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学组件及光学镜头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13234发布日期:2022-04-16 18:10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学组件及光学镜头模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光学器件制造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光学组件及光学镜头模组。


背景技术:

2.内压圈和滤色片是光学组件内不可缺少的部件,如图1a和1b所示,现有技术中的滤色片2承靠在内压圈3上。
3.参考图2和图3所示,内压圈3的前端表面具有三个台阶面,其中,内台阶面31用于承靠滤色片2,中间台阶面32用于固定滤色片 2,外台阶面33上则设置两个扳手槽34。在外台阶面33上设置扳手槽34的目的是为了使内压圈3能精确的固定在镜筒1里。具体为,在拧紧固定内压圈3时使用扳手置入扳手槽34将内压圈3拧紧在镜筒1 内。其中,扳手槽34深度为中间台阶面32至外台阶面33的高度。
4.参考图1a和1b所示,滤色片2承靠在内压圈3上之后,滤色片 2、内压圈3以及镜筒1的组合结构由内向外依次为滤色片2——胶水 4——内压圈3——胶水5——镜筒1。可见,上述方案中需要两次点胶才能实现固定滤色片2、内压圈3和镜筒1,分别为在内压圈3和镜筒1点胶固定、内压圈3和滤色片2之间点胶固定,两道点胶工艺增加了成本。
5.此外,扳手槽34是用来放置扳手的,故需要设计一定的高度来容纳扳手,而扳手槽34又设计在内压圈3的外台阶面33上,故内压圈 3的外台阶面33就需要有一定的高度,而镜筒1需要高于内压圈3,所以镜筒1需设计的偏长一些,从而增加了光学组件整体的长度设计,不利于光学组件的小型化。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至少部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的光学组件。
7.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光学组件,包括镜筒,还包括内压圈和滤色片。镜筒具有容纳空间。内压圈设置在容纳空间内并抵靠镜筒的内侧壁,内压圈具有相对的前端表面和后端表面,前端表面上设置有凹槽。滤色片设置在内压圈的前端一侧且遮挡凹槽,并与镜筒固定连接。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滤色片与前端表面抵靠连接,并与前端表面和镜筒的内侧壁固定连接。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前端表面具有外周部分和内周部分,外周部分设有环形凸台,凹槽设置在内周部分。滤色片分别与内周部分和环形凸台的内侧壁抵靠连接,并与环形凸台的台面和镜筒的内侧壁固定连接。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环形凸台的高度小于滤色片的厚度。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滤色片位于容纳空间内。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滤色片与镜筒的端面抵靠连接位于容纳空间外,并与镜筒的外侧壁固定连接。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滤色片的直径大于等于镜筒的外径。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滤色片与前端表面之间具有间隙。
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凹槽的形状为椭圆形、矩形、三角形、梯形、六边形中的任一项。
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前端表面上中心对称地设置有两个凹槽。
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内压圈与镜筒的内侧壁可拆卸连接,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为螺纹连接和卡扣连接中的一种。
18.本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光学镜头模组,包括如上所述的光学组件和具有至少一镜片的光学镜头本体,光学镜头本体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内压圈压设在所述光学镜头本体上。
19.本技术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的光学组件,其中直接在内压圈的前端表面上设置凹槽的方案可以缩小内压圈的厚度,从而减小镜筒的长度,有利于光学组件实现小型化的目的。而且,在镜筒内组装内压圈时,可作用于凹槽使得内压圈与镜筒连接。当内压圈组装完之后,再将滤色片置于内压圈的前端一侧遮盖凹槽,使凹槽不再暴露,使光学组件的外观更加美观。
20.本技术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的光学组件,滤色片承靠在内压圈的前端表面上,可以通过一道点胶工艺直接将内压圈、滤色片和镜筒进行固定,从而减小点胶工艺的次数,降低工艺成本,而且可以使光学组件更美观,更一体化。
附图说明
21.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其中:
22.图1a根据现有技术的光学镜头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3.图1b是根据现有技术的光学组件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根据现有技术的内压圈3的主视图;
25.图3是图2中的a-a向剖视图;
26.图4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光学组件100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27.图5是图4中的内压圈120的主视图;
28.图6是图5中的b-b向剖视图;
29.图7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光学组件200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30.图8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光学组件300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31.图9a是图8中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内压圈320的主视图;
32.图9b是图8中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内压圈320的主视图;以及
33.图10是图9a中的c-c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将参考附图对本技术的各个方面做出更详细的说明。应理解,这些详细说明只是对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号指代相同的元件。表述“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和全部组合。
35.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域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尤其不表示任何的先后顺序。因此,在不背离本技术的教导的情况下,本技术中讨论的第一部分也可被称作第二部分,反之亦然。
36.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调整了部件的厚度、尺寸和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如在本文中使用的,用语“大致”、“大约”以及类似的用语用作表近似的用语,而不用作表程度的用语,并且旨在说明将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认识到的、测量值或计算值中的固有偏差。
37.还应理解的是,诸如“包括”、“包括有”、“具有”、“包含”和/或“包含有”等表述在本说明书中是开放性而非封闭性的表述,其表示存在所陈述的特征、元件和/或部件,但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的存在。此外,当诸如“...中的至少一个”的表述出现在所列特征的列表之后时,其修饰整列特征,而非仅仅修饰列表中的单独元件。此外,当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时,使用“可”表示“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并且,用语“示例性的”旨在指代示例或举例说明。
38.在本技术中,轴向方向为与镜筒的机械轴平行的方向;径向方向为与轴向方向垂直的方向。
39.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措辞(包括工程术语和科技术语)均具有与本技术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相同的含义。还应理解的是,除非本技术中有明确的说明,否则在常用词典中定义的词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而不应以理想化或过于形式化的意义解释。
40.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另外,除非明确限定或与上下文相矛盾,否则本技术所记载的方法中包含的具体步骤不必限于所记载的顺序,而可以任意顺序执行或并行地执行。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41.此外,在本技术中当使用“连接”或“联接”时可表示相应部件之间为直接的接触或间接的接触,除非有明确的其它限定或者能够从上下文推导出的除外。
42.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光学组件包括镜筒、内压圈和滤色片。其中,镜筒具有容纳空间。内压圈设置在容纳空间内并抵靠镜筒的内侧壁。内压圈具有相对的前端表面和后端表面,前端表面上设置有凹槽。凹槽用于使内压圈装配至镜筒的容纳空间内。滤色片设置在内压圈的前端一侧遮挡凹槽,并与镜筒固定连接。
43.上述方案中,在镜筒内组装内压圈时,可作用于凹槽使得内压圈与镜筒连接。当内压圈组装完之后,再将滤色片置于内压圈的前端一侧以遮盖凹槽。这样直接在内压圈的前端表面上设置凹槽的方案可以省略掉现有内压圈(参照图1至图3)的中间台阶面和/或外台阶面,从而减小内压圈在轴向方向上的尺寸,有利于光学组件进一步实现小型化的目的。而且,滤色片可遮盖凹槽,使凹槽不再暴露,使光学组件的外观更加美观。
44.下面将结合图4至图6对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45.图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光学组件100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在如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光学组件100包括镜筒 110、内压圈120和滤色片130。其中,镜筒110具有容纳空间114。内压圈120和滤色片130沿着镜筒110的轴向方向依次设置在容纳空间114内。
46.图5示出了图4中的内压圈120的主视图,图6示出了图5中的 b-b向剖视图。
47.如图5和图6所示,内压圈120为环状结构,内压圈120具有相对的前端表面121、后端表面124以及连接前端表面121和后端表面 124的外径表面125。其中,前端表面121上设置有凹槽122,凹槽122 用于使内压圈120能够与镜筒110的内侧壁111可拆卸连接。
4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加工内压圈120时,直接在内压圈120的前端表面121上开槽形成凹槽122。可选地,前端表面121上中心对称地设置有两个凹槽122(参照图5)。凹槽122仅在将内压圈120组装至镜筒110内时或者将内压圈120从镜筒110内拆卸时使用。内压圈 120的材质可以为金属材质、塑料材质、玻璃材质以及他们的组合。当为金属材质时,有加工精度高,强度高的优势;当为塑料材质时,有成本便宜,成型方便的优势;当为玻璃材质时,有防腐蚀的优势。
4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内压圈120的外径表面125处形成有外螺纹,镜筒110的内侧壁111处形成有内螺纹,使得内压圈120与镜筒110 之间为螺纹连接。上述方案使得内压圈120与镜筒110之间连接可靠,装拆方便。
5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内压圈120的外径表面125处设置有卡爪/卡槽,镜筒110的内侧壁111处设置有卡槽/卡爪,使得内压圈120与镜筒110之间为卡扣连接。上述方案使得内压圈120与镜筒110之间安装简单快捷。
5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凹槽122为扳手槽。扳手槽形状可以为椭圆形、矩形、三角形、梯形、六边形等多边形,形状以适配所需使用的扳手形状。
52.如图4所示,以内压圈120与镜筒110之间为螺纹连接为例,在镜筒110内组装内压圈120时,可将扳手置于凹槽122中旋转,利用扳手和内压圈120之间的螺纹旋转力使得内压圈120与镜筒110螺纹连接,从而实现内压圈120的组装。
53.将内压圈120组装完成之后再将滤色片130装入镜筒110内并置于内压圈120的前端表面121的前方,使滤色片130与内压圈120的前端表面121抵靠连接,同时将凹槽122覆盖。在组装到位之后,镜筒110的边缘高于滤色片130的边缘,在滤色片130的外侧壁、镜筒 110的内侧壁111以及内压圈120的前端表面121三者形成的缝隙150 中设置粘接材料140,以固定镜筒110,滤色片130和内压圈120。粘接材料140例如为胶水,可采用点胶的方式固定镜筒110、滤色片130 和内压圈120。
54.上述方案中,前端表面121上形成的凹槽122并不会影响滤色片 130的组装,而且滤色片130可遮盖凹槽122,使凹槽122不再暴露,使光学组件外观更美观。此外,内压圈120前端表面121上不再形成若干台阶面,仅在前端表面121上开设凹槽122即可实现对内压圈120 和滤色片130的组装。因此,本技术能够降低工艺成本,而且有利于减小光学组件的整体长度(内压圈120的厚度不需要考虑设置若干台阶面的高度,至少可以是光学系统总长缩短0.2mm以上),实现光学组件的小型化。
55.另外,滤色片130承靠在前端表面121上,可以通过一道点胶工艺直接将内压圈120、滤色片130和镜筒110进行固定,从而减小点胶工艺的次数,进一步降低工艺成本,可以使光学组件更美观,更一体化。
56.下面将结合图7对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57.图7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光学组件200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在如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光学组件200包括镜筒 210、内压圈220和滤色片230。其中,镜筒
210具有容纳空间214。内压圈220和滤色片230沿着镜筒210的轴向方向依次设置。
58.与前述实施方式不同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镜筒210的长度相比前述实施方式中镜筒110的长度更短一些,因此,滤色片230并不是装配在镜筒210的容纳空间214内,而是与镜筒210的端面212抵靠连接位于容纳空间214外,并与镜筒210的外侧壁213固定连接。
59.本实施方式中的内压圈220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5和图 6示出的内压圈120相同,且内压圈220与镜筒210的连结方式也可参照前述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的内压圈120与镜筒110的连接方式,因此此处不再赘述。
60.如图7所示,将内压圈220组装完成之后再将滤色片230置于镜筒110的前方,亦即是内压圈220的前端表面221的前方,使滤色片 230与镜筒210的端面212抵靠连接,同时将凹槽222覆盖。在组装到位之后,使用粘接材料240将滤色片230和镜筒210固定。粘接材料240例如为胶水,可采用点胶的方式固定镜筒210和滤色片230。
6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滤色片230的直径大于等于镜筒210的外径,使滤色片230能够覆盖镜筒210。
6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将内压圈220组装完成之后,内压圈220的前端表面221比镜筒210的端面212略低,使得滤色片230与内压圈 220的前端表面221之间有间隙(未示出)。有此间隙可使得滤色片230 与内压圈220解耦,有利于在组装滤色片230时,滤色片230的位置可任意调整。例如,当在光学设计时,对滤色片230的位置要求较高,那么,滤色片230与内压圈220之间具有间隙时,调节滤色片230的位置时就无需对内压圈220的高度进行调节了。
63.上述方案中,前端表面221上形成的凹槽222并不会影响滤色片 230的组装,而且滤色片230可遮盖凹槽222,使凹槽222不再暴露,使光学组件外观更美观。此外,内压圈220前端表面221上不再形成若干台阶面,仅在前端表面221上开设凹槽222即可实现对内压圈220 和滤色片230的组装。因此,本技术能够降低工艺成本,而且有利于减小光学组件的整体长度(内压圈220的厚度不需要考虑设置若干台阶面的高度,至少可以是光学系统总长缩短0.2mm以上),实现光学组件的小型化。
64.另外,滤色片230承靠在镜筒210的端面212上,可以通过一道点胶工艺直接将滤色片230和镜筒210进行固定,可以使光学组件更美观,更一体化。
65.下面将结合图8至图10对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66.图8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光学组件300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在如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光学组件300包括镜筒 310、内压圈320和滤色片330。其中,镜筒310具有容纳空间314。内压圈320和滤色片330在镜筒310的容纳空间314内沿着镜筒310 的轴向方向依次设置。
67.图9a和图9b示出了图8中不同实施方式的内压圈320的主视图,图10示出了图9a中的c-c向剖视图。
68.如图9a、图9b和图10所示,内压圈320整体为环状结构,内压圈320具有相对的前端表面321和后端表面324。其中,前端表面321 具有外周部分327和内周部分328,外周部分327设有环形凸台323,凹槽322设置在内周部分328。凹槽322用于使内压圈320能够与镜筒310的内侧壁311可拆卸连接。内压圈320还具有连接环形凸台323 的台面326和后端表面324的外径表面325。
6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凹槽322与内压圈320一体成型。例如,加工内压圈320时,直接
在内压圈320的前端表面321的内周部分328 上开槽形成凹槽322。可选地,内周部分328上中心对称地设置有两个凹槽32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凹槽322在径向方向上的尺寸小于内周部分328在径向方向上的尺寸,参照图9a。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径向方向上凹槽322也可贯穿内周部分328,参照图9b。凹槽322 仅在将内压圈320组装至镜筒310内时或者将内压圈320从镜筒310 内拆卸时使用。内压圈320的材质可以为金属材质、塑料材质、玻璃材质以及他们的组合。当为金属材质时,有加工精度高,强度高的优势;当为塑料材质时,有成本便宜,成型方便的优势;当为玻璃材质时,有防腐蚀的优势。
7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内压圈320的外径表面325处形成有外螺纹,镜筒310的内侧壁311处形成有内螺纹,使得内压圈320与镜筒310 之间为螺纹连接。上述方案使得内压圈320与镜筒310之间连接可靠,装拆方便。
7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内压圈320的外径表面325处设置有卡爪/卡槽,镜筒310的内侧壁311处设置有卡槽/卡爪,使得内压圈320与镜筒310之间为卡扣连接。上述方案使得内压圈320与镜筒310之间安装简单快捷。
7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凹槽322为扳手槽。扳手槽形状可以为椭圆形、矩形、三角形、梯形、六边形等多边形,形状以适配所需使用的扳手形状。
73.如图8所示,以内压圈320与镜筒310之间为螺纹连接为例,在镜筒310内组装内压圈320时,可将扳手置于凹槽322中旋转,利用扳手和内压圈320之间的螺纹旋转力使得内压圈320与镜筒310螺纹连接,从而实现内压圈320的组装。
74.将内压圈320组装完成之后再将滤色片330装入镜筒310内并嵌设于内压圈320的内周部分328和环形凸台323形成的空间内,使滤色片330分别与内周部分328和环形凸台323的内侧壁抵靠连接,同时将凹槽322覆盖。
7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环形凸台323的高度小于滤色片330的厚度,使得滤色片330在组装到位之后,镜筒310的边缘高于滤色片330的边缘,从而在滤色片330的外侧壁、镜筒310的内侧壁311以及环形凸台323的台面326三者之间形成有缝隙350。然后在缝隙350中设置粘接材料340,以固定镜筒310,滤色片330和内压圈320。粘接材料340例如为胶水,可采用点胶的方式固定镜筒310、滤色片330和内压圈320。
76.上述方案中,前端表面321的内周部分328上形成的凹槽322并不会影响滤色片330的组装,而且滤色片330可遮盖凹槽322,使凹槽322不再暴露,使光学组件外观更美观。此外,内压圈320前端表面321上不再形成若干台阶面,仅在前端表面321上开设凹槽322即可实现对内压圈320和滤色片330的组装。因此,本技术能够降低工艺成本,而且有利于减小光学组件的整体长度(内压圈320的厚度不需要考虑设置若干台阶面的高度,至少可以是光学系统总长缩短 0.2mm以上),实现光学组件的小型化。
77.另外,滤色片330承靠在前端表面321上,可以通过一道点胶工艺直接将内压圈320、滤色片330和镜筒310进行固定,可以使光学组件更美观,更一体化。
78.本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光学镜头模组,包括如上实施方式所述的光学组件100、200、300和具有至少一镜片的光学镜头本体,光学镜头本体设置在容纳空间114、214、314内,内压圈120、220、320压设在光学镜头本体上。
79.在实现减小光学组件的整体长度的基础上,本技术提供的光学镜头模组在轴向上的长度也可随之减小,从而有利于实现减小光学镜头模组整体长度的目的。
80.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技术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