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戴式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46173发布日期:2023-01-14 11:01阅读:74来源:国知局
头戴式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头戴式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vr技术的成熟,vr设备已经不限于在商业领域中的使用,越来越多的个人用户也开始使用vr设备进行工作、娱乐或者社交。目前,常见的vr设备一般分为头枕和头显两部分,且头显可相对于头枕滑动,使得两者之间的距离可调。然而,多数vr设备不具有为头显提供导向的结构,导致头显在相对于头枕滑动时无法保持滑动一致性,且易在滑动过程中发生卡顿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头戴式设备,所述头戴式设备包括:头枕机构及头显机构,且所述头枕机构包括:壳体组件,及设于所述壳体组件上的导向组件;其中,所述头显机构插设于所述导向组件上,并与所述导向组件滑动连接。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戴式设备,通过在壳体组件上设置导向组件,且头显机构还插设于导向组件上,并与导向组件滑动连接,使得头显机构和壳体组件之间的距离可调,以便于不同需求的用户进行使用。同时,导向组件可以为头显机构的滑动提供导向,有利于保持头显机构滑动的一致性,并降低头显机构在滑动过程中出现卡顿的概率。
附图说明
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戴式设备10的结构示意图;
7.图2是图1中头戴式设备1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8.图3是图2中头显机构100的结构示意图;
9.图4是图3中部分显示组件110、翻转组件120和支撑组件13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10.图5是图4中翻转组件120和支撑组件130的装配示意图;
11.图6是图5中连接支架121的结构示意图;
12.图7是图5中支撑组件130的结构示意图;
13.图8是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14.图9是图2中支撑组件130和头枕机构20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15.图10是图9中部分头枕机构2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16.图11是图10中底壳2111、固定支架212以及导向组件22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17.图12是图11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18.图13是图2中调节机构300与部分头枕机构20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19.图14是图13中安装支架214和转动组件31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0.图15是图14中转盘311和驱动件312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1.图16是图2中调节机构300与部分头枕机构200的另一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对本技术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3.在本技术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24.本技术阐述了一种头戴式设备。该头戴式设备可以为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设备,例如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眼镜。当然,该头戴式设备也可以为其他需要佩戴在头部的设备,例如眼镜,例如具有照明等其他功能且可佩戴在头部的设备,不在赘述。下面以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眼镜为例进行详细阐述。
25.在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的示例中,头戴式设备可被配置成通过信号连接将数据传递到外部处理设备并从外部处理设备接收数据,信号连接可以是有线连接、无线连接或其组合。然而,在其他情形中,头戴式设备可用作独立设备,即在头戴式设备自身进行数据处理。信号连接可以被配置成承载任何种类的数据,诸如图像数据(例如,静止图像和/或完全运动视频,包括2d和3d图像)、音频、多媒体、语音和/或任何其他类型的数据。外部处理设备可以是例如游戏控制台、个人计算机、平板计算机、智能电话或其他类型的处理设备。信号连接可以是例如通用串行总线(usb)连接、wi-fi连接、蓝牙或蓝牙低能量(ble)连接、以太网连接、电缆连接、dsl连接、蜂窝连接(例如,3g、lte/4g或5g)等或其组合。附加地,外部处理设备可以经由网络与一个或多个其他外部处理设备通信,网络可以是或包括例如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内联网、城域网(man)、全球因特网或其组合。
26.头戴式设备中可安装显示组件、光学器件、传感器和处理器等。在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眼镜的示例中,显示组件被设计成,例如,通过将光投影到用户眼睛中实现虚拟现实眼镜的功能,例如,通过将光投影到用户眼睛中,在用户对其现实世界环境的视图上覆盖图像实现增强现实眼镜的功能。头戴式设备还可包括环境光传感器,并且还可包括电子电路系统以控制上述部件中的至少一些并且执行相关联的数据处理功能。电子电路系统可包括例如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一个或多个存储器。
27.请参阅图1至图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戴式设备10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头戴式设备1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头显机构100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部分显示组件110、翻转组件120和支撑组件13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戴式设备10可以佩戴于用户的头部,并可在用户眼部前方实现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的功能。如图1至图2所示,头戴式设备10可以包括:头显机构100、
头枕机构200以及调节机构300。其中,头显机构100可以与头枕机构200连接,且两者可以共同围设形成佩戴空间101,用户通过佩戴空间101将头戴式设备10佩戴至头部。同时,当用户将头戴式设备10佩戴至头部后,头显机构100可以位于用户的眼部前方,其可以用于实现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的功能。头枕机构200可以位于用户的眼部后方,其可以用于对用户的头部进行支撑,并安装头戴式设备10所需的功能部件。调节机构300可以设置于头枕机构200上,并与头显机构100连接,其可以用于调节头显机构100和头枕机构200之间的距离,以改变佩戴空间101的大小,使得头戴式设备10可以根据用户的头部尺寸进行适应性调整,提高头戴式设备10与用户的适配性。
29.头显机构100可以佩戴于用户眼部前方,其可以用于实现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的功能。如图3所示,头显机构100可以包括:显示组件110、翻转组件120以及支撑组件130。其中,当用户将头戴式设备10佩戴至头部后,显示组件110可以位于用户的眼部前方,其可以用于实现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的功能。翻转组件120可以分别连接显示组件110和支撑组件130,其可以带动显示组件110相对于支撑组件130翻转,使得用户可以将显示组件110从眼部前方翻开,以便于用户观察外界环境。支撑组件130可以分别连接翻转组件120和头枕机构200,其不仅可以用于支撑翻转组件120带动显示组件110进行翻转,还可以带动显示组件110相对于头枕机构200滑动,以改变显示组件110和头枕机构200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改变佩戴空间101大小的目的。在本实施例中,翻转组件120、支撑组件130以及头枕机构200可以共同围设形成前述的佩戴空间101。
30.可选地,翻转组件120的设计也可以被省略,显示组件110可以直接与支撑组件130进行固定连接。此时,佩戴空间101则可以由显示组件110、支撑组件130以及头枕机构200共同围设形成。
31.显示组件110可以具有如光机、显示镜片(波导片)、摄像头、扬声器以及各类传感器等功能部件,其可以在用户眼部前方实现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的功能。如图3至图4所示,显示组件110可以设有承载支架111,且该承载支架111不仅可以用于安装前述的功能部件,还可以用于与翻转组件120连接,使得显示组件110能够在翻转组件120的带动下相对于支撑组件130翻转。同时,除了承载支架111外,显示组件110还可以设有容纳承载支架111及前述功能部件的外壳,以保护设于承载支架111上的功能部件。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承载支架111和翻转组件120的连接强度,承载支架111可以采用螺丝与翻转组件120相锁紧。当然,两者的连接方式还可以有多种如粘接、焊接以及卡接等等,本实施例在此不一一赘述。
32.可选地,头戴式设备10也可以用于实现除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以外的其他功能,如摄像、照明以及环境探测等。此时,显示组件110也可以替换为摄像组件、照明组件以及探测组件等对应的功能组件。即,采用显示组件110实现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的功能仅是本技术提供的头戴式设备10可选的实施例之一。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组件110也可以替换为其他功能组件,以实现除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以外的其他功能。
33.请结合图4参阅图5至图8,图5是图4中翻转组件120和支撑组件130的装配示意图,图6是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7是图5中连接支架121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5中支撑组件130的结构示意图。
34.翻转组件120可以与支撑组件130转动连接,其可以带动显示组件110相对于支撑组件130翻转。如图4至图6所示,翻转组件120可以包括:连接支架121和限位件122。其中,连
接支架121可以分别连接承载支架111和支撑组件130,并可相对于支撑组件130转动,以带动承载支架111相对于支撑组件130翻转。限位件122可以设于连接支架121上,且限位件122可以与支撑组件130在连接支架121的转动方向上相卡接,其可以用于限制连接支架121的转动。
35.连接支架121可以套设于支撑组件130上,并可相对于支撑组件130转动,且连接支架121还可以用于围设形成前述的佩戴空间101。如图5至图7所示,连接支架121可以设有转动空间1201,支撑组件130可以插设于转动空间1201内,使得连接支架121可以相对于支撑组件130进行转动。同时,转动空间1201还可以连通承载支架111,其还可以用于布设位于支撑组件130上的线缆,以便于该线缆通过转动空间1201与设于承载支架111上的功能部件,也即是与显示组件110进行连接。如此设置,连接支架121不仅可以用于带动显示组件110相对于支撑组件130的翻转,其还可以用于布设头戴式设备10的线缆,并对线缆进行遮挡和保护。
36.进一步地,连接支架121可以包括:相连接的上盖1211和下盖1212。其中,上盖1211和下盖1212还可以共同围设形成上述的转动空间1201,且上盖1211和下盖1212可以共同夹持支撑组件130设置,即支撑组件130可以位于上盖1211和下盖1212之间,并被上盖1211和下盖1212所夹持。同时,上盖1211和下盖1212可以采用螺丝相锁紧,以提高两者的连接牢固性。此外,承载支架111可以与下盖1212背离上盖1211的一侧连接,并可通过螺丝与下盖1212相锁紧,以实现显示组件110和连接支架121的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连接支架121拆件设置为共同夹持支撑组件130的上盖1211和下盖1212,有利于提高翻转组件120和支撑组件130的装配便利性。
37.可选地,上盖1211和下盖1212也可以不限于采用螺丝进行连接,两者也可以采用如焊接、粘接以及卡接等方式进行连接。可选地,连接支架121也可以不限于拆件设置为前述实施例中的上盖1211和下盖1212,其具体的拆件方式也可以根据设计需求和装配需求进行适应性调整,仅需连接支架121设置有前述的转动空间1201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38.限位件122可以设于转动空间1201内,且限位件122可以通过螺丝锁紧在下盖1212上,使得限位件122可以在连接支架121的带动下相对于支撑组件130转动。其中,当连接支架121相对于支撑组件130转动后,限位件122能够与支撑组件130在连接支架121的转动方向上相卡接,以限制连接支架121的转动。如此设置,可以避免因连接支架121不受限制转动,而导致转动空间1201内线缆过度扭转发生断裂或失效的问题。
39.支撑组件130可以插设于连接支架121内,并与头枕机构200连接,其不仅可以用于带动显示组件110相对于头枕机构200滑动,还可以支撑连接支架121进行转动。如图6至图8所示,支撑组件130可以包括:支撑件131和配合件132。其中,支撑件131可以与头枕机构200连接,并可相对于头枕机构200滑动,且支撑件131还可以插设于转动空间1201内,也即是连接支架121可以套设于支撑件131上。配合件132可以设于支撑件131上,并位于转动空间1201内,且配合件132可以在连接支架121转动后与限位件122进行卡接,以限制连接支架121的转动。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件131可以带动承载支架111在远离或靠近头枕机构200的方向上滑动,以扩大或缩小佩戴空间101。
40.支撑件131可以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其中,第一
支撑件1311的一端可以从连接支架121的一侧插设于转动空间1201内,其另一端可以与头枕机构200连接,且第一支撑件131可相对于头枕机构200滑动。第二支撑件1312的一端可以从连接支架121的另一相对侧插设于转动空间1201内,其另一端也可以与头枕机构200连接,且第二支撑件1312也可相对于头枕机构200滑动。同时,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还可以关于连接支架121对称设置,以提高两者相对于头枕机构200进行滑动的一致性。如此设置,连接支架121不仅可以相对于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进行转动,还可以在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的带动下相对于头枕机构200滑动。
41.通过上述设置,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除了可以带动连接支架121滑动外,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还可以对连接支架121进行支撑,使得连接支架121可以直接相对于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进行转动,进而带动承载支架111(也即是显示组件110)进行翻转。如此,可以实现对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的复用,而无需额外设置独立的转轴结构与连接支架121进行连接,有利于简化头显机构100的结构,降低头显机构100的重量。
42.进一步地,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还可以由刚性材料制成,以提高两者的结构强度。例如,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可以由不锈钢制成。如此设置,在面对重量较大的显示组件110时,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可以对带有显示组件110的连接支架121进行刚性支撑,并使得连接支架121可以相对于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进行转动,以降低因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因结构强度不足,而导致两者出现断裂或失效的风险。
43.可选地,除了不锈钢外,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也可以是由其他刚性材料制成,仅需能够满足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所需的结构强度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44.进一步地,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还可以用于围设形成前述的佩戴空间101,且两者还可以具有弧形结构,以提高围设形成的佩戴空间101与用户头部的匹配度。如此设置,当用户将头戴式设备10佩戴至头部后,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还可以对用户的头部进行刚性支撑,以提高头戴式设备10的佩戴稳固性。
45.进一步地,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均可以设有走线空间1301,且该走线空间1301可以用于布设与头枕机构200连接的线缆,下面仅以第一支撑件1311的走线空间1301为例进行说明。如图6至图8所示,走线空间1301可以贯穿第一支撑件1311插设于转动空间1201内的一端,及第一支撑件1311与头枕机构200连接的另一端,以连通转动空间1201和头枕机构200,使得与头枕机构200连接线缆可以通过布设在走线空间1301和转动空间1201内与显示组件110进行连接。
46.进一步地,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位于收容空间1201内的一端还可以相对且间隔设置,且两者走线空间1301内的线缆可以从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之间引出至转动空间1201内。如此设置,当连接支架121进行转动,并带动转动空间1201内的线缆活动时,该部分线缆则可以在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之间的区域进行活动,而不会与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发生干涉。
47.可选地,走线空间1301内的线缆也可以从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的其他区域开设通孔或通槽引出至转动空间1201内。其中,由于线缆会随连接支架121的转动而
活动,因此第一支撑件1311上开设的通孔或通槽尺寸可以设计有一定冗余,以为线缆的活动提供避让空间,降低线缆在活动时与第一支撑件1311发生干涉的概率。
48.可选地,支撑件131也可以不分体设置为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即,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位于转动空间1201内的一端也可以相连接,两者可以为一体结构,并通过如冲压成型或cnc加工等工艺一体制成。此时,相连接的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则可以直接称之为支撑件131。相应地,位于走线空间1301内的线缆也可以如前述实施例一样通过开设通孔或通槽的方式从支撑件131位于转动空间1201内的区域引出。
49.配合件132可以设于支撑件131上,并位于转动空间1201内,且配合件132可以与限位件122在连接支架121转动后相卡接,以限制连接支架121的转动,从而避免因连接支架121带动线缆无限制转动,而导致线缆过度扭转出现断裂或失效的问题。如图6至图8所示,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位于转动空间1201内的一端均设有配合件132,且配合件132可以从走线空间1301与转动空间1201连通的开口处插设于走线空间1301内,其可以采用模内注塑工艺与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一体制成。
50.同时,为了便于布设线缆,走线空间1301还可以贯穿配合件132,使得线缆能够穿过配合件132布设在转动空间1201内。其中,位于第一支撑件1311上的配合件132和位于第二支撑件1312上的配合件132也可以相对且间隔设置,使得线缆可以从两个配合件132之间引出至转动空间1201内,以避免线缆在随连接支架121活动时与配合件132发生干涉。
51.进一步地,限位件122可以套设于配合件132上,且限位件122可以在连接支架121的带动下相对于配合件132转动,并可在转动后与配合件132在连接支架121的转动方向上进行卡接,以限制连接支架121的转动行程。其中,限位件122可以设有滑块1221,配合件132可以设有滑槽1321,且滑块1221可以设于滑槽1321内。当连接支架121带动限位件122相对于配合件132转动时,滑块1221可以在滑槽1321内滑动,并可与滑槽1321的内壁相卡接,以限制连接支架121的转动。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均设有配合件132,因此限位件122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且两个限位件122可以分别套设在两个配合件132上,以与两个配合件132相配合实现卡接。
52.具体而言,当显示组件110位于用户眼部前方的位置时,滑块1221可以与滑槽1321的一内壁相卡接。当用户将显示组件110翻转至其他位置时,滑块1221则可以在滑槽1321内滑动后与滑槽1321的另一内壁相卡接,从而达到限制连接支架121转动的目的。如此设置,滑块1221在滑槽1321内的滑动行程则可以对应连接支架121的转动行程,通过限制滑块1221在滑槽1321内的滑动行程,即可限制连接支架121转动行程,以避免连接支架121无限制转动。在本实施例中,当显示组件110由用户眼部前方翻转至其他位置,并使得滑块1221与滑槽1321的另一内壁相卡接时,用户的眼部可以不受显示组件110的遮挡,以便于用户观察外部环境。当然,连接支架121具体的转动行程也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进行调整,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53.可选地,滑块1221和滑槽1321的位置也可以互换,即限位件122可以设有滑槽1321,而配合件132可以设置有滑块1221。同时,除了可以是限位件122套设在配合件132外,也可以是配合件132套设在限位件122上,仅需限位件122和配合件132能够发生相对转动即可。此外,限位件122和配合件132也可以不限于通过套设的方式进行配合,且限位件122和
配合件132可采用的配合方式可以有多种,仅需两者能够在连接支架121的转动方向上相卡接即可,本实施在此不作限定。
54.可选地,限位件122和配合件132还可以过盈配合,使得两者在相对转动时可以发生干涉并产生摩擦力,从而利用摩擦力实现连接支架121的转动悬停。其中,限位件122和配合件132之间还可以设有摩擦垫,以增大限位件122和配合件132相对转动产生的摩擦力。可选地,除了限位件122和配合件132可以过盈配合外,连接支架121与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也可以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进行装配,使得连接支架121在相对于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转动时也能够产生摩擦力,以增大可供连接支架121实现转动悬停的摩擦力。
55.可选地,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也可以仅有一者设有配合件132,而限位件122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以与配合件132的数量相匹配。可选地,当配合件132仅有一个时,该配合件132可以分别连接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并连通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的走线空间1301。此时,走线空间1301内的线缆可以通过在配合件132上开设通孔或通槽的方式引出,仅需避开配合件132与限位件122相接触的区域即可。
5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显机构100,通过设置连接头枕机构200并可相对于头枕机构200滑动的支撑组件130,以及连接支撑组件130并可相对于支撑组件130转动的翻转组件120,使得与翻转组件120连接的显示组件110不仅可以相对于支撑组件130翻转,还可以在支撑组件130的带动下进行滑动。如此设置,可以实现对支撑组件130的复用,以取消一些技术方案中用于连接翻转组件120和支撑组件130的转轴结构,从而简化头显机构100的结构,降低头显机构100的重量。
57.参阅图9至图12,图9是图2中支撑组件130和头枕机构20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中部分头枕机构2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中部分安装壳211以及导向组件22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58.头枕机构200可以与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连接,其也可以用于围设形成前述的佩戴空间101。如图9至图10所示,头枕机构200可以包括:壳体组件210和导向组件220。其中,壳体组件210可以与显示组件110相对且间隔设置,其可以用于安装调节机构300以及头戴式设备10的所需的功能部件。导向组件220可以与壳体组件210连接,且导向组件220还可以与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连接,并可为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的滑动提供导向。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可以相对于导向组件220滑动,并带动显示组件110在朝向远离或靠近壳体组件210的方向进行滑动,以达到改变佩戴空间101大小的目的,提高头戴式设备10与用户的适配性。
59.壳体组件210除了可以安装调节机构300外,其还可以用于安装头戴式设备10的功能部件,如电池等。如图9至图11所示,壳体组件210可以包括:安装壳211和固定支架212。其中,安装壳211可以与显示组件110相对且间隔设置,且安装壳211还可以与导向组件220连接,并可以用于安装调节机构300以及头戴式设备10所需的功能部件。固定支架212可以设于安装壳211内,其可以用于将导向组件220固定在安装壳211上,以提高导向组件220和安装壳211的连接牢固性。
60.安装壳211可以用于围设形成前述的佩戴空间101,且安装壳211可以设有容纳空间2101。调节机构300以及头戴式设备10所需的功能部件(如电池等)均可以设于容纳空间
2101内。同时,导向组件220也可以插设于容纳空间2101内,使得容纳空间2101内与功能部件连接的线缆可以布设在导向组件220上,进而通过导向组件220向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的走线空间1301内进行布设,以实现显示组件110与位于容纳空间2101内的功能部件的电连接。
61.如图10至图11所示,安装壳211可以包括:底壳2111和顶盖2112。其中,底壳2111可以为敞口结构,顶盖2112可以盖设于底壳2111上,并可与底壳2111共同围设形成前述的容纳空间2101。在本实施例中,底壳2111和顶盖2112可以由硬质塑料制成,且两者可以采用如卡接、焊接、粘接以及螺丝连接等方式进行装配。可选地,安装壳211也可以不限于拆件为底壳2111和顶盖2112,其也可以根据装配需求进行拆件,仅需安装壳211设有容纳空间2101即可,本实施对此不作限定。
62.固定支架212可以设于容纳空间2101内,其也可以通过螺丝与底壳2111相锁紧。如图10至图11所示,固定支架21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且分别为第一固定支架2121和第二固定支架2122。其中,第一固定支架2121可以位于底壳2111的一侧,第二固定支架2122可以位于底壳2111的另一相对侧,且第一固定支架2121和第二固定支架2122均可以与导向组件220连接,两者可以用于固定导向组件220和安装壳211,以避免导向组件220相对于安装壳211发生晃动。可选地,固定支架212与安装壳211也可以为一体结构,即在注塑形成安装壳211时,注塑的模具内可以包含固定支架212的结构,使得固定支架212和安装壳211可以通过模内注塑一体制成。
63.可以理解的是,前述“固定支架”、“第一固定支架”以及“第二固定支架”的名称也可以互换。即,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支架”也可以被称之为“第一固定支架”或者“第二固定支架”,而“第一固定支架”也可以被称之为“第二固定支架”。
64.进一步地,固定支架212还可以设有定位槽2123,导向组件220插设于容纳空间2101内的一端可以设于定位槽2123内,以利用定位槽2123的侧壁对导向组件220进行限制,以避免导向组件220相对于安装壳211发生晃动。同时,为了便于布设连接显示组件110和电池(前述位于容纳空间2101内的功能部件)的线缆,定位槽2123的底壁还可以开设有连通导向组件220和容纳空间2101的避让孔2124(如图12所示),使得容纳空间2101内的线缆可以通过避让孔2124布设至导向组件220上。
65.为了对用户的头部进行支撑,且提高用户的佩戴舒适度,壳体组件210还可以包括:弹性垫213。如图9所示,弹性垫213可以设于底壳2111背离顶盖2112的一侧,其可以由泡棉、硅胶、橡胶以及软塑胶等柔性材料制成,其可以在用户佩戴头戴式设备10时为用户的头部起到弹性支撑的作用,以提高用户的佩戴舒适度。可选地,弹性垫213的设计也可以被省略。
66.为了便于安装调节机构300,壳体组件210还可以包括:安装支架214。如图10所示,安装支架214可以设于容纳空间2101内,且安装支架214可以通过螺丝锁紧在底壳2111。其中,安装支架214可以用于分隔位于容纳空间2101内的功能部件和调节机构300,且安装支架214还可以用于安装调节机构300。例如,安装支架214与底壳2111之间可以用于安装头戴式设备10所需的功能部件,而安装支架214与顶盖2112之间则可以用于安装调节机构300。如此设置,可以保持调节机构300与容纳空间2101内的功能部件的独立性,避免调节机构300在运动时对功能部件造成干扰。可选地,安装支架214的设计也可以被省略,调节机构
300也可以直接安装在底壳2111或者顶盖2112上。
67.导向组件220可以与安装壳211连接,且导向组件220还可以连接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其可以用于为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提供导向,使得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能够带动显示组件110在远离或靠近安装壳211的方向上滑动。在本实施例中,导向组件220也可以用于围设形成上述的佩戴空间101,并可以与安装壳211分体设置,且相较于导向组件220与安装壳211一体设置的方案,将导向组件220和安装壳211先进行分体设置再进行装配的方案,可以将导向组件220和安装壳211分开进行制作,以简化制作导向组件220和安装壳211所需设计的模具复杂程度,进而降低导向组件220和安装壳211的制作难度。
68.如图9至图11所示,导向组件220可以包括:第一导向件221和第二导向件222。其中,第一导向件221的一端可以与第一支撑件1311连接,其另一端位于安装壳211的一侧,并插设于容纳空间2101内,且第一导向件221的另一端还可以位于第一固定支架2121的定位槽2123内。第二导向件222的一端可以与第二支撑件1312连接,其另一端可以位于底壳2111的另一相对侧,并插设于容纳空间2101内,且第二导向件222的另一端还可以位于第二固定支架2122的定位槽2123内。同时,第一导向件221和第二导向件222还可以关于安装壳211对称设置,以提高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的滑动一致性。如此设置,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可以分别沿第一导向件221和第二导向件222带动显示组件110在远离或靠近壳体组件210的方向上滑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向件221和第二导向件222均可以与安装壳211分体设置,以降低前期制作第一导向件221、第二导向件222以及安装壳211的制作难度。
69.进一步地,为了避免第一导向件221和第二导向件222从定位槽2123,也是容纳空间2101内脱出,壳体组件210还可以设有用于固定第一导向件221和第二导向件222位置的固定件215,且固定件215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以分别固定第一导向件221和第一固定支架2121,及第二导向件222和第二固定支架2122,下面仅以第一导向件221和第一固定支架2121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固定件215可以穿设于第一固定支架2121和第一导向件221位于定位槽2123内的一端,使得第一导向件221能够与第一固定支架2121在退出定位槽2123,也即是容纳空间2101的方向上相卡接,以避免第一导向件221从容纳空间2101内脱出。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215具体可以为插销。当然,固定件215也可以为其他紧固件(如螺丝等)。可选地,除了固定件215外,第一导向件221也可以通过粘接、焊接或者卡接等方式固定在定位槽2123内。
70.进一步地,第一导向件221和第二导向件222也可以用于围设形成前述的佩戴空间101,且两者也可以具有弧形结构,以提高围设形成的佩戴空间101与用户头部的匹配度。同时,第一导向件221和第二导向件222也可以具有刚性,使得第一导向件221和第二导向件222能够对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进行导向。例如,第一导向件221和第二导向件222可以由硬质塑料制成,以在保证第一导向件221和第二导向件222具有足够结构强度的同时,降低第一导向件221和第二导向件222的重量。可选地,除了硬质塑料外,第一导向件221和第二导向件222也可以是由其他刚性材料制成,仅需能够对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的滑动进行导向即可。
71.通过上述设置,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可以沿第一导向件221和第二
导向件222带动显示组件110在远离或靠近壳体组件210的方向上滑动,以改变显示组件110和壳体组件210之间的距离,从而起到改变佩戴空间101大小的目的。相较于没有设置第一导向件221和第二导向件222的方案,第一导向件221和第二导向件222能够提高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的滑动一致性,并降低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出现滑动卡阻的概率。同时,第一导向件221和第二导向件222也能够对用户的头部进行刚性支撑,以提高头戴式设备10的佩戴稳固性。
72.进一步地,第一导向件221和第二导向件222均可以设有滑动空间2201,且该滑动空间2201不仅可以用于为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的滑动提供空间,还可以用于布设从容纳空间2101内引出的线缆,下面仅以第一导向件221的滑动空间2201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1至图12所示,滑动空间2201可以贯穿第一导向件221与第一支撑件1311连接的一端,及第一导向件221设于定位槽2123内的另一端,以连通第一支撑件1311和容纳空间2101。其中,第一支撑件1311可以插设于滑动空间2201内,并可在滑动空间2201内滑动,且第一支撑件1311的走线空间1301也可以与滑动空间2201相连通。如此设置,位于容纳空间2101内的线缆可以通过滑动空间2201和走线空间1301进行布设,以实现显示组件110和位于容纳空间2101内的功能部件的电连接。
73.请结合图9参阅图13至图15,图13是图2中调节机构300与部分头枕机构20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3中安装支架214和转动组件31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14中转盘311和驱动件312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74.调节机构300可以设于容纳空间2101内,并可通过滑动空间2201与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连接,其可以用于拉动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相对于导向组件220滑动,以改变显示组件110和壳体组件210之间的距离,起到调节佩戴空间101大小作用。如图9和图13所示,调节机构300可以包括:转动组件310和连接组件320。其中,转动组件310可以设于容纳空间2101内,且位于安装支架214上,并可相对于安装支架214转动。连接组件320可以绕设于转动组件310上,并可设于滑动空间2201内与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连接,其可以在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的带动下拉动转动组件310相对于安装支架214转动。同时,转动组件310还可以在受连接组件320拉动而转动后产生驱动力,并可在驱动力的作用下反向转动,以带动连接组件320拉动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
75.具体而言,当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相对于第一导向件221和第二导向件222在远离安装壳211的方向上滑动时,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可带动连接组件320拉动转动组件310相对于安装支架214转动,且转动组件310还可以在转动后产生驱动力,并可在驱动力的作用下反向转动,以通过连接组件320拉动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相对于第一导向件221和第二导向件222在靠近安装壳211的方向上滑动。
76.如此设置,当用户需要穿戴头戴式设备10时,其可拉动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在远离安装壳211的方向上滑动,以扩大佩戴空间101至大于用户头部尺寸的大小,从而便于用户对头戴式设备10进行佩戴。当用户将头戴式设备10佩戴至对应位置后,其可以松开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使得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可以在转动组件310的带动下向靠近安装壳211的方向上滑动,以缩小佩戴空间101至与用户头部尺寸相适配的大小。相较于头戴式设备10的佩戴空间101固定的方案,本技术实施例提供
的头戴式设备10可以令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适应性佩戴空间101大小,以提高头戴式设备10佩戴至头部后与自身的适配性。
77.如图13至图15所示,转动组件310可以包括:转盘311和驱动件312。其中,转盘311可以设于安装支架214上,且转盘311上还可以绕设有连接组件320,并可在连接组件320的拉动下相对于安装支架214转动。例如,转盘311可以通过设置在安装支架214上的转轴与安装支架214进行转动连接。驱动件312可以分别与转盘311和安装支架214连接,且驱动件312可以在转盘311因连接组件320拉动而转动后产生驱动力,以带动转盘311进行反向转动。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向远离安装壳211的方向滑动时,连接组件320可以带动转盘311发生转动,而驱动件312则可以产生驱动力,以带动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向靠近安装壳211的方向滑动。
78.进一步地,转盘311朝向安装支架214的一侧可以设有安装槽3001,且转盘311的周侧还可以开设有容纳槽3002。其中,安装槽3001可以呈环形设置,其可以用于安装驱动件312,以便于驱动件312分别与安装支架214和转盘311连接。容纳槽3002也可以呈环形设置,其可以用于收容绕设在第一转盘311上的连接组件320,并对连接组件320进行限位,以降低连接组件320从转盘311上脱出的概率。可选地,安装槽3001和容纳槽3002的设计也可以被省略。
79.为了与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相配合,转盘31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且分别为第一转盘3111和第二转盘3112。其中,第一转盘3111和第二转盘3112均可以设于安装支架214上,并可相对于安装支架214转动。同时,第一转盘3111可以通过绕设于其上的连接组件320与第一支撑件1311相联动,第二转盘3112可以通过绕设于其上的连接组件320与第二支撑件1312相联动。如此设置,当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向远离安装壳211的方向滑动时,第一转盘3111和第二转盘3112则可以在连接组件320的拉动下相对于安装支架214转动,并可使得驱动件312产生驱动力,以带动第一转盘3111和第二转盘3112反向转动。
80.可以理解的是,前述“转盘”、“第一转盘”以及“第二转盘”的名称也可以互换。即,在一些实施例中,“转盘”也可以被称之为“第一转盘”或者“第二转盘”,而“第一转盘”也可以被称之为“第二转盘”。
81.驱动件312可以与转盘311连接,其可以在转盘311受连接组件320拉动而进行转动后产生驱动力,以带动转盘311反向转动。如图14至图15所示,驱动件312可以设于安装槽3001内,且驱动件312的一端可以与安装槽3001的底壁连接,其另一端可以与安装支架214连接。同时,驱动件312可以是具有弹性形变能力的卷簧。其中,当转盘311受连接组件320的拉动而转动后,由于驱动件312的另一端与安装支架214相固定,因此驱动件312会受到转盘311的抵压或拉伸,进而发生弹性形变,使得驱动件312可以提供弹力(上述驱动力)带动转盘311反向转动。
82.可选地,除了卷簧外,驱动件312也可以是其他具有弹性形变能力的结构件,仅需驱动件312能够产生弹力以带动转盘311进行反向转动即可。当然,驱动件312也可以采用电机产生驱动力,以带动转盘311进行反向转动。
83.为了与第一转盘3111和第二转盘3112相配合,驱动件312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且分别为第一驱动件3121和第二驱动件3122。如图14至图15所示,第一驱动件3121可以设于
第一转盘3111的安装槽3001内,并分别与第一转盘3111和安装支架214连接。第二驱动件3122可以设于第二转盘3112的安装槽3001内,并分别与第二转盘3112和安装支架214连接。如此设置,当第一转盘3111和第二转盘3112受连接组件320拉动而进行转动后,第一驱动件3121和第二驱动件3122均可以产生弹力,以分别带动第一转盘3111和第二转盘3112反向转动。
84.可以理解的是,前述“驱动件”、“第一驱动件”以及“第二驱动件”的名称也可以互换。即,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件”也可以被称之为“第一驱动件”或者“第二驱动件”,而“第一驱动件”也可以被称之为“第二驱动件”。
85.可选地,驱动件312在转盘311未受连接组件320拉动而进行转动时,其也可以处于弹性形变状态,以提供弹力作用在转盘311上,使得转盘311可以具有拉动连接组件320的趋势。如此设置,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则可以在连接组件320的拉动下与第一导向件221和第二导向件222保持紧密配合,降低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受外力(除用户施加的作用力以外的其他作用力)作用发生滑动的概率。
86.为了使得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可以进行同步滑动,转动组件310还可以包括:同步轮313。如图13所示,同步轮313也可以设于安装支架214上,并可相对于安装支架214转动。同时,同步轮313可以分别与第一转盘3111和第二转盘3112相啮合,使得第一转盘3111和第二转盘3112可以相联动,以同时通过连接组件320拉动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进行滑动,进而实现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的同步滑动。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转盘3111和第二转盘3112均与同步轮313相啮合,因此第一转盘3111和第二转盘3112在受连接组件320拉动或受驱动件312驱动而进行转动的方向可以相同。
87.可选地,同步轮313的设计也可以被省略,且当同步轮313的设计被省略时,第一转盘3111和第二转盘3112的转动可以保持独立,且第一转盘3111和第二转盘3112在受连接组件320拉动或受驱动件312驱动而进行转动的方向可以相同或相反。此时,第一转盘3111和第二转盘3112具体的转动方向可以根据对连接组件320的绕设方向以及驱动件312产生的弹力方向进行调整,仅需第一转盘3111和第二转盘3112可以分别与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相联动即可,本实施对此不作限定。
88.可选地,由于第一转盘3111和第二转盘3112可以通过同步轮313相联动,因此转动组件310也可以仅设有一个驱动件312,也即是第一驱动件3121和第二驱动件3122中的任意一者,以利用第一驱动件3121或第二驱动件3122带动第一转盘3111和第二转盘3112进行反向转动。
89.可选地,同步轮313也可以如同转盘311一样安装有驱动件312,使得同步轮313在转动后也能够通过驱动件312产生的弹力进行反向转动,以带动第一转盘3111和第二转盘3112反向转动,从而增强带动第一转盘3111和第二转盘3112进行反向转动的弹力。
90.可选地,当同步轮313安装有驱动件312时,第一转盘3111和第二转盘3112上的驱动件312,也即是第一驱动件3121和第二驱动件3122中的至少一者也可以被省略。如此,第一转盘3111和第二转盘3112可以仅通过同步轮313上的驱动件312进行反向转动,或者是通过同步轮313的驱动件312,以及第一驱动件3121和第二驱动件3122中的任意一者进行反向转动。
91.连接组件320可以绕设于转盘311上,且连接组件320还可以与第一支撑件1311和
第二支撑件1312连接,并可在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的带动下拉动转盘311转动。如图13所示,连接组件320可以包括:第一连接件321和第二连接件322。其中,第一连接件321的一端可以绕设于第一转盘3111上,其另一端可以通过避让孔2124(图12示出)设置于第一导向件221的滑动空间2201内,并与第一支撑件1311相连接。第二连接件322的一端也可以绕设于第二转盘3112上,其另一端也可以通过避让孔2124设置于第二导向件222的滑动空间2201内,并与第二支撑件1312相连接。
92.进一步地,由于第一导向件221和第二导向件222分别位于安装壳211的相对两侧,因此第一连接件321和第二连接件322的拉动方向可以相反。即,第一连接件321拉动第一转盘3111进行转动的拉动方向,与第二连接件322拉动第二转盘3112进行转动的拉动方向相反。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321和第二连接件322具体可以是弹力绳,使得第一连接件321和第二连接件322还可以具有一定弹力,以降低两者出现断裂的概率。可选地,除弹力绳以外,第一连接件321和第二连接件322也可以是其他柔性结构件,仅需能够连接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一转盘3111,以及第二支撑件1312和第二转盘3112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93.如此设置,当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在远离安装壳211的方向上滑动时,第一连接件321和第二连接件322则可以在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的带动下拉动第一转盘3111和第二转盘3112进行转动。同理,当第一转盘3111和第二转盘3112在弹力作用下反向转动后,第一连接件321和第二连接件322则可以在第一转盘3111和第二转盘3112的带动下拉动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在靠近安装壳211的方向上滑动。
94.请参阅图16,图16是图2中调节机构300与部分头枕机构200的另一连接结构示意图。
95.可选地,转动组件310也可以仅设有一个转盘311与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相联动。如图16所示,由于仅设有一个转盘311,因此第一连接件321和第二连接件322均可以绕设于该转盘311上。其中,第一连接件321和第二连接件322的拉动方向可以相反,且第一连接件321和第二连接件322可以同时拉动转盘311进行转动。即,第一连接件321和第二连接件322的一端可以沿同一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绕设于转盘311上,且第一连接件321和第二连接件322的另一端可以沿相反的方向分别引出至第一导向件221和第二导向件222上。
96.如此设置,当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在远离安装壳211的方向上进行滑动时,第一连接件321和第二连接件322可以共同拉动转盘311进行转动。同理,转盘311则可以在弹力的作用下带动第一连接件321和第二连接件322拉动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在靠近安装壳211的方向上进行滑动。相较于设有两个转盘311的方案,单个转盘311可以减少调节机构300的结构件。
97.可选地,当转盘311上同时绕设有第一连接件321和第二连接件322时,为了避免第一连接件321和第二连接件322发生干扰,转盘311的周侧可以开设有两个前述的容纳槽3002,以分别容纳第一连接件321和第二连接件322。
98.通过上述方式,当用户需要穿戴头戴式设备10时,其可拉动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在远离安装壳211的方向上滑动,以带动第一连接件321和第二连接件322拉动第一转盘3111和第二转盘3112进行转动,使得佩戴空间101可以扩大至大于用户头部尺
寸的大小,从而便于用户对头戴式设备10进行佩戴。当用户将头戴式设备10佩戴至对应位置后,其可以松开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使得第一转盘3111和第二转盘3112能够在弹力的作用下反向转动,以带动第一连接件321和第二连接件322拉动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可以在靠近安装壳211的方向上滑动,从而缩小佩戴空间101至与用户头部尺寸相适配的大小。相较于佩戴空间101不可调的头戴式设备1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戴式设备10可以令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适应性调整佩戴空间101大小,以提高头戴式设备10佩戴至头部后与自身的适配性。
99.由于采用驱动件312提供弹力带动转盘311反向转动,因此当用户将头戴式设备10佩戴至头部后,可能会存在因弹力而紧勒头部导致佩戴舒适度降低的问题。同时,当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受到能够克服驱动件312产生的弹力的外力时,头戴式设备10还可能会从用户的头部松脱。为了解决前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调节机构300还可以包括:锁定组件330,且该锁定组件330可以对用户调节后的佩戴空间101进行锁定,以保持用户调节后的佩戴空间101的大小不变,从而解决其前述头戴式设备10因弹力紧勒头部和受外力影响易松脱的问题。
100.相应地,转动组件310可以设有与锁定组件330相配合的锁定轮314,且该锁定轮314可以与转盘311相啮合,以与第一连接件321和第二连接件322相联动。如图13至图14所示,锁定轮314可以设于安装支架214上,并可相对于安装支架214转动,且锁定轮314具有同轴设置的第一齿部3141和第二齿部3142。其中,第一齿部3141与锁定组件330连接,并可在其转动方向上与锁定组件330相卡接。第二齿部3142则可以与第一转盘3111相啮合,使得锁定轮314能够与第一转盘3111相联动。如此设置,锁定组件330可以通过限制第一齿部3141对第一转盘3111的转动进行限制,从而锁定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的滑动,以达到保持佩戴空间101大小不变的目的。
101.可选地,第二齿部3142除了可以与第一转盘3111相啮合外,其也可以与第二转盘3112或者同步轮313相啮合,仅需第二齿部3142能够与第一转盘3111和第二转盘3112相联动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102.锁定组件330可以设于安装壳211上,且锁定组件330可以与转盘311相卡接,以锁定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的滑动,进而达到保持佩戴空间101大小不变的目的。如图13所示,锁定组件330可以包括:止位件331以及弹性件332。其中,止位件331可以设于底壳2111上,且止位件331可以与第一齿部3141相卡接,并可在相对于底壳2111滑动后解除与第一齿部3141的卡接状态。弹性件332可以设于容纳空间2101内,且弹性件332可以分别连接底壳2111和止位件331,其可以在止位件331与第一齿部3141相分离后发生弹性形变,以提供弹力带动止位件331复位与第一齿部3141相卡接。如此设置,止位件331可以通过第一齿部3141对转盘311的转动进行限制,进而通过转盘311锁定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的滑动,以达到保持佩戴空间101大小不变的目的。
103.止位件331可以穿设于底壳2111上,并可相对底壳2111滑动进行位移。其中,止位件331位于容纳空间2101内的一端开设有卡槽3311,第一齿部3141可以设于卡槽3311内,并可与卡槽3311的内壁相啮合,使得止位件331能够在第一齿部3141的转动方向上与其相卡接。例如,卡槽3311的内壁上可以设有与第一齿部3141相啮合齿条,且该齿条的延伸方向可以与止位件331的滑动方向相垂直。如此,当第一齿部3141开始转动时,齿条可以受第一齿
部3141的带动在其延伸方向上运动,而由于止位件331的滑动方向与该延伸方向相垂直,因此第一齿部3141就无法带动齿条,也即是止位件331运动,从而实现第一齿部3141与止位件331的卡接。
104.可选地,卡槽3311的设计也可以被省略,止位件331位于容纳空间2101内的一端也可以直接设有与第一齿部3141相啮合的齿条,以与第一齿部3141相配合。此外,止位件331和第一齿部3141的卡接方式也可以不限于通过啮合实现卡接,两者具体的卡接方式也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进行调整,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可选地,止位件331也可以不限于设置在底壳2111上,其也可以穿设于顶盖2112上,仅需止位件331能够与第一齿部3141相啮合进行卡接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105.进一步地,当止位件331相对于底壳2111滑动后,第一齿部3141可以与卡槽3311的内壁间隔设置,也即是与齿条相分离。此时,第一齿部3141的转动可以不受止位件331的限制,以解除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的锁定状态,而用户则可以通过拉动或松开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滑动来调整佩戴空间101的大小。当佩戴空间101调整至合适的大小时,止位件331则可以在弹性件332产生的弹力作用下进行复位,使得齿条与第一齿部3141再一次进行卡接,以限制第一齿部3141的转动,并锁定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从而保持调整后的佩戴空间101的大小不变。在本实施例中,止位件331可以通过被用户按压或拔拉的方式相对于底壳2111滑动,弹性件332则可以在止位件331的滑动过程中,受到止位件331抵压或拉伸,进而弹性形变产生弹力。
106.可选地,锁定轮314的设计也可以被省略,止位件331也可以直接与第一转盘3111、第二转盘3112以及同步轮313中的任意一者相啮合进行卡接,以限制第一转盘3111和第二转盘3112的转动,仅需止位件331设有与第一转盘3111、第二转盘3112以及同步轮313相配合的齿条即可。可选地,当同步轮313的设计被省略时,调节机构300则可以设有两组锁定组件330,以分别对第一转盘3111和第二转盘3112进行锁定,其具体的锁定结构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或类似,在此不予赘述。
107.通过上述方式,当用户需要佩戴头戴式设备10时,其可以对止位件331进行按压使得止位件331相对于底壳2111滑动,以解除止位件331对第一转盘3111和第二转盘3112转动的限制。此时,用户可以克服驱动件312产生的弹力,拉动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向远离安装壳211的方向滑动,以将佩戴空间101扩大至大于用户头部的带下,从而便于对头戴式设备10进行佩戴。
108.进一步地,当用户将头戴式设备10佩戴至头部后,其可以松开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使得第一转盘3111和第二转盘3112可以反向转动,并拉动第一支撑件1311和第二支撑件1312向靠近安装壳211的方向滑动,以缩小佩戴空间101。此时,当用户觉得佩戴空间101已经缩小的足够匹配自身头部尺寸后,其可以松掉止位件331,以使止位件331在弹性件332产生的弹力作用下进行复位与第一转盘3111进行卡接,从而锁定住佩戴空间101的尺寸保持不变。如此设置,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对头戴式设备10进行适应性调整,提高了头戴式设备10在佩戴时与用户头部的适配性。
10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枕机构200,通过在壳体组件210上设置与头显机构100连接的导向组件220,且头显机构100还插设于导向组件220上,并与导向组件220滑动连接,使得头显机构100和壳体组件210之间的距离可调,以便于不同需求的用户进行使用。同时,导
向组件220可以为头显机构100的滑动提供导向,有利于保持头显机构100滑动的一致性,并降低头显机构100在滑动过程中出现卡顿的概率。
110.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