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摄像装置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80380发布日期:2022-08-03 00:29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摄像装置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摄像装置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摄像装置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2.随着技术的发展,当今许多电子设备(例如平板计算机或智能手机)都配备了镜头模块并具有摄像头或视频功能。镜头可大概区分为短焦距的广角镜头以及长焦距的望远镜头;然而,在光学模块中放置长焦距的镜头,会增加电子装置的厚度,难以符合移动终端装置要求轻薄化薄型化的需求。现有技术中通常会采用潜望式的设计,即将光路平躺并加上一转折镜将光路转动90度,让整个光学系统躺平以降低整体高度。
3.现有的潜望式镜头驱动装置包括反射模块(棱镜马达)和镜头模块(潜望马达)两部分,反射模块将成像光线反射90
°
后入射至镜头模块内,由镜头模块进行对焦和成像。目前,潜望式模组的防抖方案由反射模块和镜头模块分别或共同负责两个方向上的防抖,因此镜头对焦、防抖需要反射模块和镜头模块配合驱动完成,存在两组马达组装、调试难度大,且驱动装置部品数量多、设计复杂导致结构尺寸大、可靠性不高等问题。
4.因此,现有技术中存在潜望式镜头驱动装置使用性能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摄像装置及移动终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潜望式镜头驱动装置使用性能差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包括壳体组件,壳体组件具有容置空间,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还包括设置在容置空间内部的:框架;棱镜载体,棱镜载体设置在框架上;第一驱动组件,第一驱动组件设置在框架和棱镜载体相互靠近的一侧,第一驱动组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框架上,第一驱动组件的至少另一部分设置在棱镜载体上;第二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壳体组件上,第二驱动组件的至少另一部分设置在框架上;当第一驱动组件通电时,棱镜载体绕x轴相对框架转动;当第二驱动组件通电时,框架带动棱镜载体绕z轴相对壳体组件转动。
7.进一步地,第一驱动组件对棱镜载体产生的作用力的方向垂直于框架和棱镜载体相互靠近的一侧的表面。
8.进一步地,框架在x轴方向的两端的侧壁上分别具有第一导向面,棱镜载体具有与第一导向面滑动配合的第二导向面,第一导向面和第二导向面均为弧形面,第一导向面在yz平面的投影为弧形。
9.进一步地,第一导向面为凸弧面,第二导向面为凹弧面;或者第一导向面为凹弧面,第二导向面为凸弧面。
10.进一步地,框架在x轴方向的两端的侧壁上分别具有安装凸边,安装凸边对应棱镜
载体设置有安装缺口,安装缺口朝向棱镜载体一侧的表面具有第一导向面。
11.进一步地,框架在x轴方向的两端的侧壁之间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安装槽,第一驱动组件设置在框架上的部分容置在第一安装槽内。
12.进一步地,框架在y轴方向远离棱镜载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导向结构和第二导向结构,壳体组件对应第一导向结构设置有第三导向结构,壳体组件对应第二导向结构设置有第四导向结构。
13.进一步地,在z轴方向上,第一导向结构位于第二导向结构的上方。
14.进一步地,第二导向结构为两个,在x轴方向上,两个第二导向结构分别位于第一导向结构的两侧。
15.进一步地,第一导向结构、第二导向结构、第三导向结构和第四导向结构的导向方向绕z轴设置。
16.进一步地,第一导向结构和第三导向结构中的一个具有第一导向凸起,另一个具有与第一导向凸起配合的第一导向缺口;和/或第二导向结构和第四导向结构中的一个具有第二导向凸起,另一个具有与第二导向凸起配合的第二导向缺口。
17.进一步地,第一导向结构包括一个第一导向凸起,第三导向结构对应第一导向凸起设置有第一导向缺口,第二导向结构和第四导向结构均为两个,且第二导向结构包括第二导向缺口,第四导向结构对应第二导向缺口分别设置有第二导向凸起,第一导向凸起和第二导向凸起均为弧形凸起,第一导向缺口朝向第一导向凸起一侧的表面和第二导向缺口朝向第二导向凸起一侧的表面均为弧形面。
18.进一步地,在x轴方向上,第一导向凸起的两端的连线与x轴平行;和/或在x轴方向上,第二导向缺口的两端的连线分别与x轴和y轴具有夹角。
19.进一步地,壳体组件包括:外壳;底座,外壳罩设在底座上并与底座形成容置空间。
20.进一步地,底座包括底板和立板,立板垂直于底板并与底板的边缘连接。
21.进一步地,第二驱动组件设置在框架和立板相互靠近的一侧,且第二驱动组件对框架产生的作用力的方向与x轴平行。
22.进一步地,框架朝向立板的一侧具有第二安装槽,第二驱动组件设置在框架上的部分容置在第二安装槽内。
23.进一步地,框架对应立板的一侧的至少一个角部处设置有至少一个限位凸起。
24.进一步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磁石和第一驱动线圈,第一驱动磁石设置在框架上,第一驱动线圈设置在棱镜载体上;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驱动磁石和第二驱动线圈,第二驱动磁石设置在框架上,第二驱动线圈设置在壳体组件上。
25.进一步地,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还包括fpc板,fpc板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壳体组件上,fpc板的至少另一部分设置在棱镜载体上,且第一驱动组件设置在棱镜载体上的部分和第二驱动组件设置在壳体组件上的部分分别与fpc板连接。
26.进一步地,fpc板包括顺次连接的固定段、连接段和活动段,固定段设置在壳体组件上,活动段设置在棱镜载体上。
27.进一步地,连接段包括至少一个连接臂,连接臂的两端分别与固定段和活动段连接,框架对应连接臂具有避让缺口。
28.进一步地,固定段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二段远离第一段的一端与
连接段连接,第二驱动组件设置在壳体组件上的部分与第二段连接,且第一段远离第二段的一端伸出壳体组件并具有多个接线端脚。
29.进一步地,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还包括第一吸磁板和第二吸磁板,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磁石和第一驱动线圈,第一驱动磁石设置在框架上,第一驱动线圈设置在棱镜载体上;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驱动磁石和第二驱动线圈,第二驱动磁石设置在框架上,第二驱动线圈设置在壳体组件上;第一吸磁板对应第一驱动磁石设置在fpc板上,且第一吸磁板和第一驱动线圈分别位于fpc板的两侧;和/或第二吸磁板对应第二驱动磁石设置在fpc板上,且第二吸磁板和第二驱动线圈分别位于fpc板的两侧。
30.进一步地,棱镜载体包括第一安装板以及对称设置在第一安装板两侧的两个第二安装板,第一安装板与框架相对设置,第二安装板设置在第一安装板远离框架的一侧,且两个第二安装板相对的一面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限位凸棱和至少一个减重槽。
31.进一步地,第一安装板靠近两个第二安装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安装凸棱,两个安装凸棱之间具有点胶槽。
32.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摄像装置,包括上述的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
33.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上述的摄像装置。
34.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技术中的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包括壳体组件,壳体组件具有容置空间,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还包括设置在容置空间内部的框架、棱镜载体、第一驱动组件以及第二驱动组件。棱镜载体设置在框架上;第一驱动组件设置在框架和棱镜载体相互靠近的一侧,第一驱动组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框架上,第一驱动组件的至少另一部分设置在棱镜载体上;第二驱动组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壳体组件上,第二驱动组件的至少另一部分设置在框架上;当第一驱动组件通电时,棱镜载体绕x轴相对框架转动;当第二驱动组件通电时,框架带动棱镜载体绕z轴相对壳体组件转动。
35.使用本技术中的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时,由于棱镜载体能够在第一驱动组件的作用下相对框架绕x轴运动,而框架能够在第二驱动组件的作用下带动棱镜载体相对壳体组件绕z轴运动,所以能够使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能够带动棱镜镜头绕两轴运动,即带动棱镜镜头绕x轴和z轴运动,从而实现全方位立体ios防抖驱动模式。并且,本技术中的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相比传统的潜望式马达,只需要驱动棱镜马达部分即能够实现ios防抖,并且相对传统潜望式马达防抖性能能够卓越。从另一方面看,由于第一驱动组件设置在框架和棱镜载体相互靠近的一侧,所以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的内部空间,从而保证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能够实现小型化设计。因此,本技术中的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潜望式镜头驱动装置使用性能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36.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37.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的爆炸图;
38.图2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的框架、底座以及第一驱动组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39.图3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40.图4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的框架、棱镜载体以及第二驱动组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41.图5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的框架和棱镜载体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42.图6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的棱镜载体的结构示意图;
43.图7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的底座和第二滚珠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44.图8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的fpc板、第一吸磁板以及第二驱动线圈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45.图9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的棱镜载体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46.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47.10、壳体组件;11、第三导向结构;111、第一导向缺口;112、第四容置槽;12、第四导向结构;121、第二导向凸起;122、第六容置槽;13、外壳;14、底座;141、底板;142、立板;20、框架;21、第一导向面;211、第一容置槽;22、安装凸边;221、安装缺口;23、第一安装槽;24、第一导向结构;241、第一导向凸起;242、第三容置槽;25、第二导向结构;251、第二导向缺口;252、第五容置槽;26、第二安装槽;27、限位凸起;28、避让缺口;30、棱镜载体;31、第二导向面;311、第二容置槽;32、第一安装板;321、安装凸棱;322、点胶槽;33、第二安装板;331、限位凸棱;332、减重槽;40、第一驱动组件;41、第一驱动磁石;42、第一驱动线圈;50、第二驱动组件;51、第二驱动磁石;52、第二驱动线圈;60、第一滚珠;70、第二滚珠;80、fpc板;81、固定段;811、第一段;812、第二段;82、连接段;821、连接臂;83、活动段;90、第一吸磁板;100、第二吸磁板;200、棱镜镜头。
具体实施方式
48.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49.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技术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50.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5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潜望式镜头驱动装置使用性能差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摄像装置及移动终端。
52.并且,本技术中的移动终端具有摄像装置,摄像装置具有下述的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
53.需要指出的是,本技术中的移动终端一般指的是具有摄像或者拍照功能的手机或者笔记本电脑等。
54.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的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主要是与潜望式镜头中的透镜马达一同使用。
55.如图1至图9所示,本技术中的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包括壳体组件10,壳体组件10具有容置空间,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还包括设置在容置空间内部的框架20、棱镜载体30、第一驱动组件40以及第二驱动组件50。棱镜载体30设置在框架20上;第一驱动组件40设置在框架20和棱镜载体30相互靠近的一侧,第一驱动组件40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框架20上,第一驱动组件40的至少另一部分设置在棱镜载体30上;第二驱动组件50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壳体组件10上,第二驱动组件50的至少另一部分设置在框架20上;当第一驱动组件40通电时,棱镜载体30绕x轴相对框架20转动;当第二驱动组件50通电时,框架20带动棱镜载体30绕z轴相对壳体组件10转动。
56.使用本技术中的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时,由于棱镜载体30能够在第一驱动组件40的作用下相对框架20绕x轴运动,而框架20能够在第二驱动组件50的作用下带动棱镜载体30相对壳体组件10绕z轴运动,所以能够使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能够带动棱镜镜头200绕两轴运动,即带动棱镜镜头200绕x轴和z轴运动,从而实现全方位立体ios防抖驱动模式。并且,本技术中的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相比传统的潜望式马达,只需要驱动棱镜马达部分即能够实现ios防抖,并且相对传统潜望式马达防抖性能能够卓越。从另一方面看,由于第一驱动组件40设置在框架20和棱镜载体30相互靠近的一侧,所以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的内部空间,从而保证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能够实现小型化设计。因此,本技术中的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潜望式镜头驱动装置使用性能差的问题。
5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的棱镜载体30用于放置棱镜镜头200。
58.具体地,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还包括fpc板80,fpc板80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壳体组件10上,fpc板80的至少另一部分设置在棱镜载体30上,且第一驱动组件40设置在棱镜载体30上的部分和第二驱动组件50设置在壳体组件10上的部分分别与fpc板80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设置fpc板80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实现第一驱动组件40和第二驱动组件50的电连接,而且在本技术中通过设置fpc板80还能够对棱镜载体30起到连接和限位的作用,从而保证棱镜载体30在相对框架20运动的过程中,不会脱离预设的运动轨迹,进而保证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的稳定性。
59.具体地,第一驱动组件40包括第一驱动磁石41和第一驱动线圈42,第一驱动磁石41设置在框架20上,第一驱动线圈42设置在棱镜载体30上;第二驱动组件50包括第二驱动磁石51和第二驱动线圈52,第二驱动磁石51设置在框架20上,第二驱动线圈52设置在壳体组件10上。
60.具体地,第一驱动组件40对棱镜载体30产生的作用力的方向垂直于框架20和棱镜载体30相互靠近的一侧的表面。并且,框架20在x轴方向的两端的侧壁上分别具有第一导向面21,棱镜载体30具有与第一导向面21滑动配合的第二导向面31,第一导向面21和第二导
向面31均为弧形面,第一导向面21在yz平面的投影为弧形。可选地,第一导向面21为凸弧面,第二导向面31为凹弧面。或者第一导向面21为凹弧面,第二导向面31为凸弧面。也就是说,在本技术中,第一导向面21和第二导向面31是凹凸不同的,从而使第一导向面21和第二导向面31能够相互配合。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导向面21为凹弧面,而第二导向面31为凸弧面。并且,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第一驱动组件40对棱镜载体30产生的作用力的方向垂直于框架20和棱镜载体30相互靠近的一侧的表面,但是棱镜载体30在相对框架20运动时,棱镜载体30的运动方向与第一驱动组件40产生的作用力的方向并不相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fpc板80对棱镜载体30的限位作用,从而棱镜载体30会沿第一导向面21运动,进而实现棱镜载体30相对框架20绕x轴运动。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向面21和第二导向面31的滑动配合主要是为了实现棱镜载体30能够相对框架20沿预设的方向运动。
61.优选地,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还包括多个第一滚珠60,至少一组对应设置的第一导向面21和第二导向面31之间设置有第一滚珠60。通过这样设置,能够保证棱镜载体30在相对框架20运动的过程中,棱镜载体30的运动更加顺畅,从而提高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的灵敏度。并且,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棱镜载体30和框架20仅通过第一滚珠60接触,或者说棱镜载体30和框架20分别与第一滚珠60接触,而棱镜载体30与框架20之间不会产生接触。通过这样设置能够有效的减少棱镜载体30与框架20之间的摩擦力并提高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
62.可选地,框架20上设置有用于容置第一滚珠60的容置槽。
63.可选地,棱镜载体30上设置有用于容置第一滚珠60的容置槽。
64.具体地,容置槽包括设置在框架20上的多个第一容置槽211以及设置在棱镜载体30上的多个第二容置槽311,每个第一容置槽211内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滚珠60,多个第一容置槽211与多个第二容置槽311对应设置,不同的第一容置槽211与不同的第二容置槽311相互拼接以形成容置第一滚珠60的空间。
65.具体地,第一容置槽21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导向面21的延伸方向相同。通过这样设置,能够通过第一容置槽211的延伸方向来限定棱镜载体30的运动方向,从而保证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的正常工作。
66.可选地,每个第一容置槽211内对应设置一个第一滚珠60。
67.可选地,第一容置槽211为弧形槽;和/或第二容置槽311为弧形槽。
68.可选地,框架20在x轴方向的两端的侧壁上分别具有安装凸边22,安装凸边22对应棱镜载体30设置有安装缺口221,安装缺口221朝向棱镜载体30一侧的表面具有第一导向面21。
69.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其中的一个第一导向面21上设置有两个第一容置槽211,另一个第一导向面21上设置有一个第一容置槽211。并且,所有的第一滚珠60在yz平面内的投影的连线为弧线,且弧线的圆心与棱镜载体30相对框架20转动时的转轴重合。同时,位于同一第一导向面21上的两个第一容置槽211内的第一滚珠60到另一个第一导向面21上的第一容置槽211的内的第一滚珠60的距离相同。通过这样设置能够保证第一滚珠60支撑的稳定性,以保证框架20与棱镜载体30之间的稳定性,并保证棱镜载体30的摆动更加顺畅。
70.在向第一驱动线圈42通入电流后,处于框架20正面位置的第一驱动磁石41和第一
驱动线圈42之间相互发生作用,产生出垂直于第一驱动磁石41的电磁驱动力。此时,由于框架20正面两边侧上设有滚珠,利用其滚珠的特性,使得载体相对框架20能在y/z轴平面上顺利扭动旋转。
71.在此情形下,框架20作为不动子其第一导向面21设置成圆弧的弧坡状。三颗第一滚珠60作为滑动媒介,相互间须按一定位置关系排布于弧坡上,框架20一边侧上设置有两颗滚珠,其中一颗滚珠处于弧坡的顶坡位置,另一颗滚珠处于弧坡的底坡位置。且此两处滚珠与框架20另一边侧滚珠之间距离宜设为等间距,即等腰三角排布。这种排布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棱镜载体30受力后,棱镜载体30绕x轴线沿y/z轴平面的旋转时能保持在被底部三处滚珠等间距支撑的受力平稳运转状态。无论通电前后,旋转中心即旋转基轴位置处于恒定状态,不会随着棱镜载体30在y/z轴平面上的旋转移动而发生偏移变化。通过向第一驱动线圈42通入电流的正负极切换模式及施加电流的强弱变化,产生的电磁力使得棱镜载体30绕此旋转基轴,即一条位于此旋转中心所在位置的x轴,开始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以一定角度进行扭动旋转。又由于位第一置检测芯片的位置传感反馈机制,能很好控制载体的旋转角度以使其旋转角度到达理想的目标停留位置。故通过控制棱镜载体30的旋转角度,随之搭载于棱镜载体30上的棱镜镜头200具有了y/z轴平面的ois防抖补正的能力。
72.具体地,框架20在x轴方向的两端的侧壁之间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安装槽23,第一驱动组件40设置在框架20上的部分容置在第一安装槽23内。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40的第一驱动磁石41容置在第一安装槽23内,通过这样设置不仅能够防止棱镜载体30在相对框架20运动的过程中与第一驱动磁石41产生接触,而且通过这样设置还能够对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的内部空间进行有效地利用,从而更加有利于实现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的小型化设计。
73.具体地,框架20在y轴方向远离棱镜载体3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导向结构24和第二导向结构25,壳体组件10对应第一导向结构24设置有第三导向结构11,壳体组件10对应第二导向结构25设置有第四导向结构12。并且,在z轴方向上,第一导向结构24位于第二导向结构25的上方。
74.可选地,第一导向结构24和第三导向结构11中的一个具有第一导向凸起241,另一个具有与第一导向凸起241配合的第一导向缺口111。
75.可选地,第二导向结构25和第四导向结构12中的一个具有第二导向凸起121,另一个具有与第二导向凸起121配合的第二导向缺口251。
76.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导向结构25为两个,在x轴方向上,两个第二导向结构25分别位于第一导向结构24的两侧。并且,第一导向结构24、第二导向结构25、第三导向结构11和第四导向结构12的导向方向绕z轴设置。同时,第一导向结构24包括一个第一导向凸起241,第三导向结构11对应第一导向凸起241设置有第一导向缺口111,第二导向结构25和第四导向结构12均为两个,且第二导向结构25包括第二导向缺口251,第四导向结构12对应第二导向缺口251分别设置有第二导向凸起121,第一导向凸起241和第二导向凸起121均为弧形凸起,第一导向缺口111朝向第一导向凸起241一侧的表面和第二导向缺口251朝向第二导向凸起121一侧的表面均为弧形面。并且,第二驱动组件50设置在框架20和立板142相互靠近的一侧,且第二驱动组件50对框架20产生的作用力的方向与x轴平行。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导向结构24和第三导向结构11的相互配合作用以及fpc板80的作用,
使得框架20在相对壳体组件10带动棱镜载体30一同运动的过程中并不会沿x轴移动,而是绕z轴摆动。同时,第一导向结构24和第三导向结构11的相互作用以及第二导向结构25和第四导向结构12的相互作用则对框架20的运动方向起到了导向限位作用。也就是说,在本技术中棱镜载体30相对框架20的运动方式和框架20相对壳体组件10的运动方式均是摆动。
77.优选地,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还包括多个第二滚珠70,第一导向结构24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容置槽242,第三导向结构11对应第三容置槽242设置有第四容置槽112,每个第三容置槽242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滚珠70;第二导向结构25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五容置槽252,第四导向结构12对应第五容置槽252设置有第六容置槽122,每个第五容置槽252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滚珠70。通过这样设置可以保证框架20能够更加顺畅地相对壳体组件10运动。
78.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有的第二滚珠70在xy平面内的投影的连线为弧线,且弧线的圆心与框架20相对壳体组件10转动时的转轴重合。并且,每个第五容置槽252内的第二滚珠70到第三容置槽242的第二滚珠70的距离相同,第三容置槽242和第五容置槽252在xy平面的投影为弧形。通过这样设置能够保证第二滚珠70支撑的稳定性,以保证框架20与壳体组件10之间的稳定性,并保证框架20的摆动更加顺畅。
79.在向第二驱动线圈52通入电流后,处于框架20背面位置的第二驱动磁石51和第二驱动线圈52之间相互发生作用,产生出垂直于第二驱动磁石51的电磁驱动力。此时,由于框架20的第一导向结构24和第二导向结构25上设有第二滚珠70,利用其滚珠的特性,使得框架20和棱镜载体30能在x/y轴平面上顺利扭动旋转。
80.在此情形下,壳体组件10作为定子,框架20和棱镜载体30作为动子而存在。框架20背面底部设置有第二滚珠70的两侧边部被设置成圆弧状。三颗第二滚珠70作为滑动媒介,相互间须按一定位置关系排布于圆弧上,框架20底部两边侧上各设置有一颗第二滚珠70,第三颗滚珠处于框架20背面顶部的正中央位置。底边部的两处第二滚珠70与顶部的第二滚珠70之间距离宜设为等间距,即等腰三角排布。这种排布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框架20受力后,框架20绕z轴线沿x/y轴平面的旋转时能保持在被背部三处第二滚珠70等间距支撑的受力平稳运转状态。无论通电前后,旋转中心位置处于恒定状态,不会随着框架20在x/y轴平面上的旋转移动而发生偏移变化。通过向第二驱动线圈52通入电流的正负极切换模式及施加电流的强弱变化,产生的电磁力使得框架20绕此旋转基轴,即一条位于此旋转中心所在位置的z轴,开始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以一定角度进行扭动旋转。又由于第二位置检测芯片的位置传感反馈机制,能很好控制棱镜载体30的旋转角度以使其旋转角度到达理想的目标停留位置。故通过控制框架20的旋转角度,附带着棱镜载体30一起扭动旋转,使棱镜镜头200同时具有了x/y轴平面的ois防抖补正的能力。
81.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棱镜载体30相对框架20摆动的最大角度为1.25度,而框架20相对壳体组件10摆动的最大角度为1.75度。当然,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也可以对棱镜载体30和框架20的最大摆动角度进行调节。
82.优选地,在x轴方向上,第一导向凸起241的两端的连线与x轴平行。
83.优选地,在x轴方向上,第二导向缺口251的两端的连线分别与x轴和y轴具有夹角。
84.具体地,壳体组件10包括外壳13和底座14,外壳13罩设在底座14上并与底座14形成容置空间。并且,底座14包括底板141和立板142,立板142垂直于底板141并与底板141的
边缘连接。
85.可选地,框架20朝向立板142的一侧具有第二安装槽26,第二驱动组件50设置在框架20上的部分容置在第二安装槽26内。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组件50中的第二驱动磁石51容置在第二安装槽26内,从而有利于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的小型化设计。
86.可选地,框架20对应立板142的一侧的至少一个角部处设置有至少一个限位凸起27。通过设置限位凸起27能够在框架20相对壳体组件10运动时对框架20的运动起到限位作用。
87.优选地,fpc板80包括顺次连接的固定段81、连接段82和活动段83,固定段81设置在壳体组件10上,活动段83设置在棱镜载体30上。并且,连接段82包括至少一个连接臂821,连接臂821的两端分别与固定段81和活动段83连接,框架20对应连接臂821具有避让缺口28。并且,固定段81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段811和第二段812,第二段812远离第一段811的一端与连接段82连接,第二驱动组件50设置在壳体组件10上的部分与第二段812连接,且第一段811远离第二段812的一端伸出壳体组件10并具有多个接线端脚。
88.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接线端脚一共有12个,并且在本技术中对应第一驱动组件40设置有第一位置检测芯片,对应第二驱动组件50设置有第二位置检测芯片,同时第一位置检测芯片与4个接线端脚电连接,第二位置检测芯片与4个接线端脚电连接,第一驱动线圈42与两个接线端脚电连接,第二驱动线圈52与两个接线端脚电连接。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线圈52包括两个串联设置的线圈,而第二驱动磁石51包括四块并列设置的磁石且相邻的磁石的磁极不同。这样设置是由于框架20在相对壳体组件10运动的过程中会带动棱镜载体30一同运动进而需要更大的驱动力。
89.具体地,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还包括第一吸磁板90和第二吸磁板100,第一驱动组件40包括第一驱动磁石41和第一驱动线圈42,第一驱动磁石41设置在框架20上,第一驱动线圈42设置在棱镜载体30上;第二驱动组件50包括第二驱动磁石51和第二驱动线圈52,第二驱动磁石51设置在框架20上,第二驱动线圈52设置在壳体组件10上;第一吸磁板90对应第一驱动磁石41设置在fpc板80上,且第一吸磁板90和第一驱动线圈42分别位于fpc板80的两侧;第二吸磁板100对应第二驱动磁石51设置在fpc板80上,且第二吸磁板100和第二驱动线圈52分别位于fpc板80的两侧。通过设置第一吸磁板90与对向的第一驱动磁石41相吸附,使框架20和棱镜载体30处于相互受力的稳固状态。第二吸磁板100与对向的第二驱动磁石51相吸附,使框架20被吸附向底座14一侧面,使框架20处于受力的稳固状态。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由于第一吸磁板90和第二吸磁板100的共同作用,棱镜载体30和框架20被吸持稳固住。此处第一吸磁板90和第二吸磁板100还同时兼有锁固磁场,防止漏磁,增加推力的功效。
90.并且,在本技术中,当第一驱动线圈42和第二驱动线圈52均处于未通电的状态时,框架20能够在第一吸磁板90和第一驱动磁石41、第二吸磁板100和第二驱动磁石51的作用下处于悬空的中置状态。
91.可选地,棱镜载体30包括第一安装板32以及对称设置在第一安装板32两侧的两个第二安装板33,第一安装板32与框架20相对设置,第二安装板33设置在第一安装板32远离框架20的一侧,且两个第二安装板33相对的一面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限位凸棱331和至少一个减重槽332。并且,第一安装板32靠近两个第二安装板3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安装凸棱
321,两个安装凸棱321之间具有点胶槽322。在本实施例中,设置限位凸棱331和点胶槽322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安装在棱镜载体30上的棱镜镜头200的稳定性。并且,由于点胶槽322内填充有胶水而保证了棱镜镜头200与棱镜载体30之间的稳定连接,所以在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受到撞击后,棱镜镜头200也不会出现脱落的现象。而设置减重槽332则能够有效的降低棱镜载体30的重量,从而使棱镜载体30能够更加容易地相对框架20运动。
92.在本技术中,通过设置棱镜载体30绕着x轴线的角度扭动旋转,实现了棱镜镜头200在y/z轴平面位置移动调整的可能,即实现了y/z轴平面上的ois防抖补正。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棱镜载体30一侧边与fpc板80的活动段83在平面上互相紧密粘结,当棱镜载体30组件移动时,fpc板80组件的连接段82的一部分和活动段83作为动子会跟随着棱镜载体30组件一起移动。fpc板80的连接段82的一部分与活动段83作为动子的组成部分,其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其移动时的避让空间,避免在其移动时,与其它部件造成相互碰触的可能。而通过设置框架20绕着z轴线的角度扭动旋转,实现了棱镜镜头在x/y轴平面位置移动调整的可能,即实现了x/y轴平面上的ois防抖补正。
93.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94.1、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潜望式镜头驱动装置使用性能差的问题;
95.2、结构节凑,占用空间小。
96.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97.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98.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99.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