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光线控制的显示基板、制作方法、显示屏及车辆与流程

文档序号:31786827发布日期:2022-10-12 13:58阅读:63来源:国知局
基于光线控制的显示基板、制作方法、显示屏及车辆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汽车座舱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光线控制的显示基板、制作方法、显示屏及车辆。


背景技术:

2.随着智能汽车异军突起,对传统汽车智能座舱有着良好的冲击力,使得当下汽车的智能座舱领域发生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对于仪表和副驾显示屏有很大的变化,例如,现在的仪表已经逐渐取消帽檐等设计,造型更加美观,设计更大胆,并且部分汽车已采用三联屏等设计,新增副驾显示等设计。在车辆中,由于光线角度问题,车载显示会存在倒影等问题,影响驾驶安全。
3.在相关技术中,为了解决车载倒影问题,仪表设计主要分为有帽檐设计和无帽檐设计。其中,有帽檐设计的仪表可以解决倒影问题,但是帽檐设计会遮挡显示视角,影响驾驶安全,并且造型不美观,占用仪表盘较大的空间,降低驾驶体验。而无帽檐设计的仪表,可以通过调整座椅、风挡等方式,使得驾驶员的观测视角无倒影,但是对不同坐姿和身高的驾驶员,无法同时保证驾驶员的舒适性和最佳观测角度,从而影响驾驶安全,降低驾驶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光线控制的显示基板、制作方法、显示屏及车辆,以解决相关技术的有帽檐设计的仪表会遮挡显示视角,影响驾驶安全,并且造型不美观,占用仪表盘较大的空间,无帽檐设计的仪表,无法同时保证驾驶员的舒适性和最佳观测角度,从而影响驾驶安全,降低驾驶体验等问题。
5.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光线控制的显示基板,包括:基板本体;像素定义层,所述像素定义层设置在所述基板上方;发光显示单元,所述发光显示单元按照预设位置设置在所述像素定义层上方;电致变色层,所述电致变色层设置在所述像素定义层上方,且覆盖所述发光显示单元以外的位置,所述发光显示单元低于所述电致变色层的高度,形成凹槽结构,以通过调整所述电致变色层的厚度改变所述凹槽深度,以改变所述发光显示单元的光学出光角度;电致变色驱动电极,所述电致变色驱动电极与所述电致变色层相连,用于向所述电致变色层通电,改变所述电致变色层的透光度。
6.根据上述技术手段,本技术的实施例通过发光显示单元和电致变色层形成凹槽结构,调整电致变色层的厚度改变凹槽深度,以改变发光显示单元的光学出光角度,从而避免倒影问题,有效保证驾驶安全,提升驾驶体验。由此,无需改变座椅或风挡的角度,可以同时保证驾驶员的舒适性和最佳观测角度,且造性美观,无需额外占用仪表盘的空间。
7.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光显示单元包括至少一个颜色发光器件和红绿蓝彩膜滤光结构。
8.根据上述技术手段,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通过至少一个颜色发光器件和红绿蓝彩膜滤光结构的作为发光显示单元,实现显示内容的多样性,提高驾驶体验。
9.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颜色发光器件包括至少一个红色发光器件、至少一个绿色发光器件和/或至少一个蓝色发光器件。
10.根据上述技术手段,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通过包括红绿蓝三原色发光器件的颜色发光器作为发光显示单元,实现显示内容的多样性,提高驾驶体验。
11.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板为玻璃基板。
12.根据上述技术手段,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通过利用玻璃作为基板的材质,不仅有利于光线的传播,还进一步降低了成本。
13.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基板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观测角度匹配最佳光学出光角度,基于所述光学出光角度匹配电致变色层的目标厚度;在基板上制作像素定义层,在所述像素定义层上方按照预设位置设置制作发光显示单元,在所述像素定义层上方制作所述目标厚度的所述电致变色层,且覆盖所述发光显示单元以外的位置,所述发光显示单元和所述电致变色层形成凹槽结构;向所述电致变色层通电,改变所述电致变色层的透光度,使得所述发光显示单元按照所述最佳光学出光角度进行出光。
14.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根据观测角度匹配最佳光学出光角度包括:利用预先构建的观测角度-出光角度关系匹配所述观测角度对应的最佳光学出光角度。
15.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基于所述光学出光角度匹配电致变色层的目标厚度包括:利用预先构建的出光角度-电致变色层厚度对应关系匹配所述最佳光学出光角度对应的所述电致变色层的目标厚度。
16.本技术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屏,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基于光线控制的显示基板。
17.本技术第四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显示屏。
18.由此,本技术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9.(1)本技术的实施例通过发光显示单元和电致变色层形成凹槽结构,调整电致变色层的厚度改变凹槽深度,以改变发光显示单元的光学出光角度,从而避免倒影问题,有效保证驾驶安全,提升驾驶体验。由此,无需改变座椅或风挡的角度,可以同时保证驾驶员的舒适性和最佳观测角度,且造性美观,无需额外占用仪表盘的空间。
20.(2)可以通过至少一个颜色发光器件和红绿蓝彩膜滤光结构的作为发光显示单元,实现显示内容的多样性,提高驾驶体验。
21.(3)可以通过包括红绿蓝三原色发光器件的颜色发光器作为发光显示单元,实现显示内容的多样性,提高驾驶体验。
22.(4)可以通过利用玻璃作为基板的材质,不仅有利于光线的传播,还进一步降低了成本。
23.本技术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4.本技术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25.图1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基于光线控制的显示基板装置的示例图;
26.图2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光线控制的显示基板装置截面示意图;
27.图3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光线控制的显示基板装置俯视示意图;
28.图4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不带电致变色光线控制的光学出光角度示意图;
29.图5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电致变色光线控制的光学出光角度示意图;
30.图6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不带电致变色光学控制的人眼图像示意图;
31.图7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电致变色光学控制的人眼图像示意图;
32.图8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
33.其中,10-基于光线控制的显示基板装置、1-基板本体、2-像素定义层、3-发光显示单元、3-1-红色发光器件、3-2-绿色发光器件、3-3-蓝色发光器件、4-电致变色层、5-电致变色驱动电极、5-1-正电极、5-2-负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5.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技术实施例的基于光线控制的显示基板、制作方法、显示屏及车辆。针对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光线控制的显示基板,在基板上方设置像素定义层,在像素定义层上方按照预设位置设置发光显示单元,同时,在像素定义层上方,除发光显示单元位置外,覆盖一层电致变色层,发光显示单元低于电致变色层的高度,形成凹槽结构,以通过调整电致变色层的厚度改变凹槽深度,以改变发光显示单元的光学出光角度,通过电致变色驱动电极向电致变色层通电,改变电致变色层的透光度。从而避免倒影问题,有效保证驾驶安全,提升驾驶体验。由此,无需改变座椅或风挡的角度,可以同时保证驾驶员的舒适性和最佳观测角度,且造性美观,无需额外占用仪表盘的空间。
36.具体而言,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基于光线控制的显示基板装置的方框示意图。
37.如图1所示,该基于光线控制的显示基板装置10包括:基板本体1、像素定义层2、发光显示单元3、电致变色层4以及电致变色驱动电极5。
38.其中,像素定义层2设置在基板1上方;发光显示单元3按照预设位置设置在像素定义层2上方;电致变色层4,设置在像素定义层2上方,且覆盖发光显示单元3以外的位置,发光显示单元3低于电致变色层4的高度,形成凹槽结构,以通过调整电致变色层4的厚度改变凹槽深度,以改变发光显示单元3的光学出光角度;电致变色驱动电极5,与电致变色层相连,用于向电致变色层4通电,改变电致变色层4的透光度。
39.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显示屏本身进行设计,主要由显示单元和电致变色材料等组成,对于基于光线控制的显示基板主要由基板、像素定义层、电致变色材料、发光显示单元
以及电致变色驱动电极(包括正电极5-1和负电极5-2)够成,基于光线控制的显示基板装置的截面如图2所示,基于光线控制的显示基板装置的俯视图如图3所示。
40.可选地,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基板为玻璃基板。通过利用玻璃作为基板的材质,不仅有利于光线的传播,还进一步降低了成本。
41.具体地,本技术的实施例在玻璃基板制作像素电路,像素电路可以包含ltps等,也可以是oled结构和lcd等结构,即是像素定义层,继而在像素定义层上制作发光元器件。
42.可选地,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发光显示单元300包括至少一个颜色发光器件和红绿蓝彩膜滤光结构。通过至少一个颜色发光器件和红绿蓝彩膜滤光结构的作为发光显示单元,实现显示内容的多样性,提高驾驶体验。
43.其中,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至少一个颜色发光器件包括至少一个红色发光器件、至少一个绿色发光器件和/或至少一个蓝色发光器件。通过包括红绿蓝三原色发光器件的颜色发光器作为发光显示单元,实现显示内容的多样性,提高驾驶体验。
44.具体地,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发光显示单元,即发光元器件包含红色3-1、绿色3-2、蓝3-3为发光单元和红绿蓝彩膜滤光结构组成。继而通过蒸镀、其他电镀或喷墨打印等方式制作电致变色材料层,电致变色材料不覆盖发光元器件区域,因此发光元器件可以正常发光,其他区域全部无光传出。
45.本技术的实施例通过电致变色控制层厚度来控制光学出光角度,调整光学出光角度为30
°
左右,满足当前需求。不带电和带电致变色光线控制的光学出光角度分别如图4和图5所示,通过制作边缘电极和的控制区域,使电致变色材料变成不透光的颜色,从而达到电致变色光学出光角度控制,最终,不带电和带电致变色光学控制的人眼图像分别如图6和图7所示。由于出光角度不在任何玻璃上形成倒影,因为对于不同升高和坐姿均不存在光线影响,从而使行驶更加安全,产品体验更舒适和人性化。
46.当基于光线控制的显示基板装置制作完成后,最终通过常规封装方式进行封装,最终形成模组显示屏,再通过tier1等把模组显示屏制作成符合车型设计的车载显示屏总成,再按照相关涉及造型进行装车,可以是当下的仪表无帽檐设计和副驾屏的设计等。
4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基于光线控制的显示基板装置,在基板上方设置像素定义层,在像素定义层上方按照预设位置设置发光显示单元,同时,在像素定义层上方,除发光显示单元位置外,覆盖一层电致变色层,发光显示单元低于电致变色层的高度,形成凹槽结构,以通过调整电致变色层的厚度改变凹槽深度,以改变发光显示单元的光学出光角度,通过电致变色驱动电极向电致变色层通电,改变电致变色层的透光度。从而避免倒影问题,有效保证驾驶安全,提升驾驶体验。由此,无需改变座椅或风挡的角度,可以同时保证驾驶员的舒适性和最佳观测角度,且造性美观,无需额外占用仪表盘的空间。。
48.其次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显示基板的制作方法。
49.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
50.如图8所示,该显示基板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1.在步骤s801中,根据观测角度匹配最佳光学出光角度,基于光学出光角度匹配电致变色层的目标厚度。
52.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根据观测角度匹配最佳光学出光角度包括:利用预先构建的观测角度-出光角度关系匹配观测角度对应的最佳光学出光角度。
53.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基于光学出光角度匹配电致变色层的目标厚度包括:利用预先构建的出光角度-电致变色层厚度对应关系匹配最佳光学出光角度对应的电致变色层的目标厚度。
54.在步骤s802中,在基板上制作像素定义层,在像素定义层上方按照预设位置设置制作发光显示单元,在像素定义层上方制作目标厚度的电致变色层,且覆盖发光显示单元以外的位置,发光显示单元和电致变色层形成凹槽结构。
55.在步骤s803中,向电致变色层通电,改变电致变色层的透光度,使得发光显示单元按照最佳光学出光角度进行出光。
56.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对基于光线控制的显示基板装置实施例的解释说明也适用于该实施例的显示基板的制作方法,此处不再赘述。
5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显示基板的制作方法,根据观测角度匹配最佳光学出光角度,基于光学出光角度匹配电致变色层的目标厚度;在基板上制作像素定义层,在像素定义层上方按照预设位置设置制作发光显示单元,在像素定义层上方制作目标厚度的电致变色层,且覆盖发光显示单元以外的位置,发光显示单元和电致变色层形成凹槽结构;向电致变色层通电,改变电致变色层的透光度,使得发光显示单元按照最佳光学出光角度进行出光,从而避免倒影问题,有效保证驾驶安全,提升驾驶体验,无需改变座椅或风挡的角度,可以同时保证驾驶员的舒适性和最佳观测角度。
58.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屏,其上载有用于实现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基于光线控制的显示基板。
59.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可以载有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显示屏。
60.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是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n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6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n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62.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n个用于实现定制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技术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63.应当理解,本技术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n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
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
64.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携带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之一或其组合。
65.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