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缆余线收集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27343发布日期:2022-07-29 23:56阅读: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缆余线收集箱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光缆安装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缆余线收集箱。


背景技术:

2.通信光缆是由若干根(芯)光纤(一般从几芯到几千芯)构成的缆心和外护层所组成。光纤与传统的对称铜回路及同轴铜回路相比较,其传输容量大得多;衰耗少;传输距离长;体积小;重量轻;无电磁干扰;成本低,是当前最有前景的通信传输媒体。它正广泛地用于电信、电力、广播等各部门的信号传输上,将逐步成为未来通信网络的主体。
3.光缆在架设时,在节点位置需要预留较大的余量,目前处理余线有两种方法:一是大多直接绕圈后固定在电线杆上,日晒雨淋容易导致绝缘层粘连或发生折死等现象,进而导致线路故障;二是架设一个光缆余线箱,将余线缠绕放置在箱体内,但是,现有的光缆余线箱一般会预留一个进线孔和一个出线孔,在余线缠绕时,先将光缆的端部从进线孔中穿入余线箱中,然后在余线箱内缠绕成卷,最后再从出线孔中穿出,然而当线路出现异常,需要使用余线箱内的余线时,需要从进线孔或出线孔中向外拉出,即成卷的余线需要经过进线孔或出线孔才能拉出,在拉出的过程中光缆在进线孔或出线孔中存在弯折力,如果拖拽力不适容易将光缆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通过提供一种光缆余线收集箱,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需要使用余线箱内的余线时,成卷的余线需要经过进线孔或出线孔才能拉出,在拉出的过程中光缆在进线孔或出线孔中存在弯折力,容易出现光缆损伤的技术问题,实现了需要使用余线箱内的余线时,成卷的余线在拉出时不受进线孔或出线孔的限制,避免存在弯折力,光缆不易损伤的目的。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光缆余线收集箱,包括箱主体、转辊组件、固定件和设置于所述转辊组件两侧的活动挡板组件;所述活动挡板组件包括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两个所述第一挡板分别插接于所述箱主体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二挡板的底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箱主体的两侧,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的对接处开设有过线孔;所述转辊组件设置于所述箱主体内,且所述转辊组件的两端与所述箱主体的内侧转动连接;所述固定件固定连接于所述转辊组件的一端外侧,能够对光缆的端部进行固定。
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挡板的底端和所述第二挡板的顶端分别开设有半圆孔,两个所述半圆孔拼接后形成所述过线孔。
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转辊组件包括转辊、转轴和摇柄;所述转轴贯通所述转辊并与所述转辊固定连接;所述转轴的两端与所述箱主体的内侧转动连接,所述转轴的一端伸出所述箱主体并固定连接有所述摇柄;所述固定件固定连接于所述转辊背离所述摇柄的端部外侧。
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件包括框形体和设置于所述框形体内侧的两个挤压件;所述框形体固定连接于所述转辊组件的一端外侧;两个所述挤压件关于所述框
形体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挤压件包括滑块和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框形体的内侧固定连接,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滑块固定连接;所述滑块与所述框形体的内侧滑动连接,当所述光缆的一端插入到两个所述滑块之间时,所述滑块与所述光缆之间接触压合。
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滑块背离所述弹性件的一侧开设有弧形槽,当所述光缆的一端插入到两个所述滑块之间时,所述弧形槽与所述光缆的外侧之间接触压合。
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光缆余线收集箱还包括把手;所述把手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挡板的外侧。
11.本技术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2.本技术通过采用箱主体、转辊组件、固定件和设置于转辊组件两侧的活动挡板组件;活动挡板组件包括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将两个第一挡板分别插接于箱主体的两侧,两个第二挡板的底端分别转动连接于箱主体的两侧,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对接处开设有过线孔;将转辊组件设置于箱主体内,且转辊组件的两端与箱主体的内侧转动连接;固定件固定连接于转辊组件的一端外侧,能够对光缆的端部进行固定;通设置转辊组件和箱主体,能够将余线缠绕在转辊组件上并存放在箱主体内,通过设置固定组件,便于光缆缠绕前先将光缆的端部固定在转轴组件上,通过设置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在光缆缠绕前或者需要使用光缆将光缆从箱主体内拉出时,先将第一挡板从箱主体上拔出,再将第二挡板转动至水平方向,使得光缆进出箱主体不受过线孔或出线孔的限制,从而避免光缆在拉动时存在弯折力,在缠绕完毕或者光缆拉出完成后,再将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恢复原位,此时过线孔将光缆包裹,通过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和箱主体对内部光缆进行有效保护;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需要使用余线箱内的余线时,成卷的余线需要经过进线孔或出线孔才能拉出,在拉出的过程中光缆在进线孔或出线孔中存在弯折力,容易出现光缆损伤的技术问题,实现了需要使用余线箱内的余线时,成卷的余线在拉出时不受进线孔或出线孔的限制,避免存在弯折力,光缆不易损伤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缆余线收集箱的主视图;
15.图2为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
16.图3为图2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17.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缆余线收集箱的侧视图;
18.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缆余线收集箱的俯视图;
19.图6为图1中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分离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7为图4中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分离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8为图3中光缆的端部插入两个滑块之间被压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1-箱主体;11-滑槽;12-销轴;2-转辊组件;21-转辊;22-转轴;23-摇柄;
3-固定件;31-框形体;32-挤压件;321-滑块;322-弹性件;323-弧形槽;4-活动挡板组件;41-第一挡板;42-第二挡板;43-过线孔;431-半圆孔;5-把手;6-光缆。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25.参照图1-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缆余线收集箱,包括箱主体1、转辊组件2、固定件3和设置于转辊组件2两侧的活动挡板组件4;活动挡板组件4包括第一挡板41和第二挡板42,两个第一挡板41分别插接于箱主体1的两侧,两个第二挡板42的底端分别转动连接于箱主体1的两侧,第一挡板41和第二挡板42的对接处开设有过线孔43;转辊组件2设置于箱主体1内,且转辊组件2的两端与箱主体1的内侧转动连接;固定件3固定连接于转辊组件2的一端外侧,能够对光缆6的端部进行固定。本技术实施例中在箱主体1的两侧竖直的方向开设有滑槽11,第一挡板41的两端插接于滑槽11中并与滑槽11滑动连接,第二挡板42的底端通过销轴12转动连接于箱主体1的底端;当对余线进行缠绕时,先将第一挡板41从滑槽11中向上滑动动并拔出,同时将第二挡板42转动至水平方向,然后将光缆6的端部固定在固定件3上,进而转动转辊组件2将光缆6最终缠绕并成卷,最后将光缆6的端部从另一侧拉出使用,缠绕完毕后,将第一挡板41和第二挡板42恢复至原位,此时处于第一挡板41和第二挡板42拼接处的过线孔43将光缆包裹,通过第一挡板41、第二挡板42和箱主体1对内部光缆进行有效保护;当线路出现故障需要使用箱主体1内的光缆时,同样先将第一挡板41从滑槽11中拔出,将第二挡板42转动至水平方向,然后将缠绕在转辊组件2上的光缆从箱主体1中拉出,此时,成卷的余线在拉出时不受过线孔43的限制,避免存在弯折力,在光缆拉出完成后,再次将第一挡板41和第二挡板42恢复至原位。
26.参照图4、7,第一挡板41的底端和第二挡板42的顶端分别开设有半圆孔431,两个半圆孔431拼接后形成过线孔43。本技术实施例中设置两个半圆孔431,使得第一挡板41和第二挡板42在拼接时形成过线孔43,从而方便对箱主体1内的光缆进行保护,过线孔43的内径等于光缆的外径。
27.参照图2,转辊组件2包括转辊21、转轴22和摇柄23;转轴22贯通转辊21并与转辊21固定连接;转轴22的两端与箱主体1的内侧转动连接,转轴22的一端伸出箱主体1并固定连
接有摇柄23;固定件3固定连接于转辊21背离摇柄23的端部外侧。本技术实施例中在缠绕光缆6时,先将光缆6的端部固定在固定件3上,然后转动摇柄23,带动转轴22和转辊21转动,从而将光缆缠绕在转辊21上。
28.参照图2-3,固定件3包括框形体31和设置于框形体31内侧的两个挤压件32;框形体31固定连接于转辊组件2的一端外侧;两个挤压件32关于框形体31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挤压件32包括滑块321和弹性件322;弹性件322的一端与框形体31的内侧固定连接,弹性件322的另一端与滑块321固定连接;滑块321与框形体31的内侧滑动连接,当光缆6的一端插入到两个滑块321之间时,滑块321与光缆6之间接触压合。本技术实施例中,弹性件322在自然状态时,两个滑块321之间的距离小于光缆6的外径,在缠绕光缆6前,先将光缆6的端部插入到两个滑块321之间,光缆6的外侧挤压两个滑块321并将两个滑块321撑开,从而将弹性件322压缩,在弹性件322的反作用力下最终将光缆6的端部固定在两个滑块321之间,固定光缆6的端部方便快捷,弹性件322选用弹簧。
29.参照图2-3、8,滑块321背离弹性件322的一侧开设有弧形槽323,当光缆6的一端插入到两个滑块321之间时,弧形槽323与光缆6的外侧之间接触压合。本技术实施例中进一步在滑块321上开设弧形槽323,当弹性件322在自然状态时,两个弧形槽323之间的距离小于光缆6的外径,在缠绕光缆6前,先将光缆6的端部插入到两个弧形槽323之间,光缆6的外侧挤压两个弧形槽323并将两个滑块321撑开,从而将弹性件322压缩,在弹性件322的反作用力下最终将光缆6的端部固定在两个弧形槽323之间,通过设置弧形槽323,使得光缆6的端部外侧与弧形槽323在接触时更加紧密,提高压合时的摩擦力。
30.参照图1、4、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缆余线收集箱还包括把手5;把手5固定连接于第一挡板41的外侧。本技术实施例中设置把手5,方便第一挡板41从箱主体1上滑动取出。
3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缆余线收集箱的工作原理入如下:
32.当对余线进行缠绕时,先将第一挡板41从滑槽11中向上滑动动并拔出,同时将第二挡板42转动至水平方向,然后将光缆6的端部插入到两个滑块321之间进行固定,进而转动转辊组件2将光缆6最终缠绕并成卷,最后将光缆6的端部从两个滑块321之间拔出,并从箱主体1的另一侧拉出使用,缠绕完毕后,将第一挡板41和第二挡板42恢复至原位,此时处于第一挡板41和第二挡板42拼接处的过线孔43将光缆包裹,通过第一挡板41、第二挡板42和箱主体1对内部光缆进行有效保护;当线路出现故障需要使用箱主体1内的光缆时,同样先将第一挡板41从滑槽11中拔出,将第二挡板42转动至水平方向,然后将缠绕在转辊组件2上的光缆从箱主体1中拉出,此时,成卷的余线在拉出时不受过线孔43的限制,避免存在弯折力,在光缆拉出完成后,再次将第一挡板41和第二挡板42恢复至原位。
33.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方式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方式之间相同或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方式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
34.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技术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