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增亮膜及应用其的mini led背光模组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复合增亮膜及应用其的mini led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2.lcd液晶显示器是一种需要背光源提供光线的发光显示器,由液晶面板及背光模组组成。mini led技术由于背光灯珠尺寸更小,可以让一块屏幕集成更多的led灯珠,不仅实现了轻薄、可弯曲和节能的特性,而且还让局部调光实现了比以前更精细的屏幕背光分区,达到更接近像素化的动态背光效果,实现了lcd面板轻薄、高画质、低功耗等特性,使得mini led被广泛应用。
3.现有的mini led背光模组通常为直下式背光模组,虽然亮度和显示效果优于传统侧面发光的背光源,但仍然存在显示色域不高,严重影响了色彩饱和度显示亮度效果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4.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复合增亮膜及应用其的mini led背光模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复合增亮膜增亮效果有局限的问题。
5.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提供一种复合增亮膜,其包括透明膜基材,透明膜基材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设置有聚光增亮层和雾化聚光层,雾化聚光层包括若干凹菱形四面体结构的第一折射面。
7.进一步地,若干第一折射面均匀排布于透明膜基材的下表面上并向透明膜基材的一侧凹陷。
8.进一步地,第一折射面的高度为5μm~30μm。
9.进一步地,凹菱形四面体结构的第一折射面中菱形的对角尺寸为30μm~120μm。
10.进一步地,第一折射面包括四个折射平面,四个折射平面的一端合围成菱形且另一端逐渐倾斜并汇聚。
11.进一步地,透明膜基材的厚度为50μm~250μm。
12.进一步地,聚光增亮层为v
‑
cut 聚光结构。
13.进一步地,聚光增亮层为v
‑
cut 聚光结构,包括多个高低差排列的锯齿状的v
‑
cut聚光结构,高低差排列可以是1~7条低的v
‑
cut聚光结构搭配一条高的v
‑
cut聚光结构,规律循环设计;或高低差排列也可以是同条v
‑
cut聚光结构高低差规律循环变化设计,v
‑
cut聚光结构高低差变化范围为1~5μm。
14.进一步地,聚光增亮层为v
‑
cut 聚光结构,包括多个高低差排列的锯齿状的v
‑
cut聚光结构,相邻多个高低差排列的锯齿状的v
‑
cut聚光结构间距是20至100微米均可,锯齿状的折射面的高度是10~50μm。
15.一种mini led背光模组,其包括固定于基板上的mini led 阵列,mini led 阵列
的上方依次重叠设置有量子点扩散膜、至少1~3层上述的复合增亮膜、偏光增亮膜和lcd面板,第一复合增亮膜和第二复合增亮膜均为上述复合增亮膜。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复合增亮膜的透明膜基材上表面的聚光增亮层通过其锯齿状的折射面能够起到增光的效果,下表面设置的雾化聚光层通过若干凹菱形四面体结构的第一折射面使光线在其四个折射平面之间相互折射穿透和反射,而反复反射能够形成绕射,从而使得下表面的雾化聚光层既能够达到雾化扩散效果,也可达到聚光增亮的效果,进而使得应用该复合增亮膜的mini led背光模组的亮度有明显提升。
附图说明
17.图1为复合增亮膜的主视图。
18.图2为图1中a方向的投影视图。
19.图3为图1中b方向的立体图。
20.图4为mini led背光模组的主视图。
21.其中,1、透明膜基材;2、聚光增亮层;21、第二折射面;3、雾化聚光层;31、第一折射面;4、基板;5、mini led 阵列;6、量子点扩散膜;7、复合增亮膜;9、偏光增亮膜;10、lcd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2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复合增亮膜及应用其的mini led背光模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复合增亮膜增亮效果有局限的问题。
23.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24.如图1所示,该复合增亮膜包括透明膜基材1,透明膜基材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设置有聚光增亮层2和雾化聚光层3。透明膜基材1的材料为聚对苯二甲酸(pet),厚度优选为50μm~250μm,聚光增亮层2和雾化聚光层3一体成型于透明膜基材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下方向指图1中所示的透明膜基材1的厚度方向。
25.如图1和图3所示,聚光增亮层2为v
‑
cut聚光结构,包括多个高低差排列的锯齿状的v
‑
cut聚光结构,v
‑
cut聚光结构高低差变化范围为1~5μm。高低差排列可以是1~7条低的v
‑
cut聚光结构搭配一条高的v
‑
cut聚光结构,规律循环设计。
26.高低差排列也可以是同条v
‑
cut聚光结构高低差规律循环变化设计,如图3所示,锯齿状的第二折射面21沿其长度方向呈波浪状上下起伏延伸,若干第二折射面21沿着同一预设的方向排列,每个第二折射面21在垂直于其长度方向上的截面为三角形,并在其长度方向上相对于膜厚度方向呈周期性上下起伏状态,进而呈现出波浪状的三角棱镜条状。
27.优选地,相邻多个高低差排列的锯齿状的v
‑
cut聚光结构间距是20至100微米均可,即相邻两个第二折射面21之间的间距是20~100微米,锯齿状的第二折射面21的高度是10~50μm。
28.配合锯齿状的第二折射面21的折射聚光,使得本复合增亮膜可以产生更均匀明亮的透光效果,达到聚焦光线、增加亮度的功效;第二折射面21沿其长度方向呈波浪状上下起伏延伸可以减轻长距离贴合而造成的漏光现象,制备过程中不易产生瑕疵,还可以防静电、
防水波纹。
29.如图1和图2所示,雾化聚光层3包括若干呈凹菱形四面体结构的第一折射面31,若干第一折射面31均匀排布于透明膜基材1的下表面上并向透明膜基材1的一侧凹陷。
30.凹菱形四面体结构中的“凹”是指第一折射面31的形成是向明膜基材1所咋的一侧凹陷,“菱形四面体结构”是指第一折射面31包括四个折射平面,四个折射平面的一端合围成菱形且另一端逐渐倾斜并汇聚,即第一折射面31在垂直于膜厚度方向上的截面为菱形。第一折射面31为该凹菱形四面体的四个侧面,该四个侧面即为四个折射平面。光线在四个折射平面之间相互折射穿透,能够起到聚光增亮的效果,同时光线也会在四个折射平面之间相互反射,而反复反射能够形成绕射,从而达到雾化扩散的效果。因此,雾化聚光层3依靠呈凹菱形四面体结构的第一折射面31一种结构能够同时起到雾化和增亮的双重作用。
31.第一折射面31的高度为5μm~30μm,具体是指四个折射平面汇聚端与菱形敞口端的距离。凹菱形四面体结构中菱形的对角尺寸为30μm~120μm,具体是指第一折射面31在垂直于膜厚度方向上的菱形截面的对角尺寸为30μm~120μm。
32.凹菱形四面体结构是采用具有光学微结构的凸菱形四面体及液态高折射率的光学级丙烯酸酯结合复制所形成的。
33.在使用本复合增亮膜时,只需将其设置在现有mini led的出光面的量子点膜上即可,使雾化聚光层与mini led出光面方向。本复合增亮膜可对mini led点状光源起到雾化扩散的效果,同时还可以达到聚光增亮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应用为,一种mini led背光模组,其包括mini led 阵列5,mini led 阵列5的出光面一侧设置有上述的复合增亮膜,雾化聚光层3位于mini led 阵列与聚光增亮层2之间,即雾化聚光层3中的第一折射面31朝向mini led 阵列5的出光侧。
34.上述mini led背光模组中,优选地,如图4所示,mini led 阵列设置于基板上,mini led 阵列5远离基板4的一侧依次重叠设置有量子点扩散膜6、至少1~3层复合增亮膜7、偏光增亮膜9和lcd面板10。
35.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尽管已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的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和修改。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机器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