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35568发布日期:2022-07-30 01:05阅读:82来源:国知局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应用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进步,液晶显示设备超窄边框,甚至无边框的发展成为当下液晶显示的一种趋势,液晶显示设备包括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背光模组设于显示面板的背光侧,以为显示面板提供光源。
3.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和中框,传统的背光模组中的背板通常包括底板和凸设于底板边缘的侧板,中框嵌套在侧板外,从而背光模组的边框尺寸不小于中框的宽度及背板的侧板厚度尺寸之和,使得背光模组的边框较宽,难以推动无边框液晶显示设备的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背光模组,旨在使得背光模组的边框更窄。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背光模组,包括背板、中框以及光学组件,所述背板包括底板,所述中框包括支撑板和侧板组件,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底板相对设置,所述侧板组件连接于所述支撑板的边缘并朝所述底板的方向延伸,所述底板、所述支撑板及所述侧板组件共同围合形成有安装空间,所述光学组件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底板的至少一侧边的部分边缘朝所述支撑板的方向凸设有挡墙组件,所述底板的另一部分边缘上方形成有避让空间;所述侧板组件包括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挡墙组件在垂直所述底板的方向上插接配合;所述光学组件包括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的部分边缘开设有开口槽,所述挡墙组件嵌入所述开口槽内,且所述光学膜片的另一部分边缘延伸至所述避让空间内。
6.可选地,所述底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底板还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侧边以及第四侧边,所述光学组件还包括发光元件,所述发光元件靠近所述第四侧边设置,所述第一侧边的两端和所述第二侧边的两端均分别连接所述第三侧边和所述第四侧边;所述第一侧边的部分边缘、所述第二侧边的部分边缘以及所述第三侧边的部分边缘均凸设有所述挡墙组件。
7.可选地,所述挡墙组件包括挡墙本体和支撑柱,所述挡墙本体与所述第一侧板在垂直所述底板的方向上插接配合;所述支撑柱设于所述挡墙本体的内侧,所述第一侧板还开设有供所述支撑柱容置的避让槽,所述支撑柱远离所述底板的端面与所述避让槽的槽壁抵接,所述支撑柱嵌入所述开口槽内。
8.可选地,所述支撑柱内散布有多个反射粒子。
9.可选地,所述支撑柱注塑成型于所述挡墙本体上。
10.可选地,所述第一侧边、所述第二侧边及所述第三侧边的边缘还凸设有挂耳,所述第一侧板开设有挂耳槽,所述挂耳卡入所述挂耳槽内。
11.可选地,所述第四侧边的边缘凸设有连接板,所述侧板组件还包括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共同围合形成封闭框架,且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二侧板卡接。
12.可选地,所述连接板的外侧凸设有卡接部,所述第二侧板对应所述卡接部开设有卡接孔,所述卡接部卡入所述卡接孔内。
13.可选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连接胶带,所述连接胶带的一端粘接所述侧板组件的外表面,另一端连接所述底板背离所述支撑板的一侧。
14.本技术还提出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上述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设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入光侧,以向所述显示面板提供光源。
15.本技术技术方案通过在背板的底板的至少一侧边朝中框的支撑板的方向设有挡墙组件,则挡墙组件能够对安装于安装空间内的光学组件进行限位。另外,通过在底板的至少一侧边的部分边缘凸设有挡墙组件,且中框还包括侧板组件,通过将挡墙组件与侧板组件中的第一侧板在垂直底板的方向上插接配合,则使得挡墙组件和第一侧板在底板所在平面内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从而使得本技术中背光模组的边框宽度小于挡墙组件厚度尺寸与中框第一侧板的厚度尺寸之和,因此可实现背光模组窄边框的效果。
16.进一步地,本技术中,通过在底板的至少一侧边的部分边缘凸设有挡墙组件,另一部分边缘不设置挡墙组件,而是在另一部分边缘的上方形成有避让空间,并且通过在光学膜片的部分边缘开设有开口槽,挡墙组件嵌入开口槽内,光学膜片另一部分边缘延伸至避让空间内,则增大了光学膜片的面积,从而有利于扩大背光模组的发光区域。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背光模组取消中框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设置有中框后的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背光模组取消中框后的另一视角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图3中设置有中框后a-a的剖视图;
22.图5为图3中设置有中框后b-b的剖视图;
23.图6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背光模组中背板的局部构示意图;
24.图7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背光模组的又一视角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8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的一剖视图。
26.附图标号说明:
[0027][0028][0029]
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1]
需要说明,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2]
另外,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3]
显示装置一般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其中显示面板用以显示图像,背光模组设于显示面板的入光侧,从而为显示面板提供光源。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和中框,背板与中框连接并共同围合形成有用以安装发光组件和光学组件的容纳腔。背板包括底板,发光组件设于背板的底板上,光学组件设于发光组件背离底板的一侧,中框与背板连接,具体为背板还包括凸设于底板的侧壁,中框为罩体结构,中框罩设于背板的侧壁外,从而使得背光模组的边框宽度尺寸不小于背板的侧壁厚度尺寸与中框的厚度尺寸之和,从而使得背光模组的
边框宽度较大,不利于显示装置向窄边框方向发展。
[0034]
鉴于此,本技术各实施例提出一种背光模组1和应用该背光模组1的显示装置。
[0035]
实施例一:
[0036]
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请结合参照图1和图2,该背光模组1包括背板100、中框200以及光学组件,背板100包括底板130,中框200包括支撑板230和侧板组件,支撑板230与底板130相对设置,侧板组件连接于支撑板230的边缘并朝底板130的方向延伸,底板130、支撑板230及侧板组件共同围合形成有安装空间,光学组件设于安装空间内,底板130的至少一侧边的部分边缘朝支撑板230的方向凸设有挡墙组件110,另一部分边缘上方形成有避让空间;侧板组件包括第一侧板210,第一侧板210与挡墙组件110在垂直底板 130的方向上插接配合;光学组件包括光学膜片300,光学膜片300的部分边缘开设有开口槽301,挡墙组件110嵌入开口槽301内,光学膜片300的另一部分边缘延伸至避让空间内。
[0037]
背板100的底板130、中框200的支撑板230以及中框200的侧板组件共同围合形成一安装空间,该安装空间内用以安装光学组件,例如发光元件、导光板和光学膜片300等,其中发光元件可设于背板100的一侧,导光板与背板100的底板130相对设置,光学膜片300设于导光板背离底板130的一侧。中框200的支撑板230背离底板130的一侧用以安装显示面板2,并对显示面板2进行支撑。底板130的至少一侧边朝支撑板230的方向凸设有挡墙组件110,该挡墙组件110可以对设置于底板130与支撑板230之间的光学膜片300等组件进行限位。中框200的支撑板230边缘还连接有侧板组件,侧板组件包括第一侧板210,第一侧板210与挡墙组件110在垂直底板130的方向上插接配合,则使得第一侧板210在底板130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会与挡墙组件110在底板130所在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从而可以使得背光模组1的边框宽度小于中框200第一侧板210的厚度尺寸与挡墙组件110的厚度尺寸之和,从而减小了背光模组1的边框宽度。
[0038]
本技术中底板130的至少一侧边的部分边缘凸设有挡墙组件110,则可以理解的是,底板130的至少部分边缘不设置挡墙组件110,从而底板130未设置有挡墙组件110的边缘的上方形成避让空间,光学膜片330可以延伸至该避让空间内,从而扩大了光学膜片330的设置区域,扩大了背光模组1的发光区域,从而更加中框200中的支撑板230的宽度设置得更窄,有利于背光模组1和应用该背光模组1的显示装置向着窄边框的方向发展。并且本技术中,光学膜片300的边缘开设有开口槽301,挡墙组件110嵌入开口槽301内,则可以理解的是,光学膜片300至少部分延伸至上述提及的避让空间内了,从而扩大了光学膜片300的面积,扩大了背光模组1的亮度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定义本技术中的底板130至支撑板230的方向为向上的方向。
[0039]
具体地,底板130通常为矩形,即底板130具有围合形成矩形的四个边缘,上述的挡墙组件110可设于底板130的四个边缘的至少任意一者上。中框200的第一侧板210与挡墙组件110在垂直底板130的方向上插接配合时,第一侧板210与挡墙组件110的其中之一开设有插槽211,其中之另一插入该插槽211内。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中框200的第一侧板210开设有插槽211,挡墙组件110插入该插槽211内。其中,插槽211可开设于第一侧板210背离光学膜片300的一侧;或者插槽211可开设于第一侧板210朝向光学膜片300的一侧,亦或者插槽211开设于第一侧板210的中部,即由第一侧板210背离支撑板230的端面朝支撑板230的方向凹陷形成该插槽211。当挡墙组件110插入第一侧板210的插槽211内时,第一侧板210
的外边缘与挡墙组件110的外边缘在垂直底板130的方向上可平齐设置,也可不平齐设置。其中,当第一侧板210的外边缘与挡墙组件110的外边缘在垂直底板 130的方向上平齐设置时,能够使得背光模组1的边框更窄,使得背光模组1 的边框宽度与中框200第一侧板210的厚度尺寸相当,因此能够更有利于形成窄边框。在另一实施例中,挡墙上开设有插槽211,第一侧板210插入挡墙的凹槽内。其中插槽211可由挡墙背离底板130的端面朝底板130的方向凹陷形成,中框200的第一侧板210可插入该插槽211内。
[0040]
本技术技术方案通过在背板100的底板130的至少一侧边朝中框200的支撑板230的方向设有挡墙组件110,则挡墙组件110能够对安装于安装空间内的光学组件进行限位。另外,通过在底板130的至少一侧边的部分边缘凸设有挡墙组件110,且中框200还包括侧板组件,通过将挡墙组件110与侧板组件中的第一侧板210在垂直底板130的方向上插接配合,则使得挡墙组件 110和第一侧板210在底板130所在平面内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从而使得本技术中背光模组1的边框宽度小于挡墙组件110厚度尺寸与中框200第一侧板210的厚度尺寸之和,因此可实现背光模组1窄边框的效果,进一步地,通过在底板130的至少一侧边的部分边缘凸设有挡墙组件110,则可以理解的是,底板130的至少部分边缘不设置挡墙组件110,从而能够为光学膜片300 朝靠近底板110的边缘延伸设置提供了避让空间。本技术中,通过在光学膜片300的边缘开设有开口槽301,挡墙组件110嵌入开口槽301内,则光学组件中的光学膜片300至少部分可延伸至对应底板130不设置挡墙组件110的边缘上方的避让空间内,从而有利于扩大背光模组1的发光区域。
[0041]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底板13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101和第二侧边102,底板130还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侧边103以及第四侧边104,光学组件包括发光元件,发光元件靠近第四侧边104设置,第一侧边101的两端和第二侧边102的两端均分别连接第三侧边103和第四侧边104;第一侧边 101的部分边缘、第二侧边102的部分边缘以及第三侧边103的部分边缘均凸设有挡墙组件110。
[0042]
可以理解的是,通常发光元件设置在靠近显示装置的地侧边,即对应上述的第四侧边104,用户在使用显示装置时,通常容易看到显示画面的天侧(对应第三侧边103)、左侧(对应第一侧边101)和右侧(对应第二侧边102),因此这三侧的边框宽度能够使用户直观地感受到背光模组1和显示装置的边框宽度,因此通过在底板130的第三侧边103、第一侧边101以及第二侧边 102均凸设有上述的挡墙组件110,则使得背光模组1的天侧、左侧及右侧的边框宽度较小,从而使得背光模组1整体看起来边框较窄。
[0043]
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技术方案中的“天侧边”、“左侧边”及“右侧边”均是以用户正对显示面板2时,显示面板2的显示表面垂直地面时的位置为基准,其背光模组1的底板130的上方的侧边为天侧边,背光模组1的底板130的左侧的边缘为左侧边,背光模组1的底板130的右侧的边缘为右侧边。
[0044]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第一侧边101的部分边缘、第二侧边102的部分边缘以及第三侧边103的部分边缘均凸设有挡墙组件110。
[0045]
通过仅在第一侧边101的部分边缘、第二侧边102的部分边缘或者第三侧边103的部分边缘凸设有挡墙组件110,则一方面可以减少设置挡墙组件 110的成本,另一方面还有利于中框200的固定,且使得中框200能够在平行于底板130的方向上被挡墙组件110所限位。另外,通过仅在第一侧边101 的部分边缘、第二侧边102的部分边缘或者第三侧边103的
部分边缘凸设有挡墙组件110,则使得第一侧边101的另一部分边缘、第二侧边102的另一部分边缘或者第三侧边103的另一部分边缘上方均可对应设置避让空间,从而光学膜片300还可延伸至这些避让空间内,以有利于扩大光学膜片300的面积,进一步增大显示区域。
[0046]
具体地,请结合参照图4和以及图6,挡墙组件110包括挡墙本体111和支撑柱112,挡墙本体111与第一侧板210在垂直底板130的方向上插接配合;支撑柱112设于挡墙本体111的内侧,第一侧板210还开设有供支撑柱112 容置的避让槽212,支撑柱112远离底板130的端面与避让槽212的槽壁抵接,支撑柱112嵌入开口槽301内。
[0047]
挡墙本体111由底板130的边缘凸设形成,挡墙本体111与中框200的第一侧板210在垂直底板130的方向上插接配合,则使得挡墙本体111在底板 130所在平面内的投影与第一侧板210在底板130所在平面内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因此使得背光模组1的边框宽度较小,从而有利于背光模组1和显示装置向窄边框化的方向发展。
[0048]
通过将支撑柱112设于挡墙本体111的内侧,且支撑柱112远离底板130 的端面与第一侧板210的避让槽212的槽壁进行抵接,从而使得支撑柱112 可以对中框200进行有效支撑,且当支撑柱112远离底板130的端面为平面时,进而可以保证中框200具有较高的平整度。其中,支撑柱112可全部位于避让槽212内,或者支撑柱112可以部分位于避让槽212内。支撑柱112 部分位于避让槽212内时,可以使得支撑柱112靠近挡墙本体111的一侧位于避让槽212内,支撑柱112朝向光学膜片300的一侧伸出避让槽212外。当然,为了进一步实现较窄的边框效果,支撑柱112可全部伸入避让槽212内。具体地,支撑柱112可贴合挡墙本体111的内侧壁设置,支撑柱112也可与挡墙本体111的内侧壁设有一定间隔。为了更有利于实现窄边框的效果,可优选支撑柱112贴合挡墙本体111的内侧壁设置。
[0049]
另外,本技术技术方案中的支撑柱112背离底板130的端面可以与挡墙本体111背离底板130的端面不平齐设置,即定义垂直底板130的方向为高度方向,底板130低于支撑板230设置,则支撑柱112的顶端面可低于挡墙本体111的顶端面设置,且中框200的避让槽212与支撑柱112适配,如此设置,可以使得挡墙本体111朝向光学膜片300的一侧的顶端对中框200能够进一步限位,限制中框200向外侧移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柱112 的顶端面也可高于挡墙本体111的顶端面设置,且中框200的避让槽212与支撑柱112适配。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技术方案中,若支撑柱112需要通过依附挡墙本体111注塑成型时,注塑成型的支撑柱112的顶端面可低于挡墙本体111的顶端面设置或者与挡墙本体111的顶端面平齐设置。
[0050]
通过将光学膜片300朝向支撑柱112的部分边缘开设有开口槽301,支撑柱112插入开口槽301内,则一方面扩大光学膜片300的设置面积,增大发光区域;另一方面还使得光学膜片300能够被支撑柱112所限位,防止光学膜片300在平行于底板130的方向上发生移动的情况。其中,支撑柱112可以为半圆柱状、长方体状或者其他形状。为了避免支撑柱112对光学膜片300 造成损伤,支撑柱112可优选为半圆柱状,支撑柱112朝向光学膜片300的表面为弧面,另外光学膜片300的开口槽301可设置成与支撑柱112的形状相适配的形状,以避免光学膜片300被支撑柱112损伤。
[0051]
在一实施例中,支撑柱112注塑成型于挡墙本体111上。如此设置,可以使得支撑柱112与挡墙本体111成为一体,保证支撑柱112具有较高的强度。
[0052]
具体地,挡墙本体111上可开设有第一注塑孔,从而可通过该第一注塑孔向挡墙的
内侧注塑形成支撑柱112,从而注塑成型的支撑柱112一部分伸入至第一注塑孔内,以与挡墙本体111连接得更加稳固。其中第一注塑孔可在挡墙本体111的高度方向,也即垂直底板130的方向间隔设置有一个、两个、三个或者更多个。另外,背板100的地板上也可开设有第二注塑孔,从而可通过第二注塑孔向挡墙本体111的内侧注塑,并使得注塑的支撑柱112能够与挡墙本体111呈一体的结构,保证二者注塑一体连接的稳定连接效果。
[0053]
进一步地,支撑柱112内散布有多个反射粒子。
[0054]
通过在支撑柱112内散布有多个反射粒子,则可以实现对光学膜片300 的开口槽301处的亮度缺失进行补偿,从而进一步扩大了背光模组1的亮度显示区域,使得背光模组1具有良好的出光效果。其中,支撑柱112在注塑成型前,在注塑的材料里添加反射粒子,从而保证成型后的支撑柱112内散布的反射粒子更加均匀,从而使得背光模组1具有更佳均匀的出光效果。
[0055]
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柱112还可与中框200一体连接,例如支撑柱112 可注塑成型于中框200。具体地,支撑柱112可以注塑成型于中框200的支撑板230朝向底板130的一侧,且支撑柱112远离支撑板230的一端与底板130 抵接,从而也可保证中框200上表面具有较高的平整度。其中,支撑柱112 可位于挡墙本体111朝向光学膜片300的一侧,即支撑柱112位于挡墙本体 111朝向显示区的一侧,或者支撑柱112还可与挡墙本体111沿底板130的边缘间隔排布或紧邻贴合排布。
[0056]
当然,支撑柱112还可与底板130一体连接,且支撑柱112朝支撑板230 的方向延伸,并抵持支撑板230,从而支撑柱112对中框200具有较好的支撑效果,使得中框200的上表面具有较高的平整度。其中,支撑柱112仍可设于挡墙本体111朝向光学膜片300的一侧,即支撑柱112位于挡墙本体111 朝向显示区的一侧。或者,支撑柱112与挡墙本体111还可以在沿底板130 的边缘上间隔排布或紧邻贴合排布。
[0057]
如图2所示,基于上述底板13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101和第二侧边102,以及底板13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侧边103和第四侧边104的方案,为了进一步保证金属中框200上表面的装配平整度,本实施例中,第一侧边 101、第二侧边102及第三侧边103的边缘还凸设有挂耳120,中框200的第一侧板210开设有挂耳槽,挂耳120卡入挂耳槽内。
[0058]
具体地,挂耳槽可形成于第一侧板210背离光学膜片300的一侧,挂耳 120一端连接底板130的侧边,另一端绕过第一侧板210靠近底板130的一端并伸入至挂耳槽内,且使得挂耳120能够与挂耳槽朝向底板130方向的槽壁抵接,从而进一步对中框200起到较为稳定的支撑效果和保证中框200上表面装配的平整度。
[0059]
进一步地,请结合参照图1和图7,第四侧边104的边缘凸设有连接板 140,侧板组件还包括第二侧板220,第一侧板210与第二侧板220共同围合形成封闭框架,且连接板140与第二侧板220卡接。
[0060]
通过在第四侧边104的边缘凸设有连接板140,连接板140与中框200的第二侧板220卡接,从而使得中框200与底板130的地侧具有良好的连接效果。其中,第四侧边104的全部边缘凸设形成该连接板140,或者第四侧边 104的部分边缘凸设形成该连接板140,中框200的第二侧板220抵持第四侧边104的其他边缘,从而避免出现从第四侧边104漏光的情况。
[0061]
具体地,连接板140的外侧凸设有卡接部141,中框200的第二侧板220 对应卡接部
141开设有卡接孔221,卡接部141卡入卡接孔221内。
[0062]
通过在连接板140的外侧凸设有卡接部141,则使得卡接部141不会占用更多的用以设置光学膜片300的空间,从而可以扩大光学膜片300的设置面积,增大出光区域。另外,通过将卡接部141卡入中框200第二侧板220的卡接孔221内,则还能避免中框200在垂直底板130的方向上移动,以进一步保证中框200安装于背板100后具有稳固的安装效果。
[0063]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在连接板140上开设有卡接孔221,而在中框200的对应连接板140的第二侧板220上设有卡接部141,该卡接部141卡入卡接孔221内,从而同样实现连接板140与中框200的卡接效果。
[0064]
如图7所示,为了对中框200在沿第三侧边103至第四侧边104的方向上移动,中框200的第二侧板220上还开设有限位槽222,该限位槽222由第二侧板220背离支撑板230的端面朝支撑板230的方向凹陷形成,连接板140 插入该限位槽222内,从而使得中框200与第四侧边104二者相互限位,避免二者在沿第三侧边103至第四侧边104的方向上移动。
[0065]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为了进一步避免中框200在垂直底板130的方向上脱离背板100,本技术技术方案中的背光模组1还包括连接胶带400,连接胶带400的一端粘接中框200的侧板组件的外表面,另一端连接底板130 背离支撑板230的一侧。
[0066]
具体地,连接胶带400可一端粘接中框200的第一侧板210的外表面,另一端连接底板130背离支撑板230的一侧。连接胶带400还可一端粘接中框200的第二侧板220的外表面,另一端连接底板130背离支撑板230的一侧。如此设置,则进一步提高中框200与背板100的连接强度。
[0067]
实施例二:
[0068]
本技术还提出一种显示装置,如图8所示,该显示面板2括显示面板2 和背光模组1,该背光模组1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显示装置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背光模组1设于显示面板2的入光侧,以向显示面板2提供光源。具体地,显示面板2可通过双面胶直接粘接在中框200的支撑板230上。
[0069]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技术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