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显示器及交通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03293发布日期:2022-12-27 23:18阅读:32来源:国知局
光学显示器及交通工具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光学显示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学显示器及交通工具。


背景技术:

2.光学显示器是指一类利用光学成像原理在小空间内获得大屏视觉体验的设备,其可以广泛应用于投影仪、抬头显示器(head-up display,hud)、车载显示屏、车灯等。
3.常用的光学显示器中,光源单元、曲面镜等光学元件先粘贴到各自的框体上,再通过框体固定到外壳上,多次转接降低了光学显示器的光路系统的精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能够提高光路系统精度的光学显示器及交通工具。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光学显示器,包括外壳、光源单元、透反光学元件、曲面镜。外壳设有第一开口。光源单元固定于外壳上,用于出射成像光。透反光学元件固定于外壳上并覆盖第一开口,用于透射及反射成像光。曲面镜固定于外壳上,用于反射成像光。光源单元发出的成像光经透反光学元件反射到曲面镜,曲面镜将入射的成像光经透反光学元件透射到所述外壳的外部。
6.元件之间的装配存在装配公差,光学显示器的元件数量若越多,则装配精度可能会越低,装配精度则会影响光学显示器的光路系统的精度。
7.本技术中,由于光源单元、透反光学元件及曲面镜均未通过其他转接件(例如各自的固定框体)而直接固定于同一个外壳上,减少了光学显示器的元件数量,降低了光学显示器的装配难度,提高了光学显示器的装配精度,简化了光学显示器的结构,进而有利于提高光学显示器的光路系统的精度,及提高光学显示器的成像光的输出质量。
8.根据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外壳包括主壳体及装设部。第一开口设于主壳体上,光源单元与曲面镜均固定于主壳体上。装设部凸设于主壳体的外侧面上。透反光学元件与装设部固定连接并位于主壳体的外部。
9.光学显示器的内部光路位于主壳体的内腔,而固定透反光学元件的装设部设置在主壳体的外部,使得装设部对光学显示器的内部光路无影响,换而言之,装设部对成像光在主壳体的内部的传输不造成影响,减少了光学显示器的反射杂散光的产生,提高了光学显示器的成像光输出质量。
10.根据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设部包括装设底壁及保护凸缘。装设底壁凸设于主壳体的外侧上并沿所述第一开口的周缘轮廓设置。透反光学元件固定于所述装设底壁上。保护凸缘凸设于装设底壁上,所述保护凸缘围住所述透反光学元件的至少部分边缘。
11.通过保护凸缘包住透反光学元件的边缘,以对透反光学元件进行保护,降低透反光学元件被刮碰而导致损坏的可能性,进而延长透反光学元件的使用寿命。
12.另外,透反光学元件选用透反玻璃时,透反光学元件的边缘通常较为锋利,而通过
保护凸缘包住透反光学元件的至少部分边缘,能够降低用户被透反光学元件的边缘刮伤或割伤的可能性,提高光学显示器的安全可靠性。
13.根据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设底壁设有装设面,所述装设面与所述透反光学元件平行设置。
14.所述装设面与所述透反光学元件平行设置,装设面的位置与透反光学元件在光学显示器中的光路中所处位置相对应,在透反光学元件与外壳的装配过程中,装设面可以对透反光学元件沿装设面的法向方向进行定位,提高外壳对透反光学元件的定位精度,及提高光学显示器中的成像光的输出质量。
15.根据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外壳上设有安装面,所述外壳还包括固定柱,所述固定柱凸设于所述安装面上,所述光源单元包括连接设置的发光区与非发光区,所述发光区用于出射成像光,所述非发光区的光源单元与所述固定柱固定连接。
16.所述非发光区的光源单元与所述固定柱固定连接,可以将固定柱固定穿设于非发光区的光源单元,也可以通过螺钉等紧固件依次穿设于非发光区的光源单元及固定柱,紧固件与固定柱固定连接,进而将光源单元与固定柱固定连接。光源单元与安装面可以紧贴设置,也可以间隔设置。
17.由于光源单元通过非发光区与固定柱固定连接,在对光源单元的成像光的输出不会造成影响,亦加强了光源单元与外壳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18.根据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非发光区上设有定位孔;所述外壳还包括凸设于所述安装面上的光源定位柱,所述光源定位柱穿设于所述定位孔,以对光源单元进行定位。
19.根据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定位孔包括第一定位孔与第二定位孔,所述光源定位柱包括第一光源定位柱与第二光源定位柱,所述第一光源定位柱穿设于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光源定位柱穿设于所述第二定位孔;在所述第一定位孔与所述第二定位孔的排列方向上,所述第二定位孔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定位孔的长度。
20.理想状态下,定位孔与光源定位柱的形状相适配,两个定位孔之间的预设间距(设计间距)与两个光源定位柱之间的预设间距相同,例如,定位孔为圆形,光源定位柱为圆柱。然而,在实际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制造误差,使得两个光源定位柱之间的实际间距,与预设间距之间存在误差。这样一来,可能造成光源单元的光源定位柱无法安装至对应的定位孔内。
21.本技术中,在第一定位孔与第二定位孔的排列方向上,第一定位孔的长度大于第二定位孔的长度,第一定位孔光源单元组装于外壳上时留有装配余量,即在第一光源定位柱与第二光源定位柱间的实际间距与预设间距存在一定差值时,亦可以将光源单元组装于外壳上。例如,第一光源定位柱与第二光源定位柱之间的实际间距比预设间距大一些时,第一光源定位柱依然能够装入第一定位孔,第二光源定位柱依然能够装入第二定位孔,这样一来,降低了对外壳及光学显示器的制造精度要求及制造成本。
22.根据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光源单元与所述安装面平行设置。
23.所述安装面与所述光源单元平行设置,安装面的位置与光源单元在光学显示器中的光路所处位置相对应,在光源单元与外壳的装配过程中,安装面可以对光源单元沿安装面的法向方向进行定位,提高外壳对光源单元的定位精度,及提高光学显示器中的成像光的输出质量。
24.根据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外壳上设有定位面,曲面镜与所述定位面固定连接;
25.其中,所述曲面镜包括镜体及凸设于所述镜体上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定位面相贴合并固定连接。
26.凸设于镜体上的连接部又可以称为“挂耳”。在曲面镜与外壳的装配过程中,定位面可以对曲面镜沿定位面的法向方向进行定位,定位柱可以对连接部进行定位,提高光学显示器的装配精度及装配效率,并方便曲面镜与外壳的组装。
27.根据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镜体包括第一边缘、第二边缘、第三边缘及第四边缘,所述第一边缘与所述第二边缘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三边缘与所述第四边缘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边缘、所述第二边缘、所述第三边缘均凸设有连接部,每个连接部对应与一个定位面固定连接。
28.在第一方向(例如x方向)与第二方向(例如y方向)上对曲面镜进行定位,有利于提高曲面镜与外壳之间的装配精度。
29.根据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外壳还包括凸设于定位面上的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穿设于所述连接部,有利于限制曲面镜相对外壳的运动。
30.根据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外壳设有定位凹槽,所述曲面镜包括镜体及凸设于所述镜体的边缘上的定位凸部,所述定位凸部收容于所述定位凹槽内,降低曲面镜相对外壳运动的可能性。
31.根据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外壳包括连接设置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所述光源单元固定于所述第一部分上,所述曲面镜固定于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围成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开口。
32.由于光源单元安装及收容于第一部分,透反光学元件与曲面镜位于第二部分,使用户在观看光学显示器时,难以透过透反光学元件看到位于第一部分的光源单元,相当于光源单元隐藏于第一部分内,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33.根据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光源单元具有发光面,所述透反光学元件具有反射面,所述发光面相对所述反射面倾斜设置,这样一来,发光面出射的成像光可以直接入射至透反光学元件上,减少或无需借助其他光学元件,从而简化光学显示器的内部光路及光学显示器的结构。
34.根据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开口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装设边缘与第二装设边缘;所述光源单元包括发光区,所述发光区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发光区边缘与第二发光区边缘;所述第一装设边缘上的第一点与所述第二发光区边缘上的第二点位于连接线上,所述第一发光区边缘位于所述连接线的第一侧,所述第二装设边缘位于所述连接线的第二侧,用户在观看所述光学显示器时眼睛位于所述连接线的第一侧。
35.在用户观看光学显示器时,用户的眼睛与所述第一发光区边缘位于所述连接线的同一侧,使得用户看不到光源单元的亮点,实现防窥,进而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36.根据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外壳还设有与第一开口连通设置的第二开口,所述曲面镜位于所述第二开口,所述光学显示器还包括盖体,所述盖体与所述外壳可拆卸连接,所述盖体覆盖所述第二开口。
37.第二开口的设置,方便将曲面镜装入外壳内,或将曲面镜从外壳取出,即方便曲面
镜与外壳之间的组装与拆卸。盖体的设置,有利于封闭第二开口,减少灰尘进入外壳。
38.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交通工具,包括如上所述的光学显示器,所述光学显示器安装在所述交通工具上。
39.根据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应用场景中,光学显示器可以集成于抬头显示器,抬头显示器可以将导航信息、仪表信息等投射在驾驶员的前方视野范围,这样一来,避免了驾驶员低头查看该等信息时在图像和路面之间来回切换视线,减少了危机反应时间,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
40.在一种可能的应用场景中,光学显示器可以集成于车载显示屏中,车载显示屏可以安装在座椅后背或副驾驶位置等,用户可以通过光学显示器观看视频等,从而提高了交通工具的娱乐功能。
41.在一种可能的应用场景中,光学显示器可以集成于车灯中。
附图说明
42.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的交通工具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43.图2a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光学显示器的剖视图;
44.图2b为图2a所示的光学显示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45.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光学显示器的一种虚像原理的成像示意图;
46.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光学显示器的外壳的立体示意图;
47.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光学显示器的外壳的剖视图;
48.图6为图2a的部分区域a的放大示意图;
49.图7为图2a的部分区域b的放大示意图;
50.图8a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光学显示器的外壳的一示意图;
51.图8b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光学显示器的外壳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52.图9为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外壳与光源单元组装于一起的平面示意图;
53.图10a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安装面上的固定柱与定位柱的分布示意图;
54.图10b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外壳的又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55.图11为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外壳与曲面镜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56.图12为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曲面镜的平面示意图;
57.图13为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外壳与曲面镜组装于一起的示意图;
58.图14为图13所示的部分区域c的放大示意图;
59.图15a为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曲面镜的可能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60.图15b为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曲面镜的可能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61.图15c为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曲面镜的可能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62.图15d为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曲面镜的可能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63.图16为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外壳与曲面镜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组装示意图;
64.图17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光学显示器的又一剖视图;
65.图18a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交通工具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66.图18b为光学显示器集成于抬头显示器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的示意图;
67.图19为本技术提供的交通工具的功能示意图;
68.图20为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光学显示器的一种可能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69.图21为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光学显示器的另一种可能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70.请参阅图1,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交通工具1000,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交通工具1000可以是汽车、飞机、轮船、火箭等已知的交通工具,还可以是未来新出现的交通工具。汽车可以是电动汽车、燃油车或混合动力车,例如,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新能源汽车等,本技术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71.交通工具1000包括座舱200及安装于座舱200内的座椅。座椅包括第一座椅300及第二座椅500,用于供乘坐者乘坐。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座椅300为设于座舱200内的前排座椅。第二座椅500为设于排列于第一座椅300后的后排座椅,用于供乘坐者乘坐。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座椅300可以不是前排座椅。
72.第一座椅300包括座椅主体301及安装于座椅主体301上的光学显示器10。在本技术中,将乘坐在第二座椅500上观看光学显示器10的乘坐者称为观看者。可以理解,光学显示器10也可以安装在交通工具1000的副驾驶位置(如图1所示),即安装于交通工具的仪表板(instrument panel,ip)台上。
73.请参阅图2a,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光学显示器10,用于输出承载图像信息的成像光。
74.请结合参阅图2a与图2b,光学显示器10包括外壳1、光源单元3、透反光学元件5、曲面镜7、连接组件8及盖体9。
75.光源单元3固定于外壳1上,用于出射成像光。透反光学元件5固定于外壳1上,用于透射及反射成像光。曲面镜7通过连接组件8固定于外壳1上,用于反射成像光。盖体9固定于外壳1上并覆盖曲面镜7,用于保护曲面镜7及减少灰尘进入外壳1内。
76.光源单元3发出的成像光经透反光学元件5反射到曲面镜7,曲面镜7反射的成像光经透反光学元件5后透射到外壳1的外部。其中,光源单元3可以称为图像源。透反光学元件5可以反射光源单元3发出的成像光至曲面镜7,透射曲面镜7反射的成像光。
77.常规的光学显示器中,光源、曲面镜等光学元件均先固定在各自的固定框体后再组装至外壳,这样一来,光学显示器的元件数量较多。元件之间的装配存在装配公差,元件数量若越多,则系统或设备的装配难度越大、装配精度可能会越低。
78.而本技术中,由于光源单元3、透反光学元件5及曲面镜7均未通过其他转接件(例如各自的固定框体)而直接固定于同一个外壳1上,减少了光学显示器10的元件数量,降低了光学显示器10的装配难度,提高了光学显示器10的装配精度,简化了光学显示器10的结构,进而有利于提高光学显示器10的光路系统的精度,及提高光学显示器10的成像光的输出质量。
79.请参阅图3,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曲面镜7可将成像光经过透反光学元件5透射到外壳1的外部后,再进入到眼睛80中,眼睛80看到放大的虚像。虚像是可以由眼睛观看而不需要被光幕接收。如图3所示,光源单元3发出具有一定发散角的成像光l,经过透反光学元件5及曲面镜7反射后再进入眼睛80,大脑会以“光线沿直线传播”的经验对光线反向追迹,认为成像光l以反向延长的交点为物点,即虚像点。其中,眼睛80所在的位置可以称为眼
盒(eyebox)位置。
80.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曲面镜7可将成像光经透反光学元件5后投射到位于外壳1的外部的光幕(图未示)上,光幕可以为墙壁、投影幕布、木板等,本技术对光幕的具体形式不作限定。
81.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外壳1为一体成型的壳体。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外壳1可以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组装而成。
82.请参阅图4与图5,外壳1包括主壳体11及装设部13。
83.主壳体11包括连接设置的第一部分1101(可视为外壳1的上部)及第二部分1103(可视为外壳1的下部)。第一部分1101与第二部分1103围成的腔体包括第一开口103(如图5所示)与第二开口105(可以称为前后两个开口)。第一开口103与主壳体11的内腔连通设置,第二开口105与主壳体11的内腔连通设置。第一开口103用于透过成像光。第二开口105用于装配曲面镜7。光源单元3固定收容于第一部分1101内。透反光学元件5与曲面镜7位于第二部分1103。
84.由于光源单元3安装及收容于第一部分1101内,透反光学元件5与曲面镜7位于第二部分1103,使用户在观看光学显示器10时,难以透过透反光学元件5看到位于第一部分1101的光源单元3,相当于光源单元3隐藏于第一部分1101内,光源单元3的杂散光不会直接透射透反光学元件5到达人眼,从而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也提高光学显示器10的成像质量。
85.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1101包括弯折连接设置的第一侧壁111与第二侧壁112。第一侧壁111上设有朝向主壳体11内腔设置的安装面1113,用于与光源单元3连接(安装光源单元3)。
86.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部分1103包括第三侧壁113、第四侧壁114及第五侧壁115。第三侧壁113固定连接于第四侧壁114与第五侧壁115之间。
87.第三侧壁113朝向主壳体11内腔的内壁上形成有定位凹槽106,用于定位曲面镜7。
88.第四侧壁114与第五侧壁115相对设置。第一侧壁111位于第四侧壁114与第五侧壁115之间。第二侧壁112位于第四侧壁114与第五侧壁115之间。第三侧壁113位于第四侧壁114与第五侧壁115之间。第一侧壁111、第二侧壁112、第三侧壁113、第四侧壁114及第五侧壁115共同围成主壳体11的内腔。第二侧壁112、第三侧壁113、第四侧壁114及第五侧壁115共同围成第一开口103。第一侧壁111、第三侧壁113、第四侧壁114及第五侧壁115共同围成第二开口105。
89.请参阅图6,装设部13凸设于主壳体11的外侧面上,用于固定透反光学元件5。光学显示器10的内部光路位于主壳体11的内部,而固定透反光学元件5的装设部13设置在主壳体11的外部,使得装设部13对光学显示器10的内部光路无影响,换而言之,装设部13对成像光在主壳体11的内部传输不造成影响,减少了光学显示器10的反射杂散光的产生,提高了光学显示器10的成像光输出质量。
90.装设部13包括装设底壁132及保护凸缘134。装设底壁132凸设于主壳体11的外侧上,装设底壁132上设有装设面1320,用于与透反光学元件5固定连接。本实施方式中,装设底壁132凸设于第二侧壁112、第三侧壁113、第四侧壁114及第五侧壁115上,装设底壁132沿第一开口103的周缘轮廓设置。装设面1320相对安装面1113(图5所示)倾斜设置。
91.透反光学元件5与装设底壁132的装设面1320固定连接。透反光学元件5与装设面1320平行设置。装设面1320与透反光学元件5平行设置,装设面1320的位置与透反光学元件5在光学显示器10中的光路中的所处位置相对应,在透反光学元件5与外壳1的装配过程中,装设面1320可以对透反光学元件5沿装设面1320的法向方向进行定位,提高外壳1对透反光学元件5的定位精度,及提高光学显示器10中的成像光的输出质量。
92.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透反光学元件5通过胶体粘接于装设底壁132上。胶体可以选用双面胶,也可以打胶。
93.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中,透反光学元件5也可以与装设面1320非平行设置。
94.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外壳1的内壁上设有装设面1320,透反光学元件5也可以位于外壳1的内部。
95.保护凸缘134凸设于装设底壁132上并沿装设底壁132的周缘设置,用于保护透反光学元件5的边缘。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保护凸缘134环绕透反光学元件5设置,以将透反光学元件5包围。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保护凸缘134凸设在装设底壁132的部分周缘上,以分段或区域性地保护透反光学元件5的边缘,即保护凸缘134保护透反光学元件5的至少部分边缘。
96.由于保护凸缘134围住透反光学元件5的至少部分边缘,对透反光学元件5进行保护,降低透反光学元件5被刮碰而导致损坏的可能性,进而延长透反光学元件5的使用寿命。另外,保护凸缘134围住透反光学元件5的至少部分边缘,亦能减少降低用户被透反光学元件5的边缘刮伤或割伤的可能性,提高光学显示器10的安全可靠性。
97.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中,装设部13还可以省略,将透反光学元件5直接固定于主壳体11上,透反光学元件5也可以收容于主壳体11的内部。
98.请参阅图7,外壳1还包括凸设于安装面1113上的固定柱14及光源定位柱15。固定柱14用于与光源单元3固定连接。
99.光源单元3可以与安装面1113平行设置,安装面1113的位置与光源单元3在光学显示器10中的光路中所处位置相对应,在光源单元3与外壳1的装配过程中,安装面1113可以对光源单元3沿安装面1113的法向方向进行定位,提高外壳1对光源单元3的定位精度,及提高光学显示器10中的成像光的输出质量。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光源单元3也可以与安装面1113非平行设置。
100.光源定位柱15,用于定位光源单元3。
101.请参阅图8a与图8b,外壳1还包括设于主壳体11的内壁上的定位部16,用于定位曲面镜7。
102.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定位部16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定位部16设于主壳体11的内壁上。第一侧壁111、第四侧壁114与第五侧壁115朝向主壳体11的内腔的内壁上均形成有定位部16。定位部16大致呈槽状结构。例如,如图8b所示,第一侧壁111上的定位部16为设于第一侧壁111上并位于主壳体11内的槽状结构,第五侧壁115上的定位部16为凹设于第五侧壁115并位于主壳体11内的凹槽结构。每个定位部16包括第一定位面162及侧面164。第一定位面162朝向第二开口105设置,用于与曲面镜7贴合,以提高曲面镜7与外壳1之间的装配精度。
103.本技术对定位部16的结构不作限定,定位部16能够对曲面镜7进行定位即可,例
如,可以通过在主壳体11的内壁上凸设若干凸柱,若干凸柱围成一个定位部16,定位部16能够对曲面镜7在外壳1上的位置进行限定即可。
104.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面162的法向与第二开口105的法向相同,多个定位部16的第一定位面162可以位于同一个平面上。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多个定位部16的第一定位面162可以相互平行也可以不相互平行。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面162的法向与第二开口105的法向可以不相同。
105.外壳1还包括凸设于第一定位面162上的定位柱18,用于定位曲面镜7。
106.外壳1还包括凸设于第一定位面162上的连接柱19,用于与曲面镜7固定连接。
107.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外壳1可以不为一体成型的壳体。
108.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对外壳1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一开口103、第二开口105位于第二部分1103上,外壳1能够固定光源单元3、透反光学元件5及曲面镜7,使光学显示器10能够输出成像光即可。
109.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开口105可以省略,曲面镜7固定收容于外壳1内。
110.本技术提供的光学显示器10,由于光源单元3、透反光学元件5及曲面镜7集成于外壳1上而形成一个整体,光源单元3、透反光学元件5及曲面镜7之间的相对位置由光学原理确定,保证了光学显示器10的显示效果。
111.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光源单元3采用液晶显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成像技术。lcd成像利用了液晶的光电效应原理,液晶分子受外加电场的影响而改变排列状态,不同排列状态的液晶分子能够控制对光的透过率。例如,在两个偏振方向互相垂直的偏振片中间为液晶分子,在不加电场时,液晶分子能够使经过第一偏振片的线偏振光偏振方向旋转90
°
,此时,光线以最大透过率通过第二偏振片;在施加电场时,液晶分子排列状态改变,对偏振光的旋转角度也发生改变,光线透过第二偏振片的强度随之减弱。lcd显示屏每个像素点由三原色组成,通过控制三原色的强弱来实现彩色图像的显示。本技术对光源单元3的光源种类不作限定,例如,光源单元3还可以采用数字光处理(digital light processing,dlp)技术、激光扫描投影等。
112.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9,光源单元3包括发光区301及非发光区302。发光区301用于出射成像光。非发光区302可以为光源单元3的边框。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非发光区302与固定柱14固定连接。
113.非发光区302环绕发光区301设置,非发光区302上设有紧固孔31。紧固孔31的数量对应固定柱14的数量。紧固孔31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紧固孔31分布于光源单元3的四个角落处。请结合参阅图10a,固定柱14的数量为四个。固定柱14为螺钉柱,固定柱14上设有与螺钉配合的螺纹孔,将螺钉穿设于紧固孔31后,再固定穿设于固定柱14的螺纹孔内,实现光源单元3固定于固定柱14上。本技术对光源单元3的形状不作限定,例如可以为圆形、不规则形状等,光源单元3可以出射成像光即可。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固定柱14可以固定穿设于紧固孔31内。
114.非发光区302上设有定位孔33,用于穿设光源定位柱15,以定位光源单元3在外壳1上的位置。
115.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定位孔33包括第一定位孔332及第二定位孔334,光源定位柱15包括第一光源定位柱152及第二光源定位柱154,第一光源定位柱152穿设于第一
定位孔332,第二光源定位柱154穿设于第二定位孔334。在第一定位孔332与第二定位孔334的排列方向上,第一定位孔332的长度大于第二定位孔334的长度,例如,第二定位孔334为圆孔,第一定位孔332为在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二定位孔334的直径的长条形孔。
116.理想状态下,定位孔33与光源定位柱15的形状相适配,两个定位孔33之间的预设间距(设计间距)与两个光源定位柱15之间的预设间距相同,例如,定位孔33为圆形,光源定位柱15为圆柱。然而,在实际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制造误差,使得光源定位柱15之间的实际间距,与预设间距之间存在误差。这样一来,可能造成光源单元3的光源定位柱15无法安装至对应的定位孔33内。
117.本技术中,在第一定位孔332与第二定位孔334的排列方向上,第一定位孔332的长度大于第二定位孔334的长度,第一定位孔332为光源单元3组装于外壳1上时留有装配余量,即在第一光源定位柱152与第二光源定位柱154之间的实际间距与预设间距存在一定差值时,亦可以将光源单元3组装于外壳1上。例如,第一光源定位柱152与第二光源定位柱154之间的实际间距比预设间距大一些时,第一光源定位柱152依然能够装入第一定位孔332,第二光源定位柱154依然能够装入第二定位孔334,这样一来,降低了对外壳1及光学显示器10的制造精度要求及制造成本。
118.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固定柱14、第一光源定位柱152、第二光源定位柱154均可以省略,光源单元3可直接固定于第一侧壁111的安装面1113上,本技术对光源单元3与外壳1的固定方式不作限定,例如,光源单元3可以省略非发光区302,光源单元3的发光区301通过胶体粘贴在第一侧壁111上,光源单元3覆盖第一侧壁111。
119.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光源单元3也可以固定在外壳1的外部,即安装面1113可以设置在外壳1的外侧面上,例如,可以在外壳1的侧壁上设有透光区域,光源单元3出射的成像光透过透光区域进入外壳1的内腔。透光区域可以为通孔,也可以为透明区域。
120.请结合参阅图9与图3,发光区30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发光区边缘3011及第二发光区边缘3013,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发光区边缘3011设于发光区301靠近第一开口103的一端,第二发光区边缘3013设于发光区301远离第一开口103的一端。成像光l包括成像光l1及成像光l2,两路成像光限定了光源单元3发出的光线的发散角。其中,成像光l1从第一发光区边缘3011出射,成像光l2从第二发光区边缘3013出射。
121.光源单元3的发光区301具有发光面,透反光学元件5具有反射面,光源单元3的发光面相对透反光学元件5的反射面倾斜设置,无需借助其他光学元件,发光面出射的成像光可以直接入射至透反光学元件5上,简化光学显示器10的内部光路及光学显示器10的结构。
122.请结合参阅图3与图10b所示,第一开口103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装设边缘1031与第二装设边缘1033,第一装设边缘1031位于第二侧壁112远离第二开口105一端的边缘上,第二装设边缘1033位于第三侧壁113远离第二开口105的一端的边缘上。第一装设边缘1031上的第一点与第二发光区边缘3013上的第二点位于连接线m上。第一发光区边缘3011位于连接线m的第一侧,第二装设边缘1033位于连接线m的第二侧。用户在使用光学显示器10时,眼睛80位于第一装设边缘1031所在的第一侧,眼睛80位于连接线m的上方,使得眼睛80在正常观看时,不会直接看到光源单元3的发光区301(即亮点),避免光源单元3的杂散光直接透射透反光学元件5到达人眼(正常情况是先被透反光学元件5反射至曲面镜7,被曲面镜7反射后,透过透反光学元件5入射到人眼),提高了光学显示器10的显示效果,亦提高了用户的
使用体验。
123.从图3可知,第一开口103包括的第一装设边缘1031可以称为第一开口103的上边缘,第二装设边缘1033可以称为第一开口103的下边缘。对应的,发光区301的第一发光区边缘3011可以称为发光区301的上边缘,第二发光区边缘3013可以称为发光区301的下边缘。
124.透反光学元件5能够透射部分入射至透反光学元件5上的入射光及反射部分入射光的光学元件。例如,透反光学元件可以透射50%的入射光,透反光学元件可以反射50%的入射光;或者,透反光学元件可以透射30%的入射光,透反光学元件可以反射70%的入射光。透反光学元件5透射入射光占整体入射光的比例,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用。透反光学元件5的材质可以选用玻璃等。
125.本实施方式中,曲面镜7是匹配光学成像需要的自由曲面的反射镜。
126.传统光学设计中所采用的光学元件的面型为标准球面,一般需要多片球面镜进行配合矫正像差,从而导致其光学结构比较复杂,占用空间较大。
127.随着光学产业的发展,面型较为复杂的非球面的设计与制造技术到得到了很大提高,非球面一般是指具有回转轴的抛物面、椭球面、渐开面、双曲面等二次曲面以及高次曲面,还有非回转非球面,如离轴非球面。根据使用场景的不同,一片非球面通常可以代替两片或多片球面矫正像差,从而简化光学结构,实现光路的微型化与轻量化。
128.相对于非球面,自由曲面是一种面型更为复杂的光学结构,其表面各点的曲率半径都不相同,面型的自由度非常高。自由曲面不仅能够代替多片非球面矫正像差,还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光学质量,精简光学结构。光学自由曲面面形结构复杂,自由度高,没有明确的表达式定义,一般认为不具备全局的旋转对称性、无统一的光轴、整个表面存在多个曲率半径的光学表面为光学自由曲面。
129.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曲面镜7还可以采用球面反射镜或非球面反射镜,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定。
130.请参阅图11与图12,曲面镜7包括镜体72、连接部74及定位凸部76。连接部74凸设于镜体72上,连接部74收容于定位部16内,用于与定位部16相配合并固定连接。定位凸部76凸设于镜体72上,定位凸部76收容于定位凹槽106内。
131.镜体72包括第一边缘722、第二边缘724、第三边缘726及第四边缘728。第一边缘722与第二边缘724沿第一方向(例如图11与图12所示的x方向)相对设置。第三边缘726与第四边缘728沿第二方向(例如图11与图12所示的y方向)相对设置,第一方向不同于第二方向。第一定位面162的法向为第三方向(如图11与图12所示的z方向),第三方向不同于第一方向,第三方向不同于第二方向。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垂直,第一方向与第三方向相垂直,第二方向与第三方向相垂直。其中,第一边缘722设于镜体72与第四侧壁114相邻一侧,第二边缘724设于镜体72与第五侧壁115相邻一侧,第三边缘726设于镜体72与第一侧壁111相邻一侧,第四边缘728设于镜体72与第三侧壁113相邻一侧。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方向上,从曲面镜7的第四边缘728朝向第三边缘726的方向,光源单元3的发光区301的位置高于曲面镜7的位置及透反光学元件5的位置(如图1和图3所示)。
132.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部74的数量为多个。每个连接部74对应收容于一个定位部16内,并与定位部16内的第一定位面162固定连接。
133.第一边缘722、第二边缘724、第三边缘726均凸设有连接部74,每个连接部74对应
收容于一个定位部16内。每个连接部74通过连接组件8与定位部16内的第一定位面162固定连接。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边缘722与第二边缘724均凸设有一个连接部74,第三边缘726凸设有两个连接部74。四个连接部74大致位于镜体72的四个角的位置。
134.第一边缘722上的连接部74、第二边缘724上的连接部74、第三边缘726上的连接部74与对应的定位部16之间的配合,能够将曲面镜7定位在主壳体11上。
135.每个连接部74还设有沿第三方向贯穿连接部74的凹槽742,用于穿设定位柱18。请结合参阅图13与图14,外壳1上的每个定位柱18穿设于一个连接部74的凹槽742,用于定位连接部74,方便了曲面镜7与外壳1之间的组装,提高光学显示器10的装配精度及装配效率。
136.每个连接部74朝向第一定位面162的一侧设有与第一定位面162相抵持或相贴合的第二定位面740(图12所示)。曲面镜7设有反射层(例如反射涂层)以形成反射成像光的反射面,反射面可以位于在曲面镜7朝向第二开口105的一侧,反射面也可以位于在曲面镜7背离第二开口105的一侧,即朝向第一开口103的一侧。第二定位面740可以设有反射层,也可以没有反射层。第一定位面162与第二定位面740平行并相抵持,实现曲面镜7在第三方向的定位并限制曲面镜7绕第一方向、第二方向旋转。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多个连接部74的第二定位面740位于同一个平面上。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面162可以与第二定位面740可以非平行设置,多个连接部74的第二定位面740可以平行设置或者非平行设置。
137.通过设置在镜体72的边缘上的连接部74与对应的定位部16之间的配合,实现在三个方向对曲面镜7进行定位的同时,亦限制曲面镜7绕三个方向的转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曲面镜7相对外壳1的位置稳定性,进而提高了光学显示器10的显示质量。
138.由于制成材料的差异,曲面镜与光学显示器的其他配合部件(例如外壳)的热膨胀系数通常不相同,这使得在环境温度变化较大时,曲面镜容易受到其他配合部件的挤压而导致变形。以曲面镜与外壳为例,在光学显示器所处的环境温度大于预设温度(例如70摄氏度等)的情况下,曲面镜、外壳因热膨胀发生变形,外壳可能挤压曲面镜。曲面镜一旦发生变形,变形部位所反射的成像光的光路发生畸变,影响光学显示器的成像光输出质量。
139.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曲面镜7的热膨胀系数与外壳1的热膨胀系数不同。考虑到外壳1与曲面镜7的热膨胀因素,曲面镜7的边缘(包括第一边缘722、第二边缘724、第三边缘726、第四边缘728及各连接部74的边缘)之间存有预留间隙700(图14所示),以预留给曲面镜7与外壳1热膨胀空间,降低曲面镜7因挤压而导致变形的可能性,提高了光学显示器10的光路稳定性。
140.预留间隙700包括第一预留间隙701及第二预留间隙702。第一预留间隙701设于侧面164与连接部74的边缘之间,以预留给连接部74与外壳1热膨胀空间。
141.第二预留间隙702设于每个连接部74的凹槽742的内壁与对应的定位柱18之间,以预留给定位柱18与连接部74热膨胀空间。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镜体72在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镜体72在第二方向的长度,曲面镜7在第一方向的热膨胀程度比第二方向的热膨胀程度可能会更大。以第四侧壁114上的定位部16与对应配合的连接部74为例,在第一方向上,凹槽742的部分内壁与对应的定位柱18之间存有第二预留间隙702,在第二方向上,凹槽742的部分内壁与对应的定位柱18紧贴于一起,以在降低热膨胀导致曲面镜7变形的可能性的同时,提高定位部16对连接部74的定位精度。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中,镜体72在第一方
向的长度大于或等于镜体72在第二方向的长度。
142.结合图12,定位凸部76凸设于镜体72的第四边缘728上,定位凸部76收容于定位凹槽106内并与定位凹槽106的内壁相卡持,用于在第一方向对曲面镜7进行定位,能够提高曲面镜7组装于外壳1上时的装配效率及装配精度。定位凸部76的形状可以是方形、锥形等,本技术对定位凸部76的形状不作限定。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定位凸部76收容于定位凹槽106即可。
143.本技术对曲面镜7上的连接部74的数量及位置不作限定,本技术对镜体72的边缘上的定位凸部76的数量及位置不作限定。例如,如图15a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边缘726上的连接部74可以省略,第一边缘722上的连接部74靠近第三边缘726设置,第二边缘724上的连接部74靠近第三边缘726设置,第四边缘728上可以凸设两个连接部74。如图15b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四边缘728上的定位凸部76可以省略,第四边缘728上亦未设置连接部74。如图15c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边缘722上的连接部74可以省略,第二边缘724上的连接部74可以省略,第三边缘726与第四边缘728均设有定位凸部76,通过定位凸部76与定位凹槽106卡接的方式,将曲面镜7固定于外壳上。如图15d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边缘722、第二边缘724、第三边缘726及第四边缘728均设有定位凸部76。
144.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定位柱18、定位部16、连接柱19均可以省略,直接将连接部74通过胶粘或其他方式固定于外壳1上。
145.本技术对镜体72的形状不作限定,对镜体72的边缘的数量不作限定,对连接部74的数量不作限定,例如,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中,镜体72可以为圆形,镜体72的边缘数量可以为一个,连接部74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连接部74凸设于镜体72上。
146.本技术不限定定位凸部76设置于第四边缘728上,定位凸部76设于镜体72的边缘即可。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定位凹槽106与定位凸部76可以省略。
147.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曲面镜7可以不收容于主壳体11的内腔,曲面镜7固定盖设于第二开口105上,定位部16可以设于外壳1的外侧,第一定位面162可以位于外壳体1的外侧,定位凹槽106也可以设于外壳1的外侧。
148.请结合参阅图2b、图11、图16及图17,连接组件8的数量为多个。每个连接组件8包括柔性缓冲件82、压片84、第一固定件86及第二固定件88。柔性缓冲件82夹设于连接部74与压片84之间,连接部74、柔性缓冲件82及压片84依次层叠设置。第一固定件86穿设于压片84及连接部74的凹槽742(图14所示)并与一个定位柱18固定连接,第二固定件88穿设于压片84并与一个连接柱19固定连接。第一固定件86与第二固定件88均对压片84施力,压片84将连接部74压紧于第一定位面162上,实现外壳1与曲面镜7之间的固定连接。柔性缓冲件82还可以位于第一固定件86与第二固定件88之间。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件86与第二固定件88可以穿设于柔性缓冲件82,柔性缓冲件82的长度可以与压片84的长度小于或等于压片84的长度。
149.柔性缓冲件82具备弹性变形能力。一方面,柔性缓冲件82可以降低连接部74因压片84压紧而导致破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柔性缓冲件82可以吸收振动,提高光学显示器10的抗震能力,进而提高光学显示器10的输出成像光的质量。柔性缓冲件82可以选用胶条、泡棉、硅橡胶或其他弹性体材料等。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压片84的硬度大于柔性缓冲件
82的硬度。压片84可以选用但不限定为钣金件、压铸件、塑料件中的一种。
150.通过压片84将曲面镜7压紧至外壳1上,将曲面镜7的位置限定于外壳1与压片84之间,提高曲面镜7在外壳1上的位置稳定性,亦降低曲面镜7因局部受力比较大而破损的可能性,延长曲面镜7的使用寿命,有利于提高光学显示器10的使用可靠性。
151.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件86与第二固定件88为螺钉,定位柱18上设有螺纹孔,连接柱19上设有螺纹孔,第一固定件86与定位柱18螺接,第二固定件88与连接柱19螺接,连接柱19可以为但不限定为自攻钉柱、热熔螺母、模内注塑螺母中的一种。第一固定件86、第二固定件88均穿设于压片84并与外壳1固定连接,而将曲面镜7压紧固定于外壳1上,提高了曲面镜7与外壳1之间的连接强度及连接稳定性。
152.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部74、定位凸部76可以省略,而直接通过连接组件8将曲面镜7固定于外壳1上。
153.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外壳1可以省略定位部16、第一定位面162、定位柱18、连接柱19,连接组件8可以省略第二固定件88、压片84,直接通过第一固定件86将柔性缓冲件82及曲面镜7固定于外壳1上,例如,可以将第一固定件86穿过柔性缓冲件82而与外壳1固定连接。
154.本技术的一些其他实施方式中,交通工具可以为卡车、摩托车、公共汽车、船、直升飞机、割草机、娱乐车、游乐场车辆、施工设备、电车、高尔夫球车、火车、和手推车等,本技术不做特别的限定。
155.如图18a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技术中的光学显示器10集成于车载显示屏中,车载显示屏可以安装在交通工具1000的座椅后背,车载显示屏还可以安装在副驾驶位置等其他位置,本技术对车载显示屏安装的位置不作限定。
156.如图18b所示,图18b中是光学显示器10集成于抬头显示器(head-up display,hud)中。hud可将导航信息、仪表信息等投射在驾驶员的前方视野范围,避免驾驶员低头查看这些信息,从而影响驾驶安全。交通工具还包括反射件201,用于将hud投射的成像光投射到交通工具的外部。反射件201可以为风挡玻璃。hud投射的成像光经反射件201反射后,在交通工具的外部形成虚像。其中,hud的类型包括但不限于风挡(windshield,w)-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ar-hud)等。其中,图18a中光学显示器10从座椅后背部分凸出,光学显示器也可以完全嵌入座椅后背中,即不从座椅后背凸出。
157.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技术中的光学显示器10也可以集成于车灯中。除了实现照明功能,车灯还可以实现自适应远光系统(adaptive driving beam,adb),可以投射出文字,或交通标志等较为复杂的图形,还可以投影视频等画面,增加辅助驾驶或娱乐的功能。
158.请参见图19,图1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交通工具的功能示意图。
159.交通工具可包括各种子系统,例如图示中的传感器系统21、控制系统22、一个或多个外围设备23(图示以一个为例)、电源24、计算机系统25和显示系统26,上述各个子系统之间可以互相通信。显示系统26可以包括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交通工具还可包括其他功能系统,例如为交通工具提供动力的引擎系统、座舱等等,本技术这里不作限定。
160.其中,传感器系统21可包括若干检测装置,这些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将感受到的信息按照一定规律将其转换为电信号或者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如图19
示出,这些检测装置可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车速传感器、惯性测量单元(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imu)、雷达单元、激光测距仪、摄像装置、轮速传感器、转向传感器、档位传感器、或者其他用于自动检测的元件等等,本技术并不作限定。
161.控制系统22可包括若干元件,例如图示出的转向单元、制动单元、照明系统、自动驾驶系统、地图导航系统、网络对时系统和障碍规避系统。控制系统22可以接收传感器系统21发送的信息(例如车速、车距等),实现自动驾驶、地图导航等功能。
162.可选地,控制系统22还可包括诸如用于控制车辆行驶速度的油门控制器及发动机控制器等元件,本技术不作限定。
163.外围设备23可包括若干元件,例如通信系统、触摸屏、用户接口、麦克风以及扬声器等等。其中,通信系统用于实现交通工具和除交通工具之外的其他设备之间的网络通信。在实际应用中,通信系统可采用无线通信技术或有线通信技术实现交通工具和其他设备之间的网络通信。该有线通信技术可以是指车辆和其他设备之间通过网线或光纤等方式通信。
164.电源24代表为车辆提供电力或能源的系统,其可包括但不限于再充电的锂电池或铅酸电池等。在实际应用中,电源中的一个或多个电池组件用于提供车辆启动的电能或能量,电源的种类和材料本技术并不限定。
165.交通工具的若干功能可以由计算机系统25控制实现。计算机系统25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2501(图示以一个处理器为例示出)和存储器2502(也可称为存储装置)。在实际应用中,该存储器2502也在计算机系统25内部,也可在计算机系统25外部,例如作为交通工具中的缓存等,本技术不作限定。
166.其中,处理器2501可包括一个或多个通用处理器,例如图形处理器(graphic processing unit,gpu)。处理器2501可用于运行存储器2502中存储的相关程序或程序对应的指令,以实现车辆的相应功能。
167.存储器2502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 memory),例如ram;存储器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latile memory),例如rom、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hdd或固态硬盘ssd;存储器2502还可以包括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存储器2502可用于存储一组程序代码或程序代码对应的指令,以便于处理器2501调用存储器2502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或指令以实现车辆的相应功能。本技术中,存储器2502中可存储一组用于车辆控制的程序代码,处理器2501调用该程序代码可控制车辆安全行驶,关于如何实现车辆安全行驶具体在本技术下文详述。
168.可选地,存储器2502除了存储程序代码或指令之外,还可存储诸如道路地图、驾驶线路、传感器数据等信息。计算机系统25可以结合车辆功能框架示意图中的其他元件,例如传感器系统中的传感器、gps等,实现车辆的相关功能。例如,计算机系统25可基于传感器系统21的数据输入控制交通工具的行驶方向或行驶速度等,本技术不作限定。
169.显示系统26可以与交通工具内的其他系统进行交互,例如其可以对控制系统22发送的导航信息进行显示、或者对计算机系统25和外围设备23发送的视频进行播放等。显示系统26的具体结构参考上述显示装置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170.其中,本实施例图示的四个子系统,传感器系统21、控制系统22、计算机系统25和
显示系统26仅为示例,并不构成限定。在实际应用中,交通工具可根据不同功能对车辆中的若干元件进行组合,从而得到相应不同功能的子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交通工具可包括更多或更少的子系统或元件,本技术不作限定。
171.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交通工具可以是汽车、飞机、轮船、火箭等已知的交通工具,还可以是未来新出现的交通工具。汽车可以是电动汽车、燃油车或混合动力车,例如,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新能源汽车等,本技术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172.本技术不限定光学显示器10应用在交通工具1000上,光学显示器10也可以应用在其他设备上,在一种可能的应用场景中,本技术中的光学显示器集成于近眼显示(near eye display,ned)设备,ned设备,例如可以是ar设备或vr设备,ar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ar眼镜或ar头盔,vr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vr眼镜或vr头盔。请参阅图20,以ar眼镜为例示例,用户可佩戴ar眼镜设备进行游戏、观看视频、参加虚拟会议、或视频购物等。
173.在另一种可能应用场景中,本技术中的光学显示器10集成于投影仪,请参阅图21,投影仪可以将图像投影到墙面或投影屏幕上。
174.其中,上述给出的应用场景仅是举例,本技术提供的光学显示器还可以应用在其它可能的场景,例如医疗设备,本技术不做限定。
175.本技术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壁”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技术,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176.此外,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技术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17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