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窥组件、显示模组及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029937发布日期:2022-08-06 01:45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防窥组件、显示模组及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防窥组件、显示模组及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2.oled显示模组因不需要背光源、对比度高、厚度薄、视角广、反应速度快等优点越来越受终端用户的喜爱,在某些特定的显示环境(比如公共场合)中,用户存在对显示内容的隐私性需求,为此如何提升oled显示模组的防窥性能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上述技术背景中所提及的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防窥组件、显示模组及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
4.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防窥组件,防窥组件包括多个反射杯结构,反射杯结构设置有聚光反射通孔,聚光反射通孔沿第一方向贯穿反射杯结构,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防窥组件的厚度方向,从聚光反射通孔第一侧射入聚光反射通孔的光线的入射方向与第一方向的最大夹角大于从聚光反射通孔第二侧射出的光线的出射方向与第一方向的最大夹角,聚光反射通孔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
5.在上述结构中,从聚光反射通孔第一侧入射到聚光反射通孔的光经由聚光反射通孔的侧壁反射聚光后从聚光反射通孔第二侧出射;即在将该防窥组件应用到显示模组中时,可以通过聚光反射通孔的侧壁反射减小光线从聚光反射通孔第二侧出射的角度,缩小显示模组显示图像画面的视角,从而起到防窥的目的。
6.在本技术的一种可能实施例中,反射杯结构的材质为金属;
7.优选的,反射杯结构的材质包括镍铁合金、因瓦合金、铝合金及银合金中的一种或多种;
8.优选的,聚光反射通孔沿第一方向的深度大于或等于20um。
9.在本技术的一种可能实施例中,反射杯结构靠聚光反射通孔第一侧的表面设置有第一无机层,第一无机层暴露出聚光反射通孔。
10.在本技术的一种可能实施例中,聚光反射通孔的孔径由聚光反射通孔第一侧指向聚光反射通孔第二侧的方向逐渐增大。
11.优选的,聚光反射通孔的深度大于或等于20um,且小于或等于35um;聚光反射通孔的孔径大于或等于12,且小于或等于45um;
12.优选的,聚光反射通孔的深度为30um,聚光反射通孔第一侧的孔径为16um,聚光反射通孔第二侧的孔径为40um。
13.在本技术的一种可能实施例中,聚光反射通孔包括沿聚光反射通孔第二侧指向聚光反射通孔第一侧的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子孔、第二子孔及第三子孔;
14.第一子孔的孔径由聚光反射通孔第二侧指向聚光反射通孔第一侧的方向逐渐减小,第三子孔的孔径由聚光反射通孔第二侧指向聚光反射通孔第一侧的方向逐渐增大,第二子孔的侧壁为弧形面。
15.优选的,第一子孔的深度大于或等于20um,且小于或等于35um,第二子孔的深度大于或等于3um,且小于或等于7um,第三子孔的深度大于或等于6um,且小于或等于11um;
16.第一子孔的孔径大于或等于12um,且小于或等于45um,第二子孔的孔径大于或等于12um,且小于或等于15um;第三子孔的孔径大于或等于15um,且小于或等于25um。
17.优选的,第一子孔的深度为30um,第二子孔的深度为5um,第三子孔的深度为9um,聚光反射通孔第一侧的孔径为22um,聚光反射通孔第二侧的孔径为40um。
18.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包括显示基板以及第一方面中任意一项的防窥组件;
19.防窥组件位于显示基板的出光侧,其中,防窥组件的聚光反射通孔第一侧朝向显示基板。
20.在本技术的一种可能实施例中,显示模组还包括粘合层,粘合层位于显示基板和防窥组件之间,粘合层的第一侧与防窥组件粘接,粘合层的第二侧与显示基板粘接,粘合层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
21.在本技术的一种可能实施例中,显示基板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基底、发光器件层和封装层,封装层包括第二无机层,防窥组件位于封装层远离发光器件层的一侧;
22.当反射杯结构靠近聚光反射通孔第一侧的表面设置有第一无机层时,第二无机层与第一无机层接触;
23.优选的,所述发光器件层包括多个像素发光器件,所述像素发光器件的发光区域位于所述聚光反射通孔第一侧的开口内。
24.在本技术的一种可能实施例中,显示基板为柔性显示基板;多个反射杯结构独立间隔设置,多个反射杯结构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间隔分布;
25.或者,显示基板为刚性显示基板;多个反射杯结构为一体结构或独立间隔设置,多个反射杯结构的聚光反射通孔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间隔分布。
26.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方法包括:
27.提供一衬底;
28.在衬底上形成多个间隔设置的聚光反射通孔,以形成防窥组件,聚光反射通孔沿第一方向贯穿衬底,第一方向平行于衬底的厚度方向;从聚光反射通孔第一侧射入聚光反射通孔的光线的入射方向与第一方向的最大夹角大于从聚光反射通孔第二侧射出的光线的出射方向与第一方向的最大夹角,聚光反射通孔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
29.将防窥组件设置在显示基板的出光侧,防窥组件的聚光反射通孔第一侧朝向显示基板。
3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防窥组件、显示模组及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从聚光反射通孔第一侧入射到聚光反射通孔的光经由聚光反射通孔的侧壁反射聚光后从聚光反射通孔第二侧出射,即在将该防窥组件应用到显示模组中时,可以通过聚光反射通孔的侧壁反
射,减小光线从聚光反射通孔第二侧出射的角度,缩小显示模组显示图像画面的视角,从而起到防窥以确保用户隐私的目的。
附图说明
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32.图1示例了一种防窥膜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33.图2示例了相关技术中显示模组的一种可能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34.图3示例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5.图4示例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窥组件的截面图之一;
36.图5示例了光线在图4中防窥组件的聚光反射通孔中反射的光路图;
37.图6示例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窥组件的膜层截面结构示意图;
38.图7示例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窥组件的截面图之二;
39.图8示例了光线在图7所示的防窥组件的聚光反射通孔中反射的光路图;
40.图9示例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部分膜层结构示意图之一;
41.图10示例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部分膜层结构示意图之二;
42.图11示例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43.图12示例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制作方法对应的工艺制程图。
44.图标:10-防窥组件;10a-反射杯结构;110-聚光反射通孔;110a-聚光反射通孔第一侧;110b-聚光反射通孔第二侧;1101-第一子孔;1102-第二子孔;1103-第三子孔;120-第一无机层;20-显示基板;210-基底;220-发光器件层;2201-像素发光器件;230-封装层;30-防窥膜;301-第一保护膜层;302-第一pet层;303-防窥结构层;3031-百叶窗结构;304-第二pet层;305-硬化层;306-第二保护膜层;40-粘合层;4-衬底。
具体实施方式
45.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46.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7.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4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
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的不同特征之间可以相互结合。
50.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及的技术问题,现有技术提供如下的解决方案。
51.方案1,可以采用外挂防窥膜的方式实现,请参照图1,图1示例了一种防窥膜的膜层结构示意图,详细地,防窥膜30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保护膜层301(例如可以是聚乙烯薄膜,即pe保护膜)、第一pet层302(即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防窥结构层303、第二pet层304、硬化层305以及第二保护膜层306(例如可以是聚乙烯薄膜,即pe保护膜),其中防窥结构层303包括百叶窗结构3031。如图所示,从第一保护膜层301一侧入射的光经由防窥结构层303中的百叶窗结构3031之后,从第二保护膜层306出射的角度会变小,从而可以缩小显示画面的可观测角度范围,达到防窥目的。
52.方案2,可以在显示模组内设置防窥组件,请参照图2,图2示例了显示模组1的一种可能膜层结构示意图,详细地,可以在显示基板20中各像素发光器件2201的出光侧,设置防窥组件10,通过防窥组件10的反射将显示画面的可观测角度范围缩小。
53.发明人通过对上述的两种方案进行分析发现,方案1中外挂防窥膜适用于液晶显示模组,对于oled显示模组不适用,另外,外挂防窥膜不便于携带,不太适合应用到便携式设备(比如,智能手机)的显示模组上。方案2中防窥效果不好,具体地,方案2中的防窥组件10一般由像素发光器件2201的出光侧的膜层刻蚀得到,由于膜层刻蚀工艺一般采用黄光刻蚀工艺,黄光刻蚀工艺能刻蚀的膜层厚度在1.6um左右,因防窥组件10中聚光反射通孔110较浅,而聚光反射通孔110侧壁形成的反射面的曲率较大,这会使像素发光器件2201发射的光经由聚光反射通孔110侧壁反射后,无法有效的缩小出射光的角度,从而导致显示画面的可观测角度范围缩小有限,防窥效果不明显。
54.为了解决上述所提及的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创新性地独立制作防窥组件10,使得聚光反射通孔110的深度可以做的更深,聚光反射通孔110的侧壁形成的反射面的曲率更小,如此在将该防窥组件10应用到oled显示模组、液晶显示模组等中时,可以使得通过聚光反射通孔110的侧壁反射后的光线具有更小的出射角度,缩小oled显示模组显示图像画面的视角,从而起到防窥以确保用户隐私的目的。
55.为了更好的描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请参照图3,图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窥组件的一种可能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窥组件的截面图。
56.如图3及图4所示,防窥组件10包括多个反射杯结构10a,反射杯结构10a中设置有聚光反射通孔110,聚光反射通孔110沿第一方向z贯穿反射杯结构10a,其中,第一方向z与防窥组件10的厚度方向平行,聚光反射通孔110包括彼此相对的聚光反射通孔第一侧110a以及聚光反射通孔第二侧110b,其中,聚光反射通孔第一侧110a和聚光反射通孔第二侧110b沿第一方向z相对设置,从聚光反射通孔第一侧110a射入聚光反射通孔110的光线的入射方向与第一方向z的最大夹角大于从聚光反射通孔第二侧110b射出的光线的出射方向与第一方向z的最大夹角。
57.可选的,聚光反射通孔110在聚光反射通孔第一侧110a处的孔径r1小于在聚光反射通孔第二侧110b处的孔径r2。
58.在本实施例中,防窥组件10可应用于显示基板;防窥组件10可用于减小显示基板所发射的光的出射角度。在制作显示模组时可以将防窥组件10设置在显示基板的出光侧,示例性地,请再次参照图3,在显示基板为刚性显示基板时,防窥组件10中的多个反射杯结构10a可以为一体结构或独立间隔设置,防窥组件10中设置的聚光反射通孔110可以与显示基板20中的像素发光器件2201具有相同的分布关系,在将防窥组件10设置在显示基板20的出光侧时,只需将防窥组件10中的聚光反射通孔110与显示基板中的像素发光器件2201对齐即可。在显示基板为柔性显示基板时,防窥组件10中的多个反射杯结构10a可以为独立间隔设置,示例性地,独立间隔设置的多个反射杯结构10a通过对图3所示的一体结构裁切得到,再将防窥组件10设置在显示基板20的出光侧,将每个反射杯结构10a平移至显示基板20上,并与相应的像素发光器件2201对齐。
59.为了确保像素发光器件所发的光均能被反射后缩小出射角度,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作为入光侧的聚光反射通孔第一侧110a的开口尺寸可大于或等于显示基板中像素发光器件的发光区域的尺寸。
60.请参照图5,图5示例了像素发光器件所发的出射夹角θ1的两束光经由本技术提供的反射杯结构10a后出射的光路示意图,如图所示,从聚光反射通孔第一侧110a入射到聚光反射通孔110的光,经由聚光反射通孔110的侧壁反射聚光后,从聚光反射通孔第二侧110b出射。如图5中所示,出射后两束光的出射夹角为θ2,且θ2小于θ1,相当于从聚光反射通孔第一侧110a射入聚光反射通孔110的光线的入射方向与第一方向的最大夹角(等于θ1的一半)大于从聚光反射通孔第二侧110b射出的光线的出射方向与第一方向的最大夹角(等于θ2的一半)。由此可见,采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窥组件10可以减小光线的出射角度,在将其应用到显示模组中进行图像画面显示时,可以缩小显示模组显示图像画面的视角,从而起到防窥的目的。进一步地,相对于在显示基板20的出光侧的膜层上采用刻蚀制作防窥组件10的方式,本技术提供的防窥组件10不需要依赖出光侧的膜层制作,可以单独制作后再转移到显示基板20的出光侧,即其不受显示基板20的膜层制作顺序的限制,防窥组件10的聚光反射通孔110可以制作足够的孔深,相对于膜层刻蚀得到防窥组件10的方式,可以减小聚光反射通孔110的侧壁的曲率,使得经由聚光反射通孔110的侧壁反射后的光靠向通孔中轴线(图5中aa’)方向出射,从而减小光线的出射角度,同时,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窥组件10可以和显示基板20同时制作,并将防窥组件10转移到显示基板20上,如此可以降低显示模组的制作耗时。
61.为了保证能够使聚光反射通孔110的侧壁具有良好的反射性能,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反射杯结构10a的材质可以为金属,采用金属材质制作反射杯结构可以利于聚光反射通孔110的反射,无需在聚光反射通孔侧壁在涂覆反光材料。相对于膜层刻蚀制作聚光反射通孔110的方式,无需在聚光反射通孔侧壁在涂覆反光材料,也就无需考虑如何去除聚光反射通孔底部的反光材料,工艺更加简单,制程难度更小。
62.可选的,聚光反射通孔110的沿第一方向的深度h可以大于或等于20um。聚光反射通孔110的侧壁形成的反射面的曲率更小,这是通过黄光刻蚀工艺制作聚光反射通孔110无法企及的,可以较好的起到防窥效果。可选的,聚光反射通孔110的沿第一方向的深度h可以
等于30um。
63.防窥组件10的制作方式与高精度掩模板(fmm sheet)(例如蒸镀掩模板)的制作方式相同或类似,以便能制作深度较大的聚光反射通孔。防窥组件10可通过制作高精度掩模板(fmm sheet)的工艺制作。防窥组件10的制作材料与高精度掩模板(fmm sheet)的制作材料相同或类似。防窥组件10的聚光反射通孔110的制作过程与蒸镀掩模板的蒸镀开口的制作过程相同或类似。可通过蒸镀掩模板,蒸镀像素发光器件的有机发光材料,以使有机发光材料形成于像素限定层中的像素开口内。
64.可选的,反射杯结构的材质可包括有机胶,反射杯结构的聚光反射通孔110的侧壁上设置有反光层,例如金属层等,金属层整面涂布情况下,需要考虑去除杯底的金属、杯表面的金属,难度较高。
6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反射杯结构10a的材质可以包括镍铁合金、因瓦合金、铝合金及银合金中的一种或多种。
66.在本技术实施例的可能实施方式中,防窥组件10中,裁切后的反射杯结构10a的形状可以是长方形、正方形及圆形等,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不对其形状进行限定,只需在进行激光等方式进行裁切的过程中,不损伤聚光反射通孔110的侧壁即可。
6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请参照图6,图6示例了一种防窥组件的膜层反射杯的膜层结构示意图。可选的,反射杯结构10a靠近聚光反射通孔第一侧110a的表面可以设置第一无机层120,第一无机层120暴露出聚光反射通孔110,即第一无机层120不会遮挡聚光反射通孔第一侧110a的开口。其中,第一无机层120可以包括氮化硅层,在将防窥组件10转移到显示基板20的出光侧时,该第一无机层120和显示基板20出光侧的封装层中的第二无机层接触,可以通过烧结方式,使得第一无机层120和第二无机层融合,以将防窥组件10固定在显示基板20的出光侧。
68.进一步地,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再次参照图4,聚光反射通孔110的形状可以为杯形。可选的,聚光反射通孔110的孔径可以由聚光反射通孔第一侧110a指向聚光反射通孔第二侧110b的方向逐渐增大。聚光反射通孔110的深度大于或等于20um,且小于或等于35um,示例性地,聚光反射通孔110的深度可以为20um、21.5um、24.3um、25.8um、29.3um、32.5um、33.2um及35um。在本实施例方式中,聚光反射通孔110的孔径大于或等于12um,且小于或等于45um,示例性地,聚光反射通孔第一侧110a的孔径的尺寸可以为12um、12.4um、12.9um、13.3um、13.8um、14.2um、15.1um、15.9um、16um、16.2um、17.8um及18um,聚光反射通孔第二侧110b的孔径的尺寸可以为35um、35.6um、36.5um、37.3um、39.8um、40um、40.5um、41.2um、42.3um、43.7um、43.8um及45um。在该种实施方式中,聚光反射通孔110可以是通过在金属合金板一侧进行刻蚀,并将金属合金板刻蚀穿得到,其中,被刻蚀的金属合金板一侧可对应聚光反射通孔第二侧110b。
69.经过发明人研究发现,在聚光反射通孔110的形状为杯形时,聚光反射通孔110的深度为30um,聚光反射通孔第一侧110a的孔径为16um,聚光反射通孔第二侧110b的孔径为40um,可以较大幅度减小出光角度,具体地,出射光角度范围可以由入射前的[-80
°
,+80
°
]缩小为[-40
°
,+40
°
]。
[0070]
可选的,如图6所示,聚光反射通孔110的孔径可以由聚光反射通孔第一侧110a指向聚光反射通孔第二侧110b的方向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
[0071]
进一步地,在本技术实施例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照图7,聚光反射通孔110的形状也可以为碗形。可选的,聚光反射通孔110包括沿聚光反射通孔第二侧110b指向聚光反射通孔第一侧110a的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子孔1101、第二子孔1102及第三子孔1103。第一子孔1101的孔径r1’由聚光反射通孔第二侧110b指向聚光反射通孔第一侧110a的方向逐渐减小,第三子孔1103的孔径r3’由聚光反射通孔第一侧110a指向聚光反射通孔第二侧110b的方向逐渐减小,第二子孔1102的侧壁为弧形面,示例性地,第二子孔1102的侧壁可以朝向聚光反射通孔110的中轴线(图7中aa’)方向凸起。在该种实施方式中,聚光反射通孔110可以是通过在合金板两侧相对位置处分别进行刻蚀,并将合金板刻蚀穿得到,其中,一侧的刻蚀深度大于另一侧的刻蚀深度,刻蚀深度大的一侧对应聚光反射通孔第二侧110b,刻蚀深度小的一侧对应聚光反射通孔第一侧110a。
[0072]
在该种实施方式中,请再次参照图7,第一子孔1101的深度h1可以大于或等于20um,且小于或等于35um,第二子孔1102的深度h2可以大于或等于3um,且小于或等于7um,第三子孔1103的深度h3可以大于或等于6um,且小于或等于11um。示例性地,第一子孔1101的深度h1可以为20um、21.5um、24.3um、25.8um、29.3um、32.5um、33.2um或35um等;第二子孔1102的深度h2可以为3um、3.5um、4.6um、5.8um或7um等;第三子孔1103的深度h3可以为6um、6.7um、7.9um、9.8um、10.3um、或11um等。
[0073]
第一子孔1101的孔径r1’可以大于或等于12um,且小于或等于45um,第二子孔1102的孔径r2’可以大于或等于12um,且小于或等于15um;第三子孔1103的孔径r3’可以大于或等于15um,且小于或等于25um。示例性地,第一子孔1101的孔径r1’的尺寸可以为12um、15um、19um、23um、28um、32.3um、37.2um、41.3um或45um等;第二子孔1102的孔径r2’的尺寸可以为12um、12.9um、13.3um、14.2um、14.4um或15um等;第三子孔1103的孔径r3’的尺寸可以为15um、16.9um、19.3um、21.2um、24.4um或25um等。
[0074]
在该种实施方式中,优选的,第一子孔1101的深度h1为30um,第二子孔1102的深度h2为5um,第三子孔1103的深度h3为9um,聚光反射通孔第一侧110a的孔径为22um,聚光反射通孔第二侧110b的孔径为40um。请参照图8,图8示例了该种实施方式下的光路图,从图中可以看到从聚光反射通孔第二侧110b出射的光相比于从聚光反射通孔第一侧110a入射的光大幅度向中轴线aa’方向靠拢,防窥组件10具有很好的聚光作用。
[0075]
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模组,请参照图9,显示模组可以包括显示基板20,以及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防窥组件10。
[0076]
防窥组件10可以位于显示基板20的出光侧,其中,防窥组件10的聚光反射通孔第一侧110a朝向显示基板20。
[0077]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包括上述任意实施例中的防窥组件10,故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具备上述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0078]
进一步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实施方式中,防窥组件10可以贴合在显示基板20上。请再次参照图9,详细地,显示模组还可以包括粘合层40,粘合层40位于显示基板20和防窥组件10之间,粘合层40的第一侧与防窥组件10粘接,粘合层40的第二侧与显示基板20粘接,粘合层40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粘合层40可以包括光学透明胶等。
[0079]
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照图10,显示基板20可以包括沿第
一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基底210、发光器件层220和封装层230,封装层230可以包括第二无机层,防窥组件10位于封装层230远离发光器件层220的一侧。当反射杯结构10a靠近聚光反射通孔110第一侧110a的表面设置有第一无机层120时,第二无机层与第一无机层120接触,其中,第二无机层与第一无机层120可以为氮化硅层,通过烧结方式,使得第二无机层与第一无机层120融合,以将防窥组件10固定在显示基板20的出光侧。可选的,封装层230还可包括第一有机层,第一有机层位于第二无机层和发光器件层220之间。可选的,封装层230还可包括第三无机层,第三无机层位于第一有机层和发光器件层220之间。封装层230可用于隔绝水氧。第二无机层可包括但不限于氮化硅、氧化硅等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
[0080]
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基板20可以包括多个像素发光器件2201,防窥组件10的聚光反射通孔第一侧110a朝向像素发光器件2201放置。像素发光器件2201与聚光反射通孔110可一一对应。像素发光器件2201可包括红色像素发光器件、绿色像素发光器件和蓝色像素发光器件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0081]
进一步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像素发光器件2201的发光区域可以位于聚光反射通孔第一侧110a的开口内,如此设置,可以使得像素发光器件2201所发射的光均能经由聚光反射通孔110反射后出射,从而确保整个显示模组显示的画面的可观测视角范围被缩小,以起到防窥的作用。同时相邻防窥组件10之间的空隙可以填充黑胶或涂敷吸光材料以避免相邻像素发光器件2201之间混光。
[0082]
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显示基板20可以为柔性显示基板,多个反射杯结构10a独立间隔设置,多个反射杯结构10a在显示基板20上的正投影间隔分布,解决了多个反射杯结构10a为一体结构时,即整面设置金属时出现反光晃眼的问题,以及因金属防窥组件硬度大,弯折应力大,限制了柔性产品应用的问题,如此设计便于防窥组件10在显示基板20弯折过程中,跟随显示基板20形变,并降低金属防窥组件对外界环境光的反射。
[0083]
在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显示基板20可以为刚性显示基板;多个反射杯结构10a可以为一体结构或独立间隔设置,多个反射杯结构10a的聚光反射通孔110在显示基板20上的正投影间隔分布。在多个反射杯结构10a为一体结构时,即可以在金属膜层上制作反射杯结构10a后不进行裁切得到防窥组件10,可以采用高精度(um级)模组贴合设备将防窥组件10贴合到显示基板20上。在多个反射杯结构10a为独立间隔设置时,即可以在金属膜层上制作反射杯结构10a后,进行激光裁切等裁切方式得到多个分立的反射杯结构10a,裁切后的分立结构,相比于一体结构,可以降低反光的影响,提升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
[0084]
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该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可用于制作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请参照图11及图12,图11示出了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12示出了图11对应的工艺制程图。
[0085]
步骤s11,提供一衬底4。
[0086]
在本实施例中,衬底4可包括金属衬底。衬底4沿第一方向的厚度可等于或大于20um,例如可以是30um,以使后续制作的聚光反射通孔110的深度可等于或大于20um。衬底4可以为一厚度等于或大于20um的金属合金板,该金属合金板的材质可以包括镍铁合金、因瓦合金、铝合金及银合金中的一种或多种。
[0087]
步骤s12,在衬底4上形成多个间隔设置的聚光反射通孔110,以形成防窥组件10。
[0088]
具体地,聚光反射通孔110沿第一方向贯穿衬底4,第一方向平行于衬底4的厚度方向。从聚光反射通孔110第一侧110a射入聚光反射通孔110的光线的入射方向与第一方向的最大夹角大于从聚光反射通孔第二侧110b射出的光线的出射方向与第一方向的最大夹角。聚光反射通孔第一侧110a和聚光反射通孔第二侧110b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聚光反射通孔第一侧110a的孔径可小于聚光反射通孔第二侧110b的孔径。
[0089]
示例性地,步骤s12可以通过以下顺序制作,首先,在衬底4上(可以一面也可以两面)涂覆光刻胶;接着,通过对光刻胶进行曝光显影处理,将需要刻蚀聚光反射通孔的区域裸露出来;再接着,采用刻蚀液对衬底4进行刻蚀,形成聚光反射通孔;然后,去除残留的光刻胶层;最后,可以根据防窥组件10的应用场景决定是否进行裁切,比如,在应用到柔性显示基板上时可以裁切;在应用到刚性显示基板上时可以不裁切或裁切。
[0090]
防窥组件10可设置于承载装置(例如可以是承载板)上,再对防窥组件10进行裁切,以形成多个分立间隔的反射杯结构10a,再通过巨量转移装置(例如可以是转移头),将多个分立间隔的反射杯结构10a同时转移至显示基板上。防窥组件10可通过粘结(例如可以是胶体粘结方式)或吸附的方式(例如可以是磁吸附方式)固定于承载装置上。承载装置内部可以设置有电磁线圈等,以实现对磁吸附力的大小以及有无的控制。巨量转移装置可通过粘结或吸附的方式(例如可以是磁吸附方式)将反射杯结构10a从承载装置上取走。防窥组件10与承载装置之间的黏附力或吸附力可小于巨量转移装置与反射杯结构10a之间的黏附力或吸附力,以便巨量转移装置将反射杯结构10a从承载装置上取走。巨量转移装置与反射杯结构10a之间的黏附力或吸附力可小于显示基板与反射杯结构10a之间的黏附力,以便巨量转移装置将反射杯结构10a转移至显示基板。
[0091]
步骤s13,将防窥组件10设置在显示基板20的出光侧上。
[0092]
在本步骤中,将防窥组件10转移到显示基板20的出光侧,防窥组件10的聚光反射通孔第一侧110a朝向显示基板20,使防窥组件10的聚光反射通孔第一侧110a朝向像素发光器件2201,示例性地,在防窥组件10包括独立间隔设置的多个反射杯结构10a时,可以采用巨量转移技术(比如,范德华力吸附转移)将防窥组件10转移到显示基板20上;在防窥组件10中的多个反射杯结构为一体结构时,可以采用高精度(um级)模组贴合对位设备,将防窥组件10贴合到显示基板20上。
[0093]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可用于制作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故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具备上述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0094]
可选的,在将防窥组件10设置在显示基板20的出光侧上之前,还包括:对衬底4进行裁切,以形成多个分立间隔的反射杯结构10a,反射杯结构10a中设置有聚光反射通孔110。可通过巨量转移方式,将多个分立间隔的反射杯结构10a同时转移至显示基板20的出光侧。可通过激光裁切等裁切方式,对衬底4进行裁切。
[0095]
通过利用fmm sheet工艺制作反射杯结构,相比采用与制作显示基板的阵列(array)工艺相同或类似的工艺制备反射杯或者模组黄光制备反射杯方案,可有效提升反射杯深度及分辨率,利于将屏体的大视角光转换为小视角光出射,提高防窥效果。
[0096]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窥组件、显示模组及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从聚光反射通孔第一侧入射到聚光反射通孔的光经由聚光反射通孔的侧壁反射聚光后从聚光反射通孔第二侧出射;即在将该防窥组件应用到显示模组中时,可以通过聚光反射通孔的侧壁反射
减小光线从聚光反射通孔第二侧出射的角度,缩小显示模组显示图像画面的视角,从而起到防窥以保护用户隐私的目的。进一步地,因防窥组件可以单独制作,不受膜层制作的限制,防窥组件的聚光反射通孔可以制作足够的孔深,相对于膜层刻蚀得到防窥组件的方式在聚光反射通孔第一侧的通孔尺寸与聚光反射通孔第二侧的通孔尺寸相同的情况下,可以减小聚光反射通孔的侧壁的曲率,使得经由聚光反射通孔的侧壁反射后的光靠向通孔中轴线方向出射,从而减小光线的出射角度,同时,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窥组件可以和显示基板同时制作,并将防窥组件转移到显示基板上,如此可以降低显示模组的制作耗时。
[0097]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