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89954发布日期:2023-02-28 18:43阅读:32来源:国知局
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2.在日本特开2020-97169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其收纳有图像形成部;覆盖部件,其以相对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开闭自如的方式设置;以及开闭装置,其对所述覆盖部件进行开闭,所述开闭装置具有:第一卡定部和第二卡定部,它们将所述覆盖部件卡定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第一连结部,其与所述第一卡定部连结;以及第二连结部,其在使所述第一连结部向解除所述第一卡定部的卡定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以使所述第二卡定部向接近所述第一卡定部的方向移动的方式将所述第一连结部与所述第二卡定部连结。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得到与在维护时操作者支承发光部的结构相比维护时的作业性提高的图像形成装置。
4.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案,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像保持体,该像保持体旋转,在该像保持体的外周面上形成图像,该像保持体能够在图像形成位置与维护位置之间沿旋转轴方向移动;发光部,其具有:在所述像保持体的旋转轴方向上延伸的基体;以及配置于所述基体并向所述像保持体的外周面照射光的多个发光元件,所述发光部与所述像保持体一起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移动;以及支承部,其与所述像保持体一起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移动,并支承处于所述像保持体和所述发光部移动到所述维护位置且所述发光部相对于所述像保持体的定位被解除的状态下的所述发光部。
5.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案,当所述像保持体位于所述图像形成位置时,所述支承部是具有与所述定位被解除的状态的支承不同的功能的功能部件。
6.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案,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备:调整部,其与所述发光部接触,通过使该发光部在光照射方向上移动来调整所述发光部在光照射方向上的位置;以及按压部,其从所述调整部的相反侧沿光照射方向按压所述发光部,所述支承部是所述按压部或所述调整部。
7.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案,所述支承部是在光照射方向上按压所述发光部的按压部,所述按压部具有在光照射方向上按压所述发光部的弹簧和收纳所述弹簧的筒体,在所述像保持体位于所述维护位置且去除了对所述发光部的弹力的状态下,利用所述筒体的端面支承所述发光部。
8.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案,所述发光部和所述按压部是分体的,在所述按压部安装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状态下,所述发光部被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卸下。
9.根据本公开的第六方案,所述调整部或作为所述功能部件的调整部具有接触部件,该接触部件与所述发光部接触,使该发光部在光照射方向上移动,所述调整部或作为所
述功能部件的调整部利用所述接触部件的接触面支承所述发光部。
10.根据本公开的第七方案,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使所述接触部件移动的驱动部,所述驱动部也与所述像保持体一起移动到所述维护位置。
11.根据本公开的第八方案,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第一像保持体,其被从位于重力方向上侧的所述发光部照射光;第二像保持体,其被从位于重力方向下侧的所述发光部照射光;第一支承部,其支承所述第一像保持体;以及第二支承部,其支承所述第二像保持体,所述第一支承部和所述第二支承部是针对所述像保持体具有彼此不同的功能的部件。
12.根据本公开的第九方案,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定位部,该定位部设置于所述基体,确所述发光部在与光照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位置。
13.根据本公开的第十方案,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作为所述支承部的分离部件,所述分离部件与所述发光部连结,使所述发光部与所述像保持体分离。
14.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一方案,当所述像保持体位于所述维护位置时,所述分离部件能够进行使所述发光部与所述像保持体分离的分离操作。
15.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二方案,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备:调整部,其与所述发光部接触,通过使该发光部在光照射方向上移动来调整所述发光部与所述像保持体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以及按压部,其从所述调整部的相反侧沿光照射方向按压所述发光部,所述调整部和所述按压部与所述像保持体一起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移动。
16.(效果)
17.根据所述第一方案,与操作者支承发光部的结构相比,维护时的作业性提高。
18.根据所述第二方案,与设置专用的支承部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
19.根据所述第三方案,与设置专用的支承部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
20.根据所述第四方案,与通过弹簧而对基体进行支承的结构相比,能够稳定地对发光部进行支承。
21.根据所述第五方案,能够在没有按压部的重量的状态下将发光部卸下。
22.根据所述第六方案,与以点对发光部进行支承的结构相比,能够稳定地对发光部进行支承。
23.根据所述第七方案,可以在向维护位置移动时不切断驱动的连结。
24.根据所述第八方案,与欲利用相同的部件进行支承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支承部。
25.根据所述第九方案,与在维护位置处发光部在与光照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的结构相比,能够稳定地对发光部进行支承。
26.根据所述第十方案,与设置专用的支承部件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
27.根据第十一方案,与当像保持体位于图像形成位置时可执行分离操作的结构相比,从像保持体到发光部的距离可保持恒定。
28.根据第十二方案,与调节部和按压部跟像保持体分开移动的结构相比,能够简化维护操作。
附图说明
29.图1是表示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曝光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图。
30.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所使用的曝光装置的装置进深方向的一侧的调整部以及按压部的侧视图。
31.图3是曝光装置的调整部以及按压部的侧视图,将一部分设为剖面。
32.图4是曝光装置的调整部以及按压部的主视图,将一部分设为剖面。
33.图5是发光部的俯视图。
34.图6是与图4对应的调整部以及按压部的主视图,示出解除了按压部对发光部的按压的状态。
35.图7是与图6对应的调整部以及按压部的主视图,示出使发光部向与光照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状态。
36.图8是与图7对应的调整部以及按压部的主视图,示出使发光部向脱离方向移动的状态。
37.图9是曝光装置的调整部以及按压部的主视图,将一部分设为剖面。
38.图10是与图9对应的曝光装置的调整部和按压部的主视图,示出解除了按压部对发光部的按压的状态。
39.图11是与图10对应的曝光装置的调整部以及按压部的主视图,示出使发光部向脱离方向移动的状态。
40.图12是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图。
41.图13是变形例的曝光装置的侧视图。
42.图14是与图13对应的曝光装置的侧视图,示出解除了按压部对发光部的按压的状态。
43.图15是与图14对应的曝光装置的侧视图,示出通过缩回使发光部向脱离方向移动的状态。
44.图16的(a)是从箭头16a的方向观察图13的分离部件的臂的主视图。(b)是从箭头16b的方向观察图14的分离部件的臂的主视图。(c)是从箭头16c的方向观察图15的分离部件的臂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45.以下,对用于实施本公开的方式(以下,称为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46.《图像形成装置10》
47.图1是表示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曝光装置40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结构的概略图。首先,对图像形成装置10的结构进行说明。接着,对图像形成装置10中使用的曝光装置40进行说明。作为一例,图像形成装置10是以多种颜色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是特别要求高画质的商业印刷用的全彩色打印机。
48.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0是与超过b3纵向进给时的记录介质p的宽度的宽度(即,超过364mm的宽度)对应的宽幅用的图像形成装置。作为一例,对应于a2纵向进给即420mm以上、b0横向进给即1456mm以下的尺寸的记录介质p。例如,图像形成装置10对应于作为b2横向进给的728mm。
49.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是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具体而言,图像形成装置10是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调色剂像(图像的一例)的电子照相式的图
像形成装置。调色剂是粉体的一例。更具体而言,图像形成装置10具备图像形成部14和定影装置16。以下,对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部(图像形成部14以及定影装置16)进行说明。
50.(图像形成部14)
51.图像形成部14具有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功能。具体而言,图像形成部14具有调色剂像形成部22和转印装置17。
52.《调色剂像形成部22》
53.以按颜色形成调色剂像的方式具备多个图1所示的调色剂像形成部22。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共计4色的调色剂像形成部22。图1所示的(y)、(m)、(c)、(k)示出与上述各颜色对应的构成部分。
54.另外,各颜色的调色剂像形成部22除了所使用的调色剂以外都同样地构成,因此代表各颜色的调色剂像形成部22,在图1中对调色剂像形成部22(k)的各部标注附图标记。
55.具体而言,各颜色的调色剂像形成部22具有向一个方向(例如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感光鼓32。这里,感光鼓32是像保持体的一例。而且,各颜色的调色剂像形成部22具有带电器23、曝光装置40和显影装置38。
56.在各颜色的调色剂像形成部22中,带电器23使感光鼓32带电。并且,曝光装置40对通过带电器23带电的感光鼓32进行曝光,在感光鼓32上形成静电潜像。另外,显影装置38对通过曝光装置40形成于感光鼓32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而形成调色剂像。
57.感光鼓32将如上所述形成的静电潜像保持在外周并旋转,将静电潜像向显影装置38输送。另外,关于曝光装置40的具体结构,将在后面叙述。
58.转印装置17
59.图1所示的转印装置17是将由调色剂像形成部22形成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介质p的装置。具体而言,转印装置17将各颜色的感光鼓32的调色剂像重叠地一次转印到作为中间转印体的转印带24,并将该重叠的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p。具体地,如图1所示,转印装置17具备转印带24、一次转印辊26和二次转印辊28。
60.一次转印辊26是在感光鼓32和一次转印辊26之间的一次转印位置t1处将各颜色的感光鼓32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转印带24上的辊。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一次转印辊26和感光鼓32之间施加一次转印电场,形成在感光鼓32上的调色剂图像在一次转印位置t1处被转印到转印带24上。
61.转印带24从各颜色的感光鼓32向外周面转印调色剂图像。具体而言,转印带24如下那样构成。如图1所示,转印带24呈环状,并且卷挂于多个辊39而被确定姿势。
62.转印带24例如通过多个辊39中的驱动辊39d被驱动部(省略图示)旋转驱动而沿箭头a方向环绕。在多个辊39中,图1所示的辊39b是与二次转印辊28对置的对置辊39b。
63.二次转印辊28是将转印到转印带24上的调色剂图像在对置辊39b与二次转印辊28之间的二次转印位置t2处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的辊。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对置辊39b和二次转印辊28之间施加二次转印电场,转印到转印带24上的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位置t2处被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
64.此外,如图1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转印部件的一例的转印带24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部24a和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地延伸的倾斜部24b。
65.定影装置16
66.图1所示的定影装置16是用于将通过二次转印辊28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的调色剂像定影到该记录介质p上的装置。具体地,如图1所示,定影装置16具备作为加热部件的加热辊16a和作为加压部件的加压辊16b。在定影装置16中,加热辊16a和加压辊16b对记录介质p进行加热和加压,从而将形成在记录介质p上的调色剂像定影在该记录介质p上。
67.《曝光装置40》
68.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曝光装置40的结构。图2是表示曝光装置40的结构的侧视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中所示的箭头y方向作为曝光装置40的宽度方向,将箭头z方向作为曝光装置40的高度方向进行说明。另外,将与装置宽度方向以及装置高度方向分别正交的箭头x方向作为曝光装置40的进深方向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宽度方向及高度方向是为了便于说明而确定的方向,因此曝光装置40的结构并不限定于这些方向。
69.首先,对曝光装置40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接着,对曝光装置40的各部件进行说明。
70.如图2所示,曝光装置40具备发光部41、位置调整部130以及按压部129。
71.(发光部41)
72.如图5所示,发光部41具备沿一个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箭头x方向)延伸的基体42和设置于基体42的箭头z方向一侧的面的多个光照射部44。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沿基体42的一个方向延伸的3个光照射部44。基体42被设为在图5所示的俯视观察时呈矩形的长条部件。光照射部44分别被设为相同的结构,并被设为在图5所示的俯视观察时呈矩形的长条部件。
73.作为一例,3个光照射部44在基体42的一个方向、即基体42的长边方向(箭头x方向)上错开配置,并且在与基体42的一个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即基体42的短边方向(箭头y方向)上错开配置。发光部41沿着感光鼓32(参照图1)的轴向配置。发光部41的一个方向的长度被设为感光鼓32的轴向的长度以上。3个光照射部44的任意1个以上与感光鼓32的表面(外周面)对置。由此,从发光部41射出的光照射到感光鼓32的表面。
74.另外,关于发光部41对感光鼓32的光照射方向,在光照射部44为1个的情况下,光照射部44的光轴方向为光照射方向。另一方面,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存在多个光照射部44的情况下,从基体42的一个方向(x方向)观察,从各光照射部44的主点之间的基体42的短边方向(y方向)的中点朝向焦点延伸的假想线的方向为光照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光照射方向上延伸的假想线通过感光鼓32的中心的方式调整各发光部41的位置以及角度。
75.在本实施方式中,3个光照射部44在俯视观察发光部41时配置成交错状(参照图5)。更具体而言,在基体42的一个方向的两端部侧,在基体42的短边方向的一侧配置有2个光照射部44。在基体42的一个方向的中央部,在基体42的短边方向的另一侧配置有1个光照射部44。从基体42的短边方向观察,配置于基体42的短边方向的一侧的2个光照射部44的端部与配置于基体42的短边方向的另一侧的1个光照射部44的端部相互重叠。即,在基体42的一个方向上,发出来自3个光照射部44的光的部分的范围(不是光照射的部分)的一部分重叠。
7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用于使发光部41工作的驱动基板、电源以及配线类,省略其说明。
77.如图5所示,光照射部44具有沿着一个方向(箭头x方向)配置的多个光源(省略图
示)。本实施方式的光源例如构成为包括多个发光元件。作为一例,光源是具有半导体基板和在该半导体基板上沿着一个方向形成的多个发光元件的发光元件阵列。另外,光源也可以不是发光元件阵列,而是单一的发光元件。另外,各个发光元件由发光二极管、发光晶闸管和激光元件等构成,在沿着一个方向配置的状态下,作为一例,具有2400dpi的分辨率。
78.另外,在发光部41中,从多个光源射出的光通过透镜部(省略图示),照射到作为照射对象物的感光鼓32(参照图1)的表面。
79.如图2所示,在基体42与感光鼓32之间设置有定位部160。具体而言,定位部160配置在基体42与感光鼓32之间,是相对于感光鼓32确定发光部41在与光照射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位置的部分。更具体而言,定位部160是确定发光部41在与光照射方向正交的方向中的y方向的位置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部160分别设置于基体42的长边方向(x方向)的两端部侧。此外,在图2中,仅图示了设置于基体42的长边方向(x方向)的一端部侧、即进深方向近前侧的定位部。
80.定位部160通过与鼓凸缘33接触而相对于感光鼓32确定y方向的位置。具体而言,定位部160是从基体42的表面42a朝向鼓凸缘33突出的圆柱状的突起。另外,定位部160的形状并不限定于该结构。定位部160的形状可以是多棱柱状,也可以是椭圆柱状,还可以是其他形状。作为圆柱状的突起的定位部160嵌入于鼓凸缘33的约束部34。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感光鼓32的轴向的两端部被一对鼓凸缘33支承为能够旋转。一对鼓凸缘33安装于未图示的装置主体(在此为图像形成部14的框架)。
81.如图2所示,约束部34是沿x方向延伸的凹陷部。换言之,约束部34是沿x方向延伸且两端开放的槽部。当定位部160嵌入于约束部34时,通过约束部34的在y方向上对置的壁面来限制定位部160的y方向上的移动。即,定位部160通过被约束部34约束而确定发光部41的y方向的位置。
82.如图2~图4所示,位置调整部130是调整发光部41与感光鼓32之间的距离的机构。具体而言,位置调整部130调整发光部41相对于感光鼓32在光照射方向的位置。更具体而言,位置调整部130使发光部41向光照射方向移动来调整发光部41相对于感光鼓32在光照射方向上的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光部41的光照射方向是与z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
83.如图3所示,位置调整部130具备接触部件132、轴部件134以及移动部件136。
84.如图3所示,接触部件132是外周面132a与基体42的表面42a接触的部件。接触部件132为圆板状,被轴部件134支承为能够旋转。具体而言,接触部件132以相对于轴部件134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轴部件134。作为一例,本实施方式的接触部件132是球轴承。
85.轴部件134是将接触部件132支承为能够旋转的部件。如图3以及图4所示,轴部件134是大致圆柱状部件,轴向的两端部由一对承受部138承受。具体而言,一对承受部138在基体42的短边方向即y方向上对置配置。一对承受部138是以y方向为轴向以能够旋转且能够在光照射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承受轴部件134的部分。换言之,在轴部件134的一对承受部138之间配置有接触部件132。
86.如图4所示,一对承受部138是分别形成于隔着接触部件132在y方向上对置配置的一对支承板140的长孔的孔壁。该长孔的z方向为长边方向。因此,能够将轴部件134的轴向的两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且能够在光照射方向上移动。另外,在轴部件134的轴向的两端部
安装有防脱用的止挡件(省略图示)。
87.如图2所示,移动部件136是与轴部件134接触,使轴部件134向发光部41的光照射方向移动的部件。
88.移动部件136能够在x方向上移动。具体而言,位置调整部130具有进给部件142和作为驱动部的驱动源144,移动部件136通过进给部件142在x方向上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进给部件142是作为螺纹部件的一例的进给丝杠。进给部件142贯通将一对支承板140的x方向的端部彼此相连的连结板146。驱动源144与进给部件142的轴向的一端部连接。驱动源144驱动进给部件142使其旋转。本实施方式的驱动源144作为一例是电动马达,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该结构。另外,驱动源144安装于从连结板146向x方向的一侧(在图2中为左侧,进深方向的近前侧)伸出的安装板148。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一对支承板140、连结板146以及安装板148构成位置调整部130的壳体131。该壳体131安装于图像形成部14所具有的未图示的框架。
89.在移动部件136设置有转换部150,该转换部150将由进给部件142赋予的x方向的移动力转换为用于使轴部件134在光照射方向上移动的移动力。具体而言,转换部150设置于移动部件136中的与轴部件134接触的部分,是相对于x方向倾斜的斜面。更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移动部件136具有一对转换部150(一对斜面),一对转换部150隔着接触部件132分别与轴部件134的轴向的两侧部分接触。作为一例,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部件136形成为长方体状,在与接触部件132对应的部分形成有收纳接触部件132的外周的一部分的沿x方向延伸的槽部136a。一对转换部150隔着移动部件136的槽部136a分别形成于两侧部分。
90.在此,如图2所示,基体42被配置在位置调整部130的相反侧的按压部129向位置调整部130侧按压。即,基体42在z方向上被位置调整部130和按压部129加压夹持。当移动部件136在x方向上移动时,作为转换部150的斜面经由轴部件134的外周面而对轴部件134赋予z方向的移动力。若将该z方向的移动力赋予给轴部件134,则该移动力从轴部件134经由接触部件132传递至基体42,按压部129的按压凸部129a被推回,基体42沿z方向移动,即被进行位置调整。此外,如图2~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按压部129具有:按压凸部129a,其与基体42的背面42b接触而将基体42向光照射方向按压;壳体129b,其收纳按压凸部129a;以及施力部件129c,其配置在壳体129b内,对按压凸部129a向光照射方向施力。在此,例如,作为施力部件129c能够使用螺旋弹簧。另外,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也可以使用电动致动器等来代替螺旋弹簧。
91.如图4所示,贯通移动部件136的进给部件142和接触部件132在光照射方向上重叠。
92.另外,接触部件132与基体42之间的摩擦系数小于轴部件134与接触部件132之间的摩擦系数。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接触部件132设为球轴承,因此在接触部件132与基体42之间产生摩擦之前,接触部件132相对于轴部件134进行相对旋转。
93.另外,一对支承板140的z方向的端部彼此通过连结板147连接。在该连结板147形成有开口147a,接触部件132的外周的一部分从该开口147a突出。接触部件132的突出部分的一部分与基体42的表面42a接触。
94.而且,驱动源144在位置调整部130的x方向上配置于与定位部160侧相反的一侧(装置进深方向的近前侧)。
95.另外,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发光部41中,在基体42的宽度方向(y方向)上与光照射部44相邻地设置有计测器162。该计测器162是计测从发光部41到感光鼓32的表面的距离的设备。
9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构成为利用设置于基体42的两端侧的计测器162计测从发光部41到感光鼓32的表面的距离,并将该计测信息发送至未图示的控制装置。在控制装置中,基于计测信息使各个位置调整部130工作。具体而言,基于计测信息来调整驱动源144的驱动量。当由计测器162计测出的值进入预先设定的设定范围内时,控制装置使驱动源144的工作停止。此外,使用位置调整部130的发光部41的位置调整可以在将发光部41安装于感光鼓32的时刻进行,也可以在从将发光部41安装于感光鼓32起经过规定时间后的时刻进行。
97.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主要部分的结构进行说明。
98.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如图1所示,在转印带24的上部分别配置有调色剂像形成部22y、22m。具体而言,调色剂像形成部22y、22m沿着转印带24的水平部24a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此,本实施方式的调色剂像形成部22y、22m是本公开中的第一图像形成部的一例。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感光鼓32y、32m是本公开中的第一像保持体的一例,本实施方式的发光部41y、41m是本公开中的第一发光部的一例。另外,从位于重力方向上侧的发光部41y向感光鼓32y照射光。同样地,从位于重力方向上侧的发光部41y向感光鼓32m照射光。
99.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如图1所示,在转印带24的下部分别配置有调色剂像形成部22c、22k。具体而言,调色剂像形成部22c、22k沿着转印带24的倾斜部24b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此,本实施方式的调色剂像形成部22c、22k是本公开中的第二图像形成部的一例。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感光鼓32c、32k是本公开中的第二像保持体的一例,本实施方式的发光部41c、41k是本公开中的第二发光部的一例。另外,从位于重力方向下侧的发光部41c向感光鼓32c照射光。同样地,从位于重力方向下侧的发光部41k向感光鼓32k照射光。
100.各感光鼓32y、32m、32c、32k构成为能够在图像形成位置与维护位置之间沿旋转轴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装置进深方向(z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另外,这里所说的感光鼓32的图像形成位置是指感光鼓32旋转而在外周面形成图像的位置。另外,感光鼓32的维护位置是指将位于图像形成位置的感光鼓32从装置主体向装置进深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为进深方向近前侧)拉出时的位置。另外,所谓能够在感光鼓32的旋转轴方向上移动,并不限定于感光鼓32仅在旋转轴方向上移动。例如,感光鼓32可以在与旋转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移动,也可以组合与旋转轴方向的移动交叉的方向上的移动而移动。
101.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0具备支承发光部41的支承部。该支承部与感光鼓32一起在感光鼓32的旋转轴方向上移动,支承处于感光鼓32和发光部41移动到维护位置且发光部41相对于感光鼓32的定位被解除的状态下的发光部41。具体而言,在调色剂像形成部22y、22m中,如图10所示,各个位置调整部130(包括驱动源144)是支承部(第一支承部)的一例,是功能部件的一例。另外,在调色剂像形成部22c、22k中,如图8所示,各个按压部129是支承部(第二支承部)的一例,是功能部件的一例。此外,这里所说的功能部件是指具有与解除了发光部41相对于感光鼓32的定位的状态的支承不同的功能的部件。即,位置调整部130以及按压部129与发光部41的支承这样的功能不同,分别具有位置调整以及按压这样的功能。
102.在调色剂像形成部22中,当使感光鼓32从图像形成位置移动到维护位置时,随着
该移动,位置调整部130和按压部129也移动到维护位置。在此,例如,在使感光鼓32y移动到维护位置的状态下(参照图9),在使发光部41y从调色剂像形成部22y脱离的情况下,如图10所示,使按压部129的施力部件129c收缩。即,成为除去了对发光部41y的弹力的状态。由此,解除按压部129和位置调整部130对发光部41y的加压夹持状态。即,发光部41y相对于感光鼓32y的定位被解除。此时,发光部41y被位置调整部130的接触部件132临时支承。在该状态下,如图11所示,使按压部129从发光部41y的移动路径退避。在使按压部129退避后,通过使发光部41y移动,发光部41y从调色剂像形成部22y脱离。
103.此外,使发光部41m从调色剂像形成部22m脱离的情况下的步骤与使发光部41y从调色剂像形成部22y脱离的步骤相同。因此,对于使发光部41m从调色剂像形成部22m脱离的步骤省略说明。
104.另外,例如,在使感光鼓32c移动到维护位置的状态下(参照图6),在使发光部41c从调色剂像形成部22c脱离的情况下,首先,如图7所示,使按压部129的施力部件129c收缩。即,成为除去了对发光部41c的弹力的状态。由此,解除按压部129和位置调整部130对发光部41c的加压夹持状态。即,发光部41c相对于感光鼓32c的定位被解除。由此,发光部41c与按压部129的壳体129b的端面129b1接触。换言之,发光部41c被按压部129的壳体129b的端面129b1临时支承。在该状态下,如图8所示,通过使发光部41c向脱离方向(作为一例,与光照射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发光部41c从调色剂像形成部22c脱离。具体而言,在按压部129安装于调色剂像形成部22c的状态下,发光部41c从调色剂像形成部22脱离。
105.此外,调色剂像形成部22c中的发光部41c的脱离的步骤与调色剂像形成部22k中的发光部41k的脱离的步骤相同。因此,省略对调色剂像形成部22k中的发光部41k的脱离的步骤的说明。
106.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107.在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曝光装置40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如上所述,在使发光部41y从调色剂像形成部22y脱离的情况下,能够使发光部41y临时支承于位置调整部130。即,在维护时,操作者能够暂时将发光部41y临时放置于位置调整部130。因此,不需要操作者在解除发光部41y的安装后立即用手支承发光部41y,作业性提高。在发光部41m中也同样地提高作业性。另外,如上所述,在使发光部41c从调色剂像形成部22c脱离的情况下,能够使按压部129临时支承发光部41c。即,在维护时,操作者能够暂时将发光部41c临时放置于按压部129。因此,不需要操作者在解除发光部41c的安装后立即用手支承发光部41c,作业性提高。在发光部41k中也同样地提高作业性。
108.因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在维护时,例如与操作者支承发光部的结构相比,维护时的作业性提高。
109.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将调色剂像形成部22y、22m的支承部(第一支承部)设为位置调整部130,将调色剂像形成部22c、22k的支承部(第二支承部)设为按压部129。因此,在图像形成部14中,例如与设置专用的支承部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
110.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在感光鼓32c、32k位于维护位置且去除了对发光部41c、41k的弹力的状态下,发光部41c、41k被壳体129b的端面129b1支承。因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例如与利用弹簧直接支承发光部的基体的结构相比,能够稳定地支承发光部41c、41k。
111.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在调色剂像形成部22y、22m中,在按压部129安装于调色剂像形成部22的状态下,将发光部41y、41m从调色剂像形成部22y、22m卸下。因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在没有按压部129的重量的状态下,仅将发光部41y、41m从调色剂像形成部22y、22m卸下。
112.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在调色剂像形成部22c、22k中,由位置调整部130所具有的接触部件132的外周面(包括接触面)132a支承发光部41c、41k。因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例如与以点支承发光部41c、41k的结构相比,能够稳定地支承发光部41c、41k。
113.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使接触部件132移动的驱动源144也与感光鼓32一起移动到维护位置。因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例如在使感光鼓32移动到维护位置时可以不切断驱动的连结。换言之,能够维持驱动的连结。
114.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作为支承感光鼓32y、32m的第一支承部的位置调整部130和作为支承感光鼓32c、32k的第二支承部的按压部129分别是不同的部件。因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例如在将第一支承部和第二支承部设为相同的部件的情况下,为了在支承部夹持发光部而需要设置u字形状部分等的设计,但由于将第一支承部和第二支承部设为不同的部件,因此能够简化支承部。
115.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具有确定发光部41在与光照射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位置的定位部160,因此与发光部41在维护位置沿与光照射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的结构相比,能够稳定地支承发光部41。
116.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如图1所示,在转印带24的水平部24a配置有调色剂像形成部22y、22m,在倾斜部24b配置有调色剂像形成部22c、22k,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如图1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200那样,在转印带24的水平部24a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调色剂像形成部22y、22m、22c、22k。
117.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在维护时发光部41y、41m被各自的位置调整部130临时支承,发光部41c、41k被各自的按压部129临时支承,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利用设置于调色剂像形成部22的框架的临时支承用的托架来支承发光部41。
118.另外,例如,也可以如图13~图16所示的变形例的曝光装置180那样利用分离部件182临时支承发光部41。如图13至图15所示,该分离部件182具有一对臂184、轴186和操作杆188。一对臂184的一端部以装置进深方向为轴向可旋转地连结于分别设置在发光部41的基体42的背面42b且基体42的两端部侧的托架190。另外,在一对臂184的另一端部分别形成有矩形的贯通孔184a,轴186贯通这些贯通孔184a。另外,轴186的截面形状是具有圆弧状部186a和平坦部186b的形状。作为一例,轴186的截面形状为d形状。在该轴186的装置进深方向的近前侧的端部安装有操作杆188。通过使该操作杆188从图16的(a)的旋转位置向图16的(c)的旋转位置旋转,发光部41与感光鼓32分离。另外,分离部件182在感光鼓32位于维护位置时能够进行使发光部41与感光鼓32分离的分离操作。即,调色剂像形成部22具备直到感光鼓32移动到维护位置为止阻止分离部件182的分离操作的未图示的止挡件。在此,对在曝光装置180中直到使发光部41缩回为止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使位置调整部130和按压部129与感光鼓32一起移动到维护位置(参照图13)。此时的臂184与轴186的关系如图16的(a)所示。接着,如图14所示,使作为按压部129的施力部件129c的螺旋弹簧收缩。即,解除发
光部41的定位。此时,由被轴186支承的一对臂184支承发光部41。具体而言,如图16的(b)所示,轴186的圆弧状部186a与臂184的贯通孔184a的孔壁面接触而支承发光部41。接着,如图15所示,转动操作杆188。由此,如图16的(c)所示,轴186的平坦部186b与臂184的贯通孔184a的孔壁面接触,发光部41被臂184支承,并且与感光鼓32分离而缩回。根据具有曝光装置180的图像形成装置,由于分离部件182成为支承部,因此与设置专用的支承部件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另外,在感光鼓32位于图像形成位置时,分离操作被未图示的止挡件阻止,因此,例如与不阻止分离操作的结构相比,能够使从感光鼓32到发光部41的距离接近恒定。并且,由于位置调整部130及按压部129与感光鼓32一起移动,因此例如与它们分别移动的结构相比,能够使维护作业简单。
119.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基体配置有3个光照射部,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在基体上配置1个发光部、在基体上配置2个发光部、或者在基体上配置4个以上的发光部。另外,配置于基体的多个发光部的位置也能够适当地设定。
120.并且,上述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能够用于应用光刻的部件的用途,例如液晶显示装置(lcd:liquid crystaldisplay)的制造工序中的滤色器的形成、薄膜晶体管(tft:thinfilm transistor)的制造工序中的干膜抗蚀剂(dfr)的曝光、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的制造工序中的干膜抗蚀剂(dfr)的曝光、半导体元件的制造工序中的光致抗蚀剂等感光材料的曝光、胶版印刷以外的凹版印刷等其他印刷的制版工序中的光致抗蚀剂等感光材料的曝光、或者钟表部件的制造工序中的感光材料的曝光等。在此,光刻是指,通过将配置有感光材料的物质的表面曝光为图案状,从而生成由被曝光的部分和未被曝光的部分构成的图案的技术。
121.另外,上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可以使用通过曝光直接记录信息的光子模式感光材料、通过由曝光产生的热记录信息的热模式感光材料中的任一种。另外,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光源,可以根据曝光对象使用led元件、激光元件。
122.另外,针对特定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了本公开,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在本公开的范围内能够实现其他各种实施方式,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