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的领域,具体涉及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2.现阶段的高品质液晶显示面板中,一般通过在阵列基板的有机保护层上设置公共电极走线来减少电场干扰,进而保证公共电极的电位均匀性。其中,公共电极走线通常与部分扫描线/数据线位置重叠,柱状支撑物(ps)设计在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器件上,从而保证显示面板的穿透率与对比度。
3.为了保证ps支撑的稳定性,公共电极走线一般需要避开ps的支撑位置,这样在公共电极走线经过的某些tft器件上就无法设置ps。也就是说,ps无法设计在所有的tft位置,ps密度会损失,存在无法通过压力测试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4.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以改善当前显示面板因设置公共走线导致ps密度损失进而引起无法通过压力测试风险的技术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6.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7.第一基板;
8.多条扫描线,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上;
9.多条数据线,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多条所述数据线与多条所述扫描线围成多个子像素单元,所述子像素单元包括薄膜晶体管;
10.多个柱状支撑物,设置在所述薄膜晶体管上;以及
11.公共走线层,包括多条设置在所述数据线上的第一公共走线及与所述第一公共走线连接的覆盖部,所述第一公共走线与所述数据线一一对应;
12.其中,在所述显示面板的俯视图方向上,所述柱状支撑物在所述公共走线层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覆盖部内。
13.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公共走线层还包括多条第二公共走线,所述第二公共走线与所述第一公共走线或所述覆盖部连接;
14.其中,所述第二公共走线与所述第一公共走线呈夹角设置。
15.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二公共走线设置在所述扫描线上;
16.其中,多条所述第二公共走线与多条所述扫描线一一对应,以及,所述第二公共走线在所述扫描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扫描线内。
17.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子像素单元包括第一像素区和第二像素区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像素区与所述第二像素区之间的横向主干电极;
18.其中,所述第二公共走线设置在所述横向主干电极上,以及,所述第二公共走线在所述横向主干电极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横向主干电极内。
19.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子像素单元包括交叉设置的横向主干电极和纵向主干电极,所述横向主干电极和所述纵向主干电极将所述子像素单元划分为第一像素区、第二像素区、第三像素区和第四像素区;
20.其中,所述公共走线层还包括多条第三公共走线,所述第三公共走线与所述纵向主干电极一一对应,以及,所述第三公共走线在所述纵向主干电极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纵向主干电极内。
21.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覆盖部包括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公共走线两侧的第一覆盖部和第二覆盖部;
22.其中,所述第一覆盖部和所述第二覆盖部连续设置,以及,所述第一覆盖部和所述第二覆盖部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子像素单元重叠设置。
23.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在所述显示面板的俯视图方向上,所述薄膜晶体管在所述公共走线层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覆盖部内。
24.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二公共走线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公共走线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
25.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扫描线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数据线的延伸方向。
26.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扫描线包括走线部和位于所述走线部一侧的多个连接部,所述走线部连接多个所述连接部;
27.其中,所述覆盖部与所述连接部一一对应,以及,所述覆盖部在所述扫描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连接部内。
28.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终端主体和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终端主体和所述显示面板组合为一体。
29.有益效果
30.本技术通过将公共走线层设置为包括多条第一公共走线及与第一公共走线连接的覆盖部,而且柱状支撑柱在公共走线层上的正投影位于覆盖部内,使所述覆盖部可以对所述柱状支撑物进行全支撑,保证所述柱状支撑物的支撑稳定性,从而使第一公共走线无需避开所述柱状支撑物的支撑位置,本技术通过在与所述数据线一一对应的第一公共走线上均设置柱状支撑物,在保证所述柱状支撑物的支撑稳定性的前提下,还能够避免或减少所述柱状支撑物的数量减少(或密度损失),降低无法通过压力测试的风险。
附图说明
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2.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公共电极走线的平面布线示意图;
33.图2是本技术所述显示面板中公共走线层的第一种平面布局示意图;
34.图3是本技术所述显示面板中公共走线层的第二种平面布局示意图;
35.图4是本技术所述子像素单元的第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36.图5是是本技术所述显示面板中公共走线层的第三种平面布局示意图;
37.图6是本技术所述子像素单元的第二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38.图7是是本技术所述显示面板中公共走线层的第四种平面布局示意图;
39.图8是本技术所述覆盖部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40.图9是本技术图3中a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41.附图标记说明:
42.子像素单元100、第一像素区101、第二像素区102、第三像素区103、第四像素区104、横向主干电极105、纵向主干电极106、分支电极107、薄膜晶体管 110、扫描线200、走线部210、连接部220、数据线300、柱状支撑物400、公共走线层500、第一公共走线510、第二公共走线520、第三公共走线530、覆盖部 540、第一覆盖部541、第二覆盖部542、公共电极走线600。
具体实施方式
4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44.现阶段的高品质液晶显示面板中,一般通过在有机保护层上设置公共电极走线600来减少电场干扰,进而保证公共电极的电位均匀性。其中,公共电极走线600通常与部分扫描线200/数据线300位置重叠,柱状支撑物400(ps) 设计在薄膜晶体管110(thin film transistor,tft)器件上,从而保证显示面板的穿透率与对比度。
45.现有技术中,为了保证ps支撑的稳定性,公共电极走线600一般需要避开 ps的支撑位置,这样在公共电极走线600经过的某些tft器件上就无法设置ps (如图1所示)。也就是说,ps无法设计在所有的tft位置,ps密度会损失,存在无法通过压力测试的风险。本技术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了以下方案。
46.请参阅图2至图9,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图中未示出)、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多条扫描线200、多条数据线300、多个柱状支撑物400以及公共走线层500。多条所述数据线300与多条所述扫描线200 围成多个子像素单元100,所述子像素单元100包括薄膜晶体管110。所述柱状支撑物400设置在所述薄膜晶体管110上。所述公共走线层500包括多条设置在所述数据线300上的第一公共走线510及与所述第一公共走线510连接的覆盖部540,所述第一公共走线510与所述数据线300一一对应。在所述显示面板的俯视图方向上,所述柱状支撑物400在所述公共走线层500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覆盖部540内。
47.本技术通过将公共走线层500设置为包括多条第一公共走线510及与第一公共走线510连接的覆盖部540,而且柱状支撑柱在公共走线层500上的正投影位于覆盖部540内,使所述覆盖部540可以对所述柱状支撑物400进行全支撑,保证所述柱状支撑物400的支撑稳定性,从而使第一公共走线510无需避开所述柱状支撑物400的支撑位置,本技术通过在
与所述数据线300一一对应的第一公共走线510上均设置柱状支撑物400,在保证所述柱状支撑物400的支撑稳定性的前提下,还能够避免或减少所述柱状支撑物400的数量减少(或密度损失),降低无法通过压力测试的风险。
48.现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
49.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扫描线200、所述数据线300、所述公共走线层500及其他导电膜层(如公共电极层)、绝缘膜层等(图中未示出)可以与所述第一基板可以构成所述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
5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公共走线层500可以在所述阵列基板的公共电极层之后制作,且所述公共走线层500可以与所述公共电极层相接,以实现公共电极层与公共走线层500的电连通。
5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阵列基板可以与所述柱状支撑物400、封框胶、彩膜基板(图中未示出)及位于所述阵列基板和所述彩膜基板之间的液晶层等构成所述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
5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柱状支撑物400可以设置在所述阵列基板上,也可以设置在所述彩膜基板上,本技术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53.请参阅图2,图2是本技术所述显示面板中公共走线层500的第一种平面布局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公共走线510与所述数据线300一一对应,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公共走线510的数量和/或位置与所述数据线300的数量和/ 或位置一一对应。其中,所述第一公共走线510的数量与所述数据线300的数量对应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公共走线510的数量与所述数据线300的数量相同或一致;所述第一公共走线510的位置与所述数据线300的位置对应可以理解为:在所述显示面板的俯视图方向上,所述第一公共走线510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数据线300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
54.本实施例通过将所述第一公共走线510设置为与所述数据线300一一对应,一方面可以使所述第一公共走线510全覆盖所述数据线300,增加所述第一公共走线510的数量,进一步提高其改善公共电极均匀性的效果;另一方面,当所述第一公共走线510与所述数据线300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时,可以避免所述第一公共走线510经过像素开口区域,进而减少开口率损失,保证显示面板的穿透率与对比度。
55.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基板可以为玻璃基板、聚酰亚胺基板等透明基板。
5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扫描线200和所述数据线300可以为导电金属线,如 cu线、al线等。或者,所述扫描线200和所述数据线300也可以通过导电膜材料(如铟锡氧化物材料,ito)通过图案化处理得到。
5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柱状支撑物400可以由氧化硅、氮化硅或氮氧化硅等材料制备。
5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薄膜晶体管110可以为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110、非晶硅薄膜晶体管110、金属氧化物薄膜晶体管110等其中的一种。
5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公共走线层500可以由导电金属材料或者导电膜材料制备。
60.请参阅图3,图3是本技术所述显示面板中公共走线层500的第二种平面布局示意
图,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公共走线层500还可以包括多条第二公共走线520,所述第二公共走线520可以与所述第一公共走线510或所述覆盖部540连接,所述第二公共走线520与所述第一公共走线510呈夹角设置。
6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公共走线520与所述第一公共走线510、所述覆盖部540可以同层设置,以使所述第一公共走线510、所述覆盖部540和所述第二公共走线520可以通过同一制程进行制作,简化制程并节省时间成本。
62.在本实施例中,一条所述第二公共走线520可以连接多条所述第一公共走线510或者多个所述覆盖部540,从而将多条所述第一公共走线510串联起来,多条所述第二公共走线520与多条所述第一公共走线510可以形成网络状的公共走线层500,从而起到更加优异的提高公共电极均匀性的效果。
6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公共走线510与所述第二公共走线520之间的夹角可以为非0
°
和非180
°
的任意角度。
64.作为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公共走线510与所述第二公共走线 520的夹角可以等于所述数据线300与所述扫描线200的夹角,即,所述第二公共走线520可以与所述扫描线200平行设置,以使所述第二公共走线520 可以以所述扫描线200为参照进行制作,提高其位置精度。
65.请参阅图3,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二公共走线520可以设置在所述扫描线200上,多条所述第二公共走线520与多条所述扫描线200一一对应,以使所述第二公共走线520可以直接参照所述扫描线200的位置进行设置,提高所述第二公共走线520的位置精度。
6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公共走线520在所述扫描线200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所述扫描线200内,以使所述第二公共走线520设置在所述扫描线200 对应的非透光区内,避免或减少所述第二公共走线520占用像素开口区域,进而提高开口率。
67.请参阅图4和图5,图4是本技术所述子像素单元100的第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子像素单元100包括第一像素区101 和第二像素区102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像素区101与所述第二像素区102之间的横向主干电极10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像素区101和所述第二像素区102 内可以设置多条相互平行且间隔分布的分支电极107,每一所述分支电极107 与所述横向主干电极105呈夹角连接,且所述第一像素区101内的分支电极 107的延伸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二像素区102内的分支电极107的延伸方向。
68.本实施例通过所述横向主干电极105将所述子像素单元100划分为所述第一像素区101和所述第二像素区102,此时所述子像素单元100为双畴像素结构,因此可以通过各种方法使第一像素区101和第二像素区102的液晶分子偏转角度有所差异,从而改善液晶显示面板的大视角色偏的问题。
69.请参阅图5,图5是本技术所述显示面板中公共走线层500的第三种平面布局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公共走线520可以设置在所述横向主干电极105上,在所述显示面板的俯视图方向上,所述第二公共走线520在所述横向主干电极105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横向主干电极105内,以使所述第二公共走线520可以直接参照所述横向主干电极105的位置进行设置,提高所述第二公共走线520的位置精度,而且所述第二公共走线520设置在所述横向主干电极105对应的非透光区内,也可以避免或减少所述第二公共走线520占用像素
开口区域,进而提高开口率。
70.请参阅图6和图7,图6是本技术所述子像素单元100的第二种平面结构示意图,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子像素单元100可以包括交叉设置的横向主干电极105和纵向主干电极106,所述横向主干电极105和所述纵向主干电极106将所述子像素单元100划分为第一像素区101、第二像素区102、第三像素区103和第四像素区10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像素区101、所述第二像素区102、所述第三像素区103和所述第四像素区104内可以分别设置多条相互平行且间隔分布的分支电极107。每条所述分支电极107可以与所述横向主干电极105或所述纵向主干电极106连接。所述第一像素区101、所述第二像素区102、所述第三像素区103和所述第四像素区104内的所述分支电极107可以关于所述横向主干电极105和所述纵向主干电极106对称设置。
71.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所述横向主干电极105和所述纵向主干电极106,将所述子像素单元100划分为四个像素区域,此时所述子像素单元100为四畴像素结构,从而可以通过多区域配向技术使得每个子像素单元100中的液晶分子呈多方向排列,进一步改善液晶显示面板的广视角显示效果。
72.请参阅图7,图7是本技术所述显示面板中公共走线层500的第四种平面布局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公共走线层500还可以包括多条第三公共走线 530,所述第三公共走线530与所述纵向主干电极106一一对应,以及,所述第三公共走线530在所述纵向主干电极106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纵向主干电极106 内。
73.请参阅图8,图8是本技术所述覆盖部540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覆盖部540包括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公共走线510两侧的第一覆盖部541和第二覆盖部542,所述第一覆盖部541和所述第二覆盖部542 连续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覆盖部541和所述第二覆盖部542可以一体成型。
7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覆盖部541和所述第二覆盖部542可以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子像素单元100重叠设置,也就是说,所述覆盖部540可以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子像素单元100之间,并且所述覆盖部540可以向所述第一公共走线510两侧延伸至覆盖相邻的两个所述子像素单元100的部分区域。
75.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柱状支撑物400在所述公共走线层500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覆盖部540内,且所述柱状支撑物400设置在所述薄膜晶体管110 上,因此,所述第一覆盖部541或所述第二覆盖部542可以与所述子像素单元 100的薄膜晶体管110区域重叠。需要说明的是,一个所述覆盖部540只能与一个所述子像素单元100的薄膜晶体管110区域重叠。
76.本实施例通过将所述覆盖部540设置为包括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公共走线 510两侧的第一覆盖部541和第二覆盖部542,一方面确保连续设置的所述第一覆盖部541和所述第二覆盖部542可以与所述第一公共走线510具有稳定的连接关系,另一方面可以使所述覆盖部540充分利用不透光的薄膜晶体管110 区域,使所述公共走线层500可以在所述薄膜晶体管110区域形成稳定的支撑基底,进而确保所述柱状支撑物400的支撑稳定性。
77.请参阅图9,图9是本技术图3中a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在所述显示面板的俯视图方向上,所述薄膜晶体管110在所述公共走线层500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所述覆盖部540内,以使所述覆盖部540可以对所述薄膜晶体管110进行遮挡,进而阻止或减少反射光照射至所述薄膜晶体管 110(的有源层的沟道区)上,使光生载流子减少,
降低所述薄膜晶体管110 的关态漏电流,提高薄膜晶体管110的器件稳定性。
78.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二公共走线520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可以大于所述第一公共走线510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扫描线 200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数据线300的延伸方向。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以上设置,可以使所述第二公共走线520上的阻抗更小,进而减小所述第二公共走线520上的电源压降,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每一所述子像素单元100 上的公共电极电压均匀性。
79.请参阅图5,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扫描线200可以包括走线部210 和位于所述走线部210一侧的多个连接部220,所述走线部210连接多个所述连接部220,并且所述走线部210可以与所述连接部220一体成型。
8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覆盖部540可以与所述连接部220一一对应,以及,所述覆盖部540在所述扫描线200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连接部220内,以使所述公共走线层500的所述覆盖部540可以完全设置在所述扫描线200上,从而所述扫描线200可以充分支撑所述覆盖部540及位于所述覆盖部540上的柱状支撑物400,进一步保证所述柱状支撑物400的支撑稳定性。
8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公共走线510与所述数据线300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可以完全重合。所述覆盖部540和所述连接部220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也可以完全重合。所述第二公共走线520和所述走线部210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也可以完全重合。
82.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一公共走线510可以设置在所述数据线300 上,所述第二公共走线520可以设置在所述扫描线200上,因而,当所述扫描线200与所述第二公共走线520均为导电膜材料(如铟锡氧化物,ito)通过图案化处理制作时,所述第一公共走线510可以依据所述数据线300进行等宽制作,所述第二公共走线520可以依据所述扫描线200进行等宽制作。也就是说,所述第一公共走线510可以与所述数据线300采用相同的光罩进行蚀刻,所述第二公共走线520可以与所述扫描线200采用相同的光罩进行蚀刻,从而节省光罩,降低成本。
83.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可以包括终端主体和所述显示面板,所述终端主体和所述显示面板可以组合为一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可以为手机、电脑、电视、手表等智能显示设备。
84.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公共走线层500设置为包括多条第一公共走线510 及与第一公共走线510连接的覆盖部540,而且柱状支撑柱在公共走线层500 上的正投影位于覆盖部540内,使所述覆盖部540可以对所述柱状支撑物400 进行全支撑,保证所述柱状支撑物400的支撑稳定性,从而使第一公共走线 510无需避开所述柱状支撑物400的支撑位置,本技术通过在与所述数据线300 一一对应的第一公共走线510上均设置柱状支撑物400,在保证所述柱状支撑物400的支撑稳定性的前提下,还能够避免或减少所述柱状支撑物400的数量减少(或密度损失),降低无法通过压力测试的风险。
85.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
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