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视仪和瞄准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56786发布日期:2022-08-24 09:34阅读:79来源:国知局
夜视仪和瞄准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夜视辅助仪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夜视仪和瞄准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的瞄准镜有白光瞄准镜和夜视瞄准镜。白光瞄准镜无夜视功能,基本只能在白天使用。夜视瞄准镜虽具备夜视功能,在晚上也能使用,然而其价格昂贵,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难以承受。由于目前有大量普通用户具有白光瞄准镜,则仅通过在白光瞄准镜上搭载夜视仪即可满足用户的夜视需求。目前的夜视仪的镜筒内设有透镜组件和图像传感器组件,且在镜筒上设置红外光源,通过红外光源照射目标物,然后反射光经由透镜组件进入图像传感器组件处理,从而实现夜视。然而目前的夜视仪难以保证红外光源与夜视仪镜筒内透镜组件之间的尺寸精度,进而使得整体夜视效果不佳。
3.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夜视仪,旨在解决搭载在白光瞄准镜上使用的辅助夜视仪的夜视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夜视仪包括镜筒、成像模组、转接结构、红外光源模组及显示模组;
6.所述镜筒包括内腔以及位于所述镜筒前端且与所述内腔连通的安装口;
7.成像模组安装于所述内腔,所述成像模组包括沿所述镜筒的轴线布置的透镜组件及图像传感器组件;
8.所述转接结构包括一体设置的红外安装座及内接环,所述内接环固定嵌置于所述安装口的内侧,所述透镜组件位于所述内接环与所述图像传感器组件之间;所述红外安装座沿所述镜筒的径向凸出于所述镜筒的外周面;
9.红外光源模组安装于所述红外安装座;
10.显示模组与所述图像传感器组件电连接,所述显示模组固定安装于所述红外安装座。
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转接结构还包括连接所述红外安装座及所述内接环的连接臂,所述连接臂包括沿所述镜筒的径向延伸的径向延伸部,所述径向延伸部至少部分凸出所述镜筒的外周面设置,所述红外安装座连接于所述径向延伸部远离所述内接环的一端;所述显示模组靠近所述镜筒轴线的一侧连接于所述径向延伸部凸出所述镜筒的部分,远离所述镜筒轴线的一侧连接于所述红外安装座。
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组包括沿所述镜筒的轴向可拆卸连接的前壳和后壳、显示屏及显示电路板,所述显示电路板安装于所述前壳和所述后壳之间,所述显示屏安装于所述后壳,所述显示电路板与所述显示屏及所述图像传感器组件均电连接;所述前壳和
所述后壳在所述镜筒的轴向上夹设所述红外安装座及所述径向延伸部设置。
1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径向延伸部邻近所述红外安装座的一端设有弧形段,所述弧形段的前壁面向后凹陷以形成避位空间,所述前壳具有设于所述避位空间内的电池安装槽;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电池,所述电池固定安装于所述电池安装槽内,所述电池与所述显示电路板电连接。
1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电路板固定安装于所述前壳,且位于所述红外安装座的后侧,所述弧形段的后壁面形成向后凸出的弧面,所述显示电路板与所述弧形段在所述镜筒的径向上并排设置。
1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夜视仪还包括操作模组,所述操作模组安装于所述述内腔的远离所述转接结构的一侧,且位于所述成像模组的后侧,所述显示电路板与所述图像传感器组件及所述操作模组均通过柔性电路板电连接,所述柔性电路板沿所述弧形段的后壁面布置。
1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臂还包括轴向延伸部,所述轴向延伸部自所述内接环向前延伸形成,所述径向延伸部自所述轴向延伸部的前端沿背离所述镜筒的轴线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镜筒还包括自所述安装口的边缘向前延伸的盖板,所述盖板覆盖于所述轴向延伸部的背离所述镜筒的轴线的侧面;所述柔性电路板夹设于所述盖板与所述轴向延伸部之间。
1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红外安装座包括沿所述镜筒的轴向延伸的安装筒,所述红外光源模组可绕所述安装筒的轴线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筒内,所述前壳对应所述安装筒设有过口,所述安装筒穿设且固定安装于所述过口。
1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筒的外周面具有至少一个挂接平面,所述过口的内壁面具有与所述挂接平面在绕所述安装筒的轴向限位配合的定位面。
1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夜视仪还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转接结构的外卡箍,所述外卡箍与所述内接环在所述镜筒的轴向上并排设置,且所述外卡箍位于所述内接环的背离所述成像模组的一侧。
2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转接结构还包括连接所述红外安装座及所述内接环的连接臂,所述连接臂包括径向延伸部及轴向延伸部,所述轴向延伸部自所述内接环向前延伸形成,所述径向延伸部自所述轴向延伸部的前端沿背离所述镜筒的轴线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红外安装座连接于所述径向延伸部远离所述内接环的一端;所述外卡箍固定连接于所述轴向延伸部。
2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轴向延伸部位于所述内接环径向上的外侧,所述连接臂还包括连接所述轴向延伸部及所述内接环的桥接段,所述内接环的前端壁面邻近所述轴向延伸部的部分凸出所述桥接段及所述镜筒的端壁设置,以与所述轴向延伸部、所述桥接段围合形成卡位空间,所述外卡箍嵌置于所述卡位空间内。
2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卡箍包括卡箍本体和调节组件,所述卡箍本体包括箍圈及自所述箍圈邻近所述轴向延伸部的边缘向后延伸的固定部,所述调节组件与所述箍圈相连接以调节所述卡箍本体的内径大小;所述固定部嵌置于所述卡位空间。
2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卡箍本体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箍圈邻近所述轴向延伸部的外壁面的止挡部,所述止挡部位于所述卡箍本体远离所述内接环的一侧,以抵接且固定连接于
所述轴向延伸部的端部。
2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轴向延伸部及所述径向延伸部呈板状设置,所述径向延伸部和所述轴向延伸部的连接处开设有安装孔,所述止挡部对应所述安装孔设有连接孔;所述夜视仪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依次穿设所述连接孔及所述安装孔,以固定连接所述外卡箍及所述连接臂。
2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卡箍本体邻近所述轴向延伸部的外壁面开设有由后向前延伸的嵌置槽,所述嵌置槽具有朝后的敞口,所述轴向延伸部可由所述敞口适配安装于所述嵌置槽内,所述止挡部设于所述嵌置槽远离所述内接环的一端。
2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嵌置槽由后向前延伸至所述止挡部。
2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镜筒包括主体部及扩容部及自所述扩容部的前端面向前延伸的盖板,所述主体部的前端面形成有缺口,所述扩容部自所述缺口的边缘向外凸出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延伸形成,所述安装口形成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扩容部之间;所述盖板覆盖于所述轴向延伸部的背离所述镜筒的轴线的侧面,所述轴向延伸部桥接所述卡箍本体及所述盖板,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扩容部的前端面对接。
2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内接环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口,所述内接环外壁面具有至少一个限位平面,所述镜筒的内壁面具有与所述限位平面在绕所述镜筒的轴向限位配合的配合面。
29.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瞄准设备,包括白光瞄准镜和夜视仪,其中,夜视仪包括镜筒、成像模组、转接结构、红外光源模组及显示模组;
30.所述镜筒包括内腔以及位于所述镜筒前端且与所述内腔连通的安装口;
31.成像模组安装于所述内腔,所述成像模组包括沿所述镜筒的轴线布置的透镜组件及图像传感器组件;
32.所述转接结构包括一体设置的红外安装座及内接环,所述内接环固定嵌置于所述安装口的内侧,所述透镜组件位于所述内接环与所述图像传感器组件之间;所述红外安装座沿所述镜筒的径向凸出于所述镜筒的外周面;
33.红外光源模组安装于所述红外安装座;
34.显示模组与所述图像传感器组件电连接,所述显示模组固定安装于所述红外安装座;
35.所述白光瞄准镜具有目镜端,所述夜视仪的内接环套接于所述目镜端的外围。
36.本实用新型夜视仪通过使得成像模组安装于镜筒内腔,使得转接结构包括一体设置的红外安装座和内接环,使得内接环嵌置于安装口内侧,红外安装座沿镜筒的径向凸出镜筒的外周面,红外光源模组安装于红外安装座,以使得红外光源模组的光轴与透镜组件的光轴并排设置。如此,红外光源模组设置于镜筒外侧,则仅使用单镜筒便可在满足夜视功能的同时能够搭载白光瞄准镜上使用,可简化夜视仪的整体结构。且使得内接环嵌置于镜筒的安装口内侧,可保证内接环与镜筒内壁面的安装精度,相比于使得红外光源模组夹设于镜筒外围,可保证内接环与镜筒内透镜组件的同轴度。而使得红外安装座与内接环一体设置,则当红外光源模组安装于安装座时,可同时保证红外光源模组与镜筒内透镜组件的安装精度,从而使得红外光源模组能够更为精确地对镜筒入光端对准的瞄准物进行打光,可有效提升夜视仪的夜视效果。
37.且通过使得显示安装壳固定安装于所述红外安装座后侧,一方面使得显示屏安装于镜筒外侧,相较于显示屏安装于镜筒内,使得显示屏可设置的更大,无需额外设置透镜放大显示屏的图像,进而更加便于用户观测,可有效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另一方面使得显示模组也固定安装于转接结构,则转接结构可用于将红外光源模组和显示模组整体快速安装至镜筒,则可简化安装步骤,提高安装效率。
38.此外,在夜视仪搭载于白光瞄准镜使用时,使得内接环直接套设于白光瞄准镜的目镜端外围,相比于镜筒直接套设于白光瞄准镜外围,使得红外光源模组仅通过转接结构与白光瞄准镜安装,则可缩短红外光源模组与白光瞄准镜之间的尺寸链,进而可保证红外光源模组与白光瞄准镜的透镜之间的尺寸精度,使得红外光源模组能够对白光瞄准镜对准的物体精确打光,进而可有效提高搭载有夜视仪的白光瞄准镜的夜视效果。
附图说明
3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0.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夜视仪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41.图2为图1中夜视仪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42.图3为图1中夜视仪的右视图;
43.图4为图3中沿iv-iv线的剖视图;
44.图5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45.图6为本实用新型夜视仪另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46.图7为图6中夜视仪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后壳被移除;
47.图8为本实用新型夜视仪另一状态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48.图9为图8中夜视仪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49.图10为本实用新型转接结构与外卡箍及前壳的装配示意图;
50.图11为图1中夜视仪的主视图;
51.图12为图11中沿xii-xii线的剖视图;
52.图13为本实用新型转接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53.图14为本实用新型镜筒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54.图15为本实用新型卡箍本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55.附图标号说明:
56.标号名称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夜视仪320内接环520后壳100镜筒321限位平面530显示屏110内腔330连接臂540显示电路板120安装口331径向延伸部550电池130盖板332弧形段600操作模组140主体部333避位空间700柔性电路板
141缺口334轴向延伸段800外卡箍150扩容部335桥接段810卡箍本体160配合面336安装孔811箍圈200成像模组340卡位空间812固定部210透镜组件400红外光源模组813止挡部220图像传感器组件500显示模组814连接孔300转接结构510前壳815嵌置槽310红外安装座511电池安装槽816敞口311安装筒512过口820调节组件312挂接平面513定位面900连接件
57.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5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59.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夜视仪,该夜视仪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搭载在其他光学设备、例如白光瞄准镜上使用。
60.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7,该夜视仪10包括包括镜筒100、成像模组200、转接结构300、红外光源模组400及显示模组500。镜筒100包括内腔110以及位于镜筒100前端且与内腔110连通的安装口120;成像模组200安装于内腔110,成像模组200包括沿镜筒100的轴线布置的透镜组件210及图像传感器组件220;转接结构300包括一体设置的红外安装座310及内接环320,内接环320固定嵌置于安装口120的内侧,透镜组件210位于内接环320与图像传感器组件220之间;红外安装座310沿镜筒100的径向凸出于镜筒100的外周面;红外光源模组400安装于红外安装座310。显示模组500与图像传感器组件220电连接,显示模组500固定安装于红外安装座310。红外光源模组400的光轴与透镜组件210的光轴并排设置。
61.在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镜筒100沿前后方向延伸,本文的前和后均以用户使用夜视仪10时的方位作为参考,则镜筒100远离用户的一端为前,靠近用户的一端为后。镜筒100用于容纳和安装成像模组200等光学构件。镜筒100的横截面形状可以设置为圆形、多边形等,镜筒100的长度和内径大小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在此不做具体限定。镜筒100的前端设置安装口120,也即镜筒100的前端敞口以形成该安装口120,安装口120整体朝前设置,以保证足够的光线进入镜筒100内。为了便于说明,将镜筒100开设有安装口120的一端定义为入光端。可以理解的是,当镜筒100搭载在白光瞄准镜上使用时,该镜筒100的入光端套设于白光瞄准镜的目镜端,则进入安装口120的光路即为白光瞄准镜目镜的光路。该夜视仪10也可以直接作为白光瞄准镜的目镜系统使用。当然,当夜视仪10单独使
用时,进入入光端的光路即为目标物所在位置的自然光路。需要说明的是,当夜视仪10的使用场景不同时,镜筒100内对应的透镜组件210也可能不同,在此对透镜组件210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
62.成像模组200安装于内腔110,则具体可安装于内腔110远离安装口120的一端。通过使得成像模组200设置在镜筒100内远离安装口120的一端,则成像模组200和红外光源模组400分设于镜筒100的两端,可使得整个镜筒100轴向上的重力分布更为均匀。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使得成像模组200安装于内腔110的中部或邻近安装口120的一端。通常地,透镜组件210可沿镜筒100的轴线移动地安装于镜筒100内,且镜筒100的外壁对应透镜组件210设有调节窗口,用户可通过该调节窗口转动调节手轮,以带动透镜组件210沿镜筒100的轴线移动,从而调节透镜组件210与图像传感器组件220之间的距离,进而可实现调焦。则通过使得成像模组200设置在镜筒100内远离入光端的一端,使得调节窗口更加靠近用户设置,从而更为方便用户操作。
63.具体而言,透镜组件210的光轴与镜筒100的轴线相一致,图像传感器组件220位于透镜组件210的后侧。如此,使得进入透镜组件210的光路可直接进入图像传感器组件220,无需经过转向,从而对镜筒100内的安装空间尺寸要求更小,可充分利用镜筒100轴向上的空间,使得整个镜筒100内的安装结构更为紧凑,体积更小。
64.内接环320嵌置于安装口120内侧,即,内接环320的外壁面与入光端内壁面相适配,则可保证内接环320与镜筒100的同轴度。需要说明的是,红外安装座310沿镜筒100的径向凸出镜筒100的外周面,则红外安装座310与内接环320可以在镜筒100的轴线上错位设置,或者使得红外安装座310在镜筒100径向上正对镜筒100设置。即,红外安装座310具体可位于镜筒100的上、下、左、右、前上方、前下方等位置。红外安装座310的结构可以有很多,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只需能够供红外光源模组400安装,且使得红外光源模组400的光轴与透镜组件210的光轴并排设置即可。红外光源模组400可以固定安装于红外安装座310的前侧,也可以可转动地安装于红外安装座310的前侧,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在此不做限定。
65.需要说明的是,红外光源模组400的光轴与透镜组件210的光轴并排设置,并非指的是红外光源模组400的光轴与透镜组件210的光轴完全平行,而是大致平行,且两者在目标物处相交。在使用时,使得入光端对准目标物,红外光源模组400对目标物进行补光,红外光照射目标物之后反射至入光端,随后经透镜组件210折射后进入图像传感器组件220。图像传感器组件220用于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显示模组500用以将图像传感器组件220的电信号处理为图像并显示。
66.显示模组500具体可包括显示安装壳、显示屏530、显示电路板540等结构。显示安装壳用于固定安装显示屏530及显示电路板540等结构。显示模组500与红外安装座310可以通过卡接、挂接、螺钉连接等方式实现固定连接。显示模组500与红外安装座310之间可以为可拆卸固定连接,也可以为不可拆卸固定连接,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红外安装座310位于镜筒100径向上的外侧,使得显示安装壳安装于红外安装座310,也即使得显示模组500至少部分位于镜筒100径向上的外侧。
67.本实用新型夜视仪10通过使得成像模组200安装于镜筒100内腔110,使得转接结构300包括一体设置的红外安装座310和内接环320,使得内接环320嵌置于安装口120内侧,红外安装座310沿镜筒100的径向凸出镜筒100的外周面,红外光源模组400安装于红外安装
座310,以使得红外光源模组400的光轴与透镜组件210的光轴并排设置。如此,红外光源模组400设置于镜筒100外侧,则仅使用单镜筒100便可在满足夜视功能的同时能够搭载白光瞄准镜上使用,可简化夜视仪10的整体结构。且使得内接环320嵌置于镜筒100的安装口120内侧,可保证内接环320与镜筒100内壁面的安装精度,相比于使得红外光源模组400夹设于镜筒100外围,可保证内接环320与镜筒100内透镜组件210的同轴度。而使得红外安装座310与内接环320一体设置,则当红外光源模组400安装于安装座时,可同时保证红外光源模组400与镜筒100内透镜组件210的安装精度,从而使得红外光源模组400能够更为精确地对镜筒100入光端对准的瞄准物进行打光,可有效提升夜视仪10的夜视效果。
68.且通过使得显示安装壳固定安装于红外安装座310后侧,一方面使得显示屏530安装于镜筒100外侧,相较于显示屏530安装于镜筒100内,使得显示屏530可设置的更大,无需额外设置透镜放大显示屏530的图像,进而更加便于用户观测,可有效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另一方面使得显示模组500也固定安装于转接结构300,则转接结构300可用于将红外光源模组400和显示模组500整体快速安装至镜筒100,则可简化安装步骤,提高安装效率。
69.此外,在夜视仪10搭载于白光瞄准镜使用时,使得内接环320直接套设于白光瞄准镜的目镜端外围,相比于镜筒100直接套设于白光瞄准镜外围,使得红外光源模组400仅通过转接结构300与白光瞄准镜安装,则可缩短红外光源模组400与白光瞄准镜之间的尺寸链,进而可保证红外光源模组400与白光瞄准镜的透镜之间的尺寸精度,使得红外光源模组400能够对白光瞄准镜对准的物体精确打光,进而可有效提高搭载有夜视仪10的白光瞄准镜的夜视效果。
70.在一实施例中,请一并参照图8至图13,转接结构300还包括连接红外安装座310及内接环320的连接臂330,连接臂330包括沿镜筒100的径向延伸的径向延伸部331,径向延伸部331至少部分凸出镜筒100的外周面设置,红外安装座310连接于径向延伸部331远离内接环320的一端;显示模组500靠近镜筒100轴线的一侧连接于径向延伸部331凸出镜筒100的部分,远离镜筒100轴线的一侧连接于红外安装座310。
71.在本实施例中,径向延伸段331和轴向延伸段具体可以为板状结构。连接臂330与红外安装座310和内接环320一体设置。径向延伸段331沿镜筒100的径向向外延伸。通过使得显示模组500靠近镜筒100轴线的一侧连接于径向延伸部331凸出镜筒100的部分,远离镜筒100轴线的一侧连接于红外安装座310,则显示模组500整体位于镜筒100径向上的外侧,使得显示屏530可设置的更大,进而更加便于用户观测,可有效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且通过使得显示模组500同时固定安装于红外安装座310及径向延伸部331,则径向延伸部331可增大显示显示模组500与转接结构300之间的接触面积,径向延伸部331和红外安装座310在镜筒100的径向上分别形成两个支撑点,则可防止显示模组500由于重力的作用相对红外安装座310在镜筒100的径向上晃动,进而使得显示安装壳与转接结构300在镜筒100径向上的连接更为稳固可靠。
72.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10所示,显示模组500包括沿镜筒100的轴向可拆卸连接的前壳510和后壳520、显示屏530及显示电路板540,显示电路板540安装于前壳510和后壳520之间,显示屏530安装于后壳520,显示电路板540与显示屏530及图像传感器组件220均电连接;前壳510和后壳520在镜筒100的轴向上夹设红外安装座310及径向延伸部331设置。
73.在本实施例中,前壳510和后壳520可以通过螺钉、卡接、插接、磁性连接等方式实
现可拆卸固定连接。前壳510和后壳520之间共同围合形成安装腔,以用于供显示电路板540安装。显示屏530安装且显露于后壳520,以方便用户观测。通过使得前壳510和后壳520夹设红外安装座310和径向延伸部331设置,在使得显示模组500与转接结构300之间的连接更为稳固可靠的同时,仅需拆卸后壳520便可对前壳510内部的结构进行检修,使得显示屏530模组的检修更为方便快捷。此外,前壳510和后壳520能够部分或全部遮挡红外安装座310和径向延伸部331,则可保证整体的外观一致性。
74.具体而言,后壳520卡接于前壳510,且与镜筒100分离设置。则可在前壳510的周壁设置卡扣,在后壳520对应卡扣的位置设置与该卡扣适配的卡槽,以实现后壳520与前壳510的卡接。使得后壳520与前壳510相卡接,在保证两者的连接强度的同时便于前壳510和后壳520之间的拆装。且通过使得后壳520与镜筒100分离设置,则使得整个显示模组500仅连接在转接结构300上,如此,装配时,可使得显示模组500、红外光源模组400、电池550等结构通过转接结构300一体安装于镜筒100上,进而便于实现整个装置快速拆装和检修。
75.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至图4,径向延伸部331邻近红外安装座310的一端设有弧形段332,弧形段332的前壁面向后凹陷以形成避位空间333,前壳510具有设于避位空间333内的电池安装槽511;显示模组500还包括电池550,电池550固定安装于电池安装槽511内,电池550与显示电路板540电连接。
76.在本实施例中,电池550与显示电路板540电连接,以用于为显示电路板540供电。显示电路板540与显示屏530和图像传感器组件220均电连接,则电源能够同时为图像传感器组件220和显示屏530等结构实现供电。该电池550具体可以为干电池550、锂电池550、可充电蓄电池550等,只需能够为整个夜视仪10提供电源即可。电池550可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前壳510,也可为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前壳510。具体而言,前壳510包括壳主体及电池550盖,红外安装座310及径向延伸部331夹设于壳主体和后壳520之间,壳主体对应弧形段332前壁面的位置向后凹陷至避位空间333,以形成该电池安装槽511,电池550盖盖合于电池安装槽511的槽口,电池550固定安装于电池安装槽511内。
77.使得弧形段332的前壁面向后凹陷以形成避位空间333,前壳510具有设于避位空间333内的电池安装槽511,则可充分利用前壳510和后壳520之间的空间,使得电池550凸出前壳510的前壁面的高度更小,进而安装电池550后的整个显示壳体的厚度更薄,使得整个夜视仪10的结构更为紧凑、整体更为轻薄。电池550安装于显示模组500的前壳510,则转接结构300可用于将红外光源模组400、显示模组500和电池550整体快速安装至镜筒100的入光端,则可简化安装步骤,提高安装效率。且通过使得电池550安装于前壳510对应径向延伸部331的位置,则使得电池550设置在红外光源模组400与镜筒100之间,且位于显示屏530的前侧,如此,使得电池550安装在不易被用户直接观测的位置,则可弱化电池550的存在,保证夜视仪10的整体一致性。
78.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4、图6至图10所示,显示电路板540固定安装于前壳510,且位于红外安装座310的后侧,弧形段332的后壁面形成向后凸出的弧面,显示电路板540与弧形段332在镜筒100的径向上并排设置。
79.在本实施例中,显示电路板540具体可通过螺钉、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于前壳510。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弧形段332需要给电池550的安装避位,则为了节约材料以及降低弧形段332的厚度,使得弧形段332的后壁面形成向后凸出的弧面,也即使得弧形段332整体向后
凹陷设置。则通过使得显示电路板540位于红外安装座310的后侧,且与弧形段332在镜筒100的径向上并排设置,则显示电路板540充分利用红外安装座310与后壳520之间的安装空间,使得显示安装壳内的结构更为紧凑,布局更为合理,则可有效降低显示安装壳的厚度,使得夜视仪10整体更为轻薄小巧。
80.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5、图7及图9,夜视仪10还包括操作模组600,操作模组600安装于述内腔110的远离转接结构300的一侧,且位于成像模组200的后侧,显示电路板540与图像传感器组件220及操作模组600均通过柔性电路板700电连接,柔性电路板700沿弧形段332的后壁面布置。
81.在本实施例中,红外光源模块与操作模组600电连接,则可通过操作模组600控制红外光源模块的开关。在使用时,使得入光端的镜筒100及内接环320套设于白光瞄准镜的目镜端外围,使得白光瞄准镜对准目标物,红外光源模组400对目标物进行补光,红外光照射目标物之后反射至入光端,随后经镜筒100内的透镜组件210折射后进入图像传感器组件220,图像传感器组件220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通过显示电路板540处理,使得观察光路的图像和红外光源照射的区域在显示屏530上显示。
82.操作模组600具体可包括控制板、按键板等结构。可使得控制模组安装于镜筒100内,且位于成像模组200的后方。即,可使得按键板设于镜筒100的后端面。通过使得操作模组600安装于镜筒100内远离转接结构300的一侧,则使得操作模组600设置在镜筒100更为靠近用户的一端,则更加便于用户的控制操作。而使得显示电路板540与图像传感器组件220及操作模组600通过柔性电路板700电连接,且使得柔性电路板700沿弧形段332的后壁面布置,则柔性电路板700几近贴合弧形段332的后壁面设置,则可使得柔性电路板700的走线更为整洁。且径向延伸部331可为柔性电路板700的走线提供固定和支撑,则可有效避免柔性电路板700悬空,无需额外设置走线固定结构,使得柔性电路板700的安装更稳固,进而工作更为可靠。
83.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9所示,连接臂330还包括轴向延伸部334,轴向延伸部334自内接环320向前延伸形成,径向延伸部331自轴向延伸部334的前端沿背离镜筒100的轴线的方向延伸形成;镜筒100还包括自安装口120的边缘向前延伸的盖板130,盖板130覆盖于轴向延伸部334的背离镜筒100的轴线的侧面;柔性电路板700夹设于盖板130与轴向延伸部334之间。
84.在本实施例中,轴向延伸部334自内接环320的外壁面向前延伸,径向延伸部331沿镜筒100的径向向外延伸。而镜筒100具有自入光端的上端壁向前延伸的盖板130,使得盖板130覆盖于轴向延伸部334的外围,则整个红外光源模组400大致位于镜筒100的前方,无需在镜筒100的周壁开设过孔供红外安装座310穿出,进而保证镜筒100内的密封性。通过使得镜筒100的盖板130覆盖轴向延伸部334的外围,一方面可避免轴向延伸部334外露,影响夜视仪10的整体一致性,另一方面镜筒100的延伸段可有效防止灰尘杂质等进入镜筒100内影响成像模组200。
85.而通过使得柔性电路板700夹设于盖板130与轴向延伸部334之间,则盖板130与轴向延伸部334可对柔性电路板700起固线和支撑作用,可有效避免柔性电路板700悬空,无需额外设置走线固定结构,使得柔性电路板700的安装更稳固,进而工作更为可靠。
86.可选地,电池550沿前壳510的横向延伸,夜视仪10还包括与操作模组600电连接的
激光指示仪,激光指示仪固定安装于前壳510,且激光指示仪与电池550在前壳510的横向上并排设置。
87.在本实施例中,激光指示仪可以为红外激光指示仪,也可以为发出可见的激光斑点的指示仪,例如红激光指示仪,绿激光指示仪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激光指示仪可用于快速瞄准目标和指示目标所在位置,还可以通过设置调节机构,以用于调节激光指示仪的上下左右位置。在夜视仪10搭载至白光瞄准镜使用,且白光瞄准镜安装至枪支使用时,可通过调节机构调节激光指示仪的位置,使得激光指示仪的激光点与枪支的机械瞄点相重合。激光指示仪和调节机构的结构可参照已有技术,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可通过操作模组600控制激光指示仪打开或关闭,也可以设置单独的开关用于打开或关闭激光指示仪。
88.可以理解的是,前壳510的横向即为与镜筒100的轴线相垂直的水平方向。通过使得电池550沿前壳510的横向延伸,则使得安装有显示模组500、电池550的整个显示安装壳在横向上的重力更为平衡。而使得激光指示仪固定安装于前壳510,且激光指示仪与电池550在前壳510的横向上并排设置,一方面使得激光指示仪位于红外光源模组400与镜筒100之间,则更加便于红外光源模组400的光轴、激光指示仪的光轴、镜筒100内透镜组件210的光轴汇聚至目标物上,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前壳510横向上的空间,使得显示安装壳内整体结构更为紧凑。
89.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至图7、图13,红外安装座310包括沿镜筒100的轴向延伸的安装筒311,红外光源模组400可绕安装筒311的轴线转动地安装于安装筒311内,前壳510对应安装筒311设有过口512,安装筒311穿设且固定安装于过口512。
90.在本实施例中,具体而言,红外光源模组400包括调节筒、安装于调节筒内的镜片、红外灯源及光源安装座,红外灯源固定于光源安装座,光源安装座固定连接于安装筒311的底壁面,镜片位于光源安装座的前侧,调节筒可绕其轴线转动地安装于安装筒311内。红外光源模组400的镜片具体可以为玻璃或树脂等聚焦透镜。光源安装座固定安装于光源安装座,光源安装座具体可通过粘接、螺钉连接等方式固定安装在安装筒311的底壁面,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具体而言,红外光源位于安装筒311的截面圆心位置。调节筒与安装筒311具体可为螺纹连接,如此,在调节筒相对安装筒311转动时,使得调节筒带动镜片轴向移动,从而可调节镜片与红外灯源之间的距离,进而可改变红外光源模组400的焦点位置。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使得调节筒相对安装筒311滑动,以实现调节镜片与红外灯源之间的距离。
91.安装筒311穿设且固定安装于过口512,即安装筒311与前壳510安装后不可相对转动。则具体可使得安装筒311的横截面呈多边形设置,安装筒311适配挂接于过口512,以防止前壳510相对安装筒311绕其周向转动。通过使得红外安装座310包括沿镜筒100的轴线向前延伸的安装筒311,且在前壳510对应安装筒311的位置开设过口512,安装筒311穿设且固定安装于过口512,则安装筒311可起定位作用,更加方便前壳510与转接结构300之间的定位安装。且在安装时,只需使得安装筒311穿设过口512,便可实现前壳510与转接结构300之间的预安装,进而方便后壳520或其他结构与前壳510的安装,使得整个显示模组500与转接结构300之间的装配更为方便快捷。此外,在需要维修时,前壳510挂接于安装筒311上,仅需将后壳520从前壳510拆卸,便可对前壳510内的电路板、激光指示仪等结构进行维修操作,无需将显示安装壳拆卸进行检修,则使得设备的维修操作更为便捷。
92.进一步地,安装筒311的外周面具有至少一个挂接平面312,过口512的内壁面具有
与挂接平面312在绕安装筒311的轴向限位配合的定位面513。当安装筒311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挂接平面312时,具体可使得多个挂接平面312沿安装筒311的周向排布,则安装筒311的横截面可呈多边形设置。通过使得安装筒311的外壁面具有至少一个挂接平面312,使得过口512的内壁面设有与挂接平面312在绕安装筒311的轴向限位配合的定位面513,可有效防止前壳510相对安装筒311的周向转动,有效保证前壳510与转接结构300的预安装效果。
93.进一步地,红外安装座310还包括座本体,安装筒311连接于座本体背离内接环320的侧面,座本体的周缘凸出过口512的周缘设置,以在前后方向上限位抵接前壳510。
94.在本实施例中,座本体的横截面面积大于安装筒311的横截面面积,以使得座本体的周缘凸出过口512的周缘。如此,当安装筒311挂接于前壳510的过口512时,座本体凸出安装筒311的周缘抵接于前壳510的内壁面,从而可限制安装筒311相对前壳510继续向前移动。通过使得座本体的周缘凸出过口512的周缘设置,以在前后方向上限位抵接前壳510,则可保证红外安装座310与前壳510之间的装配精度。
95.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12所示,夜视仪10还包括固定连接于转接结构300的外卡箍800,外卡箍800与内接环320在镜筒100的轴向上并排设置,且外卡箍800位于内接环320的背离成像模组200的一侧。外卡箍800及内接环320用于套接于白光瞄准镜的目镜端。
96.在本实施例中,外卡箍800可通过螺钉、嵌置等方式固定连接于转接结构300。外卡箍800的形状和结构形式可以有很多,只需能够实现调节其内径大小,以适配固定不同外径的白光瞄准镜的目镜端即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定。通过使得外卡箍800与内接环320在镜筒100的轴向上并排设置,则当夜视仪10搭载在白光瞄准镜上使用时,内接环320和外卡箍800并排套设于白光瞄准镜的目镜端。如此,内接环320可用于保证白光瞄准镜与红外光源模组400及镜筒100内透镜组件210的尺寸精度,外卡箍800用于保证镜筒100与白光瞄准镜的安装稳固性。且使得外卡箍800与转接结构300可整体快速安装至镜筒100上,另一方面能够保证外卡箍800与内接环320的同轴度,进一步保证白光瞄准镜与红外光源模组400和镜筒100内透镜组件210的尺寸精度。
97.进一步地,转接结构300还包括连接红外安装座310及内接环320的连接臂330,连接臂330包括径向延伸部331及轴向延伸部334,轴向延伸部334自内接环320向前延伸形成,径向延伸部331自轴向延伸部334的前端沿背离镜筒100的轴线的方向延伸形成,红外安装座310连接于径向延伸部331远离内接环320的一端;外卡箍800固定连接于轴向延伸部334。
98.在本实施例中,连接臂330与红外安装座310及内接环320一体成型设置。连接臂330包括径向延伸部331和轴向延伸部334,则轴向延伸部334自内接环320的外壁面向前延伸,径向延伸部331沿镜筒100的径向向外延伸。外卡箍800可通过螺钉、嵌置等方式固定连接于轴向延伸部334。通过使得外卡箍800固定连接于转接结构300的轴向延伸部334,一方面可使得整体结构更为紧凑,且使得外卡箍800与转接结构300可整体快速安装至镜筒100上,另一方面能够保证外卡箍800与内接环320的同轴度,进一步保证白光瞄准镜与红外光源模组400和镜筒100内透镜组件210的尺寸精度。此外,由于连接臂330的径向延伸部331与红外光源模组400及显示模组500连接,则当外卡箍800固定连接于轴向延伸部334时,使得外卡箍800和红外光源模组400及显示模组500在镜筒100的径向上对应设置,如此,外卡箍800和内接环320形成两个连接支点,则当整个夜视仪10安装至白光瞄准镜上时,使得整个
夜视仪10的镜筒100的重力在轴线上更为平衡,可有效避免夜视仪10的重力不均匀而导致镜筒100变形。
99.进一步地,请一并参照图13至图15,外卡箍800在镜筒100的径向上对应显示模组500设置。通过使得外卡箍800在镜筒100的径向上对应显示模组500,则当夜视仪10搭载至白光瞄准镜使用时,外卡箍800作为显示模组500安装在白光瞄准镜上的主要支撑点,能够承载显示模组500的大部分重量,如此,使得整个夜视仪10在白光瞄准镜上的重力分布更为均匀,从而夜视仪10整体在白光瞄准镜上的安装更为平稳。且外卡箍800能够减少显示模组500传递至内接环320的重力,进而保证内接环320与镜筒100和白光瞄准镜目镜端的安装精度。具体地,可使得外卡箍800在镜筒100的径向上正对显示模组500设置。如此,可进一步保证夜视仪10与白光瞄准镜之间的安装稳固性。
100.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至图10所示,轴向延伸部334位于内接环320径向上的外侧,连接臂330还包括连接轴向延伸部334及内接环320的桥接段335,内接环320的前端壁面邻近轴向延伸部334的部分凸出桥接段335及镜筒100的端壁设置,以与轴向延伸部334、桥接段335围合形成卡位空间340,外卡箍800嵌置于卡位空间340内。
101.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桥接段335自内接环320的外壁面向外延伸设置。轴向延伸部334与内接环320在内接环320的径向上间隔设置,且轴向延伸部334位于内接环320的外侧。可以使得内接环320的前端壁面为完整平面,镜筒100邻近轴向延伸部334的部分形成缺口141,以使得内接环320邻近轴向延伸部334的前端壁面凸出镜筒100的端壁设置。当然,也可以使得镜筒100的前端壁面为完整平面,通过使得内接环320邻近轴向延伸部334的前端壁面凸出内接环320其余部位,以使得内接环320的前端壁面邻近轴向延伸部334的部分凸出桥接段335及镜筒100的端壁设置。如此,使得内接环320邻近轴向延伸部334的部分与轴向延伸部334、桥接段335围合形成卡位空间340。只需使得外卡箍800卡入该卡位空间340内,便可实现外卡箍800与轴向延伸部334及镜筒100之间的预安装,则可降低外卡箍800与转接结构300的固定安装难度,使得外卡箍800与转接结构300之间的安装更为方便快捷。
102.进一步地,请一并参照图15,外卡箍800包括卡箍本体810和调节组件820,卡箍本体810包括箍圈811及自箍圈811邻近轴向延伸部334的边缘向后延伸的固定部812,调节组件820与箍圈811相连接以调节卡箍本体810的内径大小;固定部812嵌置于卡位空间340。
103.在本实施例中,箍圈811的一侧形成有开口,开口的边缘分别连接有相对的第一凸耳和第二凸耳。调节组件820具体可以包括连接件900和锁紧件,连接件900的一端依次穿设第一凸耳和第二凸耳,且与锁紧件固定连接。连接件900具体可以为螺栓,锁紧件具体可以为旋转扳手,则螺栓的螺杆段穿设第一凸耳和第二凸耳,以与旋转扳手螺纹连接。通过设置调节组件820可调节第一凸耳和第二凸耳之间的间距,进而调节卡箍本体810的内径大小。箍圈811用于套设于白光瞄准镜的目镜端外围,外卡箍800可适配安装固定不同直径的白光瞄准镜。轴向延伸部334位于内接环320径向上的外侧,则轴向延伸部334与内接环320在其径向上间隔设置。通过使得固定部812嵌置于卡位空间340内,轴向延伸部334可对卡箍本体810的安装起导向作用,则使得卡箍本体810与转接结构300之间的连接更为顺畅和稳固。
104.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4、图6、图15所示,卡箍本体810还包括连接于箍圈811邻近轴向延伸部334的外壁面的止挡部813,止挡部813位于卡箍本体810远离内接环320的一侧,以
抵接且固定连接于轴向延伸部334的端部。通过使得外卡箍800设置止挡部813,则止挡部813可由前向后限位抵接轴向延伸部334,进而便于实现外卡箍800与轴向延伸部334之间的对位安装。具体地,止挡部813与轴向延伸部334之间可通过螺钉等结构实现固定连接。
105.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轴向延伸部334及径向延伸部331呈板状设置,径向延伸部331和轴向延伸部334的连接处开设有安装孔336,止挡部813对应安装孔336设有连接孔814;夜视仪10还包括连接件900,连接件900依次穿设连接孔814及安装孔336,以固定连接外卡箍800及连接臂330。
106.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得轴向延伸部334及径向延伸部331均呈板状设置,则在满足安装强度的同时,使得整个连接臂330的厚度更薄,进而使得夜视仪10的整体结构更为紧凑,从而整体更为轻薄小巧。该连接件900具体可以为螺钉或螺栓等。可以理解的是,径向延伸部331和轴向延伸部334的连接处的厚度相较于轴向延伸部334的厚度更厚,则在此处开设安装孔336,在满足连接需求的同时能够保证结构强度。通过连接件900依次穿设止挡部813、径向延伸部331和轴向延伸部334的连接处,以固定连接外卡箍800和连接臂330,安装更为方便快捷和稳固可靠。
107.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图7至图12、图15,卡箍本体810邻近轴向延伸部334的外壁面开设有由后向前延伸的嵌置槽815,嵌置槽815具有朝后的敞口816,轴向延伸部334可由敞口816适配安装于嵌置槽815内,止挡部813设于嵌置槽815远离内接环320的一端。
108.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卡箍本体810邻近轴向延伸部334的外壁面开设有嵌置槽815,嵌置槽815具有朝后的敞口816,使得轴向延伸部334可由该敞口816适配安装于嵌置槽815内,则通过嵌置槽815与轴向延伸部334的配合,可实现外卡箍800与内接环320的快速导向安装。具体地,该嵌置槽815的内侧壁在镜筒100的径向上限位轴向延伸部334。则还可有效避免轴向延伸部334从嵌置槽815上方滑出。在安装时,使得轴向延伸部334的前端由该敞口816沿前后方向嵌置于该嵌置槽815内,当轴向延伸部334移动至抵接止挡部813时,实现两者的对位安装,随后还可通过螺钉等实现两者的固定安装。可选地,径向延伸部331邻近轴向延伸部334的侧壁凸设有导向凸台,导向凸台抵接嵌置槽815的外端壁。如此,导向凸台与嵌置槽815的外端壁导向配合,可进一步提升轴向延伸部334与嵌置槽815的安装便捷性。
109.进一步地,如图15所示,嵌置槽815由后向前延伸至止挡部813。通过使得嵌置槽815由后向前延伸至止挡部813,则使得嵌置槽815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足够长,进而使得轴向延伸部334在前后方向移动至与止挡部813抵接的过程中均能够被嵌置槽815的侧壁导向,从而可有效保证轴向延伸部334与卡箍本体810之间的装配精度。
110.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11、图14及图15,镜筒100包括主体部140及扩容部150及自扩容部150的前端面向前延伸的盖板130,主体部140的前端面形成有缺口141,扩容部150自缺口141的边缘向外凸出主体部140的外周面延伸形成,安装口120形成于主体部140与扩容部150之间;盖板130覆盖于轴向延伸部334的背离镜筒100的轴线的侧面,轴向延伸部334桥接卡箍本体810及盖板130,固定部812与扩容部150的前端面对接。
111.在本实施例中,主体部140整体呈筒状设置,主体部140和扩容部150的前端形成入光端,成像模组200安装于主体部140内。扩容部150的内壁面向外凸出主体部140的内壁面设置,则扩容部150所在空间的内径大于主体部140所在空间的内径。通过设置扩容部150,使得扩容部150的前端面与固定部812的后端面对接,则使得整个外卡箍800位于内接环320
的外围,则使得外卡箍800可适配安装不同尺寸的白光瞄准镜,同时还能够保证外卡箍800与镜筒100之间的拼接一致性,进而保证整体外观一致性。
112.盖板130覆盖于轴向延伸部334的背离镜筒100的轴线的侧面,则具体可使得盖板130搭接于卡箍本体810的端面。则盖板130和卡箍本体810可将整个轴向延伸部334包裹,以防止轴向延伸部334外露,则可防止灰尘杂质等进入镜筒100内影响成像模组200及内接环320的安装精度;同时还能够保证夜视仪10的整体一致性。
113.轴向延伸部334桥接卡箍本体810及盖板130。即,轴向延伸部334分别固定连接于卡箍本体810及盖板130,则使得卡箍本体810与盖板130之间无需额外设置连接结构连接。如此,使得外卡箍800整体安装至转接结构300后,可由转接结构300一体安装至镜筒100上,从而可实现红外光源模组400、外卡箍800、显示模组500与镜筒100之间的模块化安装,进而提高夜视仪10的安装效率。
114.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镜筒100的内壁面凸设安装环,透镜组件210安装于安装环的内壁面,安装环的内径小于内接环320的内径。
115.在本实施例中,安装环具体安装在镜筒100内远离入光端的一端。通过使得镜筒100的内壁面凸设安装环,安装环的内径小于内接环320的内径,且使得透镜组件210安装于安装环的内壁面,则安装环不会阻挡内接环320内圈进入的光线,使得由内接环320进入的光线全面覆盖透镜组件210,进而保证足够的进光量,提升夜视仪10的夜视效果。
116.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7至图10,图13及图14,内接环320固定装于安装口120,内接环320外壁面具有至少一个限位平面321,镜筒100的内壁面具有与限位平面321在绕镜筒100的轴向限位配合的配合面160。
117.在本实施例中,当内接环320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限位平面321时,具体可使得多个限位平面321沿内接环320的周向排布,则内接环320的外轮廓可近似多边形。通过使得内接环320的外壁面具有至少一个限位平面321,使得镜筒100的内壁面设有与限位平面321在绕镜筒100的轴向限位配合的配合面160,有效防止内接环320在镜筒100内的周向转动,则可进一步保证内接环320与镜筒100的配合精度。在内接环320套设于白光瞄准镜的目镜端使用时,可保证白光瞄准镜与镜筒100内透镜的同轴度,以及白光瞄准镜与红外光源组件之间的装配精度,从而使得红外光源模组400能够更为精确地对白光瞄准镜对准的瞄准物进行打光,可有效提升搭载有夜视仪10的白光瞄准镜的夜视效果。
118.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瞄准设备,该瞄准设备包括白光瞄准镜和夜视仪,该夜视仪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所述白光瞄准镜具有目镜端,所述夜视仪的镜筒及内接环套接于所述目镜端的外围,由于本瞄准设备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11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驱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