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2.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随着汽车市场的火热,搭配大屏中控及仪表盘需求日益增大。如今,车载显示装置也逐渐走向大屏化,高清化,窄边框化等多形态。
3.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会发生振动,从而使车载显示装置处于一种振动环境中。因此,对车载显示装置的信赖性实验要求更为严苛。相关技术中的一种车载显示装置,其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导光板以及灯条等。导光板固定在背板上,而灯条设置在背板的侧面。在进行信赖性实验的高温测试时,导光板会发生热胀冷缩的状况,从而致使导光板在振动时相对于背板晃动,进而可能来回碰撞或挤压侧面的灯条,使灯条受损,背光模组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4.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以利于降低导光板因来回碰撞或挤压灯条而致使灯条损坏的概率,进而利于提高背光模组的可靠性。
5.本技术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所述背板包括背板主体以及与所述背板主体边缘连接的侧板,所述背板主体与所述侧板共同形成容纳腔;反射片,所述反射片设置在所述容纳腔中;灯条,所述灯条设置在所述侧板上;导光板,所述导光板设置在所述反射片背离所述背板主体的一侧,所述导光板靠近所述灯条的一侧设置有凸角,所述凸角用于与所述背板卡接,所述导光板远离所述灯条的一侧通过固定件与所述背板卡接;第一粘接层,所述第一粘接层设置在所述反射片与所述背板主体之间;第二粘接层,所述第二粘接层设置在所述反射片与所述导光板之间。
6.本技术实施例的背光模组通过对导光板进行多重固定,有利于降低导光板来回晃动而致使灯条损坏的概率,进而利于提高背光模组的可靠性。导光板通过固定件以及导光板的凸角卡接在背板,从而对导光板进行第一重固定防护。本技术实施例对导光板还进行第二重固定防护。具体地,在反射片与背板主体之间设置有第一粘接层,在反射片与导光板之间设置有第二粘接层,这样,导光板还通过两层粘接层固定在背板主体上。通过对导光板设置两重固定防护措施,有利于提高导光板在背板的牢固性,降低因导光板松动并来回挤压、撞击灯条致使灯条损坏的概率,进而有利于提高背光模组的可靠性。
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背光模组,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粘接层在所述背板的正投影为锯齿状。
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为l型橡胶块,所述导光板远离所述灯条的一侧通过l型橡胶块与所述背板过盈配合。
1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板包括第一部段、与所述第一部段连接的第二部段、与所述第一部段相对设置的第三部段以及与所述第二部段相对设置的第四部段,所述灯条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紧贴所述第一部段的靠近所述第三部段一
侧的表面。
1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段与所述第二部段的连接处设置有开口,所述第二部分通过所述开口伸出所述背板且与所述第二部段的背离所述第四部段一侧的表面紧贴。
1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板主体的靠近所述第二部段的边缘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二部段与所述凹槽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缺口,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二部段的靠近所述第四部段一侧的表面紧贴,所述第二部分通过所述凹槽与所述缺口伸出所述背板。
1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板主体的靠近所述第二部段的边缘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二部段的与所述凹槽对应的位置朝向背离所述第四部段的方向凸起,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二部段的靠近所述第四部段一侧的表面紧贴,所述第二部分通过所述凹槽伸出所述背板。
1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部分包括与所述第二部段背离所述第四部段的一侧表面紧贴的第一部以及朝向所述背板主体折叠的折叠部,所述折叠部与所述背板主体的背离所述导光板的一侧表面紧贴。
1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遮光层,所述遮光层覆盖所述第一部。
1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角位于所述导光板的靠近所述第一部段的一侧,所述凸角设置有倒圆角。
1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的靠近所述凸角的一侧设置有保护层。
18.本技术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背光模组。背光模组通过对导光板进行多重固定,有利于降低导光板来回晃动而致使灯条损坏的概率,进而利于提高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19.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或方法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实施例。
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俯视图;
2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2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粘接层的正投影示意图;
2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灯条出线口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种灯条出线口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灯条第二部分伸出背板的结构示意图;
27.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遮光层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基于本技术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9.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随着汽车市场的火热,搭配大屏中控及仪表盘需求日益增大。如今,车载显示装置也逐渐走向大屏化,高清化,窄边框化等多形态。
30.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会发生振动,从而使车载显示装置处于一种振动环境中,因此,对车载显示装置的信赖性实验要求更为严苛。在进行信赖性实验的高温测试时,导光板会发生热胀冷缩的状况,从而致使导光板在振动时相对于背板晃动,进而可能来回碰撞或挤压侧面的灯条,使灯条受损,背光模组失效。
31.基于上述问题,本技术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背光模组100。如图1和图2所示,背光模组100包括背板110、反射片120、灯条130、导光板140、第一粘接层150以及第二粘接层160。背板110包括背板主体111以及与背板主体111边缘连接的侧板112,背板主体111与侧板112共同形成容纳腔170。反射片120设置在容纳腔170中,灯条130设置在侧板112上。导光板140设置在反射片120背离背板主体111的一侧,导光板140靠近灯条130的一侧设置有凸角141,凸角141用于与背板110卡接,导光板140远离灯条130的一侧通过固定件142与背板110卡接。第一粘接层150设置在反射片120与背板主体111之间;第二粘接层160设置在反射片120与导光板140之间。
32.本技术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0的背板110具有用于容纳反射片120、灯条130以及导光板140等部件的容纳腔。其中,反射片120以及导光板140层叠设置在背板110的背板主体111之上,并且反射片120位于导光板140以及背板主体111之间,灯条130安装在背板110的侧板112上。也就是说,本技术实施例的背光模组100为侧入式背光模组,侧入式背光模组有利于降低显示装置的功耗。灯条130用于发出可见光,通常,灯条130包括基板1311以及与基板1311电连接的多个发光体1312,发光体1312可以是led、mini-led、micro-led等。导光板140用于将灯条130的点光源转化为面光源,反射片120用于将灯条130的部分光线进行反射,再传递至导光板140上,以提高对灯条130的光线的利用率。反射片120靠近导光板140的一侧表面即为反射面。由于灯条130位于侧板112上,而导光板140位于背板主体111上,因此,导光板140的正对灯条130的一侧表面为入射面143,导光板140远离反射片120的一侧表面为出射面144。侧板112的灯条130发出所需亮度的光,光线由入射面143进入导光板140,再从出射面144出射,从而使侧方的点光源转换成面光源。
33.本技术实施例的背光模组100通过对导光板140进行多重固定,有利于降低导光板140来回晃动而致使灯条130损坏的概率,进而利于提高背光模组100的可靠性。导光板140通过固定件142以及导光板140的凸角141卡接在背板110上,从而对导光板140进行第一重固定防护。具体地,导光板140靠近灯条130的一侧设置有凸角141,背板110的侧板112与凸角141对应的位置设置安装槽145,导光板140的一侧边即可卡接在背板110上。导光板140的与凸角141所在侧边相对的一侧再通过固定件142与背板110卡接。这样,导光板140即实现在背板110的初步安装。其中,固定件142可以是带有粘性的双面胶,导光板140通过双面胶粘接在背板110的侧板112上;固定件142也可以是具有一定形状的橡胶块等,导光板140通
过橡胶块与背板110的侧板112卡接。
34.导光板140通常为聚碳酸酯(pc)材料,在高温下会发生膨胀,并且,导光板140在恢复常温后,尺寸较原始相比也会有一定的收缩,从而使导光板140与背板110之间会发生松动,再经过振动后导光板140可能会挤压、撞击灯条130,使灯条受损。因此,本技术实施例对导光板140还进行第二重固定防护。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反射片120与背板主体111之间设置有第一粘接层150,在反射片120与导光板140之间设置有第二粘接层160,这样,导光板140还通过两层粘接层固定在背板主体111上。通过对导光板140设置两重固定防护措施,有利于提高导光板140在背板110的牢固性,降低因导光板140松动并来回挤压、撞击灯条130致使灯条130损坏的概率,进而有利于提高背光模组的可靠性。
3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粘接层150和第二粘接层160均可以是黑白双面胶。一方面,黑白双面胶在显示领域较为常见,有利于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黑白双面胶具有良好的粘性,有利于提高导光板140在背板110的牢固性。
36.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第二粘接层160在背板110的正投影为锯齿状。通常,黑白双面胶白面的散射光能力较差,光线经过黑白双面胶,可能会受到胶带的反射作用,进而在出射面144出现亮暗不均的情况。因此,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粘接层160在背板110的正投影为锯齿状。这样设置,使得胶带不再是等宽的直条状,降低胶带与光线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减少光线受到胶带的反射作用,进而利于降低第二粘接层160对显示效果的不良影响。
37.如图1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固定件142为l型橡胶块146,导光板140远离灯条130的一侧通过l型橡胶块与背板110过盈配合。使用橡胶块146作为固定件142,有利于方便对导光板140的安装固定以及对固定件142的加工。
3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侧板112包括第一部段1121、与第一部段1121连接的第二部段1122、与第一部段1121相对设置的第三部段1123以及与第二部段1122相对设置的第四部段1124,灯条130包括第一部分131和第二部分132,第一部分131紧贴第一部段1121的靠近第三部段1123一侧的表面。
39.本技术实施例中,侧板112具有围绕背板主体111连接的四个部段,四个部段大致限定出方形的容纳框,并且与导光板140的形状大体一致。这样,可以最大化利用背板110,有利于提高背板110的容纳腔170的利用率,进而利于减小背光模组100的体积。
40.灯条130的第一部分131通常既可以包括基板1311,也可以包括位于基板1311上的多个发光体1312例如led。第一部分131可以通过双面散热胶紧贴第一部段1121的靠近第三部段1123一侧的表面。这样,灯条的第一部分131在侧边向导光板140提供入射光线,并且通过双面散热胶将热量传递至第一部段1121、再传递至背板110进行散热,进而有利于提高灯条130的使用寿命。灯条的第二部分132通常可以包括基板1311以及连接线束等,并且,第二部分132通常需要伸出背板110外部,将连接线束与外部电源连接,以对灯条130进行供电。
41.相关技术中,灯条的第二部分贴紧在侧板的靠近容纳腔的内表面,第二部分的端部经过折叠后,通过背板主体内的出线口伸出背板之外,以使第二部分与背板外部的部件连接。这种结构存在以下问题:常用的灯条厚度约为0.17mm,经过折叠后,由于灯条材质的抗折叠性,第二部分端部的折叠处厚度较厚,约为0.5mm。并且,折叠处被限制在出线口中。当导光板由于松动而来回晃动时,由于折叠处的厚度远超过灯条本身的厚度,导光板可能直接与灯条的折叠处碰撞,进而致使灯条的折叠处受损,影响背光模组的使用寿命。
42.因此,本技术还提出了多种灯条130的第二部分132伸出背板110外部的实施例,以降低导光板140碰撞灯条130第二部分132的折叠处的状况发生的概率,进而利于进一步提高背光模组100的使用寿命。
43.如图1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段1121与第二部段1122的连接处设置有开口1125,第二部分132通过开口1125伸出背板110且与第二部段1122的背离第四部段1124一侧的表面紧贴。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部分132直接穿过第一部段1121与第二部段1122角位处的开口1125而伸出背板110,并且,第二部分132紧贴第二部段1122的外表面。这样设置,使得灯条130的第二部分132与导光板140之间通过第二部段1122而隔开,从而使导光板140无法接触到灯条130的第二部分132,容易理解的是,导光板140也无法接触到第二部分132的折叠处,从而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灯条130损坏的状况,进而利于提高背光模组100的可靠性。
44.在本技术的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背板主体111的靠近第二部段1122的边缘设置有凹槽1111,第二部段1122与凹槽1111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缺口1126,第二部分132与第二部段1122的靠近第四部段1124一侧的表面紧贴,第二部分132通过凹槽1111与缺口1126伸出背板110。本技术实施例中,灯条130的第二部分132仍旧与第二部段1122的靠近第四部段1124一侧的表面紧贴。但是,相比于相关技术,本技术对出线口进行了改进。具体地,本技术实施例中,出线口包括背板主体111的凹槽1111以及第二部段1122的缺口,也即,出线口为一个豁口。这样,当第二部分132为了伸出背板110而在出线口折叠后,尽管折叠处133厚度会增大,但是出线口对折叠处没有空间限制作用。折叠处133即使受到导光板140的挤压碰撞,也可向背离豁口的方向自由活动,从而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灯条130折叠处133被导光板140损坏的状况,进而利于提高背光模组100的可靠性。
45.在本技术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背板主体111的靠近第二部段1122的边缘设置有凹槽1111,第二部段1122的与凹槽1111对应的位置朝向背离第四部段1124的方向凸起,第二部分132与第二部段1122的靠近第四部段1124一侧的表面紧贴,第二部分132通过凹槽1111伸出背板110。本技术实施例中,灯条130的第二部分132仍旧与第二部段1122的靠近第四部段1124一侧的表面紧贴。但是,相比于相关技术,本技术对出线口进行了改进。具体地,本技术实施例中,出线口包括凹槽1111,同时,第二部段1122的与凹槽1111对应的位置朝向背离第四部段1124的方向凸起。也就是说,本技术实施例将出线口朝向背离第四部段1124的方向进行了扩大,使第二部分132的折叠处133在出线口处具有更大的放置空间,从而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灯条130折叠处133被导光板140损坏的状况,进而利于提高背光模组100的可靠性。
4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6所示,图6为从背板主体111背离导光板140的方向观察,背板110的第二部段1122与背板主体111连接的的结构示意图。第二部分132包括与第二部段1122背离第四部段1124的一侧表面紧贴的第一部1321以及朝向背板主体111折叠的折叠部1322,折叠部1322与背板主体111的背离导光板140的一侧表面紧贴。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部1321以及折叠部1322可通过散热双面胶粘接在背板110上,以实现紧贴以及散热需求。第二部分132的第一部1321位于第二部段1122的外表面,第二部分132的折叠部1322位于背板主体111的背离导光板140的一侧表面。这样设置,一方面,有利于降低灯条130的第二部分132被导光板140损坏的状况,另一方面,有利于方便对第二部分132进行固
定,提高灯条130的牢固性。
4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背光模组100还包括遮光层190,遮光层190覆盖第一部1321。这样,有利于对第一部1321进行防护,避免外部灰尘进入背光模组100。
4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凸角141位于导光板140的靠近第一部段1121的一侧,凸角141设置有倒圆角1411。凸角141与灯条130的第一部分131相对设置,通过在凸角141设置倒圆角,有利于降低凸角141对灯条130的第一部分131的接触应力,进而利于降低灯条130因凸角141挤压而断裂的状况发生的概率。
4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部分131的靠近凸角141的一侧设置有保护层180。保护层180可以由聚酰亚胺材料制成。通过设置保护层180,有利于提高第一部分131与凸角141对应位置的强度,进而利于降低灯条130因凸角141挤压而断裂的状况发生的概率。
5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灯条130通过双面散热胶200紧贴侧板112。这样,灯条130产生的热量可传递至侧板112,再传递至背板主体111进行散热,进而利于提高灯条130的使用寿命。
5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背光模组100还包括多个光学膜片层210,例如,其可以包括增光片、扩散片等。
52.本技术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方面的背光模组100。背光模组100通过对导光板140进行多重固定,有利于降低导光板140来回晃动而致使灯条130损坏的概率,进而利于提高背光模组100以及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53.需要指出的是,在附图中,为了图示的清晰可能夸大了层和区域的尺寸。而且可以理解,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上,或者可以存在中间的层。另外,可以理解,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下”时,它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下,或者可以存在一个以上的中间的层或元件。另外,还可以理解,当层或元件被称为在两层或两个元件“之间”时,它可以为两层或两个元件之间唯一的层,或还可以存在一个以上的中间层或元件。通篇相似的参考标记指示相似的元件。
5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55.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相关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56.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