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2.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显示器的体积需求日趋轻薄,现有传统的阴极射线管显示器(crt)虽然有其优点,然而其体积大,并且耗电,因此,液晶显示器、电浆显示器及电致发光显示器等平面显示器已渐渐成为主流,其中,液晶显示器由于具有操作电压低、无辐射线、重量轻及体积小等优点,已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液晶显示器结构中的液晶显示面板本身并不发光,液晶显示面板位于背光模组的上方,且需要利用背光模组来提供光源。
3.背光模组通常包括背板、导光板以及光源等。由于液晶显示器本身不发光,需要借助背光模组提供的均匀光源才能产生显示功能,其中导光板是背光模组得以提供均匀面光源的关键元件。为了提高显示效果及美观程度,现在的背光模组逐渐采用窄边框结构,由于模组边框越来越小,导致导光板固定也越来越困难。现有技术中,显示模组在组装时,背光模组中的导光板采用在非入光侧通过导光板固定胶固定的方式,将导光板固定于背板上。但这种固定方式,当导光板受高温膨胀后会推动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灯向由背板形成的灯罩内移动,当温度恢复常温时,导光板又会收缩,这时在入光侧就会使得导光板与led灯之间形成间隙,这样会产生光衰,进而影响背光模组的亮度,且由于粘接方法需要的粘接作用面积较大,因此需要边框必须具有一定的宽度才能很好地安装,难以实现更高水平的窄边框设计。或者采用在背板的四角落用橡胶块固定导光板的固定方式,但由于背板与导光板之间的空间小,因此橡胶块不易成型,且组装困难。
4.故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以起到良好的固定导光板,便于组立。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组立困难的问题。
6.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导光板及光学膜片,所述导光板的一侧具有入光面,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及围设在所述底板上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一侧板及所述第二侧板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光学膜片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平行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所述第二侧板垂直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所述第二侧板设有一容纳槽,所述导光板朝向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设有一凸耳,所述凸耳位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卡设于所述第二侧板上,所述导光板抵接于所述限位块。
7.优选地,所述第二侧板包括第一挡板、第二挡板以及设于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之间的限位板,所述容纳槽设置于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限位板之间。
8.优选地,所述限位板与所述第一挡板呈阶梯式一体形成,所述限位块卡设于所述
限位板上。
9.优选地,所述限位块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的一端设有与所述限位板相匹配的限位槽,另一端延伸设有一限位挡块,所述导光板的凸耳抵接于所述限位挡块。
10.优选地,所述光学膜片包括扩散片、棱镜片及增亮膜。
11.优选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一反射片,所述第一反射片设置于所述导光板非入光侧的其他侧面。
12.优选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片,所述反射片设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底板之间。
13.优选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中框,所速背光模组由所述中框和所述背板卡合固定。
14.优选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中框背离所述光学膜片一侧的粘贴物。
1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导光板及光学膜片,所述导光板的一侧具有入光面,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及围设在所述底板上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一侧板及所述第二侧板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光学膜片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平行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所述第二侧板垂直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所述第二侧板设有一容纳槽,所述导光板朝向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设有一凸耳,所述凸耳位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卡设于所述第二侧板上,所述导光板抵接于所述限位块。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显示模组,通过设置具有凸耳的导光板,并将其抵接于卡设在第二侧板的限位块,三者相互过盈配合,实现了导光板的良好固定,保证导光板入光侧顶死组装且左右居中组立,无又不影响导光板膨胀,且组立便捷。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视角下的背光模组局部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视角下的背光模组局部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20.图4a-4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不同视角下的限位块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板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未卡设限位块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视角下的背光模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
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视角下的背光模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0、导光板20及光学膜片40,该导光板的一侧具有入光面,背板10包括底板11及围设在该底板11上的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底板11与第一侧板12及第二侧板13形成一容纳空间,导光板20与光学膜片40位于该容纳空间内,且该光学膜片40设于导光板20背离底板11一侧的出光侧。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底板11为矩形底板,则背板10对应设置有两个相对的第一侧板12和两个相对的第二侧板13。但底板的形状和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的个数并不以此为限。
25.需要说明的是,光学膜片40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而设计不同的功能,比如说,本实施例中的光学膜片40包括扩散片,棱镜片及增亮膜等,光学膜片40的主要作用为使得从导光板20射出的光线充分扩散或者聚合或者增加利用率,其扩散片、棱镜片、增亮膜等的层数也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设计为多层,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
26.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1平行于导光板20的入光面,第二侧板13垂直于导光板20的入光面,其中,第二侧板13设有一容纳槽134,导光板20朝向第二侧板13的一侧还设有一凸耳21,该凸耳21位于容纳槽134内。此外,背光模组还包括限位块30,该限位块30卡设于第二侧板13上,导光板20抵接于限位块30。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通过设置具有凸耳的导光板,并将其抵接于卡设在第二侧板的限位块,三者相互过盈配合,实现了导光板的良好固定,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不会影响导光板膨胀,且组立便捷,也有利于显示装置窄边框化发展的目的。
27.具体地,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板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第二侧板13包括第一挡板131、第二挡板132以及设于第一挡板131与第二挡板132之间的限位板133,容纳槽134设置于第二挡板132与限位板133之间。优选地,限位板133与第一挡板131呈阶梯式一体形成,且限位板133的高度小于第一挡板131的高度,限位块30卡设于该限位板133上。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的限位块30卡设于限位板133上时,限位块30的顶端不高于第一挡板131的顶端。
28.图4a-4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不同视角下的限位块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a-4c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限位块30包括本体31,该本体31的一端设有与限位板133相匹配的限位槽311,该限位槽311与限位板133实现过盈配合,以使限位块30能够稳定的卡设在限位板133上;限位块30的另一端延伸设有一限位挡块32,该限位挡块32与本体31一体形成,导光板20的凸耳21抵接于该限位挡块32,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限位挡块32与限位块30的本体31朝向导光板20一侧的连接处正好形成一直角,导光板20的凸耳21刚好抵接于此直角处,而导光板20正对限位块30的本体31的部分抵接于该本体31,实现该导光板20与限位块30过盈配合。本实施例中的背板10、导光板20及限位块30三者相互过盈配合,实现限位固定导光板,保证导光板入光侧顶死组装且左右居中组立,又不影响其膨胀,且组立便捷。
29.更为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限位块30为橡胶块,可提供缓冲作用,进一步保证背光模组无异音。然而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背光模组并不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用其他物质替代橡胶块。
30.导光板20为一种相当普遍作为均匀供光源的光学产品,其可以搭配点光源使用,
并藉由自身的导光特性,进而将光线转化为均匀的面光源。由于光线传递过程中,其能量会随传递距离增长而耗减,在一些优选地实施例中,为了尽可能地让入射至导光板20的光线都被有效利用,降低其他各种可能会削弱光线能量的现象,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一反射片51,该第一反射片51设置于导光板20非入光侧的其他侧面。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未卡设限位块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在导光板20非入光侧的其他侧面设置第一反射片51,优选地,该第一反射片51具有粘合面和非粘合面,在将第一反射片51组装在导光板20上时,由操作人员将第一反射片51与导光板20的侧面对齐,并将第一反射片51的粘合面贴附在导光板的侧面。本实施例通过在导光板20的侧面设置第一反射片51可以将导光板20的侧面露出的光重新反射回导光板20,从而提高光线的利用率。
31.继续参考图3,进一步地,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二反射片60,该第二反射片60设置于导光板20与底板11之间,使得从导光板20朝向底板11一侧射出的光线被进一步反射,导回至导光板20内,进一步增加光线利用率。
32.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背光模组还包括中框70,该背光模组由该中框70和背板10卡合固定。中框70包括中框底板和中框侧板(图中未标出),中框70的侧板与背板10的第一侧板12或第二侧板13平行且位于背板10的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的外侧,中框70的底板与背板10的底板11平行且位于背板10的底板11上方,且中框70的底板的下表面与光学膜片40的上表面抵接,中框70的底板的上表面形成用于搭载显示面板的搭载面。在其他实施例中,中框70还可以位于背板10的内侧,该种设置方式也可以本领域常规的设置方式,本实施例不再进行赘述。
33.更为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在中框背离所述光学膜片的一侧设有粘贴物52,即在中框70的底板上表面增设粘贴物52,可以使显示面板固定粘贴于中框70上,防止显示装置在摇晃的时候显示面板发生位移。本实施例中粘贴物70例如为双面胶。然而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背光模组并不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用其他物质替代双面胶。
34.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通过设置具有凸耳的导光板,并将其抵接于卡设在第二侧板上的限位块,三者相互过盈配合,实现了导光板的良好固定,保证导光板入光侧顶死组装且左右居中组立,物异音产生,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不会影响导光板膨胀,且组立便捷。并且通过在导光板与侧板及底板之间分别增设第一反射片和第二反射片,以将部分传输至该处的光线反射回导光板内,以此避免光线向外溢散而浪费,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导光板对于光线的利用。
3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与上述背光模组能带来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36.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
要求范围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