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31457发布日期:2022-08-31 07:11阅读:81来源:国知局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发光二极管(led)灯板是显示行业主流光源模式之一,尤其是次毫米发光二极管(mini led)灯板。
3.目前,mini led背光模组的灯板受限于加工工艺、良率、形变等因素,不能做得太大,所以在大尺寸显示屏上,大多采用多个灯板拼接而成,相邻灯板之间会产生缝隙,从而导致拼接缝的位置光线较暗,在产品光学上表现为暗影或暗线,严重影响了背光模组的出光品质。
4.现有技术中,通过在灯板边缘设置倒角,在倒角上设置发光元件来减少暗影或暗线。然而,由于倒角上的发光元件与顶面的发光元件的光出射角度相差较大,导致灯板拼接缝隙处整体出光不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的背光模组即显示装置,旨在解决灯板拼接导致相邻灯板拼接缝的位置光线较暗以及现有灯板倒角上的发光元件与顶面的发光元件的光的出射角度相差较大,导致灯板拼接缝处整体出光不均匀,影响背光模组的出光品质的问题。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多个相互拼接的灯板,相邻所述灯板之间具有拼接缝,所述灯板的顶面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有多列第一发光元件,每列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沿所述拼接缝的延伸方向排列;所述第二表面位于所述第一表面靠近所述拼接缝的一侧,所述第二表面设置有第二发光元件;其中,所述第二表面沿靠近所述拼接缝的方向设置有至少两列所述第二发光元件,每列所述第二发光元件沿所述拼接缝的延伸方向排列,且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中心出光方向朝向所述拼接缝的方向倾斜。
7.其中,所述第二表面沿靠近所述拼接缝的方向设置有4-8列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且多列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中心出光方向的倾斜角度沿靠近所述拼接缝的的方向逐渐增大。
8.其中,所述第二表面相对于所述第一表面朝向所述拼接缝倾斜,使得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中心出光方向朝向所述拼接缝的方向倾斜。
9.其中,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的夹角大于165
°
小于175
°

10.其中,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的夹角沿朝向所述拼接缝的方向逐渐减小,使得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中心出光方向沿靠近所述拼接缝的方向逐渐向所述拼接缝方向倾斜。
11.其中,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二表面具有多个沿靠近所述拼接缝的方向间隔设置的凹槽或凸起,所述凹槽或所述凸起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表面朝向所述拼接缝倾斜的倾斜面,且沿靠近所述拼接缝的方向上,多个所述凹槽或多个所
述凸起的倾斜面逐渐向所述拼接缝倾斜;所述第二发光元件设置于所述倾斜面上,使得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中心出光方向朝向所述拼接缝的方向倾斜。
12.其中,相邻两列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距离小于相邻两列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距离,且相邻两列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距离沿靠近所述拼接缝的方向逐渐减小。
13.其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使得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光强大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光强,且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光强沿靠近所述拼接缝的方向逐渐增大。
14.其中,所述灯板的顶面设置有反射层;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背板和光学膜片;所述灯板设置于所述背板上,且所述背板位于所述灯板的底面的一侧;光学膜片间隔设置于所述灯板的顶面的一侧。
1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其中,显示面板用于显示图像;背光模组用于向所述显示面板提供背光源;所述显示面板对应设置于靠近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所述背光模组为上述所述涉及的背光模组。
16.本技术提供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该背光模组通过使灯板的顶面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并通过在第一表面设置多个第一发光元件,在第二表面设置多个第二发光元件,使得灯板的每个区域上均分布有光场,从而使得灯板提供的光场整体分布较为均衡。同时,该背光模组通过使第二表面位于第一表面靠近拼接缝的一侧,并使第二发光元件的中心出光方向朝向拼接缝的方向倾斜,使得相邻两个灯板顶面的第二表面上靠近拼接缝的多个第二发光元件的部分出射光线汇聚在拼接缝的上方位置,以对拼接缝的位置处进行补光,补光效果更好;并且,通过在第二表面沿靠近拼接缝的方向设置至少两列第二发光元件,每列发光元件沿拼接缝的延伸方向排列,使得靠近拼接缝的多个第二发光元件能够对拼接缝的位置进行补光,远离拼接缝的列的第二发光元件沿靠近拼接缝的方向,依次对相邻列的第二发光元件的位置处进行补光,从而避免相邻列的第二发光元件因其出光中心向拼接缝偏移导致该位置处光场有所变暗的情况,进一步使得灯板上沿垂直于拼接缝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的光场分布更为均衡,从而使得灯板的整体光场分布更加均衡,有效提升了该背光模组的出光品质。此外,该背光模组无需额外增加其他元件或结构即可对拼接缝处进行补光,不会使拼接缝的宽度变大,也不需要对背光模组其他组件的结构进行改进以放置额外增加的元件或结构。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为本技术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灯板的第一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图3中背光模组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21.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二实施例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22.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三实施例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23.图7a为本技术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四实施例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24.图7b为图7a中灯板的结构示意图;
25.图8为本技术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五实施例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26.图9为普通背光模组中光学膜片靠近灯板一侧的表面上的光场分布示意图;
27.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光学膜片靠近灯板一侧的表面上的光场分布示意图。
28.附图标号:
29.10-背光模组;11-背板;12-灯板;13光学膜片;20-框胶;30-泡棉;40-显示面板;121-第一表面;122-第二表面;123-拼接缝;1211-第一发光元件;1222-第二发光元件;1223-凹槽;1224-凸起;131-出光面。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1.本技术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32.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3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
34.请参见图1,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40和背光模组10。其中,显示面板40与背光模组10对应设置。具体地,背光模组10用于向显示面板40提供背光源,显示面板40对应设置于靠近背光模组10出光面131的一侧,用于接收背光且控制背光的透过率,从而显示不同灰阶的图像。其中,背光模组10的出光面131是指背光模组10发射光线的一侧表面。在具体实施中,显示面板40可为液晶显示面板40,显示面板40具体包括阵列基板、彩膜基板以及位于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之间的液晶层。
35.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包括背板11、灯板组件(图未示)以及光学膜片13;其中,灯板组件包括由多个灯板12相互拼接而成的拼接灯板以及设置于多个灯板12上的发光元件,发光元件具体呈阵列式分布于灯板12上。显示装置还包括框胶20和泡棉30;具体地,
背板11、拼接灯板12、光学膜片13、泡棉30和显示面板40依次堆叠设置,框胶20围绕显示面板40、泡棉30、光学膜片13和拼接灯板12的边缘设置。
36.请参见图2,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截面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10,该背光模组10包括背板11、拼接灯板(图未示)以及光学膜片13。具体地,拼接灯板由多个灯板12相互拼接而成,即多个相互拼接的灯板12形成拼接灯板,相邻灯板12之间具有拼接缝123;灯板12具有相对的顶面和底面;多个灯板12设置于背板11上,且背板11位于灯板12的底面的一侧,光学膜片13间隔设置于灯板12的顶面的一侧;即,多个相互拼接的灯板12位于背板11与光学膜片13之间。其中,背板11可为金属材质或有机高分子材质,例如铝合金或塑料等;光学膜片13可包括扩散片、增光膜等,但不限于此;其中,扩散片用于对多个灯板12发出的光进行散射。
37.其中,灯板12的顶面设置有反射层(图未示),用于将入射至灯板12顶面的光线反射至光学膜片13,以提高光线利用率,同时使得灯板12对应的整体广场较为均匀。由于拼接灯板12由多个灯板12拼接而成,使得相邻灯板12之间具有拼接缝123,拼接缝123位置处无法反射光线,以及拼接缝123位置处光源的缺失,使得拼接缝123位置处光线较暗,严重影响背光模组10的出光品质,使得显示面板40上表现出暗影或暗线的问题,严重影响显示装置的图像显示效果,本技术提供的背光模组10,无需额外增加其他元件或结构即可对拼接缝123处进行补光,不会使拼接缝123的宽度变大,也不需要对背光模组10其他组件的结构进行改进以放置额外增加的元件或结构,并且还可使背光模组10的整体光场更加均衡。
38.请参见图3-4,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灯板的第一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背光模组的局部截面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包括多个相互拼接的灯板12,相邻灯板12之间具有拼接缝123。其中,灯板12的顶面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表面121和第二表面122,第一表面121平行于灯板12的底面;第一表面121上设置有多列第一发光元件1211,每列第一发光元件1211沿拼接缝123的延伸方向排列。具体地,多个第一发光元件1211可均匀地分布于第一表面121,以使得第一表面121上的第一发光元件1211的光源均匀性更好;相邻两个第一发光元件1211之间的距离为l,即,相邻两列第一发光元件1211之间的具体也为l,相邻两个或相邻两列第一发光元件1211之间的距离l的具体值可根据第一发光元件1211的光强以及背光模组10各处光场所需要的光强等一些因素具体设置,对此不做具体限定。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元件1211可为led或其他发光元件,例如mini led、micro led或其他发光元件;其中,mini led的尺寸为50微米-200微米,micro led的尺寸小于50微米;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元件1211为mini led。
39.其中,第二表面122与第一表面121相连,且第二表面122位于第一表面121靠近拼接缝123的一侧,第二表面122设置有第二发光元件1222。具体地,第二表面122沿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设置有至少两列第二发光元件1222,每列第二发光元件1222沿拼接缝123的延伸方向排列。在具体实施例中,每列第二发光元件1222通常沿拼接缝123的延伸方向均匀排列,即,同一列中相邻两个第二发光元件1222之间的距离相同,该距离可与相邻两个第一发光元件1211之间的距离相同,从而使得灯板12顶面上沿拼接缝123延伸的方向上,第一发光元件1211与第二发光元件1222的光源均匀性较好,在该方向上光场分布较为均衡;多列第二发光元件1222沿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可均匀地分布于第二表面122上,也可非均匀地分布于第二表面122上,具体设置方式可参见下文。同样的,与第一发光元件1211相似,第二发
光元件1222可为led,例如mini led、或micro led等,第二发光元件1222可与第一发光元件1211类型相同或不同,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对此不做具体限定;通常,为方便于生产制备和减少工艺流程,第二发光元件1222与第一发光元件1211一般设置为同种类型。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发光元件1222与第一发光元件1211均为mini led。
40.具体地,第二发光元件1222的中心出光方向朝向拼接缝123的方向倾斜,使得第二表面122上靠近拼接缝123的多个第二发光元件1222的部分出射光线汇聚在拼接缝123的上方位置,以对拼接缝123的位置处进行补光,且在拼接缝123的两侧,相邻两个灯板12顶面的第二表面122上靠近该拼接缝123的多个第二发光元件1222均对拼接缝123的位置进行补光,补光效果更好。并且,第二表面122沿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设置有至少两列第二发光元件1222,使得靠近拼接缝123的多个第二发光元件1222能够对拼接缝123的位置进行补光,远离拼接缝123的列的第二发光元件1222沿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依次对相邻列的第二发光元件1222的位置处进行补光,从而避免相邻列的第二发光元件1222因其出光中心向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偏移导致该位置处光场有所变暗的情况,进一步使得灯板12上沿垂直于拼接缝123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的光场分布更为均衡,从而使得灯板12的整体光场分布更加均衡,有效提升了该背光模组10的出光品质。
41.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表面122相对于第一表面121朝向拼接缝123倾斜,使得第二发光元件1222的中心出光方向朝向拼接缝123的方向倾斜。具体地,第二表面122为相对第一表面121朝向拼接缝123倾斜的斜面,至少两列第二发光元件1222沿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设置于该斜面上,这里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是指垂直于拼接缝123延伸方向且朝向拼接缝123的方向。其中,第二表面122与第一表面121之间的夹角α大于165
°
小于175
°
,即第二表面122与第一表面121之间的夹角α在165
°‑
175
°
的范围内,从而可以通过调控第二表面122与第一表面121之间的夹角α的角度来控制第二发光元件1222的中心出光方向朝向拼接缝123的方向倾斜的程度,从而控制第二发光元件1222对拼接缝123处的光场的补光程度;具体地,第二表面122与第一表面121之间的夹角α在165
°‑
175
°
的范围时,该夹角越小,第二表面122相对于第一表面121倾斜的程度越大,使得第二发光元件1222的中心出光方向朝向拼接缝123的方向倾斜的倾斜角度β也越大,对拼接缝123位置的补光就越多;在实际应用中,具体可根据拼接缝123位置处的光场强度以及拼接缝123位置处的暗影或暗线的区域范围等因素对第二表面122与第一表面121之间的夹角α进行设置,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42.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二表面122沿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设置有4-8列第二发光元件1222,且多列第二发光元件1222的中心出光方向的倾斜角度β沿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逐渐增大,使得靠近拼接缝123的第二发光元件1222倾斜角度β最大,即靠近拼接缝123的第二发光元件1222对应的光场中心向拼接缝123偏移的量更多,以使得靠近拼接缝123的第二发光元件1222对应的光场投射在拼接缝123的光场区域中的部分相对更多,以保证对拼接缝123的位置处的光场的补光效果;其他列的第二发光元件1222沿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其倾斜角度β逐渐增大,即,沿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第二发光元件1222对应的光场中心朝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偏移的量逐渐增大,以使得第二发光元件1222对应的光场依次投射在相邻列第二发光元件1222对应的光场区域中的部分逐渐增加,以使每列第二发光元件1222依次对相邻列的第二发光元件1222的位置处对应的光场进行对应程度地补光,从而避免相邻列的第二发光元件1222因其出光中心逐渐向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偏移导致其对应位置
处的光场有逐渐变暗的情况;即,越靠近拼接缝123的第二发光元件1222,其出光中心倾斜角度β越大,其对应的光场中心的偏移量越大,该第二发光元件1222位置处对应的光场变暗地越明显,位于该第二发光元件1222背离拼接缝123的一侧的第二发光元件1222对该第二发光元件1222位置处对应的光场的补光量越多,即对每一列第二发光元件1222位置处对应的光场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光,进一步提高了第二表面122上对应的光场的分布均衡性,从而使得灯板12的整体光场分布更加均衡,有效提升了该背光模组10的出光品质。
43.容易理解,第二表面122沿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设置有4-8列第二发光元件1222,既能对拼接缝123位置处对应的光场进行补光,以及对第二表面122上每列第二发光元件1222的位置处对应的光场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光;同时,还能避免第二表面122上远离拼接缝123的区域中过多的第二发光元件1222造成冗余,从而使得第二表面122上的第二发光元件1222的数量在满足对拼接缝123位置处的光场的补光需求以及靠近拼接缝123的第二发光元件1222的位置处对应的光场的补光需求的同时,还能不冗余,从而简化灯板12的结构。第二表面122上发光元件的具体数量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44.请参见图5,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二实施例的局部截面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第二表面122与第一表面121之间的夹角α沿朝向拼接缝123的方向逐渐减小,使得第二发光元件1222的中心出光方向沿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逐渐向拼接缝123方向倾斜。具体地,第二表面122相对第一表面121朝向拼接缝123倾斜,且第二表面122为朝向光学膜片13的方向凸起1224的弧形面,也可以理解为第二表面122为朝向背光模组10的出光面131的方向凸起1224的弧形面,以使得该弧形面上沿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上的各位置处的切面与第一表面121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需要说明,这里的弧面上各位置处的切面与第一表面121之间的夹角即为第二表面122与第一表面121之间的夹角α。
45.本实施例中,通过使第二表面122为朝向光学膜片13的方向凸起1224的弧形面,以使得该弧形面上沿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上的各位置处的切面与第一表面121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即第二表面122与第一表面121之间的夹角α沿朝向拼接缝123的方向逐渐减小,使得第二发光元件1222的中心出光方向沿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逐渐向拼接缝123倾斜,即,多列第二发光元件1222的中心出光方向的倾斜角度β沿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逐渐增大,以使得靠近拼接缝123的第二发光元件1222对应的光场投射在拼接缝123的光场区域中的部分相对更多,以保证对拼接缝123的位置处的光场的补光效果;其他列的第二发光元件1222沿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其倾斜角度β逐渐增大,即,第二发光元件1222对应的光场中心朝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偏移的量逐渐增大,以使每列第二发光元件1222沿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依次对相邻列的第二发光元件1222的位置处对应的光场进行对应程度地补光,从而避免相邻列的第二发光元件1222因其出光中心逐渐向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偏移导致其对应位置处的光场有逐渐变暗的情况,进一步提高了第二表面122上对应的光场的分布均衡性,从而使得灯板12的整体光场分布更加均衡,有效提升了该背光模组10的出光品质。
46.请参见图6,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三实施例的局部截面示意图;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该实施例中,第二表面122为朝向光学膜片13方向凸起1224的折面,例如折面为多边形棱柱的部分表面,以使得第二表面122与第一表面121之间的夹角α沿朝向拼接缝123的方向逐渐减小,从而使得第二发光元件1222的中心出光方向沿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逐渐向拼接缝123方向倾斜。在该实施例中,第二表面122与第一表面121之间的夹角
α为多边形面沿朝向拼接缝123的方向依次连接的每个面与第一表面121之间的夹角,这些夹角沿朝向拼接缝123的方向逐渐减小,使得第二发光元件1222的中心出光方向沿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逐渐向拼接缝123方向倾斜。具体地,该实施例中灯板12的第二表面122的结构所实现的功能或效果与上述第二实施例中的灯板12的第二表面122的结构所实现的功能或效果相同或相似,具体可参见上文,此处不再赘述。
47.请参见图7a和图7b,图7a为本技术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四实施例的局部截面示意图,图7b为图7a中灯板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21与第二表面122位于同一平面,即第一表面121与第二表面122为相互连接的同一平面,且该平面平行于灯板12的底面,即第一表面121与第二表面122均平行于灯板12的底面。具体地,第二表面122具有多个沿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间隔设置的凹槽1223,每一凹槽1223具有相对于第一表面121朝向拼接缝123倾斜的倾斜面,且沿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上,多个凹槽1223的倾斜面逐渐向拼接缝123倾斜,第二发光元件1222设置于倾斜面上,使得第二发光元件1222的中心出光方向朝向拼接缝123的方向倾斜。
48.其中,第二表面122具有多个沿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间隔设置的凹槽1223,多个凹槽1223可呈阵列式分布于第二表面122上,每一凹槽1223的倾斜面上设置有一个第二发光元件1222;或者,多个凹槽1223沿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排列成多列,每列凹槽1223沿拼接缝123的延伸方向延伸呈长条形,每列凹槽1223的倾斜面上对应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发光元件1222,每列凹槽1223上的多个第二发光元件1222为一列第二发光元件1222,从而使得第二发光元件1222沿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设置为多列,每列第二发光元件1222沿拼接缝123的延伸方向排列。在具体实施例中,凹槽1223的深度不大于第二发光元件1222的高度,以避免凹槽1223的侧壁遮挡设置于其中的第二发光元件1222的出射光线导致该位置处对应的光场变暗的情况发生;凹槽1223的具体尺寸大小可根据第二发光元件1222的尺寸进行设置,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49.本实施例中,通过使第二表面122具有多个沿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间隔设置的凹槽1223,且凹槽1223具有相对于第一表面121朝向拼接缝123倾斜的倾斜面,并使第二发光元件1222设置于凹槽1223的斜面上,使得第二发光元件1222的中心出光方向朝向拼接缝123的方向倾斜,从而对拼接缝123处的光场进行补光,且每列第二发光元件1222沿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可依次对相邻列的第二发光元件1222的位置处对应的光场进行补光,从而避免相邻列的第二发光元件1222因其出光中心逐渐向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偏移导致其对应位置处的光场有逐渐变暗的情况,有效提高了第二表面122上对应的光场的分布均衡性,从而使得灯板12的整体光场分布更加均衡,有效提升了该背光模组10的出光品质。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通过使多个凹槽1223的倾斜面逐渐向所述拼接缝123倾斜,使得第二发光元件1222的倾斜角度β沿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逐渐增大,以使每列第二发光元件1222沿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依次对相邻列的第二发光元件1222的位置处对应的光场进行对应程度地补光,从而避免相邻列的第二发光元件1222因其出光中心逐渐向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偏移导致其对应位置处的光场有逐渐变暗的情况,进一步提高了第二表面122上对应的光场的分布均衡性,从而使得灯板12的整体光场分布更加均衡,有效提升了该背光模组10的出光品质。
50.请参见图8,图8为本技术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五实施例的局部截面示意图;与上
述第四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二表面122具有多个沿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间隔设置的凸起1224,每个凸起1224具有相对第一表面121朝向拼接缝123倾斜的倾斜面,且沿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上,多个凸起1224的倾斜面逐渐向拼接缝123倾斜;第二发光元件1222设置于凸起1224的倾斜面上,使得第二发光元件1222的中心出光方向朝向拼接缝123的方向倾斜。具体地,凸起1224的设置方式与上述第四实施例中凹槽1223的设置方式相同或相似;相应地,本实施例中凸起1224所实现的功能和作用与第四实施例中凹槽1223所实现的功能和作用相同或相似,具体可参见上文,此处不再赘述。
51.如图7a和图8所示,在第四实施例和第五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21与第二表面122位于同一水平面,使得第二发光元件1222至光学膜片13的距离与第一发光元件1211至光学膜片13的距离相同,相较于其他实施例,本实施例还可进一步避免因第二发光元件1222至光学膜片13的距离变大导致第二发光元件1222的出射光的能量衰减使得其对应的光场强度减弱的问题,即,避免灯板12的光场强度分布不均使得灯板12不同位置对应的光场明暗度不同的问题,从而使得该灯板12的光场强度分布更加均衡,有效提升了该背光模组10的出光品质。
52.在具体实施例中,请再次参见图3-8,相邻两列第二发光元件1222的距离小于相邻两列第一发光元件1211的距离,且相邻两列第二发光元件1222的距离沿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逐渐减小。具体地,相邻两列第一发光元件1211之间的距离和相邻两列第二发光元件1222之间的距离可根据第一发光元件1211和第二发光元件1222对应的出射光的强度以及对背光模组10的光场的强度的需求等因素进行设置,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53.其中,该背光模组10中,通过使相邻两列第二发光元件1222的距离小于相邻两列第一发光元件1211的距离,使得第二发光元件1222相对于第一发光元件1211较为集中,以使得多列第二发光元件1222沿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对相邻列的第二发光元件1222的位置处对应的光场进行补光的同时,还能保证自身位置处对应的光场的中心偏移量较小,从而使得自身位置处对应的光场明暗度变化较小而容易被补偿。同时,由于第二发光元件1222的倾斜角度β沿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逐渐增大,即第二发光元件1222的位置处对应的光场的中心偏移量逐渐增大,通过使相邻两列第二发光元件1222的距离沿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逐渐减小,使得多列第二发光元件1222沿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对相邻列的第二发光元件1222的位置处对应的光场的补光强度逐渐增加,从而避免相邻列的第二发光元件1222因其出光中心逐渐向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偏移导致其对应位置处的光场有逐渐变暗的情况,进一步提高了第二表面122上对应的光场的分布均衡性,从而使得灯板12的整体光场分布更加均衡,有效提升了该背光模组10的出光品质。
54.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还包括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第一发光元件1211和第二发光元件1222,使得第二发光元件1222的光强大于第一元件的光强,且控制第二发光元件1222的光强沿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逐渐增大。由于第二发光元件1222的出光方向朝向拼接缝123方向倾斜,以对拼接缝123位置对应的光场进行补光或对靠近拼接缝123的相邻列的第二发光元件1222的位置处对应的光场进行补光,使得第二发光元件1222自身位置处对应的光场中心位置朝向拼接缝123方向偏移,原中心位置处的光场会有所变暗,本实施例通过控制单元控制第二发光元件1222的光强大于第一发光元件1211的光强,使得第二发光元件1222对应的光场强度较大,以补偿有所变暗的原中心位置处的光场,从而使得第
二表面122对应的光场的强度和均衡性与第一表面121对应的光场的强度和均衡性一致,以提高背光模组10的出光品质;进一步地,由于第二发光元件1222的倾斜角度β沿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逐渐增大,即第二发光元件1222的位置处对应的光场的中心偏移量逐渐增大,通过使控制单元控制第二元件的光强沿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逐渐增大,使得多列第二发光元件1222沿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对相邻列的第二发光元件1222的位置处对应的光场的补光强度逐渐增加,从而避免相邻列的第二发光元件1222因其出光中心逐渐向靠近拼接缝123的方向偏移导致其对应位置处的光场有逐渐变暗的情况,进一步提高了第二表面122上对应的光场的分布均衡性,从而使得灯板12的整体光场分布更加均衡,有效提升了该背光模组10的出光品质。
55.请参见图9-10,图9为普通背光模组中光学膜片靠近灯板一侧的表面上的光场分布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光学膜片靠近灯板一侧的表面上的光场分布示意图;图中横坐标表示光学膜片13上沿垂直于拼接缝123的方向上的位置坐标,其中,光学膜片13上与拼接缝123对应的位置的横坐标为原点的横坐标,纵坐标表示光学膜片13上各位置处对应的光场的强度;从图中容易看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10,拼接缝123位置处对应的光场强度与灯板12其他位置对应的光场的强度基本相同,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10,第二发光元件1222对拼接缝123位置处的光场的补光效果较为理想。同时,容易看出,光学膜片13上各位置对应的光场强度基本保持一致,整体的光场分布较为均衡,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10,灯板12上各位置对应的光场能够保持一致,背光模组10提供的背光源均匀性较好,出光品质较好。
56.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