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2.相关技术中,lcd(液晶显示器)产品是一种非主动发光电子器件,本身并不具有发光特性,必须依赖背光模组中的光源才能获得显示性能。但是背光模组中的光源长时间工作后产生的热量无法散出,导致背光模组使用寿命会大大降低,且具有安全隐患。
3.现有技术中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散热结构均设置于背板的内侧,使得散热结构不能直接将热量散发到空气中,散热效果有限,从而不能完全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中的光源产生的热量无法散出,导致背光模组寿命降低的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第一个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灯条和散热件,所述背板包括底壁和侧壁,所述散热件设置于所述侧壁内侧,所述灯条设置于所述散热件远离所述侧壁的一侧;所述散热件包括第一散热片,所述第一散热片的一部分设置于所述背板的侧壁内表面;所述侧壁具有多个开槽,多个所述开槽之间形成凸起;所述第一散热片的另一部分通过所述开槽暴露。
6.可选地,所述散热件还包括第二散热片,第二散热片与所述第一散热片连接,相对于所述第一散热片弯折且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背板的底壁外侧。
7.可选地,第二散热片所述第一散热片与所述第二散热片的连接处具有多个第一通孔;多个所述第一通孔沿所述第一散热片与所述第二散热片的弯折线分布;所述底壁贯穿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凸起连接,或所述凸起贯穿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底壁连接。
8.可选地,所述第一散热片靠近所述第二散热片的边缘具有多个第一凹槽,所述第二散热片靠近所述第一散热片的边缘具有多个第二凹槽;一个所述第一凹槽与一个所述第二凹槽配合形成所述第一通孔。
9.可选地,所述第二散热片包括本体部和多个散热叶片,本体部与所述第一散热片连接,且靠近所述第一散热片的边缘具有多个所述第二凹槽;多个散热叶片与所述本体部远离所述第一散热片的边缘连接;多个所述散热叶片沿着所述本体部远离所述第一散热片的边缘间隔设置。
10.可选地,所述散热叶片多次弯折设置,形成多个间隔设置的散热槽;其中,所述散热槽的开口为朝向所述背板的所述底壁或者背离所述背板的所述底壁。
11.可选地,所述散热叶片包括多个交替设置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平行于所述背板的底壁,所述第二延伸部垂直于所述背板的底壁,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延伸部与连接所述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延伸部的第一延伸部围设形成所述散热槽。
12.可选地,至少部分所述散热叶片远离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端部具有第二通孔;通过
固定件将所述部分所述散热叶片具有第二通孔的端部固定于所述背板的底壁。
13.可选地,所述背板的底壁外表面具有与所述第二通孔对应的凸台,所述部分所述散热叶片具有第二通孔的端部固定于所述凸台,使得所述散热叶片与所述背板的底壁外表面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延伸至所述底壁远离所述侧壁的一侧,所述本体部与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延伸至所述底壁远离所述侧壁的一侧的端部连接,使得整个所述第二散热片与所述背板的底壁外表面间隔设置。
1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第二个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背光模组相对设置。
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区别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背光模组包括背板、灯条和散热件,背板包括底壁和侧壁,散热件设置于侧壁内侧,灯条设置于散热件远离侧壁的一侧;散热件包括第一散热片,第一散热片的一部分设置于背板的侧壁内表面;侧壁具有多个开槽,多个开槽之间形成凸起;第一散热片的另一部分通过开槽暴露。通过侧壁上的开槽将部分第一散热片暴露,可以将灯条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传输到第一散热片,并通过第一散热片散发到外部空气中,从而降低背光模组的温度,提高背光模组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18.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背板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图4提供的散热件的a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23.图6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部分结构剖视示意图;
24.图7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部分结构剖视示意图;
25.图8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框图。
26.附图标记说明:
27.10-背板,101-凸台,1011-第三通孔,11-底壁,12-侧壁,121-开槽,122-凸起,20-灯条,30-散热件,31-第一散热片,32-第二散热片,321-本体部,322-散热叶片,3220-散热槽,3221-第一延伸部,3222-第二延伸部,3223-第二通孔,33-第一通孔,331-第一凹槽,332-第二凹槽,333-第一凹槽的侧壁,34-弯折线,50-固定件,100-背光模组。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9.本技术中的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30.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31.请参阅图1至图3,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背板的结构示意图。
32.本技术提供的背光模组100可以包括背板10、灯条20和散热件30,背板10包括底壁11和侧壁12,散热件30设置于侧壁12内侧,灯条20设置于散热件30远离侧壁12的一侧。背光模组100还可以包括设置于背板10内侧的反射片(图未示)、光学膜片(图未示)和导光板(图未示)等,其中,反射片、导光板和光学膜片可以层叠设置在背板10的底壁11上,灯条20的出光口与导光板相对设置。
33.具体的,背板10的底壁11上设有侧壁12,侧壁12可以由两组对称设置的长条材料首尾连接形成,也可以通过一体结构的长条材料弯折形成。背板10可以为金属材质或者复合材料,例如铝或者铝塑材料。在本实施例中,底壁11和侧壁12一体成型形成背板10,整体强度更高。
34.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背板10的其中一个侧壁12具有多个开槽121,相邻的两个开槽121之间形成凸起122,使得具有多个开槽121的侧壁12上也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凸起122。凸起122的设置宽度可以宽于、窄于开槽121的宽度,或者与开槽121的宽度基本相同,具体根据需要设置,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制。
35.请参阅图4至图7,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提供的散热件的a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部分结构剖视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部分结构剖视示意图。
36.在一实施例中,散热件30包括第一散热片31和第二散热片32,第一散热片31和第二散热片32可以为一体成型的金属件,例如铝片、铜片。也可以通过焊接、卡接等方式连接。
37.灯条20与第一散热片31之间,以及第一散热片31与侧壁12之间均可以设置固定胶层(图未示),例如双面胶进行固定。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散热件30本身的结构卡接于侧壁12,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制。
38.第二散热片32相对于第一散热片31弯折且至少部分设置于背板10的底壁11外侧,可以通过第二散热片32将热量散到背板10外部。第一散热片31的一部分设置于背板10具有开槽121的侧壁12内表面(即凸起122的内表面),另一部分通过开槽121暴露,便于将灯条20产生的热量通过第一散热片31直接通过第一散热片31散到背板10外,降低背光模组100的整体温度。
39.具体的,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至图6所示,第一散热片31与第二散热片32的连接处具有多个第一通孔33;多个第一通孔33沿第一散热片31与第二散热片32的弯折线34分布。背板10的底壁11贯穿第一通孔33与凸起122连接,或凸起122贯穿第一通孔33与底壁11连接,使得第一散热片31的一部分可以保持在侧壁12内侧,而另一部分通过开槽121部分暴露在外与空气接触,便于将灯条20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另外,背板10的底壁11贯穿第一通孔33与凸起122连接,使得整个第二散热片32设置于背板10的底壁11外侧,从而可以进一步将背板10的底壁11的热量散出去。第一散热片31与第二散热片32呈一定角度设置,例如60
°‑
120
°
,优选为呈90
°
设置。使得底壁11更容易贯穿第一通孔33与凸起122连接,或凸起122更容易贯穿第一通孔33与底壁11连接。
40.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散热片31靠近第二散热片32的边缘具有多个第一凹槽331,第二散热片32靠近第一散热片31的边缘具有多个第二凹槽332;一个第一凹槽331与一个第二凹槽332配合形成第一通孔33。
41.具体的,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凹槽331位于弯折线34一侧的第一散热片31上,第二凹槽332位于弯折线34另一侧的第二散热片32上,一个第一凹槽331的槽口与一个第二凹槽332的槽口的方向相对设置,形成可以使得凸起122贯穿的一个第一通孔33。也就是说,弯折线34横穿第一通孔33,或第一通孔33在弯折线34进行弯折。多个第一凹槽331和多个第二凹槽332可以配合形成多个第一通孔33,多个第一通孔33沿第一散热片31的长度方向(即弯折线34的方向)均匀分布。而且,每个第一通孔33均具有一个第一凹槽331和第二凹槽332形成的拐角,便于凸起122贯穿该拐角。可以理解,安装的时候,先将第一凹槽331套设于凸起122,然后沿弯折线34旋转散热件30,将第二散热片32旋转至底壁11的外表面;由于第二散热片32具有第二凹槽332,从而便于散热件30在旋转的过程中不会被底壁11干涉,实现第二散热片32与底壁11的安装连接。
42.如图3和图7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通孔33也可以完全位于第二散热片32上,当凸起122贯穿第一通孔33之后,再将第二散热片32进行弯折,使得第二散热片32位于背板10的底壁11外侧。
43.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散热片32包括本体部321和多个散热叶片322,本体部321与第一散热片31连接,且靠近第一散热片31的边缘具有多个第二凹槽332。也就是说,第二凹槽332开设于第二散热片32的本体部321上,且与第一凹槽331连接。
44.如图5所示,多个散热叶片322与本体部321远离第一散热片31的边缘连接,且沿着本体部321远离第一散热片31的边缘间隔设置。即多个散热叶片322与本体部321均进行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的第二散热片32。多个散热叶片322沿着本体部321远离第一散热片31的
边缘均匀地、等间隔地设置,使得背板10的热量从相邻两个散热叶片322的间隙中可以散出,从而提高散热效果。散热叶片32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背板10的底壁11且垂直于本体部321(即垂直于弯折线34)。
45.如图6所示,散热叶片322多次弯折设置,形成多个间隔设置的散热槽3220,从散热槽3220的槽口中可以将散热叶片322的热量散发出来,从而达到更好的散热效果。
46.具体的,散热叶片322可以包括多个交替设置的第一延伸部3221和第二延伸部3222。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3221平行于背板10的底壁11,第二延伸部3222垂直于背板10的底壁11,相邻两个第二延伸部3222与连接相邻两个第二延伸部3222的第一延伸部3221围设形成散热槽3220。可以理解,由于本实施例中的散热槽3220由相互垂直的第一延伸部3221和第二延伸部3222构成,因此散热槽3220的开口为朝向背板10的底壁11或者背离背板10的底壁11的矩形槽,多个朝向底壁11的开口以及多个背离底壁11的开口的矩形槽交替设置形成长城状的散热叶片322。该长城状的散热叶片322一方面可以缩减第二散热片32的占用空间,另一方面散热槽3220的槽口有利于横向空气对流,从而进行快速散热。在其他实施例中,散热槽3220的第一延伸部3221和第二延伸部3222可以呈相互连接的任意角度,例如锐角、钝角、圆角等,使得散热槽3220的形状可以为三角、圆弧、倒角等形状的波浪形,其中波浪形的角度可以任意设置,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制。
47.如图5所示,至少部分散热叶片322远离第一散热片31的端部具有第二通孔3223,通过固定件50,例如螺钉,或通过黏胶将部该分散热叶片322具有第二通孔3223的端部与背板10的底壁11进行固定。可以理解,为了提高散热叶片322与底壁的连接效果,可以将该部分具有第二通孔3223的散热叶片322的宽度设置为大于其他散热叶片322的宽度,作为固定片。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固定片与多个第一通孔33一一对应设置,相邻两个固定片之间具有多个其他散热叶片322。
48.如图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背板10的底壁11外表面具有与第二通孔3223对应的凸台101,凸台101内开设有第三通孔1011,部分散热叶片322具有第二通孔3223的端部与第三通孔1011远离底壁11外表面的一端通过固定件50进行固定,使得散热叶片322与背板10的底壁11外表面间隔设置,从而实现更好的散热效果。
49.进一步的,第一凹槽331的侧壁333延伸至底壁11远离侧壁12的一侧,本体部321与第一凹槽331的侧壁333延伸至背板10的底壁11远离背板10的侧壁12的一侧的端部连接,使得整个第二散热片32与背板10的底壁11外表面间隔设置。
50.具体的,第一凹槽331的侧壁333延伸至底壁11远离侧壁12的一侧并与本体部321连接,使得第二散热片32靠近第一凹槽331的一侧可以悬空,散热叶片322远离本体部321的端部与凸台101进行连接,从而使得第二散热片32与底壁11之间可以间隔一定距离。使得整个第二散热片32与背板10的底壁11外表面间隔设置,从而使得对背板10的散热效果更好。
51.本技术公开的背光模组100包括背板10、灯条20和散热件30,背板10包括底壁11和侧壁12,散热件30设置于侧壁12内侧,灯条20设置于散热件30远离侧壁12的一侧;散热件30包括第一散热片31,第一散热片31的一部分设置于背板10的侧壁12内表面;侧壁12具有多个开槽121,多个开槽121之间形成凸起122;第一散热片31的另一部分通过开槽121暴露。通过侧壁12上的开槽121将部分第一散热片31暴露,可以将灯条20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传输到第一散热片31,并通过第一散热片31散发到外部空气中,从而降低背光模组100的温度,提
高背光模组100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通过铜片或铝片的散热件30导热,有效地解决了模组散热的问题,使得背光模组100的整体温度维持在一个更加安全的温度范围,且背光模组100使用寿命得到延长,产品的安全性提高。从整体上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52.请参阅图8,图8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框图。
53.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采用上述背光模组100的显示装置200,该显示装置200还包括显示面板201和控制电路板(图未示)等,控制电路板用于对显示装置200进行显示和发光控制。显示面板201和背光模组100相对设置,背光模组100在背光信号的作用下产生相对均匀的背光,作为显示面板201的光源。
54.显示面板201可以包括基板(图未示)、驱动电路层(图未示)、液晶层(图未示)等,本技术对此具体不做限制。
5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