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光学透镜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90317发布日期:2023-02-28 19:04阅读:44来源:国知局
摄像光学透镜组的制作方法
摄像光学透镜组
1.本技术为分案申请的再次分案申请,原申请的申请日为2019年03月04日,原申请的申请号为:201910159295.x(分案申请的申请号为:202111444189.x;分案申请的提交日为:2021年11月30日),原申请的发明名称为“摄像光学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分案申请的发明名称为“摄像光学透镜组”)。
技术领域
2.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摄像光学透镜组,特别是关于一种可应用于电子装置的摄像光学透镜组。


背景技术:

3.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更加精进,使得电子感光元件性能有所提升,像素可达到更微小的尺寸,因此,具备高成像品质的光学镜头俨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
4.而随着科技日新月异,配备光学镜头的电子装置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对于光学镜头的要求也是更加多样化,由于往昔的光学镜头较不易在成像品质、敏感度、光圈大小、体积或视角等需求间取得平衡,故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学镜头以符合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像光学透镜组。其中,摄像光学透镜组包含七片透镜。当满足特定条件时,本发明提供的摄像光学透镜组能同时满足微型化及广视角的需求。
6.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像光学透镜组,该摄像光学透镜组的透镜总数为七片透镜,该七片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及第七透镜;其中,该第二透镜具正屈折力;该第三透镜具正屈折力,该第三透镜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六透镜具正屈折力;该第七透镜具负屈折力,该第七透镜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临界点,该第七透镜物侧面及像侧面皆为非球面;其中,该摄像光学透镜组中一透镜的阿贝数为v,该透镜的折射率为n,至少一片透镜满足8.0《v/n《11.9;其中,该摄像光学透镜组于光轴上各透镜厚度的总和为σct,该摄像光学透镜组中所有两相邻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总和为σat,该第三透镜物侧面曲率半径为r5,该第三透镜像侧面曲率半径为r6,满足下列关系式:
7.2.75《σct/σat;及
8.0.10《(r5+r6)/(r5-r6)。
9.当v/n满足所述条件时,有助调整镜头的色差修正,避免产生过多色散。
10.当σct/σat满足所述条件时,有助于妥善利用有限的镜组空间,并且有效提升制造性及维护成像品质。
11.当(r5+r6)/(r5-r6)满足所述条件时,使第三透镜的形状可让较大视角的光线进入镜头,有助于扩大镜头视角,更可确保周边光线充足,以提高周边相对照度。
附图说明
12.图1a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13.图1b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
14.图2a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15.图2b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
16.图3a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17.图3b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
18.图4a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19.图4b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
20.图5a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21.图5b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
22.图6a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23.图6b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
24.图7a是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25.图7b是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
26.图8是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立体示意图。
27.图9a是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立体示意图。
28.图9b是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电子装置的系统方块图。
29.附图标号:
30.光圈100、200、300、400、500、600、700
31.光阑101、201、301、401、501、601、701
32.第一透镜110、210、310、410、510、610、710
33.物侧面111、211、311、411、511、611、711
34.像侧面112、212、312、412、512、612、712
35.第二透镜120、220、320、420、520、620、720
36.物侧面121、221、321、421、521、621、721
37.像侧面122、222、322、422、522、622、722
38.第三透镜130、230、330、430、530、630、730
39.物侧面131、231、331、431、531、631、731
40.像侧面132、232、332、432、532、632、732
41.第四透镜140、240、340、440、540、640、740
42.物侧面141、241、341、441、541、641、741
43.像侧面142、242、342、442、542、642、742
44.第五透镜150、250、350、450、550、650、750
45.物侧面151、251、351、451、551、651、751
46.像侧面152、252、352、452、552、652、752
47.第六透镜160、260、360、460、560、660、760
48.物侧面161、261、361、461、561、661、761
49.像侧面162、262、362、462、562、662、762
50.第七透镜170、270、370、470、570、670、770
51.物侧面171、271、371、471、571、671、771
52.像侧面172、272、372、472、572、672、772
53.滤光元件180、280、380、480、580、680、780
54.成像面190、290、390、490、590、690、790电子感光元件195、295、395、495、595、695、795取像装置10a、10b
55.成像镜头11a、11b
56.驱动装置12a、12b
57.图像稳定模块14a、14b
58.被摄物30
59.电子装置20
60.闪光灯模块21
61.对焦辅助模块22
62.图像信号处理器23
63.使用者界面24
64.图像软件处理器25
65.摄像光学透镜组的焦距f
66.摄像光学透镜组的光圈值fno
67.摄像光学透镜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hfov摄像光学透镜组的最大像高imgh
68.第一透镜的焦距f1
69.第二透镜的焦距f2
70.第三透镜的焦距f3
71.第四透镜的焦距f4
72.第五透镜的焦距f5
73.第六透镜的焦距f6
74.透镜的阿贝数v
75.透镜的折射率n
76.第一透镜的阿贝数v1
77.第二透镜的阿贝数v2
78.第三透镜的阿贝数v3
79.第四透镜的阿贝数v4
80.第五透镜的阿贝数v5
81.第六透镜的阿贝数v6
82.第七透镜的阿贝数v7
83.第一透镜的折射率n1
84.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2
85.第三透镜的折射率n3
86.第四透镜的折射率n4
87.第五透镜的折射率n5
88.第六透镜的折射率n6
89.第七透镜的折射率n7
90.第三透镜物侧面曲率半径r5
91.第三透镜像侧面曲率半径r6
92.第四透镜像侧面曲率半径r8
93.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
94.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
95.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
96.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
97.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
98.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
99.第七透镜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7
100.第一透镜物侧面与成像面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tl
101.摄像光学透镜组于光轴上各透镜厚度的总和σct
102.摄像光学透镜组中所有两相邻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总和σat
103.第一透镜物侧面有效半径y11
104.第六透镜像侧面最大有效半径y62
105.第七透镜物侧面最大有效半径y71
106.第七透镜像侧面有效半径y72
具体实施方式
107.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像光学透镜组,该摄像光学透镜组包含七片透镜,该七片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一第六透镜及一第七透镜。
108.第一透镜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凹面,可平衡正切(tangential)方向与弧矢(sagittal)方向的光路走向,以利于修正镜头像散。
109.第三透镜具正屈折力,可助于提供摄像光学透镜组足够的屈折力,以降低摄像光学透镜组的敏感度,同时缩短总长。第三透镜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可修正摄像光学透镜组的球差,并强化光线的汇聚品质。
110.第四透镜可具负屈折力,可修正摄像光学透镜组的像差。第四透镜物侧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凸面,其有助于修正摄像光学透镜组的像散。第四透镜物侧面于近光轴处具有至少一凹临界点,其有助于修正周边光线的光路。第四透镜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有助于缩短镜头的后焦距,以实现相机模块小型化。第四透镜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可具有至少一凸临界点,其有助于周边光线的聚光。
111.第五透镜可具负屈折力,可与第四透镜搭配,来进一步修正摄像光学透镜组的像差。
112.第六透镜具正屈折力,可提供足够的屈折力以缩短镜头的总长。第六透镜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六透镜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可进一步修正摄像光学透镜组的像差。
113.第七透镜物侧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凸面且可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凹临界点,其有助于修正离轴像差。第七透镜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临界点,可调整后焦距,同时修正周边光路。
114.第四透镜像侧面曲率半径为r8,摄像光学透镜组焦距为f,摄像光学透镜组满足下列关系式:0.45《f/r8时,有助于缩短镜头的后焦距,较容易实现相机模块小型化。此外,亦可满足:0.60《f/r8《3.0;亦可满足0.75《f/r8《2.0。
115.摄像光学透镜组于光轴上各透镜厚度的总和为σct,摄像光学透镜组中所有两相邻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总和为σat。当摄像光学透镜组满足下列关系式:2.75《σct/σat时,有助镜片于妥善利用有限的空间,有效提升制造性并且维护成像品质。此外,亦可满足:3.0《σct/σat《5.0。
116.第三透镜物侧面曲率半径为r5,第三透镜像侧面曲率半径为r6,当摄像光学透镜组满足下列关系式:0.10《(r5+r6)/(r5-r6)时,可确保第三透镜的表面形状能让较大视角的光线进入,有助于扩大镜头视角,更可确保周边光线充足,以提高周边相对照度。此外,亦可满足:0.50《(r5+r6)/(r5-r6)《5.0;亦可满足:1.0≦(r5+r6)/(r5-r6)《2.50。
117.摄像光学透镜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当摄像光学透镜组满足下列关系式:|f/f1|+|f/f2|《0.60时,可确保镜片的屈折力分布较为均匀,避免呈现整体屈折力集中于摄像光学透镜组前端,造成光线修正不足或过多而影响成像品质。此外,亦可满足|f/f1|+|f/f2|《0.40。
118.第一透镜物侧面有效半径为y11,第七透镜像侧面有效半径为y72,当摄像光学透镜组满足下列关系式:y11/y72《0.50时,可有效缩小镜头前端开孔大小,有助镜头体积小型化且较可充分利用模块空间。此外,亦可满足:y11/y72《0.40。
119.第四透镜的阿贝数为v4,第五透镜的阿贝数为v5,当摄像光学透镜组满足下列关系式:20《v4+v5《75时,有助调整镜头的色差修正,避免产生过多色散。此外,亦可满足:25《v4+v5《55。
120.摄像光学透镜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第六透镜的焦距为f6,当摄像光学透镜组满足下列关系式:1.0《|f/f6|/(|f/f1|+|f/f2|+|f/f4|+|f/f5|)《4.0时,可确保镜片的屈折力分布较为均匀,避免呈现整体屈折力集中于摄像光学透镜组后端,造成光线修正不良而影响成像品质。此外,亦可满足:1.50《|f/f6|/(|f/f1|+|f/f2|+|f/f4|+|f/f5|)《3.0。
121.第七透镜像侧面有效半径为y72,摄像光学透镜组的焦距为f,当摄像光学透镜组满足下列关系式:0.85《y72/f时,可确保第七透镜具有足够的有效区域,有利于控制周边主光角(chief ray angle,cra)或是光锥大小等,能进一步控制周边图像照度。
122.第六透镜像侧面最大有效半径为y62,第七透镜物侧面最大有效半径为y71,摄像光学透镜组的焦距为f,当摄像光学透镜组满足下列关系式:0.20《|y71-y62|/f《0.50时,可确保摄像光学透镜组具有足够的收光有效区域,有利于提升周边图像照度。
123.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透镜厚度为ct1,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透镜厚度为ct2,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透镜厚度为ct3,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透镜厚度为ct4,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透镜厚度为ct5,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透镜厚度为ct6,第七透镜于光轴上的透镜厚度为ct7;当摄像光学透镜组满足下列关系式:1.0《ct6/ct1;1.0《ct6/ct2;1.0《ct6/ct3;1.0《
ct6/ct4;1.0《ct6/ct5;1.0《ct6/ct7时,可确保第六透镜具有足够的透镜厚度,以提高机构强度及制造性。
124.摄像光学透镜组中一透镜的阿贝数为v,该透镜的折射率为n,至少一片透镜满足下列关系式:8.0《v/n《11.9时,有助调整镜头的色差修正,避免产生过多色散。此外,亦可至少二片透镜满足:8.0《v/n《11.9。
125.第一透镜物侧面与成像面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摄像光学透镜组的焦距为f,当摄像光学透镜组满足下列关系式:1.5《tl/f《3.0时,可在广视角与短总长之间得到较适合的平衡。此外,亦可满足:1.75《tl/f《2.50。
126.第一透镜物侧面与成像面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摄像光学透镜组的焦距为f,摄像光学透镜组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满足下列关系式2.0《tl/(f*sin(hfov))《4.0时,可在广视角与短总长之间得到较适合的平衡。
127.摄像光学透镜组的最大视角为fov,当满足下列关系式:95度《fov《130度时,可提供足够的视场角,以配置于更多元的应用。
128.摄像光学透镜组的光圈值为fno,当满足下列关系式:1.2《fno《2.8时,可助于加强本发明大光圈的特色。
129.第一透镜物侧面与成像面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摄像光学透镜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可为电子感光元件的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总长的一半),当满足下列关系式:0.70《tl/imgh《1.60时,可使摄像光学透镜组配置较合适的视角与总长。
130.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透镜厚度为ct1,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透镜厚度为ct2,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透镜厚度为ct6,满足下列关系式:1.25《ct6/(ct1+ct2)《3.0时,可助于使第六透镜配置成较厚的厚度,对摄像光学透镜组整体的结构较为有利。此外,亦满足:1.50《ct6/(ct1+ct2)《2.50。
131.上述本发明摄像光学透镜组中的各技术特征皆可组合配置,而达到对应的功效。
132.本发明揭露的摄像光学透镜组中,透镜的材质可为玻璃或塑胶。若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则可增加镜片系统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而玻璃透镜可使用研磨或模造等技术制作而成。若透镜材质为塑胶,则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此外,可于镜面上设置非球面(asp),藉此获得较多的控制变数,用以消减像差、缩减透镜数目,并可有效降低本发明镜片系统的总长,而非球面可以塑胶射出成型或模造玻璃镜片等方式制作。
133.本发明揭露的摄像光学透镜组中,若透镜表面为非球面,则表示该透镜表面光学有效区整个或其中一部分为非球面。
134.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凸面位置时,则表示透镜表面可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凹面位置时,则表示透镜表面可于近光轴处为凹面。若透镜的屈折力或焦距未界定其区域位置时,则表示透镜的屈折力或焦距可为透镜于近光轴处的屈折力或焦距。
135.本发明提供的摄像光学透镜组中,可选择性地在任一(以上)透镜材料中加入添加物,以改变该透镜对于特定波段光线的穿透率,进而减少杂散光与色偏。例如:添加物可具备滤除系统中600nm~800nm波段光线的功能,以减少多余的红光或红外光;或可滤除350nm~450nm波段光线,以减少系统中的蓝光或紫外光,因此,添加物可避免特定波段光线对成像造成干扰。此外,添加物可均匀混和于塑料中,并以射出成型技术制作成透镜。
136.本发明揭露的摄像光学透镜组中,反曲点是指透镜表面曲率正负变化的交界点。临界点(critical point)是指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与透镜表面相切的切线上的切点,且临界点并非位于光轴上。
137.本发明揭露的摄像光学透镜组中,摄像光学透镜组的成像面,依其对应的电子感光元件的不同,可为平面或有任一曲率的曲面,特别是指凹面朝往物侧方向的曲面。另外,本发明的摄像光学透镜组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镜与成像面之间可选择性配置一片以上的成像修正元件(平场元件等),以达到修正图像的效果(像弯曲等)。该成像修正元件的光学性质,比如曲率、厚度、折射率、位置、面形(凸面或凹面、球面或非球面、绕射表面及菲涅尔表面等)可配合摄像光学透镜组需求而做调整。一般而言,较佳的成像修正元件配置为具有朝向物侧的凹面的薄型平凹元件设置于靠近成像面处。
138.本发明揭露的摄像光学透镜组中,可设置有至少一光阑,其可位于第一透镜之前、各透镜之间或最后一透镜之后,该光阑的种类如耀光光阑(glare stop)或视场光阑(field stop)等,可用以减少杂散光,有助于提升图像品质。
139.本发明揭露的摄像光学透镜组中,光圈配置可为前置或中置,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间,中置光圈则表示光圈设置于第一透镜与成像面间,前置光圈可使摄像透镜系统的出射瞳(exit pupil)与成像面产生较长的距离,使之具有远心(telecentric)效果,可增加电子感光元件如ccd或cmos接收图像的效率;中置光圈则有助于扩大镜头的视场角,使摄像透镜系统具有广角镜头的优势。
140.本发明可适当设置一可变孔径元件,该可变孔径元件可为机械构件或光线调控元件,其可以电或电信号控制孔径的尺寸与形状。该机械构件可包含叶片组、屏蔽板等可动件;该光线调控元件可包含滤光元件、电致变色材料、液晶层等遮蔽材料。该可变孔径元件可藉由控制图像的进光量或曝光时间,强化图像调节的能力。此外,该可变孔径元件亦可为本发明的光圈,可藉由改变f值以调节图像品质,如景深或曝光速度等。
141.本发明的摄像光学透镜组亦可多方面应用于三维(3d)图像撷取、数码相机、移动产品、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网络监控设备、体感游戏机、行车纪录器、倒车影像装置、穿戴式产品、空拍机等电子装置中。
142.本发明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包含前述的摄像光学透镜组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摄像光学透镜组的一成像面。通过将摄像光学透镜组中第一透镜的面形配置减小第一透镜的光学有效半径,可助于减小摄像光学透镜组的整体体积,以达成摄像光学透镜组的小型化。较佳地,取像装置可进一步包含镜筒(barrel member)、支持装置(holder member)或其组合。
143.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述的取像装置。取像装置包含摄像光学透镜组以及电子感光元件,而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摄像光学透镜组的成像面。较佳地,电子装置可进一步包含控制单元(control unit)、显示单元(display)、储存单元(storage unit)、暂储存单元(ram)或其组合。较佳地,电子装置可进一步包含控制单元(control unit)、显示单元(display)、储存单元(storage unit)、暂储存单元(ram)或其组合。
144.本发明揭露的摄像光学透镜组及取像装置将藉由以下具体实施例配合所附图式予以详细说明。
145.《第一实施例》
146.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请参阅图1a,第一实施例的像差曲线请参阅图1b。第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包含摄像光学透镜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195,摄像光学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光圈100、第三透镜130、光阑101、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第七透镜170及成像面190,而电子感光元件195设置于摄像光学透镜组的成像面190,其中摄像光学透镜组包含七片透镜(110、120、130、140、150、160、170),所述七片透镜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147.第一透镜110具负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1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面1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物侧面111及像侧面112皆为非球面。
148.第二透镜120具正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1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面1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物侧面121及像侧面122皆为非球面。
149.第三透镜130具正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1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面1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面131及像侧面132皆为非球面。
150.第四透镜140具负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14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于离轴处至少一凹临界点,其像侧面14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于离轴处至少一凸临界点,其物侧面141及像侧面142皆为非球面。
151.第五透镜150具负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15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面1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物侧面151及像侧面152皆为非球面。
152.第六透镜160具正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16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面16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面161及像侧面162皆为非球面。
153.第七透镜170具负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17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于离轴处至少一凹临界点,其像侧面17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临界点,其物侧面171及像侧面172皆为非球面。
154.滤光元件180设置于第七透镜170与成像面190之间,其材质为玻璃且不影响焦距。
155.第一实施例详细的光学数据如表一所示,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毫米,f表示焦距,fno表示光圈值,hfov表示最大视角的一半,且表面0-18依序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其非球面数据如表二所示,k表示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a4-a20则表示各表面第4-20阶非球面系数。此外,以下各实施例表格乃对应各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像差曲线图,表格中数据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义相同,在此不加赘述。
156.[0157][0158][0159]
[0160]
上述的非球面曲线的方程式表示如下:
[0161][0162]
其中,
[0163]
x: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其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顶点的切面的相对距离;
[0164]
y:非球面曲线上的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
[0165]
r:曲率半径;
[0166]
k:锥面系数;
[0167]
ai:第i阶非球面系数。
[0168]
摄像光学透镜组的焦距为f,摄像光学透镜组的光圈值为fno,摄像光学透镜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数值为:f=3.48(毫米),fno=2.43,hfov=54.0(度)。
[0169]
第一透镜的阿贝数为v1,第一透镜的折射率为n1,其满足关系式:v1/n1=19.70。
[0170]
第二透镜的阿贝数为v2,第二透镜的折射率为n2,其满足关系式:v2/n2=11.65。
[0171]
第三透镜的阿贝数为v3,第三透镜的折射率为n3,其满足关系式:v3/n3=36.26。
[0172]
第四透镜的阿贝数为v4,第四透镜的折射率为n4,其满足关系式:v4/n4=11.65。
[0173]
第五透镜的阿贝数为v5,第五透镜的折射率为n5,其满足关系式:v5/n5=16.61。
[0174]
第六透镜的阿贝数为v6,第六透镜的折射率为n6,其满足关系式:v6/n6=36.26。
[0175]
第七透镜的阿贝数为v7,第七透镜的折射率为n7,其满足关系式:v7/n7=17.65。
[0176]
第四透镜的阿贝数为v4,第五透镜的阿贝数为v5,其满足关系式:v4+v5=46.19。
[0177]
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为ct1,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为ct6,其满足关系式:ct6/ct1=4.11。
[0178]
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为ct1,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为ct2,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为ct6,其满足关系式:ct6/(ct1+ct2)=2.07。
[0179]
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为ct2,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为ct6,其满足关系式:ct6/ct2=4.16。
[0180]
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为ct3,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为ct6,其满足关系式:ct6/ct3=2.52。
[0181]
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为ct4,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为ct6,其满足关系式:ct6/ct4=4.54。
[0182]
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为ct5,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为ct6,其满足关系式:ct6/ct5=4.01。
[0183]
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为ct6,第七透镜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为ct7,其满足关系式:ct6/ct7=1.88。
[0184]
摄像光学透镜组于光轴上各透镜厚度的总和为σct,摄像光学透镜组中所有两相邻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总和为σat,其满足关系式:σct/σat=3.58。
[0185]
第三透镜物侧面曲率半径为r5,第三透镜像侧面曲率半径为r6,其满足关系式:(r5+r6)/(r5-r6)=0.96。
[0186]
摄像光学透镜组的焦距为f,第四透镜像侧面曲率半径为r8,其满足关系式:f/r8=1.06。
[0187]
第一透镜物侧面有效半径为y11,第七透镜像侧面有效半径为y72,其满足关系式:y11/y72=0.35。
[0188]
第七透镜物侧面最大有效半径为y71,第六透镜像侧面最大有效半径为y62,摄像光学透镜组的焦距为f,其满足关系式:|y71-y62|/f=0.29。
[0189]
第一透镜物侧面与成像面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摄像光学透镜组的焦距为f,其满足关系式:tl/f=1.94。
[0190]
第一透镜物侧面与成像面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摄像光学透镜组的焦距为f,摄像光学透镜组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满足关系式:tl/(f*sin(hfov))=2.39。
[0191]
第一透镜物侧面与成像面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摄像光学透镜组的焦距为f,其满足关系式:tl/imgh=1.48。
[0192]
摄像光学透镜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其满足关系式:|f/f1|+|f/f2|=0.17。
[0193]
摄像光学透镜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第六透镜的焦距为f6,其满足关系式:|f/f6|/(|f/f1|+|f/f2|+|f/f4|+|f/f5|)=1.97。
[0194]
《第二实施例》
[0195]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请参阅图2a,第二实施例的像差曲线请参阅图2b。第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包含摄像光学透镜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295,摄像光学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210、第二透镜220、光圈200、第三透镜230、光阑201、第四透镜240、第五透镜250、第六透镜260、第七透镜270及成像面290,而电子感光元件295设置于摄像光学透镜组的成像面290,其中摄像光学透镜组包含七片透镜(210、220、230、240、250、260、270),所述七片透镜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0196]
第一透镜210具正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2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面2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物侧面211及像侧面212皆为非球面。
[0197]
第二透镜220具正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2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面2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物侧面221及像侧面222皆为非球面。
[0198]
第三透镜230具正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23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面2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面231及像侧面232皆为非球面。
[0199]
第四透镜240具负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24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于离轴处至少一凹临界点,其像侧面24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于离轴处至少一凸临界点,其物侧面241及像侧面242皆为非球面。
[0200]
第五透镜250具负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25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面2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物侧面251及像侧面252皆为非球面。
[0201]
第六透镜260具正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26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面26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面261及像侧面262皆为非球面。
[0202]
第七透镜270具负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27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于离轴处至少一凹临界点,其像侧面27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临界点,其物侧面271及像侧面272皆为非球面。
[0203]
滤光元件280设置于第七透镜270与成像面290之间,其材质为玻璃且不影响焦距。
[0204]
第二实施例详细的光学数据如表三所示,其非球面数据如表四所示。
[0205][0206]
[0207][0208]
第二实施例非球面曲线方程式的表示如同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各个关系式的参数如同第一实施例所阐释,惟各个关系式的数值如下表中所列。
[0209][0210]
《第三实施例》
[0211]
本发明第三实施例请参阅图3a,第三实施例的像差曲线请参阅图3b。第三实施例的取像装置包含摄像光学透镜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395,摄像光学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310、第二透镜320、光圈300、第三透镜330、光阑301、第四透镜340、第五透镜350、第六透镜360、第七透镜370及成像面390,而电子感光元件395设置于摄像光学透镜组的成像面390,其中摄像光学透镜组包含七片透镜(310、320、330、340、350、360、370),所述七片透镜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0212]
第一透镜310具正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3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面3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物侧面311及像侧面312皆为非球面。
[0213]
第二透镜320具正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3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面3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物侧面321及像侧面322皆为非球面。
[0214]
第三透镜330具正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33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面3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面331及像侧面332皆为非球面。
[0215]
第四透镜340具负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34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于离轴处至少一凹临界点,其像侧面34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于离轴处至少一凸临界点,其物侧面341及像侧面342皆为非球面。
[0216]
第五透镜350具负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35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面3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物侧面351及像侧面352皆为非球面。
[0217]
第六透镜360具正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36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面36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面361及像侧面362皆为非球面。
[0218]
第七透镜370具负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37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于离轴处至少一凹临界点,其像侧面37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临界点,其物侧面371及像侧面372皆为非球面。
[0219]
滤光元件380设置于第七透镜370与成像面390之间,其材质为玻璃且不影响焦距。
[0220]
第三实施例详细的光学数据如表五所示,其非球面数据如表六所示。
[0221][0222]
[0223][0224]
第三实施例非球面曲线方程式的表示如同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各个关系式的参数如同第一实施例所阐释,惟各个关系式的数值如下表中所列。
[0225][0226]
《第四实施例》
[0227]
本发明第四实施例请参阅图4a,第四实施例的像差曲线请参阅图4b。第四实施例
的取像装置包含摄像光学透镜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495,摄像光学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410、第二透镜420、光圈400、第三透镜430、光阑401、第四透镜440、第五透镜450、第六透镜460、第七透镜470及成像面490,而电子感光元件495设置于摄像光学透镜组的成像面490,其中摄像光学透镜组包含七片透镜(410、420、430、440、450、460、470),所述七片透镜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0228]
第一透镜410具正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4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面4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物侧面411及像侧面412皆为非球面。
[0229]
第二透镜420具负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42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面4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物侧面421及像侧面422皆为非球面。
[0230]
第三透镜430具正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4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面4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面431及像侧面432皆为非球面。
[0231]
第四透镜440具负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44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于离轴处至少一凹临界点,其像侧面44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于离轴处至少一凸临界点,其物侧面441及像侧面442皆为非球面。
[0232]
第五透镜450具负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45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面45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面451及像侧面452皆为非球面。
[0233]
第六透镜460具正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46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面46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面461及像侧面462皆为非球面。
[0234]
第七透镜470具负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47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于离轴处至少一凹临界点,其像侧面47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临界点,其物侧面471及像侧面472皆为非球面。
[0235]
滤光元件480设置于第七透镜470与成像面490之间,其材质为玻璃且不影响焦距。
[0236]
第四实施例详细的光学数据如表七所示,其非球面数据如表八所示。
[0237]
[0238][0239][0240]
第四实施例非球面曲线方程式的表示如同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各个关系式的参数如同第一实施例所阐释,惟各个关系式的数值如下表中所列。
[0241]
[0242][0243]
《第五实施例》
[0244]
本发明第五实施例请参阅图5a,第五实施例的像差曲线请参阅图5b。第五实施例的取像装置包含摄像光学透镜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595,摄像光学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510、第二透镜520、光圈500、第三透镜530、光阑501、第四透镜540、第五透镜550、第六透镜560、第七透镜570及成像面590,而电子感光元件595设置于摄像光学透镜组的成像面590,其中摄像光学透镜组包含七片透镜(510、520、530、540、550、560、570),所述七片透镜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0245]
第一透镜510具正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5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面5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物侧面511及像侧面512皆为非球面。
[0246]
第二透镜520具负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5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面5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物侧面521及像侧面522皆为非球面。
[0247]
第三透镜530具正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53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面5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面531及像侧面532皆为非球面。
[0248]
第四透镜540具负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54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于离轴处至少一凹临界点,其像侧面54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于离轴处至少一凸临界点,其物侧面541及像侧面542皆为非球面。
[0249]
第五透镜550具正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55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面55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面551及像侧面552皆为非球面。
[0250]
第六透镜560具正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56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面56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面561及像侧面562皆为非球面。
[0251]
第七透镜570具负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57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于离轴处至少一凹临界点,其像侧面57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临界点,其物侧面571及像侧面572皆为非球面。
[0252]
滤光元件580设置于第七透镜570与成像面590之间,其材质为玻璃且不影响焦距。
[0253]
第五实施例详细的光学数据如表九所示,其非球面数据如表十所示。
[0254][0255]
[0256][0257]
第五实施例非球面曲线方程式的表示如同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各个关系式的参数如同第一实施例所阐释,惟各个关系式的数值如下表中所列。
[0258][0259][0260]
《第六实施例》
[0261]
本发明第六实施例请参阅图6a,第六实施例的像差曲线请参阅图6b。第六实施例
的取像装置包含摄像光学透镜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695,摄像光学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610、第二透镜620、光圈600、第三透镜630、光阑601、第四透镜640、第五透镜650、第六透镜660、第七透镜670及成像面690,而电子感光元件695设置于摄像光学透镜组的成像面690,其中摄像光学透镜组包含七片透镜(610、620、630、640、650、660、670),所述七片透镜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0262]
第一透镜610具正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6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面6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物侧面611及像侧面612皆为非球面。
[0263]
第二透镜620具正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6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面62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面621及像侧面622皆为非球面。
[0264]
第三透镜630具正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63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面6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面631及像侧面632皆为非球面。
[0265]
第四透镜640具负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64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于离轴处至少一凹临界点,其像侧面64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于离轴处至少一凸临界点,其物侧面641及像侧面642皆为非球面。
[0266]
第五透镜650具负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65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面6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物侧面651及像侧面652皆为非球面。
[0267]
第六透镜660具正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66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面66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面661及像侧面662皆为非球面。
[0268]
第七透镜670具负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67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于离轴处至少一凹临界点,其像侧面67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临界点,其物侧面671及像侧面672皆为非球面。
[0269]
滤光元件680设置于第七透镜670与成像面690之间,其材质为玻璃且不影响焦距。
[0270]
第六实施例详细的光学数据如表十一所示,其非球面数据如表十二所示。
[0271][0272]
[0273][0274]
第六实施例非球面曲线方程式的表示如同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各个关系式的参数如同第一实施例所阐释,惟各个关系式的数值如下表中所列。
[0275][0276][0277]
《第七实施例》
[0278]
本发明第七实施例请参阅图7a,第七实施例的像差曲线请参阅图7b。第七实施例的取像装置包含摄像光学透镜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795,摄像光学透镜组由物侧
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710、第二透镜720、光圈700、第三透镜730、光阑701、第四透镜740、第五透镜750、第六透镜760、第七透镜770及成像面790,而电子感光元件795设置于摄像光学透镜组的成像面790,其中摄像光学透镜组包含七片透镜(710、720、730、740、750、760、770),所述七片透镜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0279]
第一透镜710具正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7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面7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物侧面711及像侧面712皆为非球面。
[0280]
第二透镜720具负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7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面7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物侧面721及像侧面722皆为非球面。
[0281]
第三透镜730具正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731于近光轴处为平面,其像侧面7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面731及像侧面732皆为非球面。
[0282]
第四透镜740具负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7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面74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于离轴处至少一凸临界点,其物侧面741及像侧面742皆为非球面。
[0283]
第五透镜750具负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75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面7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物侧面751及像侧面752皆为非球面。
[0284]
第六透镜760具正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76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面76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面761及像侧面762皆为非球面。
[0285]
第七透镜770具负屈折力,其材质为塑胶,其物侧面77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于离轴处至少一凹临界点,其像侧面77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临界点,其物侧面771及像侧面772皆为非球面。
[0286]
滤光元件780设置于第七透镜770与成像面790之间,其材质为玻璃且不影响焦距。
[0287]
第七实施例详细的光学数据如表十三所示,其非球面数据如表十四所示。
[0288][0289]
[0290][0291]
第七实施例非球面曲线方程式的表示如同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各个关系式的参数系如同第一实施例所阐释,惟各个关系式的数值如下表中所列。
[0292][0293][0294]
《第八实施例》
[0295]
请参照图8,是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10a的立体示意图。由图8可知,在本实施例中取像装置10a为一相机模块。取像装置10a包含成像镜头11a、驱动装置12a以及电子感光元件13a,其中成像镜头11a包含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摄像光学透镜组以及一承载摄像光学透镜组的镜筒(未另标号)。取像装置10a利用成像镜头11a聚光产生图像,并配合驱动装置12a进行图像对焦,最后成像于电子感光元件13a上,并将图像数据输出。
[0296]
驱动装置12a可为自动对焦(auto-focus)模块,其驱动方式可使用如音圈电机(voice coil motor,vcm)、微机电系统(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mems)、压电系统(piezoelectric)、以及记忆金属(shape memory alloy)等驱动系统。驱动装置12a可让成像镜头11a取得较佳的成像位置,可提供被摄物30(请参照图9b)于不同物距的状态下,皆能拍摄清晰图像。
[0297]
取像装置10a可搭载一感光度佳及低噪声干扰的电子感光元件13a(如cmos、ccd)设置于摄像光学透镜组的成像面,可真实呈现摄像光学透镜组的良好成像品质。
[0298]
此外,取像装置10a更可包含图像稳定模块14a,其可为加速计、陀螺仪或霍尔元件(hall effect sensor)等动能感测元件,而第八实施例中,图像稳定模块14a为陀螺仪,但不以此为限。藉由调整摄像透镜系统不同轴向的变化以补偿拍摄瞬间因晃动而产生的模糊图像,进一步提升动态以及低照度场景拍摄的成像品质,并提供例如光学防抖(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ois)、电子防抖(electronic image stabilization;eis)等进阶的图像补偿功能。
[0299]
《第九实施例》
[0300]
请参照图9a及图9b,其中图9a是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20的立体示意图,图9b是绘示图9a的电子装置的系统图。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20为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20包含第八实施例的取像装置10a及取像装置10b、闪光灯模块21、对焦辅助模块22、图像信号处理器23(image signal processor)、使用者界面24以及图像软件处理器25(请参照图9b)。
[0301]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20包含两个取像装置10a、10b是面向同一方向。取像装置10a为主要镜头,取像装置10b为广角镜头,而取像装置10b也可为望远镜头,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两个取像装置可皆为取像装置10a或其他配置。此外,电子装置20亦可包含只有一个取像装置10a,或可包含三个以上的取像装置(取像装置10a、广角镜头、望远镜头)。
[0302]
当使用者通过使用者界面24对被摄物30(请参照图9b)进行拍摄,电子装置20利用取像装置10a及取像装置10b其中至少一者聚光取像,启动闪光灯模块21进行补光,并使用对焦辅助模块22提供的被摄物30物距信息进行快速对焦,再加上图像信号处理器23进行图像最佳化处理,来进一步提升摄像透镜系统所产生的图像品质。其中对焦辅助模块22可采用红外线或激光对焦辅助系统来达到快速对焦,使用者界面24可采用触控屏幕或实体拍摄按钮,配合图像软件处理器25的多样化功能进行图像拍摄以及图像处理。
[0303]
本发明的取像装置10a并不以应用于智能手机为限。取像装置10a更可视需求应用于移动对焦的系统,并兼具优良像差修正与良好成像品质的特色。举例来说,取像装置10a可多方面应用于车用电子装置、无人机、智能电子产品、平板电脑、可穿戴装置、医疗器材、精密仪器、监视摄影机、随身图像纪录器、辨识系统、多镜头装置、体感检测、虚拟实境、运动装置与家庭智能辅助系统等电子装置中。
[0304]
前揭电子装置仅是示范性地说明本发明的实际运用例子,并非限制本发明的取像装置的运用范围。较佳地,电子装置可进一步包含控制单元、显示单元、储存单元、暂储存单元(ram)或其组合。
[0305]
以上各表所示为本发明揭露的实施例中,摄像光学透镜组的不同数值变化表,然
本发明各个实施例的数值变化皆属实验所得,即使使用不同数值,相同结构的产品仍应属于本发明揭露的保护范畴,故以上的说明所描述的及图式仅做为例示性,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揭露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