与反射片50之间存在干涉,导致反射片50与支撑件40对应的位置处容易出现大面积被顶起的装配不良,从而导致显示装置进行显示时出现局部白斑或暗影不良。
53.基于此,继续参见图4和图5所示,在本技术中,所述反射片50上还设置有多个补偿区52,多个所述补偿区52绕所述镂空结构51的周侧排布,并且所述补偿区52与所述镂空结构51连接;所述反射片50上还设置有多个划槽53,多个所述划槽53绕所述补偿区52的周侧排布。
54.可以理解的是,划槽53是通过切割或蚀刻等方式在反射片50上形成的划痕,多个所述划槽53可以形成绕补偿区52设置的骑缝线结构,本技术中通过补偿区52的设置,支架41的端部穿过镂空结构51时可能会与反射片50之间存在干涉,此时支架41的端部会将反射片50上位于补偿区52的部分顶起,反射片50上位于补偿区52的部分在划槽53处向上翘起,可以折叠出一个供支架41的端部穿过的小口,从而可以防止反射片50与支撑件40对应的位置出现大面积被顶起导致的显示不良。
55.还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设置多个划槽53,划槽53虽然降低了反射片50上位于补偿区52的部分与其他部分的连接强度,但反射片50上位于补偿区52的部分与其他部分仍然处于连接状态,支架41的端部穿过镂空结构51时,当支架41与反射片50之间存在干涉时,反射片50上位于补偿区52的部分不会被全部顶起,从而可以防止因补偿区52处形成的开口过大
导致光从补偿区52漏出而引起的暗影不良。
56.其中,划槽53可以为未贯通反射片50的凹槽结构,从而可以避免光从划槽53处漏出而引起的暗影不良。划槽53也可以贯通反射片50以形成开孔,以便于将反射片50上位于补偿区52的部分顶起。
57.继续参见图4和图5所示,所述镂空结构51包括供所述支撑部42穿过的第一开口511,利用第一开口511与支撑部42的配合可以起到安装定位的作用,便于反射片50的安装。
58.继续参见图4和图5所示,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镂空结构51还包括供所述支架41穿过的第一切线结构512,所述第一切线结构512与所述第一开口511连通。
59.其中,所述补偿区52位于所述第一切线结构512远离所述第一开口511的一侧,并且所述补偿区52与所述第一切线结构512连接。
60.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切线结构512是通过切割等方式在反射片50上形成的类似于切线的结构,反射片50未安装时第一切线结构512中的间隙极小,且第一切线结构512中的间隙的尺寸远小于支架41的尺寸。安装反射片50时,支架41与第一切线结构512对应,支架41从第一切线结构512穿过的过程中,支架41将反射片50上位于第一切线结构512附近的部分顶起,以扩大第一切线结构512中的间隙,并且第一切线结构512的侧壁与支架41紧密接触,从而可以防止因间隙过大导致光溢出而引起的暗影不良。
61.具体的,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镂空结构51在所述第一侧面11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与,所述支架41在所述第一侧面11上的正投影的形状相匹配。可以便于反射片50与支撑件40的组装,并且可以减小甚至消除从反射片50与支撑件40之间的空隙中漏出的光。
62.其中,所述第一开口511在所述第一侧面11上的正投影,可以与,所述支撑部42在所述第一侧面11上的正投影重合。以进一步减小甚至消除从反射片50与支撑件40之间的空隙中漏出的光。
63.在本技术一实施例,继续参见图4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切线结构512包括供所述第一架体411穿过的第一支部512a以及供所述第二架体412穿过的第二支部512b,所述第一支部512a沿第一预设方向aa延伸,所述第二支部512b沿第二预设方向bb延伸,所述第一预设方向aa与所述第二预设方向bb交叉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支部512a以及所述第二支部512b远离所述划槽53的端部处均设置有所述补偿区52。
64.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支部512a以及第二支部512b均与第一开口511连通,并且当支撑部42设置于第一架体411与第二架体412交叉形成的交叉部上时,第一开口511位于第一支部512a和第二支部512b的交叉区域处。
65.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架体411以及第二架体412在第一侧面11上的正投影均具有两个端部,因此第一支部512a也需要具有与第一架体411相对应的两个端部,第二支部512b也需要具有与第二架体412相对应的两个端部,而在反射片50的安装过程中,支架41与反射片50之间存在干涉时,第一架体411的两个端部以及第二架体412的两个端部均可能将反射片50顶起。
66.而本技术中,通过在第一支部512a以及第二支部512b远离划槽53的端部处均设置补偿区52,即第一支部512a以及第二支部512b的每个端部处均设置补偿区52,可以进一步防止反射片50出现大面积被支架41的端部顶起导致的显示不良。
67.继续参见图4和图5所示,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每一所述补偿区52中均设置有用
于供所述支架41的端部穿过的第二开口54,所述第二开口54位于所述第一切线结构512远离所述第一开口511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二开口54与所述第一切线结构512连通。
68.其中,安装反射片50时,反射片50与支撑件40对位准确时,第一架体411和第二架体412的端部可以从第二开口54正常穿出,此时反射片50位于补偿区52的部分不会被顶起,从而可以防止因补偿区52处形成的开口过大导致光从补偿区52漏出而引起的暗影不良。
69.具体的,与所述第一支部512a连通的第二开口54沿第二预设方向bb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支部512a沿第二预设方向bb的宽度;与所述第二支部512b连通的第二开口54沿第一预设方向aa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支部512b沿第一预设方向aa的宽度。
70.参见图4和图5可知,第一架体411的端部在第一侧面11上的正投影沿第二预设方向bb的宽度,大于,第一架体411的其他部分沿第二预设方向bb的宽度;第二架体412的端部在第一侧面11上的正投影沿第一预设方向aa的宽度,大于,第二架体412的其他部分沿第一预设方向aa的宽度。本技术中通过对第一支部512a、第二支部512b、第一开口511以及第二开口54的尺寸的设计,使得反射片50的安装更加轻松,并且可以减小从反射片50与支撑件40之间的空隙中漏出的光。
71.如图4所示,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光源30包括多个间隔分布的灯珠31,所述反射片50上还设置有供所述灯珠31穿过的灯珠31开口;多个所述灯珠31中的第一灯珠3331、第二灯珠3431、第三灯珠3531以及第四灯珠3631围合形成一容纳区70,所述支撑件40位于所述容纳区70。
72.其中,所述第二灯珠3431位于所述第一灯珠3331沿第三预设方向cc的一侧,所述第三灯珠3531位于所述第二灯珠3431沿第四预设方向dd的一侧,所述第四灯珠3631位于所述第三灯珠3531沿第三预设方向cc的一侧,并且所述第四灯珠3631位于所述第一灯珠3331沿第四预设方向dd的一侧;所述第四预设方向dd与所述第三预设方向cc交叉设置。
73.可以理解的是,支撑件40位于相邻四个灯珠31所围合形成的区域内,可以减少支撑件40对灯珠31发出的光线的遮挡,并且安装反射片50时,通过灯珠31与灯珠31开口的配合,灯珠31也可以为反射片50提供对位,以进一步提升反射片50与支撑件40的对位精度。
74.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反射片50上还设置有第二切线结构,所述第二切线结构包括第三支部551和第三支部551;与所述第一支部512a连接的第二开口54位于所述第一支部512a与所述第三支部551之间,所述第三支部551沿第一预设方向aa延伸;与所述第二支部512b连接的第二开口54位于所述第二支部512b与所述第四支部552之间,所述第四支部552沿第二预设方向bb延伸。
75.基于上述背光模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如图7所示,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屏体80以及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显示屏体80设置于扩散板20远离背板10的一侧。显示装置为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可视手表、电视或大尺寸展览屏等电子设备,本技术对显示装置的类型不做限制。
76.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