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成像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817942发布日期:2024-01-26 16:24阅读:19来源:国知局
光学成像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光学元件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光学成像系统。


背景技术:

1、随着手机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当前人们不仅对镜头成像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还加强了对手机外观的要求,因此超薄大像面手机镜头逐步成为行业发展趋势。不过超薄大像面镜头通常存在镜筒外形尺寸极限,尤其对于多片数的成像镜头而言,其设计难度较大。例如,对于八片式超薄特性、大像面成像镜头来说,镜头片数的增加使得镜头更薄的需求难以合理实现,且镜筒后端面尺寸不好把握难以更好的实现更大像面的特点。与此同时,当成像镜头的后端结构设计不合理时,还容易出现光学透过效果不好、空间搭配不合理、外观不美观等问题,进而影响镜头的整体品质。

2、因此,如何使光学成像系统在满足超薄化、小型化的情形下,还保证结构上的合理性,从而降低镜筒后端面对实现超薄化、大像面成像特点的影响,提高成像质量,是设计者重点研究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了这样一种光学成像系统,该光学成像系统包括:透镜组,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以及第八透镜,其中,第一透镜、第三透镜、第五透镜以及第七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第四透镜、第六透镜以及第八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多个间隔元件,包括置于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七透镜至少部分接触的第七间隔元件,其中,第七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大于多个间隔元件中的其他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以及镜筒,用于容纳透镜组和多个间隔元件,第七间隔元件的侧壁与镜筒至少部分接触;镜筒的靠近物侧的前端面至镜筒的靠近像侧的后端面沿光轴的距离l、镜筒靠近像侧的后端面的外径d0m、镜筒靠近像侧的后端面的内径d0m、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八透镜的像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d满足:[l/(d0m/2)+td/(d0m/2)]/2<1.5。

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镜筒具有多个外径,多个外径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具有不同的尺寸值,且镜筒的靠近物侧的前端面的外径小于镜筒的靠近像侧的后端面的外径。

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多个间隔元件还包括置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六透镜至少部分接触的第六间隔元件;其中,第七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7s、第六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6s、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7与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78满足:5.0<(d7s+d6s)/(ct7+t78)<8.0。

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多个间隔元件还包括置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六透镜至少部分接触的第六间隔元件;其中,第六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6s、第六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6、第七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7s、第七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7、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7与第八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8满足:6.0<[(d6s+d7s)/(cp6+cp7)]/(ct7/ct8)<9.0。

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多个间隔元件还包括置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二透镜至少部分接触的第二间隔元件,其中,第二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2s、第二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2s、第二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2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满足:3.0<(d2s-d2s)/(ct2-cp2)<10.0。

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多个间隔元件还包括置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一透镜至少部分接触的第一间隔元件,其中,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1s、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1s、第一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1与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满足:0<(d1s-d1s)/(ct1-cp1)<2.0。

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以及第三透镜中每个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具有凹凸相反的面型。

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多个间隔元件还包括置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一透镜至少部分接触的第一间隔元件、置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二透镜至少部分接触的第二间隔元件、置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三透镜至少部分接触的第三间隔元件、置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四透镜至少部分接触的第四间隔元件、置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五透镜至少部分接触的第五间隔元件以及置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六透镜至少部分接触的第六间隔元件,光学成像系统满足:-50.0<(fi+fj)/(cpi+epij)<150.0,其中i=1、2、3、4或5,j=i+1;其中,i取1时,j=2,f1表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2表示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cp1表示第一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ep12表示第一间隔元件与第二间隔元件之间沿光轴方向的空气间隔;i取2时,j=3,f2表示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3表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cp2表示第二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ep23表示第二间隔元件与第三间隔元件之间沿光轴方向的空气间隔;i取3时,j=4,f3表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4表示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cp3表示第三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ep34表示第三间隔元件与第四间隔元件之间沿光轴方向的空气间隔;i取4时,j=5,f4表示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5表示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cp4表示第四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ep45表示第四间隔元件与第五间隔元件之间沿光轴方向的空气间隔;i取5时,j=6,f5表示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6表示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cp5表示第五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ep56表示第五间隔元件与第六间隔元件之间沿光轴方向的空气间隔。

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多个间隔元件还包括置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二透镜至少部分接触的第二间隔元件以及置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三透镜至少部分接触的第三间隔元件;其中,第二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2s、第三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3s、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满足:1.0<(d2s/(r3-r4)+d3s/(r5-r6)<7.0。

1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多个间隔元件还包括置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一透镜至少部分接触的第一间隔元件、置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二透镜至少部分接触的第二间隔元件、置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三透镜至少部分接触的第三间隔元件、置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四透镜至少部分接触的第四间隔元件、置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五透镜至少部分接触的第五间隔元件以及置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六透镜至少部分接触的第六间隔元件,其中,镜筒靠近物侧的前端面至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ep01、第一间隔元件至第七间隔元件中任意相邻两间隔元件之间沿光轴的空气间隔之和σep、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任意相邻两透镜之间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的总和∑at满足:ep01/σep+t12/σat<1.0。

1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

1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多个间隔元件还包括置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四透镜至少部分接触的第四间隔元件,其中,第四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4s、第四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4s、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与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满足:-5.0<(f4+f5)/(r7/d4s+r8/d4s)<0或0<(f4+f5)/(r7/d4s+r8/d4s)<2.0。

1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多个间隔元件还包括置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五透镜至少部分接触的第五间隔元件;其中,第五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5s、第五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5s、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0、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与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满足:0<[(d5s-d5s)/(r9-r10)]×100/(f5/f4)<15.0。

1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

1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多个间隔元件还包括置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六透镜至少部分接触的第六间隔元件;其中,第六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6s、第六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6s、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与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满足:0<(r12-r11)×(d6s-d6s)/f6<10.0。

1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光学成像系统的入瞳直径epd与镜筒靠近物侧的前端面的内径d0s满足:(f/epd+f/d0s)/2<1.7。

1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凸面;第八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凹面。

1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多个间隔元件还包括置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五透镜至少部分接触的第五间隔元件以及置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六透镜至少部分接触的第六间隔元件;其中,光学成像系统满足:-5.0<(ctx+cpx)×100/(ry-rz)<0或0<(ctx+cpx)×100/(ry-rz)<30.0,x=5、6或7,y=2x-1,z=2i;其中x取5时,y=9,z=10,ct5表示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p5表示第五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r9表示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0表示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x取6时,y=11,z=12,ct6表示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p6表示第六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r11表示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2表示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x取7时,y=13,z=14,ct7表示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p7表示第七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r13表示第七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4表示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1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系统还包括置于第七间隔元件的像侧面且与第七间隔元件至少部分接触的辅助间隔元件,其中,第八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5、辅助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7bm、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与第八透镜的有效焦距f8满足:0<|(r15/d7bm)/(f8/f)|<55.0。

2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系统还包括置于第七间隔元件的像侧面且与第七间隔元件至少部分接触的辅助间隔元件,其中,第八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6、辅助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7bm、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与第八透镜的有效焦距f8满足:-10.0<(d7bm/r16)×(f/f8)<0。

2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径的中心至镜筒的靠近像侧的后端面沿光轴的距离大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径的边缘至镜筒的靠近像侧的后端面沿光轴的距离。

22、本技术提供的光学成像系统由多个成像透镜、多个间隔元件以及镜筒组成,透镜与镜筒配合的各档位跨度较为均匀,方案中两相邻透镜的光焦度符号相反,通过合理搭配面型与光焦度,增强了光线汇聚的能力,既保证透镜有良好加工可行性,也可以实现镜头超薄化,通过对镜筒后端面相关尺寸的合理设计,为镜头的外形设计提供空间,同时也给了更多的光纤透过空间,也有助于提高超薄、大像面成像镜头的成像质量。同时,在最后两个透镜间隔较大的位置添加厚间隔元件,并采用厚隔圈与镜筒辅助承靠方式,有助于减小成像系统的变形量及空气隙的变化量,减小组立段差对性能的影响,保证组立稳定性,提升镜头整体品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