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力控制镜片及眼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49665发布日期:2022-12-30 23:57阅读:60来源:国知局
视力控制镜片及眼镜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近视眼镜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视力控制镜片及眼镜。


背景技术:

2.近视眼镜是通过将光线发散,使得画面聚焦到视网膜上,从而克服画面聚焦在视网膜前方的近视问题。对于眼球处于发育时期的近视人群来说,由于近视镜片的周边部分光学焦点落在视网膜后方,导致眼轴会被迫增长去接收这部分视觉信息,这样不利于眼球的正常发育,影响正常视力。
3.目前,有的近视眼镜在镜片的周边部分设置离焦微透镜,以改变镜片的周边部分的光学焦点与视网膜的相对位置,从而避免眼球不正常发育。但是,现有设置离焦微透镜的方式会导致镜片的视物清晰度不足,无法满足使用者的视力矫正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视力控制镜片及眼镜,以解决现有近视镜片包括的离焦微透镜会导致镜片的视物清晰度不足,无法满足使用者的视力矫正需求等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部分。
5.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视力控制镜片,包括镜片本体和离焦微透镜,所述离焦微透镜布满所述镜片本体,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离焦微透镜间隔设置;
6.其中,所述离焦微透镜的直径小于1毫米,相邻的两个所述离焦微透镜的间距与所述离焦微透镜的直径之比为(0~0.5):(0~1)。
7.根据本发明提供的视力控制镜片,通过在镜片本体布满离焦微透镜,可以形成全方位的离焦效果,使得穿过镜片本体的所有光线的光学焦点均落在视网膜上或视网膜前方,从而避免出现镜片本体的部分区域的光学焦点落在视网膜后方导致视物不清晰的问题。同时,由于离焦微透镜可以使得镜片本体的光学焦点落在视网膜上或者视网膜前方,则眼球不需要为了适应视网膜后方的光学焦点而拉伸生长,避免了眼轴被迫增长的问题,可以保证眼球正常生长。
8.并且,通过控制离焦微透镜的直径以及控制相邻离焦微透镜的间距,使得镜片本体上的各个离焦微透镜之间的间距也即缝宽足够小,可以增强整个镜片本体对于波长大于650nm的红光的弥散效果来改善眼底的血液循环,从而可以利用弥散后的红光促使视网膜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以利用多巴胺达到有效抑制眼轴增长、防控近视的发生及度数增长的作用,而且弥散光线柔和,对人眼的刺激性小,可靠性高。
9.在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离焦微透镜的数量为3700~4300个。
10.通过在镜片本体上设置大量的离焦微透镜可以进一步增强离焦效果,以确保穿过镜片本体的光线的光学焦点尽可能地落在视网膜上或视网膜前方,以保证视物清晰,同时可以避免眼轴异常生长,有效减缓近视程度加深。
11.在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离焦微透镜的顶焦度为+2.5~+4.5d。
12.本方案中限定离焦微透镜的顶焦度,使得离焦微透镜对光线的屈折能力可以满足将穿过镜片本体的光线的光学焦点矫正至视网膜上,从而避免穿过镜片本体的光线的光学焦点落在视网膜后导致视物不清晰和眼轴增长的问题。
13.在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中,所述镜片本体呈圆形,所述离焦微透镜沿所述镜片本体的中心环绕分布。镜片本体被构造为圆形且离焦微透镜环绕在镜片本体的圆心分布,由此可以适应于人体的眼球结构,以便于与眼球配合从而矫正视力。
14.在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中,所述镜片本体的直径为75毫米,此时镜片本体可以更好地与人体眼球进行配合,以确保将经过镜片本体照射至眼球上的光线的光学焦点聚焦在视网膜上或视网膜前方,有助于人眼清晰视物。
15.在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中,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离焦微透镜之间的间距与在径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离焦微透镜之间的间距相同。
16.将各个离焦微透镜之间等距排列,可以使得所有的离焦微透镜在镜片本体上均匀分布,且相邻离焦微透镜之间的缝宽足够小,从而增强镜片本体对于红光的弥散效果,实现利用红光弥散抑制眼轴增长的作用。
17.在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离焦微透镜的直径为0.4~0.8毫米。
18.通过缩小离焦微透镜的直径,则在镜片表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尽量多地布置离焦微透镜,同时由于离焦微透镜的尺寸减小,有利于减小各个离焦微透镜之间的缝宽,可以进一步增强镜片本体对于红光的弥散效果。
19.在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离焦微透镜的间距为0~0.5毫米。此时可以达到较好的红光弥散效果,从而有效抑制眼轴增长,保证眼球正常生长。
20.在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离焦微透镜为凸透镜。利用凸透镜可以将穿过镜片本体的光线的光学焦点聚焦在视网膜上或视网膜前方,从而可以避免眼轴增长,同时确保眼睛视物清晰。
21.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眼镜,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视力控制镜片。
22.利用上述视力控制镜片制作成的眼镜不仅具备近视眼镜的效果,还可以利用镜片本体上的多个离焦微透镜实现离焦效果,使得穿过镜片本体的光线的光学焦点落在视网膜上或者视网膜前方,有利于眼睛清晰视物,还可以避免眼球拉伸生长;同时该离焦微透镜的排列方式可以增强镜片本体对于红光的弥散效果,以达到有效抑制眼轴增长、防控近视的发生及度数增长的作用。
23.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视力控制镜片及眼镜,该视力控制镜片包括镜片本体以及设置于镜片本体上的多个离焦微透镜,该多个离焦微透镜布满镜片本体,有助于人眼清晰视物,且该多个离焦微透镜按照一定规则排布,使得各个离焦微透镜的缝宽尽量小,从而可以达到红光弥散效果,进而可以利用红光弥散促进多巴胺的分泌,通过多巴胺抑制眼轴增长,避免影响眼球的正常发育。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
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视力控制镜片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视力控制镜片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视力控制镜片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视力控制镜片的镀膜层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衍射成像图;
30.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衍射成像图;
31.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衍射成像图;
32.图8为本发明对比例1提供的衍射成像图;
33.图9为本发明对比例2提供的衍射成像图;
34.图10为本发明对比例3提供的衍射成像图。
35.附图标记如下:
36.镜片本体100,减反膜110,金刚膜120,超防水膜130,
37.离焦微透镜200。
具体实施方式
38.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39.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0.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1.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2.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
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43.请参照图1至图4,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视力控制镜片至少包括:镜片本体100和离焦微透镜200,离焦微透镜200布满镜片本体100,且相邻的两个离焦微透镜200间隔设置;其中,离焦微透镜200的直径小于1毫米,相邻的两个离焦微透镜200的间距与离焦微透镜200的直径之比为(0~0.5):(0~1)。
44.镜片本体100作为视力控制镜片的用于矫正近视的有效部分,可以起到防止眼轴增长、减缓近视等作用。在本文中,离焦微透镜200布满镜片本体100是指所有的离焦微透镜200分散分布在镜片本体100上,相邻的离焦微透镜200间隔设置且互不重叠。
45.具体地,镜片本体100设有多个离焦微透镜200,该离焦微透镜200可以是凸透镜,通过离焦微透镜200可以对穿过镜片本体100的光线的光学焦点进行矫正,使得穿过镜片本体100的光线的光学焦点落在视网膜上或者视网膜前方,保证人眼清晰视物。并且,相较于传统镜片的穿过镜片本体的光线的光学焦点落在视网膜后方,利用本实施例中的视力控制镜片,眼轴不用为了适应落在视网膜后方的光学焦点的位置而增长,可以避免眼轴生长异常的问题。
46.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还控制了离焦微透镜200的直径小于1毫米且限定了离焦微透镜200的间距与离焦微透镜200的直径之比,这样基于衍射效应有利于进一步抑制眼轴增长。
47.具体而言,基于夫琅和费衍射原理,角半宽度的大小可以作为衍射效应强弱的标志,对于给定的波长,角半宽度与缝宽度(也即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离焦微透镜200的间距)成反比,即缝宽越小对光束的限制越大,衍射场越弥散;反之,当缝宽越大,光束几乎自由传播时,角半宽度趋近于零。并且,角半宽度与波长成正比,波长越长,衍射效应越显著,波长越短,衍射效应越可以忽略。例如,通过zemax opticstudio光学软件模拟,当给定波长为650nm、且缝宽度小于0.32mm时,衍射场出现明显的弥散斑。在本实施例中限定的相邻离焦微透镜200的间距范围之下,离焦微透镜200可以对红光波段进行有效弥散。例如可以靶向弥散波长大于650nm的入眼光线中的红光波段,而小于等于650nm的红光没有被弥散,还是按照正常光路进行,保留对人眼有益的光谱波段入眼。通过佩戴本实施例的视力控制镜片,该视力控制镜片可以靶向弥散大于650nm红光来改善眼底的血液的循环,促使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分泌多巴胺,增加眼后极部脉络膜厚度,拉升巩膜含氧量,从而加固巩膜而达到抑制眼轴非正常增长的效果,实现了防控近视的发生及度数增长。
48.作为进一步的优选实施方案,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之上,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如下一项或者多项的增加或组合。
49.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离焦微透镜200的数量为3700~4300个。本实施例中在镜片本体100布满大量的离焦微透镜200,利用大量的离焦微透镜200可以进一步增强离焦效果,以确保穿过镜片本体100的所有光线的光学焦点尽可能地落在视网膜上或视网膜前方,避免由于离焦微透镜200的数量不足导致形成离焦视物不清晰的问题,保证人眼清晰视物,同时避免眼轴异常生长。
50.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离焦微透镜200的顶焦度为+2.5~+4.5d。在该顶焦度范围下的离焦微透镜200对光线的屈折能力可以满足将穿过镜片本体100的光线的光学焦点矫正至视网膜上,从而避免穿过镜片本体100的光线的光学焦点落在视网膜后方导致视物不清晰和眼轴增长的问题。
51.可选地,离焦微透镜200的顶焦度还可以控制为+2.5~+3d,此时可以进一步增强离焦微透镜200的离焦效果,保证人眼清晰视物。
52.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镜片本体100呈圆形,离焦微透镜200沿镜片本体100的中心环绕分布。镜片本体100被构造为圆形且离焦微透镜200环绕在镜片本体100的圆心分布,由此可以适应于人体的眼球结构,以便于与眼球配合从而矫正视力。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离焦微透镜200布满圆形的镜片本体100,则穿过镜片本体100上的离焦微透镜100的光线均会被离焦微透镜200离焦,可以使得穿过镜片本体100的所有光线的光学焦点尽可能落在视网膜上或视网膜前方,以形成全方位的视力矫正,从而保证视物清晰。
53.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镜片本体100的直径为75毫米,此时镜片本体100可以更好地与人体眼球的大小相配合,以确保将经过镜片本体100照射至眼球上的光线的光学焦点聚焦在视网膜上或视网膜前方,有助于人眼清晰视物。
54.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离焦微透镜200之间的间距与在径向上相邻的两个离焦微透镜200之间的间距相同。
55.进一步参照图1至图3,所有的离焦微透镜200均设置于镜片本体100上、且环绕在镜片本体100的圆心分布且两两等距排列。具体地,在圆形镜片本体100的周向方向上,相邻的离焦微透镜200的间距相同,同时在圆形镜片本体100的径向方向上,相邻的离焦微透镜200的间距也相同。通过将离焦微透镜200均匀排布于镜片本体100,可以使得离焦微透镜200之间的间距足够小,也即离焦微透镜200之间的缝宽足够小,有利于增强镜片本体100对于红光的弥散效果。
56.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离焦微透镜200的直径为0.4~0.8毫米。由于镜片本体100的表面积有限,为了尽量缩减相邻离焦微透镜200之间的间距,本实施例中控制离焦微透镜200的直径为0.4~0.8毫米,可以在保证离焦微透镜200的离焦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相邻离焦微透镜200之间的缝宽,进一步增强镜片本体100对于红光的弥散效果。
57.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镜片本体100的一侧设有镀膜层,用于保护镜片本体100。
58.参照图4,可以在镜片本体100的侧面设置具有各种功能的镀膜层,并通过相应的镀膜工艺将镀膜层镀在镜片本体100的侧面,可以对镜片本体100形成保护同时使得镜片本体100具备各种功能。
59.例如,镀膜层可以是减反膜110、金刚膜120、超防水膜130中的至少一种。减反膜110可以添加锆元素以提高膜硬度,利用减反膜110能够降低镜片表面的反射光,使得视物清楚,金刚膜120能够有效地增强镜片本体100的整体硬度,还可以增加光线透过率,通过设置超防水膜130可以防止镜面沾染油污。
60.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61.本发明中每个实施例和对比例均是在相同的像面进行成像,其中,相同的像面是
指所有实施例和对比例中的入射光线完全相同、光源到相邻两个离焦微透镜之间的缝隙的距离相同、相邻两个离焦微透镜之间的缝隙到成像面的距离相同、且成像面的面积相同。
62.实施例1
63.选择直径在0.61mm的离焦微透镜,保持相邻的两个离焦微透镜的间距为0.31mm,也即相邻的两个离焦微透镜之间的缝隙的缝宽为0.31mm。通过zemax opticstudio光学软件模拟,在给定波长为650nm的入射光线的照射下,入射光线穿过两个离焦微透镜之间的缝隙并在成像面上成像,成像面上形成的衍射图像如图5所示。
64.实施例2
65.选择直径在0.41mm的离焦微透镜,保持相邻的两个离焦微透镜的间距为0.01mm,也即相邻的两个离焦微透镜之间的缝隙的缝宽为0.01mm。通过zemax opticstudio光学软件模拟,在给定波长为650nm的入射光线的照射下,入射光线穿过两个离焦微透镜之间的缝隙并在成像面上成像,成像面上形成的衍射图像如图6所示。
66.实施例3
67.选择直径在0.79mm的离焦微透镜,保持相邻的两个离焦微透镜的间距为0.49mm,也即相邻的两个离焦微透镜之间的缝隙的缝宽为0.49mm。通过zemax opticstudio光学软件模拟,在给定波长为650nm的入射光线的照射下,入射光线穿过两个离焦微透镜之间的缝隙并在成像面上成像,成像面上形成的衍射图像如图7所示。
68.对比例1
69.选择直径在0.39mm的离焦微透镜,保持相邻的两个离焦微透镜的间距为0.31mm,也即相邻的两个离焦微透镜之间的缝隙的缝宽为0.31mm。通过zemax opticstudio光学软件模拟,在给定波长为650nm的入射光线的照射下,入射光线穿过两个离焦微透镜之间的缝隙并在成像面上成像,成像面上形成的衍射图像如图8所示。
70.对比例2
71.选择直径在0.81mm的离焦微透镜,保持相邻的两个离焦微透镜的间距为0.31mm,也即相邻的两个离焦微透镜之间的缝隙的缝宽为0.31mm。通过zemax opticstudio光学软件模拟,在给定波长为650nm的入射光线的照射下,入射光线穿过两个离焦微透镜之间的缝隙并在成像面上成像,成像面上形成的衍射图像如图9所示。
72.对比例3
73.选择直径在0.61mm的离焦微透镜,保持相邻的两个离焦微透镜的间距为0.51mm,也即相邻的两个离焦微透镜之间的缝隙的缝宽为0.51mm。通过zemax opticstudio光学软件模拟,在给定波长为650nm的入射光线的照射下,入射光线穿过两个离焦微透镜之间的缝隙并在成像面上成像,成像面上形成的衍射图像如图10所示。
74.下面结合上述实施例及对比例进行分析。
75.如图5至图7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3中的衍射现象明显,在成像面上形成了明显的弥散斑,也即可以使得波长在650nm的红光弥散,进而促使视网膜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以达到有效抑制眼轴增长、防控近视的发生及度数增长的作用。如图8至图10所示,本发明的对比例1~3中未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成像面上未形成明显的弥散斑,也即无法实现红光弥散效果。
76.表1实施例1~3以及对比例1~3的离焦微透镜的直径值和缝宽值以及衍射现象
[0077][0078][0079]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眼镜,该眼镜包括上述任一项的视力控制镜片。
[0080]
利用上述视力控制镜片制作成的眼镜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够使穿过镜片本体100的光线的光学焦点落在视网膜上,有效减缓近视的发生或近视程度加深。具体地,该眼镜不仅具备矫正近视的作用,还可以利用镜片本体100上的多个离焦微透镜200实现离焦效果,使得穿过镜片本体100的光线的光学焦点落在视网膜上或者视网膜前方,保证人眼视物清晰,还可以避免眼球拉伸生长;同时该离焦微透镜200的布置方式可以增强镜片本体100对于红光的弥散效果,以达到有效抑制眼轴增长、防控近视的发生及度数增长的作用。
[0081]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